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中的“美国想象”阅读附答案-.doc
2020中考语文非连文本阅读“中国科幻电影”练习及答案

2020中考语文非连文本阅读“中国科幻电影”练习及答案(8分)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在海内外引发观影热潮,在激发舆论热烈讨论的同时,还形成了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这部影片讲述了太阳系即将毁灭,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出巨大的推进器,寻找新家园,然而宇宙之路危机四伏,流浪地球时代的年轻人挺身而出,展开争分夺秒生死之战的故事。
该片在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阐释探索宇宙奥秘、思考人类未来的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浓厚的人文精神。
充分体现出中国电影的文化自信,开创中国科幻电影新时代。
材料二(1)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
(2)分析材料二中的图表,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3)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国产科幻电影未来发展的思考。
【分析】本题是关于“中国科幻电影”的主题阅读,第一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第二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第三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总结能力。
【解答】(1)抓住关键语句来理解概括即可。
根据“《流浪地球》在海内外引发观影热潮”“充分体现出中国电影的文化自信,开创中国科幻电影新时代”进行归纳概括即可。
(2)根据进口影片的“类型”和“数量”等项目可知,2018年进口影片中动作与科幻类的影片数量较多;根据2018年高评分国产影片类型比例可知,国产影片中科幻、奇幻类的高评分作品比例较小。
据此分析概括即可。
(3)根据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句来分析判断。
根据2018年高评分国产影片类型比例可知,国产科幻电影仍处于刚起步阶段,国产科幻电影未来发展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而且有高质量,有说服力的科幻电影作品不断涌现才能促进科幻电影的良性发展。
答案:(1)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在海内外引发观影热潮,开创中国科幻电影新时代。
(2)2018年进口影片中动作与科幻类的影片数量较多,但高评分国产影片中科幻、奇幻类的比例较小,国产科幻影片有待进一步发展。
实用类文本中国电影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站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回顾中国电影这一路的艺术轨迹,其美学流变与文化变迁之脉络清晰可辨。
八十年代,随着国家层面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电影业逐渐从六七十年代“八亿人民八部戏”的荒芜寂静中复苏,创作思维突破了以往的诸多思想桎梏,主体创新意识越来越强。
从九十年代以后,电影业开始探索以市场经济规律为指导的企业化运作方式,在发行环节上引入竞争机制,推进国有制片业股份制改革。
面对初兴的电视业和风靡内地的港台影视剧的激烈竞争,中国电影业感受到了成长的阵痛,市场萎缩,观众锐减,票房不佳。
在低迷之中,《甲方乙方》《不见不散》等以风趣幽默自成一派的喜剧电影在市场上打开了局面,找到了一条类型探索之路。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业逐渐从20世纪末的低潮中走了出来,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这一变化最突出的表现是票房,十几年间涨了数十倍。
中国电影制片、发行、放映领域的准入门槛逐步降低,电影投资主体愈发多元,产业化水平日益提高,创作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类型生产和艺术探索也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发展态势。
特别是信息时代来临,互联网技术与思维介入电影业,带来了电影媒介融合、理念变革和人才跨界的新可能,逐渐形成了“互联网十电影”的大产业格局。
