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文学作品的体裁及表现手法教案

高考语文文学作品的体裁及表现手法教案

文学作品的体裁及表现手法教案永兴一种高三语文备课组编写教学目的:复习文学作品的体裁和常见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掌握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及其运用,能分析一篇散文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教学进程:一、文学作品的体裁:文学作品的体裁分为四种:散文、诗歌、小说和戏剧。

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一般是就散文和小说而言。

(一)散文的审美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写真纪实,袒露个性。

散文是各种文学体裁中最讲究真实性的文体,这是散文的最重要特征。

2.题材广泛,以传达感受为中心。

散文的“散”本来是指“不押韵”、“非骈偶”而言。

但如果我们把它理解成“散漫随意”,也未尝不切合散文的本性。

这种散漫随意表现在题材上,就是散文的选材自由。

3.笔法章法灵活,语言富有美感。

散文的“散”还可以看做对散文的表现方式的灵活性的概括。

(二)散文也有多种分类方法,一般根据作品内容的性质及其表现方式,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

1.记叙性散文,一般简称为“记叙文”或“叙事文”。

它是一种以描述人物事件为主的散文,也有一定程度的抒情、议论的成分,包括报告文学、传记文学、游记等。

2.抒情散文是以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抒发思想感情为主的文章。

它往往通过对某一事件或人物的描写来直接抒发情怀,也常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造成优美的意境。

这类散文一般短小精悍,语言优美,富有诗情画意,表现出浓烈的感情色彩,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如明代文学家宗臣的《报刘一丈书》,现代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杨朔的《茶花赋》等,都是优秀的抒情散文。

3.议论性散文是指以议论、说明为主要表现方式的文学性散文。

它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抓住生活中某个典型人物或事件发表议论,指明其特点,揭示其本质,包括杂文和各种小品文等。

(三)小说的审美特征主要有:1.以虚构的叙事达到对生活的逼真再现。

2.多方面地塑造人物形象。

二、散文阅读常见的表现手法:(一)抑扬结合:“抑”,就是压制,表现为对表现对象的贬低,批评,否定,甚至丑化;“扬”,就是褒扬,表现为对表现对象的抬高,赞扬,肯定,美化。

八年级下册语文提纲2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提纲2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提纲提纲:八年级下册语文内容概述第一篇:文学与审美第一节:文学与情感交流1. 文学对于人类情感交流的重要性2. 文学作品中表达情感的方式和手法3. 文学作品对读者情感的引发和影响第二节:文学与人生态度1. 文学作品中对人生态度的表达2. 文学作品对读者人生态度的影响3.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人生态度的关系第三节:文学与审美1. 文学作品中的审美价值2. 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式和结构3. 文学作品中的审美体验第二篇:修辞与写作第一节:修辞的作用与分类1. 修辞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和价值2. 修辞手法的分类和特点3. 修辞手法对文学作品的影响第二节:修辞与写作技巧1. 修辞手法在写作中的应用2. 不同修辞手法对写作效果的影响3. 修辞手法在写作中的注意事项第三节:修辞与鉴赏1. 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鉴赏价值2. 修辞手法对读者阅读体验的影响3. 修辞手法的运用与创作风格第三篇:古代文学经典与鉴赏第一节:古代文学经典的鉴赏1. 四大名著的背景与价值2. 中国古代文学名篇的鉴赏要点3. 古代文学经典对现代文学的影响第二节:古代诗词的鉴赏1. 古代诗词的发展与流派2. 古代诗词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3. 古代诗词的鉴赏技巧和欣赏方法第四篇:现代文学与鉴赏第一节:现代文学的发展与特点1. 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的区别与联系2. 现代文学的主题和形式3. 现代文学对社会的反映和影响第二节:现代小说的鉴赏1. 现代小说的流派和发展趋势2. 现代小说的艺术手法和叙事结构3. 现代小说对读者的启发与思考第三节:现代诗歌的鉴赏1. 现代诗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2. 现代诗歌的审美标准和主题特征3. 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欣赏技巧。

