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 T 664-2008红外诊断应用规范

合集下载

输电设备红外测温技术

输电设备红外测温技术

绝缘子相比,呈暗色调,

于表面污秽引 其热像特征是以瓷盘(或玻璃盘)为发热
起绝缘子泄漏 区的热像
电流增大
1K 1K 0.5K
注意:精确测量与一般巡检的区别。
• 一般巡检:日常性检测、定期性巡测等适用 • 精确测量:大修后检测、投产检测、高负荷前检测以
及复测适用
电力设备中绝缘子的红外检测:
• 应注意的几点: • 1、瓷制绝缘子与复合绝缘子的热像区别 • 2、瓷制绝缘子的红外盲区(6-12Mohm) • 3、瓷制绝缘子的劣化过程
班组大讲堂
三、输电设备热故障分类及判断依据
三、输电设备热故障分类及判断依据
班组大讲堂
三、输电设备热故障分类及判断依据 电流致热型设备: 由于电流效应引起发热的设备
班组大讲堂
三、输电设备热故障分类及判断依据
班组大讲堂
三、输电设备热故障分类及判断依据
班组大讲堂
三、输电设备热故障分类及判断依据 电压致热型设备: 由于电压效应引起发热的设备
பைடு நூலகம்
• 绝缘子 • 红外检测图例:
零值磁瓶
红外检测周期:
关于红外热像仪精确测量的规程:
环境要求:
操作要求:
谢谢大家
输电设备红外测温技术
临沂分部输电运维班 2019.01
一、输电设备红外测温技术定义
所谓输电设备红外测温技术,是指利用红外仪器 测定输电设备温度,并进行发热缺陷判别的一种技 术。
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对导线耐张跳线压接管、导 线中间接头、绝缘子、预绞丝、并沟线夹等进行红 外测温。
仪器操作简介(以班组的IRI-100C2为例 )
电压致热设备缺陷诊断判据
电压致热设备缺陷诊断判据

DLT6642008红外诊断应用规范

DLT6642008红外诊断应用规范

DLT6642008红外诊断应用规范一、引言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和规模的扩大,设备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红外诊断技术作为一种非接触式的检测手段,能够有效地检测电力设备的发热缺陷,为设备的维护和管理提供重要的依据。

本规范旨在规范红外诊断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二、术语和定义1. 红外诊断:通过检测设备表面的红外辐射信号,分析设备的温度分布情况,从而判断设备是否存在发热缺陷的技术。

2. 热像图:通过红外热像仪拍摄得到的设备表面温度分布图像。

3. 绝对温差法:通过比较设备不同部位的温度差值与规定的温差阈值来判断设备是否存在发热缺陷的方法。

4. 相对温差法:通过比较设备不同部位的温度与周围环境温度的差值来判断设备是否存在发热缺陷的方法。

5. 热点:设备表面温度异常升高的部位,通常是发热缺陷的表现。

三、一般规定1. 红外诊断应在设备运行状态下进行,避免在设备检修、停运或负荷变化较大时进行。

2. 红外诊断应使用专业的红外热像仪,其性能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3. 红外诊断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经过培训和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红外诊断工作。

4. 红外诊断应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确保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设备选择与准备1. 红外热像仪的选择应根据被检测设备的类型、尺寸、温度范围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红外热像仪。

红外热像仪的分辨率、测温精度、响应时间等性能指标应满足检测要求。

应选择具有良好的图像质量、稳定性和可靠性的红外热像仪。

2. 设备准备在进行红外诊断前,应将被检测设备表面的灰尘、油污、积雪等杂物清理干净,确保设备表面清洁。

对于高压设备,应在设备停电后进行红外诊断,避免因设备带电而影响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对于正在运行的设备,应在设备负荷稳定的情况下进行红外诊断,避免因负荷变化而影响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五、检测方法1. 检测范围应根据被检测设备的类型和结构特点,确定检测范围和重点检测部位。

带电设备红外诊断应用规范(DL_T6642008)(3篇)

带电设备红外诊断应用规范(DL_T6642008)(3篇)

