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人生观

合集下载

苏轼人生观对后世的影响

苏轼人生观对后世的影响

苏轼人生观对后世的影响
苏轼的人生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苏轼虽历经坎坷,但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他主张“适意忘返”,即追求自己内心真正的快乐,不拘泥于世俗的束缚。

这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激励著后人在面对国境时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不断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2.关注现实的人文情怀:苏轼的诗词和文章多涉及社会现实问题,他关注民生、体恤百姓,作品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情怀。

这种关注现实的人文情怀影响了后世的文人重客,促使他们更加关注社会现实,为民众的福祉而写作。

3.追求艺术的审美观念:苏轼是一位卓越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充满了艺术美感。

他的诗词、书画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展现了他对美的追求和感情。

这种追求艺术的审美观念影响了后人对美的认识和追求,促使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

4.豁达宽容的人生智慧:苏轼在历经磨难后仍能保持豁达宽容的心态,这种人生智慧为后人所敬仰。

他的作品和言行中都流露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智慧,引导若后人在面对困境时保持冷静、理智的态度。

5.创新求变的思想观念:苏轼在文学、艺术哲学等多个领域都有所涉猎和创新。

他不满足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勇于挑战和尝试新的表达方式。

这种创新求变的思想观念启发了后人的创新意识和求变精神,鼓励着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旁于探索和创新。

综上所述,苏轼的人生观对后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人生态度、人
文情怀、审美观念人生智慧到思想观念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他的思想和作品将继续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

苏轼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人生态度答案:豁达。

苏轼的人生态度是豁达。

他寄情山水,力求超越,虽遭贬谪,苏轼并没有把自我封闭起来,常常登山临水,怀古凭吊,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美丽,抒发自我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天才文学巨匠,他一生创作了无数不一样体裁的文学作品,在诗、词、赋方面都到达了很高造诣,代表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至今仍为读者所热爱和推崇,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

苏轼才华盖世,堪称文艺上的天才加全才。

然而,苏轼对后世的影响不仅仅表此刻其显著的文学成就方面,更重要的是,表此刻他的人格魅力方面,即处变不惊,进退自如,遭遇困难挫折仍能表现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一向为后世文人所敬仰,至今也影响着无数中国知识分子。

一、苏轼的人生态度我们所认识的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是一个政绩显著的政客。

然而,苏轼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苏轼因为乌台写诗一案从四十四岁开始被贬谪黄州,之后又贬至惠州和儋州,前后在贬六年,晚年才遇赦免北归。

而作为一个文学家和政治家,应对不幸的贬谪遭遇,苏轼的人生态度是如何呢?我们看看苏轼的作品:苏轼在被贬到黄州之后的第三年,写了一首词叫做《定风波》,词的资料是这样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枝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本来写的是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宋神宗元丰七年三月七日,苏轼和朋友一齐去相田看地,途中遭遇大雨而雨具又不在身上,朋友们都被大雨淋得狼狈不堪,然而,东坡却跟大家感受不一样,自得地在雨中吟着诗歌哼着小调漫步前行。

出门遇雨,在平常可是的事情,但那里蕴含了深层的意蕴,即词人处变不惊,坦然行世的人生态度。

想想那情景,朋友们大伙都在急风骤雨中狼狈而逃,但对于苏轼这个大风大浪都经历过的人来讲,却不认为是奇怪的事,完全不影响自我出行的心境,于是就只管吟咏前行。

对苏轼人生观的看法

对苏轼人生观的看法

对苏轼人生观的看法
苏轼啊,那可真是个超有趣的人呢。

一、苏轼的乐观旷达
苏轼的一生那是起起落落,被贬到好多地方。

但是他可没有整天愁眉苦脸的哦。

就像他在黄州的时候,那生活条件可差了,可是他还能写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样的词句。

他好像把那些倒霉的遭遇都不当回事儿,还能乐呵呵地去享受生活。

他会自己种地,研究美食,什么东坡肉就这么来的呀。

感觉他就是那种不管遇到啥难事,都能在小日子里找到乐趣的人,这种乐观旷达的人生观真的很让人佩服。

二、苏轼的随缘自适
苏轼到一个地方,就很快能融入当地。

在岭南的时候,那地方在当时可偏远了,可是他却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他不会去抗拒命运的安排,而是随缘自适,在哪就把日子过好。

不管是在朝廷当官,还是在偏远之地做个小官或者平民,他都能适应,还能根据不同的境遇调整自己的心态,这一点真的很厉害呢。

三、苏轼的积极进取
虽然苏轼老是被贬,但是他心里还是有那种想要为国家为百姓做事的想法。

他在地方任职的时候,就做了很多好事。

比如修水利工程之类的。

他没有因为自己仕途不顺就完全放弃自己的理想,这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在他身上也体现得很明显。

