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作品分析汉乐府民歌的内容和艺术成就

合集下载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篇一:分析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在我国文学史上,汉乐府民歌标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

它的高度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1)、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

有的采用对话的形式,也有采用独白,注意人物行动和细节的刻划使变现直接,更具亲近真实感。

2)、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感情。

汉乐府民歌的语言一般都是口语化的,同时还饱含着感情,饱含着人民的爱憎,即使是叙事诗,也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汉乐府民歌一方面由于所叙之事大都是人民自己之事,诗的作者往往就是诗中的主人公;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和他所描写的人物有着共同的命运、共同的生活体验,所以叙事和抒情便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做到“浅而能深”。

3)、形式的自由和多样。

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丰富多样的形式,毫无疑问,非常有助于复杂的思想内容的表达的。

4)、浪漫主义的色彩。

汉乐府民歌多数是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但也有一些作品具有不同程度的浪漫主义色彩,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如抒情小诗《上邪》那种如山洪爆发似的激情和高度的夸张,便都是浪漫主义的表现。

篇二: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普兰店市职业教育中心李晓东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汉代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一的时代,经春秋以来,历史上空前统一,疆域最大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期的上升时期。

它的思想、文化、文学艺术都具有中国封建社会初开创性、典范性的特征。

屈原的楚辞文学具有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特点。

秦代可以说没有文学,而汉代则不同,它的辞赋、散文、诗歌都有较大的发展。

在汉诗歌中最有价值的是乐府民歌。

本文旨在略论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作品。

它揭露了战争和傜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封建压迫下生活的痛苦,揭露了上层社会剥削阶级的腐朽、丑恶,也有表现爱情和婚姻的诗。

请阐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请阐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请阐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请阐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汉乐府民歌,是汉代至唐代流传下来的一种民歌。

作为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乐府民歌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成就。

一、汉乐府民歌的历史渊源汉乐府民歌起源于汉代,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到唐代达到了高峰。

在汉代以乐府为形式,以民歌和宫廷歌谣为内容,表现了人民的生活和感情。

二、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1. 旋律优美动听:汉乐府民歌旋律宽广、和谐、富有节奏感,能够触动人们心灵深处。

2. 词章精妙绝伦:汉乐府民歌的词章朴素而深刻,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在表现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方面,具有丰富的情感表现力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3. 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汉乐府民歌涉及到的题材广泛,涵盖了历史、传说、神话、战争、爱情等方方面面,具有深刻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1. 塑造了丰富的文化形象。

《孔雀东南飞》、《长恨歌》等作品,不仅描绘了历史事件,还塑造了许多不朽的文化形象,如李夫人、白娘子等。

2. 表现了极为深邃的情感世界。

在汉乐府民歌中不仅有爱情,还有亲情、友情、忠诚、严肃等多种情感,表现出人类多元化的情感世界。

3. 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汉乐府民歌作为中国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形式和艺术上有独特的风格,而且在文化传承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四、汉乐府民歌的现代影响汉乐府民歌在现代也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珍贵遗产,同时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乐府民歌的音乐特色和人文内涵,已经被现代音乐中引用和演绎。

总之,汉乐府民歌作为我国音乐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成就无疑是不可忽视的。

我们应该深入挖掘、理解和传承汉乐府民歌的文化内涵,以推进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