带电设备红外诊断应用规范(DL_T6642008)(3篇)带电设备红外诊断应用规范(DL/T 6642008)解析与应用带电设备红外诊断技术是一种无损检测方法,可以在不停电的情况下对设备进行检测,发现潜在的故障隐患。

本文主要针对带电设备红外诊断应用规范(DL/T 6642008)进行解析,并探讨在实际应用中如何遵循规范进行带电设备红外诊断。

一、引言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带电设备的维护和检测越来越受到重视。

带电设备红外诊断技术作为一种无损检测方法,具有不停电、安全、快速、有效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的设备检测中。

为了保证带电设备红外诊断的质量和准确性,我国制定了相关规范——带电设备红外诊断应用规范(DL/T 6642008)。

二、规范解析1. 适用范围DL/T 6642008规定了带电设备红外诊断的适用范围,包括:高压开关设备、变压器、电力线路、电缆、母线、绝缘子、发电机、电动机等设备的红外诊断。

2. 诊断设备要求规范对带电设备红外诊断设备的要求如下:(1)设备应具有温度测量、图像采集、数据处理等功能;(2)设备应具有较高的分辨率、灵敏度、稳定性等性能指标;(3)设备应具有数据存储、输出、远程传输等功能;(4)设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

3. 诊断方法DL/T 6642008规定了带电设备红外诊断的两种方法:定性诊断和定量诊断。

(1)定性诊断:通过红外热像图分析设备的温度分布,判断设备是否存在故障;(2)定量诊断:通过测量设备温度、计算温度梯度等参数,对设备故障进行定量分析。

4. 诊断流程规范明确了带电设备红外诊断的流程,包括:(1)设备准备:确保设备正常运行,清洁设备表面,排除干扰因素;(2)红外检测:按照规定的检测方法,对设备进行红外检测;(3)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红外数据进行处理,包括温度校正、图像处理等;(4)诊断分析:根据数据处理结果,对设备进行诊断分析;(5)报告编制:编写红外诊断报告,包括检测结果、诊断分析、处理建议等。

电力设备检修规程

电力设备检修规程

电力设备检修规程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标准电力设备检修规程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名目1 范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5)4 总则 (7)5 电力变压器及电抗器 (8)6 瓷柱式断路器及罐式断路器 (29)7 瓷柱式隔离开关 (37)8 GIS(含HGIS) (44)9 高压开关柜 (51)10 互感器 (54)11 避雷器 (60)12 电容器 (61)13 电力电缆线路 (63)14 35KV以上的架空电力线路 (67)15 接地装置 (69)16 蓄电池 (72)17 直流设备 (74)18 串补装置 (99)19 发电设备 (103)20 附录(规范性附录、资料性附录) (115)电力设备检修规程1 范畴本规程规定了发输变电设备的检修爱护项目、周期及要求,用于指导运维检修人员开展设备的爱护检修工作。

