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精气血津液之血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
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能底下所产生的病理变化。 (肾是藏
3
精的主要脏器,故精虚以肾精亏虚最
4
为重要。) 精瘀:指男子精滞精道,排精障碍而言。
后天之气(宗气)
生成之原: 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 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 一身之气 吸 入的自然界的清气
07
互相联系和协调也必须通过气的运动才得以实现。
08
D、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 五脏:心肺位居在上,在上者宜降;[肺肃降,心阳下济] 肝肾位置在下,在下者宜升;[肝主升,肾阳上助] 脾胃位置居中,通连上下,为升降转输的枢纽。 六腑:总体是降,以降为顺(传化物而不藏),降中 寓升(吸收水谷精微和津液参与全身代谢)。 脏腑之间的关系而言: 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肝主生发,肺主肃降,脾 主升清,胃主降浊以及心肾相交等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按三个层次讲。# 2、元气—人体内最根本、最重要的气; 宗气—又称“大气”“动气”,肺脾; 第二层次 营气与卫气—水谷之精所化,脉内外; (1)元气 A、元气的生成分布: 元气主要由肾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通过三焦而 流行于全身。 B、生理功能:a、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 和生殖机能; b、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 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二、人体之精的代谢: 1、精的生成、从精的生成来源而言有 2、精的贮藏与施泄 (1)精的贮藏:分藏于五脏,但主要藏于肾中; (2)精的施泄:有两种形式 A、分藏于全身各个脏腑中,濡养脏腑,并化 气以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的机能; B、化为生殖之精而有度的排泄以繁衍后代;
脏腑经络
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气的失常:包括
医学课件
*
气的生化不足或耗散太过,形成气虚的病理状态。 气的功能减退及气的运动失常,出现气滞……气 机失调的病理变化 气虚:指一身之气不足及其功能底下的病理状态; 先天禀赋不足(身体的素质比较差) 后天失养 (肺脾肾三脏功能障碍,生成 不 足) 消耗太多(劳倦内伤,外感热病,慢性消 耗性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常考知识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常考知识点总结

常考知识点常考点一:气的分类1.元气: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2.宗气: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

3.营气: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4.卫气:运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

常考点二:气与血的关系1.气为血之帅(1)气能生血:血液的生成必须依赖气的推动作用和气化作用。

(2)气能行血: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依靠气的推动作用。

(3)气能摄血: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依赖气的固摄作用。

2.血为气之母(1)血能载气:无形之气必须要依附于有形之血,受血液的滋养才不会散失。

(2)血能养气:血液对气的濡养作用,血足则气旺。

常考点三:气与津液的关系1.气对津的作用(1)气能生津:津液的生成必须依赖气的推动作用和气化作用。

(2)气能行津:津液的运行必须依靠气的推动作用和气化作用。

(3)气能摄津:津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依赖气的固摄作用。

2.津对气的作用(1)津能生气:津液在输布过程中受到各脏腑阳气的蒸腾温化,可以化生为气。

(2)津能载气:无形之气必须依赖于有形之津液中,并受津液的滋养才不会散失。

【真题演练】1.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生成的是:A.元气B.宗气C.真气D.卫气E.营气1.【答案】B。

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中医基础理论-第九章-章精、气、血、津液、神的知识点。

(2)元气来源于先天之精所化生,靠后天水谷精微之气充养,故A错;宗气由水谷之气和自然界的清气相结合积聚于胸中的气,故B对;卫气由水谷精微中的剽悍滑利部分化生,故D错;营气由水谷精微中的精华部分化生,故E错。

因此本题选B。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精气血津液之精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精气血津液之精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精气血津液之精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在气的概念的演变过程中,以《管子》为代表,将气范畴规定为精、精气,提出了精气说,认为精气是最细微而能变化的气,是最细微的物质存在,是世界的本原,是生命的来源。

精、精气即是气,是形成天地万物和人类的精微物质,是最细微的物质存在。

精气说是一种接近原子论的唯物主义思想。

精(精气)在中医学上,其义有五:一是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禀受于父母,充实于水谷之精,而归藏于肾者,谓之先天之精;由饮食物化生的精,称为水谷之精。

水谷之精输布到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便称为五脏六腑之精。

泛指之精又称为广义之精。

二是精指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

系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为生育繁殖,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

生殖之精又称为狭义之精。

三是精指脏腑之精,即后天之精。

脏腑之精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胃的运化及脏腑的生理活动,化为精微,并转输到五脏六腑,故称为五脏六腑之精。

