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人文主义思潮
中国人文主义的作品

中国人文主义的作品中国的文学历史悠久,自古以来,我们的文化一直秉持着人文主义的价值理念。
人文主义强调个体的内在精神和情感价值,关注人的自我实现和人类意义的探寻。
中国的人文主义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都是经典之作,影响深远。
人文主义在中国文学中的演变中国文学的人文主义源远流长。
早在唐宋时期,诗人们就已经开始以人为本,关注个体的内心体验,表现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李商隐的《锦瑟》等。
明清时期,人文主义在文艺作品中越发明显,文学作品通过寓言、警示、讽喻等手法,传达思想和价值观念,如《醒世恒言》、《警世通言》等。
到了近代,中国的人文主义文学作品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如鲁迅的《阿Q正传》、丰子恺的《萧公权》、茅盾的《子夜》等。
这些文学作品深刻揭示了人性的种种弱点,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思想表达了作者对人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人文主义文学作品的典型代表《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巨著,被誉为中华文化瑰宝。
作品以自身的叙述方式展现了一个所谓的“荣府”的兴衰历程。
在传统的文学形式中,人物形象往往都显得有些俗套、充满了官难和经济困难。
但《红楼梦》却不同,它刻画出了一个真实的社会图景,使人们得以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的精神感受。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细腻而丰富,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鲜明的个性,让人们得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细微之处。
《围城》《围城》是当代文学中一部耳熟能详的作品,也是人文主义在现代文学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这部作品通过讽刺揭示了人们对物欲和权力的追求,暴露了人性中的褒贬不一、柔性与刚性的矛盾心理和复杂性格形态,同时也展现了人类情感的深度;作品以独特的文风和精妙的构思,让人们反思人性的动因和归宿,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沉默的大多数》《沉默的大多数》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人文主义的经典之作。
在作品中,鲁迅通过对一个偏僻小镇上的人物的描写和分析,呈现出了中国人民的屈辱、害怕和自卑;呼吁中国人民要毅然决然地走向拥抱现代文明的道路,实现民族的复兴。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1)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30年代文学(革命文学)一一、、3300年年代代文文学学思思潮潮((人人文文主主义义文文学学思思潮潮和和左左翼翼革革命命文文学学思思潮潮))1.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1)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代表了新月派的现代雅士文学思想。
他受美国白璧德主义的影响,提出以“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人性为核心的理性评价的文学标准,籍古典主义的“节制”概念为其雅士美学追求。
他在艺术上批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在思想上否定个性主义,几乎是整体地否定了五四新文学运动。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包括:一、人性论。
(他强调把人性作为文学的唯一标准。
梁实秋认为,人性是超阶级的,他的人性概念本质上是一个伦理概念。
他所谓的人性是二元的,一是以想象情感为代表的;一是以理性为代表的。
他主张文艺上的“合于理性的束缚”。
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以理制欲的人性论。
)二、天才论,声称“文学不是大多数人的”。
(2) 朱光潜30年代的著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1932)《文艺心理学》(1936)《变态心理学》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与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
他提倡“自由生发,自由讨论”,奉行严谨而超脱的风格,强调文学表现人生和怡情悦性的功能,维护文学的独立自足性。
2. 左翼革命文学思潮(1)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普罗文学”)兴起。
(2)左联:1930年3月2日,鲁迅、冯雪峰、柔石等人在上海霞飞路出席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大会,会上通过了蒋光慈、冯乃超等制定的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1930年11月被吸入国际革命作家联盟,1936年初经共产国际指示解散。
(3)左联进行的文学活动:一、 创办刊物二、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三、 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四、 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五、 文学思想集中体现为对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六、 培植了大量的文艺青年3. 30年代重大文学论争(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
九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考试重点

