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民生新闻创新电视时政新闻报道
做好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路径——以安徽经视《第一时间》为样本

一、接地气实现新闻价值最大化过去,电视新闻中常充斥着时政消息、会议报道等内容,导致电视新闻收视率逐年下滑。
电视新闻节目如何才能重新回到老百姓生活中呢?在各类新媒体不断涌现的环境下,传统电视新闻制作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老百姓日常生活切入,探索出一条突围之路。
于是,过去只是小打小闹,以碎片化形式出现的民生新闻就以“集团军”形式进行新闻集成,通过普通百姓视角报道发生在他们周边的大小事,让广大受众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从而实现新闻价值最大化。
在这一电视新闻形式的蜕变中,《第一时间》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从新闻本地化出发,主打普通市民喜闻乐见的“柴米油盐”新闻并取得了成功。
现以《第一时间》3月12日的报道内容为样本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节目和寻常百姓生活的贴近性。
该期节目共播出了15条省内外新闻,其中民生新闻10条,法制新闻2条,教育新闻1条,社会趣闻2条。
10条民生新闻中关注老百姓居住问题的就有2条,即《滁州:卧室变‘阳台’,○喻寒松做好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路径——以安徽经视《第一时间》为样本【摘要】安徽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第一时间》是该台于2003年7月创办的直播式、时间长达1小时的电视新闻节目。
十八年来,这一立足省会合肥、面向全省的新闻资讯服务类节目从百姓视角为目标受众提供丰富的节目内容,已成为该台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栏目。
本文以2021年3月12日《第一时间》所播出的内容为样本,从报道内容、报道形式、板块设置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探讨电视民生新闻的成功之路。
【关键词】第一时间;民生新闻;三贴近入,地方党报要开门办报,逐步实现资源共享。
跨区域合作内容广泛,本文探讨的跨区域新闻报道只是其中之一,如人才共育、新媒体技术交流、内部管理合作、市场资源共享等都是地方党报跨区域合作中有待深入研究的内容。
随着地域发展战略的推进,促进媒体间跨区域的合作交流,地方党报将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1]张国政,胡珊珊.新传播环境下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理念的三个转变[J].中国出版,2019(22):78-79.[2]喻国明.互联网逻辑与传媒产业区域化发展关键[J].南方电视学刊,2019(03):34-36.[3]张曙红.新闻报道的大局观[J].新闻采编,2019(02):78-79.[4]马国营.跨区域报道新闻策划的先导性和前瞻性[J].新闻战线,2019(07):89-90.[5]张朝阳.党报新闻的分众化、区域化传播解析[J].中国传媒科技,2019(14):89-90.(作者:北京日报记者)责编:姚少宝新闻实务27业主拒收房》;《合肥:五百多万赔偿款该怎么花?》,充分体现出《第一时间》“说百姓话,为百姓说”的新闻报道风格。
用民生的视角报道时政新闻

用民生的视角报道时政新闻摘要把新闻报道等同于工作布置或机械传声筒,于是新闻就成了面面俱到的文件、讲话的翻版,受众自然不会喜欢。
尽量简化程序性内容,去除枝枝蔓蔓。
新闻尤其是时政新闻,必须从关注民生的角度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解惑释疑,群众才会欢迎。
关键词时政新闻;新闻报道;传播效果;程序性内容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3-0008-01空话、套话、程式化、不实在等等,这些往往是公众评价时政新闻时常用的词汇。
在很多人看来,多数时政新闻是给领导看的而不是给普通百姓看的。
时政新闻是社会影响力重大又具有较大信息量的一种新闻类别,应该有很高的社会关注度,实际上在受众的认同度上却不高。
追本溯源,除了媒体的取向、记者的报道风格等因素外,从认识和技术层面讲,媒体和记者理解新闻、表现新闻的角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目前媒体的各类新闻报道中,离百姓生活最远新闻类型无疑是时政新闻!时政新闻是反映党和政府重大活动的主要新闻报道方式。
党政活动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影响力是十分巨大的,因此人民群众的关注度应该很高,但为什么老百姓对从上到下的时政新闻大多缺乏热情呢?首先,报道的方式过于公式化。
在目前的各类时政新闻中,新闻的要素往往都不缺少。
以会议类新闻报道为例,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召开了一个什么会议,会议由谁主持、谁发表了讲话,会议有什么主要议程等等,这样的新闻报道往往使新闻成为“新闻八股”,面对这样的千篇一律的会议新闻,受众很难产生兴趣。
新闻报道的内容过于程序性和模式化。
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时政新闻过程中担心遗漏程序、搞错姓名、级别和职务之类,但是只注重对程序性内容的要求,而忽视挖掘报道本身的新闻价值,这种新闻报道一定不会有太强的欣赏性。
在我们日常的各类时政新闻报道中,程序性内容似乎是不可或缺的,但实际上,观众往往对谁讲话、谁主持、谁发言、谁讲了几点意见等并不感兴趣,而只对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内容感兴趣。
电视台民生新闻报道的创新问题

