围产期保健课件

合集下载

围产保健讲课PPT课件

围产保健讲课PPT课件

合理饮食和休息,保持足够的 体力和精力
听从医生的指导,配合医生完 成分娩过程
注意产后的卫生和保健,预防 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分娩过程中的疼痛管理
分娩疼痛是正常 的生理现象,是 母亲们必经的过 程
分娩疼痛的程度 因人而异,可以 通过多种方式进 行缓解
分娩疼痛的原因 有多种,其中子 宫收缩是最主要 的原因
孕期饮食原则: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和低脂肪蛋白质食物,适 量摄入脂肪和糖分
孕期饮食注意事项:避免食用生或半生的肉、海鲜、生蛋等,避免感染 弓形虫等病原体
孕期饮食建议:根据孕妇的体重、身高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 保持营养均衡
孕期运动与锻炼
孕期运动的好处:增强孕妇体质,缓解孕期不适,促进胎儿发育。
产前检查:定期产前检查能及早发现孕期并发症和胎儿异常,为母婴健康提供保障。
营养与运动:合理的营养和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控制孕期体重,增强体质,降低难产风险。
产前心理调适与支持
产前心理调适的重要性
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方 法
家庭支持在产前保健中 的作用
孕期心理调适技巧与实 践
05
分娩过程与保健
分娩过程简介
适合孕妇的运动:散步、孕妇瑜伽、游泳等低强度运动。
运动注意事项:避免剧烈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避免运动过度导致疲劳和损 伤。
锻炼前的准备:咨询医生意见,选择合适的运动场所和装备,保持适当的运动强度和频率。
孕期常见问题与应对措施
孕吐:保持饮食清淡,避免油腻食物,少食多餐 失眠: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睡前放松心情,避免过度兴奋 便秘:多吃高纤维食物,增加水分摄入,适量运动 妊娠纹:涂抹保湿霜,控制体重增长,避免过度拉伸皮肤
07

妇女保健之围产期保健概述护理课件

妇女保健之围产期保健概述护理课件
妇女保健之围产期保健概述 护理课件
目录
• 围产期保健概述 • 产前保健 • 分娩和产后的护理 • 特殊情况下的围产期保健 • 围产期保健的未来展望
01
围产期保健概述
围产期定义
01
02
围产期是指从怀孕28周到产后一周这一分娩前后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包括孕期、分娩期和产褥期三个阶段,是妇女生命中最为关 键的时期之一。
产后抑郁症是指产妇在分娩后出现抑郁症状,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
抑郁等。
02
预防措施
产后抑郁症的预防包括加强孕产妇心理保健、提供社会支持、改善家庭
关系等措施。
பைடு நூலகம்03
护理措施
对于出现产后抑郁症症状的产妇,护理人员应及时发现并提供心理支持
和专业护理,帮助产妇缓解症状、恢复健康。同时,应加强对产妇家属
的教育和指导,共同关注产妇的心理状况。
早产的预防
早产是指妊娠满28周至不足37周之间的分娩。预防早产的 关键在于加强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导致早产的 因素。
护理措施
对于多胎妊娠和早产的孕妇,护理人员应提供专业的护理 和指导,包括定期监测母婴状况、指导孕妇合理休息和饮 食、提供心理支持等。
产后抑郁症的预防与护理
01
产后抑郁症的定义
通过定期产检,医生会评估孕妇的年龄、 体重、血压、血糖等指标,以及胎儿的发 育状况,以确定是否存在高危因素。
对于高危妊娠的孕妇,医生会加强产前检 查,密切监测母婴状况,及时采取干预措 施,确保母婴安全。
多胎妊娠和早产的预防与护理
多胎妊娠的预防
多胎妊娠可能导致早产、低出生体重等风险增加,因此预 防多胎妊娠是必要的。通过控制生育年龄、避免使用促排 卵药物等方法可以降低多胎妊娠的发生率。

关注生命早期1000天健康市级统一课件(围产保健)

关注生命早期1000天健康市级统一课件(围产保健)

提高公众对生命早期1000天健 康的认识
普及生命早期1000天健康的科 学知识和方法
促进家庭和社区关注生命早期 1000天健康
推动生命早期1000天健康相关 政策的实施和改进
孕妇:了解孕 期营养和健康
知识
新生儿家长: 学习新生儿护 理和喂养技巧
儿童保健医生: 掌握儿童早期 发展的关键指