九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考试重点1.九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考试重点篇一(1)冶铁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冶铁的国家之一,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①西周:晚期出现了铁器。
②春秋战国:铸铁柔化技术是世界冶铁的一大成就。
③魏晋南北朝:百炼钢技术已相当成熟,还发明了把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的灌钢法。
④隋唐:冶铸业已普遍采用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
⑤明朝:广东佛山冶铁业,一天产铁量达到六七千斤;云南采矿业也很有名。
⑥清朝:广东冶铁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青铜铸造业:①夏商周三代被称为青铜时代。
商周青铜铸造业兴盛,西周时青铜器产品趋向生活化。
②夏朝青铜器目前尚未发现,商周是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
③商朝青铜器由官府垄断,生产规模大,作坊集中在王都,产品供国王和贵族使用。
④西周青铜器产品趋向生活化,日用器具数量大。
有些动物形状的器皿栩栩如生。
⑤春秋战国时期的莲鹤方壶是春秋中期的珍贵名器;战国青铜器出现金银错新技术;青铜雕塑艺术也有创新,器物上已有建筑雕塑图案。
(3)纺织业:①商周:已出现斜纹提花织物和刺绣。
②春秋战国:的纺织品纤维相当细密。
③魏晋:曹魏在纺织中心襄邑、洛阳设有专门的织造机构;吴国缫丝质量高,蜀锦、邺锦、回纹锦。
④隋唐:丝麻织品遍布全国各地。
北方以来州、毫州最,南方以吴越、宣州出名;另外丝织品种类增多。
⑤明清:棉纺织业成为农民的主要副业,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明代浙江嘉兴使用新式“纱绸机”;双色套印技术得以广泛传播,出现许多颜色的秋色印刷品;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兴起,苏州等地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4)陶瓷业:①商和西周遗址里出现了原始瓷器,这是我国陶瓷发展一次飞跃。
②秦:多集中于凤翔,凤翔的画砖最为出色。
兵马俑是制陶与雕塑结合的艺术化。
③三国两晋南北朝:当时南方盛产青瓷,后来制作技术传到北方。
北方创制出白瓷。
④隋唐:唐三彩为彩瓷的产生开辟了道路;越州的青瓷、邢州的白瓷、巩县的唐三彩最为有名;还出现了秘色瓷。
人文主义

辩证性评价
现代的人文主义开始于启蒙运动,在启蒙运动中人文主义被看做是不依靠宗教来回答道德问题的答案。在启 蒙运动的人文主义中,超自然的解释一般被忽略,人们将这种人文主义也称为“世俗人文主义”。
世俗主义又分为很多支流,例如无神主义、怀疑主义、理性主义,和启蒙运动以后所产生的种种学说流派。 世俗主义的基础信念是无神,因此研究道德、学问,不论是人伦、教育、科学等,都是从无神的观点出发。这股 思潮在十八世纪末,即美国立国期间,就盛行于南欧一带,尤以法国为甚,对于当代的文学、艺术、戏剧、教育 等,都带来极大的冲击。世俗主义者中,也有自称信有神的自然神论者,不过他们眼中的上帝是创造后便撤手不 顾,不管这个世界,所以他们的理论和无神论者如出一辙。世俗主义的思想,可说与基督教全面对立。基督徒相 信圣经是上帝的启示,相信有绝对的道德标准,人的自由须对上帝和对他人负责;世俗主义者不信上帝,不信圣 经是上帝的启示,他们鼓吹“自由、快乐、不受约束”。
艺术特征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因素结合;表现人物激情,侧重道德心理刻画;采用民族语音写作,各国民族文学诞生; 创造新体裁,流浪汉小说。
简介
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部编版

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部编版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
知识就是机积累起来的,经验也是积累起来的。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部编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1第11课古代日本1、6世纪前的日本(1)建国: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
5世纪初,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
(2)统治: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2、大化改新(1)背景: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刺激了大和的统治者。
(2)概况: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3)内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4)影响: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3、武士和武士集团(1)背景:土地私有和土地兼并盛行。
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组成庄园,大庄园还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
(2)武士集团: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强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
(3)武士夺权: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其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4)幕府统治: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
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实际上大权旁落。
