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

合集下载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藏形成的控制因素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藏形成的控制因素

海相油气地质油气藏第11卷第3期2006年7月李国政摘要对塔河油田各类成果资料的分析研究认为,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形成的控制因素主要是:阿克库勒凸起的长期发育控制着油气的富集,不整合面的存在控制着油气分布,断裂控制着油气的范围和规模,良好的时空配置关系控制着油气成藏,孔洞缝储集系统的改善控制着油气的聚集。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纪碳酸盐岩油气藏油气藏形成控制因素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藏形成的控制因素李国政1李兴威2王辉1(1中国石化西北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2中国石化西北石油局特种运输队)李国政1952年生,工程师。

1979年毕业于西安地质学校。

主要从事石油地质研究工作。

通讯地址:830011新疆乌鲁木齐市北京北路2号;电话:(0991)3600713近年在新疆塔河油田中—上奥陶统油气藏的发现,是油气领域新的重大突破。

油气钻探成果表明,塔河地区蕴藏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和勘探前景。

目前,塔河油田已在奥陶系、泥盆系、石炭系、三叠系和侏罗系五个层位获得工业油气流,在志留系内也见有较好油气显示;投入开发或试采的有9个油气开发区。

随着油气勘探和开发研究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已基本查明了塔河油田的油气富集规律和成藏地质特征[1-4],初步建立了塔河地区油气储量序列。

截止到2005年底,塔河地区控制含油气面积已达1985km2,已探明储量7.68×108t油当量。

目前,“寻找古隆起、紧抵断裂带、靠近不整合、瞄准大型古岩溶、探索盐下油气分布”已成为塔河油田勘探开发工作的中心,因此对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石油地质控制因素的研究显得很有必要。

1阿克库勒凸起的发育控制油气富集塔河油田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阿克库勒凸起的西南高部位上(图1),石油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尤其是奥陶系油气层,具有地层沉积厚、储层埋藏深、钻遇层位多、岩性变化大、油气藏类型多的特点。

图1塔河油田构造位置(据康玉柱[1]修改)阿克库勒凸起是个长期发育的古隆起。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6-4岩性油气藏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6-4岩性油气藏

渗透率为
(庞
3
PF—油气聚集动力; Pf—油气聚集阻力
聚烃门限PF=Pf
PF< Pf
SO—源岩含油饱和度
SO>SO*
SO *—源岩临界含油饱和度
成 藏 条 件
不 匹 配
第 三 阶 段
雄奇,200131)03 。m2
源岩层 (围岩 )含油饱和度(So,%)
成藏主控因素
沉积相带控藏
油气进入 储集体阻力大小
力场、流体势、油气运聚范围、通道形式及其连通性等影响因素。
4、油气藏的保存条件,主要指盖层条件,成藏后期有无岩浆体侵入、
断层活动破坏等作用。
博兴洼陷中部成藏系统油气成藏立体模式图
F11 F14
F1 F116
F112
F3 F29
ES2
Es3s
Es3z
F120
F7
F22
F10
F129
C107
Es2 Es3s Es3z
岩性油藏成藏机理:复式排烃 、排聚耦合
压力封存箱
断层排烃
差异压实排烃 微裂缝排烃
源岩
2、砂岩透镜体油气藏的主要特征
(1)砂岩透镜体被泥岩分开,泥岩作为油 气的有效封闭层。
(2)油气藏完全受砂岩体分布的控制、圈 闭被烃类完全充满或底部有底水。
(3)含油气砂体通常成组出现,组成单独 的油气聚集带,其形态、规模和走向取决于 沉积的古地理环境。
度、排出原油的物理化学性质等。
2、岩性圈闭的接受条件是决定性因素,主要受圈闭的几何特征(几
何形态、闭合高度、闭合面积和最大有效容积)、地质特征(岩石性质及 组合特征、孔隙裂隙结构特征和岩石孔渗特征)以及流体动力学特征(流 体物性及相态分布、流体运动样式及强度和流体驱动力)的控制。

