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硕士考研笔记 【艺术传播】史上最全的艺术传播理论大汇总

艺术硕士考研笔记 【艺术传播】史上最全的艺术传播理论大汇总
艺术硕士考研笔记 【艺术传播】史上最全的艺术传播理论大汇总

北京海翔智库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总部设立在首都北京,是一所专注北京地区985、211、及各个特色类艺术院校的考研培训机构。主要从事考研辅导和专业课资料研发,并且花巨资聘请了各大名校硕士博士研究生,成立了专门的考研资料信息室,倾注了学长学姐们的大量心血和成功经验,致力于为考研学子服务!

史上最全的艺术传播理论大汇总

艺术传播的五要素:

艺术传播者、艺术接受者、艺术讯息、艺术传播媒介、反馈。

艺术传播的特点:

1.艺术传播应该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艺术传播离不开社会关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

3.艺术传播是一种互动性的行为活动。

4.艺术传播要达到效果,双方必须都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例,我们要知道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什么用大面积的红色,就必须对电影视听语言有一个了解,才能对红色这个能指符号下的所指意义具有一种理解的共通性。)

5.艺术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一种系统。

6.当代艺术传播有着信息上的文化性和载体上的经济性。

艺术传播者:

1.例,在创作者莫言那里,生产有作品一,即《红高粱》的小说文本;而在传播者张艺谋和郑晓龙那里便有了作品二,即《红高粱》的电影文本和电视剧文本;带我们欣赏了电影和电视剧《红高粱》之后,便有了自己内心所理解的《红高粱》。这三个层面的《红高粱》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以《红高粱》为原始基础的艺术形象;也有不同的地方,即莫言的《红高粱》,张艺谋的《红高粱》,郑晓龙的《红高粱》,我们内心的《红高粱》,必定是有各自主观情怀互不相同的。作品一、二、三之间既有联系,即都生根于创作者的原始作品;又有区别,即因为创作者、传播者、欣赏者这三个主体所生活的世界不同、经历不同、体验不同等等造成了三者之间对作品的编码、解码不同。作品一和作品二都是一种物化的作品,是可被感知的存在。而作品三则不然,它一般只存在于欣赏者的内心体验,属于并不外露的内心意向。

2.社会心理学家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中提出“把关人”这一概念。他提出“信息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式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当前文化中,娱乐化、低俗化的作品泛滥,和艺术传播者的“把关人”理念缺失是有莫大关系的。

艺术传播媒介:

1.报纸使艺术从小众传播转向了大众传播。

2.广播使艺术从延时传播转向了即时传播。

3.电视使艺术从听觉传播转向了视觉传播。

4.网络使艺术从单向传播转向了互动传播。

5.手机使艺术从非伴随传播转向了伴随传播。

6.传播技术是艺术传播发生变化的直接动因。

艺术传播中的作品:

1.跨媒介转化

从文学到视听的跨媒介转换,不能只拘泥于文学语言。文学艺术是依靠语言魅力带给读者想象的美感,时空的无限扩大可以带给读者无限的伸展空间;而语言创造了形象的特点,造就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特点。而文学语言的审美特点,不能简单的辐射到影视作品上,因为影视主要依靠声画语言来直观展现形象。从想象中的文学形象转化为影像艺术形象,这之间有巨大的差距。如文字上可以用“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来形容荣国府的奢华,到了电视中就必须用专门的特写镜头去拍摄细致的景物来呈现。

2.忠实原著精神

为了达到更好的表达原著内容和精神的目的,改变者首要的工作就是要认真钻研和理解原著,对原著的思想内容和整体风貌的把握要到位。如1987年版的《红楼梦》拍摄历时六年,拍摄前所有演员都要细细研读原著,还请来红学专家周汝昌为编创人员们讲解《红楼梦》,在对原著理解的基础上,结合颇有戏曲身段的表演程式,将原著所要表达的精神气质表现的淋漓尽致。

艺术传播中的受众:

1.在艺术传播的受众观里,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受众即市场”这个观点。

2.在媒体丰富化的今天,许多传媒则认为大众市场已经饱和,因此,准确进行受众定位,开拓具有特定需求的“小众”市场成了保证经济效益的最佳选择。比如,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好莱坞就开始了类型电影的探索和发展,并且在实践当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艺术传播效果:

1.值得注意的是议程设置的效果理论:

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肖通过证实研究发现,在公众对艺术的认识、判断和审美能力与媒介的传播活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对应关系:传播给予重要关注的内容,同样也会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中;传媒强调的越多,公众的重视程度越高。大众传播具有一种形成社会“议事日程”的功能,传播媒介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瞩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

2.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

子弹论、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强大效果论。

其他传播学基础理论整理:

1.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

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2.5W模式

拉斯韦尔提出的。

Who谁、what说什么、whom对谁说、which通过什么渠道、what取得什么效果

3.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意见领袖理论起源于拉扎斯菲尔德和伊莱休·卡茨的两级传播论。

4.两级传播论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通过伊里调查发现,信息从大众媒介到受众,经过了两个阶段,首先从大众传播到舆论领袖,然后从舆论领袖传到社会公众。他们提出的理论称为两级传播论。两级传播论认为人际传播比大众传播在态度改变上更有效。是一种有限效果理论。

5.先有倾向

先有倾向指人们在接触媒介信息或宣传之前已有的立场和态度倾向,这个概念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他们在对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的研究中发现,在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作出决定之际,这种决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他们迄今为止所持的政治态度。后来的研究进一步证明,先有倾向的作用不仅仅止于政治问题领域,在时尚,生活方式以及娱乐等领域,人们对大众传播信息的态度都受到既有的关心,兴趣,信念,价值等先有倾向的制约。先有倾向作用的发现,对大众传播万能论是一种否定。

6.选择性接触假说

拉扎斯菲尔德等认为,受众的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他们把这个结论称为“选择性接触假说”。