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5)武士道: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
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
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2第12课阿拉伯帝国1、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1)背景: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盛行氏族部落的多神崇拜。
浅谈中国人文主义(精简版)

浅谈中国人文主义浅谈中国人文主义论文关键词:人文主义中国人文主义人性仁论文摘要:人文主义是近代在欧洲兴起的一种思潮,也是一种哲学理论和一种世界观。
人文主义以人,尤其是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
对人文主义来说,人与人之间的容忍、无暴力和思想自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最重要的原则。
很多人认识人文主义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才出现的,否认中国有人文主义的传统,对于这种看法,本人持不同的看法,下文将阐述我的观点。
人文主义这个概论文关键词:人文主义中国人文主义人性仁论文摘要:人文主义是近代在欧洲兴起的一种思潮,也是一种哲学理论和一种世界观。
人文主义以人,尤其是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
对人文主义来说,人与人之间的容忍、无暴力和思想自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最重要的原则。
很多人认识人文主义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才出现的,否认中国有人文主义的传统,对于这种看法,本人持不同的看法,下文将阐述我的观点。
人文主义这个概念一般认为是在19世纪的欧洲开始出现的,中国学者在翻译英文Humanism时把它译成人文主义。
长期以来,当人们讲到人文主义的时候,一般总是把它看作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在当时来讲,它成为一个主要思想流派或思想体系,主要是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主要内容为崇高真善美、鞭挞假丑恶,以及以人权反对神权,以现世生活和现世的幸福反对来世说教和禁欲主义,以科学、理性的精神反对蒙昧主义和封建迷信等等。
人文主义一词最早在公元前150年产生于罗马,出自西庇阿斯家族。
当时人文主义是作为希腊文明的继承者的口号,相对而言,这个新帝国的文明不如古希腊文明那样精致和高级,所以提出这个口号与野蛮或野性相对立,以告别野蛮人的行为方式,表示教化的理性。
人文主义是人的一种生活观、理想观、价值观,是人的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它在任何时候都是人们应当努力去实践和追求的,因此它是永恒的。
人文主义这个概念是在19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正式提出来的,它是指贯穿于资产阶级文化中的一种基本的价值理想和哲学观念,即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讲解部分

成就
评价
《水浒传》
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
《三国志通俗演义》 体的写作体裁
《西游记》
神话小说的杰作
《儒林外史》
讽刺小说的杰作
《红楼梦》
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2)戏曲
传奇
戏曲创作趋向长篇化,情节曲折复杂。代表作家有明朝汤显祖、清朝孔尚任等
昆曲 京剧
从江苏昆山一带发源,长期流行 道光年间形成,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知能二 明清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1.特点 1)既有继承也有发展。 如监察制度、选官制度、行省制度等都体现了 继承性,而内阁、军机处的设置则是一种新发展。 2)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如裁撤中书省、废宰相设内阁,推行八股取士,设 军机处、实行奏折制度、大兴文字狱,等。 3)体现了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统治日益腐朽僵化,反映了封 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社会生活方式、风俗、价值标准的变迁 1)消费型生活方式出现:消费方式由自给自足占主导地位的消费转向商 业性占主导地位的消费,形成新的消费格局。 2)社会风俗的变化:民风由俭朴向奢侈转变;士风由淳厚向薄恶转变;时尚 出现并逐渐流行。 3)社会价值标准的变化:社会价值标准由单一的官本位向仕途、财富、 精神文化多元标准演变;由政府意志主导的社会思潮,演变成思想家、文 学家及小说戏剧所表现的价值观构成的多元化社会思潮。 3.社会阶层关系的变迁:阶级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社会流动加快。工商 业城镇的发展和城镇人口的增加推动市民阶层的壮大;宋代以来崛起的 富民阶层成为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核心。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内陆边疆
蒙古
藏族 地区 东北 地区
①明中期,鞑靼和瓦剌两次突破长城深入内地,包围北京 ②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
初三上册历史期中知识点