(摘编自2018年10月18日光明网《改革开放40年中国电影:在探索中奏响时代主旋律》) 材料二:材料三:国家电影局2018年12月31日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609.76亿元,同比增长9.06%,国产电影总票房为378.97亿元,占比为62.15%。
与这一华丽数字相比,中国电影呈现的“创作暖春”更令人感到欣喜,唤起人们对未来的憧憬。
这一年,现实主义创作成绩斐然:《我不是药神》《找到你》《红海行动》《后来的我们》《暴裂无声》《春天的马拉松》《照相师》等一批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深刻地反映了现实,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反响;体现电影工业实力的类型电影《无双》《唐人街探案2》《捉妖记2》《超时空同居》《前任攻略3》等均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也表达了积极的价值观;关注人文品格和人性关怀的《阿拉姜色》《米花之味》等艺术电影表现出探索者矢志不渝的追求。
《2024年对比中美科幻题材电影的差异及成因》范文

《对比中美科幻题材电影的差异及成因》篇一一、引言科幻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影类型,以科技、未来、宇宙等元素为背景,展现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想象。
中美两国作为科幻电影的重要产出国,各自在科幻题材电影的创作上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对比中美科幻题材电影的差异,并探讨其成因。
二、中美科幻题材电影的差异1. 故事背景与主题美国科幻电影以宏大的宇宙观、科技未来感为背景,注重探索人类在未知世界中的生存与发展。
其主题多元,涵盖外星文明、时间旅行、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
而中国科幻电影则更注重对未来社会、科技发展的思考,以及人类面对科技变革时的挑战与机遇。
在故事背景上,中国科幻电影更倾向于以地球为舞台,关注人类社会的科技进步与道德伦理的冲突。
2. 视觉效果与特效技术美国科幻电影在视觉效果和特效技术上具有较高的水平,能够呈现出宏大的场景、逼真的特效。
而中国科幻电影在视觉效果和特效技术方面也在不断进步,但与美国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这主要体现在大场景的呈现、细节处理以及特效的流畅度等方面。
3. 角色塑造与演员表现美国科幻电影在角色塑造和演员表现上具有较高的水平,能够塑造出立体、鲜活的角色形象,使观众产生共鸣。
中国科幻电影在角色塑造和演员表现方面也在不断进步,但仍有待提高。
这需要更好的剧本、导演和演员共同努力,才能塑造出更加立体、真实的角色形象。
三、中美科幻题材电影差异的成因1. 文化背景与审美观念中美两国在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上存在差异,这导致了两国在科幻题材电影的创作上有所不同。
美国科幻电影更加注重探索未知、追求刺激和惊险,而中国科幻电影则更加注重对未来社会、科技发展的思考以及人类情感的表达。
这种文化差异使得两国在科幻题材电影的创作上各有特色。
2. 科技发展与产业支持科技的发展对科幻题材电影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美国作为科技强国,具有较高的科技水平和产业支持,这为科幻电影的创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而中国在科技发展和产业支持方面也在不断进步,但与美国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美国电影的中国想象全球文化动画形式与文化政治

美国电影的中国想象:全球文化\动画形式与文化政治作者:陈林侠来源:《社会科学》2010年第06期摘要:西方文化在跨越文化区域向全球传播时,消解他文化的同时又缺乏自身监督,在后发现代性国家的文化疆域上,张扬了肉身欲望、感官刺激与漂浮不定的情感消费,在充满文化异质的同时,更多呈现出负面价值。
美国电影以动画看似纯粹娱乐的艺术形式,讲述缺乏理性、道德监督下发现自我的故事,个人主义被推崇到至高的地位,但实质上仍然是在简单、夸张等形式要求的遮蔽下的文化竞争,将他种文化施以改变、重写,进而在根本上偷换了文化概念。
西方文化递升为全球文化时需要自我标记,囊括共同人性的同时,更需要“异类”文化的比照,这决定了中国文化传统在美国电影中的变形、陌生与扭曲,带有较强的政治意味。
因此,对于后发现代性国家来说,不仅存在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尤其值得重视。
关键词:全球文化;美国电影;动画片;中国想象中图分类号:J905.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0)06-0172-07随着全球化的加剧与中国经济的崛起,美国电影对中国的表现越发频繁。
