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664-2016 带电设备红外诊断应用规范
带电设备红外诊断应用规范ppt课件

1 范围
本标准给出了使用红外热低像检测带电设备的方法、 仪器要求、仪器适用范围、缺陷的判断依据及红外数据 的管理规定等,使用红外测温仪(点温仪)可参照本标 准执行。 • 本标准适用于具有电流、电压致热效应或其他致热效 应的各电压等级设备、包括电机、变压器、电抗器、断 路器、隔离开关、互感器、套管、电力电容器、避雷器 、电力电缆、母线、导线、绝缘子、组合电器、低压电 器及二次回路。
.
3 术语和定义
• 3.1 温升 • 被测设备表面温度和环境温度参照不同部位之间的温度差。 • 3.2 温差 • 不同被测设备或同一被测设备不同部位之间的温度差。 • 3.3 相对温差 • 两个对应测点之间的温差与其中较热点的温升之比的百分数
。相对温差δt可用下式求出: • δt=(τ1-τ2)/τ1×100%=(T1- T2)/(T1- T0)×100% • 式中:τ1和T1—发热点的温升和温度; • τ2和T2—正常相对应点的温升和温度; • T0—环境温度参照体的温度。
.
正常的
220KV 电容式 电压互
感器
电容式电压互感器
110KV 电容式 电压互 感器上 部2/5左 右电容 芯缺油 击穿
.
110KV 电容式 电压互 感器上 部缺油 ,并有 1/6左右 电容芯 击穿
电容式电压互感器
正常的 110KV 电容式 电压互 感器
.
正常的 (阻尼 电阻外 引)
110KV 电容式 电压互 感器
P=KfI2R
P为发热功率 W;Kf为附加损耗系数;I为通过的负荷 电流, A;R为截流导体的直流电阻,Ω。 Kf-在交流电路中计及趋肤效应和邻近效应时使电阻 增大的系数。
电流致热性设备
• 引起导电回路接触不良,电流致热的主要原因: • 导电回路连接结构设计不合理; • 安装施工不严格,不符合工艺要求。 • 导线在风力舞动下或者外界引起振动等机械力作用下,以
带电设备红外诊断技术应用导则(最新)

带电设备红外诊断技术应用导则(最新)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带电设备的运行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成为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环节。
红外诊断技术作为一种非接触式、快速、高效的检测手段,在带电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导则旨在规范带电设备红外诊断技术的应用,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1. 范围本导则适用于电力系统中各类带电设备(包括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电缆、母线等)的红外诊断技术应用。
内容包括红外诊断技术的原理、设备选型、检测方法、数据分析、故障诊断及预防措施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GB/T 110222011 《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标准的共用技术要求》DL/T 6642016 《带电设备红外诊断应用规范》DL/T 845.92004 《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第9部分:红外热像检测》其他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3. 术语和定义3.1 红外诊断技术利用红外热像仪对带电设备进行非接触式温度测量,通过分析设备表面的温度分布,判断设备运行状态和潜在故障的技术。
3.2 热像图由红外热像仪采集的设备表面温度分布图像,通常以伪彩色显示。
3.3 热异常设备表面温度分布异常,可能指示设备存在故障或潜在问题。
3.4 热像仪用于采集物体表面红外辐射能量,并将其转换为可视图像的仪器。
4. 红外诊断技术原理4.1 红外辐射原理任何物体在绝对零度以上都会发射红外辐射,辐射强度与物体的温度成正比。
通过测量物体表面的红外辐射强度,可以推算出物体的表面温度。
4.2 红外热像仪工作原理红外热像仪通过光学系统收集物体表面的红外辐射,经过红外探测器转换为电信号,再经过信号处理和图像处理,最终生成热像图。
4.3 温度分布与故障关系设备表面的温度分布反映了设备的运行状态。
正常情况下,设备各部分的温度应均匀分布;若出现局部温度异常升高或降低,可能指示设备存在故障,如接触不良、绝缘老化、过载等。
5. 红外诊断设备选型5.1 红外热像仪选型5.1.1 分辨率选择高分辨率的热像仪,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设备表面的温度分布,提高诊断准确性。
《带电设备红外诊断技术应用导则》DLT664-1999

