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杉碱甲”30年成长路

合集下载

新药石杉碱甲的发现(俞超美)

新药石杉碱甲的发现(俞超美)

新药石杉碱甲的发现(俞超美)新药石杉碱甲的发现俞超美(原浙江省医学科学院,杭州 310013)中草药有效成分石杉碱甲是中国药学工作者于20世纪80年代发现的一种具有全新化学结构的新一代高效、高选择性和可逆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

它的首次发现源自于一种乡间俗名为"蛇足草"(又名千层塔)的石杉科蕨类植物,其学名鉴定为Lycopodium serratum Thunb.,后更名为Huperzia serrate(Thunb.)Trevis.[1]。

石杉碱甲显著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2-4],现已在中国研发成用于治疗老年良性记忆障碍、改善由脑内胆碱能功能缺陷引起的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的记忆功能,以及缓解重症肌无力等疾病的新药,并于2005年收载予中国药典[5]。

石杉碱甲的发现不仅是中国中草药乃至世界植物药研究的重大成果和成功典范,而且也是中国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发明史上的骄傲。

本文记述了石杉碱甲的发现和研究的一些史实,同时也首次报告了有关的科学研究数据以及对石杉碱甲结构特征、互变异构体等的阐述。

作为第一发明人[6],作者亲历了石杉碱甲的发现以及其生产工艺的创建和完善的整个过程。

1971年,当时的浙江省卫生实验院(现浙江省医学科学院,以下简称浙江省医科院)药物研究所在开展浙江省民间中草药调查和整理过程中,发现药用植物蛇足草在浙南地区用于治疗跌打损伤,並具有退热、除湿、消瘀、止血等功能[7]。

1972年,浙江省医科院药物所沈文照同志负责的浙江省蛇足草研究协作组开展了对蛇足草化学成分的研究,首次报道该植物的生物碱在动物实验上有横纹肌松弛作用。

后又经临床试验证明,其有效的化学部位属非酚性强碱性生物碱[8-9]。

1975年,上海精神病防治院报道用该草药煎剂治疗精神分裂症有效。

1979年4月至1980年2月,浙江省蛇足草研究协作组用蛇足草中提取的强碱性总生物碱制成的“蛇足草Ⅲ号片”对精神分裂症进行了试治,但此课题因临床疗效不甚显著(治疗精神分裂症114例中,显著进步10例,有进步29例,无效者75例)[10],最后伴随着当时的中草药运动的消声匿迹而终止。

石杉碱甲 原料

石杉碱甲 原料

石杉碱甲原料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石杉碱甲(Paclitaxel)是一种来源于植物的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活性,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抗癌药之一。

石杉碱甲主要从太平洋西北地区的石杉科植物中提取而来,成为治疗多种恶性肿瘤的重要药物。

本文将介绍石杉碱甲的原料来源、提取工艺以及临床应用等相关内容。

石杉碱甲的原料来源主要是太平洋西北地区的石杉科植物,石杉科是一类常绿乔木或灌木,主要分布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俄勒冈州、华盛顿州等地。

最主要的原料来源是一种名为紫杉树(Taxus brevifolia)的植物。

紫杉树是一种常绿乔木,叶子细长,叶色深绿,树皮灰白色,果实为红色松果,树干质硬,生长在海拔500米至2000米的山地地区。

石杉碱甲的提取工艺主要分为植物材料收获、制备提取物和纯化精制等步骤。

需要在合适的季节采收紫杉树的新鲜叶子、树皮以及树皮下的软性部位。

随后,将植物材料进行初步处理,通过粉碎、研磨等工艺将其制成细碎的材料。

接着,采用合适的溶剂提取石杉碱甲,将提取物进一步浓缩、分离和纯化,得到高纯度的石杉碱甲化合物。

除了在治疗恶性肿瘤方面,石杉碱甲还被应用于其他领域。

近年来,石杉碱甲也被发现对于心脑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石杉碱甲还被广泛用于药物合成领域,作为实验室合成抗癌新药的重要原料。

第二篇示例:石杉碱甲,又称紫檀碱,是一种从植物中提取的天然药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它是一种长期以来被广泛用于中药制剂中的物质,具有抗炎、抗菌、镇痛、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石杉碱甲主要来源于樟科植物石杉和椿树,其化学结构为C20H24N2O2,是一种生物碱类物质。

