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影响.doc

合集下载

中美电影差异浅析

中美电影差异浅析

中美电影差异浅析电影,作为文化传播最好的媒介,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乐趣,当然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中美作为两个典型的电影大国,有着风格迥异的电影形式,因此导致有些人喜欢国产电影,而有的人却钟爱美国大片,本文将从中美电影的差异谈起,逐步展现中美电影的特点,最终得到关于两国电影比较客观的评价。

中美电影存在哪些差异呢?我认为存在三大差异。

第一个明显的差异就是电影题材上的差异。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当时独特的历史原因,电影题材比较单一,主要局限在历史,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戏剧等,如《红色娘子军》,《地道战》,《沙家浜》等,由于当时中国的电影框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所以题材上的单一以及艺术手法的缺乏是比较普遍的。

之后随着中国电影的逐渐摸索,开始出现了一些经典题材,武侠片就是其中之一,如《唐山大兄》,《精武门》,《新龙门客栈》,《卧虎藏龙》,《英雄》等受到了广大人民的欢迎。

这一电影形式运用生动的打斗场景,融入曲折的故事情节,让观众眼前一亮,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一题材都是最受欢迎的题材之。

另外香港的警匪题材也风靡一时,如《英雄本色》,“无间道”系列,也曾让香港电影走向巅峰。

警察,卧底,黑社会之间的斗智斗勇,融入人性的反思也成就了很多优秀的电影。

但如同受了魔咒一般,大陆、香港电影在这之后就走向了低谷。

鲜有优秀的作品问世。

最近几年,中国电影似乎寻找到了新的突破口,青春片,最初的《老男孩》,到《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致青春》,《小时代》等等,都起得了不错的成绩,主打青春怀旧,抓住了一大批80,90后的心。

但总的看来,中国电影题材依旧单一,内容依旧乏味,而且可以看出,似乎,中国电影一直在怀旧。

相反,美国大片却一直在向前看。

所以,美国电影题材形成了以科幻、灾难、励志等题材为主,其他题材全面发展的局面。

尤其是以《星球大战》,终结者系列,X战警系列,黑客帝国系列等等科幻题材的电影,用其精美的画面,炫酷的特效,高潮迭起的情节大大冲击了中国的电影市场。

美国电影产业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启示

美国电影产业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启示

美国电影产业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启示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与此同时,美国电影产业也一直是世界电影产业的领导者。

那么,美国电影产业对中国电影产业有哪些启示呢?一、创新和投资美国电影产业在全球范围内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这得益于其创新和投资。

美国电影产业不断创新,尝试新的拍摄方式、新的特效技术、新的影片类型等等,在保持原有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局面,增强了电影的品牌价值。

同时,美国电影产业注重投资,通过强大的资金实力,不断推出具有高质量的电影作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为中国电影产业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启示,即在借鉴先进的技术和经验的同时,要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不断探索和尝试,努力创作出更具有影响力和商业价值的电影。

二、市场营销和品牌塑造美国电影产业重视市场营销和品牌塑造,通过各种广告营销、娱乐形式、网络和社交媒体等多种手段,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形象,提高了电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中国电影产业应该借鉴这种做法,不断提高自己的市场营销能力,通过多样化、灵活性和创新性的营销策略,提升自己的品牌价值。

三、国际化美国电影产业具有强大的国际化经验和网络,通过国际间的协作,实现了全球化的布局和战略。

中国电影产业在面对国际竞争和合作的时候,也应该在国际化方面发力,发展跨国合作,积极扩大国际影响。

四、文化价值和艺术性的同时考虑商业效益美国电影产业在商业效益的基础上,不忘记电影作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重电影的文化价值和艺术性。

中国电影产业也应该在商业效益和文化传承方面把握好平衡,积极引导和培养电影市场对好的文化影片的认知和欣赏。

综上所述,美国电影产业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启示很多,不仅需要借鉴美国电影产业的成功经验,也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开展自己独特的创新和发展。

中国电影产业在学习借鉴的同时,也要注重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电影品牌,为世界电影产业贡献中国力量。

美国电影产业对中国影视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美国电影产业对中国影视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美国电影产业对中国影视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电影是一种国际语言,能够不分国界地流传,联接不同文化和人群。