7.个人差异论

个人差异论由卡尔·霍夫兰于1946年最先提出,并由德弗勒在1970年作了某些修正而形成的。这个理论以心理学“刺激—反应”模式为基础,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来阐述接受对象,认为“受众成员心理或认识结构上的个人差异,是影响他们对媒介的注意力以及对媒介所讨论的问题和事物所采取的行为的关键因素。”

8.沉默的螺旋

诺利-纽曼提出。

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理论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

9.信息与符号

索绪尔把符号定义为一种能指与所指。能指:符号的物质形式。所指:符号所指代和表示的

意义。

皮尔斯认为,符号是一个代表者,其中涉及一种三项关系:代表者、它的对象、它的解释。

10.媒介决定论

麦克卢汉提出。

A.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在麦克卢汉看来,任何媒介都不外乎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

B.媒介就是讯息

C.热媒介与冷媒介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麦克卢汉认为书籍、报刊、广播、无声电影、照片等等是“热媒介”;漫画、有声电影、电视等等属于“冷媒介”。

11.“拟态环境”

李普曼提出。

所谓“拟态环境”,也即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但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12.“皮下注射论”

“皮下注射论”,又称“子弹论”或“魔弹论”。施拉姆曾对它做过如下概述“传播被视为魔弹,它可以毫无阻拦地传递观念、情感、知识和欲望。”它是一种建立在大众社会论基础上的受众观。用大众社会论的受众观看问题,我们眼前呈现的是一大群呈原子结构的、沙粒般的、分散的、无防护的个人,这些个人在大众传媒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播活动面前是被动的、缺乏抵抗力的。从传播效果的角度来看,媒介本身被认为是根据媒介和媒介内容的控制者的意志,以强大的力量去形成舆论和信念、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并指导人们的行为。

13.培养理论

格伯纳等人对12年间美国电视剧暴力镜头影响的研究。

“培养”理论着眼点有两个:一是电视的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之间的关系;二是这些内容对人们认识社会现实的影响。关于第一点,格伯纳等人的研究发现:观看电视暴力内容会增加侵犯行为。关于第二点,格伯纳等人的研究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电视节目中充斥的暴力内容增大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环境危险程度的判断,而且,电视媒介接触量越大的人,这种社会不安全感越强。

14.“上限效果”假说

艾蒂玛等人提出。

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非无止境,达到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社会经济地位较高者获取知识速度快,其“上限”到来的也早,经济地位较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者。

15.符号互动论

G·H·米德提出。

米德将“主我”(I)定义为个体对他人作出反应的冲动性趋势,“宾我”(me)是个体关于他人如何看待“他”或“她”的观点——是个体所认为的他人的态度。主我和宾我的对话和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自我。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

16.“电视人”

日本学者林雄二郎提出“电视人”的概念: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为“跟着感觉走”。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

17.“容器人”

日本学者中野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18.“电子乌托邦”

“电子乌托邦”思想: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

实质:简单地断言某种传播技术或工具必然导致某种社会形态的观点是幼稚的。

19.“镜中自我”

C·H·库利提出。

“镜中自我”:通过想像其他人如何反映个体对于自己想像的途径,来建立个体的自我概念。强调了个体社会化中人际传播的重要性。

“我想像在你的眼里我是什么人,我就是什么人。”

“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

北京海翔智库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总部设立在首都北京,是一所专注北京地区985、211、及各个特色类艺术院校的考研培训机构。主要从事考研辅导和专业课资料研发,并且花巨资聘请了各大名校硕士博士研究生,成立了专门的考研资料信息室,倾注了学长学姐们的大量心血和成功经验,致力于为考研学子服务!

艺术概论的所有知识点汇总

上编艺术总论 广义而言,艺术包括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 狭义的艺术专指文学以外的其他艺术门类。 艺术学作为一门正式学科出现是19世纪末。德国的康拉德·费德勒(1841-1895)主将美学与艺术学区分开来,标志着艺术学作为一独立学科的正式形成。费德勒被称为“艺术学之父”。 格罗塞(1862-1927)的《艺术的起源》是艺术社会学的重要著作之一。 艺术学的容包括: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艺术史。 艺术:泛指各种技术技能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艺术与其他各种社会意识形态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并都最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而且他们之间也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它们的共性。 《辞海》的定义:人类以情感和想像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第一节艺术的本质 一、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观点 1、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代表人物:柏拉图、黑格尔 2、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康德、尼采 3、模仿说或再现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和自然的模仿,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代表人物: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 二、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 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所以艺术生产必须适应欣赏者的消费需要;同时艺术欣赏反过来成为刺激艺术生产的动力,推动艺术生产的发展。 第二节艺术的特征:一、形象性二、主体性三、审美性 一、形象性 形象性指的是艺术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来显现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并反映社会生活的属性。 艺术形象的特点 第一,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任何艺术作品的形象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 第二,艺术形象是容与形式的统一。 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容,也离不开形式,必然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第三,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成功的艺术形象都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丰富而广泛的社会概括性。 艺术典型 艺术典型:就是作家、艺术家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栩栩如生的鲜明个性并体现出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 二、主体性艺术要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但这种反映绝不是单纯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笔记:第10章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笔记:第10章 第十章新闻媒介的受众 本章重点: l 受众是特定的传播学意义上的概念,泛指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在大众传播领域里,受众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具体说就是读者、观众、听众。 l 受众对媒介的影响 ①决定着媒介内容的选择 ②决定着媒介的风格 ③决定着媒体改革的方向和进程 l 受众的特点 1、广泛性。指受众成员组合和地域分布上的广泛性。新闻媒介的高度开放决定了受众的广泛性。 2、混杂性。因为新闻媒介的受众广泛地分布在全社会的各个角落,就相应造成了受众成员的混杂性特征。 3、隐蔽性。受众对媒介是一种笼统的、隐蔽的存在。 l 受众新特点 1、在急剧的社会变动和开放的社会联系面前,受众表现为旺盛的信息需求。求新、求变之心表现尤为强烈。(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比以往更旺盛) 2、市场经济条件下决策主体增加,带来受众对硬性的决策参考性信息的需求增加。(受众对决策参考性信息需求增加) 3、受众群体分化趋势明显,新增群体涌现,造成受众需求的多元与分化。(受众呈现出多元与分化) l 受众的细分 六种分类方法: 1、按照接触的媒介类别分,可以划分为报纸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彼此交叉。 2、按照人口统计学原理,受众群体内部可以按照性别、年龄、职业、地域、教育水平等再划分为不同的次属群体。 3、按照接触媒介的频率,可以分为稳定受众和不稳定受众。稳定受众是各个媒体的重点争取对象。 4、按照受众不同的信息需求,可以分为一般受众和特殊受众。主要是依信息需求的指向性的清晰程度来划分的。 5、按照接触新闻媒介的确定性分为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凡是已经确定使用新闻媒介的受众称为现实受众。凡是具备正常的媒介接触能力,但是还没有接触、使用媒介的受众称为潜在受众,即其具备成为媒介受众的可能性。 6、按照新闻媒介明确的传播对象,可以分为核心受众和边缘受众。 l 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 受众定位就是确定媒介整体和所设栏目明确的传播对象,解决向谁传播的问题。包括一

