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真菌药物-多粘菌素B作用机制比较
多粘菌素用途

多粘菌素用途多粘菌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具有抗细菌和抗真菌的作用。
它通过干扰细菌的细胞壁合成和其它代谢途径来杀死或阻止细菌的生长,从而治疗多种感染疾病。
以下将详细介绍多粘菌素的用途。
1. 严重的细菌感染治疗:多粘菌素可以用于治疗多种严重的细菌感染,如败血症、肺炎、腹膜炎、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它可以通过直接杀死致病菌或阻止其增殖来消除感染。
2. 耐药性细菌感染的治疗:多粘菌素是一种后备药物,用于治疗那些对其它抗生素产生耐药的细菌感染。
它对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等耐药菌株具有较好的杀菌作用。
3. 院内感染的治疗:多粘菌素可以用于治疗多种严重的院内感染,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泌尿道感染等。
由于院内感染多由耐药菌株引起,多粘菌素在这些感染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4. 复杂腹腔感染的治疗:多粘菌素可用于治疗复杂腹腔感染,如盆腔炎、腹膜感染、腹腔脓肿等。
它通过抑制细菌生长来清除感染灶,同时具有较好的渗透性,对多种产生碱性磷酸酶的细菌株也有较好的杀菌作用。
5. 骨和关节感染的治疗:多粘菌素可以用于治疗骨和关节感染。
它可以穿过炎症组织和坏死骨组织,直接作用于感染灶,清除致病菌和防止感染的进一步扩散。
6. 寄生虫感染的治疗:多粘菌素对某些寄生虫感染也具有一定的疗效,如血吸虫病、弓形体病等。
它可以通过破坏寄生虫的细胞壁和影响其代谢来抑制寄生虫的生长和繁殖。
7. 抗真菌药物的辅助治疗:多粘菌素可以与抗真菌药物联合使用,加强对真菌感染的治疗效果。
它可以通过破坏真菌的细胞壁、干扰其代谢途径和增强真菌药物的渗透性来抑制真菌的生长。
总之,多粘菌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可以用于治疗多种感染疾病。
它不仅可用于治疗严重的细菌感染和耐药性细菌感染,还适用于院内感染、复杂腹腔感染、骨和关节感染以及某些寄生虫感染的治疗。
此外,多粘菌素还可作为抗真菌药物的辅助治疗,加强对真菌感染的治疗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多粘菌素只能由医生开具处方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多黏菌素B抗炎作用机制的研究

多黏菌素B抗炎作用机制的研究杨剑虹;尹文;谢鑫【期刊名称】《华南国防医学杂志》【年(卷),期】2007(21)5【摘要】目的观察多黏菌素B(PMB)和内毒素(LPS)共同处理大鼠肺泡巨噬细胞(PAM)后对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变化。
方法分离、培养大鼠PAM,分为正常对照组、LPS刺激组及PMB干预组。
采用原位杂交(ISN)技术、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EMSA)及ELISA法,检测刺激后0、15、30、60、120和240min各时相点PAM中IKK-βmRNA及IκB-α的表达、NF-κB的活性和TNF-α的含量。
结果LPS刺激组IKK-βmRNA的水平在刺激后15min出现升高,30min达高峰,60min后逐渐下降;IκB-α的水平的变化趋势在各时相点与IKK-βmRNA刚好相反;NF-κB活性的峰值相出现在60min,15min出现升高,120min 后逐渐下降;TNF-α的含量峰值相出现在60min,30min出现升高,120-240min后恢复至刺激前水平。
PMB干预组NF-κB的活性与TNF-α的含量虽较刺激前和正常对照组升高,但均显著低于LPS刺激组(P〈0.01)。
IκB-α水平的最低值显著高于LPS刺激组(P〈0.01);而IKK-βmRNA的峰值则显著低于LPS刺激组(P 〈0.01)。
结论LPS能诱导PAM中的IKK-β激活、IκB-α降解和NF-κB活化,并促进TNF-α释放。
而PMB则能抑制LPS诱导的IKK-β激活、IκB-α降解、NF-κB活化和TNF-α释放。
【总页数】4页(P23-26)【关键词】多黏菌素B;肺泡巨噬细胞;核因子-κB【作者】杨剑虹;尹文;谢鑫【作者单位】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急诊科;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急诊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8.1【相关文献】1.除湿通痹方对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抗炎作用机制研究 [J], 王涛;廖江龙;殷红;艾元亮;许燕飞;温辉;郭英2.炎宁糖浆抗炎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J], 杨燕妮;王毅;孙晓波;匡海学;姜海;曹景文;王艳红;刘恩临;舒尊鹏3.糖代谢重编程与"炎-癌转化"及抗炎中药靶向肿瘤糖代谢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J], 梁晓晖;石海莲;吴晓俊4.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抗601合剂的抗病毒抗炎作用机制 [J], 曾静霞;周维;姜彧腾;薛春玲5.基于抗炎活性的桂枝茯苓胶囊抗痛经作用机制研究 [J], 仲云熙;金孝亮;谷世寅;彭英;肖伟;王振中;郑伟然;孙建国;王广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粘菌素的抑菌原理

多粘菌素的抑菌原理
多粘菌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其抑菌原理是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和功能来
