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抗 原

合集下载

临床免疫学抗原抗体反应

临床免疫学抗原抗体反应

第二章抗原抗体反应本章考点1概.述2抗.原抗体反应原理3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4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5抗.原抗体反应的类型第一节抗原抗体反应原理抗原与抗体能够特异性结合是基于抗原决定簇(表位)和抗体超变区分子间的结构互补性与亲和性。

这种特性是由抗原、抗体分子空间构型所决定的。

除两者分子构型高度互补外,抗原表位和抗体超变区必须密切接触,才有足够的结合力。

抗原抗体反应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阶段,此阶段反应快,仅需几秒至几分钟,但不出现可见反应;第二阶段为可见反应阶段,这一阶段抗原抗体复合物在适当温度、电解质和补体影响下,出现沉淀、凝集、细胞溶解、补体结合介导的肉眼可见的反应,此阶段反应慢,往往需要数分钟至数小时。

在血清学反应中,以上两阶段往往不能严格分开,往往受反应条件(如温度、电解质、抗原抗体比例等)的影响。

(一)抗原抗体结合力抗原抗体是一种非共价的结合,不形成共价键,需要四种分子间引力参与。

1静.电引力:又称库伦引力。

是因抗原、抗体带有相反电荷的氨基与羧基基团间相互吸引的能力,这种吸引力的大小和两个电荷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两个电荷距离越近,静电引力越大;2范.德华引力:这是原子与原子、分子与分子相互接近时分子极化作用发生的一种吸引力,是抗原、抗体两个大分子外层轨道上电子相互作用时,两者电子云中的偶极摆动而产生的引力。

这种引力的能量小于静电引力;3氢.键结合力:是供氢体上的氢原子与受氢体上氢原子间的引力。

其结合力较强于范德华引力;4疏.水作用力:水溶液中两个疏水基团相互接触,由于对水分子的排斥而趋向聚集的力。

当抗原表位和抗体超变区靠近时,相互间正负极性消失,周围亲水层也立即失去,从而排斥两者间的水分子,使抗原抗体进一步吸引和结合。

疏水作用力是这些结合力中最强的,因而对维系抗原抗体结合作用最大。

图10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力(二)抗原抗体的亲和性和亲和力亲和性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对应的抗原决定簇之间相适应而存在的引力,它是抗原抗体间固有的结合力。

3第二章 侦察接收机原理(第三次课)

3第二章    侦察接收机原理(第三次课)
京理工大 了敏接 度学 收和机动雷 的态一范些围基。本的性能如瞬时带宽它、决灵定 北
抗 与对
北京理工 (一大)学 数五字雷 接、收达 数机与 的字基接对 本收结抗 构机技术研究所
北京理工•大 3精频.频确 谱学 谱频分估估谱析计雷 计估,器器计以可达 达 器便以用是与 于专对用对 输于入F抗 F信T的号技 F频P谱术 G进A或行研究所 工大 DS学 P芯片雷 ,或一个专门的程序包。
北京理工输出大 信数1号字)学 将信信会道道雷 通化化过可接某以收达 达 个看机输成根与 出一据端个各对 输数个出字信,滤号抗 通波的过器频技 测组率量,分术 滤根离波据各器频输研 组率入的不信究 输同号,。所
出,大 可以学 确定雷 输入信号的频率。
工 理
目前主要采用短时快速傅里叶变换(STFT)或者多速率信
工大 即信号载频及其特征信息、脉宽及其特征
京理 北
信息、重复频率及其特征信息。



北京理(工 1二.实)大 现数数学 字字五接接雷 收收、机机达 数涉的及与 字关很键多接对 技方收面术抗 的机技技 术:术研究所
北京理工 1)大学高 量宽 收雷 速 存带 天大 储接 线容 器达 达与 宽高带转对 速射滤换数频波系据放统抗 率大 技 处高理速高变术 器数速等换(字A器DD信CS研 号P) 究所
工大 京理 北



