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地质建模
三维地质建模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分析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在岩土工程 勘察中的实践经验与建议
实践经验总结
实践经验: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提高勘察精度和效率。
经验总结:在实践中,需要注意数据采集和处理、模型建立和验证等方面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 措施解决。
建议:为了更好地应用三维地质建模技术,需要加强技术培训和交流,提高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 和实践经验。
案例三:某隧道 施工中,采用三 维地质建模技术, 对隧道施工区域 的地质条件进行 模拟,提前预测 和解决施工中的 地质问题。
案例四:某水库 大坝建设中,通 过三维地质建模, 模拟了大坝对周 边岩土的影响, 为水库大坝的稳 定性和安全性提 供了保障。
三维地质建模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效果评估
提高勘察精度:通过三维地质建模,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地质构造和岩土性质,减少误差。
跨领域应用: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将拓展至更多领域,如环境评估、城市规划等
智能化趋势: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三维地质建模将更加智能化,提高建模效率和精 度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实际应用 价值
提高岩土工程勘察的精度和效率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地质构造和地层结构,减少勘察误差。
通过三维地质建模,可以更快速地分析地质数据,提高勘察效率。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能够为岩土工程设计提供更精确的地质资料,降低工程 风险。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能够实现可视化分析,更好地指导岩土工程施工。
数据采集包括钻孔数据、地球物理勘探数据等,数据处理包括数据预处理和数据转换等。
模型建立包括地层界面拟合、地层厚度计算、岩土体物性参数赋值等,模型应用包括岩土工程勘 察、设计、施工等方面。
技术优势
提高地质勘察精度和可靠性 降低勘察成本和风险 实现地质数据可视化,便于分析和决策 提高岩土工程设计和施工效率
三维地质建模

5、地质建模的步骤:
第一步:点击角点网格,完成层模型定义; 第二步:骨架网格剖分(断层模型检查、二级边界定义、生成顶面、中面、底面
网格骨架面);
第三步:构造插值(生成砂层组顶面的构造面); 第四步:地层创建(在砂层组顶面控制下创建小层的构造面); 第五步:垂向网格划分; 第六步:BW创建(井数据网格化---沉积相、孔渗饱参数); 第七步:沉积相表征(指示克里金插值、序贯指示模拟); 第八步:相控参数表征(普通克里金插值、序贯高斯模拟、相控); 第九步:油气水界面插值; 第十步:储量计算; 第十一步:模型粗化;
三维地质模型是油藏描述成果的可视化!
2、三维地质模型的分类
分类 依据
不同研究 阶段与任 务
分 类 结 果
概念模型(典型化、概念化、抽象化) 静态模型(实体模型:一个油田实际资料点描述储层特征 三维空间分布和变化) 预测模型(重视与资料点、追求控制点间的内插和外推) 离散型---骨架模型----相模型、亚相模型、微相模型;砂 体模型
5、地质建模的步骤:
油藏模型粗化:(1)油藏数模网格的建立;(2)网格对应关系设置;(3)油 藏参数模型粗化。
算法名称
算术平均 (Arithmetic) 几何平均 (Geometric) 调和平均 (Harmonic) 平方根平均 (RMS)
描述
算术平均法适合可相加的储层参数,如孔隙度、含油饱和度、净毛比等。 粗化过程中,可指定权参数得到更为合理的粗化结果,如含油饱和度粗 化时一般将采用有效网格体积作为权参数。 几何平均法适合于空间相关性不明显,且呈对数正态分布的渗透率属性。 该方法对低值敏感。 调和平均法适合于各垂向网格层渗透率为常数,且整体呈对数正态分布 的渗透率属性。该方法对低值敏感。 平方根平均法对高值敏感。 一般 RMS > Arithmetic > Geometric > Harmonic.
