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期末总复习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素材 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复习提纲 北师大版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复习提纲第20课1.200年,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取得的胜利,统一了北方。
2.208年的之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从而奠定了的局面。
3.三国鼎立指的是、、三国并立,它们的建立者分别是、、,都城在、、。
问答:a.曹操为什么能统一北方? b.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第21课1. 末年,北方人为躲避战乱开始南迁,后期,出现了大规模南迁的浪潮。
2.北方移民南下,主要分布在中下游地区,部分移民到达一带。
3.东晋南朝时,在江南地区普遍实行兼作,五岭以南则种植。
4.东晋南朝时,在冶铸业中,的发明是冶炼技术的一大进步;陶瓷烧制技术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成为人们日常的生活用具。
是当时经济最活跃的一个都市。
问答: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原因是什么? b.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c.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为什么能得到发展?d.列举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e.列举本册书中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第22课问答:a.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什么? b.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哪些?c.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d.列举五胡的民族名称。
e.列举出以洛阳为都城的朝代名称。
f.列举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几次统一。
第23课1.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在计算方面取得突出成就,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位的人。
2.我国古代著名的农学家,一生致力于农业研究,终写成了一书,这也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3.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在前人的基础上写成了一部地理专著。
第24课1.被人们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是的书法,其代表作是行书 ,后人尊称他为。
2.东晋时擅长画人物画的是 ,其代表作有和。
3.代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艺术最高成就的是,其中最著名的有山西大同的和河南洛阳的。
4.我国古代的文房四宝指的是、、、。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北师大版习题精选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北师大版习题精选第1题【单选题】某诏令曰:“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颁布这一诏令的是( )A、齐桓公B、秦始皇C、汉武帝D、孝文帝【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维护了顽固贵族的利益B、最高统治者支持C、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发展潮流D、促进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右图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哪一原因( )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他的书法影响深远图中作品的书法字体是( )A、篆书B、隶书C、楷书D、行书【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前秦皇帝苻坚任用王猛为丞相,提倡儒学,这表明( )A、汉人在军事上征服了胡人B、民族交融成为大势所趋C、苻坚不喜欢法家D、王猛是遇到了明主【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世界客属第25届恳亲大会将于2012年11月在客家祖地——福建三明举行,客家人的形成与下列哪项有关( )A、北人南迁B、出海求仙C、和亲政策D、开发南疆【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为了纪念祖冲之对人类的贡献,国际天文学家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
你知道他最突出的成就是( )A、制造了地动仪B、编写了第一部农书C、编写《齐民要术》D、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数【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电视剧《走西口》讲述的是清朝末年民国初期,山西祁县大户田家因为家庭变故和生活所迫而背井离乡“走西口”的传奇故事。
在中国古代史上,北方人口曾大量向南迁移,它所带来的重要影响是( )A、加剧了南方的混乱局面B、使北方趋于平静C、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D、使北方人口急剧减少【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下列政权中,曾一度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①曹魏②西晋③前秦④北魏⑤东晋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⑤D、②③④【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22北方的民族汇聚课件北师大版

【读一读】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
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 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 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解读】魏主指的是北魏孝文帝。原文大意:皇帝说:“如果 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 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为 习惯,可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 官的人,不得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者,就要降职或罢官。”
【图片中的历史】 材料二
材料三 鲜卑姓改为汉姓
鲜卑姓 拓跋
丘穆陵 步六孤
汉姓 元 穆 陆
鲜卑姓 贺赖 独孤 贺楼
汉姓 贺 刘 楼
(2)依据材料二、三归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除此之外,请再写 出一项其改革的措施。 提示:穿汉服;改汉姓。说汉语;与汉族通婚。(任写一项) (3)请你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提示:少数民族逐渐与汉族趋同;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或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3.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内迁的边疆少数民族? 提示:内迁少数民族同汉族以及其他民族都是构成中华民族的 成员,不能称他们为“异族”或“外族”,他们对祖国北方的生 产发展作出了贡献,且十分显著。
最新精选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第19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北师大版复习巩固九十五