他的诗词里也经常
能看到他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对百姓生活的思考。

反正就是说,苏轼的人生观是非常多元而且值得我们学习的。

他的乐观旷达让我们知道生活中的困难都不是事儿,随缘自适告诉我们要适应环境,积极进取又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自己的理想。

苏轼的人生观与艺术创作

苏轼的人生观与艺术创作

苏轼的人生观与艺术创作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宋代文学家、画家、书法家、评论家以及政治家。

他在文学和艺术创作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力,也因其独特的人生观而受到广泛关注。

一、苏轼的人生观苏轼秉持着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强调个体自由意志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他主张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并通过诗歌表达共情和思考人生。

他将“活在当下”视为至高无上的价值,并认为人应该尽情享受身边事物带来的美好。

同时,苏轼也对社会不公和伦理亚损有着敏锐的触角。

他反对权贵阶层侵略百姓权益,主张平等正义。

这种正义感也常常从他的作品中流露出来,使得他在后世被赞颂为文化英雄。

二、苏轼的艺术创作苏轼是一位全才型艺术家,在诗歌、书法和绘画等领域均有卓越的成就。

他的诗歌作品堪称妙手偶得,风格多样,既有抒怀诗表达内心情感,也有咏史抒志诗展示了他对国家大势的关注。

在书法方面,苏轼倡导了“欹斜谈怪”派别,他将自然与“真”,艺术个性与艺术灵魂相结合,在书法中表现出自由奔放而不墨守成规的风格。

苏轼的绘画作品也充满了个人特色。

他能够根据题材采取不同风格,并以笔墨纸砚或者花鸟虫鱼来描绘景物。

这些作品传达了他丰富的情感和对自然万物的热爱之情。

三、苏轼对后世的影响苏轼不仅在文艺创作上留下了深远影响,也通过自己的观点和行动激励后来者。

他主张以人为本,享受生活、追求自由,并反对权威和专制统治。

这些观点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他的艺术作品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创作。

不论是诗歌、书法还是绘画,苏轼独特的风格以及对情感与自然的表达方式,都成为了后来艺术家们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结论苏轼通过自己在人生观和艺术创作方面的探索,留下了深刻而宝贵的遗产。

他通过诗歌、书法和绘画等形式,表达出自己对于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为后世提供了灵感与启示。

苏轼带给我们一种积极向上、真实纯粹并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生观,同时也在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这使得他成为一个令人敬佩和值得深入研究的艺术家和思想家。

苏轼人生观的文化解析

苏轼人生观的文化解析

苏轼人生观的文化解析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安徽宿州(今安徽宿县)人,唐
末宋初伟大文学家、乐府大家。

