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学基础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_第二节基本病机_中医世家

《中医基础理论》_第二节基本病机_中医世家基本病机,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病理变化的一般规律及其基本原理。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与机体的体质强弱和致病邪气的性质有密切关系。
体质不同,病邪各异,可以产生全身或局部的多种多样的病理变化。
尽管疾病的种类繁多,临床征象错综复杂,千变万化,各种疾病、各个症状都有其各自的机理,但从整体来说,总不外乎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气机紊乱等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
一、邪正盛衰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邪正斗争,不仅关系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而且也影响着病证的虚实变化。
所以,邪正斗争是疾病病理变化的基本过程,疾病的过程也就是邪正斗争及其盛衰变化的过程。
在疾病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正气和邪气的力量对比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正邪的斗争过程中,不断地发生着消长盛衰的变化。
随着体内邪正的消长盛衰而形成了病机的虚实变化。
虚与实,体现了人体正气与病邪相互对抗消长运动形式的变化,“邪气盛则实,精气(正气)夺则虚”?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之后,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邪正是互为消长的,正盛则邪退,邪盛则正衰。
随着邪正的消长,疾病就反映出两种不同的本质,即虚与实的变化。
(一)虚实的基本原理虚与实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1.实:所谓实,是指邪气盛而正气尚未虚衰,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的一种病理变化。
实所表现的证候称之为实证。
发病后,邪气亢盛,正气不太虚,尚足以同邪气相抗衡,临床表现为亢盛有余的实证。
实证必有外感六淫或痰饮、食积、瘀血等病邪滞留不解的特殊表现。
一般多见于疾病的初期或中期,病程一般较短,如外感热病进入热盛期阶段,出现了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等“四大”症状,或潮热、谵语、狂躁、腹胀满坚硬而拒按、大便秘结、手足微汗出、舌苔黄燥、脉沉数有力等症状,前者称“阳明经证”,后者称“阳明腑证”。
就邪正关系说来,它们皆属实,就疾病性质来说它们均属热,故称实热证。
基础中医学:二、基本病机

畏寒肢冷,脘腹冷痛、面色白光白,舌淡脉迟等
基本病机
▪ (一)、邪正盛衰 ▪ (二)、阴阳失调 ▪ (三)、精气血津液失常 ▪ (四)、内生“五邪”
一、邪正盛衰
❖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 1、虚实病机
▪ (1)实的病机 ——邪气盛则实 ▪ 含义:实,主要指邪气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
实性病变失治,邪久留、损正气,形成邪实正虚的虚 实错杂病变。
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或本正虚,兼内生痰、食、 瘀血、水湿凝滞的正虚邪实的虚实错杂病变。
2、虚实变化
▪ (1)虚实错杂
▪ 表现:
虚中夹实——指病理变化以正虚为主,又兼夹 实邪为患的病理状态。(如脾气不足,运化无权之 湿滞中焦证)
实中夹虚——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兼 有正气虚损的病理状态。(如邪热炽盛灼津,致气 阴两伤证)
1、阳偏胜
▪
▪ 机理
阳邪入侵,从阳化热 阳热亢盛
邪自内生,气郁化火
热——壮热、面红、目赤
▪ 表现 动——脉数、心烦、躁扰 阳胜则热
燥——口渴、便干、苔黄
▪ 转归: 实热兼阴亏病证(阳胜则阴病)。
虚热病证(久之由实转虚)。
阳偏胜病机的演变
实热证
阳邪侵人 邪正相搏
实热兼 阴虚证
阳热伤津 耗伤阴气
虚热证
▪ 特点:抗病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烈表现出的一系列虚弱、 衰退和不足的证候。
▪ 形成: 先天禀赋不足 病后亏虚 多种慢性病损耗 邪气损害