四是精是指精、血、津、液的统称。

五是精指人体正气。

人之精根源于先天而充养于后天,“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

非精血,无以充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

先天之精:人之始生,秉精血以成,借阴阳而赋命。

父主阳施,犹天雨露;母主阴受,若地资生。

男女媾精,胎孕乃成。

父母生殖之精结合,形成胚胎之时,便转化为胚胎自身之精,此既禀受于父母以构成脏腑组织的原始生命物质。

后天之精:胎儿月足离怀,出生之后,赖母乳以长气血,生精神,益智慧。

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之父。

“水谷之精气为营,悍气为卫,营卫丰盈,灌溉诸脏。

为人身充皮毛,肥腠理者,气也;润皮肤,美颜色者,血也。

以人之禀赋言,则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

后天培养者寿者更寿,后天斫削者夭者更夭。

脾胃为人生后天之根本,人之既生赖水谷精微以养,脾胃强健,‘‘饮食增则津液旺,自能充血生精也”。

脾胃运化水谷之精微,输布到五脏六腑而成为五脏六腑之精,以维持脏的生理活动,其盈者藏于肾中。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

气的分类
先天之气——父母之精气——元气 (肾中) 宗气(胸中) 水谷之精 后天之气— 气 自然之清 气 营气(脉中) 脏腑之气
经络之气
卫气(脉外)
气的分类

元 气

宗 气

营 气

卫 气

脏 腑 之 气

经 络 之 气

1.别名 2.概念 原气

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 动力 所化生,出生后又依赖脾胃吸收水谷精微的充养。
气的功能
温 煦 凉 润 作 用
维持人体恒定体温
气主煦之
全身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血与津液等液态物质的运行
防 御 作 用
护卫肌肤,防御外邪入侵 抗御邪气,驱邪外出 自我假复,恢复健康 固摄血液,防止逸出脉外
固 摄 作 用
对液态物质 固护、统摄、控制
固摄汗液与尿液,防止津液外泄 固摄唾液与胃肠液,防止体液丧失 固摄精液,防止妄泄 固摄内脏,使其保持恒定位置
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血府
二、血的生成
①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最基本的物质
吸入
消化 吸收
清气
气化
水谷
脾胃
水谷精微
营气津液
上输
心肺
心 火 化 赤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营气 津液
脉中 血
二、血的生成
②肾中所藏之精也是生血的物质基础



肾精
归于
血 肝
精血互生互化
三、血的运行
血液循行的方式 经脉 血 心脏 经脉
浊气归
络脉
孙脉 全身各部
络脉

一轮考点中基10第四章精、气、血、津液

一轮考点中基10第四章精、气、血、津液

一轮考点中基10第四章精、气、血、津液知识点1、人体之精的功能?答:(1)繁衍生命:由先天之精在后天之精资助下生成的生殖之精,具有繁衍生命的作用。

(2)濡养作用:精能濡养滋润人体各脏腑形体官窍。

(3)化血作用:精可以转化为血,是血液生成的来源之一。

(4)化气作用:精可以化生为气。

先天之精可以化生先天之气(元气),水谷之精可以化生谷气,再加上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综合而成一身之气。

因此,精是气的化生本原。

(5)化神作用:精能化神。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现,精是化生神的物质基础。

神对精的生成、施泄也有促进和调控作用。

精与神的关系,即是物质与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2、气的生成之源是什么?与气的生成有关的脏腑有哪些?3、气的生理功能有哪些?4、气的运动形式是什么?5、气机失常的后果有哪些?6、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指什么?答:元气7、宗气的功能有哪些?答:(1)其下者,注于气街[积丹田]→滋先天→一身之气强弱取决于宗气盛衰。

(2)其上者,走息道以行呼吸→出于喉咙,走息道以行呼吸[语音/呼吸强弱];贯心脉以行气血[气血运行;心搏强弱;肢体寒温/活动]8、“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

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指的是什么?答:营气9、营气与卫气的区别有哪些?10、与血的生成有关的脏腑有哪些?答:(1)脾胃为血液生化之源(2)心肺对血液的生成起重要作用(3)肾藏精,精生髓,精髓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

11、影响血的运行的因素有哪些?12、津与液的区别?答:津:属阳→清稀→流动性大→皮肤、肌肉、孔窍→滋润。

液:属阴→稠厚→流动性小→骨节、脏腑、脑髓→濡养。

13、与津液的生成相关的脏腑有哪些?答:津液的生成主要与脾、胃、小肠、大肠等脏腑的生理活动有关。

14、与津液的输布相关的脏腑有哪些?答:津液的输布主要依靠脾、肺、肾、肝和三焦等脏腑生理机能的协调配合来完成的。

15、“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亡血家不可发汗”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答:津血同源16、气和血的关系是什么?17、气和津液的关系是什么?测试真青竹题真题集(点击选项查看答案)1、在气的生成过程中,尤为重要的是(X型题)A肺的呼吸功能B血液的生成和运行C脾胃的运化功能D肝的疏泄功能解析定位来源:中综知要。