带电设备红外诊断技术应用导则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664-1999《带电设备红外诊断技术应用导则》《华北电网有限公司红外技术管理制度》1、从事红外检测与诊断工作的人员应具备以下素质:(1)从事红外检测与诊断工作的人员应熟悉红外检测与诊断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红外检测仪器的工作原理、主要性能、技术指标以及操作方法,并能熟练操作红外检测仪器。
(2)从事红外检测与诊断工作的人员应了解电气设备的性能、结构、运行状况。
(3)从事红外检测与诊断工作的人员应熟悉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664-1999《带电设备红外诊断技术应用导则》和本管理制度,掌握《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变电站和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线路部分)(试行)》和现场试验的有关安全规定。
2、红外检测的范围:只要表面发出的红外辐射不受阻挡都属于红外诊断的有效监测设备。
例如:旋转电机、变压器、断路器、互感器、电力电容器、避雷器、电力电缆、母线、导线、绝缘子串、组合电器、低压电器及二次回路等。
二、红外检测与诊断的基本要求(一)对检测设备的要求1、红外测温仪应操作简单,携带方便,测温精确度高,测量结果的重复性好,不受测量环境中高压电磁场的干扰,仪器应满足现场带电实测对距离的要求,并应能对表面放射率、大气环境参数、测量距离等进行修正以保证测量结果的真实性。
2、红外热电视应操作简单携带方便,有较好的测温精确度,测量结果的重复性好,不受测量环境中高压电磁场的干扰图像清晰,具有图像锁定、记录、输出和简单的分析功能。
3、红外热像仪应图象清晰、稳定,不受测量环境中高压电磁场的干扰,具有较强的图象分析功能,具有较高的热传感分辨率和图象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应满足实测距离的要求,具有较高的测量精确度和合适的测温范围。
(二)对被检测设备的要求1、被检测设备应为带电设备。
2、红外检测人员在对运行设备进行检测时,检测现场应有熟悉设备的运行人员在现场。
电压互感器异常发热故障分析及建议

一、异常情况2019年7月24日,在迎峰度夏特巡期间,发现变电站线路TV 电磁单元存在异常发热情况。
当日测得电磁单元最高温度56.8℃,根据DLT/664-2016《带电设备红外诊断应用规范》相关要求:温度异常升高的部位为电磁单元,属电压致热型缺陷,推测电磁单元存在匝间短路或铁心损耗增大,判断为危急缺陷,特巡人员向运行人员汇报后,运行人员立即将该TV 退出运行,并于8月份进行了更换。
现对退出运行的旧TV 进行全套诊断分析试验,找出发热原因。
二、故障诊断与分析1.电容量、绝缘介损试验。
首先分别对高压电容器C 1、中压电容器C 2以及低压端对地进行绝缘试验,C1的绝缘电阻为71000MΩ,C 2的绝缘电阻为10000MΩ.低压端对地绝缘电阻是1000MΩ。
绝缘电阻值与2013年的试验数据相比较,C 2和低压端对地绝缘下降比较明显。
随后又对其高压电容器C 1和中压电容器C 2的电容量、介质损耗因数tanδ进行了测量。
首先使用济南泛华佳业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AI-6000K 型介损测试仪测试,自激法采用2000V,加压过程中仪器提示高压电流波动,测试异常终止;后使用福建省普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PH2801介损测试仪进行测试,自激法采用2000V,同样遇到不能升压,测试异常终止的问题。
故怀疑该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的电磁单元内部存在严重问题,导致电压互感器不能承受相应的电压。
原因有两方面可能:①中间变压器高压绕组线圈内部发生绝缘老化,匝间或层间短路,绝缘性能下降,导致不能承受2kV 的试验电压;②中间变压器一次回路或二次回路存在断线故障,导致高压侧不能感应处高压。
2.电压变比试验。
为了准确查找到故障点,对设备CVT 进行了电压变比测量试验,试验电压加在C 1的上端,试验结果见表1:表1电压比试验数据根据电压比测试数据分析,实际测得电压比是额定变比的19倍多,CVT 的电压比明显不合格。
综上试验数据分析,预判CVT 的缺陷为中间变压器的高压绕组线圈绝缘老化,发生层间或匝间击穿短路。
《带电设备红外诊断技术应用导则》DL_T(最新)

