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气血津液
医学专题第三章藏象学说精气血津液j5084

1、气能生津(shēnɡ jīn)
津液的生成有赖于脾胃的功能,脾胃之 气旺,则津液就充盛(chōnɡ shènɡ);脾胃之气 衰,则影响津液生成而致津液不足。
第三十七页,共四十五页。
2、气能行津
津液的输布运行及排泄(汗尿),全赖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如脾之升清,肺之 宣降,肾之蒸腾气化,维持了津液的运 行及化生汗尿排出体外。
第二十四页,共四十五页。
(三)血的功能(gōngnéng)
(二)血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素问·八正神明论》说:“血气者,人
之神,不可不谨养。”《灵枢·平人绝谷》 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说明人 体的精神活动必须得到血液的营养 , (yíngyǎng) 只有物质基础的充盛,才能产生充沛而 舒畅的精神情志活动。
无器不有”。 实际是把人体理解为一种耗散(hào sàn)结构。
第六页,共四十五页。
(三)气的功能(gōngnéng)
1.推动 作用 (tuī dòng)
2.温煦作用
3.防御作用 4.固摄作用 5.气化作用
第七页,共四十五页。
气的功能(gōngnéng)
1.推动作用 即激发、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各
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之生理功能、血的 生成与运行、津液(jīnyè) 的生成、输布与排 泄等。 气虚则人体的生长发育迟缓或早衰,脏腑 经络之生理功能减退,血和津液不足, 血行迟滞,水液停聚等病理变化。
第八页,共四十五页。
气的功能(gōngnéng)
❖2.温煦作用 ❖温煦人体,维持正常体温和脏腑经络功
气虚,化生血功能弱——血虚。
治血虚,配以补气药。
第三十一页,共四十五页。源自气能行血血液的循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气的 宣降,肝气的疏泄条达。
什么是气、血、精、津液

什么是气、血、精、津液气、血、精、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
它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
气、血、精、津液是通过经脉来运行、输布的,同时经脉亦靠其来滋养的。
故气、血、精、津液和脏腑、经脉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
其中关于精的生成和作用,将在本章“肾脏”中论述,这里从略。
一、气(一)气的含义在祖国医学中对“气”的反应比较广泛,但归纳起来,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如呼吸之气、水谷精气等;二是指脏腑、经络组织的功能活动,如心气、肺气、经气等。
(二)气的分类由于气在人体所分布的部位不同,有不同的来源与功能特点,因此就有不同的名称,主要的有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
1.元气元气又名真气、原气。
属先天之气。
它来源于父母,为先天之精所化生,藏于肾,依靠后天之气的滋养和补充。
故《灵枢、刺节真邪论》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元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与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所以说: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因此元气充沛,则人体健壮而少病,反之如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则元气不足,身体虚弱,易致各种疾病。
2.宗气宗气为后天之气,是由肺吸入之清气和脾运化之水谷精气结合而成,积于胸中,主要功能有二:一是出喉咙而行呼吸;二是贯注心脉而行气血。
《灵枢.邪客篇》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故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气血运行正常与否,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
3.营气营,有营运和营养两种含义。
营气主要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是水谷精微中富有营养的物质。
它分布于脉管之中,主要功能是化生血液,营养人体。
《灵枢.邪客篇》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
营气与血同行于脉中,有着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故常“营血”并称。
4.卫气卫有保卫、卫护之义。
中医学:精气血津液

中医学:精气血津液
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中医学有关精、气、血、津液的理论,早在《内经》中已有了较为全面地论述。