石杉碱甲的提取方法一般为用超临界流体提取技术从石杉或椿树中提取得到,经过分离、纯化等工艺可得到纯度较高的石杉碱甲原料。

石杉碱甲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

它还具有抗菌作用,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对多种细菌具有很好的杀菌作用。

石杉碱甲代谢物

石杉碱甲代谢物

石杉碱甲代谢物
石杉碱甲是一种来自紫杉醇的代谢物,其结构和活性与紫杉醇有所不同。

石杉碱甲被发现在多种植物中,如杉科植物、莸科植物和桦科植物等。

石杉碱甲在医学和农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医学方面,石杉碱甲被用于治疗多种癌症,如卵巢癌、乳腺癌和肺癌等。

在农业方面,石杉碱甲被用作杀虫剂和除草剂。

此外,石杉碱甲还具有调节免疫系统和抗炎作用。

最近的研究表明,石杉碱甲还可能对神经系统有保护作用,有望成为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潜在药物。

- 1 -。

关于石杉碱甲的化学合成研究探讨

关于石杉碱甲的化学合成研究探讨

关于石杉碱甲的化学合成研究探讨一、通过连续Michael加成和aldol反应构建三碳桥环骨架1989年,嵇汝运等人[5]以Michael-Aldol串联反应为关键步骤首次完成石杉碱甲的全合成(Scheme1)。

他们以乙酰乙酸乙酯为起始原料,用已知的方法合成了化合物3,进而在此基础上合成了中间体2-甲氧基-6-羰基-7,8-二氢-5-喹啉羧酸酯7,然后在碱性条件下与异戊烯醛发生串联反应得到三碳桥环化合物8。

随后甲磺酸酯化,再消除形成环内双键化合物10,然而这一步消除反应的收率比较低,仅为30%。

随后再经Wittig反应构筑环外双键,但所形成双键的构型大部分为非理想的顺式。

最后经Curtius重排和去保护完成外消旋化石杉碱甲的全合成。

此路线中有多步反应涉及立体性问题因而总产率不到1%。

同年,Kozikowski等[6]亦报道了外消旋石杉碱甲的全合成(Scheme2)。

他们用不同的方法合成了化合物7,随后经类似的转化完成了合成。

但在他们的合成路线中,通过PhSH/AIBN自由基双键顺反转化解决了嵇汝运合成路线中双键构型问题,使化合物14(E/Z=10:90)转化为15(E/Z=95:5)。

关于中间体7,除了Scheme1和2合成的途径外,还有几种不同的合成方法,详述参见以往的综述。

天然石杉碱甲的活性是其对映体活性的38倍[3a],且消旋石杉碱甲难以拆分或拆分效率低,因而合成具有光学活性的石杉碱甲具有重要意义。

1991年,Kozikowski等人[7]提出立体选择性合成石杉碱甲的关键是在手性辅助剂(-)-8-苯基薄荷醇衍生物存在的条件下进行的不对称Michael和Aldol成环反应,其ee值可以达到80%(Table1)。

但这种手性辅助试剂需要化学计量且比较昂贵。

1995年,陈卫平等[8]人以10mol%奎宁碱进行催化桥环产物的合成,转化为10后,经重结晶ee值可达到65%。

随后他们完成了光学活性石杉碱甲的合成。

石杉碱甲第一次总结

石杉碱甲第一次总结

老师,我把所有文章都仔细看了,一部分写的是正经的石杉碱甲的合成,区别是时间的不同,技术成熟度也不一样,我就默认是时间越近的就是越好的合成手段;还有的只是合成路线的一部分,但是几乎所有的这类都是节选的不是最近的文献里提供的中间部分的合成,所以意义不是很大;再有就是总结性质的,把以往的几乎所有人的研究都总结出来,其中以最初您给的《石杉碱甲的合成及结构改造研究进展》最好,几乎所有其他的资料里都可以发现它的影子,最总总结出来是图三图四显示的合成路线是最佳的,但是有一点就是他是2000年写的,就当时来看如果我们采用这条路径就是比较新的,而且有自己总结的因素在里面,但是我却发现有篇文章,是1989年的,就是附件里名字是最佳路径的那个,它早就已经把整条路径研究出来了,如果我们直接采用就有抄袭的嫌疑了吧?看过这样一句话:抄袭一个人的是抄袭,但是抄袭很多人都就是创新了。