文学作品教案

文学作品教案

文学作品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文学作品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文学作品的分类和鉴赏方法;3. 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与风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4.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文学作品的定义和特点;2. 文学作品的分类和鉴赏方法。

三、教学内容1. 文学作品的定义文学作品是用语言艺术形式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创作,具有审美功能。

它包括文学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

2. 文学作品的特点(1)表达性:文学作品通过语言艺术形式,通过文字的运用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2)艺术性:文学作品具有审美价值,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和感受。

(3)综合性:文学作品是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体,包括语言、形象、情节、结构等多种元素。

(4)可理解性:文学作品是为读者所创作的,它应当具有一定的可理解性,以便读者能够理解和欣赏。

3. 文学作品的分类(1)按体裁划分: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

(2)按内容划分:现实题材、历史题材、科幻题材等。

(3)按形式划分: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长诗、短诗等。

4. 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1)关注文学作品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故事结构和人物塑造;(2)注重作品的语言表达和意象的运用,包括修辞手法、比喻手法等;(3)关注作品的背景和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生活和时代背景对作品的影响;(4)研究作品的风格和主题,探究作品所传递的思想和情感。

四、教学活动1. 导入活动:通过欣赏一首名诗,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2. 课堂讲解:依次介绍文学作品的定义和特点,分类和鉴赏方法,并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进行讲解。

3.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文学作品的分类和鉴赏方法的讨论和分享。

4. 教师点评: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引导,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识和理解。

5. 课堂练习: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鉴赏练习,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6.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和鉴赏方法的应用。

文学作品提纲怎么写

文学作品提纲怎么写

文学作品提纲是指在文学创作之前,对文学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背景等方面进行规划和设计的文本。

以下是文学作品提纲的写作步骤:
1. 确定主题:文学作品的主题是作品的灵魂,因此在写作提纲之前,需要明确作品的主题,包括主题的内涵、情感、意义等。

2. 确定情节:情节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故事的发展过程。

在构思情节时,需要考虑故事的起点、发展、高潮和结局,以及各个情节之间的联系和衔接。

3. 确定人物:人物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是故事的主要角色。

在构思人物时,需要考虑人物的性格、经历、行为、语言等方面,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4. 确定背景:背景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时间、地点、社会背景等方面。

在构思背景时,需要考虑背景对故事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背景来丰富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5. 制定提纲:在确定了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和背景后,可以开始制定文学作品提纲。

提纲应包括作品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主题和意义等方面的描述,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和衔接。

6. 修订提纲:在制定提纲后,需要对提纲进行修订和完善。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情节、人物和背景进行调整和修改,以确保文学作品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总之,文学作品提纲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步骤,它可以帮助作者更好地规划和设计文学作品的内容和结构,提高作品的质量和水平。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及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及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及教案文学观念的变革近代文学变革中的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中国文学现代性文学观念的孕育。

第三节文学创作的业绩该时期出现的“南社”诗歌团体;“戏剧改良”;“新文体”的散文;“政治小说”;翻译的外国小说;民初各种言情通俗小说等等。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6课时)第一节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等文学主张;文学革命兴起的基本状况;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入发展。

第二节新文学社团与思潮流派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湖畔诗社等;五四主要文学思潮和流派。

第三节20年代文学论争1与以林纾为代表的国粹派文人的斗争;与学衡派、甲寅派等复古派的论争;新文化统一战线内部的论争。

第四节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人”的文学观念的现代意义;文学语言变革的革命性意义;文学观念的彻底转型;文体形式发生的重大变化;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关系的建立。

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8课时)第一节鲁迅的生平、思想和文学创作概述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南京水师学堂的学习期间接受了进化论;日本仙台学医和“弃医从文”的选择;五四时期的“呐喊”,小说和杂文的创作;五四退潮后的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历史小说《故事新编》;大革命失败时的思想反思,进化论的轰毁;在上海参与左翼文学运动;生命最后的战斗日子以杂文为武器。

第二节《呐喊》、《彷徨》《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小说集的思想内容;《狂人日记》的思想启蒙总纲;《阿Q正传》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和关于农民问题的思考;《伤逝》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呐喊》、《彷徨》的艺术成就:人物塑造、表现手法、吸收外国小说的技巧、“格式的特别”等,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