《带电设备红外诊断技术应用导则》DL_T(最新)随着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带电设备的运行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显得尤为重要。
红外诊断技术作为一种非接触、高效、安全的检测手段,广泛应用于带电设备的故障诊断和预防性维护中。
为了规范和指导红外诊断技术在带电设备中的应用,特制定本导则。
1. 范围本导则规定了带电设备红外诊断技术的应用原则、设备要求、检测方法、数据分析、诊断标准及安全管理等内容。
适用于电力系统中各类带电设备的红外检测与诊断。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以下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10212014 电气绝缘材料耐热性分级GB/T 121132003 接触电流和保护导体电流的测量方法DL/T 6642016 带电设备红外诊断应用规范3. 术语和定义3.1 红外诊断技术利用红外热像仪对带电设备进行非接触式温度测量,通过分析设备表面的温度分布,判断设备运行状态和潜在故障的技术。
3.2 热像图由红外热像仪生成的设备表面温度分布图像。
3.3 热异常设备表面温度分布异常,可能指示设备存在故障或潜在问题。
4. 应用原则4.1 安全性红外检测应在确保人员和设备安全的前提下进行,严格遵守电力安全操作规程。
4.2 准确性检测设备应定期校准,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3 及时性定期进行红外检测,及时发现和处理设备潜在故障,防止事故发生。
4.4 全面性对关键设备和重点部位进行全面检测,确保无遗漏。
5. 设备要求5.1 红外热像仪5.1.1 性能要求分辨率:不低于320×240像素热灵敏度:≤0.05℃测温范围:20℃至+500℃波长范围:8μm至14μm5.1.2 功能要求具备自动调焦功能支持温度实时显示和记录具备图像存储和传输功能支持多种温度分析工具5.2 辅助设备三脚架:用于固定热像仪,确保图像稳定防护装备:包括绝缘手套、绝缘鞋等,确保操作人员安全计算机及分析软件:用于数据处理和图像分析6. 检测方法6.1 检测准备6.1.1 环境条件检测应在无雨、无雾、风速小于2m/s的条件下进行环境温度应在10℃至+40℃之间6.1.2 设备准备检查红外热像仪是否正常工作校准热像仪,确保测量精度准备好辅助设备和防护装备6.2 检测步骤6.2.1 设备选择根据检测任务选择合适的带电设备,重点关注高压开关、变压器、电缆接头等关键部位。
DLT 664-2016 带电设备红外诊断应用规范

DLT 664-2016 带电设备红外诊断应用规范带电设备红外诊断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测量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电气设备中的异常热点。
该技术在电力系统维护与管理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带电设备红外诊断的有效应用,本规范旨在规范带电设备红外诊断的应用,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人员的安全。
一、总则1.1 本规范适用于所有安装了带电设备的电力系统,包括发电厂、变电站和配电系统等。
1.2 带电设备红外诊断应用的目的是通过检测和分析设备表面的红外热图来评估设备的运行状态,发现异常热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
1.3 带电设备红外诊断应用应由经过培训并持有相关证书的人员进行操作。
二、设备选择与准备2.1 选择合适的红外热像仪进行诊断,应具备以下基本要求:(1)分辨率不低于320 x 240像素;(2)测温范围适应所需测量温度;(3)测量误差不超过2%;(4)记录和存储红外热图功能;(5)适应不同工作环境的防护等级;(6)便于操作和携带。
2.2 设备的使用前应进行校准,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3 设备的清洁与维护应按照厂商要求进行,以确保设备的正常工作和延长使用寿命。
三、诊断操作3.1 确保设备带电状态下进行红外诊断,操作人员应按照相关安全规定和工作程序进行操作,佩戴防护装备。
3.2 在测量过程中应注重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气温、湿度、风速等,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必要时应进行修正。
3.3 按照设备的具体类型和特点,选择合适的测量位置和角度,保证测量精度。
测量过程中应避免阳光直射和遮挡物的影响。
3.4 对于不同类型的带电设备,应按照相关标准和要求进行红外诊断,及时发现异常热点,并记录和分析异常情况。
3.5 当发现异常热点时,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修复后应重新进行红外诊断,确保问题得到解决。
四、报告与记录4.1 在进行红外诊断后,应及时编制红外诊断报告。
报告中应包括设备信息、测量日期、表面温度测量结果和异常情况的描述等内容。
DLT6642008带电设备红外诊断应用规范