这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与藏象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深受古代哲学思想中朴素唯物论的影响。
因此,精、气、血、津液虽然是生命的基本物质,但其概念都具有实体和模型的双重属性,是实体及其作用、功能、属性的辩证统
O
精、气、血、津液的生成、输布、代谢,有赖于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而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又需要气的温煦、推动及精、血、津液的营养。
因此,精、气、血、津液既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产物,又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活动的物质基础,其生理和病理,与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精、气、血、津液学说,主要研究人体基本生命物质的生成、输布、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它从整体角度来研究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揭示人体脏腑经络等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物质基础。
因此,精、气、血、津液学说与藏象学说、经络学说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医生理学的基本框架。
中医学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补气生津
(二)气能行津
含义:气是津液在体内输布运行的动力。 脾的散精转输 肺的宣发肃降 肾中精气蒸腾气化 肝的疏泄 病理及治疗 气虚 补气以利水 气滞 行气以利水
病理及治疗
血虚,气失去充养 气虚 养血益气
1、机体对气需求时,血中清气和营气释放 2、血营养着器官,使化气的功能更活跃
2.血能载气
气存于血中,依 附于血而不致散失,赖血之运载 而运行全身
大出血 “气随血脱” 补气固脱
含 义
病理及治疗
“载气者,血也”
气能生津
3.气能摄血
指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 体现了脾统血的生理功能
病理及治疗
含 义
脾气虚,无力固摄血液 出血 补气摄血
(二)血为气之母
1.血能化气
含 义
01
气能行津
02
气能摄津
03
津能生气
04
津能载气
05
五、气与津液的关系
(一)气能生津
含义:气是津液生成的动力,津液的生成依赖 于气的推动作用。 津液 水脾胃气虚弱,化生无力 津液不足
1
精与血的关系
2
02
01
03
04
05
相互滋生
水谷之精和津液同源于水谷
病理
津液不足伴有精亏
精亏伴有津液不足
三、精与津液的关系
四、气与血的关系
气
生 血
行 血
摄 血
气为血之帅
血
养 气
载 气
血为气之母
(一)气为血之帅
1.气能生血
营气直接参与血的生成 气及其气化功能是血液生成的动力 脾、胃、心、肺脏腑之气的直接参与
中基精气血津液

中基精气血津液中基精气血津液是中医学里常提到的概念,也是人体生命活动中至关重要的方面。
中医强调“治未病”,因此通过中基精气血津液的补充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达到保养身体的效果。
什么是中基精气血津液中基精气血津液是中医学所描述的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包括精、气、血和津液四个部分。
其中,精指的是人体的生殖功能,能够源源不断地提供营养物质支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气则是人体的活力,包括物理活动和代谢活动。
血代表的是人体循环系统的运作,如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排泄废物等。
最后,津液主要指的是人体的生理液体,如唾液、眼泪、汗液等。
中基精气血津液的重要性中基精气血津液对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精为例,它的稳定与否直接决定了人体的生殖能力,如果精量不足就会影响到人体的生育,甚至引发身体的某些症状。
气则是人体的能量来源,在繁重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下,缺少气血会使人体感到疲倦无力,甚至发生身体废寝忘食的症状。
血是人体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将氧气和养分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
当血液循环不畅时,会出现一些症状,如头晕、乏力等。
津液则是维持人体水分平衡的主要途径,它能够保持眼泪、唾液、汗液等生理液体的正常分泌量,因此津液的充足对于人体的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基精气血津液的不足症状当人体中基精气血津液存在不足时,会产生一些症状。
其中,精不足最常见的表现是男性早泄和女性不孕。