Petrel三维地质建模应用技术探讨

模型构建成果
模型可视化
通过petrel软件的可视化功能, 将构建的三维地质模型进行可视 化展示,方便对模型的理解和分
析。
模型评估与优化
对构建的模型进行评估和优化, 包括模型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实 用性等方面,确保模型能够满足
实际应用的需求。
模型应用与拓展
将构建的三维地质模型应用于实 际的地质勘探和油气开发中,并 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对模型进行拓 展和完善,不断提高模型的精度
矿产资源开发领域应用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建立三维地质模型,能够更准确地预测矿产资源的分布和 储量,优化采矿方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降低采矿成本
利用三维地质模型,可以减少采矿过程中的浪费和损失,降低 采矿成本,同时提高采矿作业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05
CATALOGUE
它主要用于油气勘探和开发领域,提 供从数据导入、模型建立、模拟分析 到结果展示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petrel软件特点
高度集成
高效建模
Petrel软件集成了多个模块,包括数据导入 、模型建立、模拟分析和可视化等,方便 用户进行一站式操作。
Petrel软件支持多种建模方法,包括实体建 模和体素建模,能够快速构建复杂的地质 模型。
可视化
提供丰富的可视化工具,方便 对模型进行评估和优化。
扩展性
支持与其他专业软件进行集成 ,可扩展性较强。
03
CATALOGUE
petrel三维地质模型构建实践
模型构建准备
数据收集
确定模型范围和网格尺寸
收集所有相关的地质数据,包括地震 勘探数据、钻孔数据、测井数据等,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三维地质建模标准

三维地质建模标准
三维地质建模标准是指地质学领域中用于描述和表示地质体的方法和规范。
这些标准可以帮助地质学家和地质工程师建立准确、一致且可重复的地质模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地下地质现象。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三维地质建模标准:
1. 数据采集标准:确定采集地层信息所需的数据类型、分辨率和精度,以及数据采集的方法和工具。
2. 地质模型构建标准:确定地质模型的基本组成部分和构建流程,包括模型的边界、分区和层序,以及不同地层单元的属性和几何形状。
3. 数据集成标准:确定如何集成不同类型和来源的地质数据,包括地质剖面、测井数据、地震资料等,以建立全面且一致的地质模型。
4. 模型验证标准:确定验证地质模型的方法和指标,以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标注和注释标准:确定如何标注和注释地质模型,以便于交流和共享地质信息。
6. 数据保存和交换标准:确定地质数据的保存格式和交换方式,以便于数据的存储、传输和共享。
三维地质建模标准的制定和遵循可以提高地质模型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减少误解和误差,从而提高地质预测和决策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方法及实现步骤

对于我国陆相沉积,尽可能正确控制到“十 米
级”单元。
小层对比仍有一定的经验性(艺术)。
模拟单元划分
网格设计 平面: 50×50M
纵向细剖分 Layers: 107
网格单元数 125×38×107,
冲积相(重点是河流砂体)的层序(旋回) 识别标志;
地震、测井结合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沉积学; 计算机自动对比。
(二) 、建立层模型技术
正在攻关的方向及内容
冲积相 (重点是河流砂体)的层序(旋回) 识别标志
古土壤 遗迹化石,现发展遗迹相 古地磁学
前两者成功的报导较多,将同样遇到向井下 转移的问题。
三步建模,相控建模表征了层面的非均质性。为表征垂向的 非均质性,人们开始采用三步建模。即利用沉积微相图约束岩相 建模;再利用所建立的岩相模型,进一步约束孔、渗、饱等属性 参数建模。
由于研究的深入,过去储层表征、随机建模领域主要利用井 资料分析相带空间展布及物性空间特征的基本格局正在被突破! 地震资料在储层随机建模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如岩相建模时地震 速度的应用,模拟退火算法中地震资料和露头及井资料的结合等。 由于这些进展,随机建模的思路与方法也开始在地震反演中得到 应用。
(2) 划分流动单元及井间等时对比技术 (二维层模型)
(3) 井间属性定量预测技术 (三维整体模型)
(一)、建立井模型技术
目的:
建立每口井各种开发地质属性(Attributes) 的 一维柱状剖面
井筒油藏描述最基本的九项属性:
渗透层(储层) 有效层
含油层
含气层
孔隙度
渗透率
3dmine地质建模流程

3dmine地质建模流程3D地质建模是一种先进的地质科学技术,通过使用计算机软件对地质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生成具有空间感的三维地质模型。
在地质勘探、矿产资源评估以及地质灾害预测等领域中,3D地质建模能够提供准确、直观的地质信息,为决策者提供重要的支持。
3D地质建模的流程可以大致分为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模型构建和结果展示四个步骤。
数据收集是3D地质建模的基础。
地质数据的收集包括野外地质调查、地质勘探、地质钻探等工作。
这些数据包括地层岩性、构造断裂、矿产资源分布等信息。
在收集数据时,需要注意采集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以保证后续的分析和建模工作的可靠性。
数据处理是3D地质建模的关键步骤之一。
首先,需要对采集到的地质数据进行清洗和整理,去除噪声和异常值,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然后,需要对数据进行插值和外推处理,填补数据的空白区域,以便进行后续的建模工作。