精、气、血、津液、神--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八单元讲义2

精、气、血、津液、神--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八单元讲义2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上医学教育网做成功医学人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八单元讲义2精、气、血、津液、神三、血(一)血的基本概念血,即血液,是运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

它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血液主要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所以具有营养和滋润作用。

(二)血的生成血液生成的物质基础是精和气。

精,包括水谷精微和肾精,而肾精除了先天来源外,亦依赖于后天水谷精微的充养,因而,此“精”主要指水谷精微。

水谷精微中又包括生成营气的水谷之精气和津液两部分。

“气”,即指自然界之清气。

从另一角度来说,水谷之精气与自然界之清气相结合而生成营气,营气再加上津液,便生成血液,所以说血液主要是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

血液的生成过程,与五脏的功能密切相关。

饮食物经过脾的运化,吸收其中的精微,转输至心肺,经过心肺的气化作用,如心之“化赤”,肺之吸入自然界清气,从而便形成血液。

总之,血液是以水谷精微、肾之精髓以及自然界之清气为物质基础,通过脾、胃、心、肺、肾等脏的一系列功能活动而生成的。

如果某一脏的功能低下,影响了生成血液的物质来源或气化过程,便可导致血液的生成不足,从而产生血虚等病理变化。

(三)血的功能血液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各组织器官和化神的功能。

血中含有营气和津液,是人体所必须的养料。

血液在经脉中运行,主要起着输送养料的作用,内至脏腑,外达五体、五官九窍,不断地对它们起着营养和滋润作用,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

血液是机体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只有在人体血气充盛、血脉和调的前提下,才能产生充沛而舒畅的精神情志活动。

(四)血的运行血液的运行必须有一个相对密闭的管道系统,就是血脉系统。

血脉,又简称“脉”,脉为“血府”,它亦是经络系统的内容之一,所以有时亦称血液在经脉中运行。

血液流布于全身,是循环不息的。

在这个血液循环的系统中,心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脏器,它是整个循环系统的枢纽。

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精选5篇)

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精选5篇)

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精选5篇)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篇1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主要介绍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这本书的作者是李东恒,他是一位著名的中医专家,也是《伤寒杂病论》的作者之一。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病因病机、养生防病等方面。

其中,阴阳五行是中医的基本理论,它强调了人体的阴阳平衡和五行的生克制化。

藏象则是中医的独特概念,它指的是人体的五脏六腑、经络和气血的运行。

气血津液则是指人体内的精气血津液,它们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病因病机则是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和分析,它强调了疾病的起因和演变过程。

养生防病则是中医的预防和治疗原则,它强调了保持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医的独特魅力。

中医强调了人体的整体性和平衡性,它注重从整体上把握人体的健康状况,而不是简单地治疗疾病。

同时,中医也强调了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性,它认为预防和治疗是同等重要的,只有通过预防和治疗才能真正地保持身体健康。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我意识到自己在中医方面的知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水平。

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养生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只有保持身体健康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

总之,《中医基础理论》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不仅介绍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医的独特魅力和重要性。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水平,为更好地维护身体健康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篇2《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中医基础理论》是一本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吴显才、李经纬、邓铁涛、欧明主编的教材。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中医对人体构造和功能的理解,以及中医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思维导图)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思维导图)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思维导图)历代名医学医心得1 、华佗:“要在临病之时,存神内想,息气内观,心不妄视,着意精察,方能通神明,探幽微,断死决生,千无一误。

”(汉《中藏经察声色形证决死法》)2 、张仲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汉《伤寒论·序》)3、王叔和:“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扁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

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

”(晋《脉经序》)4、褚澄:“世无难治之疾,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

”(南齐《褚氏遗书》)5、孙思邈:“后生志学者少,但知爱富,不知爱学,临事之日,方知学为可贵,自恨孤陋寡闻。

”(唐《千金翼方·总疗万病》)“所以志学之岁,驰百金而询经方,耄及之年,竟三余而勤药饵。

”(唐《千金翼方序》)6、李东垣:“看方犹看律,意在精详;用药如用兵,机毋轻发。

”(金《珍珠囊补遗药性赋》)7 、张介宾:“凡看病施治,贵乎精一。

”(明《景岳全书论治篇》)8 、孙一奎:“自古无不效之方,而世医不识之病。

”(明《赤水玄珠序》)9、王肯堂:“医病非难,难在疑似之辨。

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误人匪浅。

”(明《肯堂医论卷中杂记》)10、程国彭:”知其浅而不知其深,犹未知也。

知其偏而不知其全,犹未知也。

”(清《医学心悟》)11、陆九芝:“读书而不临证,不可以为医;临证而不读书,亦不可以为医。

”(清《世补斋医书李冠仙仿寓意序》)12、叶天士:“夫以利济存心,则其学业必能日造乎高明;若仅为衣食计,则其知识自必终囿于庸俗。

”(清《临证指南医案》)13、张景岳:“学到知羞,方知艺不精。

”(明《类经论治类四失》)14、陈梦雷:“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

”(清《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15 、吴瑭:“古方不可不言,不可信之太过,亦不能全信。

