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园亭分析
拙政园中园亭立意与布局分析

总之,拙政园空间结构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发展脉络和独特魅力。通 过运用空间句法等理论对其进行分析,我们不仅可以深入理解园林的空间结构 和文化内涵,还能从中获取对现代城市建设的启示。在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建筑 设计中,我们应该借鉴拙政园等传统园林的精髓注重空间句法的运用和自然 与文化的保护,以创造具有历史底蕴和现代气息的城市环境。
1、空间构成
拙政园的空间构成分为前庭、中院和后园三个部分。前庭是园林的入口处,起 着引导游人进入的作用;中院是园林的主体部分,包括水面、假山、亭台楼阁 等元素;后园则以自然风光为主,是园林的出口处。这三个部分有机组合,形 成了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园林空间。
2、空间氛围
拙政园的空间氛围独特,充满了诗情画意。园中以小桥流水、花香鸟语为主要 特色,给游人带来宁静、优雅的感受。水是拙政园的灵魂,园内水系丰富,大 小水面相结合,错落有致。水中的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以及游来游去的鱼儿, 共同营造出一种宁静谧的氛围。
总之,拙政园以其独特的空间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 魅力。无论是从整体布局还是从细节处理上,拙政园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园 林建造的艺术精髓,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些特征使得拙政园不仅 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瑰宝。
基本内容
拙政园,这座坐落在苏州古城东北角的园林,以其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而闻名 于世。它的构建和设计充满了独特的元素,反映出古代中国深厚的文化和艺术 底蕴。本次演示将尝试从历史背景、空间布局、文化意蕴三个方面,深入探讨 拙政园的造园元素。
二、空间格局
从空间布局上来看,拙政园充分体现了江南园林的特色。全园分为东、中、西 三部分,以中区为主,且布局自然和谐,水池、山石、植物、建筑等各类元素 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拙政园园亭的构造分析

1.宜两亭
2.塔影亭
四)、单檐园亭
—— 笠亭
笠亭(顶部坡度平缓)
五)、重檐亭
—— 天泉亭
天泉亭(重檐八角)
六)、异形亭
—— 与谁同坐轩
与谁同坐轩(扇面亭)
与谁同坐轩模型
七)、半亭
1.倚虹亭 2.涵青亭
倚虹亭
涵青亭(平面凸字形)
三、亭结构
一)、单檐亭木构架 二)、重檐亭木构架(双围柱法)
二)、重檐亭木构架(双围柱法)
双围柱法
将原单檐亭木构架的柱子增高, 使原亭上架作为上层檐,另在 外围对应原下架柱(该柱这时变 为里金柱)增加一圈外柱作为重 檐下架檐柱,这样就形成内外 两圈柱子的带廊亭子,里外柱 子由穿插枋串接起来,并在各 外柱顶端安装檐枋,形成整体 框架。 另在外围柱顶上横施抱头梁与 里柱榫接,再在抱头梁外端上 安置檐檩,并在里柱抱头梁端 之上,各里柱之间连接“承椽 枋”,这样即可将下层屋面椽 子搁置。