本规程适用于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所辖电厂,35kV及以上交直流变电站和35kV及以上交直流输电线路。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11.1-2020 绝缘配合第1部分:定义、原则和规则GB/T 772—2005 高压绝缘子瓷件技术条件GB 1094.1—2020 电力变压器第1部分总则GB 1094.2—2020 电力变压器第2部分温升GB 1094.3—2003 电力变压器第3部分绝缘水平、绝缘试验和外绝缘空气间隙GB/T 1094.4-2005 电力变压器第4部分电力变压器和电抗器的雷电冲击波和操作冲击波试验导则GB 1094.5—2008 电力变压器第5部分承担短路的能力GB/T 1094.6—2011 电力变压器第6部分:电抗器GB/T 1094.7—2008 油浸式电力变压器负载导则GB/T 1094.10-2003 电力变压器第10部分声级测定GB 1094.11-2007 干式电力变压器GB 1207—2006 电磁式电压互感器GB 1208-2006 电流互感器GB 1984—2003 交流高压断路器GB 1985-2004 高压交流隔离开关和接地开关GB 2536-2011 电工流体变压器和开关用的未使用过的矿物绝缘油GB 2900.12—2008 电工名词术语避雷器、低压电涌爱护器及元件GB/T 2900.19—1994 电工名词术语高电压试验技术和绝缘配合GB/T 2900.20—1994 电工术语高压开关设备GB/T 4109-2008 交流电压高于1000V的绝缘套管GB 4208—2008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T 4703—2007 电容式电压互感器GB 4705—1992 耦合电容器及电容分压器GB 5273—1885 变压器、高压电器和套管的接线端子GB/T6451—2008 三相油浸式电力变压器技术参数和要求GB/T 7252-2001 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分析和判定导则GB/T 7354-2003 局部放电测量GB/T 7595-2008 运行中变压器油质量标准GB 7674-2008 额定电压72.5kV及以上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GB/T 7894-2009 水轮发电机差不多技术条件GB/T 8287.1—2008 标称电压高于1000V系统用户内和户外支柱绝缘子第1部分:瓷或玻璃绝缘子的试验GB/T 8287.2—2008 标称电压高于1000V系统用户内和户外支柱绝缘子第2部分:尺寸与特性GB/T 8564-2003 水轮发电机组安装技术规范GB/T 8905—2008 六氟化硫电气设备中气体治理和检验导则GB 10230.1-2007 分接开关第1部分: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B 11022—2011 高压开关设备和操纵设备标准的共用技术要求GB 11023—1989 高压开关设备六氟化硫气体密封试验方法GB 11025—1983 并联电容器用内部熔丝和内部过压力隔离器GB 11032—2010 交流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GB 11120-2011 涡轮机油GB 11604—1989 高压电气设备无线电干扰测试方法GB 12022—2006 工业六氟化硫GB/T 13384—2008 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GB/T 13499-2002 电力变压器应用导则GB/T 13540—2009 高压开关设备抗地震性能试验GB/T 13729—2002 远动终端设备GB 15116.5—1994 交流高压熔断器并联电容器外爱护用熔断器GB 15164-1994 油浸式电力变压器负载导则GB/T 15972.10-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第10部分: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总则GB/T 16847-1997 爱护用电流互感器暂态特性要求GB/T 16927.1—2011 高电压试验技术第1 部分一样试验要求GB/T 16927.3—2010 高电压试验技术第3部分:现场试验的定义及要求GB/T 17443—1998 500kV电流互感器技术参数和要求GB/T 17626—2006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GB/T 18482-2010 可逆式抽水蓄能机组启动试运行规程GB/T 19749—2005 耦合电容器及电容分压器GB/T 19826-2005 电力工程直流电源设备通用技术条件及安全要求GB/T 20990.1-2007 高压直流输电晶闸管阀第1部分:电气试验GB/T 20992-2007 高压直流输电用一般晶闸管的一样要求GB/T 21420-2008 高压直流输电用光控晶闸管的一样要求GB/T 26218.2-2010 污秽条件下使用的高压绝缘子的选择和尺寸确定第2部分:交流系统用瓷和玻璃绝缘GB 26860—2011 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发电厂和变电站电气部分GB 26861—2011 电力安全工作规程高压试验室部分GB 50147-2010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高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50-200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 