气不足会产生疲劳、乏力、气短、容易气喘,甚至可以导致中风和心脏病。
血不足则会引发头晕、乏力、易感冒等。
津液不足则会造成口干舌燥、眼干喉燥,严重时会引起皮肤干燥、热病等症状。
中基精气血津液的保养方法为了养护中基精气血津液,平日里可以注意以下几点:调整饮食饮食是人体最主要的营养来源。
合理的饮食习惯能够维持人体精气血津液的平衡。
如果精不足,可以多食用鱼、肉、虾、蛋等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如果气血不足,则可以适当地进食芝麻、桂圆、龙眼等补气血食材;如果津液不足,可以多食用西瓜、梨、柿子等含水量高的食物来滋润身体。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 (1)全文

津与液的联系
生理上并不予以严格区分,并称为津液 1、津与液本属一体,两者同源于饮食水谷 2、在运行代谢过程可以相互转化 3、在病变过程中相互影响
疾病中,必须加以区别,有“伤津”与“脱液”
的不同: 伤津乃伤阴脱液之渐——病情较轻 脱液乃津液干涸之甚——病情较重
若肾失封藏,则精耗气衰 2、脾胃为生气之源:
饮食物的消化吸收,由脾的运化和胃的受纳 共同完成。脾气散精,将水谷之精微化生为水 谷之气 3、肺为生气之主: 肺主气,司呼吸,肺吸入清气参与宗气的生成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
(一)气的运动: 1.气机的概念:气的运动,谓之气机 2.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 3.气的运动场所: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组织
第二章 精气血津液神
精气血津液学说
研究人体精、气、血、津液的生成、 运行、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腑 经络 形体官窍
生理活动
濡养
精 气 血 津液
第一节 精
中医学的精理论,是研究人体之精的概 念、代谢、功能及其与脏腑、气血等相互 关系的学说。与古代哲学的精或精气在概 念上有着严格的区别。
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
元气是人体的根本之气,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若元气不足——生长发育迟缓,各脏腑组织功能低下 的病变。
《景岳全书》“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 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
元气
含义——原气,是人体的原始之气,根本之气,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生成——
来源于先天——禀受父母肾中之精气 生成 元气 充养于后天——脾胃吸收的水谷之精气 充养
C.防御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之精气血津液神课件

精能生血 血可化精 精血同源
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津血同源
化源相同:
津液是血液化生的组成部分 由水谷精
津 血
微化生
互
功能相同:
脉中津液可渗出脉外化为津液, 弥补脉外津液的不足
化
滋润濡养
病理: “夺血者无汗”、
“夺汗者无血”。
思考
❖ 血的生成和运行与哪几脏有关?各起何作 用?
❖ 气和血在生理方面的关系如何? ❖ 营气和卫气有何异同?二者在生理上的联
气的运动与气化
气化
➢ 含义: 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是指由人体之气的运动 而引起的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 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 形式:
精的生成、精化为气、精化为髓、精血同源互化、津液 与血同源互化;
血的化生与其化气生神、津液的化生与其汗化尿、气的 生成与代谢等
气的功能
➢ 分 布:进入脉中,循行运行全身,内入脏腑,外 达肢节,终而复始,营周不休。
➢ 生理功能: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
气的分类
卫 气
➢ 含 义:行于脉外而具有保护作用的气。又称“卫 阳”。
➢ 生 成:脾胃运化之水谷精微所化生。(水谷之悍 气)
➢ 分 布: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 胸腹,内至胸腹脏腑,外而皮肤肌腠,布散全身。
系如何? ❖ 何谓气机?其基本形式是什么?在生理方
面如何体现出来?
推动作用 温煦作用 防御作用 固摄作用 气化作用
气的功能
温煦作用
使人体维持相对恒 定的体温
温
有助于各脏腑经络、
煦 作 用
形体官窍进行正常 的生理活动
有助于精血津液的 正常施泄、循行和 输布
病理表现: 畏寒喜暖、 四肢不温、体温低下、 脏腑生理活动减弱、精 血津液代谢减弱、运行 迟缓等。
精气血津液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可将一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材制作成 药膳,如山药粥、枸杞炖鸡等,以起到滋补身体、调整精 气血津液平衡的作用。