电视台民生新闻报道的创新问题近年来,电视台民生新闻报道在不断壮大壮大和发展的也面临着一些创新问题。
这些问题涉及到报导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报道形式的多样性、传播渠道的扩展等方面。
下面就这些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电视台民生新闻报道存在的一个创新问题是报导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在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对于新闻的需求越来越高,他们希望通过新闻了解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民生新闻报道需要更加深入地挖掘问题的本质,深度报道社会事件的背后原因和影响,使得报道更具有说服力和启发性。
民生新闻报道也需要更加广泛地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教育、医疗、环保、就业、住房等多个领域,从而满足不同人群的信息需求。
电视台民生新闻报道需要更多样化的报道形式。
传统的新闻报道形式往往单一,以文字和图片为主,这种单一的形式难以吸引观众的关注,并且很难让人在短时间内对新闻事件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民生新闻报道需要更多的采用视频、互动图表、直播、短视频等形式,以吸引观众的眼球,并让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事件的发展和影响。
电视台民生新闻报道也需要更加积极地拓展传播渠道。
当前,信息传播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电视媒体,而是涵盖了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端等多种渠道。
民生新闻报道需要更加积极地在这些新媒体平台上进行报道,扩大新闻的传播范围,吸引更多的受众。
也需要更加注重在传统电视媒体上进行创新,提升节目的质量和吸引力,使得观众更加愿意通过电视媒体获取民生新闻资讯。
电视台民生新闻报道还需要更加注重新闻的可信度和公信力。
当前,网络上存在大量的假新闻和谣言,给民生新闻报道造成了很大的困扰,观众很难判断新闻的真假。
民生新闻报道需要更加注重事实核实,确保报道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树立良好的新闻形象,获得观众的信任。
要解决这些创新问题,电视台民生新闻报道需要强化创新意识,加大对创新的投入。
通过组织培训、设立创新基金、加强内外部交流合作等方式,激励新闻从业者进行创新实践,不断提升报道的质量和水平。
从电视民生新闻角度谈新闻报道创新

从电视民生新闻角度谈新闻报道创新作者:尚转来源:《新媒体研究》2016年第18期摘要新闻同质化问题在当今传媒现状中依旧存在着,也引发了新闻传播学就这一问题的诸多探讨。
文章选取当前电视新闻领域正如火如荼发展着的民生新闻作为分析的角度,并选取在民生新闻领域取得巨大成果的齐鲁电视台作为切口,分析新闻创新的一种可能的方面。
关键词新闻同质化;民生新闻;齐鲁台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18-0162-03长期以来,千报一面、千台一面的新闻同质化现象得到了业界、学界的关注。
随着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带来的新的变化,但即便风起云涌的传媒生态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新闻同质化的问题。
新闻同质化作为一种在新闻实践中呈现出来的问题,其根本解决之道还是要回归于新闻实践中去,当然对于问题的充分讨论终归有益于对于这一问题的澄清。
电视媒体在新闻的传播中依旧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其调用各种声画资源进行的新闻直播[1],成为打造新闻冲击力、实时性、引发舆论效应的重要形式,而从相关的调查中,电视新闻仍在当前中国受众对于新闻的获取、对于媒介的信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席位。
1 “镜子游戏”与电视新闻的同质化对于电视媒体的批评最著名的莫过于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根据其公开演讲整理而成的《关于电视》,可谓开启了电视批评的新天地。
但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高屋建瓴的理论外,布尔迪厄在《关于电视》中也对新闻同质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布尔迪厄表示电视新闻场中普遍存在着竞争,而这种竞争的主要表现就是追求独家新闻或头条新闻。
“但这种表面上看似极端追求差异性以标示区隔的竞争,最终导致的结果却是巨大的相似性。
其中主要的手段就是相互阅读或新闻抓取(pick-up),形成一种‘镜子游戏’。
当所有竞争对手都采取这些方式的时候,就造成了信息在场域内部的恶性循环,因而竞争反而导致同质性就不足为怪了”①。
尽管,布尔迪厄的批评是基于与中国有着很大不同的西方传媒体制下,提出的同质化的原因。
电视民生新闻的时政化策略

