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基 气血精津液
执业药师考试知识题库--中医基础理论-- 精、气、血、津液

第九单元精、气、血、津液一、A11、连接“肺主呼吸”和“心主血脉”的中心环节是()A.经脉的相互连接B.气血的相互关系C.心主营,肺主卫之间的相互作用D.宗气的贯通和运行E.以上都不是2、与生长发育有关的气是( )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以上均非3、与语言、声音、呼吸强弱有关的气是( )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以上均非4、清气与水谷之气结合关系到( )A.元气的生成B.宗气的生成C.营气的生成D.卫气的生成E.全身之气的生成5、行于脉内之气是( )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以上均非6、胸中之气是( )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肺气7、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 )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以上均非8、元气生成的主要物质来源是( )A.肾中精气B.水谷精气C.自然界的清气D.脏腑之精气E.以上均非9、推动人体生长发育,激发各脏腑经络等组织生理功能是气的( )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气化作用10、精气血津液之间相互转化依靠气的( )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气化作用11、易于感冒是气的哪一种功能减退的表现( )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气化作用12、临床出现自汗、多尿是气的哪一种功能减退的表现( )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气化作用13、能使血液不逸出于脉外是气的哪项作用( )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气化作用14、津与血同源于( )A.营气B.血C.水谷精微D.精E.阴液15、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 )A.体液B.阴液C.津液D.津E.液16、气随汗脱的理论依据是( )A.气能生津B.气能化津C.气能摄津D.津能载气E.以上均非17、“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理论依据是( )A.气能生血B.气能化津C.气能摄血D.津能载气E.津血同源18、“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生理基础是( )A.气能生津B.气能化津C.气能摄津D.津能载气E.以上均非19、治疗大出血时用益气固脱法的理论基础是( )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以上均非20、气虚引起血虚的理论基础是( )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以上均非21、治疗血虚配伍补气药的理论基础是( )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以上均非22、气随血脱的生理基础是( )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以上均非23、对水液代谢起主宰作用的是( )A.心主血脉的作用B.肺主宣发的作用C.脾主运化的作用D.肝主疏泄的作用E.肾阳气化的作用24、与津液代谢关系最密切的是( )A.肝脾肾B.脾肺肾C.心肝脾D.脾肺心E.肝肺肾25、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的是( )A.精B.气C.血D.津E.液26、营气的分布是( )A.贯注心肺B.行于脉外C.行于脉中D.下注气街E.布于分肉27、宗气的分布是( )A.行于脉外B.散于胸腹C.熏于肓膜D.贯注心肺E.布于肌表28、元气运行的道路是( )A.心脉B.胸腔C.全身D.脉外E.三焦29、有“悍气”之称的气是( )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以上均非30、具有温养全身作用的气是( )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以上均非31、具有司呼吸作用的气是( )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以上均非32、具有行气血作用的气是( )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以上均非33、具有调节汗孔开合作用的气是( )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以上均非二、B1、A.心肺脾肝B.心肺脾肾D.肺脾肝肾E.心肺肝肾<1>、与血液运行关系密切的脏腑为( )A.B.C.D.E.<2>、与津液输布关系密切的脏腑为( )A.B.C.D.E.2、A.心B.肺C.脾胃D.肝E.肾<1>、与津液生成关系最密切的是( )【您的答案】A.B.C.D.E.<2>、对津液的输布排泄起主宰作用的是( )A.B.C.D.E.B.宗气C.卫气D.营气E.脏腑经络之气<1>、贯心肺以行气血,走息道以行呼吸之气是( )A.B.C.D.E.<2>、根源于肾,通过三焦而布散全身之气是( )A.B.C.D.E.4、A.肺脾肾B.脾肝肾心C.心肺脾肝D.肺脾肝肾E.