▪ 表现: 神疲体倦、气短、面色无华、自汗、盗汗、二便失 禁、五心烦热、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
2、虚实变化
▪ (1)虚实错杂
中医十大基本病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医十大基本病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医学作为一门古老而深奥的医学体系,其研究内容包括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等方面。
其中,病机是中医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指的是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过程。
通过深入研究病机,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的本质和特点,从而指导临床诊疗工作。
本文将围绕中医学中的十大基本病机展开讨论,包括气虚血瘀、阴虚阳亢、气滞血瘀等常见病机。
我们将介绍这些病机的内涵、诊断方法以及临床应用,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学中病机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中医十大基本病机进行简要介绍,说明本文的目的和重要性。
在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中医十大基本病机的概念和特点,包括气虚血瘀、阴虚阳亢、气滞血瘀等病机的病理机制和表现。
此外,还会介绍病机的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闻诊和问诊等内容。
在结论部分,将对本文内容进行总结,并探讨中医十大基本病机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和展望。
整个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谨,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的关于中医十大基本病机的信息。
1.3 目的:本文旨在系统介绍中医的十大基本病机,帮助读者更深入了解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和基本框架。
通过对气虚血瘀、阴虚阳亢、气滞血瘀等常见病机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的治疗原则和诊断方法,进一步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和辨证能力。
希望本文能够为中医传统医学的学习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促进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结论": {"3.1 总结": {},"3.2 应用": {},"3.3 展望": {}}}}请编写文章1.3 目的部分的内容2.正文2.1 中医基本病机概述中医基本病机概述部分介绍了中医学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认识。
在中医理论中,病机是指疾病的发病机理和病理变化规律。
中医认为,病机的形成是由于外感邪气、内伤情志、饮食失调等因素导致体内阴阳失衡,生理功能紊乱,从而诱发疾病。
中医病因病机—病机基本病机(中医学课件)

贰、气机失调
(4)气闭:指气机郁闭,外出受阻,气不外达,出现突然闭厥的病理状态。 常由情志抑郁或巨大的精神创伤,或外邪、痰浊而致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四肢厥冷甚或四肢拘挛;呼吸困难,气急鼻煽或面青唇紫。
贰、气机失调
(5)气脱:指气虚至极,气不内守而外脱,以致全身功能衰竭的病理状态。 常由正不敌邪,正气骤伤、慢性长期消耗、汗吐下太过、大出血而致气脱,症见: 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全身瘫软、手撒、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
摇”特征的一类病理状态。 内风与脏腑的关系:与五脏相关,与肝最密切。内风包括:热极生风、
肝阳化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四种类型 。
伍、内 生 “ 五 邪 ”
(二)寒从中生: 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邪弥漫的病理状态。 内寒与脏腑的关系:五脏相关,脾肾为要,尤肾为最。