是老百姓 的身边 事, 更关 乎广泛 群 体 的切 身利 益 , 更值得
媒 体关注。
以海南 广播 电视 台第一频道 《 直 播海 南 》 为例 , 其选
受到影响 , 由此事 ̄ -  ̄ - A- T, 节 目挖掘 除了事件 背后的故事 : 这种 破 坏 河道 、 影 响村 民 生活和 出行 的 非法 采砂 行 为从 三年前便开 始, 直至今 天被 节 目报 道后 才引起 有关部 门重 视。 节目连续 播 出后 , 一时 间轰动全县 , 县委、 县政 府及时 反应, 责成 城 建 、 环保、 交通、 交警 等部 门针 对 实际 研 究 对 策, 做 出重修危桥 的计划 。 又如 《 重拳整治 电动车 “ 最 严措 施 ” 将 施行 》等系列报 道 , 围绕选 题进 行系列评 论。 电动 车是海 口数 量最 多的交 通工具 , 近年, 电动 车行 驶不
_业者探索 _P r o f e s s i o n a l S t u d y/ 2 0 1 5 N O . 0 4
电视 民生 新 闻的时政 Βιβλιοθήκη 策 略 文 / 杨博 一
电视 民生 新闻 在 中国电视 行业 中占据 着重要 的地位 , 民生 新 闻改 变了传 统新 闻 的模 式 , 以其 独特 的视角 开辟 了传媒 领域 的新 时空。“ 讲述 老百姓 自己的故事 ”、“ 反映 普 通 人 的生存状 态 以及 他们 的价值 观 ” 是学 术界对 民 生 新 闻的定义 , 而随 处可见的 “ 平民视 角, 贴近大 众” 亦成了
略 日益 凸 显 。
民生时代新闻报道的人文追求——以电视新闻为例

象 是 “ ” 新 闻报 道 的 要 求 、 容 、 果 , 人 , 内 效 也都 是要 满 足 “ ” 人 的需 要 。 了做 到 这 一 为 点 ,就 必 须 扭 转 以 往 新 闻 片 面 为 领 导 服 务 、 政 治 服 务 的 态 势 , 除 新 闻 “ 大 为 去 假 空 ” 盲 目“ 功 颂 德 ” 弊 端 . 照 “ 、 歌 的 按 三贴
是 “ 须 坚 持 以 人 为 本 . 强 新 闻报 道 的 必 增 亲 和 力 、 引 力 和感 染 力 ” 如 此更 是 阐 明 吸 。 新 闻 发 展 的 方 向 , 就 是 , 闻 服 务 的 对 那 新
冷 暖 , 普 通 人 的酸 甜 苦 辣 、 喜 忧 伤 。 是 悲 在 这 里 .媒 体 把 关 注 的 目光 投 向 了 诸 如 民 工 、 安 、 庭 主 妇 、 区 居 民等 小 人 物 , 保 家 社 许 多被 世 人 遗 忘 忽 略 的人 群 或 角 落 . 在 都
活 得更 有 尊 严 ” 是 下 一 步 全社 会 的 首要 已 任 务 。那 么 . 民生 时代 的 到 来 与 新 闻媒 体
“ ”对 “ 人 、 民生 ” 问题 的高 度 重 视 : 着 媒 随
体 间 竞 争 的 日益 激 烈 . 市 场 收 视 率 的 压
力 , 闻 报 道 的理 念 随之 发 生 改 变 , “ 新 从 以
生 ” 以单 独 章 节 被 列 入 其 中 . 明“ 生 更 表 民
群 众 的距 离 , 开 了新 闻报 道 与 受 众 之 间 拉
的距 离
随 着党 和政 府 工 作重 心 的转 移 。 对
问题” 已成 为 全 党 工 作 的 重 中之 重 。 在 今 年 召 开 的全 国 “ 会 ” . 生话 题再 次 成 两 上 民 为代 表 、 员 们 讨 论 的 焦 点 ,如 何让 人 民 委 “
电视时政新闻报道民生与时政的融合分析