心肺脾肾<1>、与气的生成关系最密切的是( )A.B.C.D.E.<2>、与血的生成关系最密切的是( )A.B.C.D.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该题针对“宗气的功能”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122372,点击提问】2、【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元气的生理功能有二,一是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习题集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习题集第四章精气血津液一、选择题1.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及脏腑机能活动的气是()A。
元气 B。
宗气 C。
营气 D。
卫气 E。
肺气答案:C。
选择题中的问题都是关于精气血津液的基本知识点。
本题中询问的是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及脏腑机能活动的气是哪一种,正确答案是营气。
2.血的生成与哪个脏腑的关系最密切()A。
肝 B。
心 C。
肺 D。
脾 E。
肾答案:A。
血的生成与哪个脏腑的关系最密切,正确答案是肝。
3.出现畏寒喜暖,是气的哪一项功能失常()A。
防御作用B。
温煦作用C。
气化作用D。
推动作用E。
固摄作用答案:B。
出现畏寒喜暖,是气的哪一项功能失常,正确答案是温煦作用。
4.下列哪项不属于津液的排泄途径()A。
汗 B。
尿 C。
呼气 D。
呕吐物 E。
粪答案:E。
下列哪项不属于津液的排泄途径,正确答案是粪。
5.具有推动呼吸和血行功能的气是()A。
心气 B。
肾气 C。
卫气 D。
宗气 E。
肺气答案:E。
具有推动呼吸和血行功能的气是肺气。
6.充养脑髓,滑利骨节的主要物质是()A。
气 B。
血 C。
津 D。
液 E。
精答案:B。
充养脑髓,滑利骨节的主要物质是血。
7.临床出现自汗、多尿、出血、遗精等症,为气的何种功能减退()A。
防御作用B。
固摄作用C。
温煦作用D。
推动作用E。
气化作用答案:D。
临床出现自汗、多尿、出血、遗精等症,为气的何种功能减退,正确答案是推动作用。
8.治疗血瘀证时,常配补气、行气药物的理论依据是()A。
气能生血B。
气能行血C。
气能摄血D。
血能载气E。
血能生气答案:B。
治疗血瘀证时,常配补气、行气药物的理论依据是气能行血。
9.气的哪项功能减退易于引起感冒()A。
推动作用B。
温煦作用C。
防御作用D。
气化作用E。
固摄作用答案:C。
气的哪项功能减退易于引起感冒,正确答案是防御作用。
10.布散于肌肤、孔窍,主要起滋润作用的是()A。
精 B。
血 C。
津 D。
液 E。
气答案:C。
布散于肌肤、孔窍,主要起滋润作用的是津。
气、血、精、津液之间有剪不断,且必须捋清楚的关系

气、血、精、津液之间有剪不断,且必须捋清楚的关系气、血、精、津液,均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均赖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不断地补充,在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过程中,它们之间又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转化。
在生理功能上,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
“气与血的关系”气属阳,主动,主煦之;血属阴,主静,主濡之。
这是气与血在属性和生理功能上的区别。
但二者都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和肾中精气,在生成输布(运行)等方面关系密切,这种关系可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1、气为血之帅气为血之帅包含三方面的意义: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1)气能生血气能生血是指水谷精微之气和脏腑之气化活动是血液生成的基础与动力。
① 水谷精微之气生血营气和津液是血的主要组成部分,均源于水谷精微之气,它们均是在脾胃之气的气化作用下所化生的。
② 脏腑之气的气化活动化血气的运动变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
从摄入的饮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从水谷精微转化为营气和津液,从营气和津液转化成赤色的血,其中每一个转化过程都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而气的运动变化又是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表现出来的。
气的运动变化能力旺盛,则脏腑功能活动旺盛,化生血液的功能亦强;气的运动变化能力减弱,则脏腑功能活动衰退,化生血液的功能亦弱,气旺则血充,气虚则血少。
根据气能生血的原理,临床上常用当归补血汤治疗血虚患者,其中黄芪50g、当归10g,补气的黄芪用量是养血的当归5倍,其机制在于补气能生血,是“气能生血”理论在临床的应用。
(2)气能行血气能行血指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循行的动力。
气一方面可以直接推动血行,如宗气;另一方面又可促进脏腑的功能活动,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推动血液运行。
气为血之帅,血在脉中流行,时时赖于气之率领和推动。
故气之正常运动,对保证血液的运行有着重要意义。