阻止细菌生长和繁殖。
多粘菌素属于青霉菌素类抗生素,主要由两个亚单位组成:多粘菌素B1和多
粘菌素B2。
这两个亚单位通过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产生抗菌活性。
多粘菌素的抑菌原理主要是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过程来发挥作用。
细菌
细胞壁是细菌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保护和支持细菌的作用。
细菌细胞壁主要由多聚糖和肽聚糖组成,其中肽聚糖是维持细菌细胞壁结构的关键。
多粘菌素通过与细菌细胞壁中的肽聚糖结合,影响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过程。
它与细菌细胞壁中的肽聚糖结合后,阻断了肽聚糖的交联,导致细菌细胞壁的完整性受损。
这使得细菌细胞壁的强度减弱且易于破裂,进而导致细菌细胞的溶解和死亡。
此外,多粘菌素还可以通过与细菌细胞膜结合来增加细菌细胞对其他抗生素的
通透性,从而增强其它抗生素的抗菌效果。
这种协同作用可以有效地减少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总的来说,多粘菌素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和功能,以及增强其他抗
生素的作用,来实现对细菌的抑制和杀灭作用。
它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细菌感染的抗生素,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的作用与功效

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的作用与功效
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是一种常用的抗菌药物,主要用于外用
治疗皮肤感染和炎症疾病。
它的作用和功效主要包括:
1. 抗菌作用: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含有多粘菌素B,能有效
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多种细菌有较强的杀菌作用。
2. 抗真菌作用: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还含有抗真菌药物,如
克霉唑或依诺肾素等,能有效抑制皮肤表面的真菌感染,对癣菌、念珠菌等多种真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3. 抗炎作用: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中的多粘菌素B还能减轻
炎症反应,并且具有一定的抗过敏作用,可以缓解因过敏引起的皮肤瘙痒、红肿等症状。
4. 促进伤口愈合: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可以刺激皮肤局部血
液循环,促进伤口愈合,减少疤痕形成。
5. 舒缓症状:软膏的质地可以形成一层保护膜,可以防止外界刺激,减轻皮肤瘙痒、灼热感等不适症状。
总之,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具有抗菌、抗真菌、抗炎和促进
伤口愈合的作用,能够帮助治疗各种外部皮肤感染和炎症疾病。
但使用时需谨慎,避免超量使用或长期使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而且,个人使用前最好先咨询医生的建议,确保药物的正确使用。
多粘菌素

轻者表现为乏力、眼肌麻痹、外周和面神经感觉异常,严重时可出现吞咽困难、 眼睑下垂、共济失调等,也可出现可逆性神经肌肉阻滞而导致呼吸衰竭。
• 肾毒性
多粘菌素类药物在常用量下即可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了高达25%。肾毒性为本药最显著的不良反应,多 粘菌素B较多粘菌素E多见,主要表现为蛋白尿、血尿、管型尿和少尿症,毒性进一步加重可出现血清肌酐及尿素氮 升高,直至肾小管坏死,但停药可恢复。
• 四、毒性大:肾毒性、神经毒性、变态反应
• 五、口服不吸收,排泄慢,连续给药易蓄积
多粘菌素类抗生素口服不吸收,肌内注射2小时达血药峰浓度。血浆蛋白结合率较低,可分布到全身,但不易进入胸腔、 关节腔和感染灶内,也难以进入脑脊液中。体内代谢较慢,主要经肾脏排泄,但给药后12小时仅有0.1%经尿排出,随后逐 渐增加。
• 变态反应包括瘙痒、皮疹、药热等,气管吸入可导致支气管痉挛。 • 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泻等。 • 色素沉着。
多黏菌素B耐药情况
谢谢
用法用量
多粘菌素B 多粘菌素E
每50万单位加入5%GS250-500ml溶解后缓慢静脉滴注;成人及儿童肾功能正 常者1日15000~25000单位/kg(一般不超过25000单位/kg),分成两次, q12h。
每50万单位加入5%GS250-500ml溶解后缓慢静脉滴注;成人用量:100-150万 单位/d,q8h或q12h;最大剂量不得超过每日150万单位,10-14d。
• 二、 抗菌机理:增加胞浆膜的通透性
为两性化合物,主要作用于细菌细胞膜,其亲水集团与细胞外膜磷脂上的磷酸基形成复合物,而亲脂链则可 插入膜内结合于脂多糖的脂质A,竞争性置换作为膜稳定剂的MG2+和CA2+,导致格兰阴性菌细胞膜破裂和 细胞质成分外漏而杀死细菌。
多粘菌素B的作用机制研究新进展

甘肃医药2019年38卷第5期Gansu Medical Journal ,2019,Vol.38,No.5抗菌药物的发现是20世纪最辉煌的现代医药成果,目前用于临床的抗菌药物有200多种,随着各种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病原菌对许多抗菌药物存在天然耐药性,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了半个世纪的今天,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广泛出现,导致出现了几乎对所有临床可用抗菌药物均耐药的超级细菌[1-5]。