多边亭横枋尽端做成箍头形式,其中大额枋一般采用 霸王拳形式箍头,小额枋常采用三叉头形式箍头。
(额枋是上下两层叠重叠的,在上的称为大额枋,在下的称为小额枋。大额 枋和小额枋之间夹垫板,称为由额垫板。额枋上置平板枋)
霸王拳箍头
圆形亭横枋为弧形,做凸凹 榫相互连接,与柱作燕尾榫连 接。
花梁头是搁置檐檩的承托构件两边做凹槽接 插垫板,如图所示,底面做卯口承插柱顶榫。
插金法:是指将老仔角 梁的后尾做榫插入金柱 的卯口内,它是重檐亭 中,下层檐角梁的主要 做法。
压金法:是指将老角梁的后支 点,挖凿成檩槽直接压在金檩 上,仔角梁作成翘飞椽形式。 这种做法最简单,但靠檐口端 的伸出和承重不能太大。一般 只能用于较小步架的亭子上。
拙政园园亭立意与布局

拙政园园亭立意与布局拙政园简介:•拙政园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也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经过几百年的沧桑变迁,至今仍保持着平淡疏朗、旷远明瑟的明代风格,被誉为“中国私家园林之最”。
•园中有堂、楼、亭、轩等31景,随着后来的增建,景点达到39处之多,其中以亭命名的景点就达到18处。
拙政园随处可见大小各式点景或观景用的亭子,可见亭在其中的独特地位。
一个亭是一道风景、一篇诗文。
•亭这个精雅而小巧的建筑形式,在空间营造上有着独特的布局和构图手法,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基本元素,凝聚着中国绘画和文学的精华,以意境为创作核心,使园林富有诗情画意。
在园林的布局中,起到了借景、组景、纳景、引景、框景,以及增加景物之间的穿插、对比、映衬、转换、渗透的作用。
拙政园景点分布图一 ·园亭立意:•主观立意•客观立意♦主观立意☻主要借古诗词立意:绣漪亭——取杜甫诗“绣绮相辗转,琳琅愈青萤”之意,以豪华的丝织品比喻周围景色的绮丽;与谁同坐轩——政园西部的扇面亭,轩依水而建,平面形状为扇形,屋面、轩门、窗洞、石桌、石凳、轩顶、灯罩、墙上匾额、鹅颈椅、半栏均成扇面状,故又称作“扇亭”;。
据苏轼词《点绛唇·杭州》中“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句,借以写景,取名为“与谁同轩”,精确地点出了此景的意境,也暗示着园主孤高的品格;放眼亭——取唐白居易“放眼看青山”诗句,亦称“补拙亭”。
绣漪亭与谁同坐轩放眼亭♦客观立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植物与水体●以植物立意:拙政园向以“林木绝胜”著称,数百年来一脉相承,沿袭不衰。
举例说明:荷风四面亭的荷,夏季清香四溢、荷风拂面;待霜亭以桔林所辅,寓意“霜降桔红”;雪香云蔚亭以梅构景,是赏梅胜境,且因梅有“玉琢青枝蕊缀金,仙肌不怕苦寒侵”之迎霜傲雪的品性,故而隐喻建亭构景追求一种心性高洁、孤傲清逸的境界;荷风四面亭雪香云蔚亭•嘉实亭位于中园东部批把园内的一座小亭,其名典出自宋代诗人黄庭坚的诗句“江梅有嘉实”;•梧竹幽居亭亭取四方攒尖式样,嫩戗发戗,飞檐翘角,四壁设有月形洞门,粉壁之外以回廊,宛若亭中有亭;亭旁有梧桐遮荫、翠竹生情。
苏州拙政园赏析

苏州拙政园赏析拙政园是苏州古典园林中比较著名的一所园林,素以“清秀、玲珑、古朴、典雅”的独特艺术风格著称,构成山无止境,水无止意,山容水色,绵延不绝的美丽暮色。
园中亭台楼阁比比皆是。
点缀花木山池,极具艺术魅力,是不可多得的古典园林。