第四章汉乐府民歌

第四章汉乐府民歌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 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 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 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 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内容: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上邪》《陌上桑》 语言:朴素自然,活泼生动 句式:五言为主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五言抒情诗的最高峰。
一 乐府民歌的采集
★ 《汉书· 艺文志》载当时收集的西汉乐府民歌有 138首,但留存不多,现存大多为东汉乐府搜集的作 品。 ★ 《乐府诗集》(南宋· 郭茂倩)中包含汉乐府诗的 有四类: “郊庙歌辞”:为文人制作的朝廷典礼乐章; “相和歌辞”:多为江南楚地的民间歌辞; “鼓吹曲辞”:是北方民族的乐曲,用于军乐; “杂曲歌辞”:指声调已经失传,无所归属的乐 曲的歌辞。
③、理论:原始作品中的形象所积淀的某种内涵往往 使这一形象带上确定的语义性质,从而使之在文学史 上成为经典性意义形象 ,即“原型”。 前代文学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后代文人对前 代作品的继承过程也就是“原型”承传的过程。如: ∮ “柳”--感伤别离: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诗· 小雅· 采 薇》 其他如中国文学中“梅、兰、松柏、蝴蝶、月亮、 渔夫”,外国文学中的“方舟、橄榄枝”等意象都已 在文化传承中具有了特定的内涵,成为经典的“原 型”。
• 这是一场恶战后的战场,尸体无人掩埋,只能让 乌鸦去啄食。战死的鬼魂对乌鸦说:“你在吃我之 前,先为我嚎(豪)叫几声,追悼一下。战死在野 地不会有人来埋葬,我们的烂肉早晚是你口中 餐。”战场旁湍急的流水和无边的蒲苇也都被悲 怆的气氛笼罩。骏马冲锋战死,劣马徘徊鸣叫。 桥(梁)上筑了工事,南北怎么通过?壮丁都战死, 无人收获庄稼,人们吃什么?在战乱中想当个好百 姓(良臣)也办不到。想起那些好人哪,他们实在 可怜:早晨出去打仗,晚上便没有归来!在战乱不断 的历史上,这首民歌具有典型意义。

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

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

第五讲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一、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二、汉代文人诗的代表作《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三、《古诗十九首》选析一、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1、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把现实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像《诗经》民歌一样,汉乐府民歌也忠实地记录了汉代社会的现实。

可以说,《诗经》民歌中反映到的,乐府民歌都有所表现,而《诗经》中没有或较少接触的主题,汉乐府却又有了新的开拓。

例如,对于剥削阶级家庭内部生活的揭露。

《相逢行》、《鸡鸣》、《长安有狭斜行》等揭露了他们奢侈荒淫的生活;《孤儿行》、《淮南王歌》揭露了统治阶级家庭里的兄弟骨肉相残,这都是在《诗经》民歌中少见的主题。

就是相同主题的作品,汉乐府民歌在思想深度上也有新的开掘,弃妇诗在《诗经》民歌中往往就事论事,谴责的常只是男子的无情和变化,很少接触剥削阶级的伦理道德等社会原因。

汉乐府的民歌中的弃妇诗就不仅把矛头指向男子本身的薄情和见异思迁,而更把矛头指向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伦理和封建纲常的社会因素,因而加强了作品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

像《孔雀东南飞》就批判了封建的家长制和门第观念,体现了更强烈的现实精神。

汉乐府民歌的一些题目和题材被后世文人反复摹拟过,建安时代直到六朝,出现了大量的拟乐府,唐代大诗人李白几乎写尽了乐府古题,杜甫推陈出新,即事名篇,写出了《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等诗篇,白居易等人发起“新乐府”运动,写作大量揭露社会、反映现实的作品,其精神虽上绍《风》、《雅》,但更近承汉乐府。

这就使现实主义成为一个绵绵不绝的传统。

2、汉乐府的第二个成就是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中叙事诗的成熟。

我国的叙事诗萌芽于《诗经》,但其成熟是汉乐府民歌的叙事诗,《诗经》中称得上叙事诗的是《大雅》中的《大明》、《緜》、《皇矣》、《生民》、《公刘》等被称为周族史诗的作品。

其中虽有不少生动的描写,但总的来说还缺少完整的情节和细致的叙述。

概括《西洲曲》的艺术成就

概括《西洲曲》的艺术成就

概括《西洲曲》的艺术成就
《西洲曲》是中国古代乐府民歌中的一首名作,创作于南朝梁代。

这首诗歌以其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意象和独特的抒情方式,展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1.语言优美:《西洲曲》的语言非常优美,运用了许多拟人化、双关等修辞手法,使得诗句生动感人。

如“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这里的“莲花过人头”不仅写出了莲花的高大,也象征着采莲女的美丽。