上次课回顾 北 北京 京理 理工 工 三测、大 大 频测技学 学 学 术频接频雷 雷 雷 变收率换取机法达 达 达 样原相毗搜与 与 理关邻索/卷频频对 对 积率率器窗窗抗 抗 压信多搜 射 比 声缩波道索 光频相接技 技 段化超 卷调法收晶接外 积谐瞬机体收差 测晶时术 术 视机接 频体测频收 收视频研 研 接机 机频接收接收机收机究 究 机 所 所

第2章 抗原

第2章 抗原


Ser-228
Asp-41
His-72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是多肽链上的所有原子在 三维空间的分布。

大多数相对分子质量大 的蛋白质都由几条多肽 链组成为1个活性单位; “亚基” 四级结构:亚基的相互 关系,空间排布、亚基 间通过非共价键聚合而 成特定构象
决定抗原表位的因素:





亲水特性:抗原表位往往在亲水区 两亲性:T细胞表位出现在两亲性结构中 分子运动性:运动性高的区域 静态表面可及性:抗原表位趋向于蛋白质 的表面部位。 序列的多变性 肽链的两端 末端柔韧性大
他的功能是与免疫系统中淋巴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以及与
相应抗体分子结合。
蛋白质:3-8个氨基酸 多糖:3-6个呋喃环
抗原决定簇分类:
1.根据结构分为: (1)构象决定簇 :由空间构象形成的决定簇,序 列上不连续。 (2)顺序决定簇:序列相连续的氨基酸肽片段构 成的决定簇。
抗原决定簇分类:
2.根据功能分为: (1)隐蔽性决定簇:存在于抗原内部的决定簇。 (2)功能性决定簇:能被B细胞识别,或与抗 体结合的决定簇。
第二章
抗 原
第一节 抗原的基本概念及类别
一、抗原

抗原(Antigen ):是一类能诱导机体免疫系 统产生免疫应答,并与相应的抗体或T细胞受 体发生特异反应的物质。
T T 免疫效应细胞
Ag
B 浆细胞 抗体
抗原的两种特性:免疫原性和特异反应性 免疫原性:能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产生抗
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特异反应性:能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 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抗原的免疫优势
尽管所有具有免疫原性的抗原都能诱发免疫应答,但不 同的免疫原分子同时注射宿主,诱发的免疫应答是有 差别的。 有的决定簇能诱发产生高浓度的抗体 --免疫优势决定簇

《医学免疫学 》教学课件:第二章 抗原

《医学免疫学 》教学课件:第二章 抗原

二、抗原的特异性
抗原的特异性是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 性免疫应答及其与免疫应答产物(即相应 抗体和/或效应T细胞)相互作用的高度专一 性。
某一特定抗原只引起某种特定的免疫应答, 即产生针对该抗原的特异性抗体或效应T细胞。
破伤风类毒素(Ag) 机体 破伤风抗毒素(Ab)
白喉类毒素(Ag) 机体 白喉抗毒素(Ab)
国际命名机构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鉴定的同一分化抗原归为同一个分化是一类主要由细菌外毒素和某些病毒蛋白产物组成的抗原性物质此类抗原作用不受mhc限制无抗原特异性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多个淋巴细胞克隆产生极强免疫应答的抗原性物质
第二章 抗原
重点提示
基本概念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抗原的特异性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
用右旋、左旋、消旋酒石酸三种异构体半抗原所做的实验证实,特殊 化学基团(表位)的立体构象出现微小差异也可使其免疫原性和抗原 性发生改变。
抗原表位的分类
按结构分为: 顺序表位(线性表位):是一段序列相连续 的氨基酸片段,多位于抗原分子内部,少 数位于抗原分子表面。 构象表位:是序列上不相连的多肽或多糖, 由空间构象形成,位于抗原分子表面。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抗原能够刺激机体 产生抗体和/或效应T细胞的能力。
抗原性(antigenicity):抗原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即 相应抗体和/或效应T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又 称免疫反应性。
抗原一般具备免疫原性与抗原性两种特性。免疫 原性指能刺激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抗 原性指能与免疫应答产物特异性结合的能力。抗 原性是一个化学概念,免疫原性是一个生物学概 念。
遗传因素 年龄、性别和健康状态
免疫方法
抗原剂量:剂量应适中,过低和过高均易诱导机 体产生免疫耐受。