关键词拙政园,参差自然,藏露互补,映衬对比,虚实相映苏州园林甲天下,而作为苏州园林的代表,拙政园,这一大观园式的古典豪华园林,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一、参差自然,曲径通幽品赏苏州园林,首先就应欣赏其参差自然的美,品赏如其如何着意避免轴线,破坏规则的艺术技巧,或者说,品赏其不整齐、不平衡、不规则、不整齐一律的空间布局。
拙政园中部,是以四面厅远香堂为布局中心的。
这个南北向的主体建筑,南面正对着作为园门的腰门,这就开始形成了轴线感了。
但是,聪明的造园家在门内特设了一黄石假山,突兀耸立,这样,到远香堂就没有符合中轴线的笔直通道可走。
眼西区 中区 东区前只有两条路,一条是爬山向右经过曲折的小路而下,再拐弯直远香堂;一条是向左由山侧平地小路或由左折再右拐的走廊经平曲桥而至远香堂。
更秒的是,架在池上的曲桥,并不居中,也就是不在园门至远香堂的轴线上,而是在偏在西面,而且既曲又斜,这类布局,就完全打破了轴线感,而赢得参差不齐的之美了。
还值得品赏的是它的对称手法。
试看远香堂的两侧,它向西有曲廊,北通临水的倚玉轩;或曲折向西,则为一泓清流,上架“小飞鸿”廊桥,其男则为“小沧浪”水苑;再看远香堂东侧,它不是水而是山。
山巅有绣绮亭,山南则由云墙隔成著名的旱园“枇杷园”。
居中远香堂,不但消除了中轴线,而且完全消除了均衡对称的格局。
其两侧是如此不同;西面是溪水,东南是假山;西面是轩廊,东面是亭馆;西面是水院,东面是旱园;西面建筑较为密集,东面空间较为空旷。
二、藏露互补,遮隔景深藏与露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对范畴。
古代的山水画最讲究藏与露的辩证结合。
而拙政园作为立体的山水画,其艺术意境的生成,也离不开藏与露相反相成的巧妙的艺术处理。
拙政园中的亭台楼阁介绍

拙政园中的亭台楼阁介绍拙政园是中国苏州的一处著名园林,也是中国古代私家园林的代表之一。
其建筑风格独特,亭台楼阁众多,每一座都有着独特的设计和寓意。
其中,最著名的亭台楼阁之一是位于园林的中心位置的“石舫”。
石舫是一座仿真的古代船舫,它呈现出了中国古代船舶的风貌,宛如一艘停泊在湖上的船只。
石舫四周环水,水面倒映着船身,使得整个景观更加壮观。
在石舫上,游客可以感受到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欣赏到美丽的湖景。
除了石舫,拙政园还有其他许多精美的亭台楼阁,如“泓碧亭”、“品秀斋”等。
泓碧亭位于园林的西北角,是一座小巧玲珑的亭子。
亭子四周有栏杆环绕,可以供游人欣赏园内的景色。
亭子的名字“泓碧”寓意着湖水清澈碧绿,与园林的湖泊相得益彰。
品秀斋是一座三层的楼阁,位于园林的东北角。
这座楼阁高耸入云,俯瞰整个拙政园。
楼阁的每一层都有独特的设计和用途,供游客观赏园内的景色、休息品茗。
从品秀斋的最高层,可以远眺苏州的城市景观,感受到城市与园林的完美融合。
除了这些著名的亭台楼阁,拙政园还有许多小巧精致的亭子和楼阁,它们分布于园林的各个角落,各有其独特的韵味。
这些亭台楼阁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园林的整体布局和各个景点的连贯性,使得整个园林呈现出了一种和谐而有序的美感。
拙政园中的亭台楼阁不仅仅是建筑物,更是艺术品。
它们通过巧妙的设计和布局,展现了中国古代园林的独特魅力,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每一座亭台楼阁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寓意,它们与园林的湖泊、山石、花草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在拙政园的亭台楼阁中漫步,仿佛穿越了时空,进入了古代的世界。