饮食禁忌
避免食用过于寒凉或温热的食物,以免加重患者症状。同 时,对于某些具有特殊病理变化的患者,还应注意相应的 饮食禁忌。
06
预防措施与日常生活保健建议
保持良好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精的生理功能
精具有繁衍生命、濡养脏腑、化 血生髓等作用,是人体生命活动 的物质基础。
气的定义及生理功能
气的基本概念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 最基本物质之一,是一种不断运动着 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
气的生理功能
气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 化等作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 本动力。
血的定义及生理功能
精气血津液
演讲人:
日期:
• 精气血津液基本概念与生理功能 • 精气血津液相互关系与影响 • 精气血津液失调表现与原因分析 • 诊断方法与治疗原则探讨 • 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选择依据 • 预防措施与日常生活保健建议
01
精气血津液基本概念与生理功能
精的定义及生理功能
精的基本概念
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 动的最基本物质,包括先天之精 和后天之精。
津液具有滋润濡养、充养血脉、调节阴阳等作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 物质之一。
02
精气血津液相互关系与影响
精与气相互关系及影响
精能化气
精是气的化生本源,精足则气充,精 亏则气衰。
气能生精
精与气相互依存
精的生成、贮藏和施泄依赖于气的推 动和固摄作用,而气的生成和功能的 发挥也离不开精的滋养和激发。
规律作息
保持每天充足的睡眠时间,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和不足的睡眠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气、血、津液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第一节精1. 精的定义与分类1-1. 定义:【中医学定义】精是液态的贮藏于脏腑之中或流动于脏腑之间的,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狭义】精是指肾中所藏的生殖之精。
【广义】精是构成人体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一切精微物质,包括血、津液和水谷精微。
1-2. 精的种类:①先天之精(主要秘藏于肾)②后天之精(主要是通过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产生)③脏腑之精(藏于五脏六腑组织中)④生殖之精(藏于肾中)【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来源】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又称“水谷之精”)是通过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源源不断地输布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以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关系】人体以先天之精为本,且后天之精不断充养先天之精。
“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
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为用。
1-3. 精的生成、贮藏与施泄:1-3-1. 各种精的生成(1)先天之精的生成:包括原始生命物质,以及从母体获得的各种营养物质。
(2)脏腑之精的生成:以先天之精为基础,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经脾的升清转输作用源源不断地输布到各个脏腑组织,化为脏腑之精。
五脏皆藏精。
(3)肾精的生成:各脏腑之精在维持脏腑自身生理活动需要的同时,将其剩余部分的精气输送于肾中,充养肾中的先天之精。
所以,肾精(生殖之精)是脏腑之精与肾中先天之精的化合。
1-3-2.各种精的贮藏(1)先天之精主要贮藏于肾;(2)五脏皆寓藏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3)脏腑之精分藏于各脏腑之中,濡养脏腑,并化气以推动和调控脏腑机能。
1-3-3.精的施泄(1)脏腑之精的施泄:脏腑之精在①维持脏腑自身生理活动需要的同时,将②其剩余部分的精气输送于肾中,充养肾中的先天之精,化为生殖之精。
(2)肾精的施泄:肾精除①濡养肾自身并维持自身生理活动需求的同时,肾精还②生髓、化为肝血,③有度排泄以繁衍生命。
1-4. 精的生理功能(尤强调“肾精”):(1)繁衍生殖生殖之精秘藏于肾→肾精充盈→天癸至→男女媾精→阴阳和调→胎孕方成。
(2)生长发育肾精的盛衰是人体生长发育(生长壮老已)的根本。
如,小儿五迟、五软等生长发育迟缓,成人早衰等症常常补益肾精的方法。