旬邑地区延长组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旬邑地区延长组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旬邑地区延长组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师清高;刘高红;王冬冬【摘要】通过对旬邑地区长7油层组烃源岩评价认为,该区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型和Ⅱ型,且总体达到成熟阶段;长2、长6~长9油层组砂岩属于低孔、低渗储层,有效砂体是该区的主力油气富集层系;长7油层组异常高压是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

旬邑地区油气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是优质烃源岩、有效砂体和异常高压等条件。

该区存在2种油气成藏模式(近源成藏和远源成藏),并形成以长7油层组烃源岩为生油源的4套生、储、盖组合(源下成藏、源内成藏、源上成藏和远源成藏)。

【期刊名称】《石油天然气学报》【年(卷),期】2014(000)012【总页数】5页(P23-27)【关键词】优质烃源岩;有效砂体;异常高压;近源成藏;远源成藏【作者】师清高;刘高红;王冬冬【作者单位】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旬邑勘探开发项目指挥部,陕西咸阳711300;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旬邑勘探开发项目指挥部,陕西咸阳711300;北京华油明信能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2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3旬邑地区构造上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渭北隆起与陕北斜坡连接部位,构造相对复杂,总体上呈现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构造格局。

该区地层产状变化较大,北部为一平缓的近南北向展布的西倾单斜,南部地层向南抬升,地层总体上向东南抬升,局部发育鼻状隆起[1~3]。

其中,西南部延长组保存不全,长1、长2油层组普遍缺失。

长9~长6油层组是旬邑地区的主力含油层系[4~6]。

2.1 烃源特征旬邑地区长7油层组在湖侵、缺氧和丰富有机质背景下形成的暗色泥岩、页岩、油页岩是中生界的主力烃源岩。

该套烃源岩分布稳定,一般厚度在30~50m,最发育的地区累计厚度可达70m以上。

通过对旬邑地区长7油层组烃源岩的评价认为,其总有机碳质量分数(w(TOC))、氯仿沥青“A”质量分数(w(“A”))、总烃质量分数(w(HC))、热解产烃潜量(w(S1+S2))等反映有机质丰度的指标 (图1)总体达到好烃源岩标准。

准噶尔盆地深洼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准噶尔盆地深洼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准噶尔盆地深洼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摘要:准噶尔盆地深洼区总体处于盆地负向构造单元,构造特征为南倾的单斜带和洼陷带,无特征明显的正向构造圈闭,深大断裂和区域性展布断层不发育,目的层埋深大,勘探程度低。

分析认为该区处于富油气系统之中,具“压、断、相、隆"四元联合控藏的特征,具备形成“富集高产"的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地质条件,是寻找大型油气田的重要领域。

勘探部署思路为:立足富洼陷、寻找古隆起,优选沉积相,解析断层区,预测高压带,勘探叠合区。

部署探井多口,均取得了勘探突破。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准噶尔盆地勘探过程是理论不断创新、认识不断发展的过程。

勘探之初,依据石油地质的基本理论“源控论”,提出“立足大坳陷、主攻大构造、寻找大油田”的勘探部署思路,加强综合研究评价,发现了石西等油田;之后,研究认为,洼陷区的油气运聚方式应表征为“油源断裂疏通、沿梁富集”,从而诞生了“梁聚论”新认识,按此部署了新一轮的勘探,发现了石南油气田和莫北油气田,证实了“梁聚论”的正确。

随着洼陷区油气勘探的深入,特征明显的构造圈闭越来越少,寻找各类隐蔽型圈闭就成为进一步勘探的主要任务。

进入21世纪,我国新的矿权登记法出台,中石化在准噶尔盆地登记探矿权区块16个,面积5.95×104km2,勘探程度普遍很低。

洼陷区处于富油气系统之中,具“相、隆、断、压”联合控藏的特征,具备形成“富集高产"的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地质条件,是寻找大型隐蔽油气田的重要领域。