药理学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理学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
原发(直接)作用:指药物被吸收后对 机体首先产生的作用。
继发(间接)作用:通过神经反射或体 液调节机制引起远隔器官功能改变。
(四)药物的作用性质
(1)调节功能:调整机体原有 生理生化功能水平。
兴奋(亢进)/抑制(麻痹)
(2)抗病原体及抗肿瘤:杀灭或抑制 病原体和抑瘤,达到治疗目的作用。
(3)补充不足(补充治疗):补充机体 某些物质如维生素、激素、微量元素 不足。
2. 吸收作用:药物被吸收入血循环 后分布到机体各部位而产生的作用,也 称为吸收作用。
(二)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按用药目的分: 1. 对因治疗(治本):消除致病因子, 如P-G治疗脑膜炎。
2. 对症治疗(治标):减轻或消除疾 病症状,如吗啡镇痛,阿斯匹林解热。
(三)原发作用和继发作用
从药物作用先后分:
麻醉药品:如吗啡、大麻等 可产生生理依赖性。
精神药品:如镇静催眠药、中兴药、 致幻药等
其他:烟草、酒精等可产生心理依赖性。
小结
药 物 作
防治作用 (治病)
预防作用 如接种乙肝疫苗 治疗作用 如抗菌,降压

的 双 重 不良反应
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 反应、后遗效应、继发反

(致病)
应、特异质反应、依赖性
3、不良反应的种类
不符合用药目的,并为病人带来 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称之。
药源性疾病:是由于药物所引起的、 较严重、较难恢复的不良反应。如 GM引起的N性耳聋。
不良反应包括:副反应、毒性 反应、变态反应、后遗效应、继发 反应、特异质反应、“三致” 反 应、药物依赖性等。
(一)副作用(副反应)(side reaction) : 药物在常用量(治疗量)下发生 的与治疗

八年级下册生物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生物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生物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第五章病毒;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第一章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第二章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第三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第三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知识点一一、生物圈1.有生物生存的圈层叫做生物圈。

生物圈包括地球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

2.生物圈中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包括阳光、水分、适宜的温度和稳定的营养供给等。

二、栖息地1.在生物圈内,我们把生物实际居住的环境称为栖息地。

2.在相同的栖息地,生活着相同的动植物群体。

3.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

知识点二植物体的结构层次1.由相同的非政府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具备一定功能的单位,叫作器官2.绿色开花植物就是最低等的植物类群,其植物体由各种细胞、非政府和器官三个层次形成。

其中根、茎、叶称作营养器官,花掉、果实、种子称作生殖器官。

一、动物体的结构层次1.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包含细胞、非政府、器官和系统四个层次。

2.动物体各个系统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各种复杂的生理功能知识点三1.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皮肤和黏道第二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免疫系统器官和免疫细胞2.抗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3.抗原:引发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例如病原体等)。

4.免疫:最初指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现指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人体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健康。

5.疫苗:通常就是用杀掉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做成的生物制品,注射于人体后,可以产生适当的抗体。