这些亭台楼阁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见证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它们不仅是一处旅游胜地,更是一座文化的瑰宝。
无论是国内游客还是外国游客,都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体验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拙政园中的亭台楼阁是一处令人陶醉的景点,它们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设计,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
拙政园春夏秋冬的四个亭子的介绍

拙政园春夏秋冬的四个亭子的介绍《拙政园春夏秋冬的四个亭子:春亭》拙政园,那可是苏州园林中的明珠,而园中的亭子就像一颗颗散落其间的璀璨宝石,各有各的韵味。
先来说说那春亭吧,它就像是一位刚刚睡醒的少女,带着清新与羞涩,在春天的怀抱里舒展着自己的身姿。
春亭位于园子的一角,周围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我第一次走进拙政园看到春亭的时候,就被它吸引住了。
它的造型精致得很,就像一个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亭顶弯弯的,就像月牙儿倒挂在那儿。
亭柱上刻着一些精美的花纹,也许是岁月的痕迹吧,这些花纹看起来有些模糊,但却更添了一种古朴的气息。
亭子周围种满了各种花草树木。
春天一到,桃花、杏花就像约好了似的,纷纷绽放。
那粉粉嫩嫩的桃花瓣儿,就像小姑娘害羞的脸蛋儿。
一阵微风吹过,花瓣儿飘落,就像下了一场粉红色的雪,有些花瓣儿落在春亭的顶上,就像给亭子戴了一顶花帽子。
周围的绿草也像是听到了春天的召唤,纷纷探出头来,嫩绿嫩绿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生命的光芒。
我坐在春亭里,仿佛能听到春天的声音。
蜜蜂在花丛中“嗡嗡”地忙碌着,就像一群勤劳的小工人。
也许它们也觉得春亭是个好地方,所以都围绕着亭子的花丛打转呢。
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那歌声清脆悦耳,就像在演奏一场春天的音乐会。
我就这么静静地坐着,心里想着,这春亭是不是在古代的时候,也有像我这样的人坐在这儿,看着同样的景色,感受着同样的春天呢?可是,我又有点犹豫了,这春亭在春天里这么美,会不会到了夏天、秋天和冬天就被人遗忘了呢?我觉得不会的,因为它就像一本四季的书,每一页都有不同的故事。
春天的故事就是这满目的繁花和生机,它就像一个序幕,拉开了拙政园四季的精彩篇章。
这春亭,它不仅仅是一个亭子,更是春天在拙政园里的一个家,一个让人们感受春天美好的角落。
嘿,你说是不是呢?要是你来到拙政园,你会不会也像我一样,被这春亭的春色给迷住呢?《拙政园春夏秋冬的四个亭子:夏亭》拙政园的夏亭啊,那可真是个避暑的好去处,就像炎热夏天里的一片清凉绿洲。
拙政园园亭的构造分析

一、亭外观
绿漪亭
嘉实亭
放眼亭
松风亭
梧竹幽居
雪香云蔚亭
绣绮亭
荷风四面亭
待霜亭
塔影亭
宜两
亭
亭
与谁同坐轩
二、亭分类
(一)攒尖顶 1.绿漪亭 2.嘉实亭 3.放眼亭 4.松风亭
5.梧竹幽居 (二)卷棚歇山顶
1.雪香云蔚亭 2.绣绮亭
1.绿漪亭(平面方形)
雷公柱是支撑宝顶并形成屋面攒尖的柱子,雷公柱只须靠 每个方向上的角梁延伸构件“由戗”支撑住而悬空垂立着, 故有的称它为“雷公垂柱”。但当宝顶构件比较重大时, 雷公柱应落脚于太平梁上。