临床上治疗血行失常,常以调气为上,调血次之。
如气虚不能行血则补气行血,气滞血瘀则行气活血,气逆吐血则降气止血。
中医基础——气血津液

血的运行
相关脏腑功能
➢ 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 ➢ 肺朝百脉——肺气宣发肃降,调节气机 ➢ 肝主疏泄——调节血量,维持血液循环及流量的平衡 ➢ 肝 藏 血—— 防止血溢脉外 ➢ 脾主统血——控制血在脉中运行,防止血溢脉外
念 本物质之一。
(二)气的生成
先天之精气
肾 藏 精
自然界之清气
肺 主 呼 吸
水谷之精气
脾 胃 运 化
人体之气
肾为生气之根
营气 卫气
先天 之精
后天
谷
之精
气
脾为生 气之源
自然界 清气
元气 宗气
一身 之气
肺为生气之主
1.气的来源
气 先天之气:由受之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所化生,又称为元气
合身
的 来 源
后天之气
的
气能摄血 生理:脾气统血、肝气收摄血液
关
病理:气不摄血或脾不统血,则导致各种出血
系
治疗:补气摄血
含义:血为气的载体,气存血中,依附于血方不致散失,
血
又赖血之运载至全身
对 血能载气 生理:血足则气存,血行则气行
血
气
病理:气随血脱
的
治疗:补气固脱
为 气 之
关
含义:指气的充盛及其功能发挥离不开血的濡养
母
调动 控的 作稳 用定
控
机体的生长发育迟缓、生殖机能衰退或早衰
协和
作 用
脏腑经络组织的生理功能减弱 病理表现 精的化生不足及施泄障碍
调有 则序
血液的生成不足、运行输布迟缓
维进
《中基》精气血津液

⑴气机的概念,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
⑵气化的含义,气化的形式;气的生成与脏腑功能的关系。 3.一般了解
⑴精与气概念的形成。
⑵气机与气化的关系。
精
第 二 节 一
宇宙万物生成模式
老子
道
一
二
三
万物
易传
太极
两仪
四象
八卦
万物
(一)精的基本概念
概念: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 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 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 基本物质。精一般呈液态,贮藏于脏腑之中,或 流动于脏腑之间。 多种含义: 广义之精 :泛指人体一切液态精华物质,包括 脏腑之精、生殖之精、血、津液、 髓以及水谷精微等 (细胞类、营养 类)
(三)气的主要功能
1.推动与调控作用 [1]推动作用: 含义:指气具有激发和促进人体生长发育、脏腑 经络生理功能和精血津液生成、运行、输布作用 机理: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故能在其运行 全身过程中发挥激发、推动作用
生理作用: 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激发和促进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
肾所藏之精 精髓 营气 脾胃运化 水谷精微
津液
血液化生示意图
清气
脾胃之气 饮食 水谷 中焦 受气 取汁 水谷 精微
肺气
营气
心气
心脉 津液
肾精
肾气
肝
血
髓
(三)血的主要功能
一、濡养 二、运载 三、化神
血的濡养功能
面色
肌肉
皮肤
毛发
神志活动
(血者,神气也)
1.面色红润 3.肌肤毛发光滑
2.肌肉丰满壮实 4.甚至活动正常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ppt课件

A.元气 B.营气 C.卫气 D.宗气
3.在气虚的基础上表现以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是( A )
A.气陷 B.气逆 C.气滞 D.气闭
4.能使血液不溢于脉外是气的( D )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
5.元气生成的主要物质内源是( A )
A.肾中精气 B.水谷精气 C.清气 D.脏腑之精气
上贯于心肺之脉,走息 道;下注于气街,运行 全身 循脉运行全身
循行脉外,傍脉而行, 运行于皮肤、分肉之间 ,熏于盲膜,散于胸膜
功能
推动、激发、 温煦
走气道以行呼 吸;贯心脉以 行气血 化生血液;营 养全身
护卫肌肤,抵 抗外邪;温养 肌肤,皮毛, 调控腠理开合 、汗液
15
思考题
1.气机是指( C)
A.气的升降 B.气的变化 C.气的运动 D.气的运动形式 2.来自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是水谷精气中性质彪悍、运行滑利、反
“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男 子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素问·上古
天真论》
(二)濡养作用
精能濡养滋润人体各脏腑形体官窍,保证脏腑机能得以正常发挥,促进 人体的生长发育
(三)化血作用
精可以转化为血,“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张氏医通·诸血门》
营 与血共行于脉中之气 气 ,富有营养,又称“荣
气”“营血”“营阴”
卫 运行于脉外之气,又 气 称“卫阳”
主要组成
由肾中精气所 化生,根于肾 ,须脾胃化生 的水谷精气的 滋养补充
以肺吸入之清 气和水谷清气 结合而成
脾胃化生的水 谷精气的精华 部分
水谷精气中骠 疾滑利部分组 成
中基精气血津液

中基精气血津液中基精气血津液是中医学里常提到的概念,也是人体生命活动中至关重要的方面。
中医强调“治未病”,因此通过中基精气血津液的补充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达到保养身体的效果。
