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尺度PCA及其应用综述

合集下载

主成分分析用于多指标评价的方法研究主成分评价

主成分分析用于多指标评价的方法研究主成分评价

主成分分析用于多指标评价的方法研究主成分评价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主成分分析(PCA)在多指标评价中的应用及其方法研究。

主成分分析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统计分析工具,其主要目的是通过降维技术,将多个相关变量转化为少数几个独立的综合指标,即主成分,以便更好地揭示数据的内在结构和规律。

在多指标评价体系中,由于指标间可能存在的信息重叠和相关性,直接分析往往难以得出清晰的结论。

因此,利用主成分分析进行降维处理,提取出关键的主成分,对于简化评价过程、提高评价效率和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步骤,包括数据标准化、计算协方差矩阵、求解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确定主成分个数以及计算主成分得分等。

然后,结合具体案例,详细阐述主成分分析在多指标评价中的应用过程,包括评价指标的选择、数据的预处理、主成分的计算和解释等。

对主成分分析方法的优缺点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期为多指标评价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加深对主成分分析在多指标评价中应用的理解,提高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二、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多变量数据分析的统计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正交变换将原始数据转换为一系列线性不相关的变量,即主成分。

这些主成分按照其解释的原始数据方差的大小进行排序,第一个主成分解释的方差最大,之后的主成分依次递减。

通过这种方式,主成分分析可以在不损失过多信息的前提下,降低数据的维度,从而简化复杂的多变量系统。

数据标准化: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量纲和数量级的影响。

标准化后的数据均值为0,标准差为1。

计算协方差矩阵:然后,计算标准化后的数据的协方差矩阵,以捕捉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接下来,求解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基于多尺度Retinex算法结合PCA特征加权的人脸识别方法