耐药菌株日趋增多,耐药程度亦不断增强,特别是革兰阴性杆菌,常表现出多重耐药性。
多粘菌素B 作为窄谱抗菌药物,对绝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杆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及沙门氏菌属等均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在细菌多药耐药的严峻形势下,选择现有的药物联合应用以应对耐药危机是较好的选择。
本文对多粘菌素B 的作用机制及其与其他药物的联合用药进行综述,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基本信息1947年,多粘菌素首次从多粘类芽孢杆菌中分离出来,1993年被重新分类为多粘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 ),有A 、B 、C 、D 、E 等组分。
临床中常用多粘菌素B 治疗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
多粘菌素B 是一类相对分子量较大的脂肽类分子,硫酸盐为其活性成分,口服吸收较差,通常为静脉注射,此外还有肌内给药、鞘内给药及局部给药等方式。
目前国内上市的有“多粘菌素B 软膏”“复方新霉素多粘菌素滴眼液”及“硫酸多粘菌素B 注射液”等。
多粘菌素B 的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肾毒性和神经毒性,因此临床使用时应避免同时使用具有肾毒性和/或具有神经毒性的药物,注意给药剂量,使药效最大、毒性最小。
多粘菌素B 的肾毒性呈浓度依赖性,因此临床因加重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肾功能损害而不愿意选择高剂量,但多粘菌素B 的肾毒性在停药后是可逆的,加之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具有高死亡率,故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多粘菌素B 治疗感染时应权衡利弊[6]。
见表1。
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的功能主治

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的功能主治1. 引言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是一种常用的外用药物,主要由多粘菌素b、去氧胆酸和异烟肼等活性成分组成。
它具有抗菌、抗炎和促进创面愈合等多种功能,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本文将介绍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的功能主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该药物。
2. 功能主治2.1 抗菌作用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含有多粘菌素b成分,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
它可以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破坏细菌的结构和功能,从而达到抑制细菌生长和繁殖的效果。
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对于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常见病原菌尤为有效。
2.2 抗炎作用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中的活性成分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红肿、瘙痒等炎症症状。
它通过抑制炎性介质的释放,调节炎症细胞的活性,降低炎症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因此,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在治疗皮肤感染和炎症性皮肤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2.3 促进创面愈合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可以促进创面的愈合。
它能够增加创面组织的新生血管和纤维组织生成,加速创面上皮化和肉芽组织形成。
同时,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还可以改善创面微环境,促进细胞的代谢和修复过程,有助于加快创面愈合的速度和质量。
2.4 护理湿疹和湿疹的皮肤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还可以用于护理湿疹和湿疹的皮肤。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常伴有皮肤干燥、瘙痒、红肿等症状。
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能够改善湿疹患者的皮肤湿润度,缓解瘙痒和红肿,减少皮肤的炎症反应,从而改善湿疹患者的生活质量。
2.5 预防感染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还可以用于预防感染。
在一些皮肤创口或手术后,往往容易发生细菌感染。
使用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可以有效预防创口感染,降低感染风险,促进创口的愈合。