第三节《故事新编》鲁迅历史小说的独特性;《故事新编》的主要思想内容;《故事新编》的创作方法;《故事新编》的艺术特点。

高中语文教案:文学作品的文体与主题

高中语文教案:文学作品的文体与主题

高中语文教案:文学作品的文体与主题一、引言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作品的学习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学作品既有丰富多样的文体形式,又有各种深刻的主题思想。

本教案将通过讲解文学作品的文体与主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文学作品的文体1.文学作品的文体定义及分类文学作品的文体是指作品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式。

根据表现方式的差异,可以将文学作品分为诗歌、散文和戏剧三种文体。

其中,诗歌以其音韵、节奏和意象等美学特点著称;散文着重于文字的表现力和叙述性;戏剧则强调对话和舞台表演。

2.文学作品的文体特点不同的文体具有各自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形式。

诗歌的语言要求精炼、押韵有节奏感,表达意象的方式多样,常用象征手法;散文语言自由,可以借助描写、议论、抒发感情等方式表达作者的思想感受;戏剧则需要通过剧本和舞台表演来展示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

三、文学作品的主题1.主题的概念及意义主题是文学作品表达的核心思想和思想感受,是作品的灵魂和精髓。

通过主题可以探讨人生的意义、反映社会问题、传递情感和价值观等。

了解和把握作品的主题有助于深入理解和解读作品的内涵。

2.主题的形式和内容文学作品的主题形式多样,可以是对人生的思考与哲理的反思,也可以是社会问题的探讨和批判,还可以是对爱情、友情、亲情等人际关系的描述。

主题的内容可以包括人物形象、情节安排、意象运用等。

四、学习方法与活动设计1.学习方法为了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学习方法。

如:阅读文学作品,并通过讨论、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文体和主题;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模仿和改编的方式来理解文学形式的运用和主题思想的表达等。

2.活动设计针对文学作品的文体和主题,设计以下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活动一:文体辨析以《静夜思》为例,让学生分析其语言特点,指出它是一首什么文体的诗歌,并解释其特点和表达方式。

8文学理论教学大纲

8文学理论教学大纲

《文学理论1》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课程要求文学理论1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它以文学和文学活动为研究对象,从宏观视野和理论高度系统阐释文学活动的性质、特点和规律。

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及相关科学的方法为主要教学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文学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知识,树立正确的文学观念,培养学生欣赏评论文学作品、准确分析其他文学现象、创作文学作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文学课程、进行文学研究和语文教学以及其他文化事业实际工作提供概念范畴及方法论基础。

本课程承担着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理论素养培养和提高的重要任务,对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思维能力和人文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比较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以及相关方法,并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和解释各种文学现象;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的掌握文学理论的有关知识,获得一定的理论修养,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和高雅的文学趣味,培养学生鉴赏理解分析和评价各种文学作品、文学活动以及文学现象的能力,为将来从事语文教学及文学研究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文学理论1课程内容包括:文学理论课程简介、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文学本质论、文学价值与功能论、文学创作论五大板块内容构成。

通过理论学习,学生能够清楚文学理论的课程性质,掌握有关文学是什么、有什么用、由谁来写、写什么的知识,掌握文学的创作过程及其规律,探秘文学创作的心理,解决文学怎么写的问题。

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培养学生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立场上正确分析、评价文学活动四要素及各种相关理论学说,确立正确的文学观念,提高正确地分析文学作品和其他文学、文化现象的能力,提高了文学创作能力。

总之,使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审美鉴别和创作能力,乃至精神境界都有所提升。

在培养学生从事汉语言文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的工作能力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学生毕业后更加能够胜任中学的语文教学和管理工作。

(完整版)文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文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文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评能力,使学生能够真正欣赏和理解文学的魅力。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其理解文学作品的深层意义。

2.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批评思维和创造力,使其能够进行文学评论和创作。

4.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使其能够准确表达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见解。

三、教学内容1.文学作品选读入门阶段: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的选读,例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拓展阶段: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世界文学作品的选读,例如《百年孤独》、《傲慢与偏见》等。