知识点四被子植物1、种子的萌发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过休眠期。

2、测量种子的发芽率(可以排序)和样本检测种。

兽医免疫学02.抗原

兽医免疫学02.抗原
特异性是免疫应答中最重要的特点,是免疫学诊 断和防治的理论依据。
一.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抗原决定簇
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 AD),又 称为表位(epitope),是存在与抗原表面的特殊化学有特异 性的物质基础。
抗原决定簇的大小相当于相应抗体的抗原结合部位。 一般蛋白质的抗原决定簇由5~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抗 原的特异性是由这些氨基酸残基所决定。
第五节 医学上重要抗原
一.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如细菌、病毒等,还有其代谢产物如外毒素(类毒素)。
二.动物免疫血清 免疫血清,对本种动物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对另一种
动物,则是异种蛋白,具有抗原性。 三.同种异体抗原
在同种动物的不同个体之间,由于遗传基因的不同,组 织器官中存在着不同的抗原成分,即同种异体抗原。 四.自身抗原
是指先于抗原或与抗原一起注入动物机体,可增强机体对 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一类物质。 二.佐剂的种类
一般可分为: ①无机佐剂,如氢氧化铝、明矾等; ②有机佐剂,如卡介苗、内毒素等; ③合成佐剂,如双链多聚核苷酸、胞苷酸等; ④油剂,如弗氏佐剂、植物油、矿物油等。
半抗原(incomplete antigen or hapten):指指具有反 应原性而缺乏免疫原性的物质。
四.免疫原(immunogen)
指完全抗原,既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
第二节 构成抗原的条件
构成抗原的物质需具备三个条件,即异物性、一定 理化性状和完整性。 一.异物性(foreigness)
兽医免疫学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绪论 抗原 免疫系统 抗体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变态反应 免疫学实验技术 免疫学防治技术

免疫学第二章 抗原

免疫学第二章  抗原

10
再次免疫应答的条件:体内同时存在半
抗原激活B记忆细胞(半抗原的特异性),
载体激活T记忆细胞。
主要决定于载体。
11
2.2 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
2.2.1 化学分子组成
多数是蛋白质。
含大量芳香族氨基酸(酪氨酸、苯
丙氨酸),尤其是含酪氨酸的免疫原性
更强;有些弱抗原(例如胶原)连接了
酪氨酸残基可增强免疫原性。
一般,颗粒性的抗原(细菌、细 胞)用量少,可溶性的蛋白或多糖抗原 用量适当加大,并加佐剂。
26
2.2.7 机体方面的因素
(1)遗传因素:动物的不同种类、品系、个体 对同一种免疫原应答差别很大。
如应用合成的抗原二硝基苯-多聚-左旋-赖 氨酸(DNP-poly-L-L)在荷兰猪品系2(GP strain 2)可以引起应答,而对品系13(GP strain 13)则不能引起应答。
33
34
功能性决定簇: 与抗体结合、直接启动应答的抗原决定簇。 隐蔽决定簇: 位于蛋白的深层,当蛋白质结构改变或变性 才显示出来触发应答的抗原决定簇。 变性的自身抗原可导致自身免疫病(暴露了 隐蔽决定簇)。
35
36
载体决定簇和半抗原决定簇 完全抗原产生的抗体产生分别针对载体决 定簇和半抗原决定簇的抗体。
50
超抗原的生物学意义
参与某些病理过程 SAg(金葡菌毒素)刺激大量 T细胞激活,使巨噬细胞、肥大细胞产生多种细胞 因子或其他介质(TNF、IL-1、IL-2)引起疾病。 SAg与自身免疫应答 SAg的强大刺激可激活体内 自身反应性T细胞,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 湿性关节炎)。 SAg与免疫抑制 T细胞因过度激活而被耗竭。 与抗肿瘤效应 CTL被大量激活而对肿瘤发挥杀伤 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抗原第一部分:学习习题一、填空题1.人类的同种异型抗原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具有___而无____的________物质称为半抗原。

3. ____________为免疫原性多肽片段,为连续性决定基,必须经_______加工处理为小分子肽,然后与自己的_______分子结合后,才可被_______识别。

4. ____________存在于天然抗原分子表面,又称为构象决定簇,•不须加工处理即可被_______所识别。

5.刺激机体产生抗体需要T细胞辅助的抗原称之为_______,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及细胞抗原属于此类抗原。

6.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无需要T细胞辅助的抗原称之为_______,少数多糖、脂多糖物质属于此类抗原。