(3)生髓化血肾精生髓(骨髓+脑髓)→髓化血→精足则血充。
故:肾精充盈→肝有所养→血有所充。
精足则血旺,精亏则血虚,精足之人行动灵活耳聪目明。
血虚证常补益精髓。
(4)濡养脏腑精(尤指“脏腑之精”)滋润和濡养各脏腑组织器官,各脏腑组织的生理机能方得以正常发挥。
如,肾精不足生长发育迟缓;脾精不足则营养不良,气血虚少。
第二节气2-1. 气的定义【中医学定义】气是运行不息的,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永不停息地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
气的阴阳对立统一,是其运动变化的根源。
【根据来源分的气】:①先天之气(即元气,禀受于父母)②后天之气(饮食物中的水谷精气+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2-2. 气的来源:人体之气是由先天之气、水谷之气和自然界的清气结合而成。
先天之气是先天之精化生而来,禀受于父母生殖之精。
水谷之气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经胃受纳腐熟与脾运化和升清作用而化生的水谷精微(也称水谷之气)。
清气是经肺司呼吸而吸入的参与生成宗气的营养物质。
2-3. 气的生成与气的运动:2-3-1. 气的生成人体之气生成赖于全身各脏腑组织的作用,尤其是肺、脾、肾关系密切。
(1). 肾为生气之根:肾藏精对气的生成至关重要!肾封藏肾精,使其不无故流失,则肾精可化为气,精充则气足。
病理:肾失封藏精耗则气衰;(2).脾胃为生气之源:脾的转输与散精作用,把水谷精气上输于肺,肺再通过经脉(手太阴肺经)将其布散全身,成为人体之气的主要来源。
病理:脾胃受纳腐熟及运化转输失常→不能消化吸收饮食水谷之精→水谷之气来源匮乏→一身之气亏虚。
(3).肺为气(宗气)之主。
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结合生成宗气,宗气积蓄于膻中,上走息道以行呼吸,下贯心脉而行气血,通达内外,周流全身,维持脏腑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又促进一身之气的生成。
人体之气的生成条件=【肾中精气+水谷精气+自然界清气】供应充足+【肾+脾胃+肺】脏腑功能正常。
脾胃上助肺气,下充肾精,对人体之气生成尤为重要。
2-3-2.气的运动2-3-2-1. 气的运动里的几个概念1)气:气是不断运动着的活力很强的极细微物质【性质】;它循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至【分布】;时刻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作用】。
2)气机:气的运动叫做气机。
3)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
升是指气自下而上运行;降是指气自上→下运行;出是指气自内→外运行;入是指气自外→内运行。
4)气机调畅:气的运动正常状态:①气在运动过程中必须保持畅通无阻;+②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要保持平衡协调,同时满足此两条,称为“气机调畅”5)气机失调: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称为“气机失调”。
6)气机失调的五种表现形式:①气滞——气的运行不畅或阻滞不通;②气逆——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或该降反升;③气陷——气的下降太过、或上升不及、或该升反降;④气脱——气外出太过而不能内守;⑤气闭——气郁结闭塞于内而不能外达。
2-3-2-2.脏腑的气机失调的病理表现:1)气机失调主要表现:肺+脾+胃+肝+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
2)脏腑气机失调的具体病变:①肺失宣降→咳嗽气喘;②脾气下陷→头晕目眩+久泻久痢+内脏下垂;③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呃逆嗳气;④肝气郁结→胸胁闷胀;⑤肝气上逆→急躁易怒+头目胀痛;肾不纳气→呼吸困难+呼多吸少。
2-3-2-3.脏腑的气机运动规律:脏腑气机运动的基本规律:①脏与腑相比较,气机升降规律叫五脏宜升,六腑宜降。
②五脏而言,心肺在上焦,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焦,在下宜升,脾胃居于中焦为气机升降枢纽,有升有降,脾升胃降,升降相因。
③左右者阴阳升降之道路,左肝右肺,肝从左升,肺从右降。
肝和肺的关系叫左肝右肺,是从气机角度而言的。
五脏气机升降运动的基本规律:在上宜降,在下宜升,在中能升能降,左右者,左升右降,是循环不已的过程。
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降不断地循环;升中寓降,降中寓升。
这就是脏腑气机升降学说的基本观点、核心内容。
2-4.气的生理功能:(1)推动作用: A.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B.激发推动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C.推动血液的生成、运行;D.推动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气行则血行,气行则水行。