最后,需要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展示,为模型构建提供参考。
模型构建是3D地质建模的核心步骤。
在模型构建过程中,需要根据处理后的地质数据,使用专业的地质建模软件进行模型的绘制和构建。
通常采用的方法包括体元法、等值线法、网格法等。
在模型构建时,需要根据地质原理和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参数设定,以保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结果展示是3D地质建模的最后一步。
通过使用地质建模软件进行模型的渲染和呈现,可以生成逼真的地质模型。
同时,还可以对模型进行分析和比较,提取出关键的地质信息,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还可以将模型导出为标准格式,与其他地质软件进行集成和共享,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总结来说,3D地质建模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
通过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模型构建和结果展示四个步骤,可以生成准确、直观的地质模型,为决策者提供重要的支持。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3D地质建模将在地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维地质建模的用途、现状、问题、趋势与建议

一、三维地质建模的用途1.1 三维地质建模在资源勘探和开发中的重要性三维地质建模是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地质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将地质信息以三维模型的方式呈现出来。
这种技术不仅可以帮助地质学家和地质工程师更直观地理解地质情况,还可以为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通过三维地质建模,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矿藏的分布、构造地质体的形状和空间分布等重要信息,为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1.2 三维地质建模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除了在资源勘探和开发领域,三维地质建模也在工程地质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土木工程、岩土工程、地下工程等领域,三维地质建模可以帮助工程师更好地理解地下地质情况,预测地质灾害风险,设计合理的工程方案,提高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和效率。
1.3 三维地质建模在地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在地质科学研究领域,利用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可以更好地模拟地质过程、研究地质现象,为科学家提供更加直观、可靠的研究工具,推动地质学科的发展。
二、三维地质建模的现状2.1 技术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地球科学领域的不断进步,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目前,已经出现了一系列成熟的地质建模软件,这些软件能够处理各种地质数据,实现从二维数据到三维模型的转换,为地质建模提供了强大的工具支持。
2.2 应用广泛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已经在资源勘探、矿产开发、地质灾害预测、工程设计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许多重大的地质工程项目都离不开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支持,这种技术已经成为地质领域必不可少的工具。
2.3 存在问题目前,三维地质建模技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数据质量不高、模型精度不够、计算效率低等。
这些问题制约了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范围,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
三、三维地质建模面临的问题3.1 数据获取难题地质数据的获取一直是三维地质建模的难点之一。
地质数据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涵盖了地质勘探、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等多个方面,如何整合这些数据并且确保其准确性是一个重大挑战。
三维地质建模

假设把n个城市看作图的n个顶点,边表示两个城市之间的线 路,每条边上的权值表示铺设该线路所需造价。铺设线路连接n 个城市,但不形成回路,这实际上就是图的生成树,而以最少 的线路铺设造价连接各个城市,即求线路铺设造价最优问题, 实际上就是在图的生成树中选择权值之和最小的生成树。构造 最小生成树的算法有很多,下面分别介绍克鲁斯卡尔(Kruskal) 算法和普里姆(Prim)算法。
区采用较大的体元,在异质区不断细分直至各子区内均是
同质体元为止。 八叉树模型的数据结构是是将所要表示的三维空间 V按X、Y、Z三个方向从中间进行分割,把V分割成八个 立方体,然后根据每个立方体中所含的目标来决定是否对
各立方体继续进行八等分的划分,一直划分到每个立方体
被一个目标所充满,或没有目标,或其大小已成为预先定 义的不可再分的体素为止。是三维栅格数据的压缩形式。
点的内插
点的内插法可以采用:
移动平均法; 局部函数法;
克里格(Kriging)内插法。
移动平均法
在局部范围(或称窗口)内计算n个 数据点的平均值.