(精选)艺术概论考研复习笔记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此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 因为艺术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任何创造艺术品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没有社会,就没有现实的人,也就没有艺术,所以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 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一)艺术石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 作用于经济基础。 (二).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它们的共性 1)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宗教、艺术等观点或观念,以及这些观点或观念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 2)上层建筑包括两个部分:1、政治、法律等制度及相应的机构、措施。 2、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指: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念、以及哲学、宗教、艺术、各种不同的情感、幻想等等。 3)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1、他们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都决定于经济基础;2、它们反过来有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即反作用于经济基础,3、而且它们之间也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他们的共性。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同其他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样,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发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艺术的发生和发展上,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的主要内容和形态。

(三).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艺术、文学宗教、哲学等等在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中,是

“更高的”“悬浮于空中的”“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的意识形态。而政治、法律及道德属于艺术等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中间环节”。 它们和经济基础的距离上有所不同,它们并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分出不同的地位。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方式与程度也使不同的。艺术通过政治、道德、法律等“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艺术与“中间环节”的关系:直接和密切。 (四)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 1.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1)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政治对于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2)另一方面,政治与艺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它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3)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中介影响艺术,而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超越政治的艺术家是不可能存在的,超越政治的艺术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2.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1)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的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2)另一方面,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3)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是建立新的经济基础,破坏旧的经济基础。

艺术硕士:《艺术学基础知识》考试重点汇编

一、中国古代作家与作品 1.先秦时代 (1)古代神话。主要有盘古开天、女蜗补天、嫦娥奔月、后羿射日、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追日、愚公移山等等。 (2)《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相传为孔子编成。《诗经》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主要是民间爱情诗,“雅”主要是朝廷赞美诗,"颂”主要是宗庙祭祀诗。《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三种。"赋”指叙述,"比”指比喻,“兴”指起兴,即”欲言此物先言他物。”《诗经》语言上以四言为主,且多用叠字。《诗经》较有名的篇章有《关睢》、《鹊巢.》、《静女》、《君子偕老》、《君子于役》、《子矜》、《溱洧》、《硕鼠》、《蒹葭》等等。 (3)<楚辞>。战国时代楚国文学家屈原和宋玉两人作品的总称。 屈原,名平,字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有巨大成就的诗人。他的作品充满爱国热情,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共11篇)、《九章》(共9篇)、《天问》、《仆居》、《渔父》、《招魂.等,其中名篇如,《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山鬼.》、《国殇》、《九章》中《涉江.》、《哀郢.》、《思美人》、《橘颂》等等。 宋玉,相传为屈原弟子,主要作品有《风赋》、《登徒子好色赋》、《高唐赋》等。 (4)诸子散文。孔子,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思想家与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一书,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名轲,字子舆,与孔子齐名,被称为孔盂,也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记载孟子言行的书《孟子》,其中《得道多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是《孟子》中的名篇。 庄子,名周,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散文想象丰富、汪洋恣肆,词藻瑰丽,富有浪漫色彩,文学价值很高。主要作品有<逍遥游》、《秋水》、《庖丁解牛》、《运斤成风》等。 荀子,名况,作品为《荀子》,《劝学》是书中的名篇。 韩非,著有《韩非子》一书,《郑人买履》、《五蠢》是书中名篇。 (5)历史散文。《左传》,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其中名篇有《曹刿论战》、《郑 伯克段于鄙)、(秦晋淆之战)等等。 《国语》,左丘明编,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其中名篇如《召公谏厉王弭滂》等。 《战国策》,汉代刘向整理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其中名篇如《燕昭王求士)、《赵威后问齐使)、(冯谖客孟尝君)等等。 2.两汉魏晋南北朝 (1)两汉。 贾谊,世称贾生,又称贾长沙,政论家、文学家,作品有(治安策)、(过秦论)等,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 晁错,西汉政治家。作品有(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也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 枚乘,西汉辞赋家。作品有《七发》等。 司马相如,西汉辞赋家。作品有《子虚赋》、《上林赋》等。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作品《史记》,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中名篇如《项羽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管晏列传》、《李将军列传》等等。 刘向,西汉目录学家、文学家,《战国策》一书的整理与编订者。 杨雄,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作品有(甘泉赋)、(羽猎赋)等。 王充,东汉哲学家,《订鬼》是他的名篇。 斑固,东汉史学家,《汉书》的作者。 蔡琰,东汉女诗人,《悲愤诗》的作者。

《新闻学概论》考研第6版考研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

《新闻学概论》考研第6版考研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

一、新闻学 1定义 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如都市报的兴起,网络新闻的特点;新闻事业和社会稳定的关系,新闻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报纸的消亡,媒介融合环境下记者的身份建构。 新闻事业和社会稳定的关系,新闻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报纸的消亡,媒介融合环境下记者的身份建构。 【案例分析】都市报的兴起 90年代中期,大型中心城市,类似晚报 代表媒体有:四川成都的《华西都市报》、湖南长沙的《三湘都市报》、陕西西安的《三秦都市报》等。 都市报的读者定位为市民,包括都市里社会各界、各个阶层的广义上的市民,也有的都市报把读者定位于“白领阶层”。 如《南方都市报》,就定位于18至45岁的大专以上的学历、年收入2万以上的广州市民。因此,都市报又被称作“市民报”。