2.文学理论与批评文学批评方法的介绍与应用。

文学流派的探讨,例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

文学作品的意象与象征的解读。

3.文学写作与创作文学写作技巧的讲解与实践。

基于已阅读文学作品的创作,例如文学评论、故事改编等。

四、教学方法1.经典文学作品的讲解与解析,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2.文学作品的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文学作品的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写作能力。

4.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式授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评估1.平时表现:考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的交流合作情况。

2.作业评估:通过学生的书面作业,考察其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分析能力,以及创作能力。

3.小测验:定期进行文学知识的测试,检测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4.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课程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包括文学作品的分析和理论的运用等。

六、参考资料1.《红楼梦》、《西游记》等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

2.《百年孤独》、《傲慢与偏见》等中国现当代和世界文学作品。

3.《文学批评导论》、《写作技巧指南》等文学理论与写作方面的书籍。

七、注意事项1.学生需积极参与讨论和作业完成,主动思考和提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第八章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教学重点:作为创作活动的产物-----文学作品,其构成包括两个层面:微观的和宏观的。

也即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

一个事物的特殊本质往往最直接地体现在它的特殊内容和特殊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中。

本章,我们重点研究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相互关系,以便更深入地揭示文学作品有别于其他文本的本质特征。

教学方式:作品分析,解讲课时:两节第一节文学作品的内容及其要素一、文学作品内容(一)文学作品内容的界定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内在诸要素(情感和思想)的总和。

形式则是内容诸要素的内在结构和表现形态,是内容的存在形态。

(语言结构逻辑层次)文学作品的内容是作品所表达的“第二自然”中的社会生活、情感体验和审美意蕴。

只有那些经过作家体验的东西才有可能成为作品的内容。

(二)文学作品内容的特点第一,它不是分门别类地反映生活,而是把社会生活作为一个整体来观照把握。

这是它与科学、哲学之区别。

科学、哲学关注的是生活的某一方面,而文学则是全面地关注生活。

因而文学作品的内容具有整体性。

第二,文学作品的内容是把人本身、人的内心世界、人的心灵和情感作为主要对象去把握和表现的,因而文学作品的内容具有心灵性和情感性。

(内容的实质也就是作家在社会生活的观照把握里所流露出的情感与思想,而形式是情感和思想借以流露的语言组织。

艺术的功能是赋予形式以内容。

)第三,文学作品的内容是审美主客观的统一。

但这种主客观的统一是通过以形式来表现内容这种方式呈现的。

什么是内容?什么是形式又是一个纠纷的问题。

中国旧有“意内言外”和“意在言先”的说法。

照这样看,以“言”表现“意”,“言”就是形式,“意”就是内容,表现就是拿在外在后的“言”来表达在内在先的“意”。

“意”是情感思想的合称。

情感是生理的反应在意识上所生的感觉,自身迷离恍惚,不易捉摸。

文学作品表现作家的情感和思想,但作粗不能空洞地言悲言喜,再加上一些惊叹号,它必须描绘情感所由生的具体情境,喜怒哀乐由具体可感可触的人物的言谈举止笑貌表现出来。

也就是说,作家的情感必须化为思想,才可以表现得出,这里所谓“思想”有两种方式。

一种运用抽象的概念。

一种运用具体的意象。

比如说“我打狗”这个思想内容。

我们可以用,“我”“打”“狗”三个安所入出境的意义边串起来想,也可以用“我的身体形象”“打的动作姿态”和“狗被打时的形象”连成一幅图画或一幕戏景来想。

前者是概念的思想,后者则是意象的思想,就是“想像”。

而文学作品大体上是用想像和联想来表现作家的情感,所以,“意”是情感饱和的思想。

第四,文学作品的内容具有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是以具体艺术形象的方式呈现的。

我们接受事物的形象是用感官,领会事物的关系条理是用理智。

感官所得的是具体意象,理智所运用的是抽象概念。

如在白马、白玉、白雪等个别事物所“见”到的白是具体意象,离开这些个别事物而总摄其共象所“想”到的白是抽象概念。

所以,具体意象的力量都大于抽象概念。

二内容与形式之关系1、内容居主导地位,但又不能脱离形式。

2、内容是作家思想情感活跃因素的呈现,它的变化又导致形式的变化。

3、内容与形式相辅相成。

二、主题(一)主题的含义主题是指作品通过形象系列显示出来的主导性情感或思想,是作品内容构成的核心,是作品审美意蕴的主旨。

第一,主题来自作家的生活体验,来源于生活实践,是人生给作家的一种暗示。

第二,主题可能是逐渐形成的,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会有所变化,最初作家有的只是一个朦胧的动机。