什么是中基精气血津液中基精气血津液是中医学所描述的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包括精、气、血和津液四个部分。
其中,精指的是人体的生殖功能,能够源源不断地提供营养物质支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气则是人体的活力,包括物理活动和代谢活动。
血代表的是人体循环系统的运作,如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排泄废物等。
最后,津液主要指的是人体的生理液体,如唾液、眼泪、汗液等。
中基精气血津液的重要性中基精气血津液对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精为例,它的稳定与否直接决定了人体的生殖能力,如果精量不足就会影响到人体的生育,甚至引发身体的某些症状。
气则是人体的能量来源,在繁重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下,缺少气血会使人体感到疲倦无力,甚至发生身体废寝忘食的症状。
血是人体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将氧气和养分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
当血液循环不畅时,会出现一些症状,如头晕、乏力等。
津液则是维持人体水分平衡的主要途径,它能够保持眼泪、唾液、汗液等生理液体的正常分泌量,因此津液的充足对于人体的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基精气血津液的不足症状当人体中基精气血津液存在不足时,会产生一些症状。
其中,精不足最常见的表现是男性早泄和女性不孕。
气不足会产生疲劳、乏力、气短、容易气喘,甚至可以导致中风和心脏病。
血不足则会引发头晕、乏力、易感冒等。
津液不足则会造成口干舌燥、眼干喉燥,严重时会引起皮肤干燥、热病等症状。
中基精气血津液的保养方法为了养护中基精气血津液,平日里可以注意以下几点:调整饮食饮食是人体最主要的营养来源。
合理的饮食习惯能够维持人体精气血津液的平衡。
如果精不足,可以多食用鱼、肉、虾、蛋等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如果气血不足,则可以适当地进食芝麻、桂圆、龙眼等补气血食材;如果津液不足,可以多食用西瓜、梨、柿子等含水量高的食物来滋润身体。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之------气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之------气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之一。
人是天地之气和合交感的产物。
精(精气)是生命的本始物质。
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人体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形气转化的升降出入的气化作用的有机体。
人的生命功能来源于人的形体,人的形体又依靠摄取天地自然界的一定物质才能生存。
生命活动是物质自然界的产物,人类必须同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才能维持生命活动。
空气、水、食物经口鼻进入人体后,经过一系列的气化过程转化为各部分的生命物质(五脏六腑之精气)和生命功能。
人体一方面依靠生命功能不断地摄取自然物质并使之转变为机体的组成部分,构成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在发挥生命功能的过程中,又不断地消耗自己,产生废物,通过汗、尿、便等形式排出体外。
人体通过五脏六腑呼吸淸气,收纳水谷,将其变成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气、血、津液等各种生命物质,由经脉而运送至全身。
新陈代谢后的废物和水液则通过汗、尿、便而排出体外。
气为神的物质基础,人的形与神皆根源于气。
形神统一,气始终处于形气转化的气化作用之中,人体则是一个不断发生气化作用的机体,这种气化作用表现为人的生命功能。
生命功能来源于人的形体,形体又赖天地自然的物质而生存,所以生命活动是物质自然界的产物,是天地之间的一种自然现象。
中医将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变化规律、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统称为神。
气是真是存在而至精至微的生命物质,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负载生命现象。
人生所赖,惟气而已,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气聚则生,气散则死。
气的生成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气,先天之精气和后天之精气。
先天之精是构成生命和形体的物质基础,精化为气,先天之精化为先天之气,形成生命的机体,先天之气是人体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天之精包括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淸气。
气由精化,后天之精化而为后天之气。
呼吸之淸气,是通过人体本能地呼吸运动所吸入的自然界的新鲜空气,又称淸气、天气、呼吸之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脉和利,精神乃居。”《灵枢· 平人绝谷》
先天之精藏于肾——精髓——精血