2.情感表达:《西洲曲》的情感表达非常丰富且微妙。

全诗通过比喻、拟人化等手法,将女子对情人的思念、爱恋和愁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如“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将爱情的缠绵与无奈展现得恰到好处。

3.意象运用:《西洲曲》中的意象选择颇具匠心。

例如以“莲”象征爱情,以“秋风”渲染离别愁绪,以“雁”表现相思之苦,这些意象的运用使得诗歌更具韵味和画面感。

4.民歌特色:《西洲曲》作为一首乐府民歌,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传统,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

诗歌语言通俗易懂,抒情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5.押韵和谐:《西洲曲》在押韵方面非常和谐,全诗押韵灵活,富有节奏感,便于吟唱和记忆。

综上所述,《西洲曲》以其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意象、丰富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抒情方式,展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件瑰宝。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篇一:分析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在我国文学史上,汉乐府民歌标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

它的高度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1)、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

有的采用对话的形式,也有采用独白,注意人物行动和细节的刻划使变现直接,更具亲近真实感。

2)、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感情。

汉乐府民歌的语言一般都是口语化的,同时还饱含着感情,饱含着人民的爱憎,即使是叙事诗,也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汉乐府民歌一方面由于所叙之事大都是人民自己之事,诗的作者往往就是诗中的主人公;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和他所描写的人物有着共同的命运、共同的生活体验,所以叙事和抒情便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做到“浅而能深”。

3)、形式的自由和多样。

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丰富多样的形式,毫无疑问,非常有助于复杂的思想内容的表达的。

4)、浪漫主义的色彩。

汉乐府民歌多数是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但也有一些作品具有不同程度的浪漫主义色彩,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如抒情小诗《上邪》那种如山洪爆发似的激情和高度的夸张,便都是浪漫主义的表现。

篇二: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普兰店市职业教育中心李晓东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汉代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一的时代,经春秋以来,历史上空前统一,疆域最大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期的上升时期。

它的思想、文化、文学艺术都具有中国封建社会初开创性、典范性的特征。

屈原的楚辞文学具有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特点。

秦代可以说没有文学,而汉代则不同,它的辞赋、散文、诗歌都有较大的发展。

在汉诗歌中最有价值的是乐府民歌。

本文旨在略论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作品。

它揭露了战争和傜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封建压迫下生活的痛苦,揭露了上层社会剥削阶级的腐朽、丑恶,也有表现爱情和婚姻的诗。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汉乐府民歌,在我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出现的第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它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真实地反映了汉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现存下来的汉乐府民歌,不过40余首,这些留存的汉乐府民歌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而且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所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就是说,乐府民歌的作者面向现实生活,根据人们在各种各样的遭遇中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而进行创作的。

它真实而具体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人民的思想感情,是《诗经》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汉乐府民歌继承了风骚传统,提高了抒情诗的表现艺术,把比兴从简单的比拟手法发展为比较完整的形象思维方法。

其具体表现之一是,完成了咏物诗的创造,通过咏物来抒情。

《诗经》中没有咏物诗,《楚辞》中的《橘颂》虽然属于咏物型,但严格说来不是一首完整意义的咏物诗,因为其诗后半章由诗人出面直抒情感,乐府民歌中的《长歌行·青青园中葵》与此相似。

而《怨歌行》则成为最初的完整的咏物诗: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这首诗旧以为班婕妤或颜延年作,但《文选》编此诗于“乐府”类中,李善注引《歌录》云为“古辞”,因此也当为“汉世街陌谣讴”之一。