作品涉猎广泛,充满奔放的思想,是与欧阳修、辛弃疾并
称的“唐宋四大家”。

苏轼的人生观让怀疑和挑战的气息,朴素而又勇敢的追求无欲无求的最终目的,矛盾
与顽强的对立、激情与坚定的融合,是他跃然纸上的思想源泉。

苏轼以自由和质朴为他人生观的核心理论,在他们理解处被拉升到新的水平。

他深信,自由、质朴、灵性、共产主义四者是并服的,是一个兼容的哲学。

他的人生观考虑的不只
是感官生活,而是一种全面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解析。

苏轼把自己的人生观看作是一种“境界”,任何行动都有其影响。

他提倡的,是一种
超越社会、宗教、精神及道德的智力观点。

他曾说:“今日之头,吾言贵之,因以释放自由。

” 他认为个人自由应该兼顾他人自由和弘扬人伦,不能仅仅依靠个人感情。

另一方面,苏轼对追求创新有着独特的看法。

他把自己的创新思想比作水流循环,
“江水入海水无穷,源流不尽,而终归大海”在他看来,就是人们理解世界的方法:追根
溯源,将智慧发挥到极致。

苏轼也主张,在创新的过程中,要能给予和释放那些深藏的思想,成就大志。

从上面可以看出,苏轼的人生观坚持用自由、质朴与灵性来解析生活,追求勇敢的创新,体现一种释放人性智慧的境界。

他把心中想当然的思想融入文字之中,并因此诞生了
许多经典的作品。

在苏轼的文学中,人们不但可以感受他对生活、社会和创新的独立思考,还可以从其中感受到一种超越肤浅社会约束的全新思想。

对苏轼豁达的人生观的感悟

对苏轼豁达的人生观的感悟

对苏轼豁达的人生观的感悟苏轼,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被誉为“东坡先生”。

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风雨,但他始终保持着一种豁达的人生观。

从他的诗词和文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对困境的积极应对。

苏轼的豁达人生观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感悟。

苏轼在他的诗词中常常表达了对生活的豁达态度。

他在《定风波》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世界的宽容和对人生的乐观态度。

他认为人生就像一场波浪,时而平静,时而翻腾,但只要心怀豁达,就能应对生活的起伏。

他的这种豁达人生观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应该以平常心面对,保持乐观的心态。

苏轼的豁达人生观还体现在他对名利的看法上。

他在《赤壁赋》中写道:“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名利的淡漠态度。

他认为名利只是人生中的过眼烟云,而真正重要的是内心的宁静和对美好事物的欣赏。

他的这种豁达人生观告诉我们,不要过分追求名利,而应该追求内心的满足和对生活的热爱。

苏轼的豁达人生观在他的人际关系中也得到了体现。

他在《水调歌头》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短暂性的思考。

他认为人生如同明月,短暂而美好,所以应该珍惜眼前的友情和人际关系。

他的这种豁达人生观告诉我们,要善待身边的人,珍惜与他们的相遇和相知。

苏轼对人生的豁达理解还体现在他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感悟中。

他在《东篱乐府》中写道:“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自然界的赞美和对人与自然的融合感受。

他认为人应该像山一样坚强,像树一样朴实,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他的这种豁达人生观告诉我们,要学会从自然中汲取力量和智慧,与自然相融相通。

苏轼的豁达人生观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感悟。

他教会我们如何以平常心面对生活的起伏,如何看待名利的得失,如何珍惜人际关系,如何与自然界相融相通。

他的人生哲学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应该保持乐观的态度,用豁达的心态去看待人生的起伏。

对苏轼人生观的看法作文

对苏轼人生观的看法作文

对苏轼人生观的看法作文
苏轼,这位文学巨匠,他的人生观就像一杯陈酿老酒,越品越有味。

咱先来说说他的豁达乐观。

苏轼的一生那叫一个坎坷,被贬来贬去的,换
做别人,早就哭天抢地,怨天尤人了。

可苏轼不,他倒好,走到哪儿都能找到
乐子。

被贬黄州,他写下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瞧瞧,下
着大雨,别人都忙着躲雨,他却在雨中慢悠悠地走着,还哼着小曲儿,这心态,简直绝了!就算是在条件艰苦的岭南,他也能乐呵呵地说“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好像被贬不是惩罚,而是去度假享受生活了。

再说说他的随遇而安。

到了一个新地方,他从不抱怨环境不好,而是迅速
融入当地生活。

在杭州,他欣赏西湖美景,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
抹总相宜”的名句;在密州,他和百姓一起出去打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
北望,射天狼”,那叫一个豪迈!他就像一颗生命力顽强的种子,不管撒到哪里,都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还有啊,苏轼这家伙特别重情重义。

对兄弟苏辙,那感情深的哟,“但愿
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诗不知道感动了多少人。

对朋友也是真诚相待,
所以他的朋友遍天下。

苏轼的人生观,用咱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想得开,看得透,活得潇洒”。

他告诉我们,生活中遇到困难别愁眉苦脸,要学会笑着面对。

人生嘛,就像一
场旅行,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

苏轼的人生观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让我们在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时,也能有勇气和信心,保持乐观,勇往直前。

苏轼的人生观

苏轼的人生观

苏轼的人生观一、立场坚定、荣辱不惊苏轼从不趋炎附势,始终保持独立的人格和气节。

无论穷达显厄,他都能勤政爱民,兴利除弊,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在厄运面前,从不屈服,坦然面对,恪守道义,讲究风节。

二、超越自我、寄情山水虽遭贬谪,苏轼并没把自己封闭起来,常常登山临水,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壮美,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

跳出个人狭小的圈子,超脱地看待变化无常的人生。

三、随遇而安、超然自适逆境中的苏轼和农夫一样,春至而耘,秋至而收,完全融入当地生活。

超越了对物质的追求。

四、热爱生活、旷放豁达苏轼虽是一个政治上的牺牲品,但不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在身处逆境时,仍然热爱生活,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笑对人生。

【关键词】荣辱不惊、超然自适、热爱生活、旷放豁达。

到了杭州,苏轼在贯彻新法方面注意了因地制宜,避害就利,施行了不少善政,留下了许多优美的传说。

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调任密州大守。

密州很穷,难有作为。

苏轼捡了几十个弃婴养在家里,算是一点功德。

但在文学上却成果硕硕,真正的“苏词”就是在这里产生的。

《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十年生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是此时创作的名篇。

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调任徐州。

上任才三个多月,赶上黄河决口,他日夜与军民挡水筑城,四十余日过家门而不入,终于保住了城池和民房财产。

洪水过后,他又向朝廷请求拨款,修筑了城南大坝,并建黄楼镇水。

此举中,苏轼的治世才能得以发挥,受到神宗下旨嘉奖。

他自己也十分自得,此时的文学集子便以“黄楼”命名。

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奉旨调任湖州,在谢恩奏章中,他说了几句批评时政有点过分的话,引起了熙宁党人的嫉恨,他们又从苏轼以往诗作中搜罗出一些谤怨朝廷的诗句,制造了著名的“乌台(御史台的别称)诗案”。