社区卫生工作 者:宣传生命 早期1000天健
婴儿日常护理:洗澡、换尿布、穿衣等
婴儿喂养:母乳喂养、配方奶喂养、辅食 添加等
婴儿睡眠:睡眠环境、睡眠时间、睡眠习 惯等
婴儿疾病预防:疫苗接种、疾病观察、常 见疾病处理等
婴儿生长发育:身高、体重、头围、动作 发展等
婴儿心理发展:情感、认知、社交等
孕期营养的重 要性
孕期营养补充 方法
孕期营养需求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营养对健康影响的长期性:生命 早期1000天的营养状况会影响成 年后的健康,如心血管疾病、糖 尿病等。
营养对认知能力的影响:生命早 期1000天的营养状况会影响认知 能力的发展,影响学习能力和智 力水平。
围产期定义:从怀孕28周至产后1周 注意事项:定期产检、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接触有害物质、注意饮食营养均衡 产前检查:血压、血糖、BMI等指标的监测 产后护理:注意伤口愈合、乳房护理、情绪调节等
孕期营养误区 与注意事项
母乳喂养:新生儿的最佳营养来源,提倡母乳喂养 配方奶喂养:选择合适的配方奶,按照说明书进行冲调 喂养频率:新生儿需要频繁喂养,按需喂养 喂养姿势:采用正确的喂养姿势,避免呛奶和吐奶 喂养环境:保持安静、清洁的喂养环境,避免干扰 喂养后护理:喂养后进行拍嗝,观察新生儿的消化情况

围产期保健ppt课件

围产期保健ppt课件
整理版课件
孕期保健
早期妊娠诊断
1、症状:停经
早孕反应
尿频
2、体征
生殖器官:阴道粘膜及宫颈充血水肿
子宫增大
黑加征:由于子宫颈及子宫峡部变软,
双合诊检查时,宫颈及宫体似不相连
乳房变化:管发育及脂肪沉积
乳房增大肿胀、乳头乳晕着色加深,蒙氏结节
整理版课件
3、辅助检查: 妊娠试验,受精后7天血清可查出HCG 超声检查 宫颈黏液检查 排列成行的椭圆体,无羊齿植物
关系等 2、身体检查:
血压、体重、计算体质指数
妇科检查
整理版课件
3、辅助检查 必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血型、肝肾功及血
糖、乙肝五项、梅毒及艾滋抗体、TCT(1年内未 查者) 备查项目:TORCH检查、宫颈阴道分泌物、甲状 腺功能、地中海贫血(广东、广西、海南、湖南 、湖北、四川、重庆等)、OGTT(只对高危妇 女)、血脂、心电图、超声、胸部X线
接蛋白水平、宫颈评估(超声测量宫颈长度)
整理版课件
胎动是胎儿向妈妈发出的安危信号,所以准妈妈要认真 观察胎动,学会数胎动的正确方法,准爸爸也要积极协 助。每天定时提醒,确保每次数胎动是妈妈不会睡着. 怀孕 18-20周后,准妈妈就能感觉到胎儿在子宫内的活动,这 就是胎动。准妈妈可以每天早晨、中午、晚上各花1个小 时数胎动,将3次胎动总数 ×4,就是12小时的胎动数
动次数少于20次说明有异常可能,少于10次是胎儿在宫 内有缺氧的危险信号,要立即就医。 如不能做到每天3次测胎动,可在每晚测胎动一小时,也 能起到同样的作用。胎动对缺氧的反应要比胎心敏感, 能够更快地发现异常,对保障胎儿的安全更有意义。因 此,准妈妈要认真的测好胎动。
整理版课件
33-36周: 指导:分娩前生活方式指导 分娩相关知识 新生儿疾病筛查 抑郁症预防