窗口的大小对内插的结果有决定性的影响。 小窗口将增强近距离数据的影响; 大窗口将增强远距离数据的影响,减小近距离数据的 影响。
局部函数法
线的抽稀与加密—剖面方向的统一
(2)初始地质界面的构建
(3)地质体的封闭
(4)拓扑关系的构建 (5)地质界面加密与插值 (6)三维模型的局部修正
5、基于任意剖面多约束三维地质建模
所解决的问题: (1)避免了近平行剖面选取纵向或横向单一剖面构建三
维地质模型的局限性;
(2)对于两个剖面之间距离较大时产生的“空白区域”,
4.2 褶 皱
NJU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在定边油田中的应用
petrel软件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建模软件诞生以来,建模软件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从刚开始的简单构造建模到现在的精细、复杂的建模,产生了很多建模软件。
根据本设计要求,我选择斯伦贝谢公司的petrel 2009建模软件(如下图4-1)。
图4-1 petrel 软件模型建立界面
Petrel是一种三维可视化建模软件,在众多建模软件中它在国际上占主导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Petrel软件在地质建模方面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如地震解释、构造建模、岩相建模、油藏属性建模和油藏数值模拟显示等,因而使从事地质工作者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为石油工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为了满足油藏和地质工作者定位要求,Petrel中也采用了一些先进技术:有效的构造建模技术、精确的三维网格化技术、沉积相模型建立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
Petrel软件能够给开发工作提供详细的信息来使开发成本最大化地降低。
它不仅能使人们对油藏内部细节的认识得到提高,而且能够准确描述透视油藏属性的空间分布、计算储层地质储量、估算开发的风险、设计井位和钻眼轨迹,发现隐蔽性油藏和剩余油藏[26]。
同样重要的是,Petrel使管理者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方式来做开发决策,他们根据软件所提供的数字模拟及虚拟现实技术和专业人员一起通过现实资料与虚拟技术结合,认真研究目的层的储油物性和岩性,运用不同思路的模型建立和模拟结果,降低开发风险优化生产方式。
Petrel软件能够为地
质模型的精细研究提供更快、更精确和更经济等优良的特性。
储层地质建模的步骤
储层三维建模过程一般包括以下环节:数据准备、构造模型、储层属性建模、图形显示,具体的储层建模的基本步骤(见图4-2)。
基本数据一般有:
(1)坐标数据:包括井位坐标、地震测网坐标等;
(2)分层数据:包括各井的砂组、油组、小层、砂体的划分对比数据,地震资料解释的层面数据等;
(3)断层数据:包括断层位置、断点、断距等;
(4)储层数据:储层数据是储层建模中最重要的数据,其中包括井眼储层数据、地震储层数据和试井储层数据。
图4-2 储层建模流程图
数据的准备与输入
本设计中所用于建模的数据包括:主要的目的层的层面构造数据、井点坐标以及储层分类等数据。
基础数据部分包括四个:井基础数据(Well head)、斜井轨迹数据(Well paths)、井分层数据(Well tops)以及测井曲线(Well logs)。
(1)井基础数据:其中包括井名、井口x、y坐标、井口高程(KB)、井起始深度(top)、井底深度(baseMD)、井别类型(symbol)等,本次设计基础数据见下表(见表4-1)。
表4-1井位坐标数据表
对以上的井位数据进行加载。
首先进行井头数据的加载,加载后会出现如图(4-3)的图像。
图4-3加载井头数据图
然后加载井斜数据,如图(4-4)所示井轨迹会出现弯曲。
图4-4加载井斜数据图
然后通过加载测井曲线数据后可以得到图(4-5),其中井曲线加载图包括总孔隙度(PORT)、渗透率、储层分类(XEIE)等井项目数据和测井项目数据。
图4-5加载井曲线数据图
再加载分层数据得到如图(4-6)所示,其中分层数据包括深度、层位名、井名等。
图4-6加载分层数据图
最后加载以上所有基础数据以后可见图(4-7):
图4-7数据加载图
构造模型