诗人把女性命运主宰于他人之手以致惴惴于怀的心理,加诸团扇上,使之具有寄托象征的特点。

《艳歌行·南山石嵬嵬》也是一首咏物之作:南山石嵬嵬,松柏何离离。

上枝拂青云,中心十数围。

洛阳发中梁,松树窃自悲。

斧锯截是松,松树东西摧。

特作四轮车,载至洛阳宫。

观者莫不叹,问是何山材。

谁能刻镂此,公输与鲁班。

被之用丹漆,熏用苏合香。

本自南山松,今为宫殿梁。

诗里写了南山松树的遭遇,从野生野长到刻镂熏香,在人看来是够尊崇荣耀的,可松树本身却感到悲哀,寄托了作者轻荣禄重自然的思想。

咏物诗因物及人,以物寄情,成为后世文人喜用的一种特殊的抒情诗形式。

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古诗十九首

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古诗十九首

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古诗十九首第五讲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一、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二、汉代文人诗的代表作《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三、《古诗十九首》选析一、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1、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把现实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像《诗经》民歌一样,汉乐府民歌也忠实地记录了汉代社会的现实。

可以说,《诗经》民歌中反映到的,乐府民歌都有所表现,而《诗经》中没有或较少接触的主题,汉乐府却又有了新的开拓。

例如,对于剥削阶级家庭内部生活的揭露。

《相逢行》、《鸡鸣》、《长安有狭斜行》等揭露了他们奢侈荒淫的生活;《孤儿行》、《淮南王歌》揭露了统治阶级家庭里的兄弟骨肉相残,这都是在《诗经》民歌中少见的主题。

就是相同主题的作品,汉乐府民歌在思想深度上也有新的开掘,弃妇诗在《诗经》民歌中往往就事论事,谴责的常只是男子的无情和变化,很少接触剥削阶级的伦理道德等社会原因。

汉乐府的民歌中的弃妇诗就不仅把矛头指向男子本身的薄情和见异思迁,而更把矛头指向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伦理和封建纲常的社会因素,因而加强了作品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

像《孔雀东南飞》就批判了封建的家长制和门第观念,体现了更强烈的现实精神。

汉乐府民歌的一些题目和题材被后世文人反复摹拟过,建安时代直到六朝,出现了大量的拟乐府,唐代大诗人李白几乎写尽了乐府古题,杜甫推陈出新,即事名篇,写出了《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等诗篇,白居易等人发起“新乐府”运动,写作大量揭露社会、反映现实的作品,其精神虽上绍《风》、《雅》,但更近承汉乐府。

这就使现实主义成为一个绵绵不绝的传统。

2、汉乐府的第二个成就是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中叙事诗的成熟。

我国的叙事诗萌芽于《诗经》,但其成熟是汉乐府民歌的叙事诗,《诗经》中称得上叙事诗的是《大雅》中的《大明》、《緜》、《皇矣》、《生民》、《公刘》等被称为周族史诗的作品。

其中虽有不少生动的描写,但总的来说还缺少完整的情节和细致的叙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作品分析汉乐府民歌的内容和艺术成就“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是民歌的创作传统,汉乐府民歌与《诗歌》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自是一脉相承。

汉代与先秦有着相同的宗法制度和相同的阶级剥削、阶级压迫,下层人民的现实生活、精神生活大致相似,汉乐府民歌与《诗经》民歌的思想内容因而不应该有质的区别。

今存乐府民歌多反映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可看作汉代人民生活的实录。

首先,控诉战争罪恶、抒写行役之苦,是乐府民歌的一个重要内容。

汉代前期经过文、景两代的休养生息,到武帝时国家财富日增,统治者也就趾高气扬,忘乎所以。

武帝不仅招致方士,幻想长生久视,而且穷兵黩武,奴役平民百姓。

平民百姓受害深重,有些民歌也就表现出强烈的反战情绪。

如《战城南》:全诗描写激战后凄凉恐怖的战场和人乌间一场惊心动魄的对话,构思奇特,催人泪下,非但是对死者的哀伤,也是幸存者的自悼。

末尾数句,岂止诅咒战争,更有对统治者的严重警告。

这类作品格调悲凉,既写了漂泊者的愁肠和整个家庭的苦痛,也控诉了封建社会对个人物质与精神生活的蔑视和践踏。

其次,汉乐府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反映了人民的悲苦和反抗。

两汉统治的数百年间,社会矛盾日趋尖锐,豪族日富,黎庶日贫。

《妇病行》就是一篇反映民瘼的典型作品: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病妇牵挂孤儿的遗恨,丈夫抚养孤儿的艰辛,孤儿啼哭索母的惨状,非亲历其境者难以写出。