基于多尺度Retinex算法结合PCA特征加权的人脸识别方法

基于多尺度Retinex算法结合PCA特征加权的人脸识别方法于梦;云利军;李艾瞳【摘要】结合多尺度Retinex算法和PCA算法的特点,并引入权重系数,提出了一种新的人脸识别方法.首先,在人脸图像的预处理阶段,利用多尺度Retinex算法提取人脸图像光照不变分量,然后用PCA算法提取人脸光照不变量的主特征;为进一步减少光照变化对人脸识别率的影响,对提取到的主特征的前两个向量加小于1的权重系数;接着利用k近邻分类器进行人脸分类识别;最后基于CAS_PEAL_ R1光照子集人脸库,在Matlab环境下进行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提高了人脸识别率.【期刊名称】《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36)006【总页数】7页(P25-31)【关键词】PCA;人脸识别;Retinex理论;权重系数;多尺度【作者】于梦;云利军;李艾瞳【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云南昆明650500;云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云南昆明650500;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吉林松原13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1随着模式识别相关领域的发展,人脸识别的研究工作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出现了大量的人脸识别算法.主成分分析方法[1]是主流的人脸识别方法之一,它能够从高维数据中提取主成分,大大压缩了特征维数;由于其具有计算量小且对正面人脸有较高的识别率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但是它对人脸光照、姿态变化比较剧烈的场合中的人脸识别率还有待提高.针对光照变化对人脸识别的影响,国内外很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光照处理方法.陈伏兵等[2]提出分块PCA提取人脸图像的局部特征,从而降低了光照剧烈变化对人脸识别的影响,但是人脸图像分块使总体特征向量维数变高.施水才等[3]通过多层次自熵图像的方法获得反射系数和光照成分来降低光照对人脸识别的影响,但此方法对高频噪声很敏感.近年来,有学者考虑将Retinex理论应用到人脸识别中,并提出了单尺度Retinex算法和多尺度Retinex算法[4].文献[5-6]中提到PCA方法中特征向量的前两个最大主分量受光照变化影响最大.针对可变光照条件下的人脸识别率较低的问题,本文一方面基于多尺度Retinex算法对人脸图像预处理,提取人脸图像光照不变量,接着利用PCA算法对人脸光照不变量进行主特征提取,并为主特征的前两个主分量加小于1的权重系数,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能显著提高人脸识别率.首先利用MSR算法对训练样本和待识别人脸图像进行处理,得到人脸光照不变分量,然后经过PCA算法提取能够最大程度上表示人脸的主特征,再对前两个特征向量进行加权处理,最后选择k近邻分类器对待识别人脸进行分类,具体实现过程如下:步骤1 利用MSR算法对人脸灰度图像进行预处理,将图像转换到对数域,高斯滤波估计出光照分量,用原始图像减去光照分量后对得到的图像取反对数得到人脸光照不变量;步骤2 PCA算法根据K-L变换原理提取人脸光照不变量中能代表人脸的特征;步骤3 为步骤2中选取的特征向量中的前两个加小于1的权重系数;步骤4 利用k近邻距离分类器比较图像投影之间的距离.本文方法的整体流程如图1所示.3.1 基于MSR算法的人脸图像光照预处理Retinex理论[7]被广泛应用到人脸识别的图像预处理阶段.根据Retinex理论,图像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入射分量和反射分量,给定图像S(x,y),其数学模型表示为其中,S(x,y)表示人眼看到的图像,R(x,y)表示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可理解为图像的高频信息,即所要提取的光照不变量.L(x,y)表示光照,是亮度分量,可理解为图像的低频信息.为了便于计算,将式(1)变换到对数空间中进行处理得到式中,S′(x,y)为对数域中的原图像;R′(x,y)和L′(x,y)分别为对数域中的反射分量和光照分量.直接获取一幅图像的反射分量很困难,由式(2)可知,只要通过低通滤波器,估计出图像S′(x,y)的低频部分L′(x,y),然后通过简单的减法运算即可获得R′(x,y),即而L(x,y)可通过S(x,y)与高斯核函数F(x,y)进行卷积再取对数得到,即式中σ为尺度参数,它的取值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从而得到对数域中图像的反射分量表示如下对式(7)求反对数即可得到反射分量R(x,y)此即SSR算法.MSR算法是在SSR算法基础上提出的,它是SSR的加权平均,通过k个不同的高斯滤波器分k个不同大小尺度对原图像进行处理,这样可以同时具有高、中、低三个尺度的优点,可以对图像动态范围进行压缩的同时保持图像的高保真度. MSR算法可以表示如下:式中k是高斯核函数的个数;wi表示权重,当k=1时,MSR可以被理解为SSR.一般情况下k的取值为;大量的实验表明,σ的取值为15、80、250时处理图像取得的效果较好.MSR算法对人脸图像的预处理过程如下:1)将人脸灰度图像S(x,y)表示为式(1),对其两边取对数得到如式(2);2)将σ分别取值15、80、250时按照式(4)估计出图像的不同尺度下的光照分量L(x,y);3)按照式(8)计算出对数域中的反射分量R′(x,y),其中;4)对R′(x,y)求反对数得到反射分量R(x,y).3.2 基于PCA算法的人脸特征提取基于PCA算法的人脸识别,首先利用训练样本构造其协方差矩阵即总体散布矩阵,然后根据K-L变换原理[7]获得特征向量,根据保持原数据中90%以上的信息的原则,选取前d个最大的特征向量组成降维空间,再将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投影到此子空间上,最后选取合适的分类器完成测试样本的分类.具体过程如下:1)构造训练样本矩阵对于一幅m×n个像素组成的人脸图像,构成一个D=m×n维的列向量,D即为人脸图像的维数.假设有N类训练样本,每类有L个样本,总的训练样本数目M=N×L,所构成的训练样本矩阵x={x1,…,xM},其中xi为第i张图像的每个列向量堆叠而成的.