都市报在报道内容和报道形式、报道角度上比较注重贴近生活,努力追求可读性和亲近度。新民晚报定位:飞入寻常百姓家! 广告为主要收入来源,报纸中刊登大量的广告。 自办发行为主,上门征订和送报。 【案例分析】记者微博使用特征与专业身份的建构 (1)专业新闻记者利用微博发布新闻的数量和频率高于普通用户 原因有两点,一是职业习惯使然,记者比从事其他职业的人对新闻信息更加敏感,他们习惯于主动寻找信息,并以合适的方式向外界散布他们认为重要的消息。另一方面则因为微博客的特殊形态。信息传播快速、简洁、直接,传播范围广泛。(2)微博作为信息的集散地,它带给新闻记者的报偿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记者在微博上发布重要的、但是无法在传统媒体上刊发的新闻信息。 第二,记者在微博上寻找新闻线索,追踪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最新动态,为新闻报道提供及时、新鲜的素材。 (3)记者使用微博进行自我展现从而完成身份的建构 将“记者”职业身份移植到微博上,表示博主要把微博作为社会职业的延伸,而非当作单纯的私人领域。 新闻学的中心议题是: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2内容 新闻学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理论、历史、应用三部分,这三个部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艺术概论笔记整理

[一位叫丽水千里的朋友贴出的 艺术概论笔记整理 艺术概论笔记整理 1、艺术的本质特征等一般规律性问题 2、艺术的发生与发展 3、艺术与其它相关领域文化形态的相互关系及它的地位与作用。 4、围绕艺术活动四要素讨论艺术的核心问题 创作者(艺术家)、鉴赏者、作品、世界 5、艺术门类 用材质和技法来划分比较科学的划分方法 艺术本质论 科学和美学划分在19世纪末。艺术和美学既有交叉有不一样。1750年,美学。 美学研究艺术美+自然美 1、艺术产生的理论 艺术生产,艺术传播,艺术消费(生产-消费) 艺术传播在教材中最为薄弱的部分。艺术传播是艺术产业化最重要的环节,(艺术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系,广告学,传播学)(广告及市场)(展览馆,出版社)===>现代传媒对艺术传播的影响?

生产分为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两种,艺术被看作一种精神生产形态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特点。艺术是主观与客观,心与物的结合与统一。马克思:“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自然的人化”揭示了物质、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为什么说精神生产具有不平衡关系? 精神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精神受物质制约,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从人的需要(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多层次说”)和生产的目的来说第一,精神生产满足精神审美认知需求。第二,物质生产——使用、交换、价值属性、商品属性;精神生产——审美属性。第三,从生产过程和结果来看独立于物质生产的特征,艺术精神,构思,技巧投入和一般工艺品不一样。 揭示艺术系统的奥秘 创造性被扭曲,淹没与根本原理违背片面追求票房收视率 艺术把握世界方式 形象性特征:不单是具象,可视可听都包括。借助艺术通感。音到形,诗到画。和科学性概念理性把握世界不同 特征的美——运用形象进行创造性的想象的重要。“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悟,又表现思想” 艺术形象性: 1、主观客观的统一,有意味的形式 主观因素消失在客观的因素中——建筑 客观因素消失在主观因素中——音乐

艺术学基础知识(美术篇)核心笔记

美术编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美术的历史、起源,美术的门类。 艺术是一切艺术门类的总称,它是用不同的形象化手段来反映自然和社会,表现人类情感的一门大的学科,包罗了美术、音乐、诗歌、舞蹈、戏曲、电影、书法等,也包括服饰、园林设计等很大的范围。 而美术则专门用来指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即视觉艺术部分。 法国巴托《统一原则下的美的艺术》 第二节、起源 模仿说最古老的理论始于古希腊哲学家,认为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起源于对自然的模仿。( 亚里士多德来奥那尔多狄德罗) 游戏说席勒和斯宾塞,认为艺术是一种以创造形式外观为目的的审美自由的游戏。(席勒《美育书简》表现说起源于人类的表现和交流情感的需要,情感是艺术最主要的功能。(雪莱托尔斯泰) 巫术说在研究原始艺术作品与原始宗教巫术活动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泰勒《原始文化》 劳动说希尔恩《艺术的起源》 美术的发展 第三节、 认识功能对现实生活全面、能动的反应,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有助于们人智能的形成发展与情感意志的培养。 教育功能感染与激发效能启发观者的意识与情感,提高思想、品德和情操。 审美功能最本质最普遍的功能,形成审美观念、理想陶冶情感与人格。 第四节、 一、现代美术门类 文艺复兴,文学、绘画、雕刻、建筑、音乐、戏剧六大类,后来电影被纳入。 历史上看分为四种: 存在:空间艺术(建筑、绘画、雕刻)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等)时空综合(戏剧、电影等)。 运动方式:静态艺术(建筑、绘画、雕塑)动态(音乐、戏剧、电影)动静结合(文学)。 主体对对象的感觉方式:视觉(建筑、雕塑、绘画)听觉(音乐)试听综合(戏剧、电影) 想像艺术(文学)。 内容特征:再现艺术(绘画、雕塑、小说、电影)与表现艺术(音乐、建筑、诗歌、舞蹈) (一)建筑 (二)雕塑 (三)油画 (四)版画 (五)工艺美术 二、中国传统书画门类 (一)人物画以人物活动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传统画科,周代劝善戒恶的壁画,战国秦汉独幅人物画作品,魏晋隋唐是人物画发展的重要时期吴道子把人物宗教画发展到更富于表现力,五代两宋是深入发展的随着画院更加精美随着文人画民间稿本被李公麟提为白描张择端南宋受禅宗思想影响,写意人物画肇兴开始总是审美和抒发情感,元明清具有萌芽状态反封建的文人 人物画形成了独特传统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题材,开掘深意给人以美的享受,通过足以显现人物内在本质的外形的描写,真实的展示不同人的性格及,主张抓住有利于传神的眼神手势身姿等强调分别主次,有详有略,…..突破统一时空的局限创造了十八描。 (二)山水画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传统画科。山水与屋木;体现人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元以后占重要地位。战国地图中,独立的山水发创与魏晋南北朝顾恺之宗与王《画山水序》《叙画》

