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诗歌表现手法

高中语文诗歌表现手法
竹枝词(唐?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倒是无晴胜有情”。
4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①“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②“终岁不闻丝竹声”、诗中以“丝竹”代音乐。③“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的鞍马代“客人”④“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诗中以“杜康”代酒。杜牧的《赤壁》:折戟沉砂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析]文中的“东风”指的是赤壁“火攻”的事;“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大乔是东吴之主孙权之兄孙策的妻子,小乔石东吴主帅周瑜的妻子,此二人的命运代表了东吴国家的命运。文中的“锁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被曹操虏去,意味着东吴的败亡。以“锁二乔”借代东吴的败亡,既显得委婉,又显得深沉,同时又能给人联想与思考。再举几个例子:边声”通常是边塞上引发人们悲愁的风声、笛声、马的嘶叫等特声响氛围的借代;“长安”原为汉唐的都城,后世也作为其它国都的代称。因为汉唐是汉民族强盛的代表,所以后世用作其它朝代的代指,多少寓有昔盛今衰的感慨;“阳关”“折柳”寄托离别,“鹧鸪”“杜鹃”寓有悲愤;“石壕村”代穷苦百姓,“长生殿”代统治阶级……。
2,拟人 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请看下面两首诗歌“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一、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并更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客观实在二、叙述方式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

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4
三、修辞技巧 比喻、比拟(拟人)、夸张、对比、双关、通感、借代、反语、反问、互文等等。 四、章法技巧 1.结构上的常用术语 开门见山、直承文题、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分后总、卒章显志、先景后情、以景结 情、铺设悬念、伏笔照应、过渡衔接、承上启下、叙议结合、前后照应、首尾圆合、点明文 题、等等。 2.内容表现 景————情 事————情 景、事————情、志 事、物————理、趣 3.谋篇章法 首———起
2
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二、描写技巧 1.渲染铺陈 我国传统画技之一,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用于文学创作,就是 从正面着意描写,用铺排、反复等手法对人物和环境作突出、强调。 江南可采莲 汉乐府民歌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 莲叶北。 渲染描写,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青年男女采莲时的欢愉活灵 活现地展示了出来。 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 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 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 登郡门。 用铺陈的手法描写太守家迎娶兰芝的场面,表现了女主人公的 美丽高贵,为全诗增加了悲剧 的气氛。 2.烘托 我国传统画技之一,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更为明显突出。用于 艺术创作,就是指从侧面 着意描写,作为陪衬。 ⑴正衬:用同类的相似的事物来衬托,此乃“烘云托月”之法。 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 情”。 ⑵反衬:用相反、相对的事物进行衬托,此乃“山高月小”之法。 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 ⑶互衬:两个事物相互映衬,无主次之分,此乃“绿叶衬红花”之法。 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表达技巧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表达技巧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表达技巧语言是文学作品的灵魂,通过巧妙的语言表达可以让作品更加生动、深入人心。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运用各种语言技巧来传递情感、展现人物形象、烘托氛围等。

本文将讨论一些常见的语言表达技巧,并以一些著名的文学作品为例进行探讨。

第一,比喻和象征是常用的语言表达技巧之一。

比喻是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对比来形容另一个事物,以增添文学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例如,杜甫的《登高》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将阳光和黄河与山和海进行类比,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赞叹之情。

而象征则是通过一个事物或符号来代表另一种含义,以增加文学作品的深度和多义性。

例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常常通过丹麦王子的草帽来象征他的权力和身份的转变。

第二,排比和对偶也是常见的语言表达技巧之一。

排比是通过使用重复的结构、修辞并列等手法,使文学作品更加鲜明和有力。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中写道:“我们的研究都是瞎子寻小米,是聋子听雷。

”这种排比的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让读者印象深刻。

而对偶则是通过将两个对称或相反的事物进行并列,以凸显差异和矛盾。

例如,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常常出现男女主角的对比对偶,如小龙女和杨过、黄蓉和郭靖等。

第三,隐喻是一种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以表达更深层次的含义。

隐喻可以是一句话、一个词语,甚至是整个故事的构思。

例如,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中,通过描述一个虚构的热闹而混乱的城市,暗喻了当时社会上的一些问题和矛盾。

隐喻不仅可以增加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还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第四,色彩的运用也是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技巧之一。

通过描述物体的颜色、明暗和光影等,可以烘托出画面的氛围和情感。

例如,莎士比亚的诗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葬礼中的场景描述由明媚的阳光变为昏暗的阴影,通过对比展示了主人公之间的悲剧命运。