矩阵x中的每一列存储一张人脸图像,其维数为D×M.2)平均向量的计算平均向量即平均脸,对训练样本矩阵x的每行求平均矩阵保存的数据为训练样本矩阵x的每行的平均值,其维数为D×1.3)差值脸的计算依次取出训练样本矩阵x中的每列减去矩阵中的数据并保存在di矩阵中矩阵di中每行保存的数据为每张人脸图像与平均脸的差值,其维数为D×M.4)构造协方差矩阵矩阵C的维数为D×D,C也称作总体散布矩阵.5)求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由K-L变化原理可知,若对样本进行降维,需要求C的正交归一化的特征向量.对于大小为100×100的人脸图像,总体散布矩阵C的维数达到10 000×10 000,可以看出矩阵维数较高,直接计算比较困难.根据奇异值分解原理可知,M×M维矩阵R=diTdi与D×D维矩阵C具有相同的特征值,通常M≪D,具体推导过程如下.矩阵R的特征方程是将(12)式两边同时左乘di,可得即此时记μi=divi,则(14)式变换为式(15)即为C的特征方程.矩阵R与矩阵的特征向量关系如下对特征向量归一化,求得C的正交归一化的特征向量为这样,通过求解维数较低的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来获得总体散布矩阵C的特征向量.将特征值降序排列为λ1,λ2,λ3,…,λm(λ1≥λ2≥…≥λm),其对应的特征向量为μ1,μ2,μ3,…,μm.选取其中前d个特征向量进行降维,构成新的特征空间.选取d 的个数按式(18)中特征值所占的能量的比例来确定通常α=90%~99%.通过以上过程选取了前d个特征向量,选取的每个特征向量所表示的图像仍具有一些人脸的特征,因此特征向量也被称作“特征脸”,如图2所示,这些特征向量构成了矩阵S∈Rd×D,矩阵S中的数据构成特征空间,将训练样本和待识别样本分别投影到该空间上,获得其投影系数,所得投影系数表明了该图像在子空间中的位置,最后通过分类器比较图像投影位置之间的距离实现对人脸的分类识别. 3.3 特征向量的加权基于PCA算法得到了总体散布矩阵的前d个特征向量构成矩阵由于选取的特征向量的前两个对光照变化比较敏感,为进一步减少光照变化对人脸识别的影响,为w矩阵的前两个特征向量加小于1的权重系数a,得到新的投影矩阵为实验表明,a的取值为0.25、0.5时能取得较好的效果.4.1 CAS_PEAL_R1人脸库实验在CAS_PEAL_R1人脸库[8]上进行,CAS_PEAL_R1人脸库包含233个人的2 450张正面图片,并且每个人的图片都是在不少于9种光照变化条件下采集的.每张图片大小均为100×100.本次试验选取每个人的9张图片,为了方便实验,将其命名为1-9,每个人图片的名称为奇数的5张共1 165张图片用于训练,名称为偶数的4张共932张图片用于测试.选取的人脸库中某个人的9张图片如图3所示.4.2 仿真实验首先利用MSR算法和SSR算法对人脸库中的9种光照下的人脸进行预处理的对比实验,图4和图5显示了经两种算法处理的某个人的人脸图像效果图,图4是SSR算法在单一尺度C=250下的处理结果图,图5显示的是MSR算法在三个尺度C=15、80、250且下的处理效果图.本次实验根据识别率的高低来评判,识别率是指正确分类的人脸数与测试人脸总数的比值,相同条件下识别率越高越好.为了验证本文方法的有效性,主要进行以下仿真对比实验.比较原始人脸库中的人脸、经过MSR算法预处理过的人脸以及不同权重系数下的MSR+PCA方法的人脸识别率,实验结果如图6所示.综合比较了原始PCA、SSR+PCA方法、不同权重系数的SSR+PCA方法和本文方法的人脸识别率,实验结果如图7所示.different conditions experimental results4.3 结果分析从图4和图5可以看出,SSR算法和MSR算法在9种不同光照变化情况下都可以提取出人脸轮廓,经过预处理后的图像有利于PCA算法进行特征提取.但是在光照不均匀的情况下,SSR算法提取的人脸会产生光晕现象,影响人脸识别.而MSR 算法可以减弱此现象,处理后的人脸图像更有助于后续的人脸识别.从图6和图7可以明显看出,在选取的特征向量个数相同的情况下,经过SSR算法和MSR算法对人脸图像进行处理可明显提高人脸识别率.为前两个主特征向量加小于1的权重系数,识别率也得到显著提高,而且加不同的权重系数得到的识别率也不同.相比之下,经过MSR算法预处理后人脸图像结合PCA算法提取特征,并且在权重系数为0.5的情况下识别效果最好,识别率达到61%.为了提高可变光照条件下人脸的识别率,提出基于多尺度Retinex算法对人脸图像预处理,然后结合PCA算法进行特征提取,再为前两个主特征向量加权的方法,并在CAS_PEAL_R1人脸库上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本文的方法提高了可变光照下的人脸识别率.本次实验是在正面人脸的可变光照条件下进行的,未考虑人脸的多姿态问题,后续将研究复杂条件下视频中的人脸识别.【相关文献】[1] TURK M,PENTLAND A.Eigenfaces forrecognition[J].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s,1991,3(1):71-86.[2] 陈伏兵,杨静宇.分块PCA及其在人脸识别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28(8):1889-1892.[3] 施水才,杨忱,王涛,等.基于自商图像的人脸图像增强[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3,49(13):142-144.[4] YOUNG K P,SEOK L P,JOONG K K.Retinex method based on adaptive smoothing for illumination invariant face recognition[J].Signal Processing,2008,88(8):1929-1945.[5] 赵鑫,汪维家,曾雅云,等.改进的模块PCA人脸识别新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5,51(2):161-164.[6] 李荣键,韩其龙,杨鑫华.改进的PCA人脸识别新算法[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08,29(4):48-51.[7] 张学工.模式识别[M].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8] 张晓华,山世光,曹波,等.CAS.PEAL大规模中国人脸图像数据库及其基本评测介绍[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5,17(1):10-17.。