50168—200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69-200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71—2020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盘、柜及二次回路接线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72-2020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蓄电池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27—2008 并联电容器装置设计规范DL/T 288 架空输电线路直升机巡视技术导则DL/T 335—2010 滤波器及并联电容器装置检修导则DL/T 364-2010 光纤通道传输爱护信息通用技术条件DL/T 376-2010 复合绝缘子用硅橡胶绝缘材料通用技术条件DL/T 393 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试验规程DL/T 405-1996 进口252(242)~550kV交流高压断路器和隔离开关技术规范DL/T 417—2006 电力设备局部放电现场测量导则DL 442—1991 高压并联电容器单台爱护用熔断器订货技术条件DL/T 444-1991 反击式水轮机气蚀损坏评定标准DL 462—1992 高压并联电容器用串联电抗器订货技术条件DL/T 486-2010 交流高压隔离开关和接地开关订货技术条件DL/T 507-2002 水轮发电机组启动试验规程DL/T 538—2006 高压带电显示装置技术条件DL/T 540—2020 气体继电器校验规程DL/T 547-2010 电力系统光纤通信运行治理规程DL/T 572-2010 电力变压器运行规程DL/T 574-2010 变压器分接开关运行修理导则DL/T 586—2008 电力设备用户监造技术导则DL/T 593-2006 高压开关设备和操纵设备标准的共用技术要求DL/T 595—2006 六氟化硫电气设备气体监督细则DL/T 596-2005 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DL/T 604—2009 高压并联电容器装置订货技术条件DL/T 617—2010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技术条件DL/T 620—1997 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爱护和绝缘配合DL/T 621—1997 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DL/T 626 劣化盘形悬式绝缘子检测规程DL/T 628—1997 集合式高压并联电容器订货技术条件DL/T 639—1997 六氟化硫电气设备运行、试验及检修人员安全防护细则DL/T 653—2009 高压并联电容器用放电线圈订货技术条件DL/T 664—2008 带电设备红外诊断应用规范DL/T 722—2000 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分析和判定导则DL/T 741 架空输电线路运行规程DL/T 724-2000 电力系统用蓄电池直流电源装置运行与爱护技术规程DL/T 727—2020 互感器运行检修导则DL/T 782-2001 110kV及以上送变电工程启动及竣工验收规程DL/T 804—2002 交流电力系统金属氧化物避雷器使用导则DL/T 810-2020 ±50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直流棒形悬式复合绝缘子技术条件DL/T 815—2020 交流输电线路用复合外套金属氧化物避雷器DL/T 817-2020 立式水轮发电机检修技术规程DL/T 838-2003 发电企业设备检修导则DL/T 840—2003 高压并联电容器使用技术条件DL/T 887 杆塔工频接地电阻测量DL/T 1057—2007 自动跟踪补偿消弧线圈成套装置技术条件DL/T 1249 架空输电线路运行状态评估技术导则DL/T 1253 电力电缆线路运行规程DLT 1278 海底电力电缆运行规程DL 5009.3—2020 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第3部分:变电站DL/T 5161.2—2002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DL/T 5222—2005 导体和电器选择设计技术规定JB/T 4730-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JB/T 7068—2002 互感器用金属膨胀器JB/T 8751—1998 500kV油浸式并联电抗器技术参数和要求JB/T 8958—1999 自愈式高电压并联电容器JB/T 9694—2008 高压交流六氟化硫断路器JB/T 10492-2011 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用监测装置IEC 61378-2—2001 变流变压器HVDC应用的换流变压器IEC TR2 61639—1996 大功率变压器与额定电压大于72.5 kV的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的直截了当连接IEC 62199—2004 直流套管Q/CSG 1 0001-2004 变电站安健环设施标准Q/CSG 1 0004—2004 电气工作票技术规范(发电、变电部分)Q/CSG 1 0007-2004 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Q/CSG 2 0001-2004 变电运行治理标准Q/CSG 114002-2011 南方电网公司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Q/CSG 1203003-2020 变电站直流电源系统技术规范Q/CSG 123005.2-20112 220kV交流高压隔离开关和接地开关技术规范南方电网变电站充电机、蓄电池爱护检修手册(试行)南方电网直流电源系统运行爱护治理方法(暂行)南方电网公司架空输电线路直升机巡视技术导则3 术语和定义3.1检修(A、B、C):检修是指为保证设备的健康运行,对其进行检查、检测、爱护和修理的工作,设备的检修分为A,B,C三类。