初三上册历史期中知识点1.初三上册历史期中知识点1、人类的形成⑴人类是由非洲南方古猿演变而来;⑵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⑶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⑷劳动创造了人;⑸原始社会解体的原因或标志: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产生、国家的产生⑹三大人种形成于晚期智人时期;人种的差异是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人种的差异只是生理特征的差异,而没有优劣之别;⑺原始社会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阶段;这两个社会阶段的主要区别在于女性在母系氏族社会占主导地位,男性在父系氏族社会占主导地位;母系氏族发展到父系氏族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2、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亚非古代四大文明及其发源地:①古代埃及文明:尼罗河流域(前3500年)②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两河流域(前3500年)③古代印度文明:印度河岸流域(前进500年)④中国的古代文明:黄河流域(前2100年)3、亚非古代四大文明发源地的共同特征都发源于大河流域;都位于北纬20度-40度之间;原因:①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线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②大河流域上游高山积雪的融化,导致河水的定期泛滥,泛滥的河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4、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含义:尼罗河孕育了埃及和埃及文明5、对金字塔的认识①金字塔是埃及文明的象征;②金字塔是埃及国王法老的陵墓;③金字塔是埃及国王权利和地位的象征;④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⑤金字塔是埃及奴隶主残酷剥削、压迫奴隶的历史见证。
⑥金字塔是是中央集权制的君主专制的标志6、对汉谟拉比法典的认识①是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制定的;②内容:处处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强化奴隶主阶级专政。
③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和目的:是一部严格保护奴隶主阶级的私有财产,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典。
④汉谟拉比法典是中央集权制的君主专制的标志⑤历史意义:是现存世界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上的人文主义思潮中国历史上的人文主义思潮【内容提要】“人文主义”是humanism的译名。
在中国,晚明社会和清朝前期以李贽、汤显祖、戴震、曹雪芹等人为代表的启蒙思潮,适宜于称为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思潮在当时的中国虽然没有掀起西方那种文艺复兴运动,但它是近代文明的滥觞。
目前,中国学术界对“人文主义”的理解存在着较大歧异,有相当多的学者把儒家的精神以及中国文化的精神总括为“人文主义”。
本文对“人文主义”一词作了必要的界定,并有所辨析。
【英文摘要】The paper borrows"humanism"from West to illustrate Chinese classical ideology and culture.The enlightening trend of thought happening in late Ming Dynasty and early Qing Dynasty,should be properly called humanism,which was representedby Li Zhi,Tang Xian-zhu,Dai Zhen,Cao Xue-qin andso on.Although humanism trend didn't producerevival of literature as occurred in the west,it originated modern culture in China.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opinions over the understanding of"humanism"in Chinese academia.A lot of scholars summarize the spirit of confucianism,even thespirit of Chinese culture as"humanism".This paper defines the word"humanism"necessarily and makes some discrimination and analysis.【关键词】人文主义/人文/红楼梦/曹雪芹humanism/humanity/A Dream of Red Mansions/Cao Xue-qin近一些年,中国学术界使用“人文主义”一词比较多,而且相当普遍地认为儒家的精神以及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义”。
与此同时,也有学者批评中国学术界对“人文主义”一词“连概念也没有弄清楚”,出现了“思想混乱”[1](p2-3)。
十年前,我应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之约,开始撰写《曹雪芹评传》。
我在书稿中提出:“晚明社会和清朝前期以李贽、戴震、曹雪芹等人为代表的启蒙思潮,最适宜称为人文主义。
”我不同意把儒家的精神乃至中国文化的精神总括为人文主义。
由于《评传》体例和篇幅的限制,书稿中没有展开充分的辩论,有些方面未作交代。
现在《曹雪芹评传》已经出版,我想就中国历史上的人文主义思潮问题再作进一步阐述,请学界朋友和广大读者赐教。
一、“人文主义”界说什么是“人文主义”?应该先有一个界定。
中国学者使用的“人文主义”一词,是英语humanism的中文译名。
英语的这个词又是从德语humanismus译来的。
德语humanismus这个词,为教育家尼采曼尔在1808年辩论中等教育中古代经典的地位问题时所始创。
尼采曼尔当然不是凭空杜撰。
这个词最早的源头是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的拉丁语著作中的humanitas(人受到的文科教育)。
自尼采曼尔始创“人文主义”一词之后,过了半个世纪,历史学家乔治·伏伊格特于1859年出版的《古代经典的复活》(又名《人文主义的`第一个世纪》),首次将“人文主义”用于文艺复兴。
