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再认识

合集下载

《西洋史》读后感(精选多篇)

《西洋史》读后感(精选多篇)

《西洋史》读后感(精选多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读陈衡哲的《西洋史》已近尾声,感觉她的上古史和中古史写的比近代史部分精彩,也许是离的越远,看得越清楚吧。

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对近代史的史实了解较多,缺少了新鲜感的缘故。

总之,还是一部杰作,对于整个欧洲史的来龙去脉有了一个清晰的再认识,从古巴比伦到古希腊,古罗马,到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列国兴起,法国大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各个大事件的意义,之间的联系,继承关系,都讲得非常精彩,逻辑严密。

这部书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它的女性视角,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人类文明成果,尤其是文化成果由衷的赞叹,表露无疑。

文字也带有鲜明的文学色彩,女性色彩,爱憎分明,激情洋溢,同时又不失史家的客观,公正,真是一本不多见的好书!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原以为美学只是简单的、单一的,美学史读后感。

但是在我看过目录之后,我知道了美学是复杂的,它不仅严格按照朝代顺序,把人物、论著一一罗列,而且着重突出古典美学的发展轨迹,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以及理论特色。

这是一门复杂且严谨的学科,它要求人们必须严肃且不失美感地来读它、懂它。

就像第一节的题目一样,它带着一种原始的美感。

作者在第一节刚开始就指出,礼,在远古,是原始仪式。

刚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顿了一下,有些不解,因为在我的印象中,礼对于我而言,仅仅是一种礼貌的表现方式,而在这里却说远在远古时期,礼就作为一种仪式而存在。

“仪式”这个词,使我对“礼”这个字开始有了好奇。

王国维在《释礼》中这样写,古文字中的“礼”字,下面是个“豆”,也就是盛饮食的器皿。

因而作者认为,用饮食器皿作为礼的象形,包含了其下四种意义:首先,中国之礼,一开始就与饮食有关。

这一点让我尤其想不通,“礼”是如何与“饮食”联系在一起的?难道古人认为最初的礼在饮食方面最先体现出来。

还是在饮食上的“礼”表现得更为直接,更为重要?其次,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论语》“文质彬彬”研究综述

《论语》“文质彬彬”研究综述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 2021年3月20日Mar.20, 2021第41卷 第3期Vo1.41 No.3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1.03.015《论语》“文质彬彬”研究综述马晓玥(济南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摘 要:《论语》中记载着孔子在文艺理论方面的见解,虽然散见于各篇之中,但其言约意丰,对后世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有着深远影响。

其中,“文质彬彬”是一个绕不开的命题,孔子首次提出的质文关系,对后世文质说的发展与成熟有重要作用。

为此,尝试从“文质彬彬”到文质论的流变、文质关系的核心概念探讨以及文质关系讨论之发展与问题三个方面,对研究《论语》“文质彬彬”这一短语的已有文献进行综述,以展现现有研究的长处与不足,并为学者之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论语》;孔子;“文质彬彬”;文质论中图分类号:B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2021)03-0039-04本篇综述所用资料主要来自中国知网,通过主题搜索,检索到有关《论语》“文质”的文献148篇,发表时间自1962年至2020年3月;其中,包括期刊62篇,博士论文45篇,硕士论文37篇,会议论文4篇。

此外,还参考《论语译注》[1]、《论语义疏》[2]、《四书章句集注》[3]、《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4]、《中国文学批评史》[5]、《中国文学批评史论》[6]、《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7]等。

一、由“文质彬彬”到文质论《论语》作为儒家经典文本,记录了孔子的言行,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对后世文艺思想的演变影响深远。

《论语·雍也》中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3]89,在后世发展为针对文学内容和形式关系进行讨论的“文质论”,成为孔子文艺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居易诗歌主张再认识

白居易诗歌主张再认识

白居易诗歌主张再认识摘要:白居易不仅是现实主义诗人,还是一位杰出的诗论家。

他提出了一种批判现实、反映现实的诗歌创作理论。

他强调发挥诗歌“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作用,主张诗歌创作反映社会现实,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力求语言浅显易懂。

应一分为二地看待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张,他的诗歌理论既有进步的一面,也有片面之处。

本文试图从白居易的诗歌理论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进行分析,力求对白居易的诗歌理论有一个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

关键词:白居易;诗歌理论;现实主义引言白居易是继杜甫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共创作了近三千首诗,他不但是个多产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论家。

他总结了陈子昂、杜甫等人关于诗歌的进步理论,结合时代需要,写下了《与元九书》、《新乐府序》、《寄唐生》、《读张籍古乐府》、《策林》、《伤唐衢》、《采诗官》等诗文,系统阐述了自己的诗歌理论,形成了一种批判现实、揭露现实的,用诗歌反映现实的新的现实主义诗歌理论。