DLT6642008带电设备红外诊断应用规范

DLT6642008带电设备红外诊断应用规范

DLT6642008带电设备红外诊断应用规范一、引言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和规模的日益扩大,设备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红外诊断技术作为一种非接触式的检测手段,具有快速、准确、直观等优点,在带电设备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规范旨在为带电设备的红外诊断提供统一的标准和方法,以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二、术语和定义1. 红外诊断:利用红外辐射原理,通过检测设备表面的温度分布,来判断设备运行状态和潜在故障的技术。

2. 带电设备:在运行状态下带有电压的电气设备。

3. 热像图:通过红外热像仪等设备采集到的设备表面温度分布图像。

4. 温差:设备不同部位或同一部位不同时刻的温度差异。

5. 温升:设备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

三、诊断依据1. 设备的正常运行温度范围:根据设备的设计参数、制造标准和运行经验,确定设备在正常运行状态下的温度范围。

2. 温度分布规律:设备在正常运行时,其表面温度分布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例如,变压器的绕组和铁芯温度分布应均匀,电缆接头的温度分布应对称等。

3. 温差和温升的限值:根据设备的类型、容量和运行条件,确定温差和温升的限值。

超过限值的部位可能存在故障或异常。

4. 历史数据对比:将当前的红外热像图与设备的历史热像图进行对比,分析温度变化趋势,判断设备是否存在逐渐恶化的故障。

四、诊断方法1. 红外热像仪的选择:根据被测设备的类型、电压等级、尺寸和环境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红外热像仪。

热像仪的分辨率、测温精度、探测波段等性能参数应满足诊断要求。

2. 检测时机的选择:应选择设备负荷较大、环境温度较高或设备运行异常时进行检测。

例如,在夏季高温时段、设备重载运行时或设备出现异常报警时进行检测。

3. 检测前的准备工作:对被测设备进行停电检查,确保设备处于安全状态。

清除被测设备表面的污垢、灰尘和积雪等杂物,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调整红外热像仪的参数,如测温范围、分辨率、帧频等,以适应被测设备的特点和检测要求。

DLT664带电设备红外诊断应用规范(最新)

DLT664带电设备红外诊断应用规范(最新)

DLT664带电设备红外诊断应用规范(最新)1. 引言1.1 背景与目的随着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带电设备的运行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成为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环节。

红外诊断技术作为一种非接触式、快速、准确的检测手段,广泛应用于带电设备的故障诊断中。

本规范旨在统一和规范带电设备红外诊断的应用,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1.2 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电力系统中各类带电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变压器、断路器、母线、电缆等)的红外诊断应用,涵盖设备的选择、检测方法、数据分析、故障诊断及报告编制等方面。

2. 术语与定义2.1 红外诊断利用红外热像仪对带电设备进行温度检测,通过分析设备表面的温度分布,判断设备内部或外部的缺陷和故障。

2.2 热像图由红外热像仪采集的设备表面温度分布图像,通常以伪彩色显示。

2.3 温差设备某一部位与其周围环境或同一设备其他部位的温度差值。

2.4 热点设备表面温度异常升高的区域。

3. 设备与仪器3.1 红外热像仪3.1.1 选择标准分辨率:应选择具有较高空间分辨率和温度分辨率的热像仪,以确保检测精度。

测温范围:应根据被检测设备的温度范围选择合适的热像仪。

环境适应性:应选择能够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稳定工作的热像仪。

3.1.2 校准与维护定期校准:热像仪应定期进行校准,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日常维护:应定期检查热像仪的镜头、电池等部件,确保其处于良好工作状态。