生成 水谷之精源于脾——营气和津液 自然界清气来于肺——气 心主血脉——血液循环的枢纽和动力
血
肺朝百脉——吐故纳新,气为血帅
循行
脾主统血——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
肝主藏血——储藏血液,调节血量 营养濡润周身
功能
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濡养脏腑——濡养脏腑组织器官,维持人体生理活动。
第四节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津液——
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津液
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液体
脏腑组织器官正常的分泌物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 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津
性状 清而稀薄,流动性大
液
浓而稠厚,流动性小
属性
属阳
属阴
分布
体表皮肤、肌肉、孔窍, 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 渗入血脉 等组织
血能载气 血 对 气 的 作 用
5.主要功能
②出于心,贯心脉,以行气血
③主视、听、言、动
宗
气
含义——又名大气,是聚于胸中之气,为人体后天的根本之气。 肺吸入自然之清气 生成—— 脾吸收水谷之精气 其上者,出于肺,循喉咙,走于息道 分布——聚于胸中,贯注心肺 其下者,蓄于丹田,注入气街,下行于足 走息道而司呼吸——与呼吸、语言、发声有关 结合于胸中 宗气
功能——
贯心脉以行气血——与心脏搏动,心血运行有关
影响人体多种生理活动——呼吸运动、气血运行、肢体活动、 视、听、语、声等与宗气有关
营
1.别名 2.概念 3.生成
荣气、营血
气
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脾胃运化吸收的水谷之精气中精专部分化生。
4.分布
在脉中运行全身。
①化生血液
每昼夜沿十四经循行五十周
排泄
呼吸道——浊气、痰液 肺:宣发 体表皮毛——汗 肾:主水,气化——尿——下输膀胱 大肠:传导、排泄粪便滞走水份 三焦:下焦如渎——浊液——尿
尿、汗、呼气、粪便
其本
津液代谢(生成、输布、排泄)最重脏腑:肺、脾、肾 其标 总动力:肾气蒸腾气化作用。 其制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宣 胃 游溢精气 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 肺 灌溉四旁 通调水道 肃 膀胱 汗 皮毛 肾 蒸腾气化 布散全身 呼气 尿 大便
抗御邪气,驱邪外出 自我修复,恢复健康
固摄血液,防止逸出脉外
固 摄 作 用
对液态物质 固护、统摄、控制
固摄汗液与尿液,防止津液外泄 固摄唾液与胃肠液,防止体液丧失 固摄精液,防止妄泄 固摄内脏,使其保持恒定位置
推动与固摄
气推动血液运行和津液生成输布与排泄 相互协调 维持血液循环和液 体正常代谢
气固摄体内液态物质,防止无故流失体外
生成
元气
在肾之元气——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 功能—— 循行全身之元气——对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起着激发、 推动作用
宗
1.别名
大气、动气
气
2.概念
3.生成
积于胸中之气,为人体后天的根本之气。 肺吸入的自然清气 胸中
脾胃吸收转输而来的水谷精气
上气海
膻中
4.分布
聚于胸中,贯注于心肺 ①出于肺,走息道,而司呼吸
的精微物质。
中医学中的气,指的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是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第一节
一、气的基本概念
气
脏腑之气:心气、肺气、肝气、脾气、肾气、胃气 经络之气 六 气
邪
气
气
分
二、气的生成
气的来源
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藏于肾中
依赖于水谷之精气的化生——脾胃生成 来自于自然界中的清气——由肺吸入
血液循行的因素
气的作用
推动+固摄+温煦=正常运行
寒热因素
得寒则凝,得温则行,热则妄行
四、血的生理功能
营养滋润全身
①维持脏腑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血主濡之” ②维持感觉和运动:“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 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素问· 五脏生成篇》
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机理:能过濡养滋润五脏,使其发挥正常生理功能而实现。 “血气者,人之神,人不可谨养。”《素问· 八正神明论》
二、气的生成
生成过程
全身
肺
肺
吸入之精气
脾
水谷精微
气
肾
先天之精气
三、气的功能 推 动 作 用
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
激发和推动
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血液的生成和运行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维持人体恒定体温
温 煦 作 用
气主煦之
全身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血与津液等液态物质的运行