第二年,瑞士历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用德文写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问世,书中处处使用了“人文主义”。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是西方研究文艺复兴的奠基著作,也是典范性著作,“它确定了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的同一性”[2](p7)。
此后,“人文主义”的说法便流行开来。
虽然“人文主义”一词广为流行以后,西方人对它的解释不尽一致,用法也不完全统一,但基本涵义是指14至16世纪文艺复兴的主导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强调与发挥古希腊、古罗马著作中关于人性、人的价值和人生幸福的思想,反对中世纪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的思想统治,反对禁欲主义。
“人文主义”的得名,是因为倡导、研读古希腊、古罗马的人文学,但作为一种思潮,则是当时资本主义萌芽所引发的社会启蒙思潮,是近代新思想、新文化的开端。
人文主义思想的实质是人的自我意识(或称主体意识)的觉醒。
布克哈特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写道:文艺复兴于发现外部世界之外,由于它首先认识和揭示了丰满的完整的人性而取得了一项尤为伟大的成就。
这个时期首先给了个性以最高度的发展,其次并引导个人以一切形式和在一切条件下对自己做最热诚的和最彻底的研究[3](P302)。
LnwHfUDx. l~HbE:Z{3od JB=- `)*/= hrv{SL人力资源管理论文6rb_]?VQ@HH:bmY$i#v2;aCZ71'N $当代英国史学家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中说: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所代表的思想,它对人的经验的价值和中心地位——用今天流行的拉丁文原文来说,即人的尊严——的坚持,力量是太大了,它们一旦被恢复和重新提出,就无法加以永远的压制[1](P67)。
人文主义是以肯定人性与人的价值、充分发展人的个性为核心的。
西方学术界对“人文主义”的解释和使用,有的只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潮,有的所指较为宽泛,但大体上都认同“人文主义”这个基本性质。
法国1971年出版的百科全书《拉鲁斯辞典》对“人文主义”的广义的解释是:从黑格尔赋予这个词更为广泛的意义而言,人文主义被理解为人的精神上的努力,它肯定的是人对于人的崇高尊严、人的无可比拟的价值、人的广泛的能力的信仰,它力求保证人的个性的全面实现[4](P784)。
论文中国历史上的人文主义思潮来自.66WEN.免费论文网对于中国人而言,“人文主义”这个词是因近代的翻译才有的。
不知是谁,将HUMANISM译成中文时,采用了古老的“人文”一词,这很有意思。
自然,对这种外来的“主义”,我们不能根据翻译用的汉字来确定它的涵义和性质,就像“浪漫主义”、“唯心论”、“唯理论”、“符号学”等等一样。
目前,中国学术界对“人文主义”这个词的理解与用法存在着较大歧异。
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说儒家的思想是人文主义(或说“人文精神”,新儒学家笔下的“人文精神”与“人文主义”同义)。
由于新儒学家认为“中国文化的精神,亦即儒家的精神”[5](P198),所以他们也常强调中国文化的精神就是人文主义。
如徐复观反复申述:(儒家)这种向内在的道德性之沉潜陶铸的工夫,下开宋明的理学心学,以形成中国的“道德性的人文主义”的基点[5](P201)。
欧洲的人文主义与中国儒家的人文主义,有一个大的分际。
而其分际,即在两者究系如何去肯定人性的这一点[5](P165)。
中国文化,为人文精神的文化,现时固已成为定论[5](P135)。
徐复观把中国文化确认为“人文精神的文化”,无疑是因为有“人文主义”这个译名才会想到的,但他对“人文主义”的解释却是从探究汉语中“人文”二字的本原入手的。
这可以看他写的《原人文》:HUMANISM在西方文化中,范围狭而特性易显;人文主义在中国文化中,范围广而其内容亦不易遍举。
“人文”一词,首见于《易·贲卦·彖传》。
“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
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正义》谓:“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
诗书礼乐,成为连结在一起的习惯语,实则此处应仅指礼乐,而礼乐亦可以包括诗书。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实即是兴礼乐以化成天下。
……因此,中国之所谓人文,乃指礼乐之教、礼乐之治而言,应从此一初义,逐步了解下去,乃为能得其实[5](P121-135)。
徐复观的《谈礼乐》又写道:我在《原人文》一文中,曾说明我国在战国中期前后所出现的“人文”一辞,指的是礼乐的教养;……以见中国人文主义的特性[5](P126)。
徐复观从《周易》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句寻绎出“人文”二字的涵义为“礼乐教养”,并以此作为中国人文主义的特性。
这在现代新儒学中具有代表性。
另一位新儒学家牟宗三也说:“古有‘人文化成’之成语,此可为儒家人文主义之确界。
”[6](P145)又一位新儒学家唐君毅说:“《易传》之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都当是指周代礼乐之盛所表现之人文中心的精神。
”[7](P404)徐复观、牟宗三、唐君毅等先生对“人文主义”的解释与运用,大陆知识界颇有表示认同的。
1986年在上海举行的首届国际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上,就有大陆学者认为:“中国文化的整体特征,实质在于人文精神。
这种人文主义,基于对人的不同理解,因而与西欧人文主义异趣。
它没有提供天下为公,人格平等,个性独立和民主政治的基础,相反却导向了王权主义和泯灭个性,使人不成其为人”;“中国古代的人文思想从总体上不是把人引向个性解放,而是引向个性泯灭”[8](P50-72)。
这其实有些令人费解,既然“引向个性泯灭,使人不成其为人”,怎么能称为“人文精神”、“人文主义”?可是,类似的说法渐渐流行,并成为许多学人的习惯话语。
同样,《周易》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语,也常被学者们所提及,认为是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确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