自20世纪初期起, 美国电影就已经成为了全球电影市场的领头羊,以其强大的制作能力、广泛的影响力和独特的电影文化吸引了全球大量电影观众。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美国电影产业对于许多国家的电影产业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中国也不例外。

美国电影产业对中国的影响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美国电影产业的技术装备对中国影视产业的提升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电影产业的发展也在不断壮大,美国电影产业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美国公司在电影制作技术方面积累了成熟的经验和技术优势,并拥有一整套完善的产业链,这也使得美国电影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拥有竞争力。

在近年来的中美合作中,美国公司进入中国,采用国际化的制作方式和高水准的技术装备,不仅使中国电影技术水平受到了提高,也大大加速了中国电影制作的进程。

比如说电影院和录像厅多次采购贵重的、最先进的数字放映技术和放映设备,中国影视设备大量提高了水准。

二、美国电影市场对中国影视产业销售与推广带来了压力和机遇。

美国电影繁荣的市场也是其最具有竞争力的标志之一。

在中国,许多好莱坞电影被热烈追捧,取得了很好的商业成绩。

同时,这也形成了对中国电影市场的一定影响。

因为美国的电影在国内市场上占据了很大的份额,中国影片和美国影片时常在影片档期排片中产生竞争。

这也使得中国影视市场销售和推广的难度大大增加,必须不断提高影片自身的质量和创新,方能更好地抵御国外影片的挤压。

另一方面,美国电影市场也为中国电影带来了进境营销和推广的新机遇。

随着大量的中美合拍电影的不断涌现,也为中国电影在国外推广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和策略,中国电影也获得了更多的国际认可和关注,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也不断提高。

三、美国电影对中国电影创作和文化影响的深远作用美国电影产业不仅在技术和市场方面对中国电影产业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影响着中国影片的创作理念和文化价值的影响。

《2024年英雄主义主题视角下中美电影对比研究》范文

《2024年英雄主义主题视角下中美电影对比研究》范文

《英雄主义主题视角下中美电影对比研究》篇一一、引言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其中,英雄主义主题的电影尤为引人注目。

从古至今,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英雄主义都是电影创作的重要题材。

然而,由于文化、历史、社会背景的差异,中美两国的英雄主义主题电影在表现手法、价值观念、审美取向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本文旨在从英雄主义主题视角下对中美电影进行对比研究,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两国的电影艺术。

二、中美英雄主义电影的差异(一)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因此中国英雄主义电影往往以国家、民族、家庭等大主题为背景,突出英雄的牺牲和奉献精神。

而美国文化则更加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精神,美国英雄主义电影往往以个人英雄的成长、奋斗和成功为主线,突出英雄的勇敢和正义感。

(二)表现手法的差异中国电影在表现手法上注重情感的细腻和深沉,通过对英雄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展现出英雄的崇高精神和人性光辉。

而美国电影则更注重视觉效果的冲击力和娱乐性,通过精彩的特效、动作和场景,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惊险和刺激的世界。

(三)价值观念的差异中国英雄主义电影往往以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为核心价值观念,强调英雄要为国家、民族、家庭等大目标而奋斗。

而美国英雄主义电影则更加强调个人价值和自由精神,突出英雄的勇敢、智慧和正义感,同时也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探索。

三、中美英雄主义电影的实例分析(一)中国英雄主义电影中国英雄主义电影以《战狼Ⅱ》、《流浪地球》、《湄公河行动》等为代表。

这些电影以国家、民族等大主题为背景,通过对英雄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展现出他们的牺牲和奉献精神。

同时,这些电影也注重情感的细腻和深沉,让观众在感动中体会到英雄的崇高精神。

(二)美国英雄主义电影美国英雄主义电影以《复仇者联盟》、《X战警》、《蜘蛛侠》等为代表。

这些电影以个人英雄的成长、奋斗和成功为主线,突出英雄的勇敢和正义感。

同时,通过精彩的特效、动作和场景,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惊险和刺激的世界。

中美电影差异浅析

中美电影差异浅析

中美电影差异浅析1000字中美电影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电影制作方式和电影审美的集合体。

中美电影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故事情节、剧情节奏、角色塑造、主题表达、摄影风格和音乐配乐等。