DLT6642008带电设备红外诊断应用规范一、引言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和规模的日益扩大,设备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红外诊断技术作为一种非接触式的检测手段,具有快速、准确、直观等优点,在带电设备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规范旨在为带电设备的红外诊断提供统一的标准和方法,以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二、术语和定义1. 红外诊断:利用红外辐射原理,通过检测设备表面的温度分布,来判断设备运行状态和潜在故障的技术。
2. 带电设备:在运行状态下带有电压的电气设备。
3. 热像图:通过红外热像仪等设备采集到的设备表面温度分布图像。
4. 温差:设备不同部位或同一部位不同时刻的温度差异。
5. 温升:设备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
三、诊断依据1. 设备的正常运行温度范围:根据设备的设计参数、制造标准和运行经验,确定设备在正常运行状态下的温度范围。
2. 温度分布规律:设备在正常运行时,其表面温度分布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例如,变压器的绕组和铁芯温度分布应均匀,电缆接头的温度分布应对称等。
3. 温差和温升的限值:根据设备的类型、容量和运行条件,确定温差和温升的限值。
超过限值的部位可能存在故障或异常。
4. 历史数据对比:将当前的红外热像图与设备的历史热像图进行对比,分析温度变化趋势,判断设备是否存在逐渐恶化的故障。
四、诊断方法1. 红外热像仪的选择:根据被测设备的类型、电压等级、尺寸和环境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红外热像仪。
热像仪的分辨率、测温精度、探测波段等性能参数应满足诊断要求。
2. 检测时机的选择:应选择设备负荷较大、环境温度较高或设备运行异常时进行检测。
例如,在夏季高温时段、设备重载运行时或设备出现异常报警时进行检测。
3. 检测前的准备工作:对被测设备进行停电检查,确保设备处于安全状态。
清除被测设备表面的污垢、灰尘和积雪等杂物,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调整红外热像仪的参数,如测温范围、分辨率、帧频等,以适应被测设备的特点和检测要求。
DLT664带电设备红外诊断应用规范(最新)

DLT664带电设备红外诊断应用规范(最新)1. 引言1.1 背景与目的随着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带电设备的运行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成为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环节。
红外诊断技术作为一种非接触式、快速、准确的检测手段,广泛应用于带电设备的故障诊断中。
本规范旨在统一和规范带电设备红外诊断的应用,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1.2 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电力系统中各类带电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变压器、断路器、母线、电缆等)的红外诊断应用,涵盖设备的选择、检测方法、数据分析、故障诊断及报告编制等方面。
2. 术语与定义2.1 红外诊断利用红外热像仪对带电设备进行温度检测,通过分析设备表面的温度分布,判断设备内部或外部的缺陷和故障。
2.2 热像图由红外热像仪采集的设备表面温度分布图像,通常以伪彩色显示。
2.3 温差设备某一部位与其周围环境或同一设备其他部位的温度差值。
2.4 热点设备表面温度异常升高的区域。
3. 设备与仪器3.1 红外热像仪3.1.1 选择标准分辨率:应选择具有较高空间分辨率和温度分辨率的热像仪,以确保检测精度。
测温范围:应根据被检测设备的温度范围选择合适的热像仪。
环境适应性:应选择能够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稳定工作的热像仪。
3.1.2 校准与维护定期校准:热像仪应定期进行校准,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日常维护:应定期检查热像仪的镜头、电池等部件,确保其处于良好工作状态。
3.2 辅助设备计算机:用于数据分析和报告编制。
存储设备:用于存储热像图和检测数据。
环境监测设备:用于记录检测时的环境温度、湿度等参数。
4. 检测方法4.1 检测前的准备4.1.1 设备信息收集设备台账:收集被检测设备的型号、规格、运行年限等信息。
历史检测记录:查阅以往的检测记录,了解设备的运行状态和故障历史。
4.1.2 环境条件确认天气状况:选择晴朗、无风或微风天气进行检测。
环境温度:记录环境温度,确保其在设备正常运行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