他的诗歌主张在新乐府运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近几年的时间里,研究白居易诗歌理论的文章层出不穷。

高敏和李淑蓉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期刊中发表了《白居易诗歌理论评述》一文,这篇文章从诗歌与现实的关系以及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两个方面来评述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它不仅对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给予充分肯定,而且也指出了白居易诗歌主张存在的片面性,但是文章对白居易诗歌主张进步性的评价不全面。

马瑞在《文学研究》期刊中发表了《白居易诗歌理论之再认识》,这篇论文从诗歌与现实的关系、诗歌创作目的、诗歌语言三个视角研究白居易诗歌理论。

作者没有从诗歌内容与形式这个角度来探讨白居易进步的诗歌主张,使得这篇论文缺乏完整性。

这篇文章也谈到了白居易诗歌主张的缺陷,但是该论文的作者只是分析了白居易诗歌主张不足之处的一部分,文章并没有涉及到白居易的诗歌语言缺乏含蓄性和朦胧美。

他们对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认识虽然正确但并不全面。

文学理论精品课电子讲义(阎嘉)

文学理论精品课电子讲义(阎嘉)

本文由491637795贡献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第一讲:第一讲:文学本质论一、文学的本质(一)考察文学的不同视点(二)有关文学本质的有影响的观点 1,模仿论:模仿论也被称为再现论。

模仿论强调的是自然或生活等客体对文学的决定作用。

2,表现论:表现论强调的是作家个人的内心世界,认为人的内心世界决定了文学的本质。

3,形式本体论:形式本体论强调的是作品本身及其内在结构。

4,意识形态本体论:这种观点强调的是人类的社会经济关系对文学性质的决定作用。

(三)文学本质的多层次性 1,不能忽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

2,作为意识形态一部分的文学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复杂的: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往往不是直接的,而要通过许多中介环节来实现。

3,不能忽视文学的审美特征。

总之,文学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门特殊的艺术,具有多个层面,是一种审美创造。

在根本上,它要运用语言来对人类的社会生活进行评价性的反映。

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一)文学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 1,文学产生于人类的社会生活。

2,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促进了文学的发展。

3,文学的兴衰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二)社会生活是文学活动的唯一源泉 1,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是根本性的。

2,强调文学与生活之关系的思想渊源和理论根据。

3,表现在文学中的“社会生活”不同于客观社会生活本身。

4,作家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主要方式。

二、文学的社会作用(一)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1,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旦通过特定的媒介进入人类社会的公共领域,就要对社会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和作用。

2,作家内心希望有真正的“知音”。

3,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与作用是多方面和复杂的。

(二)文学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文学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可以概括为审美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这三样个方面。

1,文学的审美作用: 2,文学的认识作用: 3,文学的教育作用:(三)正确认识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1,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要通过读者精神的潜移默化来实现。

语言形式与语言内容关系的再认识

语言形式与语言内容关系的再认识

语言形式与语言内容关系的再认识作者:马磊来源:《语文建设·中旬》2018年第05期语文就是语言,语文教学要坚持语言形式与语言内容的统一,而着眼于语言形式,这是中国语文教育在曲折发展中确立的基本观念。

当前仍有一些不同的学术观点,影响着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我们有必要予以说明。

一、深刻把握语言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我国古代学校教育中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分科教学,汉语教学一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分科教学的开展,使汉语教学的名称经历了从“中国文字”“中国文学”到“国文”“国语”再到“语文”的变革。

尽管课程名称经历了变革,但其作为母语课程的基本内核没变。

1.语文就是语言关于语文课程的命名,叶圣陶说:“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

嘴里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

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頭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语文课程名称不叫“语言”,是为了避免歧义,有时候“语言”仅指口头语言,而“语文”意在强调还要学习书面语言的理解和表达。

叶圣陶解释:“功课不叫‘语言’而叫‘语文’,表明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要在这门功课里学习的意思。

”语文就是语言,这个“语言”包括语言的静态知识和动态运用两个层面。

如果套用索绪尔的“语言”“言语”这对概念,那么语文既包括“语言”也包括“言语”。

其实,索绪尔提出的一对概念“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是广义语言(language)的两个层面。

langue、parole、language这三个单词在翻译成汉语的时候难以找到更合适的词语与之对应,所以中国版的索绪尔语言学著作中才有了广义语言和狭义语言的区分。

“语文就是语言”,这里所说的“语言”,是广义的语言,既包括了作为交际工具的符号系统,也包括了运用符号系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

1942年叶圣陶指出,语文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又说,暗中摸索所费功力较多,若改为“明中探讨”,就可以节省功力。

论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论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论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用自己的想法、情感和技巧创作的作品,是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表达。

在艺术作品中,内容和形式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

内容是艺术作品所要传达的主题、情感和思想,而形式则是艺术作品所采用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方式。