阳气不足,机失体失于温养(畏寒肢冷);气化功能减退,痰饮水湿停留;阳不化阴, 津液不化(小便清长,痰涎清稀)都是内寒的表现。
我们可通过一个表格来对比外寒与内寒区别
伍、内 生 “ 五 邪 ”
(三)湿浊内生 指因体内津液输布、排泄障碍,导致水湿内生并停滞的病理状态。 内湿与脏腑的关系:五脏相关,肺脾肾为要,以脾为最。
以下通过列表来对比内湿和外湿的区别
伍、内 生 “ 五 邪 ”
(四)津伤化燥 指体内津液不足,导致脏腑、肌表等失于濡润而产生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 内燥与脏腑的关系:五脏相关,肺、胃、大肠最为多见
以下内燥与外燥的列表对比可便于大家课后复习及记忆
伍、内 生 “ 五 邪 ”
(五)火热内生: 指由于邪郁化火,或五志化火,或阴虚火旺而产生的火热内扰,机能亢
奋的病理状态。包括: 1.阳气过盛化火,“壮火食气”,“气有余便是火” 2.邪郁化火,六淫或体内病理性产物郁而化火 3.五志过极化火,情志刺激,气机郁结或亢逆,日久化热 4.阴虚火旺,津液亏损,阴气大伤,阴不制阳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免费的

于内,不得外达肢体而格阴于外,阴阳之气不相 顺接的病理状态。
• (2) 特点:阳盛于内,实热炽盛为疾病的本质, 特点:
加之格阴于外而出现某些假寒之象,产生真热假 寒证。
• (3) 表现:如外感热病,邪热炽盛,可见壮热、 表现:
面红、气粗、烦躁、舌红、脉大有力等症。但在 病势加重的情况下,同时出现四肢厥冷、脉象沉 伏等假寒之象。
下陷,如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
• (4) 气闭 • ①含义:指气郁太过,闭塞清窍或浊邪闭阻气道,
气之出入受碍,肺气郁闭,呼吸困难的病理状态。
• ②成因:情志抑郁,或外邪、痰浊等阻滞气机。 • ③表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兼见四肢逆冷,
或呼吸困难,气急鼻煸,甚则面青唇紫。
• (5) 气脱 • ①含义:指气不内守,大量外脱,从而导致全身严重
• (2) 气逆 • ①含义:指气机升多降少而上逆的病理状态。 • ②成因:多因情志失调,或饮食、外邪,或痰浊壅滞,
或气虚所致。
• ③表现:多见肝气、肺气、胃气上逆等病变。 • (3) 气陷 • ①含义:指在气虚基础上,发生的以气升清不足或无力
升举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
• ②成因:素体虚弱或病久耗伤。 • ③表现:上气不足,如头晕、眼花、耳鸣、乏力;中气
表现的假热之象,产生真寒假热证。
• (3)表现:如极度虚寒的病人,本来表现为面 表现:
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基础JC整理 病机基本病机

心脉痹阻
心痛剧烈
胸前憋闷
在特殊情况下,可出现病变的本质和现象不相一致的 情况。
• 真实假虚:本质为实性病变,由于邪气深结不散,气 血郁积于内,经络阻滞,气血不能通达于外,而出现 四肢逆冷,面色不华等似虚非虚的假象。
• 真虚假实:本为虚性病变,由于正气虚弱,推动无力, 机能活动失于鼓动而出现腹胀、喘满等等似实非实的 假象。
(一)阴阳偏胜 (二)阴阳偏衰 (三)阴阳互损 (四)阴阳格拒 (五)阴阳亡失
(一) 阴阳偏胜
阴阳偏胜,指阴邪或阳邪过于亢盛的病理状态, 属于“邪气盛则实”的实性病理。
1.阳偏胜
阳偏胜,即是阳盛,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表现的一 种以阳气偏盛,机能亢奋,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 病机特点: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性病理变化。 形成阳偏胜的原因: (1)感受阳热邪气,或虽外感阴邪,但从阳化热 (2)由于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 (3)因痰湿、瘀血、食积等郁久化热
之机括”,含有疾病之关键的意思。由于病机 是用中医理论分析疾病现象,从而得出的对疾 病内在、本质、规律性的认识,是防治疾病的 依据,所以受到历代医家的极大重视。
基本病机,是指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所产生 的基本病理反应,是疾病发生后病变本质变化 的一般规律,也是其他各种病机的基础。
基本病机主要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 津液失常,以及“内生五邪”等。
2.邪胜正衰
正气衰弱,抗邪无力;或由于邪气过于强盛, 严重损伤正气,病情恶化。
若进一步发展,正气大衰,邪气独盛,阴阳离 决,则死亡。
外感热病过程中,“亡阴“、“亡阳”的病理 改变。
3.正虚邪恋
疾病后期,正气已虚,邪气未尽,正气一时无 力驱邪,邪气留恋不去,病势缠绵的一种转归。
006中医基础-病机共98页文档