色彩的运用不仅能够增加作品的视觉效果,还可以在情感表达上起到强化的作用。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析】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 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 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二)拟人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 分析: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 , 将白鹤人格化,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 地先偷看梅花几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合断 魂”一词将粉蝶人格化,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 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作用:1.促使读者产生联想,将事物人格化,富有 情趣,生动形象。 2.突出作者的情感。
——诗歌的表达技巧
文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排 比、用典、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 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 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叙事抒情,用典抒情,借古讽今)。 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 侧结合、声色结合、角度的变化、白描、工笔等。 表现手法:赋、比、兴;衬托、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 联想、想象等。 3、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 得当、以小见大、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一)比 喻
兰溪棹歌(戴叔伦)
修辞方法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前两句用到了什么修辞?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月亮的形状并体 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 出了兰溪水之清澈平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雨源自池上刘攽(bān)

高三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

高三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
⑵对夜雪的描写,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答:侧面描写。触觉:冷;视觉:明 ;听觉:折竹声。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 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 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 怨怒,但坐观罗敷。”
借“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等的反应 来烘托秦罗敷的绝世美貌。
夜 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⑴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答:平淡质朴,浅显自然。
(1)答案: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写出长江的色彩。 ②比拟,如将新月人格化,“学”扇子的模样。 ③夸张,如“山泉千尺”,突出山泉的气势。 ④对偶,如“长江”对“淮山” ,“万里”对“数点”, “白如练”对“青如靛”。 ⑤借代,用“江帆”代指船只,局部代整体。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靛。江帆几片疾如箭, 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 字来如线。 (2)请分别从写景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 简要赏析。
诗歌的描写方法
空间
:上下远近、 局部整体、点面结合 、
a、描写顺序
时间
b、描写角度\内容:
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等感官;
所见、所闻、所感、所想。
c、描写手法:
正侧面描写 虚实 动静 抑扬 白描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1.正面描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写侧面描写: 《陌上桑》:
比兴
问题:请赏析此诗的前两句。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参考答案: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如眉”:以眉喻月,描绘了当时月亮细且弯 的形状并突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 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 月光的皎洁。

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

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

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涉及到许多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

这些手法和技巧用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帮助作品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下面将分别从叙事、描写和对话三个方面探讨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

一、叙事叙事是文学作品中最基本的一种表现形式。

一个好的叙事,能够让读者真正走进故事中去,体验故事中的情感和经历。

常见的叙事手法包括叙述、描写、对比、反转、暗示和悬念等。

在叙述中,作者通常会逐步地展开故事情节,让读者逐渐地进入故事的世界。

在描写中,作者则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描述,让读者感受到故事中的环境和人物,体验到故事中的感受。

对比和反转是两种常见的叙事手法。

在对比中,作者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强调它们的差异性。

比如,巨婴和小孩之间的对比揭示出来了人类成长过程的不同时期之间的区别。

在反转中,作者通常会将故事发展过程中的意料之外的事件发生出来,让读者重新关注故事情节,甚至重新评价故事本身。

暗示和悬念这两种叙事方式则是常用的理解深层意义的方式。

在暗示中,作者在叙事过程中穿插小细节和表述,从而让读者推断出情节的意义。

悬念则更加强烈,它指的是作者在叙事过程中用意料中的反转手法,让读者继续往下读,以期望公布答案,让人不能自拔地追踪到故事的结局。

二、描写描写是文学作品中表现形式之一,它让读者感受到故事中的环境、情感和情绪。

好的描写几乎等同于一个场景的创造,它能够让读者身临其境,探索故事本身。

常见的描写手法包括气氛、人物、节奏、声音和色彩等。

在描写中气氛是最容易引起读者共鸣的表现形式之一。

在一些压抑的场景中,用词明晰、生动的语言创造气氛,如紧张、安静、压抑的气氛。

它能够勾起读者的共鸣,让读者感受到故事情节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思维。

人物也是描写中常见的表现形式。

通过人物的描写,读者可以了解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经历,进一步理解故事情节和背后所蕴含的情感。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的意图在于植入一些新思想和发掘人物深层关系和情感。