3.2 辅助设备计算机:用于数据分析和报告编制。

存储设备:用于存储热像图和检测数据。

环境监测设备:用于记录检测时的环境温度、湿度等参数。

4. 检测方法4.1 检测前的准备4.1.1 设备信息收集设备台账:收集被检测设备的型号、规格、运行年限等信息。

历史检测记录:查阅以往的检测记录,了解设备的运行状态和故障历史。

4.1.2 环境条件确认天气状况:选择晴朗、无风或微风天气进行检测。

环境温度:记录环境温度,确保其在设备正常运行范围内。

DL T 664-2008红外诊断应用规范

DL T 664-2008红外诊断应用规范

带电设备红外诊断应用规范Application rules of infrared diagnosis for live electrical equipment2008-11-01实施代替DL/T664-1999目次前言 (4)1范围 (5)2规范性引用文件 (5)3 术语和定义 (5)3.1 温升 temperature rise (5)3.2 温差 temperature difference (6)3.3 相对温差relativ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6)3.4环境温度参照体reference body of ambient temperature (6)3.5一般检测 normal measurement (6)3.6精确监测 precise measurement (6)3.7电压致热型设备heating of equipment caused by voltage (6)3.8电流致热型设备heating of equipment caused by current (6)3.9综合致热型设备heating of equipment caused by multiple effect (7)3.10噪声等效温差(NETD)noise equivalent temperature difference (7)3.11准确度 accuracy (7)4现场检测要求 (7)4.1人员要求 (7)4.2安全要求 (7)4.3检测环境条件要求 (8)4.4检测仪器要求 (8)5 现场操作方法 (9)5.1 一般检测 (9)5.2 精确检测 (9)6 仪器管理和校验 (10)6.1 仪器配置 (10)6.2 仪器管理 (10)6.3 红外热像仪的校验 (10)7红外检测周期 (12)7.1 变(配)电设备的检测 (12)7.2 输电线路的检测 (13)7.3 旋转电机的检测 (13)8判断方法 (13)8.1 表面温度判断法 (13)8.2 同类比较判断法 (13)8.3 图像特征判断法 (14)8.4 相对温差判断法 (14)8.5 档案分析判断法 (14)8.6 实时分析判断法 (14)9诊断判据 (14)9.1 电流致热型设备的判断依据 (14)9.2 电压致热型设备的判断依据 (14)9.3 综合致热型设备的判断 (14)10 缺陷类型的确定及处理方法 (15)附录A (规范性附录)电流致热型设备缺陷诊断判据 (16)附录B (规范性附录)电压致热型设备缺陷诊断判据 (18)附录C(规范性附录)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各种部件、材料和绝缘介质的温度和温升极限 (20)前言本标准根据《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关于下达2004年行业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发改办工业[2004]872号)的要求,对DL/T 664-1999进行修订。

红外测试技术(详细超值版)ppt课件

红外测试技术(详细超值版)ppt课件

电流致热型——由于电流效应引起发热的设备。
如隔离开关、断路器的接头、触头,CT的外部接头,导线及压接头, 阻波器等。通常反映设备的外部缺陷(如接触不良),但断路器的热故障 有时反映的是内部故障(触头接触不良)。
综合致热型 ——既有电压效应,又有电流效应,或者电磁效应引
起发热的设备。 其热故障可以由介损增大引起,也可以由内部连接不良引起。如电流
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
WT4
单位时间单位面
积物体辐射的红
外线总量
斯蒂芬—玻尔兹
曼常数
物体的热力学温 度
物体表面的比辐 射率
• 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能量越 强。
• 对电力设备测温时,红外热像图上越亮 的地方,即温度最高的地方。
红外检测的影响因素
物体(电气设备)红外辐射的发射率
• 表面粗糙程度:越粗糙,发射率越高 • 材料性质:包括化学成分和性质,物理性能和结构 • 温度:温度越高,发射率越高。 • 颜色:绝对黑体,发射率为1。
➢ 红外线在大气中穿透比较好的波段,通常称为 “大气窗口” 。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就是利用了所谓的“大气窗口”。 短波窗口在1~5μm之间,而长波窗口则是在8~14μm之间。
近红外 中红外
远红外
透 射 率
01
3
5
8
波长
14 15
短波 (3µm ~ 5µm); 长波 ( 8µm ~ 14µm)
小结:为什么使用红外能检测缺陷?
红外检测 通过对物体表面温度及温度场的检测,判断设备 是否有缺陷。
红外检测的优点
先进性:具有远距离、不停电、不接触、准确、 直观、快速、安全、应用范围广等优点,其中部 分优点是预防性试验所不具有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带电设备红外诊断应用规范Application rules of infrared diagnosis for live electrical equipment2008-11-01实施代替DL/T664-1999目次前言 (4)1范围 (5)2规范性引用文件 (5)3 术语和定义 (5)3.1 温升 temperature rise (5)3.2 温差 temperature difference (6)3.3 相对温差relativ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6)3.4环境温度参照体reference body of ambient temperature (6)3.5一般检测 normal measurement (6)3.6精确监测 precise measurement (6)3.7电压致热型设备heating of equipment caused by voltage (6)3.8电流致热型设备heating of equipment caused by current (6)3.9综合致热型设备heating of equipment caused by multiple effect (7)3.10噪声等效温差(NETD)noise equivalent temperature difference (7)3.11准确度 accuracy (7)4现场检测要求 (7)4.1人员要求 (7)4.2安全要求 (7)4.3检测环境条件要求 (8)4.4检测仪器要求 (8)5 现场操作方法 (9)5.1 一般检测 (9)5.2 精确检测 (9)6 仪器管理和校验 (10)6.1 仪器配置 (10)6.2 仪器管理 (10)6.3 红外热像仪的校验 (10)7红外检测周期 (12)7.1 变(配)电设备的检测 (12)7.2 输电线路的检测 (13)7.3 旋转电机的检测 (13)8判断方法 (13)8.1 表面温度判断法 (13)8.2 同类比较判断法 (13)8.3 图像特征判断法 (14)8.4 相对温差判断法 (14)8.5 档案分析判断法 (14)8.6 实时分析判断法 (14)9诊断判据 (14)9.1 电流致热型设备的判断依据 (14)9.2 电压致热型设备的判断依据 (14)9.3 综合致热型设备的判断 (14)10 缺陷类型的确定及处理方法 (15)附录A (规范性附录)电流致热型设备缺陷诊断判据 (16)附录B (规范性附录)电压致热型设备缺陷诊断判据 (18)附录C(规范性附录)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各种部件、材料和绝缘介质的温度和温升极限 (20)前言本标准根据《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关于下达2004年行业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发改办工业[2004]872号)的要求,对DL/T 664-1999进行修订。