雷 公 柱
三)、角梁
亭子的角梁,是多角亭形成屋面转角的基本
构件。圆形亭因为无角,故没有角梁,只有
由戗,用来支撑雷公柱。
2.雪香云蔚亭(卷棚歇山顶,屋角水 戗发戗式,花岗岩柱,有8柱)
屋角大样
水戗发戗的构造较 简易,只有老戗(即 老角梁)没有嫩戗(子 角梁),而木构件本 身不起翘,仅戗脊 端部翘起。
雪香云蔚亭剖面图
4柱长方歇山亭木构架,采用抹角梁,之前的是8柱
3.塔影亭(平面八角形)
塔影亭剖面图(无太平梁)
嫩戗发戗
嫩戗相似于仔角梁,但形状与仔角大不相同,嫩戗是 一个底大头尖的矩形截面,斜立于老戗的檐口端,其 长按3倍正身飞椽长,截面尺寸的根部为老戗的0.8倍, 上端为根部的0.8倍。嫩老戗端头用千斤销固定。
完
插垫板,如图所示,底面做卯口承插柱顶榫。
二、单檐亭的上架结构
一般由:檐檩、井字梁或抹角梁、金枋及金檩、 太平梁及雷公柱等四层木构件垒叠而成
檐檩搭交
檐檩是攒尖顶木构架中最底层的承重 构件,它按亭子的平面形状分边制作,
拙政园园亭分析ppt

绣漪亭
取杜甫诗“绣绮 相辗转,琳琅愈青 萤”之意,以豪华 的丝织品比喻周围 景色的绮丽
放眼亭
东部假山上的矩形景 亭。其位置在涵青亭正北, 隔水池,草地互为对景, 两者一北一南,一方一凸, 一高一低,一山一水,互 对互衬,是中国古典园林 灵活应用艺术辩证法的佳 丽。此区地域开阔,建筑 无多,亭下假山土石相间, 四周环以河道,形成一不 规则的山岛。立于山巅的 放眼亭位置重要,具有很 强的点景作用。亭取自白 居易“放眼看青山”诗意 而得名。透过树梢,中部 山池美景约略可见,正与 亭名之意境相契。
拙政园平面图
总体布局特点:东疏西密 绿水环绕
“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 烂漫”。亭,这个精雅而小巧的 建筑形式,在空间营造上有着独 特的布局和构图手法,作为中国 古典园林中的基本元素,凝聚着 中国绘画和文学的精华,以意境 为创作核心,使园林富有诗情画 意。在园林的布局中,起到了借 景、组景、纳景、引景、框景, 以及增加景物之间的穿插、对 比、映衬、转换、渗透的作用, 很适合中国园林意境创造的需 要,从深层意义上反映了我国传 统的审美情感。
荷花四面亭
四面皆水,夏季 莲花亭亭净植, 垂柳婀娜多姿, 其抱柱联“四壁 荷花三面柳,半 潭秋水一房山” 坐落在池中小岛, 具有“柳浪接双 桥,荷风四面来” 的风云特色。
塔影亭
单檐八角形攒尖 顶亭,建在池中心, 倒映在水中,犹如 一座宝塔,端庄怡 然,增强了西部花 园的整体性,升华 了水体竖直方向上 的倒影效果
一、园亭的立意
1.借水立意 拙政园的特点是布局疏密自然,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 平淡天真、疏朗自然。以水为主题,在各个方面充分抓住 主题,突出水的优美。 园亭以独特的造型,结合水顺 应地形的起伏变化,高低错落 布置,为人们展现出一幅幅或 动或静的自然风景画。水边 设亭,一方面是为了观赏水面 的景色,另一方面丰富水景效 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园林规划设计实习论文拙政园园亭分析一、拙政园简介拙政园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也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经过几百年的沧桑变迁,至今仍保持着平淡疏朗、旷远明瑟的明代风格,被誉为“中国私家园林之最”。
园中有堂、楼、亭、轩等31景,随着后来的增建,景点达到39处之多,其中以亭命名的景点就达到18处。