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至巫峡时遇赦。南游岳阳,写下此诗。下榻:留宿处。 行 杯:浮杯,流觞。 回:回荡,摆动。
对答第题三步联“骤云:间明连手下法榻,+阐天运上接用行+析杯”效所果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的?
答题规范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明手法) 2、结合诗句解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阐运用) 3、这种手法怎样地生动形象地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 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析 效果)
常考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 问、对比、象征、通感、双关、用典、叠词、互文、 列锦等。
反问
特征: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 感情。
举例:“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 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 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 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 别意与之谁短长? 【注】此诗是李白即将离开金陵东游扬州时留赠友人的一首话别诗。吴姬:吴地的青年女子。 压酒:压糟取酒。古时新酒酿熟,临饮时方压糟取用。 欲行:将要走的人,指诗人自己。不行:不走的人,即送行的人,指金陵子弟。
①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 ②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 奇,在云间留宿,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 身仙境的情景。 ③表现了诗人因赦而喜悦轻松、浪漫豁达的心情。
对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⑴、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⑵、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⑶、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散文的表现手法,有铺垫、烘托、对比、象征等。

了解散文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是阅读散文的一个重要手段。

如象征可使思想、感情形象化、具体化,可使文章表达得更含蓄、更深沉。

用第一人称,可使叙述显得亲切、真实;用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便于进行抒情,而且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

了解了这些,我们就能更便捷、更深入地进行阅读了。

备战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的设题形式及解答指导作者:河北辛集市新垒头镇第二中学孔凡丽河北辛集市中学薛吉辰本文共浏览305次文学作品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难点,了解有关的设题形式,可有助于试题的解答。

一、表达方式类设题形式:1. 对“××”表达方式举例加以说明。

2. 这种写法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3. 本文采用了什么叙述人称?有什么作用?名师出招:1. 确认指定句子或语段所用的表达方式。

文学作品中运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五种,其中记叙、描写和抒情是测试重点。

记叙的形式主要有顺叙、插叙和倒叙三种。

采用顺叙手法,能使读者容易把握事件的发展的来龙去脉和人物性格的发展过程。

采用插叙手法,能使作品内容丰富充实,波澜起伏,曲折回旋。

采用倒叙手法,能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增强艺术效果。

除此之外,记叙过程中还有三种人称的变化,采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可信,有说服力,也便于直接抒情。

采用第二人称,显得亲切自然,仿佛读者和作品中的人物直接对话,拉近了两者的距离,便于感情交流,另外还可以使物拟人化。

采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就描写对象说,有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等;就描写方式说,有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人物描写方式属于正面描写,人物描写的方式主要有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采用人物描写方式,能以形传神,增强人物形象的鲜明性,揭示人物心理和性格,表明人物的思想品质。

景物描写就是侧面描写的一种形式。

采用景物描写,能渲染烘托气氛,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主题,使故事情节更为生动真实。

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的性格、肖像、语言、行动、心理及其周围环境所作的细腻、具体的描绘。

采用细节描写手法,能准确传神地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

除此之外,描写过程中还有描写顺序的变化,主要有时间、空间和逻辑三种。

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采用直接抒情,能直抒胸臆,淋漓尽致地表达感情。

采用间接抒情,能寓情于景,寓情于事,含蓄地表达感情,韵味悠长。

2. 依据所用表达方式的作用并结合文句作答。

二、表现手法类设题形式:1. 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或这样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 从取材方面对文章做简要解析。

3. 文段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名师出招:1. 确认指定句子或语段所用的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常见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象征、对比、衬托、渲染、抑扬、以小见大等。

采用象征手法,能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使抽象的情理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

采用对比手法,能在两种互相对立事物的比较中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采用衬托手法,可以在所描述的环境、气氛等的陪衬下,烘托出主体事物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采用渲染手法,能在浓墨重彩的描绘中营造氛围,为行文设置铺垫,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增强艺术感染力。

采用抑扬手法,能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

采用以小见大手法,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

2. 依据所用表现手法的作用并结合文句作答。

三、修辞手法类设题形式:1. 本文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2. 赏析文中的“××”句子。

3. 文中是否可以运用或不运用“××”修辞手法?名师出招:1. 确认指定句子或语段所用的修辞手法。

文学作品常见的修辞手法大体分三类,描绘类的修辞手法能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能突出强调事物,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能增强语气,起强化作用,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运用比喻可以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

运用拟人可以使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生动。

运用夸张,可以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

对偶的作用是表意凝练,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排比的作用是一气呵成,突出强调。

反复的作用是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

2. 依据所用修辞手法的作用并结合文句作答。

四、谋篇布局类设题形式:1. 本文开头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2. 文章最后一段写“××”,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或作用?3. 如果将文章最后一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名师出招:1. 确认指定语段在行文中的位置。

语段在行文中的位置包括开头段、中间段和结尾段,分析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

开头段的作用有统摄全篇,领起下文,设置悬念,开门见山,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中间段的作用有过渡,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开启下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结尾段的作用有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