首先,中美电影在故事情节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中国电影注重故事情感的抒发和人性的描写,常常倾向于展现家庭伦理或个人成长的故事情节。

比如像《活着》、《霸王别姬》等电影都是代表了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

而美国电影则注重讲述具有震撼和叙事性的故事情节,集中展现各种戏剧性冲突和让人非常瞩目的结局。

例如《阿甘正传》、《泰坦尼克号》等电影皆为美国电影的优秀代表作。

其次,中美电影在剧情节奏方面也存在差异。

中国电影在剧情节奏上以缓慢为主,重点是深入挖掘人物内心感情的变化,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物思想和感情,也往往把握不同的主题,如文化、历史等。

美国电影则常常运用快节奏的手段让观众紧张感十足,强化高潮和冲突,引发观众情绪上的激烈波动,这种模式近乎于好莱坞电影中的套路。

但也有一些欧洲文艺片不遵循这种模式,它们有自己的独特风格而且受到了不少观众的喜爱。

第三,中美电影对于角色的塑造也是存在着不同的差异。

中国电影案例里,个人成长和家庭关系的描写是重中之重,人物性格的刻画是否逼真往往是中国电影成功的关键。

美国电影则常常强调人物的宏大形象,刻画角色的具有普遍性质的部分,通过视觉形象来吸引人们关注。

比如,美国电影中的《蝙蝠侠》系列里的蝙蝠侠和《钢铁侠》系列里的托尼·斯塔克,这两个角色都是美国流行文化中的经典形象,为观众所熟知的人物。

第四,主题表达不同也是中美电影的重点差异之一。

中国电影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表达比较着重,强调生活经验和深度思考,以强化对伦理道德问题的关注。

并因此受到了大批观众的喜爱。

而美国电影通常透过劇情和形象来展現人性等主題,亦常會將於主題相關的議題放於其中,以達到批判現實与观照可能性的效果。

類似的電影有《指环王》和《异星觉醒》等。

中美电影中的英雄主义对比看文化价值差异

中美电影中的英雄主义对比看文化价值差异

中美电影中的英雄主义对比看文化价值差异中美电影中的英雄主义对比看文化价值差异引言: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媒介,不仅可以反映社会、体现艺术,还可以传递文化价值观。

英雄主义是电影创作中经常出现的主题之一,在中美两国的电影中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呈现。

通过对中美电影中英雄主义的对比,可以揭示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并进一步认识和理解这些差异背后的文化价值观。

一、中美电影中英雄形象的差异1. 中美英雄形象的不同定位在中美电影中,英雄形象被赋予不同的定位和角色。

在中国的电影作品中,英雄往往是民族的象征,他们承载着民族的希望和梦想,代表了国家的力量与荣耀。

而在美国的电影中,英雄更多的是个体的呈现,他们代表着个人的价值和追求。

2. 中美英雄形象的人物特征中美电影中的英雄形象在人物特征上也存在着差异。

在中国电影中,英雄形象往往强调集体主义思想,他们坚守信念,勇往直前,甘愿牺牲自己,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而在美国电影中,英雄人物更加注重个体的特质,他们通常是独立、自由、勇敢,对于正义和公平有着强烈的追求。

3. 中美英雄形象的行为方式中美电影中的英雄形象在行为方式上也有着差异。

中国的英雄形象往往会融入到一个大的背景中,他们的行为常常需要借助集体的力量或者社会的支持。

而美国的英雄形象则更加强调个体的行动力和自主性,他们会独立行动,打破常规,为了追求正义和真理去战斗。

二、中美英雄主义背后的文化价值差异1.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差异中美英雄主义背后的文化价值差异可以从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角度来解读。

中国社会强调集体主义意识,国家和社会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

因此,在中国电影中,英雄形象被赋予更多的集体使命和责任感,他们甘愿牺牲个人利益,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利益奋斗。