须对症细参,斟酌尽善。

”(清《医医病书》)16 、李中梓:“病无常形,医无常方,药无常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精气血津液之血
血,即血液,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的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血主于心,藏于肝,统于脾,布于肺,根于肾,有规律地循行脉管之中,在脉内营运不息,充分发挥灌溉一身的生理效应。

脉是血液循行的管道,又称“血府”。

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血液不能在脉内循行而溢出脉外时,称为出血,即“离经之血”。

由于离经之血离开了脉道,失去了其发挥作用的条件,所以,就丧失了血的生理功能。

饮食营养的优劣,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着血液的化生。

“盖饮食多自能生血,饮食少则血不生”。

因此,长期饮食营养摄人不足,或脾胃的运化功能长期失调,均可导致血液的生成不足而形成血虚的病理变化。

营气是血液的组成部分,故“夫生血之气,营气也。

营盛即血盛,营衰即血衰,相依为命,不可分离也”。

精髓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

津液可以化生为血,不断补充血液量,以使血液满盈。

就物质来源而言,水谷精微和精髓则是血液生成的主要物质基础。

心主血脉,一则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使全身各脏腑获得充足的营养,维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从而也促进血液的生成。

二则水谷精微通过脾的转输升清作用,上输于心肺,在肺吐故纳新之后,复注于心脉化赤而变成新鲜血液。

肺主一身之气,参与宗气之生成和运行。

气能生血,气旺则生血
功能亦强,气虚则生血功能亦弱。

气虚不能生血,常可导致血液衰少。

肺通过主一身之气的作用,使脏腑之功能旺盛,从而促进了血液的生成。

肺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肺朝百脉、主治节的作用而实现的。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是化生血液的最基本物质。

肝主疏泄而藏血。

肝脏是一个贮血器官。

因精血同源,肝血充足,故肾亦有所藏,精有所资,精充则血足。

另外,肝脏也是一个造血器官。

肾藏精,精生髓。

精髓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故有血之源头在于肾之说。

中医不仅认识到骨髓是造血器官,肾对血液的生成有调节作用,而且也认识到肾精是通过肝脏的作用而生成血液的。

脉为血之府,脉管是一个相对密闭,如环无端,自我衔接的管道系统。

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息,流布于全身,环周不休,以营养人体的周身内外上下。

血液循行的方式为“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营周不休。

”血液正常循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脉管系统的完整性,二是全身各脏腑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特别是与心、肺、肝、脾四脏的关系尤为密切。

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肺主气,心主血。

肺之呼吸以行脏腑之气;心因之一舒一缩,以行经络之血。

肺金清肃,其气下行,肾则纳之,归于中宫,助真火,蒸饮食,化精微,以为生元气之根本。

呼吸由此而起,声音由此而出,人之强弱寿夭,悉本于此。

心脏舒出紫血之浊气,缩人赤血之清气。

赤血即受肺吸人清气生气,由
心运行血脉管,滋养周身之精血也;紫血即受脏腑经脉浊气毒气改变之血,由回血管复运行肺内,待呼出浊气,得吸人之清气,则紫血复变为赤血,仍流布周身之内,以养生命。

人身之血脉运行,周而复始也”。

脾主统血: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脾之所以统血,与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密切相关。

肝主藏血,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的功能。

血液正常地循行需要两种力量:推动力和固摄力。

推动力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具体地体现在心主血脉,肺助心行血及肝的疏泄功能方面。

另一方面是固摄的力量,它是保障血液不致外溢的因素,具体地体现在脾的统血和肝藏血的功能方面。

这两种力量的协调平衡维持着血液的正常循行。

血的营养作用是由其组成成分所决定的。

血循行于脉内,是其发挥营养作用的前提和血沿脉管循行于全身,为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提供营养,血的濡养作用可以从面色、肌肉、皮肤、毛发等方面反映出来。

血的濡养作用正常,则面色红润,肌肉丰满壮实,肌肤和毛发光滑等。

当血的濡养作用减弱时,机体除脏腑功能低下外,还可见到面色不华或萎黄,肌肤干燥,肢体或肢端麻木,运动不灵活等临床表现。

无论何种原因形成的血虚或运行失常,均可以出现不同程度的神志方面的症状。

心血虚、肝血虚,常有惊悸、失眠、多梦等神志不安的表现,失血甚者还可出现烦躁、恍惚、癫狂、昏迷等神志失常的改变。

可见血液与神志活动有着密切关系,所以说“血者,神气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