另外还有线索贯穿全文,线索通常有中心事件、感情、事物、人物、时间、空间等,线索往往有一定的标志。

2. 依据段落位置的作用并结合文句作答。

五、主旨表达类设题形式:1.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作者的感受或体会是什么?2. 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3. 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4. “××”的特点表现在哪几个方面?5. 概括说明或分条陈述文章“××”段的主要内容。

6. 如何理解“××”句子。

7. 结合全文,对作者的观点或态度作简要评价。

名师出招:1. 确认指定句子或语段在行文中的位置。

2. 依据上下文作答。

六、语言运用类设题形式:1. 句中的“××”的含义是什么?2. 文中的“××”表现在哪些地方?3. 从语言方面对文章做简要解析。

名师出招:1. 确定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

分析测试词语所在的位置,是主干成分还是附加成分,以此确定词性或短语结构,解释含义时要尽量使用同类词性的词语或短语结构。

2. 依据上下文作答。

3. 分析语言特色,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语言风格,常见的有简洁洗练,通俗浅显,不加雕琢,质朴清新,淡雅自然,华丽典雅,明白通畅等。

一是修辞手法,用法见前文。

一是句式特点,常见的有整散句结合,长短句结合,倒装句式,文白相间等。

学会用基本阅读文学作品2007-08-01文学作品包括散文、诗歌、小说、戏剧。

这些文学样式,都有自己鲜明的体裁特点。

我们在阅读训练时,要善于运用其基本术语,这些术语一般都融于各种文学作品的基本技法中。

1.散文阅读阅读散文,除了把握其基本的类型外,还要明晰散文的写作技法。

阅读一篇散文,首先要遇到的就是这篇散文表达了什么内容,创设了怎样的意境,达到了怎样的目的和效果,运用的是怎样的手法。

了解了这些,才能更好地进行阅读。

下面仅从谋篇布局、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三个方面来熟悉一下散文的基本技法。

(1)谋篇布局从谋篇布局来讲,散文技法有线索、顺序、过渡、照应和详略。

例如线索,线索是疏理散文结构和材料的钥匙,散文材料是由线索有机联系起来的。

理清线索有助于我们了解散文的结构,也有助于分析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轨迹。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多以物为线索,如巴金《灯》中的“灯光”,杨朔《茶花赋》中的“茶花”等。

写景的散文,多以时间、空间或感情为线索,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先写自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然后是寻找宁静,接着是被蝉声与蛙声打破宁静,全篇弥漫着无法排遣的淡淡哀愁,其叙事、组材、写景都是紧紧围绕作者忧郁心情的流泻来行文的。

了解了散文的线索,阅读散文就有了一个纲目。

又如详略,这也是散文谋篇的一个重要方面。

有若干个材料,哪些要详写?哪些要略写?为什么要详写?为什么要略写?这都是颇有讲究的。

一般来讲,主体材料要详写,非典型材料要略写。

(2)表达方式散文的表达方式主要有叙述(顺序、倒叙、插叙)、描写(人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议论和说明。

就表达方式来讲,散文用得最多的是叙述、描写和抒情。

叙述。

叙述是散文最重要的表达手段,因为无论什么形式的散文,都要以事、以景或以物见意。

材料的叙述顺序,关系到表意的效果。

描写。

描写的目的在于给读者以鲜明的形象。

但一篇散文,如果不加以区别,处处都展开描写,形象反而模糊了。

因此,描写又是有重点的。

文章描写的重点,总是那些最能表现作品思想的地方,最能烘托作品情境的地方。

抒情和议论。

在散文中,抒情和议论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作者对所述对象的见解和感情,常常直接以抒情或议论的方式表达出来。

因此,阅读散文,把握了抒情和议论也就把握了材料的精神,把握住了作者的思想倾向和写作意图。

如果说记叙是散文的形,抒情和议论则起着点“神”的作用;抓住了抒情和议论,对散文也就“意领神会”了。

(3)表现手法散文的表现手法,有铺垫、烘托、对比、象征等。

了解散文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是阅读散文的一个重要手段。

如象征可使思想、感情形象化、具体化,可使文章表达得更含蓄、更深沉。

用第一人称,可使叙述显得亲切、真实;用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便于进行抒情,而且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

了解了这些,我们就能更便捷、更深入地进行阅读了。

2.诗歌阅读谈起诗歌的表现技法,我们还得从我国最早流行的传统表现手法说起。

我国最早流行且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中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