拙政园随处可见大小各式点景或观景用的亭子,可见亭在其中的独特地位。
一个亭是一道风景、一篇诗文。
二、拙政园景点分布图三、拙政园园亭大观(一)东部1.绣绮亭枇杷园北边假山上的长方亭。
登高远眺是古典园林游赏风景的重要方式,私家花园尽管占地不大,但每每也要设立高处的赏景小筑。
绣绮亭是拙政园中部水池南边唯一的山巅亭台,这里向北可观望大荷花池及水中两座山岛,南看便是洁静的枇杷小园,西边与远香堂互为对景,东向则是海棠春坞等几组建筑。
山下湖石围成的自然形花坛中种植多本牡丹,每当阳春三月,姚黄魏紫,娇艳欲滴,登亭四望红花绿叶,烂漫如锦,正合杜甫“绣绮相辗转,琳琅愈青荧”的诗意,故名。
小亭造型清秀美丽,四角起翘轻盈又舒展,台座、柱身及屋顶之间的比例恰到好处,充分表现了古典园林小筑之美。
亭西檐下,悬挂着横卷形的匾额,上边行楷书写着亭名。
原先,西柱上挂有清人所写的楹联:“人远忽闻清籁起,心闲频得异书看”。
现原联佚失,改悬从它处移来的劝人处世的联文:“生平直且勤,处世和而厚”。
亭内复有额对,横匾为“晓丹晚翠”,上联是“露香红玉树”;下联为“风绽紫蟠桃”。
据姑苏文化老人回忆,亭中在抗战前曾悬有梁山舟撰书的景联:“闲寻诗册应多味,得意鱼鸟来相亲”,其境界似乎比今联要高。
2.梧竹幽居建筑风格独特,构思巧妙别致的梧竹幽居是一座方亭,为中部池东的观赏主景。
此亭外围为廊,红柱白墙,飞檐翘角,背靠长廊,面对广池,旁有梧桐遮荫、翠竹生情。
亭的绝妙之处还在于四周白墙开了四个圆形洞门,洞环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叠交错的分圈、套圈、连圈的奇特景观。
四个圆洞门既通透、采光、雅致,又形成了四幅花窗掩映、小桥流水、湖光山色、梧竹清韵的美丽框景画面,意味隽永。
“梧竹幽居”匾额为文徵明体。
“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对联为清末名书家赵之谦撰书,上联连用二个借字,点出了人类与风月、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亲密之情;下联则用一动一静,一虚一实相互衬托、对比,相映成趣。
位于拙政园中部水池东端。
亭背枕分隔园东、中部的复式长廊,西临大池,北有小曲桥通池中山岛并隔水与绿漪亭互为对景。
与一般园林亭榭相异的是此亭以墙代柱、四边围有白墙。
为便于赏景及室内外之沟通,在四壁方墙上开了四个圆形洞门,坐亭中心石凳外望,景色面面不同,颇似观赏古代团扇山水画。
要是从亭后长廊透过小筑双重圆洞看池上景色,环环相套极有趣味。
亭侧原广栽梧、竹,其得名也源于此。
梧桐叶杆皆鲜碧可爱,又传凤凰非高梧不栖,故古园栽植极多;竹乃岁寒三友之一,为古代士人极喜爱的造景植物。
此处上有蔽日之高梧,下有“风尾森森,龙吟细细”之翠竹,环境甚为清幽。
亭西为这一景点的主景面;池南为面水的远香堂、倚玉轩等主厅,加上耸立于湖石山上的绣绮享,泊于水中的香洲等,堪称亭台掩映,楼阁依稀。
而水池北则是一片莽莽苍苍、青翠欲滴的两座岛山,极富自然之野趣。
清乾隆年间诗人袁枚曾有诗赏曰:“碧槛红栏屈曲成,海棠含雨近清明。
半池雪霁水微绿,坐看野塘春草生”。
南北两岸的不同景色是园林设计上“自然”与“人为”极成功的对比。
景点的构思立意层次较高,设计者借助于题对等文字景观将其深层意蕴传达给游赏者。
亭内悬有文徵明书的“梧竹幽居”匾额,点明了周围的环境美特点。
在面池的西向墙上,又挂有署清末著名书画家赵之谦题识的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
不仅道出了粼粼清波、磊磊假山的动静对比,还借入了大自然的清风明月,构成了虚实相济的迷人意境。