1 富油气系统富油气系统的形成必须以富生烃凹陷为基础,并且在凹陷及其相邻地带具有形成油气的良好功能单元及适当的时空匹配关系。

准噶尔盆地是多旋回的叠加复合型盆地,可划分为4个复合油气系统、16个油气系统(图1)。

盆内已发现的油气田(藏)和良好的油气显示主要位于4个复合含油气系统之内,即玛湖-盆1井西复合含油气系统、昌吉复合含油气系统、东道海子-大井复合含油系统以及乌伦古含油气系统,并主要分布在玛湖-盆1井西复合含油气系统和昌吉复合含气系中。

岩性油气藏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

岩性油气藏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
关键词 :岩性 油气藏 控制 因素 沉积相带 构造坡折带 微观 因素
由于 近年 来 我国 对主 要含 油气 盆地 油气 的不 断勘 探 ,大 中型 构造 圈 闭越 来越 少 ,而岩 性 油气藏 逐 渐成 为 各油 田主要 的勘 探 目标 。 同时
展 布 方 向受 控 于坡 折断 裂的 走 向 并 且 同沉 积构造 断 裂坡 折带 大 多数 位 于油气 运移 的上倾 方向 , 同沉积 断裂是 重要 的油气 通道 , 当断 裂生 长 系 数 大, 又 可 以形成侧 向岩性封 堵 。
中 国 化 工 贸 易
羞 ~ 鐾 一

要 :本文通过 国内外文献调研 ,阐述 了岩性油气藏概念 ;从沉积相带 、构造坡折 带及微观 方面对岩性油气藏成藏 的主要控制 因素进行 了总
结。我 国陆相沉积盆地 中有利沉积相带主要有三角洲前缘 、滨浅湖亚相 、和近岸水下扇等。不 同坡折带样式控 制着油气运聚及砂 体的厚度 、走 向。微 观 上 ,渗透 率、喉道( 微 裂缝) 及填隙物含 量对油气进入砂体成藏具有控制作用。
文探 讨岩 性 油气 藏 的成藏 主控 因 素 ,以便 更好 地 指导盆 地 的岩性 油气
藏勘 探… 。

造 折 带 ;B 同沉积 披覆 背 斜构 造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带 。同沉 积构 造背 斜 坡折 带岩 层 产 生 弯 曲, 地 形坡 度发 生突 变 , 不仅 增 加了 可容 空 间, 还 使 沉 积相 带 和厚 度 在坡 折 下方 发生 变化 ,因此在 其 低部位 易 形成 透镜状 、上倾 尖灭 等
石 油伯工
C h i n a C h e m i c a l T r a d e
岩性油气藏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

一页岩气成藏机理及控制因素

一页岩气成藏机理及控制因素

第一章页岩气成藏机理及控制因素页岩气(Shale gas),是一种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类型,与常规天然气相比,其生成、运移、赋存、聚集、保存等过程及成藏机理既有许多相似之处,又有一些不同点。

页岩气成藏的生烃条件及过程与常规天然气藏相同,泥页岩的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热演化特征决定了其生烃能力和时间;在烃类气体的运移方面,页岩气成藏体现出无运移或短距离运移的特征,泥页岩中的裂缝和微孔隙成了主要的运移通道,而常规天然气成藏除了烃类气体在泥页岩中的初次运移以外,还需在储集层中通过断裂、孔隙等输导系统进行二次运移;在赋存方式上,二者差别较大,首先,储集层和储集空间不同(常规天然气储集于碎屑岩或碳酸盐岩的孔隙、裂缝、溶孔、溶洞中,页岩气储集于泥页岩粘土矿物和有机质表面、微孔隙中。

),其次,常规天然气以游离赋存为主,页岩气以吸附和游离赋存方式为主;在盖层条件方面,鉴于页岩气的赋存方式,其对上覆盖层条件的要求比常规天然气要低,地层压力的降低可以造成页岩气解吸和散失。