围产期健康教育ppt课件

围产期健康教育ppt课件

[个人卫生指导]妊娠期汗腺分泌旺盛、白带
增多,因此在个人卫生及衣着方面要注意:
1.勤洗澡,勤换内衣裤。
2.注意保持外阴清洁,每日清洗外阴1~2
次。
3.不盆浴,以防逆行感染。
4.衣着宜柔软、宽大舒适,以免妨碍胎儿
发育。
[护理方法指导]
1.乳房护理:
(1)孕期应配戴合适的棉制乳罩,乳罩带不宜
太紧,以免影响乳房的发育。
(2)洗澡时注意不用肥皂等刺激性物质清洗乳
头,防止破坏乳头上的萌氏保护膜引起乳头皲
裂。
2.妊娠未满37周的孕妇出现规律性宫缩腹痛
、阴道流血、流水等情况时应立即就诊,避免
早产或其它意外情况发生。
3.接近预产期的孕妇,出现规律性子宫收
缩、阴道直性分泌物增多,多为临产,应作好
分娩的准备,如早破水,应平卧垫高臀部,防
止脐带精品脱垂。
5
产后健康教育
卧位 排尿
母乳喂养 出血
子宫复旧 排便
饮食
会阴护理
精品
6
卧位问题
产后24小时内宜卧床休息、恢复体力。24小时之后尽早下床 活动,促进子宫恢复及恶露的排出,预防产褥感染,还可促 进肠蠕动,预防便秘,同时预防盆腔及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产后第一次下床活动,因为产时体能消耗大、出血等原因, 动作必须慢,要求在床边坐20—30分钟无头晕,方可在家属 搀扶下行走、如厕,否则极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甚至晕厥。
围产期健康教育
精品
1
心理指导
产前健康教育
调养指导
用药指导
个人卫生
护理方法
精品
饮食指导
预防与保健
产前检查 性生活
2
[心理指导]孕妇在怀孕期间,应保持轻松、愉快

最新围产保健Perinatal精品课件

最新围产保健Perinatal精品课件
定义
• 是在近代围产医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 的现代孕产期保健。
• 怀孕前、怀孕期、产时 • 产褥期、新生儿期 • 孕母和胎婴儿的健康所进行的一系列
保健措施。
• 早孕期一个受精卵细胞分代发育成 一个胎儿,这个阶段每天胚胎发育 都有变化。研究发现受孕鼠发育过 程中给予致畸物,不同时间给药致 畸的结果不同,表明在不同时间胚 胎发育到不同阶段有变化,此期非 常重要。
• 8、妊期中高年医生核对:
• 32W第1次核对,包括骨盆及胎儿。
• 38周第2次核对,预测胎儿大小,决 定分娩方式,做分娩前准备。检查 阴道试子培养结果,做胎心监测
• 9、每月围产讨论二次;
• 分娩前所有存在合并症,讨论分娩 • 方式,及特殊处理。 • 分娩后与儿科医生讨论,早产,SGA, • 窒息新生儿,畸形儿的临床后果。
• 38W第3次超声 • 分娩前估计胎儿的大小 • 决定分娩方式 • 包括AFI〈8CM注意尽早终止妊娠 • 加强监护、NST、胎动
• 6、检查时间: • 妊早期每一个月检查一次, • 中期每28-35W每2W检查一次, • 检查血压,体重,宫高,腹围,后每一周检查一次。 •34周以后参加孕妇学校第二
• 甲状腺素替代疗法,效果满意。
• 检查与诊断标准:
• 取足跟血:测定T3、 T4 、TSH,

以TSH最敏感
• 诊断标准: 低T4、高TSH、

如TSH>40mu/l 可诊断
• 20-40mu/l,做 甲状腺扫描,抗甲状腺抗体 及骨成熟测定。明确诊断。治疗满意标 准: T4 >130mmol/l、及TSH正常范围。
围生育期与母亲安全提高人口 素质的关系
• 增加产前检查次数、 • 丰富保健内容、提高保健质量 • 是减少孕产妇死亡的关键。 • 1989-1991孕产妇死亡资料提示: • 无产前保健孕产妇死亡率884.9/10万 • 是有7次检查的6.2倍