二、选择题[A型题]1. 下列哪种物质没有免疫原性A. 异嗜性抗原B.抗体C.补体D.半抗原E.细菌多糖2. 同一种属不同个体所具有的抗原称为A.异种抗原B.同种异型抗原C.独特型抗原D.Forssman抗原E.合成抗原3. 引起同胞兄弟之间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属于A. 异种抗原B. 同种异型抗原C. 自身抗原D. 异嗜性抗原E. 感染的微生物抗原4. TD-Ag得名,是因为A.在胸腺中产生B.相应抗体在胸腺中产生C.对此抗原不产生体液免D.只引起迟发型变态反应E.相应的抗体产生需T细胞辅助5. 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分子基础是A.抗原决定基B.抗原的大小C.抗原的电荷性质D.载体的性质E.抗原的物理性状6.下列哪种物质不是TD-AgA.血清蛋白B.细菌外毒素C.类毒素D.细菌脂多糖E.IgM7. 用牛血清白蛋白-二硝基苯-卵清蛋白(BSA-DNP-OA)免疫过的动物,•注射下列哪种物质,产生抗DNP抗体的量最少?A. 牛血清白蛋白-二硝基苯B. 二硝基苯-卵清蛋白C. 牛血清白蛋白-二硝基苯-卵清蛋白D. 鸡丙种球蛋白-二硝基苯E. 鸡丙种球蛋白-苯胺8. 免疫原性最强的物质是A.蛋白质B.类脂C.多糖D.核酸E.脂肪9. 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才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是A.完全抗原B.TD抗原C.TI抗原D.半抗原E.超抗原10. 存在于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称为A.异种抗原B.交叉抗原C.超抗原D.异嗜性抗原E.类属抗原11. 动物来源的破伤风抗毒素对人而言是A.半抗原B.抗体C.抗原D.既是抗原又是抗体E.超抗原12. 仅有反应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是A.超抗原B.半抗原C.完全抗原D.异嗜性抗原E.类属抗原13. 接种牛痘疫苗后机体产生了对天花病毒的免疫力,反映了这二种抗原分子的A. 特异性B. 交叉反应性C. 分子大D. 异种性E.化学结构复杂14. 超抗原A.可以多克隆激活某些T细胞或B细胞B.需经抗原提呈细胞加工处理C.与自身免疫病无关D.有严格的MHC限制性E.只能活化一个相应的T细胞克隆[B型题]A. B淋巴细胞决定基B. T淋巴细胞决定基C. BCRD. TCRE.CDR1.需加工处理后方能被免疫细胞识别2.无需经加工处理即能被免疫细胞识别3.能识别半抗原决定基4.能识别载体决定基A.异种抗原B.同种异型抗原C.异嗜性抗原D.自身抗原E.肿瘤相关抗原5.AFP属于6.HLA-A抗原属于7.ABO血型抗原属于8.溶血性链球菌的细胞膜与肾小球基底膜有共同抗原A.ABO血型物质B.金黄色葡萄球的肠毒素C.二硝基苯酚D.脂多糖E.牛血清白蛋白9.可用作半抗原载体10.属于半抗原11.属于超抗原12.属于TI抗原[C型题]A.TCRα、β两条链B.TCR Vβ链C.二者均是D.二者均否1. SAg与TCR结合的部位2. 普通抗原与TCR结合的部位不完全佐剂A.有免疫原性B.有反应原性(抗原性)C.二者均有D.二者均无3.卵清蛋白4.青霉素A.MHC限制性B.需APC加工处理C.两者均由D.两者均无5.T淋巴细胞与超抗原相互作用时6.T淋巴细胞与普通抗原相互作用时[X型题]1. TD-Ag引起免疫应答的特点是A.需Th辅助B.引起体液免疫应答C.引起再次应答D.有记忆细胞E.引起细胞免疫应答2. TI-Ag引起免疫应答的特点是A.引起细胞免疫应答B.不引起再次应答C.有记忆细胞D.只产生IgME.需Th细胞辅助3. 半抗原-载体效应是A.Th识别载体决定基B. Tc识别半抗原决定基C.B细胞识别半抗原决定基D. B细胞识别载体决定基E.Th识别半抗原决定基4. 抗原抗体发生交叉反应的原因是A.颗粒性抗原间有相同的分子B.可溶性抗原间有相同的决定基C.可溶性抗原间有相似的决定基D.抗原分子量大E.抗原分子含有芳香族氨基酸5.使自身成分变为自身抗原的因素,可能有:A.大面积烧伤B.大面积冻伤C.电离辐射D.药物E.感染6.隐蔽抗原包括:A.神经髓鞘蛋白B.眼葡萄膜色素蛋白C.甲状腺球蛋白D.精子E.卵子7.与抗原免疫原性有关的因素包括:A.抗原的分子大小B.抗原的化学组成C.抗原的分子构象D.抗原的异物性E.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8.来源于马血清的破伤风的抗毒素对人而言是:A.抗原B.半抗原C.抗体D.异嗜性抗原E.抗原抗体复合物三、名词解释1. 抗原2. 半抗原:3. 表位(epitope)或抗原决定基4. 载体效应5. 超抗原(superantigen)6. TD-Ag7. TI-Ag8. 异嗜性抗原9. 免疫佐剂10. 免疫原性11. 抗原性12.T细胞决定基13.B细胞决定基四、问答题1. 试述决定抗原物质免疫原性的因素?2. 试述TD-Ag和TI-Ag引起免疫应答的区别?3. 试述超抗原的概念,特征,种类及生物学意义?4.试述抗原决定基的类型第二部分: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HLA抗原 ABO抗原 Ig的同种异型 Rh抗原2.抗原性免疫原性3.T细胞决定基 APC MHC-II类 T细胞(TCR)4.B细胞决定基 B细胞(BCR)5.胸腺依赖性抗原6.胸腺非依赖性抗原二、多选题[A型题]1.D2.B3.B4.E5.A6.D7.E8.A9.D 10.D 11.D 12.B 13.B 14.A[B型题]1.B2.A3.C4.D5.E6.B7.B8.C9.E 10.C 11.B 12.D[C型题]1.B2.C3.C4.B5.D6.C[X型题]1.ABCDE2.BD3.AC4.ABC5.ABCDE6.ABD7.ABCDE8.AC三、名词解释(见网络课件内容)四、问答题1.影响抗原物质免疫原性的因素很多。