页岩气的成藏过程和成藏机理与煤层气极其相似,吸附气成藏机理、活塞式气水排驱成藏机理和置换式运聚成藏机理在页岩气的成藏过程中均有体现,进行页岩气的勘探开发研究,可以在基础地质条件研究的基础上,借助煤层气的研究手段,解释页岩气成藏的特点及规律。

第一节页岩气及其特征页岩(Shale),主要由固结的粘土级颗粒组成,是地球上最普遍的沉积岩石。

页岩看起来像是黑板一样的板岩,具有超低的渗透率。

在许多含油气盆地中,页岩作为烃源岩生成油气,或是作为地质盖层使油气保存在生产储层中,防止烃类有机质逸出到地表。

然而在一些盆地中,具有几十-几百米厚、分布几千-几万平方公里的富含有机质页岩层可以同时作为天然气的源岩和储层,形成并储集大量的天然气(页岩气)。

页岩既是源岩又是储集层,因此页岩气是典型的“自生自储”成藏模式。

这种气藏是在天然气生成之后在源岩内部或附近就近聚集的结果,也由于储集条件特殊,天然气在其中以多种相态存在。

岐北斜坡岩性油气藏形成条件及特征

岐北斜坡岩性油气藏形成条件及特征

岐北斜坡岩性油气藏形成条件及特征[摘要]本文从该区域背景出发,结合井、矿物资料等研究岐北斜坡发育三级坡折及坡折所控制的油气藏的类型。

岐北斜坡体系具有多源输砂,多元控砂,多源供油,复式疏导的规律。

而物源方向控制着砂体的展布形态,砂体的展布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又控制着油藏类型及其分布。

因此研究物源、砂体和疏导体系对该区的隐形油气藏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研究国内隐形油气藏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岐北斜坡坡折物源砂体中图分类号:p618.1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 (2013)21-0000-011 地质概要歧北斜坡位于歧口凹陷西南缘,南北夹持于滨海断层及南大港断层之间,西为孔店凸起,向东延伸到歧口主凹,为一向东倾的长期发育的斜坡构造,勘探面积700km2。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歧北斜坡经历多期的水体进退的过程,沉积的砂体多超覆于湖盆边界上或岩性上倾尖灭,可形成大量的岩性圈闭、地层圈闭。

该区储集体储层物性较好,生储盖条件匹配好,同时也是歧北次凹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区,油气资源丰富,供油条件优越,具备形成一定规模地层岩性油气藏的成藏条件,油气藏类型多样,油气勘探潜力较大,是扩大油气勘探领域[1]。

2 三级坡折类型受基底构造和古近纪差异沉降控制,歧北斜坡自西向东由孔店凸起—歧北次凹—歧口主凹呈三级坡折逐渐过渡,二级坡折是典型的挠曲坡折带特征。

歧北斜坡坡折带主要发育在沙三段,其基本特征是在沙三段地层总体上向西减薄的背景上,在坡折部位发生急剧减薄,并出现超覆或削截。

歧北斜坡三级坡折带控制了古近系不同层系、不同物源的砂体展布,受坡折及砂体的控制,斜坡不同部位多种类型地层岩性油气藏有序分布。

一级坡折带指至孔店凸起以东至滨10x1—歧85—歧北12井一线的区域范围,控制扇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地层超覆、削截等不整合现象明显,多形成地层超覆油气藏;二级坡折带指该线以东至滨深9x1—港深51—滨27一线的区域范围,控制斜坡扇砂体,高位域为挠曲坡折带,发育小型下切谷、湖扩域滨岸砂坝以及高位三角洲等砂体类型,形成上倾尖灭的构造—岩性油气藏。

南苏门答腊盆地J_区块中新统Gumai_组岩性油气藏成藏条件及有利区带

南苏门答腊盆地J_区块中新统Gumai_组岩性油气藏成藏条件及有利区带

第35卷第6期2023年11月岩性油气藏LITHOLOGIC RESERVOIRSV ol.35No.6Nov.2023收稿日期:2023-04-28;修回日期:2023-05-29;网络发表日期:2023-08-10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海外复杂裂谷盆地精细勘探关键技术研究”(编号:2021DJ3103)资助。