3. 注意事项使用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请遵医嘱使用,不得擅自更改剂量和使用时间。
•外用药物仅适用于外伤及皮肤感染的治疗,不得用于眼部和口腔黏膜等部位。
•如果出现过敏反应或不良反应,请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咨询。
多黏菌素b的分子量

多黏菌素b的分子量多黏菌素B(Polymyxin B)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属于多黏菌素类药物。
它的分子量约为1,043.3克/摩尔。
多黏菌素B主要用于治疗由于革兰阴性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特别是对于耐药菌的感染具有很高的疗效。
多黏菌素B的药理作用主要通过与细菌细胞膜上的脂多糖结合,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导致细胞内容物的泄漏和细胞死亡。
多黏菌素B对于革兰阴性菌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与脂多糖A的疏水作用,使细菌细胞膜发生结构改变,导致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受到干扰,从而引起细胞死亡。
多黏菌素B主要用于治疗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如肺炎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它可以通过静脉注射、肌肉注射或外用的方式给药。
多黏菌素B可以穿透细菌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因此对于细胞外和细胞内的感染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多黏菌素B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血流感染等。
但由于多黏菌素B具有较高的毒性,使用时需要注意剂量和给药方式,避免出现肾毒性和神经毒性等不良反应。
此外,多黏菌素B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也需要注意,特别是与肌松药、抗神经肌肉阻断药和利尿药等的同时使用可能增加药物的毒性。
多黏菌素B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局部抗菌活性,但在体内吸收较差,因此主要通过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的方式给药。
它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很低,大部分以未结合形式存在于血浆中。
多黏菌素B在肾脏中经过被动转运和主动分泌的方式排出,因此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调整剂量。
多黏菌素B作为一种重要的抗生素药物,因其对耐药菌感染的疗效和独特的作用机制备受关注。
然而,由于其毒性和副作用的存在,临床上使用时需要谨慎评估患者的情况,并根据需要进行剂量调整和监测。
此外,研发更安全、有效的替代药物也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多黏菌素B作为一种分子量较大的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尤其对耐药菌感染具有独特的疗效。
然而,其毒性和副作用需要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合理使用和监测是确保疗效和安全性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of 22
唑类药物作用机制(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
COMPARE
Antifungal and PB
11 of 22
氟胞嘧啶
5-氟胞嘧啶进入人体内后,能选择性地进入真菌细胞内,在真菌细胞的 胞嘧啶脱氨酶的作用下转化为一种抗代谢产物—氟尿嘧啶取代RNA中的尿嘧 啶,从而干扰了真菌正常蛋白的合成。从而达到抗真菌的作用。
•接合菌病(毛霉病):多见于重症糖尿病、烧 伤病及器官移植病人。
COMPARE
Antifungal and PB
3 of 22
抗真菌药物分类
抗真菌 抗生素
分类 多烯类
代表性药物
中文名
外文名
两性霉素B及 衍生物
Amphotericin B 及 ABLC、ABCD、L-AmB
咪唑类 第一代 第二代
唑类
两性霉 氟康 伊曲 伏立 泊沙 雷夫 卡泊 米卡 阿尼
素B
唑 康唑 康唑 康唑 康唑 芬净 芬净 芬净
COMPARE
Antifungal and PB
5 of 22
COMPARE
Antifungal and PB
6 of 22
麦角固醇
真菌细胞膜的重要组成物质 大多数抗真菌药物直接与其结合或抑制其合成,导致
多烯类药物作用机制(两性霉素B)
麦角固醇 细胞膜
两性霉素B
药物作用前
Hale Waihona Puke 与麦角固醇结合 作用于细胞膜
COMPARE
Antifungal and PB
细胞膜穿孔 细胞内阳离子漏出
9 of 22
药物作用后
唑类药物作用机制(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
细胞膜
唑类药物
药物作用前
麦角固醇
麦角固醇 合成途径
麦角固醇
Antifungal and PB
8 of 22
麦角固醇
两性霉 素B与 其结合
唑类药物抑制细胞 色素P450依赖性的 14-α去甲基酶,抑 制器合成
Kartsonis NA. Presented at the 12th European Congress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 Infectious Diseases. April 24-27, 2002. Milan, Italy.