妊娠诊断及围产期保健-精品医学课件精选全文

妊娠诊断及围产期保健-精品医学课件精选全文

骨盆测量(外测量)
骨盆入口平面
• 横径 – 髂棘间径 ,IS 23~26cm – 髂嵴间径 ,IC 25~28cm
• 前后径 – 骶耻外径 , EC 18~20cm
中骨盆平面
• 横径 – 粗隆间径 , IT 28~31cm
骨盆出口平面
• 横径 – 坐骨结节间径 ,TO
• 前后径 – 后矢状径 8~9cm
初诊
– 病史:年龄、职业、推算 预产期、月经婚育史、既 往史、手术史、本次妊娠 经过、家族史、配偶情况 等
– 推算预产期
– 全身检查
– 产科检查:腹部检查(宫 高、腹围、四步触诊、胎 心)、骨盆测量、阴道或 肛门检查、绘制妊娠图
– 辅助化验检查
复诊
– 询问前次产检后,有无特 殊情况
– 全身查体 – 产科查体 – 化验检查
• 耻骨弓角度 900
8.5~9.5cm
骨盆测量(内测量)
骨盆入口平面
– 前后径
• 对角径 diagonal conjugate,DC 12.5~13cm • 真结合径 conjugate vera 11cm
中骨盆平面
– 横径
• 坐骨棘间径 bi-ischial diameter 10cm
– 前后径
妊娠中期
三联(AFP,HCG,E3)或二联(AFP,HCG)
准确核对孕周是关键!
先天性遗传性疾患诊断
标本采集
– 绒毛活检术 – 羊膜腔穿刺术 – 脐血穿刺术 – 母血富集胎儿细胞
风险
– 流产 损伤 感染 出血 血肿 其他
绒毛活检术
时间 妊娠11-14周 方法
– 盲吸法 – 超声引导针吸或钳取 – 内镜直视下钳取或切取 – 宫腔冲洗

围产期健康教育ppt课件

围产期健康教育ppt课件
新生儿常见疾病预防与处理
讲解新生儿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如 黄疸、湿疹等,以便产妇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相 关问题。
新生儿安全与健康指导
提供关于新生儿安全与健康方面的指导,如避免 窒息、防止感染等,确保宝宝能够在安全的环境 中健康成长。
围产期心理调适与家庭关系
06
建设
围产期心理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基因检测等手段,筛查出可能存 在的遗传性疾病,为优生优育提供依 据。
优生优育知识普及
优生优育的概念和意义
阐述优生优育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提高公众对优生优育的认识和重视程 度。
孕前营养与饮食调整
介绍孕前合理的营养需求和饮食原则 ,指导备孕夫妇调整饮食结构,保证 营养均衡。
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改善
认知重构
帮助孕妇调整对妊娠、分 娩和育儿的认知,以更加 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围 产期的挑战。
情绪管理
教授孕妇有效的情绪调节 技巧,如深呼吸、冥想、 放松训练等,以缓解焦虑 、抑郁等负面情绪。
社会支持
鼓励孕妇寻求家人、朋友 、专业人士等的支持和帮 助,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 系统,减轻心理压力。
家庭关系建设在围产期中作用
心理支持和帮助。
THANKS
感谢观看
药物镇痛
使用麻醉药物或镇痛药物 ,通过静脉注射、肌肉注 射或吸入等方式给药,减 轻分娩疼痛。
非药物镇痛
包括精神预防法、呼吸法 、水中分娩法等,通过心 理、物理手段减轻分娩疼 痛。
分娩镇痛方法选择及注意事项
分娩镇痛方法选择
根据产妇疼痛程度、产程进展、胎儿情况和医院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分娩 镇痛方法。
介绍遗传性疾病的筛查方法和诊断流程, 提供个性化的风险评估和生育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系统产前检查,筛查出具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及早评估与 诊治。提高高危妊娠管理的“三率”(高危妊娠检出率、 高危妊娠随诊率、高危妊娠住院分娩率)
孕前和孕期保健(prenatal care and antenatal care)是降低孕产妇死亡和出生 缺陷的重要措施。 传统孕期保健特别是产前检查的次数、内 容、孕周以及间隔时间等缺乏循证医学证据 的支持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产前保健的要求。
妊娠33~36周产前检查
• • •
一、健康教育及指导:
(1)分娩前生活方式的指导。 (2)分娩相关知识(临产的症状、分娩方式指 导、分娩镇痛)。 • (3)新生儿疾病筛查。 • (4)抑郁症的预防。
• 二、常规保健:
• (1)询问胎动、阴道出血、宫缩、皮肤瘙痒、 饮食、运动、分娩前准备情况。 • (2)身体检查同妊娠30~32周产前检查。
孕期保健
• 孕期保健的主要特点是要求在特定的时间, 系统提供有证可循的产前检查项目。产前检 查的时间安排要根据产前检查的目的来决 定。
首次产前检查(妊娠6—13+6周)
• 一、健康教育及指导:
• (1)流产的认识和预防。(2)营养和生活方式的指导 (卫生、性生活、运动锻炼、旅行、工作)。(3)继续补充叶 酸0.4~0.8mg/d至孕3个月,有条件者可继续服用含叶酸的 复合维生素。(4)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如放射线、高温 、铅、汞、苯、砷、农药等),避免密切接触宠物。(5)慎用药 物,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胎儿正常发育的药物。(6)必要时, 孕期可接种破伤风或流感疫苗。(7)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如吸烟、酗酒、吸毒)及生活方式;避免高强度的工作、高 噪音环境和家庭暴力。(8)保持心理健康,解除精神压力, 预防孕期及产后心理问题的发生。