因为考虑到这一点,我一直没有把这条路径作为最佳路径,只是作为待选路径,但是其他的文献里就再也找不到再好的了。

因为它们都已经在《石杉碱甲的合成及结构改造研究进展》中被否定掉了。

不知道可不可以就把附件里名字是最佳路径的作为最终路径。

李老师这么晚才正式回复您很惭愧,有一部分原因是考试,但也不全是,最开始接到任务时认为这个很简单,正好那个下午也没事就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在网上的图书馆找了找资料,因为大部分是中文,不符合当时您的要求,而且看了那么多资料满脑子都是大陀大陀的分子式,看着就头疼,就觉得任务太艰巨了吧!后来宿舍的网就断了,去明远2栋去了三次,因为那里的电脑不好用,现在想起来主要还是因为每次都没有按照上一次的模式在继续工作,都是重新开始的,所以每次收获都不是很大,通常都是下载了好多文章再仔细看时又觉得都没有用了,还有些是重复下载,总之就是可能是因为每次在整理资料或是在找资料时跟计划预想的有冲突,达不到预期目标,所以重复的工作很多,进展不是很大。

我一直在向着这样的目标努力,就是您交代的每一步都有出处而且有产率等完美的路线,但是一直没有充分的资料。

石杉碱甲 原料

石杉碱甲 原料

石杉碱甲原料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石杉碱甲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原料,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染料等领域。

它是从植物石杉中提取得到的一种生物碱,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和药用价值。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关于石杉碱甲的更多详细信息。

一、石杉碱甲的来源石杉碱甲主要来源于植物石杉,石杉是一种常见的松柏科植物,主要生长在亚热带和温带地区。

石杉的树皮和树叶中含有丰富的生物碱,其中就包括石杉碱甲。

通过对石杉的提取和分离,可以得到纯净的石杉碱甲原料。

二、石杉碱甲的性质石杉碱甲是一种白色至灰白色的结晶性固体,易溶于乙醇、氯仿等有机溶剂,不溶于水。

它具有苦味和刺激性气味,是一种具有毒性的化合物。

通常情况下,石杉碱甲在室温下稳定,但遇热易挥发,需要保存在阴凉、干燥的环境中。

四、石杉碱甲的生产石杉碱甲的生产主要通过对石杉植物进行提取和分离来实现。

将石杉的树皮和树叶进行粉碎和浸提,得到含有石杉碱甲的提取液。

然后,通过沉淀、结晶、过滤等工艺步骤,将石杉碱甲从提取液中分离出来。

经过干燥和精制处理,得到纯净的石杉碱甲原料。

第二篇示例:石杉碱甲,又称为槲皮素,是一种从植物中提取的化合物,常用于药物和化妆品中。

它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菌的功效,被广泛应用于医药、护肤和美容领域。

在这份文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石杉碱甲的原料来源、生产工艺和应用领域。

一、原料来源石杉碱甲最常见的原料来源是石杉植物,该植物的主要产地为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地。

石杉是一种常绿乔木,树皮含有大量的槲皮素,因此成为提取槲皮素的主要原料之一。

石杉碱甲还可以从其他植物中提取,如银杏、榆树、木犀等,但相对来说,石杉植物中的槲皮素含量更为丰富。

二、生产工艺提取石杉碱甲的过程主要包括原料准备、提取、精制和干燥等步骤。

需要将石杉植物的树皮进行破碎和粉碎处理,然后采用溶剂提取法将槲皮素从植物中提取出来。

提取后的液体溶液需要去除杂质和溶剂,以得到纯净的石杉碱甲。

对得到的产品进行干燥处理,以保持其稳定性和保存期限。

天然产物(-)-石杉碱甲(Huperzine A)的人工全合成

天然产物(-)-石杉碱甲(Huperzine A)的人工全合成

天然产物(-)-石杉碱甲(Huperzine A)的人工全合成郭栋才;张超;雷小强;于芳【摘要】天然药物(-)-石杉碱甲被证明可以有效地抑制胆碱酯酶,可以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