本标准与原标准相比,主要进行了如下修改:——对原标准的判断原则进行细化,提出了一般检测和精确检测等方式;——增加了飞机巡线、在线监控型红外热像仪的内容;——增加了红外热像仪的基本要求和校验的要求。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是规范性附录,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附录H、附录I、附录J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实施后代替DL/T664-1999。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高电压试验技术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负责解释。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国网武汉高压研究院、华东电网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上海市电力公司、湖北省电力试验研究院、广西电力试验研究院、河北邯郸供电公司、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高德红外技术有限公司、广州飒特电力红外技术有限公司、浙江大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建国、雷民、陈洪岗、杨楚明、邓春、申兴忠、蓝耕、丁一工、尹立群、朱立春、汪涛、吴一冈、黄立、庞惠民。

本标准于1999年8月2日首次发布。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中心(北京市白广路二条一号,100761)。

带电设备红外测温应用规范1范围本标准给出了使用红外热像仪检测带电设备的方法、仪器要求、仪器适用范围、缺陷的判断依据及红外数据的管理规定等,使用红外测温仪(点温仪)可参照本规范执行。

本标准适用于具有电流、电压致热效应或其他致热效应的各电压等级设备,包括电机、变压器、电抗器、断路器、隔离开关、互感器、套管、电力电容器、避雷器、电力电缆、母线、导线、绝缘子、组合电器、低压电器及二次回路等。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6592 电工和电子测量设备性能表示(GB/T 6592-1996, IEC 60359:1987 , IDT ) GB/T 11022 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标准的共同技术要求(GB/T 11022-1999,IEC60694:1996, EQV )DL 408 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发电厂和变电所电气部分)DL 409 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电力线路部分)IEC 6006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IEC 61000 电磁兼容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温升 temperature rise被测设备表面温度和环境温度参照体表面温度之差。

3.2 温差 temperature difference不同被测设备或同一被测设备不同部位之间的温度差。

3.3 相对温差 relative temperature difference两个对应测点之间的温差与其中较热点的温升之比的百分数。

相对温差δt ,可用下式求出:%100)/()(%100/)(0121121⨯--=⨯-=T T T T t τττδ (1)式中:1τ和T 1——发热点的温升和温度;2τ和T 2——正常相对应点的温升和温度;T 0——环境温度参照体的温度。