病理:(2)温煦作用: A.气的温煦作用维持人体体温相对恒定;B.在气的温煦作用下,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方能进行;C.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在气的温煦作用下,方能正常循行。
(3)防御作用:护卫机体,抗御邪气。
气的防御功能正常,邪气不易侵入;虽有侵入,不易发病;即使发病,易治愈。
(4)固摄作用: A.固摄血液,保证血液在血脉中正常循行,防止其溢出脉外;B.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等,控制其分泌量、排泄量,防止其过多排出或无故流失;C.固摄精液,防止其妄泄。
病理:气不摄血→各种出血;气不摄津→自汗+多尿+小便失禁+流涎+泛吐清水+泄泻滑脱等;气不固精→遗精+滑精+早泄;气虚而冲任不固→小产+滑胎等。
(5)气化作用:气化作用就是新陈代谢过程,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
病理:气化作用失常→影响物质代谢过程(饮食物消化吸收,气血津液生成与输布,汗液尿液和粪便排泄等)→各种病变。
(6)营养作用: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而化生的营气和卫气。
营气随血液流注全身,营养脏腑四肢百骸;卫气可温养脏腑、肌肉、皮毛、腠理。
2-5.气的分类:人体之气称为真气。
分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
先天之气为元气;后天之气称为宗气。
真气在脉中叫营气;真气行于脉外就叫卫气。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统称为真气。
真气通过脏腑、经络功能体现出来。
运行于脏腑中,称为脏腑之气;运行在经络中称为经络之气。
真气是人体气学体系中最大的一个概念,元气与宗气是真气的下位概念,营气和卫气是宗气的下位概念。
中医学强调功能,物质为阴,功能为阳,气为阳,血为阴。
2-5-1. 元气。
元气是最本始的,源于先天而根于肾,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强调①源于先天;②根源于肾。
生成与分布。
(一)人体之气,任何气,主要都是上焦肺、中焦脾胃、下焦肾三脏共同作用的结果。
元气的生成主要来源于先天,以肾中的精气为主,也包括后天之气(既肺之清气,又包括脾胃水谷之气)。
分布:元气发于肾,通过三焦循行全身,内至五脏六腑,外达肌肤腠理,无处不到。
生理功能:(1)元气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
肾精亏少,元气不足,导致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的障碍,见发育迟缓+筋骨痿软,或未老先衰+齿摇发脱等。
(2)推动、激发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
元气虚衰,则脏腑经络功能减退,易产生各种病变。
2-5-2. 宗气。
又称大气,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化合,积聚上气海或膻中。
生成与分布。
宗气生成也是在肺、脾、肾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由肺之清气、脾胃水谷精气和肾之元气三者化合而成,但以脾肺之气为主。
分布:(1)积聚于胸中,贯注心脉,进入心的经脉(手少阴心经),由心肺运行到全身。
(2)向上出肺,循喉咙走息道,司呼吸;向下注于丹田(脐下三分有个丹田穴),经气街(在腹股沟),注入足阳明胃经沿着下肢内侧下行于足。
主要生理功能:(1)助肺行呼吸。
上走息道,推动肺的呼吸。
宗气充盛则呼吸徐缓而均匀,语言清晰、声音洪亮。
宗气不足或肺气不足,则语音低微、呼吸短促微弱。
(2)贯心脉而助心行气血。
宗气贯注心脉,具有推动心脏搏动、调节心率及心律功能。
(3)宗气与人的视、听、言、动的功能有密切关系。
2-5-3. 营气。
营气行于脉中,精纯柔和,在脉中营运不休,富有营养的宗气。
生成和分布。
宗气是水谷之精气与自然界的清气相结合而成的,宗气的一部分。
分布:行于脉内,通过十二经循行(十二经循行说)及任脉和督脉(十四经循环说)循行于全身,贯五脏络六腑。
周而复始,如环无端主要生理功能:(1)化生血液。
“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
(2)营养全身。
2-5-4. 卫气。
卫气是指行于脉外的具有护卫作用的气。
卫气是具有慓疾滑利作用(指流动速度非常快,叫慓疾滑利作用)。
卫气又称“卫阳”。
生成:宗气之慓疾滑利部分化生为卫气。
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分布:卫气行于脉外,外达皮肤肌腠,内到胸腹脏腑,布散全身。
卫气与营气结伴而行,两者并排走,以脉为界。
“脉外未必无营,脉内未必无卫”。
卫气的循行很复杂,“昼行于阳二十五,夜行于阴二十五”。
昼夜循环五十圈,五十周一大会。
主要功能:(1)温养全身。
卫气充沛于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肌肤,对脏腑、肌肉、皮毛有温养作用。
(2)防御外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