主成分分析法及其应用

主成分分析法及其应用

主成分分析法及其应用一、本文概述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简称PCA)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数据降维和特征提取的统计方法。

它通过正交变换将原始数据集中的多个变量转换为少数几个互不相关的主成分,这些主成分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原始数据集中的信息。

本文旨在全面介绍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实现步骤以及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案例。

我们将详细阐述主成分分析法的数学基础和算法流程,包括协方差矩阵、特征值、特征向量等关键概念的计算方法。

然后,我们将通过实例演示如何使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数据降维和特征提取,以及如何通过可视化工具展示降维后的数据效果。

我们将探讨主成分分析法在机器学习、图像处理、生物信息学、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中的实际应用,展示其在数据分析和处理中的重要价值和潜力。

二、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简称PCA)是一种在多个变量中找出主要影响因素,并通过降维技术把多个变量转化为少数几个互不相关的综合变量的统计方法。

这种方法在保持数据信息损失最小的原则下,通过正交变换将原始数据转化为一个新的坐标系统,使得在这个新的坐标系统中,任何数据的最大方差都投影在第一主成分上,第二大的方差都投影在第二主成分上,以此类推。

变量降维:在多数情况下,原始数据集中可能存在多个变量,这些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

主成分分析通过构造新的变量(即主成分),这些新变量是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并且新变量之间互不相关,从而将原始的高维数据空间降维到低维空间,实现数据的简化。

方差最大化:主成分分析的另一个重要原理是方差最大化。

这意味着,第一个主成分将捕获数据中的最大方差,第二个主成分捕获第二大方差,以此类推。

通过这种方式,主成分分析能够识别出数据中的主要变化方向和模式。

数据解释性:主成分分析生成的主成分是对原始数据的线性变换,因此,每个主成分都可以被解释为原始变量的某种组合。

pca的原理及应用

pca的原理及应用

PCA的原理及应用1. 什么是P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是一种常用的数据降维技术,用于将高维数据转换为低维数据,同时保留数据的主要信息。

PCA通过线性变换将原始特征空间映射到新的特征空间,新的特征空间中的维度是原始空间的子空间,并且这些新特征是原始特征的线性组合。

2. PCA的原理PCA的主要目标是找到可以最好地保留数据中信息的正交投影。

以下是PCA的具体步骤:1.数据预处理: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得每个特征具有相同的重要性。

2.计算协方差矩阵:计算数据的协方差矩阵,该矩阵描述了不同特征之间的相关性。

3.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计算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特征向量构成了新的特征空间,特征值表示了新特征空间的重要性。

4.选择主成分:根据特征值的大小,选择最重要的特征向量作为主成分。

5.数据转换:通过将原始数据投影到主成分上,将高维数据转换为低维数据。

3. PCA的应用3.1 数据可视化PCA可以用于将高维数据映射到二维或三维空间,从而进行数据可视化。

通过可视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数据之间的关系,发现潜在的模式或异常。

3.2 特征选择在机器学习中,特征选择是一个重要的步骤。

通过PCA,我们可以选择保留主要信息的主成分,从而减少特征的数量,提高模型的性能和计算效率。

3.3 噪声过滤在实际应用中,数据通常包含各种噪声。

通过PCA,我们可以把噪声所占的成分剔除掉,保留主要的信号部分,从而提高数据的质量。

3.4 维度约简高维数据会带来计算和存储的困难,通过PCA,我们可以将高维数据转换为低维数据,从而减少计算和存储的开销。

3.5 数据压缩通过PCA,我们可以将原始数据通过投影到主成分上进行压缩,从而减少数据的存储空间,同时保留数据的主要信息。

4. 总结PCA是一种常用的数据降维技术,通过线性变换将高维数据转换为低维数据,同时保留数据的主要信息。

多元数据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多元数据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多元数据分析方法及其应用随着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分析成为了企业决策和业务发展的基石。

数据分析技术的多元化不仅丰富了数据分析手段,同时也让数据分析更易于实现深入的数据挖掘和分析。

本文将介绍一些多元数据分析方法以及它们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

一、主成分分析(PCA)主成分分析(PCA)是一种最基本的多元数据分析方法,常被用来降维。

PCA将原有的多元数据通过线性变换的方式,将其转化为一组新的维度(也即“主成分”),其中每个主成分都与原数据中的变量密切相关。

这使得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更加直观和简便。

由于PCA的数学基础相对简单,因此其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金融、医学和自然科学等。