3.倚虹亭在复廊西面的直廊上,坐东朝西,身后长廊迤逦,面前水木旷远,是进入中花园后一个极好的观赏点。
亭右是梧竹幽居,亭前有一座青石小桥,名“倚虹桥”,桥栏、石质都体现了明代风格,似是明代拙政园的遗物。
站在亭内,中间开阔的池水,曲桥分割水面。
盛夏,满池的荷花红裳翠盖,一片江南风情。
绿荫深处,隐约可见一座秀美、玲珑的宝塔,这是运用借景的手法,将园外千余米之遥的北寺塔借入园中。
是“借景”中“远借”的佳例。
分隔拙政园东、中部长廊上的半亭,其位置恰巧将廊南北一分为二,亭西向,正对大荷花池。
游人要是从山坡草地的东部穿过设置在复廊间壁上的院门进入倚虹亭,眼前便是古色古香、风格完全不同的山池亭台,波光塔影,苑若步入瑶池仙境,真实体会到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魅力。
古人的园林文字常将婉曲的长廊比作卧虹,小亭倚廊,故得倚虹之名。
亭前有石栏小桥,系明代遗物,大池之水穿过桥下向海棠春坞流去。
半亭面西墙上,原悬有近代学者翁方纲写的大幅“鹅”字,可能是清波涵养的书卷气引发了学者对书圣王羲之的追忆之情。
“鹅”字两侧挂有一诵景佳联:“婆娑青凤舞松柏,缥缈丹霞聚偓(wò)佺(quán)”。
4.绿漪亭又名劝耕亭,位于拙政园中部大荷花池的东北角,东边山岛之背面,小亭又是分隔东部和中部长廊之端头。
这里北倚界墙,南瞰水池和东边山岛。
亭西沿着池北的土岸,一溜排着的桃红柳绿伴着小路直通西部,靠界墙则是竹林掩映,极富江南水乡的野趣。
绿漪亭是这一带唯一的小筑,亭方形攒尖顶,小巧而端方,使人想起水乡路旁的休息小亭。
原先东边亭柱上曾挂有一方板刻:“诗经曰:‘绿竹漪漪。
’唐张率诗:‘戢鳞隐繁藻,颁首承绿漪。
’此处有水、有竹、有鱼,故名。
亭西沿池栽植垂柳、梅花、碧桃,花时灿烂如锦,南岸山林屏障,隔绝繁华,北面翠竹丛丛,顺小径西行,但见芦苇摇曳,别有一番乡村风味,故又名‘劝耕亭’。
”由此可知,小亭和枇杷园一样,是当初阐发拙政含义的重要景致。
5.“一池三山”三亭(1)荷风四面亭亭名因荷而得,坐落在园中部池中小岛,四面皆水,莲花亭亭净植,岸边柳枝婆娑。
亭单檐六角,四面通透,亭中有抱柱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春柳轻,夏荷艳,秋水明,冬山静,荷风四面亭不仅最宜夏暑,而且四季皆宜。
若从高处俯瞰荷风四面亭,但见亭出水面,飞檐出挑,红柱挺拔,基座玉白,分明是满塘荷花怀抱着的一颗光灿灿的明珠。
苏州拙政园内有一个大岛,岛心处便是“荷风四面亭”。
“荷风四面亭”有一副抱柱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此联是仿山东济南大明湖小沧浪亭的一副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该联由清朝著名的文人刘凤诰所撰。
拙政园中的这幅对联巧妙地点出了在这里可观赏到的四季之景,说出了春夏秋冬四季4四壁荷花3三面柳2半潭秋水1一房山。
(2)待霜亭,位于园中部池中东岛高处的六角景亭。
循梧竹幽居北侧游路西去,跨过一座三曲平桥,便踏上池中东岛。
岛为土山,沿岸用黄石砌成自然式驳岸,小径穿越地势较低的岛南部。
北部则是陡坡,高处的深树丛中立此一亭,使小岛之景顿生颜色。
亭名取唐诗人韦应物“洞庭须待满林霜”的诗意。
太湖洞庭东西山盛产桔,待霜降始红,此处原种洞庭桔十余株,故名。
当年文徵明《王氏拙政园记》中就记有这一景点,现亭名“待霜”二字便取自碑记。
亭外原悬有清末翁同龢(hé)撰写楹联:“葛巾羽扇红尘静,紫李黄瓜村路香”。
待霜亭所处位置甚佳,东、西、南、北四面隔水与梧竹幽居、雪香云蔚亭、绣绮亭和绿漪亭互为对景,正是:“处处有水处处景,翠竹绿树四相围。
”(3)雪香云蔚亭,位于园水池西边山岛之巅,系一古朴雅健的矩形方亭。