这个案子差点要了苏轼的命。

苏轼这次系狱,主要原因并不在诗上,而在于政治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苏轼的人生观
摘要:苏轼是位儒释道兼容的大文豪,在儒释道的影响下,苏轼所持的处世态度是:出世与入世的交织;人生观是:乐观与旷达的升华。

是儒家思想培养了苏轼,塑造了一个积极入世的苏轼。

从苏轼的词中,可以看出苏轼的人生态度是复杂的,然而其最终的走向却是明确的。

他始终以一种超然的心态去适应困境,从不堪的遭遇中解脱自我,从而乐观旷达的看待人生。

关键词:苏轼;人生观;入世;出世;旷达;乐观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

其一生仕途坎坷,三次离乡,六出汴梁,九年三谪,一年三迁又三贬,六丧亲者,六朝皇家。

纵观苏轼跌宕起伏的一生,始终交织着入世与出世的矛盾,又时时体现出乐观与旷达的人生境界,这在他的词中有充分的体现。

一、入世与出世的交织
苏轼一生写了大量的词,在这些词中,既有入世的进取之心,又有出世的人生取向。

现实生活中的苏轼,也时时在履行着自己的人生追求。

尽管苏轼积极入世,但仕途的坎坷,宦海的沉浮还是让他产生了“出世的思想倾向”《临江仙》便是词人出世情怀的完全坦露: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
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此外,象“归心正似三春草”(《虞美人》),“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

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满江红》)。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行香子?述怀》)等词句无不体现着他乘时归化返朴任天的出世态度。

二、乐观与旷达的升华
尽管苏轼一生辗转流离,但从他的词中可以看出他始终以乐观与旷达的心态直面人生的磨难,看待人生的遗憾。

在他的《望江南?超然台作》中这种超然的心态更是一表无余: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这首词。

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此外,“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

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既然无法主
宰自己的命运,“此身非我有”,那么便借着美酒与惬意的大自然,驾一叶扁舟随波逐流,内心看透外物便也不再执着于外物。

当然其中的关键之处是苏轼承认了人生有缺憾,就如自己的仕途坎坷一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没有什么比正视现实更可贵的了,苏轼就是将自己的悲欢置于宇宙人生的阔达空间去观照,认识到人生的有限,进而体悟到自己的人生不完美的合理性,从而正确地面对人生苦境。

三、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人生观的塑造
苏轼的一生始终交织着入世与出世的矛盾,在矛盾痛苦中乐观旷达,这就要看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人生观的塑造了。

苏轼自幼受到“齐家治国”、“兼济天下”的儒家进取精神的濡染,尤其是其母程氏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他影响极深。

《江城子?密州出猎》将他志于为国尽忠、扫荡胡虏的英雄气概与高尚人格完美地展现了出来,他心目中最为崇拜的对像是范仲淹、韩琦、欧阳修、梅尧臣等政界文坛上的宿儒名流。

儒家的“经世济民”理想让苏轼走出大山,但仕途的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使他不得不寻找解脱,于是坎坷路上他所接受的佛道思想精髓便成了他思想上的出路。

道家哲学强调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做到这样只有淡泊名利,淡化死生,只有无所求,顺其自然,心才会游于物之外。

这种思想正好切合苏轼的境遇和精神需求,从而为经世济民不通,弃世
又不甘的苏轼的受磨难的心灵提供了精神上的解脱。

苏轼认为人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有欲望而不能得到满足,减少欲望就减少了痛苦,追求欲望则只会徒增烦恼,“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

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正是儒道的切合点。

苏轼无论处于多么残酷的处境,总能随时随地地去寻找并进而确立自己的生命意义和快乐之源,从而达到“无往而不乐”的最高境界。

可见,苏轼的思想不是一家思想的简单继承,而是以儒家为本,又博采道家之长,他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虚妄,于是便形成了他儒释道兼收的外儒内道的作风。

总之,综观苏轼的一生,得与失,功与败,逆和顺,荣和辱如影相随。

顺境中,苏轼积极用世,心系天下;逆境中,苏轼旷达乐观,坦然面对。

今天,我们欣赏苏轼的同时,更欣赏他于词中所蕴蓄的入世与出世的人生态度,欣赏他乐观与旷达的人生境界。

参考文献:
[1].唐圭璋.全宋词.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91.1.
[2].韩丽霞.超然心态与苏轼黄州文学创作[j].内蒙古: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
[3].顾之川校点.苏轼文集[c].长沙:乐麓书社,2000.
[4].朱靖华.天地精神境界——评苏轼岭南时期的人生反思[j].北京:新东方,199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