电视时政新闻报道民生与时政的融合分析时政新闻报道是电视媒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关注国家政治、外交、经济等重大新闻事件,更多的是关注民生问题。
在电视节目中,时政新闻报道往往与民生问题结合在一起,以此来展现时政新闻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对于观众而言,这种融合将时政新闻更加贴近民生,让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下面将对电视时政新闻报道中民生与时政的融合进行分析。
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的融合体现在时政新闻的内容中。
时政新闻报导通常包括国家政治局势、国际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热点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与国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电视媒体将这些内容与民生问题结合在一起,例如在谈论国家经济发展时,会展现出民众就业、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变化;在谈论国际关系时,会展现出国民出国旅游、留学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这种融合,时政新闻报道不仅关注国家大事,更关注民众日常生活的变化和需要,增加了报道内容的丰富度和立体感。
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的融合体现在报道形式上。
随着电视技术的发展,时政新闻报道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可以通过新闻联播、专题报道、访谈节目等多种形式来呈现。
这些形式将时政新闻与民生问题融为一体,例如在新闻联播中,时政新闻报道之后会在节目末尾设置一个“民生连线”栏目,报道民众生活中的一些日常小事,通过这样的形式,将国家大事和百姓小事相连接,让时政新闻更加亲民。
一些专题报道和访谈节目也会深入探讨时政问题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从而使观众更容易理解时事、关心国家大事。
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的融合体现在报道角度上。
电视媒体在时政新闻报道中往往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深入挖掘新闻事件的背后含义,这种深度报道会更贴近民生。
当报道重大政治事件时,可以深入分析事件对国民经济和生活的影响,让观众更加深刻地理解政治事件对其生活的影响。
也可以从人文角度出发,报道一些有意思的人物故事,将时政新闻与感人的民生故事相结合,让观众情感上产生共鸣,增加报道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电视台民生新闻报道的创新问题

电视台民生新闻报道的创新问题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不断更新和变革,电视台作为主流传媒之一,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民生新闻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化,电视台民生新闻报道也面临着一些创新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电视台民生新闻报道的创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电视台民生新闻报道在内容上存在着创新问题。
由于传统电视台的时段限制和广告收益考量,很多电视新闻会重复播放已有的内容,导致新闻内容的创新性不足。
由于新闻报道的时效性要求,电视台民生新闻往往只能报道一些短期的事件,长期的社会问题和民生议题往往无法得到足够的关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电视台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可以加大对重大社会问题的跟踪报道,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度挖掘和解决方案探讨,增加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
可以引入更多的新闻专题节目,围绕社会热点、民生需求设置不同的专题栏目,让观众更加关注长期的社会议题,增加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价值。
电视台民生新闻报道在形式上存在着创新问题。
传统的电视台民生新闻报道一般采用固定的画面搭配文字叙述的形式,缺乏多样化和创新性,难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在新闻报道的形式上进行创新。
可以增加报道的多样性,采用不同的报道形式和风格,如纪录片、短视频、动画等形式,加强新闻报道的视觉表现力。
可以引入一些新的互动性元素,比如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与观众进行互动,让观众参与新闻报道的过程,增强新闻报道的互动性和吸引力。
电视台民生新闻报道在传播渠道上存在着创新问题。
传统的电视台民生新闻报道主要通过电视机进行传播,虽然覆盖面广,但受限于传统电视机的观看时段和地点,观众的观看体验和便利性都不够好。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新的传播渠道进行创新。
可以加大对移动互联网的利用,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进行新闻报道的传播,提升观众的观看便利性。
可以加大对新媒体平台的投入,如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建立新闻账号,通过这些平台进行新闻内容的分发和传播,提升新闻报道的覆盖面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