第一作者:洪国良(1979—),男,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石油地质方面研究工作。

地址:(100083)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0号。

Email :***************************.cn 。

文章编号:1673-8926(2023)06-0138-09DOI :10.12108/yxyqc.20230615引用:洪国良,王红军,祝厚勤,等.南苏门答腊盆地J 区块中新统Gumai 组岩性油气藏成藏条件及有利区带[J ].岩性油气藏,2023,35(6):138-146.Cite :HONG Guoliang ,WANG Hongjun ,ZHU Houqin ,et al.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and favorable zones of litho ‐logic reservoirs of Miocene Gumai Formation in block J ,South Sumatra Basin [J ].Lithologic Reservoirs ,2023,35(6):138-146.南苏门答腊盆地J 区块中新统Gumai 组岩性油气藏成藏条件及有利区带洪国良,王红军,祝厚勤,白振华,王雯雯(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摘要:南苏门答腊盆地中新统Gumai 组下段发育岩性油气藏。

运用测井、录井、地震等资料,结合区域地质研究,对南苏门答腊盆地J 区块中新统Gumai 组下段砂体的成藏条件、控制因素开展了综合研究,并预测了有利区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性油气藏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
摘要:本文通过国内外文献调研,阐述了岩性油气藏概念;从沉积相带、构造坡折带及微观方面对岩性油气藏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总结。

我国陆相沉积盆地中有利沉积相带主要有三角洲前缘、滨浅湖亚相、和近岸水下扇等。

不同坡折带样式控制着油气运聚及砂体的厚度、走向。

微观上,渗透率、喉道(微裂缝) 及填隙物含量对油气进入砂体成藏具有控制作用。

关键词:岩性油气藏控制因素沉积相带构造坡折带微观因素
由于近年来我国对主要含油气盆地油气的不断勘探,大中型构造圈闭越来越少,而岩性油气藏逐渐成为各油田主要的勘探目标。

同时我们发现:对岩性油气藏成藏规律只有初步认识,由于储层较薄,横向变化大,目前的技术手段还达不到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需要。

因此,本文探讨岩性油气藏的成藏主控因素,以便更好地指导盆地的岩性油气藏勘探[1]。

一、岩性油气藏的概念
一般的岩性油气藏包含砂岩尖灭体、砂岩透镜体、火山岩透镜体等。

它们在成藏规律上有着共同的特征:a具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条件,储集体常穿插和尖灭在生油岩体中;b储集体遮挡条件常与储集岩体同一时期形成,其圈闭形成一般在油气生成运移之前;c油气来源常为同期沉积的生油岩,运移方式一般为一次运移;d油气
藏分布与沉积相规律性明显,如陆相盆地中岩性油气藏的分布与河湖沉积体系和古地形有关,具有环带状分布特征[1]。

二、沉积相得控制作用
沉积相决定着储层岩性及其变化速度,对储层物性的好坏起着重要的控制因素。

一般来说我国陆相盆地有利的沉积相带主要包括:三角洲前缘、滨浅湖亚相、和近岸水下扇等。

在三角洲前缘与滨浅湖亚相的过渡带,由于沉积物的快速堆积,易形成三角洲入湖以后,沉积物在河、湖过渡部位快速卸载,易形成具有多种砂体尖灭带的三角洲前缘亚相,这些砂体尖灭带的砂体孔隙度和渗透率等物性特征较好,常呈带状或席状与烃源岩频繁接触,是形成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地区;滨浅湖亚相的水体相对较浅,波浪或潮汐作用影响较大,砂岩分选好,岩性变化快,易形成砂岩上倾尖灭岩性油气藏;近岸水下扇常呈楔形,与湖相泥岩直接接触,扇体内砂体向湖方向逐渐减薄、尖灭,相变为砂泥互层、泥岩,易形成砂岩侧向尖灭、砂岩透镜体等岩性圈闭[2]。