(完整版)《艺术概论》全书考试笔记

艺术概论(00504)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1)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政治、法律等制度;一是社会意识形态。 (2)几种不同的社会社会意识形态,它们的共性 (3)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4)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 1、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政治对于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政治与艺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它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2、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各个统治阶级的道德总要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艺术家和他们的艺术创作,使艺术维护其道德规范进而维护其经济基础;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在于破坏旧的经济基础,建立新的经济基础。 3、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从根本上说是对艺术的否定; 从世界范围和人类历史来看,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无疑是很大的,宗教艺术占去了中外艺术史的很大一部分篇章。 4、艺术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要对艺术创作活动发生影响,而艺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并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一积极的影响。美学观总要指导和影响艺术创作,而艺术创作实践又要反过来影响美学观的形成和发展。 艺术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实践性与主体性 (2)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 (3)形象性 (4)形式美与形式感 (5)创造性 (6)情感性。 罗丹提出“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二、艺术与社会生活 (一)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二)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生产和新闻选择)【圣才出品】

第十八章新闻生产和新闻选择 18.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决定新闻生产的因素 1.新闻生产的定义 新闻生产是指新近变动的事实经过加工形成新闻作品的过程。新闻是新闻生产者经过有

意识的加工的产物,新闻生产者从而建构了新闻事件,进而建构了现实。 2.决定新闻生产的主要因素 新闻生产过程是各种力量博弈的过程。新闻生产产品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决定新闻生产的主要因素或者说在新闻生产中必须权衡的主要因素包括: (1)专业标准。新闻选择的基本标准,如新闻价值。 (2)法规。各国制定的新闻法规、新闻政策,这由各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传统以及社会结构所决定,也就是国情。 (3)形势。包括国际形势、全国形势、地方形势。 (4)决策者。既包括最高的中央决定、主管部门的决定,媒体主持人的决定,也包括新闻从业者直接领导的决定。 (5)市场。广告客户的要求和受众(用户)的需求。 (6)媒体的定位。 ①媒体的性质。独立的或非独立的,商业性的或非商业性的。 ②媒体的诉求。商业利益、社会效益。 ③媒体的类别。综合性的、专业性的,全国性的、地方性的等。 上述6个基本要素中,前三个要素构成新闻语境,后三个要素构成新闻场域。新闻语境是指在特定的空间、特定的时间、特定的条件下从事新闻生产的环境。 二、新闻生产的场域 新闻生产的场域是指在新闻生产过程中,新闻生产者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客观关系。有三组关系在媒体日常的新闻生产中产生决定性影响。

1.政府、社会与媒体 依照党性原则,服从党的领导,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是中国传媒尤其是主流媒体的基本职责所在。但中国社会的多元利益格局已经形成,党和政府出台的各种政策、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因此在新闻报道中,如何在体现国家的一元意志和表达多元意见之中保持平衡,是新闻媒体都会遇到的问题。 2.资本、公众与传媒 传媒向社会提供内容,吸引广大受众(用户),从而吸引广告商来投放广告,传媒依靠广告收入来获取利润。这就是传媒“二次买卖”理论:把报纸卖给读者,把读者卖给广告商。如何对待受众,是在处理资本、受众与传媒三者关系时新闻媒体所要面对的问题。 3.政府、传媒与记者编辑 在中国的新闻体制下,政府管着媒体,媒体管着记者编辑,政府、媒体、记者编辑形成三方博弈。记者编辑在新闻生产过程面对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 (1)来自政府具体部门的压力。媒体在日常运作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许多政府职能部门的压力,尤其是一些批评性新闻、公众投诉稿件。 (2)来自编辑部领导的压力。记者编辑受部主任领导,部主任受总编、副总编领导。内容取舍的标准以及内容取舍的最终裁定都在各级领导手里,尤其是一些重大事件的新闻稿,其终审权都由领导决定。 (3)非组织的社会关系压力,各种亲朋好友的关系稿,各色企事业单位的公关稿,利益攸关部门的红包稿等,都在向记者、编辑施压、诱惑,也就时刻考验着记者编辑的意志。

王宏建的《艺术概论》考研核心笔记(全)1.doc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此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 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因为艺术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任何创造艺术品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没有社会,就没有现实的人,也就没有艺术,所以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艺术在社会中的地位: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艺术的发生和发展,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的主要内容和形态,艺术是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而发展的。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 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他们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并都最终反作用于基础,而且它们之间也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他们的共性。它们和经济基础的距离上有所不同,分出不同的地位。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方式与程度也使不同的。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 艺术与“中间环节”的关系:直接和密切。 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

的关系。 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1)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政治对于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2)另一方面,政治与艺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它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3)艺术与政治相反,它远离经济基础,不能直接反映经济基础,只有通过政治的中介才能联系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也通过政治作用于艺术。超越政治的艺术家是不可能存在的,超越政治的艺术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1)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的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2)另一方面,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3)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是建立新的经济基础,破坏就的经济基础。 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艺术学基础知识音乐篇核心笔记