构造模型是储层空间分布建立的前提,因此应先进行构造建模[27]。
构造模型包括断层模型和层面模型[28]。
由于本文不涉及断层,故不必建立断层模型。
在构造模型的建立时,第一步由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得出单井分层数据作为输入数据源导入petrel软件中,应用克里金插值法建立grid 文件,形成层面数据,然后建立层面模型,最后进行三维网格化。
构造模型可以提供比较准确的地层框架来建立沉积相建模。
网格划分
划分网格是建立地质模型的基础。
在划分网格的过程中,网格步长的确定相当的重要。
建模过程中需充分考虑网格大小的合理性,网格过大,模拟精度不够,网格过小,影响模拟的速度,因此通常在平面上,网格的大小一般小于最小井距,这样可以保证每个网格中最多只有一口井,纵向上充分考虑储层的非均质性,对薄储层细分的层数较厚层要少,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薄层砂体的缺失。
网格化形成的过程就是一个空间网格生成的过程,网格化是以建立均匀分布的矩形网格单元为目的、将之前所划出的矩形边界转换过来作为网格的边界、首先是在I、J方向上定义网格的大小,生成一个网格骨架(见图4-8),网格骨架定义了空间的结构,地层层面在其后会被插入其中,这时的网格和K值暂时没有关联,建立的网格骨架不能代表任何表面,只分成了顶部、中部和底部三层(见图4-9),通过这种先不定义K的方式,可以使得模型在增加或者改变数据的时候结构保持不变。
以下图形分别是通过网格划分后所形成的平面和三维网格示意图,能够更加形象的展现出储层构造。
图4-8 I×J方向上网格的划分图
图4-9 三维网格构造图
层位形成
层位的实质就是在3D骨架网格中加入层面,分层数据是用来校正层面的,首先是形成层面的顶面,从顶面向下作为底面,通过得到的层面再形成空间结构,并在每层中形成平面网格,得到构造模型。
根据储层非均质性的刻画要求以及保证建模精度,本次建立储层的三维地质模型的网格尺寸为15m×15m,并且加入5个层面,I×J方向上网格数目共100×100=10000个(I方向有100个网格,J方向有100个网格),因此模型的网格总数为100000个(见图4-10)。
图4-10 加入层面后构造图
层位形成之后,需要再进一步对其进行细分,细分层只是网格精细化的一个过程。
用户可以对单元的厚度、个数及比例数进行设置来定义网格垂向上的分辨率。
给定单元的厚度以后,zone的划分既可根据顶部也可依据底部来确定。
通常,最薄相的厚度是对小层厚度的模拟。
然而,有相当重要的一点需要被记住,当对小层的厚度进行减少时,单元的数目将会增多,所以在进行模拟是不要插入太多的细节。
该构造中将每个层位细分为5个小层,细分后顶面构造图(见图4-11)。
图4-11 顶面构造图
沉积相模型的建立
测井曲线的粗化
在进行建模时,整个建模区域是按照三维网格来进行划分的,而实际的测井曲线里的数据采样间隔一般为米,比划分的网格要细得多,在一个三维网格里往往包含了多个测井曲线的数据,在建模过程中,对于己知网格的数据,每个网格只能对应其中的一个数据,这就要求测井曲线要均匀分布,即离散化。
因此必须对测井曲线进行粗化[29]。
4.5.2数据分析
通过将所有数据输入到petrel中并分别对每层都进行数据分析,将分析结果
综合绘制如图4-12、图4-13、图4-14所示。
第一层第二层
第三层第四层
图4-12 砂体概率分布
第一层第二层
第四层
第三层
图4-13 变差函数图
第一层第二层
第三层第四层
图4-14 数据离散图
通过对以上所有图分析,数据分析是相建模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步,利用所给有关储层的数据可以更加准确地对建模工作进行解释,了解地质特性。
数据分析分为对离散数据的分析和连续数据的分析。
应用序贯指示建立沉积相模型
序贯指示模拟方法是储层建模中最常用的方法,序贯指示模拟方法是采用不同的变差函数对不同变量进行模拟的方法。
在模拟的过程中,同时要考虑不同变量的不同特点,因此本次设计选用序贯指示模拟方法来模拟沉积相[30],沉积相模拟图如下(图4-15)
图4-15 沉积相模拟图
建立沉积相模拟图过程是在做完数据分析之后,将数据分析的结果用于指示建模中,在构造模型的基础上,先进行单井相划分,然后再利用沉积微相平面图,对
单井中的每个砂体的微相类型进行调整;在上面的基础上进行砂、泥岩相模拟,及分别对各种微相进行模拟,最后再对它们进行合并,通过多次模拟得到完整的沉积相模型。
根据上面做出的沉积相图知道该地层是以粗砂层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