而美国社会强调个人主义价值观,个体的价值和权利被重视,因此,美国电影中的英雄形象更注重个体的独立、追求和成长。

2. 力量与正义观念的差异中美电影中的英雄主义背后也体现出对力量与正义观念的不同理解。

电影美学欣赏论文

电影美学欣赏论文

好莱坞歌舞片的发展及对中国电影的影响1927年,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的诞生,打破了32年以来电影的“沉默不语”,以其部分有声影像震惊了世界,宣告电影有声时代的到来;1929年,米高梅公司推出首部“百分之百对白,百分之百歌唱”的《百老汇的旋律》,宣告“歌舞片”时代开始,并在之后40年间长足发展。

30年代是好莱坞歌舞片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在30年代早期的歌舞片中,“后台次情节”是常见的叙事模式。

歌舞表演的走势和情绪以后台情节为框架,叙事和主题主要还是为前台表演作陪衬的。

1933年华纳公司拍摄的《1933年的淘金女郎》和《第42街》对静态拍摄模式的突破以及对后台故事的强化,带给观众全新的视听感受,标志着歌舞片开始走向成熟。

《1933年的淘金女郎》的成功“得益于巴斯比·伯克利的编舞才华和对宏大舞蹈场面的调控能力”。

作为华纳兄弟公司最著名的歌舞编导之一,巴斯比·伯克利开创了歌舞片“鸿篇巨制”的呈现模式,并实现了镜头的自由运动。

获得第二十届奥斯卡最佳音乐和最佳音乐原著配乐金像奖的《绿野仙踪》(1939),在歌舞表演中杂糅进魔幻的成分,以童话的形式讲述了一个追寻真善美的故事,开辟了歌舞片的新思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0年代好莱坞经历了歌舞片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有人称40年代是歌舞片的“米高梅时代”,因为这一时期米高梅公司以大量杰出的作品主宰了市场,这期间的歌舞片开始展现比之前“后台歌舞片”更为复杂的电影与叙事手法,将歌舞直接与情节冲突联系起来。

“‘生活就是音乐’的处理方法很大程度上把音乐片从禁锢的前台和后台的环境中解放了出来,主要人物可以不受拘束地在任何情境里放声歌唱而观众不会感到突然,歌声就象话语一样直接表达了人物内心的真实情感。

”形式的解放使得歌舞片能够更绚丽地打造好莱坞式乌托邦的蓝图,更自如地展现美国的价值体系和文化观念。

“不论是歌舞片中朝气蓬勃的情绪,还是歌舞升平的愉快表演,都显示了二战胜利后美国公众对美好前景的欢欣鼓舞以及对‘美国梦’的坚定信心”。

好莱坞的全球化策略及中国电影的发展

好莱坞的全球化策略及中国电影的发展

好莱坞的全球化策略与中国电影的开展中国电影的一种试金石,而一切试图通过电影来传达的人文理想和意识形态观念也必须借助于市场才能成为现实。

因此,适应市场需要进展产业化改革,应该成为新世纪中国电影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学主题。

最大的政治:中国电影的产业化转型尽管中国电影业具备着自己的生存和开展优势,但是这是优势目前根本上只是作为一种潜力而存在。

所以, "生或者死"这句无数次被人们重复的疑问,对于中国电影来说并不是一个哲学问题,而是一个现实困境。

一方面,随着WTO的临近,好莱坞电影和好莱坞电影工业对于中国电影市场早已经虎视眈眈、弯弓待发,另一方面,中国电影自己却仍然徘徊无路、步履维艰。

一方面,中国电影具有文化传统、外乡现实、市场潜力、国家保护等巨大的优势,另一方面,中国电影又没有利用这些优势来开展壮大自己的力量。

一当中国电影真的被纳入世界电影的整体格局中,中国电影将何以面对好莱坞的威胁?中国电影业将何以面对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庞然大物?最简单的方法,当然是继续利用国家力量限制好莱坞电影进入中国,如限制进口影片配额、限制外资电影院线的建立、限制外资控股、采用严格的电影审查批准制度、规定国产那么采取各种政治经济措施扶持支持国产电影的生产和发行。

应该说,这些中国目前正在采取的政治策略,无疑有它的现实合理性。

实际上,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不愿意将电影列入"贸易自由化"的交易X围之中,也有不少国家和地区通过资金方式支持外乡电影的开展。