古代造园经典《园冶》云:“池上理山,园中第一胜也,若大若小,更有妙境。
”拙政园池中两山,一大一小并列,堪称这一理论的活样板。
东岛较小,但较高耸陡峭,山间有待霜亭。
西岛较大,山势比较平缓,沿石阶拾步而上,到顶便是雪香云蔚亭。
雪香是古代诗人形容洁白有香之花景的常用语,有的指白菊,有的指杏花,但最多的是指梅花,如梅林便有香雪海之雅称。
此小亭高踞一园之上,似乎与云相映,四周植梅多本,冬春开花,冷香四溢,故名。
池中山岛,全以自然景为胜,四望一片郁郁苍苍,极有野趣。
两岛间以一溪相隔,上架小桥,桥旁幽篁丛出,古树扑水,沟通池北池南的涓涓清流,好似与树上莺歌蝉唱相酬答。
这一如画的景色恰如南朝梁诗人王籍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所描绘的意境。
为点题,亭中悬一额,为元璐草书“山花野鸟之间”,其旁楹联即为文徵明行草所写这一古人名句。
雪香云蔚亭是主厅远香堂隔水的主要对景,它既是赏景的好去处,又是重要的点景之笔,在拙政园中部的风景结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6.嘉实亭枇杷园内南界墙前一座小亭,取宋人黄庭坚“江梅有嘉实”诗意而名之。
其题额为隶书,款署“徵明”,悬于亭内,系今人仿文徵明字体重题刻的。
小亭为矩形,尽管面积很小,但设计上颇有特色。
一是利用其南面界墙的一段作为背景,墙前栽翠竹,点松皮石笋,这是古代园林理论中称的“藉以粉墙为绘也”。
其次,为了使游人在亭中细赏这幅竹石小景,造园家在亭南壁墙上开了一个很大的空窗,正好框住后面的青竹美石,空窗的大小、位置均经过周密推敲,使这幅立体风景画呈现出最完美的构图。
它的两侧挂有一联:“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乃是集古人诗句而成。
亭旁植有多株枇杷,相传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所栽,点出了小亭及小园的欣赏主题。
7.松风水阁松树经寒不凋,四季常青,古人将之喻作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者。
松之苍劲古拙的姿态常被画入图中,是中国园林的主要树种之一。
松风水阁又名“听松风处”,是看松听涛之处。
这座水阁攒尖方顶,空间封闭,由廊间小门出入,其余三面采用半墙加半窗的结构。
屋顶出檐特大,飞檐起翘尤高,表现出翩翩欲飞、飘逸轻灵的风采,整座建筑不是采用规整的正南正北方向,而是斜过45度角,凌空架于水上,可避阳通风,最适宜于夏天观景。
亭侧植有黑松数株,有风拂过,松枝遥动,松涛作响,色声皆备,是别有风味的一处景观。
(二)西部1.与谁同坐轩该轩选址优越,依水而筑,构作扇形,其屋面、轩门、窗洞、石桌、石凳及轩顶、灯罩、墙上匾额、鹅颈椅、半栏均成扇面状,小巧精雅,别具一格,故又称作“扇亭”。
人在轩中,无论是倚门而望,凭栏远眺,还是依窗近观,小坐歇息,均可感。
她与池中石幢,对岸波形廊,枝叶繁茂的大树,倒影楼等,所组成的画面,意境是深邃的到前后左右美景不断。
东南朝向,面对别有洞天的月洞门,背衬葱翠小山,前临碧波清池,环境十分幽美。
2.笠亭“笠”即箬帽,亭作浑圆形,顶部坡度较平缓,恰如一顶箬帽,掩映于枝繁叶茂的草树中,摒弃了一切装饰,朴素无华。
扇亭因为顶、窗、门皆为扇形而得名,笠亭则因为象渔家的斗笠。
山小亭微,搭配匀称,衬以亭前山水,俨然一戴笠渔翁垂钓,悠然自得。
这样的两个亭真的不足为奇,但是巧就巧在二者的搭配。
3. 宜两亭在别有洞天靠左,叠有假山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