其中,在金融领域,PCA的应用最为广泛,常被用来对金融证券资产的利率、股票和基金结构等进行分析和预测。

二、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是一种多元数据分析方法,其主要用于将一组具有相似特征的对象归为一类。

聚类分析通过减少数据的复杂性和噪声来揭示数据背后的模式和规律。

其最常用的方法是K-means,常被用来区分某类人群的行为、消费等数据,或者用于预测用户偏好。

在医学领域,聚类分析也被广泛应用,如对某种疾病的患者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发现一些重要的疾病发生和症状特征信息。

三、判别分析判别分析是一种基于统计方法的多元数据分析方法,其主要通过变量之间的差异性来区分不同组别或分类。

判别分析最常用的方法是LDA(线性判别分析)。

判别分析在市场分析和数据挖掘等场景下有广泛的应用,如通过对用户购买行为的判别分析,来预测用户偏好和购买行为。

四、多元回归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是一种通过多个自变量预测因变量的多元数据分析方法。

多元回归分析的模型可以建立在线性方程的基础之上,这使得它可以简单地揭示影响特定结果的变量。

多元回归分析在经济学、商业和市场等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如可帮助企业制定更好的市场策略,预测某地区的经济增长情况等。

五、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是一种多元数据分析方法,其主要用于确定原始观测数据背后的潜在因子,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据的结构和特征。

学术研究中的主成分分析应用

学术研究中的主成分分析应用

学术研究中的主成分分析应用一、引言主成分分析(PCA)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数据分析的统计方法,它通过降维技术将高维数据转化为低维数据,从而更方便地进行可视化、分类和预测等任务。

在学术研究中,PCA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本文将就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进行详细阐述。

二、PCA基本原理PCA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最大化数据方差的方式来将数据降维。

具体来说,PCA将原始数据矩阵X分解为m个主成分,即PCs,其中每个PCs都是原始数据的线性组合,且各成分之间互不相关。

通过这种方式,原始数据中的信息被最大程度地保留下来。

三、PCA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在生物医学领域,PCA被广泛应用于基因表达数据分析、疾病分类和药物筛选等方面。

例如,有研究利用PCA对肿瘤组织样本的基因表达数据进行降维,成功地将不同种类的肿瘤组织进行了分类。

此外,PCA也被应用于药物筛选中,通过对细胞系基因表达数据的分析,可以筛选出具有特定疗效的药物。

四、PCA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在金融领域,PCA被广泛应用于股票价格预测、风险评估和投资组合优化等方面。

例如,有研究利用PCA对股票价格历史数据进行降维,成功地预测了未来股票价格的走势。

此外,PCA 还可以用于评估投资组合的风险,通过分析投资组合中各个证券的波动性,可以得出整个投资组合的风险水平。

五、PCA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教育领域中,PCA被广泛应用于学生成绩分析、教育评价和课程设计等方面。

例如,有研究利用PCA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降维,发现不同学科之间的成绩差异,从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

此外,PCA还可以用于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通过分析教师授课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可以得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效果。

六、PCA与其他方法的结合应用除了单独使用外,PCA还可以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以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文本挖掘中,PCA可以与文本嵌入方法(如Word2Vec、GloVe等)结合使用,通过对文本进行降维和嵌入,可以更好地分析文本数据中的语义和结构信息。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及其应用场景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及其应用场景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及其应用场景多元统计分析是一种应用数学方法,用于研究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和模式。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数据中的复杂关系,从而提供有关数据集的深入见解。

在各个领域,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医学和工程等。

一、主成分分析(PCA)主成分分析是一种常用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用于降低数据维度和提取主要特征。

它通过将原始数据转换为一组新的无关变量,称为主成分,来实现这一目标。

主成分是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它们按照解释方差的大小排序。

主成分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数据中的主要变化模式,并且在数据可视化和特征选择方面非常有用。

主成分分析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

例如,在生物学研究中,主成分分析可以用于分析基因表达数据,帮助鉴别不同组织或疾病状态下的基因表达模式。

在金融领域,主成分分析可以用于分析股票组合的风险和收益,从而帮助投资者进行资产配置。

二、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是一种无监督学习方法,用于将数据集中的观测对象分成不同的组或簇。

聚类分析通过计算观测对象之间的相似性或距离来实现这一目标。

常用的聚类算法有层次聚类和k均值聚类。

层次聚类通过构建层次树来表示不同的聚类结构,而k均值聚类将数据分为k个簇,每个簇中的观测对象与该簇的质心最为相似。

聚类分析可以在很多领域中得到应用。

例如,在市场研究中,聚类分析可以用于对消费者进行分群,从而帮助企业制定针对不同群体的市场策略。

在医学领域,聚类分析可以用于对患者进行分类,从而帮助医生进行个体化治疗。

三、判别分析判别分析是一种监督学习方法,用于确定一组变量对于区分不同组别的观测对象是最有效的。

判别分析通过计算不同组别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来实现这一目标。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不同组别之间的差异,并且在分类和预测方面非常有用。