由于天然的(-)-石杉碱甲含量较少,所以(-)-石杉碱甲的人工全合成研究成为了近二十几年来有机合成研究的热点。

综述了关于天然产物分子(-)-石杉碱甲核心骨架近二十几年来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各类反应的特点,为这一领域做了较为详细的归纳总结。

%Natural (-)-huperzine A has been found to be an effective inhibitor of acetylcholinesterase (AChE)and can be applied in the treat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AD).The pharmaceutical prospects and lack in natural resource have made the total synthesis of huperzine A an extremely attractive topic in the past decades.In this paper,the progress in the synthesis of the core carbonlectone of huperzine A is reviewed and various types of reactions are summarized in this area.【期刊名称】《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6页(P6-11)【关键词】天然产物;(-)-石杉碱甲;全合成;小分子催化;生物活性分子【作者】郭栋才;张超;雷小强;于芳【作者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辽宁抚顺 113001;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辽宁抚顺 113001;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辽宁抚顺 113001;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辽宁抚顺 113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317天然产物[1](-)-石杉碱甲(简称石杉碱甲)是刘嘉森等于1986年从民间草药石杉科石杉属植物千层塔(蛇足石杉,Huperzia serrata)中提取分离的一种新型石松类生物碱有效单体[2]。

石杉碱甲人工合成

石杉碱甲人工合成

石杉碱甲人工合成
由于石杉碱甲在天然植物中含量极低,因此广大科研工作者尝试了用化学合成的方法得到石杉碱甲。

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中科院的钱立刚和嵇汝运最早报道了外消旋石杉碱甲的全合成,其合成方法为:以乙酰乙酸乙酯为起始原料合成吡啶酮,再得到β-酮酯,由Michael-aldol反应得到三碳桥环化合物。

再经过形成环内双键化合物,最后经叶立德反应和Curtius重排和去保护而完成了外消旋石杉碱甲的全合成。

该合成方法共用了16步,用了很多价格昂贵的试剂,其中通过Wittig反应得到的E式产物的比例较低是该方法的一大缺点。

美国匹兹堡大学的Xia Y等同样在1989年报道了外消旋石杉碱甲的全合成,其合成路线比中科院钱立刚等的路线略长,用到了苯基氯化硒、LDA等昂贵试剂,同样产率较低。

该课题组的Kozikowski于次年对原方法进行了改进,产率达到了70%。

1995年,陈卫平等报道了部分光学活性石杉碱甲的不对称合成路线。

1997年,Terashima 小组完成了光学活性石杉碱甲的全合成。

2000年之后的研究主要在原合成路线的改进上,智翠梅等对关键中间体β-酮酯的合成方法进行了改进,总收率达8.5%。

总之,石杉碱甲的人工合成步骤繁琐、所需试剂和催化剂价格昂贵、得率太低、需要高温高压的反应环境,目前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而且其成本远大于石杉碱甲的市场价格,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石杉碱甲的来源主要还是从植物中提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老年痴呆是一种高风险疾病。

老年痴呆症包括阿尔茨海默病、脑血管意外引起的血管性痴呆(vad)以及混合性痴呆等多种。

其中阿尔茨海默病约占70%,血管性痴呆占17%,混合性痴呆占13%。

据2015年11月19日召开的“第七届上海国际脑健康论坛”的消息,我国有阿尔茨海默病患者800万左右,占世界总病例数的1/4,且每年仍以30万新发病例的速度增长。

2000-2013年,诸如艾滋病、心脏病、脑卒中等疾病的致死因素呈下降趋势,但阿尔茨海默病的死亡率却呈上升态势。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唐希灿院士和他的研究团队,主要从植物资源中寻找活性成分开发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着手研发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

1986年首次报道从植物中发现治疗该病的石杉碱甲[《中国药理学报》1986.3;7(2):110-113],又经10年艰辛奋斗,1996年石杉碱甲获得国家新药证书,目前国内有多家药厂生产(商品名:双益平、哈伯因等),为有效抗击阿尔茨海默病作出了令世人瞩目的贡献。

“迷失之痛”,世纪难题待破解1906年11月,德国神经科医生阿尔茨海默(aloisalzheimer)报道首例病患,按国际惯例,1910年以首先发现者命名该病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这是一种以进行性记忆和认知功能缺损为主要临床特征、多病因参与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症状是记忆缺失,患者表现为刚做过的事情转身就忘,对远期记忆没有影响,对过去的事情仍记忆很好,疾病的中晚期表现为认知功能的丧失,患者出门后会迷路回不了家。