病机学说的内容
基本病机 内生五邪病机
疾病传变
第一节 基本病机
1、概念: 指机体对致病因素侵袭所产生
的最基本的病理反应。是病机变 化的一般规律,也是疾病过程中 具有共性的病理发展过程。
2、内容: o 邪正盛衰 o 阴阳失调 o 精、气、血失常 o 津液代谢失常
一、邪正盛衰:
(一)概念: 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
属实热证。
壮热、恶热、烦渴 面红、目赤、失眠 实热证 便干、尿黄 舌红绛、脉洪数
(4)形成原因:
感受温热阳邪或其它外邪从阳化热 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 气滞、瘀血、痰湿、食积等邪郁化火 恣食辛辣肥甘、误用温补壮阳之品
2.阴偏盛
(1)含义: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 阴气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热量不 足,以及阴寒积聚的病理状态。 (2)病机特点:阴胜而阳未虚。
程中,致病邪气与机体正气之 间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二)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病机: (1)邪气盛则实(实证):
概念:在疾病过程中,以邪气亢 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 映。所表现的证候为“实征”
病机特点:邪气较亢盛,正气未衰, 故邪正相搏,斗争剧烈,病理反应 明显。
病因: 外感六淫、疠气致病的初、中期。 水湿、痰瘀、气滞所致的内伤病。 (体质壮实,正气不虚)
(3)邪正相持:在疾病过程中,邪正双 方势均力敌,相恃不下的一种暂时的 病理状态。
(4)正虚邪恋:在疾病过程中,正气大 虚,余邪未尽,正邪。相争不剧烈,疾 病处于缠绵难愈的病理状态,或留下
后遗症。
阴阳失调
1.阳偏盛: (1)含义: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气偏盛,
机能亢奋,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 (2)病机特点:阳盛而阴未虚。 (3)临床表现:热、动、燥为特点的阳热表现,
中医学基础理论病机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以增强体质和 免疫力。
休闲放松
在闲暇时间进行放松活动,如听音乐、阅读、旅游等,以缓解身 心疲劳。
感谢您的聆听
Thank you for watching
研究方法
病机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实验法、文献研究法和临床调查法等。通过 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分析病理变化、查阅文献资料、开展实验研究等手段,揭 示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
02
病因学基础
外感六淫邪气
风邪
风为百病之长,易袭阳位,善行数变,风性 主动,为春季主气。
寒邪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为冬季主气。
心理疏导。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合理膳食
饮食应多样化,营养均衡,避免 偏食、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
定时定量
三餐要定时定量,避免过饥过饱, 损伤脾胃。
起居规律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 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
劳逸结合,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劳逸结合
在工作和生活中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长时间处于高压状态。
病性
属虚寒证。
证候表现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 甚,得食则缓等。
病位
在脾胃。
06
预防措施与养生保健建议
顺应自然,避免外邪侵袭
四季养生
根据四季变化调整生活习 惯,如春季养肝、夏季养 心、秋季养肺、冬季养肾 。
环境适应
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避 免长时间处于潮湿、寒冷 、炎热等不良环境中。
避免疫病
结石
结石是由体内湿热蕴结、气血瘀滞等 因素形成的病理性产物,可阻塞管腔 ,导致气血不通和脏腑功能受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病变机制