最新精选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第19课北方的民族汇聚北师大版复习巩固九十五第1题【单选题】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A、夏商周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B、秦汉时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C、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D、明清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下列皇帝曾迁都洛阳的是( )A、盘庚B、隋炀帝C、北魏孝文帝D、元世祖【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4世纪后期,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B、前秦C、鲜卑D、氐族【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多元文化融合的景象。
如图2、图3所示,结合所学分析对出现这些景象影响最大的历史事件当为A、昭君出塞B、孝文帝改革C、文成公主人藏D、册封达赖、班禅【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孝文帝迁都洛阳是在( )A、四世纪初B、四世纪末C、五世纪初D、五世纪末【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前秦皇帝苻坚任用王猛为丞相,提倡儒学,这表明( )A、汉人在军事上征服了胡人B、民族交融成为大势所趋C、苻坚不喜欢法家D、王猛是遇到了明主【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促进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迁都洛阳,采用汉姓的根本原因是( )A、汉族地主的建议B、南北对峙的形势C、民族大融合的趋势D、先进封建经济的影响【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从下列学习卡片上,你可以提炼的信息是( )A、民族的交流与融合B、国家的统一与发展C、对外的交往与进步D、经济的繁荣与昌盛【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颁布这一诏令的帝王是( )A、秦始皇B、汉武帝C、北魏孝文帝D、隋文帝【答案】:【解析】:第10题【判断题】史实: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复习特训

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复习特训第1题【单选题】下列关于南宋时期有关史实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棉纺织业在南方兴起B、南方出现了圩田和梯田C、政府在外贸港口设海关进行管理D、南方已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历史人物中不属于三国时期人物的是( )A、刘备B、孙权C、曹操D、曹丕【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有一位北方朋友,他热衷于农作物,蔬菜和果树的栽培技术的研究,他想详细了解我国古代北方农业生产技术,他可以查阅的书籍是( )A、《水经注》B、《本草纲目》C、《齐民要术》D、《天工开物》【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
对这一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 )A、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影响了汉族B、洛阳贵族官僚生活简朴C、汉族的习俗影响了内迁各族D、洛阳贵族官僚盲目攀比【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列有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和艺术后编写的资料卡片。
其中错误的是( )A、贾思勰——《齐民要术》B、郦道元——《水经注》C、王羲之——《女史箴图》D、顾恺之——《洛神赋图》【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为三国鼎立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A、巨鹿之战B、长平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下列政权中不以洛阳为都城的是( )A、东周B、东晋C、东汉D、北魏【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 )A、东晋──前秦B、西晋──东晋C、前秦──西晋D、前秦──北魏【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描述的是西晋永嘉五年,中原人民纷纷迁居江南的情景。
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是因为( )A、北方的自然条件恶劣B、北方战乱频繁C、南方统治者实施仁政D、南方经济发达【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图1所示局面中的魏国定都于( )A、长安B、建业C、成都D、洛阳【答案】:【解析】:第11题【单选题】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有( )①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②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先进技术③江南统治者不重视经济发展④南方社会较为稳定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解析】:第12题【单选题】2010年1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举办年度考古学论坛,“河南安阳曹操高陵”被列为2009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之一,引起了社会各个层面的普遍关注。
最新精选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北师大版复习巩固

最新精选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北师大版复习巩固
第1题【单选题】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个政权积极发展内政,其中不正确的是( )
A、曹魏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B、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C、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D、蜀汉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对此诏令内容理解准确的是( )
A、在朝廷必须使用汉语,违反者免其官职
B、采用汉族的官制,惩治违法的官员
C、朝廷令所有的鲜卑人都说汉语
D、朝廷有权惩处违法官员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在江苏地区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青瓷器具,烧制技术达到很高水平,专家推测这些青瓷应当是人们当时日常生活用具,普遍使用,据此推测这些考古发现应是哪一时期( )
A、西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秦汉时期
D、两晋南北朝时期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316年,重建晋王朝的司马睿将都城定在( )
A、长安
B、洛阳
C、成都
D、建康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有人在列举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时,举出了以下四位杰出贡献,其中错误的是:( )
A、祖冲之
B、司马迁
C、贾思勰
D、郦道元
【答案】:。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知识点练习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知识点练习第1题【单选题】周杰伦创作的“中国风”歌曲:“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
……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
听到这首歌时你会想到( )A、祖冲之B、王羲之C、顾恺之D、柳公权【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维护了顽固贵族的利益B、最高统治者支持C、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发展潮流D、促进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维护了顽固贵族的利益B、最高统治者支持C、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发展潮流D、促进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六月,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违者,免所居官。
……九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
”上述内容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商鞅变法B、北魏孝文帝改革C、成吉思汗统一蒙古D、清朝文字狱【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北朝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是介绍古代科技上的重要文献。
该文献主要介绍了( )A、江南地区的手工业技术B、全国的江河水道系统C、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D、全国优秀的雕刻艺术文化【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图文说史: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定下“三分天下”策略。
决定“天下三分”的著名战役是( )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答案】:【解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东汉名士对下列哪一人物的评价( )A、孙权B、刘备C、曹操D、袁绍【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某中学春秋史社的同学们正在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原因”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下列各项能入选该主题的是(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③国家统一④江南地区社会秩序比较安定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解析】:某同学在预习《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这一单元时,做了几张卡片方便记忆。
最新精选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复习特训十四