再发展下去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丧失,需要人去照顾,后期会出现一些躁动、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

阿尔茨海默病在65岁以后发病率逐年升高。

发病率每5年增加一倍,85岁发病率可高达25%以上。

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患者从诊断到死亡一般为4~6年。

阿尔茨海默病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也给家庭及社会带来很大的精神与经济负担。

阿尔茨海默病有早发型、迟发型两种类型。

早发型患者在40岁左右就发病,故也有国内学者把阿尔茨海默病译为早老性痴呆,早发型患者体内有3种基因突变。

大部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是迟发型。

一百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它,但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至今仍旧不太明了。

百年追问,记忆怎么丢失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组织呈现明显大脑皮层萎缩,脑室扩大,海马脑区萎缩,它们的萎缩程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早期研究有多种病因学说,如神经炎症、氧化应激、钙超载、线粒体缺陷、能量代谢障碍、神经营养因子减少、雌激素水平下降、高胆固醇血症、慢性脑缺血等。

20世纪70年代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组织病理解剖发现,调控学习记忆功能的基底核、中隔、海马脑区的胆碱能神经元变性,该脑区参与合成乙酰胆碱的胆碱乙酰转移酶活力下降,导致乙酰胆碱减少。

乙酰胆碱是脑内参与调控学习记忆功能传递的化学物质,其缺损严重度与阿尔茨海默病症状严重程度相关。

动物试验损伤这些脑区部位,能复制阿尔茨海默病多种症候群。

由此科学家们认为,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与脑内胆碱能功能缺损相关。

基于此研究假说,世界各国相继开展可增强脑内乙酰胆碱功能的治疗药物:补充合成乙酰胆碱原料胆碱;提高胆碱乙酰转移酶合成乙酰胆碱的活性;调节毒蕈碱受体、烟碱受体以提高乙酰胆碱功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水解乙酰胆碱的活性,从而提高乙酰胆碱的功能。

至今研究证实,仅有“抑制乙酰胆碱酯酶”对阿尔茨海默病有一定的对症治疗效果。

1993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上市了第一个可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新药――他克林。

但很快发现,他克林在治疗时可对40%的患者产生肝脏毒性,故没过几年即退出市场。

为此,研发新一代胆碱酯酶抑制剂成为国际上的研究热点。

全世界的科研工作者加快了研发新药的脚步!1996、2000和2002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又批准了胆碱酯酶抑制剂多奈哌齐、利伐斯的明、加兰他敏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治疗。

这是后话。

千寻万觅,新药现身“千层塔”蛇足石杉(俗称千层塔)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林荫下湿地或沟谷岩石上,分布于我国东北、长江流域及华南、西南各地,有清热、除湿、消瘀、止血等作用,民间常用它治疗肺炎、肺痈、劳伤吐血、痔疮出血、白带、跌打损伤、肿毒等。

应用时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腹痛、流涎、肌肉抽搐等症状。

这些不起眼的“外周胆碱能样副作用”,却引起了深入民间调查的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理学家的注意。

服用蛇足石杉引发的外周胆碱能副作用,提示该植物内存在兴奋胆碱能受体的有效成分,能否从中找到有效成分,研制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新药呢?1982年,浙江医学研究院药物研究所和上海药物研究所植物化学室共同对蛇足石杉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中分离到多个单体化合物,其中石杉碱甲(huperzinea)经研究员刘嘉森确证为新生物碱。

进一步研究证实,石杉碱甲为一种高效胆碱酯酶抑制剂。

经过一系列化学、质控、药理作用机制及毒理研究,最终完成了石杉碱甲作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新药的研发工作。

与其他同类药物相比,石杉碱甲具有化学结构独特、易透过血脑屏障、口服生物利用度好,对脑内乙酰胆碱酯酶的选择性高且作用持续时间更长,对外周胆碱能副作用更弱等特点。

动物实验数据表明,石杉碱甲对脑内乙酰胆碱酯酶活力的抑制作用强于加兰他敏、利伐斯的明及多奈哌齐。

石杉碱甲对多种认知功能缺陷的动物模型均具有改善学习、记忆的作用,功效比多奈哌齐更强。

国内大量临床研究也已证明,石杉碱甲对早期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的记忆障碍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患者痴呆程度越轻,则疗效越好。