音乐篇 第一章 音乐的基本概念以及区别于其他艺术的特性 音乐是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 音乐是一门声音艺术,但它采用的声音材料具有非语义性的特征,正是在这一点上它区别于口头语言艺术。音乐是一门非描绘性的艺术,不可能描写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和场景,而是通过时间展开音响构成的各种要素,以直接激发和呼唤听者的情绪、情感和意志。与文学和绘画等艺术相比,音乐艺术更注重严谨的形式和结构,因此有人称其为形式的艺术。 音乐的几种社会功能: 认识、教育、审美、实用(可能出论述题详见书5页) 第二章 音乐的声音材料 音乐建立于特殊的音响——乐音。乐音是有规律振动的声音,它是人类有意识创造出来的。乐音是音乐构成的最主要的物质材料。 音乐的声音材料主要有两个来源:声乐和器乐(人的嗓音和乐器发出的乐声) 节奏、速度与旋律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的时间通过节奏体现,节奏构成了音乐的生命,任何音乐都具有节奏。节奏的最大特点是周期性地有规律延续,强拍和弱拍循环往复、不断交替。不同的速度直接影响着音乐的性格。音高和节奏构成了音乐的最基本要素,几个不同高度的乐音和某种样式的节奏组合在一起,即获得了最简单和最具有生命力的音乐形式——旋律。对于传统的音乐概念来说,旋律是音乐的根本。 曲式 曲式涉及音乐在时间过程中的组织结构。

曲式的最小完整单位被称为乐段,一个乐段内部可以包含若干个乐句。 二部曲式、三部曲式、变奏曲式、回旋曲式、奏鸣曲式(详见书10 页) 第三章 中国音乐的历史发展简况 远古 中国音乐有着久远的历史,有物证可查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距今9000年,上个世纪80年代在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了18支用猛禽腿骨制成的笛子。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出土了距今7000年的骨哨和陶埙证明中国的音乐文明不仅产生在黄河流域,同样出现在长江以南地区。原始时代的音乐往往是与生产劳动、巫术联系在一起的。 夏代的乐舞《大夏》和商代的乐舞《大濩》成为昭显统治者功德的工具。 求雨的《無舞》、驱鬼逐疫的《魌舞》。 音乐教育始于周代“大司乐”,产生于春秋末期的《诗经》是当时的一部音乐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末期共500 多年的各类音乐作品。其中的《国风》160 篇,包括了当时北方15 国的民歌,音乐结构多样,表演形式新颖。 《楚辞》所收集的是以屈原辞赋为主的楚国音乐作品。 先秦时期的中国音乐成就是1978 年在湖北省随县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编钟。 中古 乐府始建于秦朝,在汉武帝时得到极大的加强。代表性的音乐体裁是鼓吹乐、相合歌和歌舞百戏。 清商乐是南北朝时期在南方占主导地位的音乐总称,其中民间音乐吴歌和西曲多数为爱情题裁,风格清新自然,后来为隋唐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现阮籍、嵇康等著名琴家,琵琶是此时由印度传入华夏。 宫廷燕乐是隋唐时期音乐成就的代表。燕乐大曲结构复杂多变、艺术精细,代表作《霓裳羽衣》。 唐朝政府建立多种音乐管理机构,梨园(创始人唐玄宗)是由艺术水平最高的音乐舞蹈家组成。

邵志择《新闻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新闻客观性)【圣才出品】

第六章 新闻客观性 6.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客观性和客观报道 1.客观性相关概念 (1)客观报道(objective reporting ) 客观报道是新闻实践中的报道手法,是实际操作规程。 客观性相关概念 客观性相关概念的提出 客观性和客观报道 新闻界引进客观性的原因 19世纪与客观性相关的概念 20世纪20年代的新闻客观性 客观报道的要求 客观报道手法 客观报道的情形 使用客观报道的理由 客观报道是一种策略 客观性作为一种态度 对新闻客观性的评析 客观性作为一种方法 新闻真实性不等于新闻客观性 新闻 客观 性

(2)客观性(objectivity) 客观性是一种原则性的要求,或者是一种理想,是要求记者尽量达到的目标。 (3)客观主义(objectivism) 客观主义是一种新闻观念,是关于新闻是什么的一种判别标准,具有代表性的是李普曼的“形式彰明论”,它是观念层次的东西。 2.客观性相关概念的提出 据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的理查德·斯特雷克法斯教授考证,客观性和客观报道这两个词在19世纪并没有成为新闻界的日常用语,直到20世纪20年代,这两个词才进入新闻界。 比他更早而且第一个对客观报道进行界定的是纳尔逊·A.克劳福德,在他1924年写的《新闻职业道德》一书中,他明确提出把自然科学方法作为记者的工作方法,并认为这就是客观。 3.新闻界引进客观性的原因 (1)不相信人能够在作主观判断之前来收集事实材料。这种见识主要来自弗洛伊德和沃特森等人的心理学理论。 (2)即使人们能够收集并运用事实材料,宣传家也会加以操纵和利用,使得新闻媒介所传播的“事实”变成被污染的东西,也污染公众舆论。这主要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得到的教训。 (3)当人们不能在现实中使用事实材料来作出正确的判断时,传统意义上的民主就存在着极大的危险:人民做主就成了空话,真理最后终究能获胜也成了一句空话。

艺术概论笔记 王宏建(25页超全打印版)

艺术概论王宏建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此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 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一)艺术石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因为艺术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任何创造艺术品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没有社会,就没有现实的人,也就没有艺术,所以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艺术在社会中的地位: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艺术的发生和发展,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的主要内容和形态,艺术是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而发展的。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 (二).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它们的共性 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他们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并都最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而且它们之间也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他们的共性。 (三).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们和经济基础的距离上有所不同,分出不同的地位。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方式与程度也使不同的。艺术通过政治道德法律等“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 艺术与“中间环节”的关系:直接和密切。 (四)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 1.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1)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政治对于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2)另一方面,政治与艺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它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艺术学基础知识》知识点总结——电影编