例如,90年代初,美国推出"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口号,企图把影视产品纳入贸易自由化X围,垄断欧洲市场,但法国等欧洲国家却明确要求将文化产品排除于"世界贸易自由化"的乌拉圭谈判协定X围之外,提出至少对电视、电影产品的贸易应该给予必要的限制,从而阻止好莱坞影视节目对世界市场的倾销。

日本、韩国、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都采取了程度不同的措施来限制美国电影的自由输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电影是现代艺术的重要载体,是一种综合艺术。

说到电影的起源,如果你问一位美国人,他会告诉你是爱迪生;如果你问法国人他则会告诉你是卢米埃尔兄弟。

其实两个答案都没有错,但世界上较为公认的则是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

美国的电影可追述到1893年爱迪生发明电影视镜并创建“囚车”摄影场,这个可以看作美国电影的开始,随后美国电影开始了飞速的发展。

19世界末到二十世纪初,美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和中下层居民的急剧增多,电影成为适应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种大众娱乐,当1905年镍币影院的出现和迅速普及,美国电影迎来了黄金时代。

随后当黄金时代的结束美国电影转入了微型影院、艺术影院、汽车影院。

同时独立制片及实验电影有了发展。

在美国好莱坞类型电影的黄金时代,喜剧片、歌舞片、西部片、爱情片、强盗片等,每一种类型电影占据一块电影市场,吸引一批观众,异彩纷呈的好莱坞电影世界征服了全世界的电影观众
中国电影相比则逊于美国电影的发展。

自电影由欧洲传入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中国放映的电影大部分是外国片。

1905年中国最早的电影《定军山》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民族电影的开始,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中国的民族电影是在引进的西方的电影技术、意识形态、艺术手段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壮大的。

而这其中美国电影无论从思想还是电影拍摄技术及内容都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1949年中国电影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一项之前,美国好莱坞电影完全占据着中国电影市场。

上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受好莱坞浪漫爱情片影响,出现了一系列才子佳人的电影,虽然数目众多,但其类型和内容完全照搬好莱坞电影,没有形成自己的类型模式。

建国后,电影成为宣传党的政策的工具,这一时期虽然出现了一些让人耳熟能详的战争片、反特片等影片,但仍不是纯粹中国类型的电影。

西部片是好莱坞最成功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影片,这给中国影片极大影
响。

《双旗镇刀客》、《新龙门客栈》、《天地英雄》这些较为成功的中国“西部片”的电影创作者都有意识的学习和借鉴了美国的西部片。

美国的西部片通常用二元对立的方法来表现许多对立的价值观和矛盾情感。

如生与死、爱与恨、善与恶、男性与女性、文明与野蛮、压制与自由,社会、家庭与个人等等。

在西部片中,都可以找到这一系列二元对立的思想观念。

而这一切恰恰都存在于观众的意识和潜意识里。

只不过西部片将这些对立的观念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勇敢智慧的英雄和赏心悦目的影像来表达,并且最终的结果是好人好命,善战胜了恶,极大满足了观众的一厢情愿。

在这一点上中国现代电影很大一部分上学习了美国电影。

美国西部片一直为我们塑造一个男性的英雄形象。

根据戏剧冲突的原则,剧中其他人物形象被确立为正反两个阵营,正面人物包括主人公及其盟友,反面人物则由坏蛋和帮凶组成。

而影片《双旗镇刀客》就充分学习了这些,为我们塑造了小英雄、无恶不作的坏蛋和立场不坚定的小镇百姓,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小英雄复仇的道德故事。

在对美国西部片探索的同时,中国出现了一种“黄土电影”,它以展现西北高原的风土人情为主,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性格的特征与现实生存状态的中国西部电影。

20世纪80年代初,西安电影制片厂最早明确提出了拍摄中国“西部影片”的整体构想,出现了以地域文化为特色的“中国西部片”。

随后,中国各大电影制片厂先后拍出了一系列西部电影,如《人生》、《牧马人》、《黄土地》、《老井》、《红高粱》、《盗马贼》、《洗澡》、《孩子王》、《秋菊打官司》、《美丽的大脚》、《惊蛰》、《可可西里》等。