如果说在1990年代以前,中国元素只不过是片段、零星地夹杂在电影中,代指一种刻板僵化的东方经验、对应西方文化的自我优越感、实现西方文化的自我评估的话,那么,1990年代后的中国元素在美国好莱坞电影中的功能与地位有所变化,迪斯尼动画电影《花木兰》(1、2)正式标志着美国动画瞄准中国庞大的电影市场,此后,2008年《功夫熊猫》借助“北京奥运”的概念,席卷全球,2009年美中日合作的《阿童木》出现了在废弃机器人中维护环保的“中国小组”,《飞屋环游记》中可爱的小胖子罗素,也引发是否是中国小孩的热烈猜想,就连《2012》描写世界灾难末日的大制作中,中国也作为一股重要的正面力量而出现。
美国电影如此密集地出现中国元素,对中国的想象再次引起人们普遍关注。
毋庸置疑,这种国家想象与全球政治关联是经济全球化所致。
2020年4月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0年4⽉⾼三模拟考试语⽂试题及答案2020年4⽉⾼三模拟考试语⽂⼀、现代⽂阅读(36分)(⼀)论述类⽂本阅读(本题共3⼩题,9分)阅读下⾯的⽂字,完成1~3题。
①奇幻电影是基于现实世界对超⾃然的⼈、神、妖共存的多维时空的重构,是对虚幻异域空间的想象性建构。
它往往利⽤数字技术以夸张、变形、寓⾔或传奇等⽅式,表现超真实世界的拟态载体,折射⽣命的本质并传递创作者对世界的理解。
②奇幻电影能够让观众接受的前提是讲好故事。
⽬前奇幻电影⼤多以中华传统⽂化为本位,杂揉了神魔、⽞幻、武侠、动作等类型元素,借助特有的神怪⽂化资源完成阐释现实世界的意旨。
中国古代神话作为⼈类共同的记忆载体,凝结着⼈类的集体⽆意识,使⼈类从中能够探寻到共同的情感。
相当⼀部分奇幻电影选择了以民间传说、神魔故事作为⽂学叙事的母题,以多元化的视⾓去反观⼈性,借助不同世界的⽣灵重构超越⾃然的多维时空。
如《捉妖记》《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奇幻电影将⼈、神、妖等不同世界的⽣灵放置号”,了儒爷快起现代⼈⼼灵回归并实现精神层⾯的救赎。
③作为本⼟民族⽂化⾊彩浓厚的电影类型,奇幻电影同时需要在传统经典故事⽂本基础上重新传达⼈类共同的⼼理情感,引发⼈们对现代⽂明危机进⾏反思,以追求⼈类共同的、永恒的价值。
《庄⼦》中说:“齐谐者,志怪者也。
”神怪故事的主题往往是诡异事件及妖⿁与⼈类的互动。
中国观众对神怪故事并不陌⽣,具有⼀定的接受基础,《聊斋志异》《西游记》《⼭海经》《搜神记》等传统经典⽂本中的故事往往被其他⽂艺样式取材改编,同样给奇幻电影提供了新的叙事空间。
④奇幻电影对于传统经典⽂本的取材改编其实是⼆度创作的过程,需要调整故事设置与⽭盾冲突进⽽凸显电影的戏剧性。
在⼈物刻画与塑造,场景的渲染与设置等⽅⾯需要更加⽣动,⽽往往设置出⼈意料的结局⽆疑会增加电影的趣味性与观赏性。
就⽬前奇幻电影“西游系列”的改编⽽⾔,在重构“西游”经典奇幻世界的过程中,⽐较注重对打⽃场景的设计与视觉效果,借助数字技术创造出较为恢宏的场⾯。
2024-2025学年宜春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宜春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
这不太野蛮了吗?一点也不野蛮,你对那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既然没有调查,不知底里,对于那个问题的发言便一定是瞎说一顿。
瞎说一顿之不能解决问题是大家明了的,那末,停止你的发言权有什么不公道呢?许多的同志都成天地闭着眼睛在那里瞎说,这是共产党员的耻辱,岂有共产党员而可以闭着眼睛瞎说一顿的吗?要不得!要不得!注重调查!反对瞎说!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
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
只有蠢人,才是他一个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
须知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
换一句话说,他一定要产生错办法和错主意。
许多巡视员,许多游击队的领导者,许多新接任的工作干部,喜欢一到就宣布政见,看到一点表面,一个枝节,就指手画脚地说这也不对,那也错误。
这种纯主观地“瞎说一顿”,实在是最可恶没有的。
他一定要弄坏事情,一定要失掉群众,一定不能解决问题。
许多做领导工作的人,遇到困难问题,只是叹气,不能解决。
他恼火,请求调动工作,理由是“才力小,干不下”。
这是懦夫讲的话。
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
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任凭什么才力小也能解决问题,因为你未出门时脑子是空的,归来时脑子已经不是空的了,已经载来了解决问题的各种必要材料,问题就是这样子解决了。
一定要出门吗?也不一定,可以召集那些明了情况的人来开个调查会,把你所谓困难问题的“来源”找到手,“现状”弄明白,你的这个困难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