《艺术学基础知识》知识点总结——电影编 内容来源:凯程考研集训营 电影编可是考研必备、考研必背。 问我为什么? 看在你们这么可爱的份儿上,杏花儿就告诉你们吧。 第一,分数占比大。 历年“艺术综合”试卷10个名词解释当中,电影编上镜率一定甩别人八条街!看看看~ 除了名解,解答和论述当中电影也得插一脚!15年“简述叙事蒙太奇的含义及类型”,14年“简述表现蒙太奇的含义及类型”,12年“简述蒙太奇的基本类型及特点”,11年“简述影视作品的声话关系”,论述“结合作品,分析时空变化在叙事结构上的意义”这些考点都妥妥出自电影编呐~ 第二,背诵思路可全书推广。 杏花儿把电影这编分成“专有名词”、“著名流派”、“电影名家”三部分,名词解释大概齐120个(不包括冲刺阶段需要补充的热点词汇),其余七编小伙伴们可以按着这个思路自己整理背诵,当然,在下一编中杏花儿也会把自己的笔记和背诵思路跟大家分(xian)享(bai)哒! 第三,复试笔试会用到。

特别是报考广播电视方向的宝宝们,我院每年都会有一个“加试”。在某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把大家集中在一个小屋子里看片儿!当然,是写“作品分析”,你想啥呢! 杏花儿,电影编辣么牛,都需要掌握啥嘞? 来来,看杏花儿分门别类~~(名词解释or简答论述) 专有名词 (光)光线、光效、色彩、色调、影调 (声)人声、音响、电影音乐、声话关系 (图)景别、构图、电影运动、场面调度、蒙太奇 (镜头)固定镜头、空镜头、长镜头、主观镜头、客观镜头、景深镜头 上镜头性(法)、库里肖夫效应(苏) 电影心理学、电影符号学 电影流派 故事片、美术片、纪录片、科学教育片 喜剧电影、悲剧电影、正剧与主旋律影片 诗电影(苏、法)、商业电影、艺术电影、意识流电影 (地名)宝莱坞、好莱坞、新好莱坞 (德)德国表现主义电影、新德国电影 (苏)苏联思想电影、苏联蒙太奇学派、苏联电影眼睛派 (法)20年代先锋电影、法国印象派电影、诗意现实主义电影、抽象主义电影、超现实主义电影、左岸派、法国电影新浪潮

王宏建《艺术概论》考研核心笔记2

王宏建《艺术概论》考研核心笔记2

艺术发展论 第一节. 艺术的发生 .艺术发生学是研究艺术发生的原因及其过程的理论 (一)历史上关于艺术发生的几种主要理论 1.游戏说 十八世纪德国思想家席勒和十九世纪英同哲学家斯宾塞提出,认为艺术发生的真正原因是以外观为目的的游戏冲动。 游戏与艺术的相同点 1 都只有在满足了衣食住行的功利需要之后才有可以用过剩的精力从事这些活动 2 它们都是超功利的,不能满足实际物质需要,都能让人产生愉悦的情感 3 游戏中强烈的感情和欢快的节奏和艺术有关联 游戏与艺术的不同点 1 游戏的目的是发泄过剩的精力或是某种活动的练习,艺术却不同 2 游戏是短暂的,而艺术的生命力是长久的 3 游戏是个人的自娱,艺术是情感的交流,必须有观众。 所以游戏没有科学地、全面地揭示艺术发生的根源。 2.巫术说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提出,认为艺术起源于原始巫术,而原始巫术根植于原始人万物有灵的世界观,有顺势巫术,模拟巫术,接触巫术3.劳动说 原始社会音乐和舞蹈的特征是节奏,而音乐和舞蹈的节奏又来源于劳动的节奏,特别是集体劳动中产生的节奏 (二)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 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生产劳动实践 艺术的发生动力不是单一的,劳动、情感、巫术、幻想等原始社会的一切,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构成了一个系统,组成一个力。但不是每个动力因素都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其中人类的生产劳动实践决定其他因素的产生和发展,成为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 1 生产劳动实践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前提:人 2 生产劳动实践推动着思想和感情的产生,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一个必要条件 3 生产劳动推动着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二个必要条件 4 生产劳动实践是原始艺术发生的直接动因,从建筑,造型,装潢,舞蹈,音乐,诗歌的产生可以分析出来 (三)艺术发生的历史过程 1 艺术发生的上限---人所创造的第一件工具 工具和艺术都是人创造的,艺术发生的前提和条件都是在人们使用工具改造自然的基础上产生的,工具促进了形式美感的产生 2 “准艺术”的发生 “准艺术”发生的标志是人体装饰,雕刻和岩画的出现 3 “准艺术”的繁荣 社会由狩猎经济向原始农耕经济转变,为了储存和加工粮食就产生了新的器皿—陶器应运而生,陶器的的出现对于史前艺术的发展有划时代的意义 4 “准艺术”的衰落与艺术的发生 真正的艺术产生的标志是实用价值下降、渗入等级观念、作为富人饰物或宗教祭器象征的玉器和青铜器艺术的繁荣和狞厉恐怖的艺风格的产生 第二节.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历史上对艺术发展规律的研究: (一)艺术发展的模式论: (1)“草创——繁荣——衰亡”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1..需树立以一个评判标准2.只适合主要艺术种类。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独家资料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 第六章新闻事业的性质 第一节新闻媒介的共性、特性、个性 新闻媒介的共性:整个新闻事业比较其他事物的基本特点 新闻媒介的特性:一类新闻媒介比较另一类新闻媒介的基本特点 新闻媒介的个性:一家新闻媒介比较其他家新闻媒介的基本特点 一.新闻媒介的共性: 首先,新闻媒介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机构和立法、司法、行政机构一样。同属上层建筑,在社会上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其次,新闻媒介作为以传播为主要内容的机构,和其他传播意识形态的机构、载体的区别在于: ①新闻媒介是反映现实变动的,这是它区别于一切历史作品和教科书 ②新闻媒介使用真实的事实反映现实变动的,这是它区别于电影、戏剧、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 ③新闻媒介是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变动的,这是它区别于书籍、杂志和文学艺术 ④新闻媒介是面向社会大众的,这是它区别于书信、内部简报、军事情报等 所以说新闻媒介的共性是:真实地、及时地反映世界新近变动的大众传播工具 新闻媒介的机构性质:是以采集和公开向社会提供新闻为主的传播机构。 2.新闻媒介的特性 ①从所有制方面来看: 私营:极个别独资外,绝大数新闻媒介是公开或内部股份制方式创办。 公营:由社会公众共同拥有的新闻媒介 国营:由国家直接控制或国家控股的新闻媒介 ②与政府与执政党关系方面来看 独立的新闻媒介:政治上标榜客观中立,只以国家、公众利益作为是非标准 官方新闻媒介:代表政府(或执政党)立场,宣传政府的施政纲领 半官方新闻媒介:名义上是独立运作的,但在重大政治问题、重要时刻往往代表政府发言,替政府宣传 ③从阶级性方面来看:无产阶级新闻媒介和资产阶级新闻媒介