1.人体内环境的变化——内生“五邪 2.脏腑(经络)功能的失调 3.生理物质的变化 4.病理产物的产生: 痰饮、水湿、瘀血
第三节 病程演变机理
一、病位传变 二、病性转化 三、疾病转归
一、病位传变
(一)表里出入 1、表邪入里 2、里病出表
一、病位传变
(二)内脏之间传变 1、形脏内外传变 2、
(1)乘侮传变 (2) 3、 4、腑与腑传变 5、三焦传变
(三)经脉传变
二、病性转化
(一)虚实转化 1、由实转虚 2、因虚致实
(二)寒热转化 1、由寒化热 2、由热转寒
机理:是由于病邪“从化”的结果。
(2)津液亏虚
㈤ 热(火)
1.病机特点 ①(火)热之性炎上
②(火)热易伤津耗气
③(火)热易生风动血
2.临床表现:阳热亢盛之症,伤津耗气之候…
3.形成机理 ①外热内侵 ②邪郁化火
实证
③情志过激化火
④阴虚生热
虚证
三 病变机理
2、脏腑(经络)功能的失调 ㈠ 脏腑功能的失调
1. 五脏失常 2. 六腑失常 3. 奇恒之府失常
(2)阳损及阴
4 (1) (2)阳盛格阴
5、阴阳亡失 (1)亡阳 (2)亡阴
三 病变机理
1、人体内环境的变化——内生“五邪” 2、脏腑功能的失调 3、生理物质的变化 4、病理产物的产生
1、人体内环境的变化——“内生五变”
P159 是指人体的生理物质与脏腑产生风、寒、湿、燥、 火(热)五(六)种不同特性的病理变化。又称“内生六淫 ”。为与外来六淫区别,称之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 、内火(热)
㈡ 经络功能的失调 1. 气血阴阳失调 2. 气血阴阳不足
第二节 病变机理
3、生理物质的变化 气、血——亏虚、运行异常、邪变 津液——亏虚、输布异常、邪变 精——亏虚、邪变 阴、阳——亏虚、亡阴亡阳
脏腑与生理物质变化的关系
气:虚:多表现于心、肺、脾、胆。 运行障碍:多见于肝、肺、脾、胃…
血:虚:多表现于心、肝、脾。 运行障碍:多见于心。
3、形成机理 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水湿 湿邪伤脾——脾失健运——滋生内湿 内湿素盛——易感外湿—— 脾虚湿盛
㈣燥
1、病机特点 燥性干涩,津液亏枯失于濡润。
2、临床表现 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见干燥枯涩之
症。(口鼻干燥、咽干口燥、皮肤干涩、皲裂、干 咳少痰、或痰粘难咯… ) 3、形成机理(1)
㈡寒
1、病机特点:脾肾阳虚
(1)阴寒内盛,失于温煦
(2)寒性凝滞收引
2、临床表现
多见于阴寒清冷之象、凝滞收引之征。
3、形成机理
(1)阳气虚衰,虚寒内生。 (2)阴寒性病理产物积聚弥漫
寒从中生
(3)外寒内入
㈢湿
1、病机特点 (1)湿性重浊、粘滞。 (2)湿易阻碍气机。
2、临床表现 症状沉重、分泌排泄物秽浊粘滞。
中医学基础病机
第一节 发病机理
一、疾病的本质 ——人体形气神的异常。
二、中医传统的疾病观 1、邪正交争的疾病观 2、阴阳失调的疾病观
二、中医传统的疾病观
㈡
疾病的发生和变化,是机体阴阳两方面失去相对 平衡而产生的变化。
1、阴阳偏盛 (1) (2)阴偏盛
2、阴阳偏衰 (1)
(2)阴偏衰
3、阴阳互损 (1)阴损及 阳
误治伤阳则从寒化; 误治阴则从热化。 失治,则病邪羁留,蕴郁裹结,而为热、为湿等。
三、疾病转归
(一)痊愈 (二)死亡 (三)缠绵 (四)后遗
四、疾病复发
(一) (二) (三)情志复 (四)重感复
第三节 疾病的传变
一、病位传变 二、病性转化 三、疾病转归 四、疾病复发
㈠风
1、病机特点:(1)善行数变、主动, (2)与肝关 系密切关,故又称“肝风”或“肝风内动”。 2、临床表现: 以动摇症状为主——眩晕、振颤、抽 搐 3、形成机理:(1)
(2) (3) 阴虚风动 (4) 血虚生风
(1)肝阳化风
原因:情志不遂,操劳过度—— 特点:肝肾阴亏于下,肝阳升而无制,亢而化风 表现:眩晕欲仆,肢麻震颤,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卒然仆倒。
(2)热极生风
原因:邪热炽盛 特点:热盛伤津,伤及营血,燔灼肝经,
筋失濡养。 表现:高热神昏,痉厥抽搐,颈项强直,
目睛上吊。
(3)阴虚风动
原因 特点:阴液耗竭,筋脉失养,内生 表现:筋挛肉目闰,手足蠕动
(4)血虚生风
原因:生血不足,失血过多,久病耗血。 特点:肝血不足,血不荣络,筋脉失养,虚风内动 。 表现: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手足拘挛不伸。
从化,又称从类化。指病邪侵入 机体,能随人之体质差异、邪气 侵犯部位,以及治疗不当等各种 条件变化而发生性质的改变,形 成与原来病邪性质相反而与机体 的素质一致的病理变化。
(二)寒热转化一般规律 1、体质因素:
阳盛阴虚体质,易热化、燥化; 阴盛阳虚体质,易寒化、湿化。 2、病位因素 受邪脏腑经络属阳者多从阳而化热、化燥; 受邪脏腑经络属阴者多从阴而化寒、化湿。 3、治疗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