浙江省宁波市 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一学期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一学期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3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对于中国动画电影而言,民族风格既是起点,也是高峰,同时还是整个行业的一大执念,各个时期价动画电影的标准都离不开民族风格这一标尺。
尤其是21 世纪之交,面对好莱坞“狼来了”的生死冲击中国动画电影在《宝莲灯》之后就陷入了长期的低迷。
直到《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之前,中国动画电影甚至没有一部可以达到这一基本考核标准的作品。
对于出品方追光动画而言,在《长安三万里》之前也创作了《白蛇: 缘起》《新神榜:杨》等作品,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
在其小切口实践创意表达、技术实现等第一阶段,《小门神》《阿唐奇遇》《猫与桃花源》等相对中小成本影片,就呈现出了非常清晰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融会贯通的尝试,并且在现代动画技术上完成了多维度的经验积累。
在完成创意表达、技术实现等初步积累进入到第二阶段之后,《白蛇: 缘起》《新神榜:哪重生》等影片呈现出了“重工业化”的样貌,除了动画视效上接近世界主流动画电影的水平,在类型上也非常大胆地尝试了赛博朋克、蒸汽朋克和废土朋克等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北美的通俗流行文化类型。
这种整体性“突进”的尝试,在中国动画电影史上还是首次。
所以在经过第二阶段类型、风格等“极限”式探索之后,到了第三阶段,《白蛇2:青蛇劫起》《新神榜: 杨》等影片尽管作为各自系列影片前作的延续,但在题材和类型上都已经呈现出相对“回撤”的艺术上的均衡性,更注重整体的协调度和完成度,特别是《新神榜: 杨》在动画的视觉特效上又默默将行业标尺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白蛇》系列、《新神榜》系列,不仅有着稳定的票房表现,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着不错的口碑,并且登陆奈飞等知名流媒体平台。
据此,我们再回看《长安三万里》,其意义就不仅仅是合家欢、全年龄向等所能简单概括的。
论90年代中国电影

论90年代中国电影导言作为一个旧世纪的终结和一个新世纪的降临,90年代经历着一种社会形态的渐隐和另一种社会机制的渐显,从而形成了鲜明的时代性特点:一方面是转型的冲突、分化、无序,另一方面则是通向共享、整合、有序的努力,这一社会冲突直接形成了这一时期中国电影的品格和面貌。
在用“中国特色”来搭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的桥梁的过渡中,电影在继续用“主旋律”书写来承传主导政治的权威的同时,也在艰难地向文化工业转型。
政治文化与文化工业的共生现实,可以说是90年代一幅巨大的天幕,中国电影便在这幅天幕下编织历史,并进退维谷地证明着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如果说,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后期,意识形态的多元走向、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潮流、文化/艺术的启蒙倾向以及社会/心理的个性化趋势构成了这一阶段的主导特征,那么,从80年代末开始,中国社会发展则逐渐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一方面执政集团通过机制修复和国家意识形态机器的强化加固了政治的一体化体系,另一方面已经形成惯性运作的经济的国际化和市场化,又使市场经济逻辑渗透和影响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
政治一体化要求与经济市场化趋势相互缠绕、制约,既相互矛盾又相互协作。
这样一种社会/历史状态,加上国际化、全球化格局,不仅作为一种背景,而且也作为一种“力量”,直接控制、作用、影响着90年代以来的中国电影。
90年代中国电影文化正如整个社会文化一样,不可能象80年代文化那样充满异类、喧哗和叛逆,个人主义的、标新立异的、天马行空的现代主义美学形态被后现代工业所整合,电影文化中的先锋性、前卫性、实验性因素被降低到了最低点。
同时,由于制作和融资方式的多元化,一些非主流、甚至非常规的电影仍然以一种边缘姿态出现。