《孤儿行》写的是另一种类型的悲剧。

父母双亡,孤儿脱身兄嫂,备受虐待。

他常年外出经商,回家又供杂役。

“东无复襦,夏无单衣。

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孤儿的不幸,还不限于家庭。

“三月蚕桑,六月收瓜。

将是瓜车,来到还家。

瓜车反覆,助我者少,啖瓜者多。

愿还我蒂,兄与嫂严,独且急归,当兴校计。

”社会的冷漠自私,更加剧了孤儿的痛苦。

孤儿的悲剧,不在于兄嫂的贫富与否,穷其根源,在于财产私有而导致的道德沦丧。

第三,爱情、婚姻与家庭问题,与人生最为切近,是民歌的永恒主题。

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追求如《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为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诗中女子发誓说,我要和你永远相爱,除非是山也平了,江也干了,冬天打雷,夏天下雪,天地合一,才
敢和你断绝。

表明了女子对爱情的忠贞不二与坚决。

对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的抗议如《孔雀东南飞》。

全诗通过二人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的残酷迫害,热情歌颂了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和他们反抗封建礼教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并寄托了人们对他们的同情和战胜封建礼教的愿望。

对上层统治阶级的反抗如《陌上桑》。

这是一篇喜剧性性的叙事诗。

既揭露了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的面目,又刻画了一个敢于反抗的坚贞、美丽、机智的女性形象。

汉乐府真实地反映了现实,它使我们看到当时统治者的丑恶面目和劳动人民在统治阶级压榨下的呻吟的惨状;也能使我们听见当时人民脉搏的跳动和统治阶级荒淫的笑声。

这些汉乐府民歌丰富的思想内容下,同时也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成就。

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首先,汉乐府民歌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其实质在于现实人生,表现现实人生,抒发真实情感。

其中:有的反抗阶级剥削和压迫如《妇病行》、《孤儿行》,有的揭露徭役的残酷和繁重如《战城南》、《十五从军行》,有的抗议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都真实、深刻地反映了汉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尖锐的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本质和残暴罪行;表达了各阶层人民的痛苦和反抗。

是《诗经》现实主义传统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汉乐府民歌发展了《诗经》的叙事成分,在新的条件下,形成了新的诗歌体裁——叙事诗。

如《诗经·氓》因女主人公痛定思痛、回首往事,叙事不尽依照时序,期间又穿插抒情议论。

而《孤儿行》以情感为叙事的结构依据,方法与《氓》相似,但其情结描述之具体、生动,却又远超过《氓》。

而《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和成熟。

《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以人物关系构建叙事情节,以人物冲突推动情节的发展,并以此为挖掘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命运提供一个典型的环境。

再次,汉乐府民歌突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增强了诗歌的容量和表现力。

乐府中有所谓杂言诗,长短随意,句法不等,有一字、两字到八、九字乃至十字的。

这些句式灵活地穿插使用,对于协调诗歌的节奏,形象地表达人物的神态、语言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汉乐府中有不少完整的五言诗
如《陌上桑》、《十五从军行》、《上山采蘼芜》等。

五言诗夸大了诗歌的容量,提高了诗歌的表现力。

最后,汉乐府民歌继承发展了《诗经》的赋、比、兴手法。

《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有的段落铺陈细腻,起到了塑造人物、渲染气氛的作用;《乌生》、《枯鱼过河泣》运用奇特的比喻,寄托人生感概,富有浪漫色彩;又如抒情小诗《上邪》如山洪爆发似的激情和高度的夸张,也都是浪漫主义的表现。

在古代诗歌史上,汉乐府民歌不断向文人诗歌输入养料,促进文人诗的复苏,使它们有了新的风貌。

而叙事诗更以高度的艺术成就,成为后世诗人汲取养料的不竭之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