判别分析在许多领域中都有应用。

例如,在医学诊断中,判别分析可以用于根据一组生物标志物来区分健康和疾病状态。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判别分析可以用于根据个人特征来预测其所属的社会经济阶层。

PCA(主成分分析)的原理与应用

PCA(主成分分析)的原理与应用

PCA(主成分分析)的原理与应用简介主成分分析(PCA)是一种常用的多变量数据降维技术,用于发现数据中的主要模式与关系。

通过PCA,可以将高维数据转换为低维表示,从而减少计算复杂度、去除冗余信息、提取关键特征等。

本文将介绍PCA的基本原理和常见的应用场景。

1. PCA的基本原理PCA的基本思想是通过线性变换将原始数据投影到新的坐标系中,新的坐标系由一组互相正交的基向量构成。

这些基向量被称为主成分,每个主成分都是原始数据的一个线性组合。

通过保留最重要的主成分,可以实现数据降维。

1.1 数据标准化在应用PCA之前,通常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标准化可以使不同特征的数据具有相同的尺度,避免某些特征对PCA结果的影响过大。

常见的标准化方法有均值方差标准化和最大最小值标准化。

1.2 协方差矩阵与特征值分解PCA的核心是通过计算协方差矩阵来确定主成分。

协方差矩阵反映了不同维度之间的相关性。

通过对协方差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可以得到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特征值表示了数据在对应特征向量方向上的方差,特征向量则表示了变换后的坐标系中各维度的方向。

1.3 选择主成分在进行特征值分解后,主成分的选择是根据特征值的大小进行的。

通常保留较大的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作为主成分,因为这些特征值表示了数据的主要变化模式。

1.4 重构数据通过选取主成分,可以将原始数据投影到新的坐标系中。

重构数据可以通过将原始数据乘以选取的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向量来实现。

2. PCA的应用场景PCA有广泛的应用场景,以下列举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

2.1 降维与特征选择在高维数据中,存在大量冗余和噪音信息。

通过使用PCA,可以将高维数据降低到较低的维度,并保留重要的特征,从而提高数据的表示效果和计算效率。

2.2 数据压缩与图像处理PCA在数据压缩和图像处理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PCA,可以用较少的数据表示信息量较大的图像,从而实现图像的压缩和存储。

同时,还可以对图像进行去噪、增强和特征提取等操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Gabor特征的人脸识别算法的研究摘要:Gabor特征能从不同方向和尺度有效表示人脸图片的局部特征,但是利用传统Gabor特征的方法却忽略原始人脸图片所包含的全局特征.文中把Gabor特征和原始图片信息结合起来,构成增强的Gabor特征,并结合直接分步线性判别分析算法,提出一种人脸识别方法.在Yale、ORL和Georgia Tech人脸库的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Gabor特征,增强Gabor特征能够有效提高人脸识别率.关键字:Gabor,人脸识别近些年,“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因其良好的安全性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身份识别,人脸识别技术因造价低、使用友好等优点成为其中很有前景的一部分。

由于在一个场景中找到一张脸并且识别它的能力在人类生活中是很重要的,因此将这项任务自动化是非常有意义的。

人脸识别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首先因为人脸图像的获取过程不同,导致二维图像信息在质量、几何、光线上都有内在的不同,此外还有脸部受到遮挡和化妆等因素的影响。

但是,更内在的原因是,人脸是具有高度相似性的非刚体。

人脸不同于普通物体,不同人的脸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同一人的脸又具有不同的状态,这使得人脸识别问题不同于普通物体的识别问题。