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革命与保守、开放与封闭、主流与边缘、恋父与轼父、结构与解构、资本逻辑与艺术精神,都在这种格局中相互冲突、相互利用和相互融合,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政治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夹缝中,出现了以国家政治意识形态为主导的多种文化、多种价值观念、多种社会立场、多种意识形态体系共生并存的90年代电影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电影中的“美国想象”阅读附答案- 现
代文阅读及答案-
中国电影中的“美国想象”
葛金松虞吉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经历着由封闭走向全球化并被纳入到新的全球场域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与世界以不同的形式发生着关联。
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美国意识形态渗透,使中国的传统价值观、道德观和伦理观不断被解构。
以传统儒家文化和乡俗文化为参照,对立与碰撞中的崇拜则成为了世纪之交进行“美国想象”的基点。
“美国想象”作为一种电影文化现象出现并非偶然,这与亘古不变的“大国情结”密不可分。
当大国的行为期望与现实存在落差时,对美国的臆想和想象又给观众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和力度,而且它形成的张力与应力也给“大国情结”的宣泄搭建和扩大了路径。
饱受侵略和蹂躏的百年近代史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一种失落感和集体性精神创伤,中国的大国身份被历史暂时性“潜移”,但中国始终对大国身份和历史性无法释怀。
《大撒把》、《北京人在纽约》等表面上探讨的是亲人情感的跌宕、家庭生活的起伏和文化对立问题,实际上隐藏着一种大国情感、观念的纠葛和冲动,特别是屈居于美国篱下的焦虑感。
由此可以窥见,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辉煌与成就所遗留并积淀下来的“世界中心意识”以“美国想象”来呈现,这倒有一点古人词句里“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意思。
电影作为一种话语媒介,它导入了民族心智、思维和性格,就像王德威学者所说:电影和文学是对社会思维和社会心态的想象,它们成为“想象社会思维和心态”的方法。
遵照电影的这一艺术特性,按照固有的思路和逻辑来进行“美国想象”的电影能够为触摸“大国情结”提供一种抚慰和想象性解决。
新世纪大电影中的“美国想象”不再是八九十年代那种崇拜、迷恋和“单边主义”的塑造,而是在一种新的视野下对中美平等关系进行构置,实现两种文化的连接。
被称为“现象电影”或“话题电影”的《致青春》、《中国合伙人》、《北京遇上西雅图》无不给予两种文化平等对话的想象,《中国合伙人》中三次高考失败、经历困厄、磨难的底层青年成东青,通过自己勤奋和努力成为拥有财富和地位的成功者,而且最终在国贸大厦谈判中实现翻盘。
这种“美国想象”,不仅是中国人“潜意识”下“大国情结”的凸现,也是某种程度上的“国家言说”。
在模糊了两种意识差别的基础上,以一种“新的成功”、“新的圆满”给人一个新的期望和兴奋。
“美国想象”在中国电影的呈现也许只是作为一种有效的、隐含商业策略的以“文化差异”为噱头,为永无餍足的欲望服务、也许反映了当下中国电影在“好莱坞”电影强势裹挟下的处境,但从“大国情结”契入的阐释分析,显然具有充分的合理性。
(作者为西南大学传媒大学教授,内容录用时有删改)
17. 文中“美国想象”的含义有哪些?(6分)
18. 请简要归纳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次。
(6分)
19. 请结合文章,对最后一段中“合理性”作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17.(1)不同文化对立与碰撞中的崇拜意识;(也可答成:对美国文化的崇拜、迷恋和“单边主义”的塑造)(2)大国的行为
期望与现实存在落差时产生的对美国的臆想和想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焦虑感。
(3)在一种新的视野下实现中美两种文化的连接和平等对话。
18.首先,指出“美国想象”的出现与“大国情结”密不可分;其次,分析产生“大国情结”的原因;接着,以《大撒把》等作品为例作具体解说;最后总结上文,引古人词句生动说明“美国想象”与“大国情结”的关系。
(层次划分正确2分,每层意思概括1分,共6分。
)
19.从“大国情结”契入的阐释分析,基于中国由封闭走向开放的时代背景,基于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积淀下来的文化根源,基于电影作为话语媒介的艺术特性。
(三个“基于”的内容每点各2分,如学生答:基于在电影艺术中开拓新视野构建新的“国家言说”的需要,也可给2分)
返回查字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