因此,沉积相带导致砂体纵横向上的变化,进而形成的岩性尖灭带、砂岩透镜体等是控制岩性油气藏的主要因素。

三、构造坡折带
构造坡折带是指由同沉积构造长期活动引起的沉积斜坡明显突变的地带,其下是低位楔、低位扇发育的主要部位,也是岩性油气藏形成的重要部位。

陆相断陷盆地主要存在两类坡折带同沉积断裂坡折带和同沉积背斜坡折带[3]。

1.同沉积构造断裂坡折带
依据断面、断阶面、转换带在平面的组合方式同沉积构造断裂坡折带的组合样式主要有5种:a缓坡式 b断阶式 c交叉状 d梳状 e 帚状。

不同坡折带样式控制着不同砂体分散体系、沉积砂体形态及分布样式,同沉积构造断裂坡折带是砂岩厚度和砂岩层数的加厚带,砂体的展布方向受控于坡折断裂的走向,并且同沉积构造断裂坡折带大多数位于油气运移的上倾方向,同沉积断裂是重要的油气通道,当断裂生长系数大,又可以形成侧向岩性封堵。

2.同沉积构造背斜坡折带
同沉积构造背斜坡折带可划分为两个样式:a同沉积逆牵引背斜
构造折带;b同沉积披覆背斜构造坡折带。

同沉积构造背斜坡折带岩层产生弯曲,地形坡度发生突变,不仅增加了可容空间,还使沉积相带和厚度在坡折下方发生变化,因此在其低部位易形成透镜状、上倾尖灭等砂体,是形成岩性油气藏的有利部位。

此外,构造坡折带还是不整合面开始发育的部位,对分布和寻找
不整合圈闭具有重要意义。

四、微观因素
影响油气成藏的微观因素主要有砂体类型、孔隙大小、渗透率均质性、胶结物含量等。

如果砂体内部孔渗性好,边缘物性差,就会形成一个致密外壳阻止油气进入砂体成藏,因此,渗透率对岩性砂体
的油气成藏具有重要作用[4]。

砂体孔隙结构控制着砂体连通性的好坏,对油气是否能顺利进入储集层而形成油气藏有着重要的控制
作用。

孔隙喉道和微裂缝的有无及大小决定着储层孔隙是否连通,如果孔隙之间没有喉道连通,即使储层渗透能力较强,油气也难以进入到储集空间。

因此砂体孔隙结构(喉道、微裂缝)在储集层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填隙物含量对于岩性油气藏成藏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降低(或破坏)了孔隙连通性,从而使油气不能顺利的进入储集空间成藏。

一般而言,填隙物含量越少,砂层含油性越高。

五、结论
岩性油气藏的成藏受多方面因素的控制,有利沉积相带是决定储层物性优劣的先决条件,我国陆相盆地有利的沉积相带主要包括:三角洲前缘、滨浅湖亚相、和近岸水下扇等。

不同坡折带样式控制着控制着砂体的厚度,构造坡折带之下砂体明显加厚,砂体的展布方向受控于坡折断裂的走向。

微观上,渗透率、喉道(微裂缝) 及填隙物含量对油气聚集运移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1]李岩,唐辉,唐军,等. 岩性地层油气藏概念及勘探技术现状[j]. 内江科技, 2010, 12:124.[2]郭泽清,刘卫红,张林,等. 中国陆相岩性地层油气藏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研究进展[j]. 地质科技情报, 2009,
28(5): 71-77.[3]冯有良. 断陷湖盆沟谷及构造坡折对砂体的控制作用[j]. 石油学报, 2006, 27(1): 13-16.[4]万晓龙,邱楠生,张善,等. 岩性油气藏成藏的微观控制因素探讨——以东营凹陷牛35砂体为例[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4, 5(3): 261-2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