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决定着艺术作品的质量和价值。

艺术作品的内容是艺术家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思想,是作品所要传达的情感和观念。

内容通常体现在艺术作品的题材、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上。

不同的艺术作品内容不同,可以是美学表达、社会现实、历史事件或是个人情感等。

形式则是艺术家用来表现和传达内容的手法和技巧,包括线条、色彩、构图、节奏、节拍等。

形式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来传达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

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整体,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没有形式,内容将无法传达,没有内容,形式将失去意义。

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现了艺术作品的内在本质和价值。

当艺术家能够将内容与形式完美地统一起来时,便能够创作出富有内涵和深刻意义的艺术作品。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要求艺术家具有深厚的艺术功底和丰富的内涵,需要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深入思考,对所要表达的内容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艺术家需要善于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和表现方式,通过形式来准确地表达出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只有这样,艺术作品才能达到完美的统一,吸引观众,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艺术创作中,内容与形式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艺术家可以通过形式来表现和加强作品的内容,形式的选择和运用可以影响作品的表达效果,使作品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内容也会影响形式的选择和运用,内容的表达需要合适的形式来传达,形式的表现也需要有内容的支撑和依托。

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使艺术作品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有趣。

艺术家可以通过形式来突出作品的内容特点,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相互作用,使艺术作品更具个性和创意,更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

原话是这样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这说明的主要哲理是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后面形成了中国我们的三大作风之一-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就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就是通过实践获得认识,形成认识理论,再回到实践中,做进一步的实践,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上升为真理性的理论。

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实践不断提高认识,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作风的深刻内涵。

曾经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同志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

还有另一部分经验主义的同志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断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却是盲目地在工作。

这两类同志的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曾经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使得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却是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同志。

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

因为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故题为《实践论》。

毛泽东曾以这篇论文的观点在延安的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过讲演。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

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

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

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

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形式与内容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在文学、艺术等领域,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尤为显著。

形式是内容的外在表现,内容是形式的内在支撑,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

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既是形式对内容产生影响的过程,也是内容对形式产生反响的结果。

本文将就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展开探讨。

首先,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体现在作品的表现形式上。

不同的表现形式会对内容产生不同的塑造效果。

比如,在文学作品中,不同的叙事手法、语言风格、结构安排等形式因素,会直接影响作品的内容表达和传达效果。

通过形式的变化,作品所呈现的内容也会有所不同,有时甚至能够改变读者对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因此,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在作品的表现形式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还体现在作品的审美效果上。

艺术作品的形式美和内容美是相互交融、相得益彰的。

形式美是内容美的表现手段,而内容美则是形式美的内在含义。

形式美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特征,会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整体美感。

通过形式的变化,作品所呈现的内容美也会有所不同,不同的审美效果也会对观众产生不同的美学体验。

因此,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在作品的审美效果上也是十分重要的。

再次,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还体现在作品的传播效果上。

作品的形式特征会直接影响到作品的传播效果。

不同的形式特征会对受众产生不同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进而影响到作品的传播效果。

通过形式的变化,作品所呈现的内容也会有所不同,不同的传播效果也会对受众产生不同的阅读体验和感知效果。

因此,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在作品的传播效果上也是不可忽视的。

综上所述,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形式与内容之间的相互作用,既是形式对内容产生影响的过程,也是内容对形式产生反响的结果。

在艺术创作中,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不断探索形式与内容的契合之道,创作出更加富有内涵、更加具有感染力的作品。

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将为我们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再认识
摘要:内容与形式是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两者的关系如何一直是历代中外文学理论家思考、争论的问题。

本文分析比较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论,认识到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虽然是错综复杂的,但两者又是辩证统一的,它们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中展现了文学艺术的魅力。

关键词:内容;形式;关系
文学作品中,内容与形式是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文学作品的内容是指通过塑造形象,生动地反映在作品中的现实生活及其所包含和体现的作家的思想感情,主要由题材、主题、情节等要素构成。

文学作品的形式则是指作品的内容结构、表现手段和外部形态的有机结合,主要由语言、结构、体裁、表现手法等要素构成。

两者孰轻孰重,关系如何一直都是历代中外文学理论家思考、争论的问题。

下面分析几种按时间顺序发展的具有代表性的关系论,以期对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进行再认识。

一、内容决定论
这一关系论在中外文论史中一直占主导地位,认为文学的价值主要在于内容,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