④从办报(台)方针方面:商业性报纸、政治性报纸、政企合一型报纸 ⑤从媒介的内容上看:严肃的高级报纸:以刊登硬新闻和评论为主 大众化的通俗报纸:以刊登娱乐、服务新闻为主 3.新闻媒介的个性 新闻媒介的个性是指媒体在内容选择、编排方式、行文风格上的与众不同。 有鲜明个性的新闻媒介往往体现在: ①以新闻报道的迅速及时见长 ②以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公正取胜 ③以发表具有独到见解的评论为世人瞩目 ④以编排的新颖活泼、具有独创性显得抢眼、以社区新闻、或国际新闻、或煽情新闻来显示个性 如,NBC以硬新闻见长,ABC以国际新闻见长,CBS以选举报道见长;《北京晚报》具有京派文化典雅、庄重、厚实的风格,《新民晚报》具有海派文化的实用、精致、活泼的风格,《羊城晚报》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开拓创新风格。 第二节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 一.新闻事业的双重属性:新闻媒介具有形而上的上层建筑属性和形而下的信息产业属 性 我国新闻事业双重属性的外在表现(中国新闻事业运作方式):事业性质、企业管理。 "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极大地解放了新闻媒介的生产力,给新闻媒介带许多积极的变化:1)新闻媒介形成了积极竞争的态势 2)新闻媒介更加注重人才培养和设备更新 3)新闻媒介更加注重受众的反馈 4)新闻媒介更加重视自身管理,重视投入产出的效益,开源节流,发展壮大 二.新的转变带来的新的问题: 1.为争取受众,传播低级庸俗格调低下的节目 2.搞有偿新闻,甚至整个新闻版面标价出售给企业 3.在竞争中如何保持新闻媒介一定的品位,是我国新闻媒介需要解决的问题

艺术概论重点整理资料

课堂专用复习资料艺术概论 孙美兰版

第一章艺术的形态 第一节艺术是意识形态,也是生产形态 艺术的定义?(需记忆的标识)★★★★ 艺术是人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具,借助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情况下,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艺术既是意识形态,也是精神生产形态。艺术具有的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创造性等基本特征。 什么是艺术? 答:何为艺术?国内外从古到今都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与理论,如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席勒的游戏论等,本教材认为,艺术的本质特性是审美的、创造性的意思形态,也是审美的、创造性的生产形态。 艺术是人类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与工具,借助一定的审美能力与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情况下,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 为什么艺术是意识形态也是生产形态?★ 人类用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和理论的(科学的)四种方式掌握世界。所谓的掌握世界就是认识世界的方法手段与途径或反映人类认识生活的方式。艺术也是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所以艺术是意识形态。 另外,艺术也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马克思提出精神生产,强调艺术的精神在生产形态方面存在巨大的实践性威力。1、艺术是社会审美观念、社会意识和社会文化心理的产物,具有精神生产的特征,2、艺术创造也在改变和构建着自然界的物质存在,具有物质生产的某些特征。 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有什么不同呢?(只需了解的标识) 精神生产: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具有审美价值 物质生产: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具有使用价值 艺术创造的目的,主要是实现它的审美价值,它要满足的是人们心灵的渴求和精神上的需要,它要唤醒的是人们超越美学贫困的自创力。(需记忆的标识) 艺术形态的特点有哪些?★★ (一)艺术形态要求强烈的主体性 艺术作为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的特点之一,是它要求生产主体把强烈的主体意识、强烈的主观因素——思想、情感、意向、心境、愿望等——渗透到生产过程里,物化到产品对象中去。在艺术创作中情感意向始终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最活跃的元素。

王次炤《艺术学基础知识》导读

王次炤《艺术学基础知识》导读 大家好,我是穆清老师,今天我们来对王次炤《艺术学基础知识》这本书进行一次导读。如果手边有书的话,大家可以把书打开,因为今天这个导读课其实就是带着大家去把整本书过一遍,把重点和复习方法给你们讲一下。我们来看一下关于这本书的目录,主要是由八个艺术门类来构成: 音乐编 戏剧编(高频) 戏曲编(难) 电影编(高频) 广播电视艺术编(中传特色) 舞蹈编 美术编 艺术设计编(难)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在这本书里面八大艺术门类,我们在复习考试的时候,尤其是826艺术综合这门课,在复习考试的时候,我们应当如何去学习这本书? 很多同学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会觉得完全没有思路或者逻辑,不知道怎样去学这本书,因为它是一章又一章,一个门类又一个门类,所以同学们在看的时候可能会有点乱。

那么根据826艺术综合的考纲,穆清老师在这里再给大家提醒一下,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应该以这七点为重点去复习、思考、总结。 穆清老师提示:不要认为这本书就是把名词解释背下来就可以了,No,看这本书的时候一定是在掌握(五)名家名作和流派之外,还要总结123467,不要忽视,这七点都很重要。 音乐编 在音乐编里面,我们从目录当中可以看到,主要由这五章来构成。在第一章里面同学们要重点地学习第一节和第三节,刚才说到的要总结归纳每个艺术门类它的特征、是不是?所以大家可以很快的锁定第一节第三节,作为重点学习。第二节和第四节简单看一下。 大家要学会把目录给它拆分(如上图),比如第一节中国传统音乐的题材,如果你在 这个目录的基础之上,像我这样再往下细分,分为中国传统音乐体裁和西方音乐体裁。中国音乐体裁又可以分为民间歌曲、民间歌舞、说唱音乐和民间乐器这几种。再例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