二、常规保健:
(1)建立孕期保健手册。
(2)仔细询问月经情况,确定孕周,推算预产期。 (3)评估孕期高危因素。了解有无不良孕产史、 家族成员有无遗传病史:了解有无慢性高血压、 心脏病、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慢性病史, 及时请相关学科会诊,不宜继续妊娠者应告知并 及时终止妊娠;高危妊娠继续妊娠者,应严密观 察,严格执行转诊制度。

二、常规保健
• 1.评估孕前高危因素:(1)询问准备妊娠夫妇的健康状况 。(2)评估既往慢性疾病史,家族和遗传病史,不宜妊娠者 应及时告之。(3)详细了解不良孕产史。(4)生活方式、 饮食营养、职业状况及工作环境、运动(劳动)情况、家庭暴 力、人际关系等。
• 2,身体检查(l)包括测量血压、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 BMI=体质量(kg)/身高(m) (2)常规妇科检查。
我国各地区和不同医院产前检查的方案 存在较大差异,甚至同一医院不同的产科 医师提供的产前检查方案也不一致。
这也是导致目前我国孕产妇死亡率和新生 儿出生缺陷率较高的重要原因。
• 近年来,随着对围产期并发症认识的深入和 产前筛查技术的进步,美国、英国、加拿大和 WHO等制定的孕前和孕期保健指南不断更 新。 • 因此,有必要制定适宜我国国情的孕前和 孕期保健指南。
• 注意事项: • 1、空腹;超声检查确定孕周 • 2、确定抽血当天的体质量。 • 3、高危者,可考虑绒毛活检或联合中孕期血清学筛查 结果再决定羊膜腔穿刺检查。
• (12)超声检查 • 在早孕期行超声检查:确定宫内妊娠和孕周,胎儿 是否存活,胎儿数目或双胎绒毛膜性质,子宫附件情 况。在妊娠11~13周+6超声检查测量胎儿颈后透 明层厚度(nuchal translucency,NT);核定孕周。 NT测量按照英国胎儿医学基金会标准进行。 • (13)绒毛活检:妊娠10~12周,主要针对高危 孕妇)。 • (14)心电图检查。
• (1)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的中孕期母体血清 学筛查(妊娠15~20周,最佳检测孕周为16~18 周)。注意事项:同早孕期血清学筛查。 • (2)羊膜腔穿刺检查胎儿染色体核型(妊娠 16~21周;针对预产期时孕妇年龄≥35岁或高危人 群)。
妊娠20---24周产前检查
• 一、健康教育及指导:
• • • • (1)早产的认识和预防。 (2)营养和生活方式的指导。 (3)胎儿系统超声筛查的意义。
• 其中健康教育及指导、常规保健内容和辅助检查的 必查项目适用于所有的孕妇,辅助检查项目中,有条 件的医院或有指征时可开展备查项目。
孕前保健(孕前3个月)
• 孕前保健是通过评估和改善计划妊娠夫妇 的健康状况,降低或消除导致出生缺陷等不 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预防出生缺陷发生,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是孕期保健的前移。
• (注:孕前6个月已查的项目,可以不重复检查)。
• 四、备查项目: • (1)丙型肝炎病毒(HCV)筛查。
• • • (2)抗D滴度检查(Rh阴性者。 (3)75gOGTT(高危孕妇或有症状者)。 (4)地中海贫血筛查(广东、广西、海南、 湖南、湖北、四川、重庆等地)。 • (5)甲状腺功能检测。
• 注:按妊娠期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诊治指南
• 二、常规保健:
• (1)分析首次产前检查的结果。 • (2)询问阴道出血、饮食、运动情况。 • (3)身体检查,包括血压、体质量,评估孕妇体质 量增长是否合理;宫底高度和腹围,评估胎儿体质 量增长是否合理;胎心率测定。
• 三、必查项目: 无
• 四、备查项目:
• 一、健康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及指导
• (1)有准备、有计划的妊娠,避免高龄妊娠。(2)合理营养,控制 体质量(体重)增加。(3)补充叶酸0.4—0.8mg/d,或经循证医 学验证的含叶酸的复合维生素。既往发生过神经管缺陷 (NTD)的孕妇,则需每天补充叶酸4mg。(4)有遗传病、慢性 疾病和传染病而准备妊娠的妇女,应予以评估并指导。(5)合 理用药,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胎儿正常发育的药物。(6)避免接 触生活及职业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如放射线、高温、铅、 汞、苯、砷、农药等),避免密切接触宠物。(7)改变不良的生活 习惯(如吸烟、酗酒、吸毒等)及生活方式;避免高强度的工作 、高噪音环境和家庭暴力。(8)保持心理健康,解除精神 压力,预防孕期及产后心理问题的发生。(9)合理选择运动 方式。
• 四、备查项目:
• • (1)抗D滴度检查(Rh阴性者)。 (2)宫颈阴道分泌物检测胎儿纤维连接 蛋白(fFN)水平(早产高危者)。
妊娠29~32周产前检查