如中国古代的文人就一直倡导“文以载道”、“诗以言志”。

“文”与“诗”作为文学形式之所以有价值,就是因为它能“载道”、“言志”,承载文学的内容。

显然,内容是重于形式的。

再看中国文学史上几次大的诗文革新运动,从新乐府运动,到古文运动,无不打着反形式追求、反靡丽文风的旗号。

因此,过于追求的华丽的语言以及纯形式的文学艺术,在中国古代文坛大多不被认可。

在西方,有文艺理论家指出,文学就如一面镜子,能照现出自然与社会生活;文学又像一盏灯,可显亮出人的情感和灵魂。

但无论是镜还是灯,它们的价值都不在自身,而在其所照现和显亮的内容。

可见,西方也有理论学派认为文学形式的价值取决于它所承载和表达的内容,内容才是文学作品的真正目的,形式只是手段和工具[1]。

对于这个这一关系论,我们可以看到它对于提倡言而有物、激励作家以良知和责任感关注社会民生、启蒙大众等方面卓有成效;另一方面,它对于防止那种华而不实的文风以及避免作家过于脱离现实、孤芳自赏等方面也是有成效的。

然而,我们也应意识到,内容决定论一旦被狭隘化并推至极端,就会给文艺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二、形式至上论
由于对以上关系论的不满,俄国形式主义者揭竿而起,打出了形式至上的大旗。

他们
认为:真正使文学成为文学的是形式而非内容,正是形式才使文学区别于其他艺术。

而且,从文本内部来看,一切内容最终必呈现为形式,一切内容都是形式。

形式主义者们要给形式以权利,把文学还给文学。

他们认为,内容与形式的划分只是人为的抽象,任何内容总是一定形式中的内容,不然,它就什么也不是。

因为形式本身就是一定内容的表达程序,而空洞的形式表现是不可思议的。

要表达的东西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必须存在于借以表达的具体形式之中[1]。

对于这个观点,我们应看到理论家们在推崇“形式至上”时,也已不自觉地陷入了另一种一元权威模式。

而且,作为人类精神产品的文学,是不可能完全断绝与社会和自然生活的联系,只以形式孤立存在的。

我们既应认可他们在深化文学理论、推进文学发展等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也应看到其局限性与不合理之处。

三、内容形式相互征服论
这一关系论是国内学者童庆炳提出的,他对以上观点各有扬弃,既不同意正统僵化的关系模式,也不想全盘接受形式主义的形式至上论。

他认为内容与形式之间,不仅是后者在征服前者,其实前者也同时在吁求和征服后者,二者相互征服。

罗钢曾给予童庆炳的这一关系论很高的评价。

他说“着眼于二者的相互征服,便从根本上摒弃了过去那种甲支配乙、乙服务甲的二项对立模式,开辟了全面地、辨证地认识二者关系的一条新途径。

”[2]童庆炳在内容与形式之间找到了一个重要的中介概念,即题材。

若按传统的观点,题材该属于内容的范畴,但童庆炳不这么认为。

他指出,题材尚未经过深度艺术加工,只是作家初步选择的材料,因而不能把题材当作内容本身,至多只能算是内容的坯料。

作品的形式无论如何是一定内容的形式,一定的形式只是在题材的吁求下才出现;题材的吁求是形式出现的条件,作品的形式能否出现、能否形成,决定于题材是否有
吁求[3]。

这就是“题材征服形式”的含义。

因此,他赞同形式具有主动性及征服性的,但同时也很强调这种征服并非单向而是双向的。

也就是说,作家对一定题材赋予什么形式,尽管有发挥创造性的广阔天地,但这种创造性仍要受到题材固有的内在逻辑制约。

遵从这种制约,才能使形式与题材的“性格”相匹配,才能充分地艺术地表现这种题材,把它转化成真正富于艺术魅力的内容[1]。

之前的关系论把内容—形式的关系视作主—仆关系,而童庆炳认为应该是主—客关系。

前者是一种不平等的从属关系,后者则体现为平等的相互征服。

他说“的确,题材吁请形式,
题材是主人,形式是客人,然而一旦把‘客人’请到家‘, 客人’是否时时处处都听主人的安排,就很难说,创造的实践表明‘, 客人’一旦到了‘主人’的家,往往就‘造起反’来,最终往往是客人征服主人,重新组合,建立起一个新的家”[3]。

以上三种关系论是顺着时间发展而来的,稍后的关系论总是基于对之前的关系论的修正与扬弃之上,它们各有其合理处,又各有其偏狭处,并且各自都拥有一定的理论阵地及阐释范围。

由此看来,要在艺术领域中找到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理论,实非易事,其可能性也往往受到置疑。

关键不在于确认一个唯一的真理和方法,而在于能不断深化人们的认识,丰富人们的视角,提供不同的求解路径。

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关系论使我们认识到: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很难断定孰轻孰重。

但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二者共同参与达成了艺术作品的效果与价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在动态中展现了文学艺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袁春红.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论考察[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35(3):81-85.
[2]罗钢.“内容与形式的相互征服”[J].文艺争鸣,1998,(7).
[3]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