石杉碱甲的此项研究成果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中报告,并被多家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主编邀请撰写石杉碱甲研究综述。

由我国科学家创始的研究工作在国际上引起如此热烈的反响,实不多见。

1998年,“石杉碱甲的化学与药理研究”项目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200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初心不改,深入探究药理机制1957年,唐希灿毕业于北京大学人体及动物生理专业,之后进入上海药物研究所,开始了一步一个脚印的神经药理研究。

早在20世纪60年代,在胥彬研究员指导下,唐希灿开始对石蒜科植物中分离到的生物碱加兰他敏进行药理研究,证实它是一种胆碱酯酶抑制剂,并成功开发出国产新药“加兰他敏”,用于治疗重症肌无力、小儿麻痹后遗症等疾患产生的肌无力,使国内临床用药不再依赖进口。

此项研究成果荣获我国首次颁发的国家工业新产品二等奖,并被收录进国家药典以及医学院的药理学教科书。

20世纪70年代,唐希灿与植物化学家合作又从海南岛轮环藤植物中首次发现“氯甲左箭毒”,填补了我国在肌肉松弛研究领域的空白;从中药“乌头”植物中发现多种生物碱具有止痛、抗炎作用,通过较系统的研究证明它们是一类具有抗炎作用,且作用机理不同于吗啡的(不成瘾)止痛剂,并成功开发其中的高乌甲素用于治疗肿瘤疼痛、关节炎疼痛及牙痛等疾患。

石杉碱甲成功面世后,唐希灿院士退居二线,由课题负责人章海燕研究员与团队继续对石杉碱甲进行探索研究:对石杉碱甲药理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表明,除提高中枢胆碱能系统功能外,石杉碱甲还能提高脑内多巴胺水平,并且具备多重神经细胞保护作用,可以有效对抗由β-淀粉样蛋白、过氧化氢、缺血缺氧等诱发的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线粒体功能损伤和炎症反应。

最近的研究阐明,石杉碱甲可有效减少神经元内以及线粒体内β-淀粉样蛋白聚集,证实石杉碱甲存在独立于乙酰胆碱酯酶的靶细胞器――线粒体。

已知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如脑缺血、癫痫、肌萎缩侧索硬化、帕金森病等的病理过程中都出现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后者导致的自由基损伤被认为是诱发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最后共同通路。

石杉碱甲的多靶点作用提示,它对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在内的其他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具有广阔的潜在前景,值得临床扩大研究和进一步开发。

任重道远,新药梦?创新梦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多病因参与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已获得专家共识,因此开发具有多靶点作用的药物日益得到重视。

据章海燕研究员介绍,随着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机理逐渐深入了解,世界各国制药企业投入热情与财力,目前有大量新药正在开展临床试验。

然而,目前阿尔茨海默病治疗及药物研发仍然面临很大的挑战:临床仍缺少一种早期快速诊断方法用于预测疾病的产生与进展,因而达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效降低发病率的目标依然任重而道远;由于该病产生的机理仍不明了,阿尔茨海默病动物病理模型均只能模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部分病理变化,临床前研究药物的临床转化率较低,迫切需要建立新的具备高转化率的动物模型用于开展基础研究和药物研发。

展望未来,唐院士充满希望地说,我国有很丰富的植物资源,从植物资源中开发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很有前景。

中药复方成分多,符合多靶点作用的治疗原则,对一些中药复方的开发具有很大潜能。

最近国内有报道,从海带中找到一种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成分,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

章海燕研究员认为,石杉碱甲作为一种结构新颖的天然产物,具备显著的体内外药理作用,以它为“药效分子探针”,有望挖掘出新的药理作用机制和重要分子靶标,希望为将来研制新药提供药理学上的新线索!石杉碱甲研发大事记1987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1996年,石杉碱甲片获批准上市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1998年,石杉碱甲化学与药理研究项目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1998年,获世界华人发明博览会银奖。

2001年,石杉碱甲化学与药理研究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7年,获中国药学发展特别贡献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