第三,主题只能蕴涵在作品之中,通过文学形象来显现。

(它不只通过一个人物形象或一条线索来表现,主题统领全局的作用。

)(二)主题的类型1、情趣流露型表现作家的一种心态,是作家一种审美意趣和情怀的流露。

这种主题的类型往往较单纯,表现出优美的倾向。

诗歌、林雨堂的小品文、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等2、情感评价型表现明确的情感倾向和对审美客体的态度评价,体验的深度与表现的力度强于前者。

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验就不仅仅是对景物形式美的感受所能表达的,而是具有某种明确的历史和社会的使命感。

如《三国演义》《水浒》3、审美超越型表现出很强的理性精神和整体观照与超越意识,是作家人生体验与审美理想的深刻反映。

既涵盖主体对人生遭遇喜怒哀乐的体验,又突破了个体的局限性,将个体的体验升华到类的高度,人生的终极关怀这一层次。

如,李白的诗:"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陈子昂:前不见来者,后不见古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荷尔德林:(德国十八世纪古典浪漫派诗人的先驱)谁沉冥到,那无边的“深”,将热爱着,这最生动的“生”。

鲁迅的《狂人日记》《孤独者》《过客》等系列小说等等。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三)主题的功能主题在文学创作中是解决怎样写的问题。

主题的确立在创作过程中可以形成兴奋优势中心,引领作家的创作思维向更为深广的领域延展,极大地丰富题材原有的有限容量,在写作表达时起到统摄全篇的结构布局,材料运用的作用。

(四)主题提炼的要求要达到主题深邃的程度,关键在于“开掘要深”(鲁迅语)。

鲁迅是我们文学里思维清晰、思维敏捷,主题深刻的象征。

犹如山脉隆出地表。

鲁迅深刻的文学主题皆是通过具体、逼真而深刻的人物形象来表现。

拿《孔乙己》为例。

在《孔乙己》里,鲁迅省略了孔乙己最初几次来到酒店的描述,当孔乙己的腿被打断后,鲁迅才开始写他是如何走来的。

这是一个伟大作家的责任,当孔乙己双腿健全时,可以忽视他来到的方式,然而当他的腿断了,就不能回避。

于是,我们读到了他文学叙述中的绝唱。

“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

’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

看时又全没有人。

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

”先是声音传来,然后才见着人。

这样的叙述已经不同凡响,当“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孔乙己摸出四文大钱后,令人战栗的描述出现了,鲁迅只用了短短一句话,“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是用这手走来的。

”他的叙述在抵达现实时是如此迅猛,就像子弹穿越了身体,而不是留在了身体里。

再如张爱玲对主题的提炼,一般是有过前后的对照,形成强烈的参差。

给我们留下难以磨灭的人物印象。

其二,主题具有统一性。

一篇文章不管是有几条线索,有多少个人物展开,主题应该是明确的。

这些线索和人物皆是为配合主题服务的。

再者,文学作品的主题具有多样性。

文学作品的主题具有客观性,即所谓“形象大于思想”三、题材(一)题材的含义广义的题材是泛指文学作品所描写的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

如工业题材,农业题材、爱情题材、侦探题材等狭义的题材,是指作家从生活中选择、提炼、加工并写入作品,构成艺术形象进而表现主题的一组生活素材。

(二)题材与素材素材是指作家在生活中积累起来,尚未经过提炼加工的社会生活的原始材料。

但可以被称为题材的仅是素材中有价值的一部分。

其有限性表现在要经过三重过滤。

1、是否经过作家主观的加工提炼;2、是否被作品采用;3、是否构成艺术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