首先是抗原的异物性,异物性是抗原的核心。

非己物质是异物,一般而言抗原与机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其免疫源性越强;第二是抗原的理化性质,包括抗原的化学性质、分子量大小、结构的复杂性、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物理状态等因素。

一般而言,蛋白质是良好抗原,其分子量越大,含有的芳香族氨基酸越多,结构越复杂,其免疫原性越强;第三是宿主的遗传因素、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

机体对抗原的应答的强弱受免疫应答基因的调控,青壮年动物比年老或年幼动物免疫应答强;第四是抗原进入机体的剂量、途径、次数以及免疫佐剂的选择都明显影响抗原的免疫原性,免疫途径以皮下免疫最佳。

2.TD-Ag和TI-Ag引起免疫应答的区别如下:抗原。

超抗原无须APC加工,直接与MHC-II类分子非多态区外侧结合,仅与TCR Vβ片段结合,无MHC限制性。

超抗原主要有两类:内源性(病毒性)和外源性(细菌性)超抗原,前者如小鼠次要淋巴细胞刺激抗原;后者多为细菌的外毒素,如金葡菌的肠毒素、链球菌致热外毒素等,都能刺激T细胞增殖。

超抗原能短时间内活化大量的T细胞,一方面导可致体内T细胞耗竭,从而诱导T细胞耐受;另一方面活化大量T细胞,产生大量CK而致病。

如食物中毒、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AIDS和某些肿瘤发病有关。

4.抗原决定基的类型分两类。

一类为线性决定基或线性表位;另一类为构象决定基或称构象表位。

前者是指肽链序列上连续的氨基酸残基所构成,所以也称为连续性表位,后者是指在空间上位置邻近,但序列上不连续的氨基酸残基所形成的决定基,也称为非续性表位。

线性表位是蛋白质经酶解加工后而形成的,一般为T细胞所识别,所以又称为T细胞决定基或T细胞表位;构象表位为天然蛋白质,可直接B细胞所识别,所以又称为B细胞决定基或B细胞表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