目前,许多研究机构致力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并有不同的应用软件应运而生。

人脸识别领域中,判别主成分分析算法是最有效的算法之一。

主成分分析(PCA)基于人脸的全局特征,不能有效提取局部特征。

局部特征分析(LFA)可以提取人脸图像的局部特征,但由于人脸特征点定位不准确通常会导致系统性能下降。

与图像灰度信息特征相比,Gabor特征通常具有更好的鲁棒性。

.生物学研究发现H J,Gabor小波可较好地模拟大脑皮层中简单细胞感受野的轮廓,能够捕捉空间定位、方向选择等视觉属性.特别是Gabor小波可像放大镜一样放大灰度的变化,人脸的一些关键功能区域(眼镜、鼻子、嘴、眉毛等)的局部特征被强化,从而有利于区分不同的人脸图像.因此,Gabor小波特征在人脸识别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弹性图匹配旧J、基于Gabor特征的增强Fisher判别分析局部Gabor直方图序列等.但是,这些方法往往只利用Gabor 特征,捕获人脸图像的局部特征,却忽略人脸图像原始的灰度值信息所代表的全局特征.1.Gabor算法的实现与原理分析1.1Gabor算法的分类和实现原理1.11EGM算法EM 算法是 Dempster,Laind,Rubin 于 1977 年提出的求参数极大似然估计的一种方法,它可以从非完整数据集中对参数进行 MLE 估计,是一种非常简单实用的学习算法。

这种方法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处理缺损数据,截尾数据,带有讨厌数据等所谓的不完全数据(incomplete data)。

假定集合Z = (X,Y)由观测数据 X 和未观测数据Y 组成,Z = (X,Y)和 X 分别称为完整数据和不完整数据。

假设Z的联合概率密度被参数化地定义为P(X,Y|Θ),其中Θ表示要被估计的参数。

Θ的最大似然估计是求不完整数据的对数似然函数L(X;Θ)的最大值而得到的:L(Θ; X )= log p(X |Θ) = ∫log p(X ,Y |Θ)dY ;EM算法包括两个步骤:由E步和M步组成,它是通过迭代地最大化完整数据的对数似然函数Lc( X;Θ )的期望来最大化不完整数据的对数似然函数,其中:Lc(X;Θ) =log p(X,Y |Θ) ;假设在算法第t次迭代后Θ获得的估计记为Θ(t ) ,则在(t+1)次迭代时,E-步:计算完整数据的对数似然函数的期望,记为: Q(Θ |Θ (t) ) = E{Lc(Θ;Z)|X;Θ(t) };M-步:通过最大化Q(Θ |Θ(t) ) 来获得新的Θ。

EM算法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个简单的迭代算法计算后验密度函数,它的最大优点是简单和稳定,但容易陷入局部最优。

1.12AdaGabor算法当然了,在这三个算法基础上,又有许多的算法被提出,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这三种方法的变形。

值得一提的是,Shan等人提出了一种Gabor直方图法来进行人脸特征提取,这种算法的思路和前面方法完全不同了,实质是对Gabor 特征进行量化,然后统计直方图,利用直方图做识别。

实际上,利用直方图特征进行模式识别并非这种算法首次提出的,早在1991年,就有人把它应用到三维物体识别中,而且在这种算法之前,人脸识别中也有了LBP直方图法,Gabor直方图方法只不过是把它和Gabor结合在一起,并应用到人脸识别中了。

Gabor直方图方法在人脸识别中获得了很高的识别率。

无论是三种经典的Gabor算法还是Gabor直方图在进行特征提取时,只用到了Gabor幅值信息,而没用相位信息,而Oppenheim等人的研究表明,对图像进行傅立叶变换后,其相位谱里包含了更多由助于分类的信息,Hayes等利用相位谱进行了图像重构,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既然傅立叶变换的相位谱里边包含了重要的分类信息,Gabor变换最为一种特殊的傅立叶变换,它的相位信息也应该是有用的,正是基于这个背景,融合相位信息的Gabor直方图算法被提出,这种算法同时利用了相位和幅值进行人脸识别,获得优于传统Gabor直方图算法的识别率。

1.2 Gabor算法的技术分析基于二维Gabor小波的人脸识别算法先对人脸图像进行多分辨率的Gabor 小波变换,然后在图像上放置一组网格结点,每个结点用该结点处的多尺度Gabor幅度特征描述,采用主元分析法对每个结点进行去相关、降维,最后形成特征结。

把每个特征结作为观测向量,对隐马尔可夫模型进行训练,并把优化的模型参数用于人脸识别。

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识别率高,复杂度较低Gaobr基函数波形类似人视觉皮层简单细胞的感受野波形的特性,视觉通道中心频率对数频程特性和视觉方向选择特性,从时空多通道模型角度出发,提出一种基于三维塔式Gabor变换的视频水印算法.该算法模型把视频序列看作三维信号,区别于那些把视频序列当作独立的二维图像序列,然后分别用图像水印算法把水印隐藏在每帧图像的视频水印算法,而且该模型尽可能充分地体现了人类视觉的各种生理特性.实验表明,该水印算法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和较好的不可感知性根据模拟人类视觉系统而产生。