最新精选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复习特训十四第1题【单选题】如果你想了解我国古代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情况,那么你可以阅读( )A、《水经注》B、《天工开物》C、《离骚》D、《兰亭序》【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关于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共同点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都进行了迁都B、都推行了汉化政策C、都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D、都是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改革【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三顾茅庐”的故事发生在襄阳隆中,下列与故事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A、袁绍B、诸葛亮C、孙权D、曹操【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222年三国鼎立的形势( )A、B、C、D、【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是( )A、王景B、祖冲之C、贾思勰D、杜诗【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4 世纪后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A、西晋B、东晋C、魏国D、前秦【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230年,派船队到达夷洲的是( )B、孙吴C、曹魏D、西晋【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下图是中国历史朝代顺序示意图的一部分,其中,①处的政权名称是( )A、陈B、东晋C、宋D、前秦【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下列历史人物中不属于三国时期人物的是( )A、刘备B、孙权D、曹丕【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祖冲之小行星是一颗以中国数学家祖冲之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
下列关于这位数学家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他是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②最早提出了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③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④制定出《大明历》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解析】:第11题【单选题】下列行业中,蜀国最兴旺的是( )A、丝织业B、造船业C、制瓷业D、冶铁业【答案】:【解析】:第12题【单选题】下列图示中能正确反映我国历史上“三国鼎立”局面的是( ) A、B、C、D、【答案】:【解析】:第13题【单选题】《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等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分立(国家分裂)与统一
1、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迭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1)从直观上看,中国封建社会是在国家分裂与统一的交替发展中最终走向统一的,多次交替过程的实现,都使国家统一的基础更加牢固,条件更加充分,因此,从分裂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自进入封建社会,我国先后出现了三次大分裂、四次大统一的局面。
战国时期的分裂走向秦的统一;三国的分立走向西晋的统一;东晋十六国到南北朝的政局混乱和南北对峙走向隋的统一,五代、辽、宋、夏、金的分裂走向元的统一。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江南地区的发展,使南北经济发展差距逐步缩小,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由于迁徙、统治者的改革等因素的作用,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使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和隔阂逐渐消失。
局部统一的出现,如曹魏、前秦、北魏、北周等统一黄河流域,南方宋、齐、梁、陈四个朝代,是走向全国统一的基础。
长期分裂割据混战,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为结束分裂局面,统治阶级中的一些人物,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努力。
东汉
魏 蜀 吴 西晋 十六国 五胡南下 东晋 北朝 东魏 北齐 北魏 西魏 北周 隋
南朝:宋 齐 梁 陈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继续发展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更为严重。
但在分裂和动荡中,社会经济仍有所发展。
其原因有:各个政权的统治者都重视发展经济,以增强和扩大在自己统治区域中的势力;各族人民之间的大融合,互相学习农牧业生产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这一时期经济发展最突出的表现是:江南地区的开发。
自东汉末年以来,南方相对安定。
西晋末年起,北方居民大量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比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统治者注意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有利于促进江南经济的发展,使南北经济发展差距逐渐缩小,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3、启示: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应用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1、民族融合的本质含义
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族融合为一体,各自的民族特征自然消失(至少是大部分消失)或者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民族融合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基本现象和最高形式,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中呈现出三次高潮: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五代宋元时期。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两个阶段
(1)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西晋初年,人数达到几百万。
他们同汉族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2)北魏建立后,适应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进行了改革,特别是汉化政策,进一步加强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3、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基本途径包括: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各族人民的联合斗争;民族迁徙,婚姻关系;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国际统一局面或实行有关的政策;民族战争等。
4、民族融合的主要历史作用体现在:提高了民族素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巩固了国家统一,推动了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