3.4环境温度参照体 reference body of ambient temperature用来采集环境温度的物体。

它不一定具有当时的真实环境温度,但具有与被检测设备相似的物理属性,并与被检测设备处于相似的环境之中。

3.5一般检测 normal measurement适用于用红外热像仪对电气设备进行大面积检测。

3.6精确监测 precise measurement主要用于检测电压致热型和部分电流致热型设备的内部缺陷,以便对设备的故障进行精确判断。

3.7电压致热型设备 heating of equipment caused by voltage由于电压效应引起发热的设备。

3.8电流致热型设备 heating of equipment caused by current由于电流效应引起发热的设备。

3.9综合致热型设备heating of equipment caused by multiple effect既有电压效应,又有电流效应,或者电磁效应引起发热的设备。

3.10噪声等效温差(NETD)noise equivalent temperature difference用热像仪观察一个低空间频率的靶标时,当其视频信号的信噪比(S/N)为1时,观察者可以分辨的最小目标与背景之间的等效温差。

NETD是评价热像仪探测目标灵敏度和噪声大小的一个客观参数。

3.11准确度 accuracy在最大测温范围内,允许的最大温度误差,以绝对误差或误差百分数表示。

4现场检测要求4.1人员要求红外检测属于设备带电检测,检测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a)熟悉红外诊断技术的基本原理和诊断程序,了解红外热像仪的工作原理、技术参数和性能,掌握热像仪的操作程序和使用方法。

b)了解被检测设备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运行状况和导致设备故障的基本因素。

c)熟悉本标准,接受过红外热像检测技术培训,并经相关机构培训合格。

d)具有一定的现场工作经验,熟悉并能严格遵守电力生产和工作现场的有关安全管理规定。

4.2安全要求a)应严格执行DL408和DL409。

b)应严格执行发电厂、变(配)电站及线路巡视的要求。

c)应有专人监护,监护人在检测期间应始终行使监护职责,不得擅离岗位或兼任其他工作。

4.3检测环境条件要求4.3.1一般检测要求a)被检设备是带电运行设备,应尽量避开视线中的封闭遮挡物,如门和盖板等;b)环境温度一般不低于5℃,相对湿度一般不大于85%;天气以阴天、多云为宜,夜间图像质量为佳;不应在雷、雨、雾、雪等气象条件下进行,检测时风速一般不大于5m/s,现场观察可参照附录D;c)户外晴天要避开阳光直接照射或反射进入仪器镜头,在室内或晚上检测应避开灯光的直射,宜闭灯检测;d)检测电流致热型设备,最好在高峰负荷下进行。

否则,一般应在不低于30%的额定负荷下进行,同时应充分考虑小负荷电流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4.3.2 精确检测要求除满足一般检测的环境要求外,还满足以下要求:a )风速一般不大于0.5m/s ;b )设备通电时间不小于6h ,最好在24h 以上;c )检测期间天气为阴天、夜间或晴天日落2h 后;d )被检测设备周围应具有均衡的背景辐射,应尽量避开附近热辐射源的干扰,某些设备被检测时还应避开人体热源等的红外辐射;e )避开强电磁场,防止强电磁场影响红外热像仪的正常工作。

4.3.3 飞机巡线检测基本要求除满足一般检测的环境要求和飞机适行的要求外,还满足以下要求:a )禁止夜航巡线,禁止在变电站和发电厂等上方飞行;b )飞机飞行于线路的斜上方并保证有足够的安全距离,巡航速度以50km/h~ 60km/h 亦为宜;c )红外热成像仪应安装在专用的带陀螺稳定系统的吊舱内。

4.4检测仪器要求4.4.1 便携式红外热像仪能满足精确检测的要求,测量精度和测温范围满足现场测试要求,性能指标较高,具有较高的温度分辨率及空间分辨率,具有大气条件的修正模型,操作简便,图像清晰、稳定,有目镜取景器,分析软件功能丰富,具体可参见附录 F 。

4.4.2 手持(枪)式红外热像仪能满足一般检测的要求,有最高点温度自动跟踪,采用LCD 显示屏,可无取景器,操作简单,仪器轻便,图像比较清晰、稳定,具体可参见附录 G 。

4.4.3 线路适用型红外热像仪满足红外热像仪的基本功能要求,配备有中、长焦距镜头,空间分辨率达到使用要求。

当采用飞机巡线检测时,红外热成像仪应具备普通宽视野镜头和远距离窄视野镜头,并且可由检测人员根据要求方便切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