通过模拟人类视觉系统,可以将视网膜成像分解成一组滤波图像,每个分解的图像能够反映频率和方向在局部范围内的强度变化。

通过一组多通道Gabor滤波器,可以获得纹理特征Gabor变换的根本就是Gabor滤波器的设计,而滤波器的设计又是其频率函数(U,V)和Gauss函数参数(一个)的设计。

实际上,Gabor 变换是为了提取信号Fourier 变换的局部信息,使用了一个Gauss 函数作为窗函数,因为一个Gauss 函数的Fourier 变换还是一个Gauss 函数,所以Fourier 逆变换也是局部的。

通过频率参数和高斯函数参数的选取,Gabor 变换可以选取很多纹理特征,但是Gabor 是非正交的,不同特征分量之间有冗余,所以在对纹理图像的分析中效率不太高。

2. 人脸图像的Gabor 特征二维Gabor 小波的定义为:()()⎥⎦⎤⎢⎣⎡⎥⎦⎤⎢⎣⎡--⋅⎥⎥⎦⎤⎢⎢⎣⎡-=2e x p e x p 2e x p ,222222σσσκψi k z z k kz 式中: 是与小波频率带宽有关的常数; 为空间位置坐标; 确定了Gabor 内核的方向和尺度。

在采用8个方向和5个尺度的采样时,某人方向和尺度上的 可以写为 。

其中 为采样尺度, 为尺度标号; 为采样方向, 为方向标号。

为最大频率, 是频域中的内核间隔因子。

令参数 、 、 ,可以获得较好的小波表征和辨别效果。

Gabor 变换与Gabor 内核的卷积为: ()()()z k z z J k ,ψ*I = 定义Gabor 特征和在不考虑相位差时的相似性为:()()∑∑∑⎪⎭⎫ ⎝⎛''='K K K K KK K A A A A A J J S 22, 在提取人脸图像的Gabor 特征时,通常采用多个在不同尺度和方向上的Gabor 滤波器组成滤波器组,并根据图像的特点和神经生理学的结论来选择参数。

通常研究采用共包括8个方向和5个尺度的Gabor 滤波器组,并令 ,使滤波器的带宽约为1倍频程。

由于Gabor 特征具有良好的空间局部性和方向选择性,而且对光照、姿态具有一定的鲁棒性,因此在人脸识别中获得了成功的应用。

然而,大部分基于Gabor 特征的人脸识别算法中,只应用了Gabor 幅值信息,而没有应用相位信息,主要原因是Gabor 相位信息随着空间位置呈周期性变化,而幅值的变化相对平滑而稳定。

所以本论文将输入图像依次与滤波器组的各个滤波器进行卷积,并取其幅值作为输出,即,()()()dr r I r r G r R K K ,0,0,⎰±±=,2,2,-+=K K K R R R设图像的大小为 ,通过40个滤波器得到Gabor 特征的维数高达 ,计算量很大,且由于Gabor 特征在相邻像素间是高度相关和冗余的,所以通常只需要稀疏的提取部分节点上的Gabor 特征。

一个人脸图像经Gabor 变换后就得到幅值特征和相位特征的维数都是 ,计算量很大,而且Gabor 特征在相邻像素间是高度相关的,所以必须对Gabor 特征进行降维。

本论文所采用的降维方法就是对Gabor 变换系数进行简单的下采样,如对Gabor 特征进行固定行固定列均匀分布采样。

提取单幅人脸图像的Gabor 特征的基本步骤如下:(1)划分Gabor特征的采样点本论文划分的采样点的个数为40*30 =1200个,采样点数目较多,目的是为了得到更加清晰的Gabor图像。

划分采样点后的人脸图像如图2.2所示:图2.2(a)原人脸图像图 2.2(b)划分采样点后的人脸图像由于得到的Gaobr特征的维数较大,下面实验将采用均匀下采样对Gaobr 特征进行处理,从而达到降维的目的。

(2)提取人脸图像的Gabor特征本文采用40*30 =1200个规则分布的采样点,在采样点上提取各个滤波器输出的值,联合起来组成列向量,从而得到每幅图像的Gabor特征向量,并以此作为该人脸图像的局部特征向量。

得到的人脸图像的Gabor特征如下图所示:图2.3(a)单幅人脸图像的Gabor幅值特征图2.3(b)单幅人脸图像的Gabor 相位特征由以上图像可见,与原图灰度值随位置的变换相比,滤波器输出的幅值随位置的变化要更小更不敏感;Gabor相位信息随着空间位置呈周期性变化,而幅值的变化相对平滑而稳定。

因此,即使采样点稍有偏移也不会使提取出的特征值发生太大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