满足了这三个条件,才能被称作是题材。

主题是借助艺术形象由读者感受体悟出来的艺术形象是由题材构成的。

(三)叙事性作品与抒情性作品的题材叙事性作品是通过一个相对完整的事件在特定环境中的展开塑造人物性格,展现人物命运,传达作家对人生的审美体验的。

它的题材一般由人物、环境和事件组成。

抒情性作品是借助具有象征表意功能的有限景物铺陈,传达作家对人生无限意味的审美体验。

它的题材一般由情和景组成,一般不需要完整的人物,环境和事件的描写与刻画。

(四)题材的功能题材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题材与主题二者相互依赖,题材的意义要靠主题点化,但主题也要在题材的积累和加工的过程中引申而出。

题材有导出和深化作品主题的作用,作品的主题又必须通过题材的铺陈和形象的塑造来表现。

(五)选材的要求第一,题材的多样性与选材的广泛性是文学审美独创性的保证,二者寻求统一。

题材的多样性是指只要能够引起作家对生活的审美体验,能够有效地传达这一体验的题材都可以成为文学表现的对象。

被纳入题材的表现范围之内,无需任何人为的设置。

为满足欣赏者不同的审美需求,题材的选择必须遵循多样化与广泛化的要求。

第二,选材要严。

选材是为表现主题和审美创造服力。

第三,作家的审美理想、作品表现的主题与构思文学形象的需要,是选择的第一需要,也是选材的一般标准。

四、情节(一)情节的含义情节是叙事性作品内容的必备要素。

情节是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相互关系和矛盾冲突所构成的一系列人物活动和生活事件的演变过程。

情节往往是构成人物性格的重要因素。

人物性格的发展应与情节的发展相一致,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表现人物性格的特征,显示人物与人物之间,性格与性格之间的矛盾冲突的必然性,进而通过人物性格的展现,表现作品的主题,传达艺术家对生活的审美体验。

而抒情性作品,有些也包含某些情节性的因素。

如马志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但这个情节很不具体,是抽象的。

(二)情节的构成情节是一个与人物性格发展完全吻合的事件的过程。

文学作品的情节主要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部分构成。

1、开端开端是情节的起点,是作品所表现的事件矛盾的起因,也是主要人物性格的第一次“亮相”,往往体现人物关系的特性,预示矛盾发展方向。

如在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里,离了婚后回娘家的白流苏突然接到徐太太送来的她的前夫因患肺炎去逝的信息。

一家人对此信息的反应和态度。

将流苏置到一个尴尬而双倍感冷漠的环境里。

她觉得自己呆不下去了。

如在《送火神》里,村民一看见有放火嗜好的傻子大系哥时,自觉涌起的警惕心理。

2、发展发展是矛盾冲突继续展开并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人物性格在环境的作用下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情节发展逐渐推向高潮的最重要的主干阶段。

3、高潮高潮是冲突达到顶点。

矛盾接近解决但尚未解决的关键时刻。

此时,人物性格充分展现,作品主题集中体现,同时,往往预示着重大转折的临近。

如在《倾城之恋》,突如其来的战争。

这个高潮无疑是白流苏和范柳元两人之间矛盾的调和点。

是对主题的锤炼和提升。

战争使两人改变了对爱情的看法,都涌起了渴望家,渴望温暖,渴望永恒宁静的愿望。

而在《送火神》里,当大系哥的问题,一次次得不到解决,(找父母,找民政,找维稳办以及关乡政府办公室等,)作者又安排大系哥放了一次火,这无疑是文章的高潮,也是大系哥最终悲惨命运的推动。

4、结局结局就是矛盾的解决,也是事件演化和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

《倾城之恋》里,白流苏最终因战争的推动,得到了新的婚姻。

《送火神》里,大系哥葬身火海。

(三)细节细节是指文学品中细腻地刻画人物、展开事件、营造环境和描绘景物的最小单位,是艺术形象的细胞。

情节与细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情节是由诸多细节构成的,但是细节本身也有相对的独立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