这些“西部电影”并没有沿袭美国西部片的模式,比如牛仔的英雄形象、文明与原始自然的对抗,鲜明的二元对立性,善征服恶的文化现象。

而是从美国电影中独辟蹊径,以视觉的黄土高原形象来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魅力。

在这些影片中,凸显了黄土高原、浩瀚沙漠的原始野性,体现出一种阳刚粗旷、雄浑辽阔的审美特征。

更重要的是,它还刻画出生活在这里的人的历史命运及其生存价值。

从初期的西部电影《人生》、《老井》、《牧马人》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影片对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的西部风土人情的展示,影片对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道德和美德给予了充分肯定,如《人生》中的主人公巧珍,她善良、温柔、高尚无私、单纯朴实,她是黄土高原的一个化身,导演对这一角色的喜爱和观众对她的接受,都说明了传统道德的胜利。

到后来出现了一些反思型的西部电影,如《黄土地》、《盗马贼》、《猎场扎撒》等,这些电影把对西部黄土地的文化反思提升到了一定的思想深度。

《黄土地》中对生活在西部人们的落后、愚昧、封闭、保守给予了尖锐的批判,面对西部的种种艰辛,西部电影也突出了对文明、进步、幸福的强烈呼唤和对西部人觉醒的真诚期望。

《黄土地》中反复出现的黄土地既代表了勤劳、智慧,又表现出落后和愚昧,具有双重的隐喻意义。

作者的反省力胜过了民族优越感,《黄土地》“用文化的视角集中探索民族苦难的根源,探索民族自身的劣根性,探索历史与现实的连接点——一句话,它具有一种新时代的文化反思精神,具有不同于其他作品的新视角。

”如果说,在影片《人生》中,作者是以仰视的姿态看待西部传统文化,那么在黄《土地》中,作者就是以俯视的姿态对待西部文化。

近期的中国西部电影,如《美丽的大脚》、《惊蛰》和《可可西里》,重新回到了现实主义,作者既不以仰视的姿态,也不以俯视的姿态,而是以平等的视角去描写西部的人、西部的环境和西部的精神。

这种平和、对等的“文化对话”视角,这是一种新型、平等的文化姿态,是新西部电影对传统西部电影一次重要的文化及艺术的超越。

2003年拍摄的《惊蛰》,以其新锐的电影艺术手法讲述了一个几近还原生活真实的故事,影片大胆使用的接近纪录电影的影像拍摄手法,使得西部电影自《秋菊打官司》以来又有了一次更为勇敢的突破,尤其影片所展现出的西部人原生态的生存境遇和心理态势已经达到了足以乱真的程度。

不久之前,电影《可可西里》再一次震动影坛,它深刻挖掘了人与自然这一永恒话题,无论是其题材的特殊性还是影像表现的创新性,都给传统意义上的西部电影乃至整个国产片带来观念上的革新。

可以说,初期的西部电影的乡土气息建构了西部电影
之表象,反思与表现时代要求的西部电影却造就了西部电影之灵魂。

从美国西部片与中国西部电影的发展脉络来看,两者具有许多共同点。

首先,它们都是以独特的西部地域风情为主要特征的,影片中少不了高原、荒原、沙漠、城镇和村庄,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第二,中美对待西部的姿态都越来越平等化、人文化,从人对自然的征服转变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西部,自然的、人与自然的、历史的、人与社会的、人与人的题材,其丰富性是其它地区望尘莫及的。

第三中国西部电影在美国西部片影响下,逐渐走上类型化电影,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和统一的风格,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类型片。

但中国的西部电影与美国西部片的不同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都知道,美国的西部与中国的西部概念是不一样的,美国的西部未开发前是有待拓荒的处女地,它是原始的、荒芜的,需要人类去开发它建设它,于是美国西部片的主题是征服西部。

而中国的西部,它历史悠久,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是孕育中国五千年文化传统的土地,因而中国西部电影更倾情于西部的文化与风土人情。

美国的西部需要英雄,需要一种关于英雄的神话,需要浪漫主义精神去建立一个新的世界,这导致了美国西部片的主人公多是西部英雄。

而中国的西部是世世代代中国人的栖息地,它更关注个体的生命价值,因此中国的西部电影表现的多是普通的西部人。

从此可看出中国电影在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发展,受到美国如此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中国电影已走上了属于自己特色的道路,我相信中国电影必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世界影坛不可缺少的那颗星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