防 御 作 用
护卫肌肤,防御外邪入侵
5.主要功能
②护卫肌表 ③控制腠理的开合
行于体内——入睡 出于体表——醒寤
营气、卫气
营
相同点 性 质
气(营阴)
卫
气(卫阳)
宗气所分,生于水谷,源于脾胃 精纯柔和 慓疾滑利
分
布
行于脉中,循脉上下 ①化生血液 ②营养全身
阴
行于脉外(皮肉、膏膜、胸 腹)
①护卫肌表,抵御外邪 ②温养皮毛、肌肉(卫阳) ③调节腠理,维持体温 阳
三、血的循行
血液循行的方式 经脉 血 心脏 经脉 络脉 孙脉
留于四脏 输精于皮毛
络脉
孙脉 全身各部
食气
胃 (脾 )
浊气归
心
经气
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全身
毛脉合精,行气于府
血液循行的因素 条件 ①血液的充盈。
②脉管系统的完整而通畅。 ③全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正常(心、肺、肝、脾)。
脏腑
①心主血脉——推动血行 ②肺朝百脉——辅心行 血 ③脾主统血——血行脉道 ④肝主藏血——调节血量 血液运行正常
小肠 泌别清浊
代谢后
三 焦
生成
输布
排泄
三、津液的功能
滋润濡养
津液
津:质地清稀,滋润作用较显
液:质地稠厚,濡养作用较著
滋润、濡养脏腑经络组织器官
充养血脉
加营 津液——孙络 气 血液
调节阴阳
动态平衡,维持体温恒定
排泄废物
汗、尿、粪便
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
气能生血
气为血之帅
气能行血 气能摄血 血能载气 血能养气
气滞、气郁——气阻滞于局部或郁而不散。
气逆——气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
4.气机失调
气陷——气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 气脱——气外出运动太过,大量外脱而不能内守
气闭——气出入运动受阻,不能外达而郁闭于内
五、气的分布与分类
先天之气——父母之精气——元气(肾中) 脏腑之气
宗气(胸中) 水谷之精气 后天之气—— 自然之清气 卫气(脉外) 营气(脉中)
第三节
一、精的基本概念
概念
精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之一。
广义:泛指体内一切精微物质,包括气、血、津液以及水谷精微。 狭义:专指藏于肾中之精,包括生殖之精(先天)、水谷之精(后天)。 先天之精:本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是生命之本原。 生殖之精:源于肾精,主生殖的繁衍后代。 水谷之精:水谷精微所化生,维持生命活动,又称后天之本。 脏腑之精:分藏于五脏六腑之精,维持脏腑功能活动。
第三章 气血精津液
气血精津液
概 述
气血精津液的概念、生成及生理功能
气血精津液之间的关系
思考题
概
述
气血精津液学说
研究人体气、血、精、津液的生成、 运行、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概
述
精:一切有用的精微物质
气:活力很强,运动不息, 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 血:红色的液态物质
气、血、精、津液
津液:正常水液的总称
二、精的生成
禀受于父母——
父母生殖之精结合成 ——先天之 胚胎并转化为胚胎之精 精 人体之精
来源于水谷——脾胃吸收水谷精微所化——后天之精
三、精的生理功能
繁衍生命——肾精产生天癸主生殖(生殖之精的作用)。 生长发育——精是主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 生髓——肾精是生髓的物质基础。 生髓化 血 化血 水谷之精化血 肾精生髓化血 精充则血足
变。 《景岳全书》“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 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
元
气
含义——原气,是人体的原始之气,根本之气,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来源于先天——禀受父母肾中之精气 生成—— 充养于后天——脾胃吸收的水谷之精气
通过三焦—— 循行全身 分布——藏于肾中—— 充养
功能
滋润体表、肌肉、孔窍 濡养脑髓、脏腑,滑利关节
二、津液的代谢
生成
胃主受纳
脾游溢精气,脾气散精 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 小肠主液
大肠主津
输布
脾——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灌注四旁 宣发——体表 肃降——内脏、肾与膀胱
肺——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主管整个人体水液代谢 肾—— 分清泌浊 清者上升,固摄体血 浊者生成尿液,下输膀胱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水行 水液通道 三焦——决渎之官 输布全身 三焦气化
①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所化生的水 谷精微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
②心——主血脉 血生于心
③肝——助于脾与心的生血功能。 ④ 肾 肾中精气化生元气,促进脾胃化生水谷精微。
肾藏精,精血互化。
血液是以水谷精微中的营气和津液为主要物质基础,在以
脾胃为主,配合心、肝、肾等脏腑的共同作用生成的。
“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灵枢 · 五味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