• • • •
一、健康教育及指导:
(1)分娩方式指导。 (2)开始注意胎动。 (3)母乳喂养指导。 (4)新生儿护理指导。
• 二、常规保健:
• 根据目前我国孕期保健的现状和产前检查 项目的需要,本指南推荐的产前检查孕周 分别是: • 妊娠6~13+6周, 14~19+6周, 20~24周, 24~28周, 30~32周, 33~36周, 37~41 周。 • 有高危因素者,酌情增加次数。
• • • •
本指南的内容包括: 健康教育及指导 常规保健内容 辅助检查项目(分为必查项目和备查项目)
围产期保健
妇产科 吕金燕
围产期保健
• 指一次妊娠从妊娠前、妊娠期、分娩期、 产褥期、哺乳期为孕产妇和胎儿及新生儿 的健康所进行的一系列保健措施,从而保 障母婴安全、降低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率。
• 孕妇系统保健实行三级管理,及早发现高危孕妇并及时转 诊。 • 建立孕妇系统保健手册制度,是为了加强对孕妇系统管理, 提高产科疾病防治与管理质量,降低“三率”(孕产妇死 亡率、围产儿死亡率和病残儿出生率)

三、辅助检查
必查项目:
(1)血常规 (2)尿常规 (3)血型(ABO和Rh) (4)肝功能 (5)肾功能; (6)空腹血糖 (7)HBsAg (8)梅毒螺旋体 (9)HIV筛查 (10)宫颈细胞学检查(1年内未查者)。

• • • • • • •
2.备查项目:
• (1)弓形虫、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 (TORCH)筛查。 • (2)宫颈阴道分泌物检查(阴道分泌物常规、淋球菌、沙 眼衣原体)。 • (3)甲状腺功能检测。 • (4)地中海贫血筛查(广东、广西、海南、湖南、湖北、四川 、重庆等地)。 • (5)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针对高危妇女。 • (6)血脂检查。 • (7)妇科超声检查。 • (8)心电图检查。 • (9)胸部X线检查。
• • • •
(6)血清铁蛋白(血红蛋白<105g/L者)。 (7)结核菌素(PPD)试验(高危孕妇)。 (8)宫颈细胞学检查(孕前12个月未检查者)。 (9)宫颈分泌物检测淋球菌和沙眼衣原体(高危 孕妇或有症状者)。 • (10)细菌性阴道病(BV)的检测(早产史者)
• (11)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的早孕期母体血 清学筛查(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和游离 ß-hCG,妊娠10~13周+6)。
• 二、常规保健:
• (1)询问胎动、阴道出血、饮食、运动情况。 • (2)身体检查同妊娠14~19+6周产前检 查。
• 三、必查项目:
• (1)胎儿系统超声筛查(妊娠18~24周),筛查 胎儿的严重畸形。 • (2)血常规、尿常规。
• 四、备查项目: • 宫颈评估(超声测量宫颈长度)。
妊娠24~28周产前检查
孕前和孕期保健指南
(第一版)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
• 本指南的制定参考了美国、英国、加拿大和WHO最 新发布的孕前和孕期保健指南以及循证医学证据, 并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国家人 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 查项目试点工作技术服务规范(试行)》(2010 年),国家卫生部《孕前保健服务工作规范(试 行)》(2007年),国家卫生部《产前诊断技术管 理办法》及相关配套文件(2002年),国家卫生 部《我国城市围产保健管理办法》(1987年)和 《农村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办法》(1989年),也 充分考虑了卫生经济学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