Terbinafine
Caspofungin Micafungin Anidulafungin
COMPARE
Antifungal and PB
4 of 22
主要抗真菌药物的抗菌谱
真菌
白色念珠菌 热带念珠菌 近平滑念珠菌 克柔念珠菌 光滑念珠菌 新生球菌 夹膜组织胞浆菌 皮炎牙生菌
Coccidiodes immitis Paracocci brasiliensis 卡氏肺孢子菌 曲霉菌属 毛霉菌属 根霉菌属 镰刀菌属
组织胞浆菌 芽生菌 孢子丝菌 球孢子菌
曲霉 镰刀菌 结合菌
黄曲霉 烟曲霉 黑曲霉 构巢曲霉 土曲霉
2 of 22
皮肤癣菌
发癣菌 小孢子菌 表皮癣菌
临床常见的条件性真菌感染
•念珠菌病: 最常见,血源感染的第4位。
•曲霉菌病: 常见于干细胞移植、实体器官移植、 大剂量化疗患者。
•隐球菌病: 艾滋病人患病率高。
COMPARE
Antifungal and PB
14 of 22
影响细胞膜功能的抗生素
细胞膜的功能:
结构: 液态脂质双分子层+蛋白质,是一层半透膜 选择通透性,转运营养物质,DNA复制,细胞壁合成和能量生成代谢等有关。 由于细菌和动物的细胞膜有相似之处。所以,此类抗生素对人体毒性较大。
影响细菌细胞膜功能的抗生素有:
(1)多粘菌素B及E; (2)短杆菌肽s和短杆菌酪肽; 影响真菌细胞膜功能的抗生素:
主要有多烯族抗生素,含两性霉素B和曲霉素,制霉菌素(四烯)等
COMPARE
Antifungal and PB
15 of 22
作用机制 抗生素 主要作用靶位
破坏微生 物细胞质 膜功能
多烯类
与组成真菌细胞膜的麦角固醇结合,破坏膜 的功能;
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并干扰细胞的生长和繁殖
COMPARE
Antifungal and PB
7 of 22
真菌细胞膜、壁结构
甘露聚糖蛋白复合物
真 菌
-(1,6)-葡聚糖
细
胞 壁
-(1,3)-D-葡聚糖
几丁质
真菌细胞膜 磷脂双分子层
-(1,3)-D-葡聚糖合成酶 卡泊芬净
核苷类似物 5-FC
COMPARE
COMPARE
Antifungal and PB
12 of 22
棘白菌素类药物(卡泊芬净、米卡芬净、阿尼芬净)
药物作用前
COMPARE
Antifungal and PB
13 of 22
药物作用后
常用抗真菌药物作用位点与安全性总结
抗真菌药物
作用位点
结论
两性霉素B
细胞膜: 麦角固醇
人体细胞膜上有胆固醇,两性霉素B对 真菌固醇和胆固醇的鉴别力较差,抗 真菌机制存在一定安全性问题
14-α-固 醇去甲基 酶 羊毛固醇
唑类药物
角鲨烯
药物作用后
抑制麦角固 醇合成
毒性固醇
唑类药物抑制CYP3A依赖性酶14α-去甲基化酶作用,从而抑制真菌细胞膜麦 角固醇的生物合成,使得麦角固醇缺乏,而毒性中间产物14α-甲基固醇蓄积, 导致细胞膜通透性增强和生长抑制
COMPARE
Antifungal and PB
第三代
(吡咯类) 三唑类
合成 真菌药 嘧啶类
新一代 胞嘧啶
丙烯胺类
棘白菌素类
咪康唑 酮康唑 氟康唑 伊曲康唑 伏立康唑 普沙康唑 拉夫康唑 氟胞嘧啶
特比萘芬
卡泊芬净 米卡芬净 阿尼芬净
Miconazole Ketoconazole Fluconazole Itraconazole Voriconazole posaconazole ravuconazole Flucytosine
伏立康唑 氟康唑 伊曲康唑
细胞内: 人体无14-α-固醇去甲基酶,抗真菌
细胞膜重要成分麦角固醇合成路径 机制本身无安全性问题
上的14-α-固醇去甲基酶
卡泊芬净 米卡芬净
细胞膜: ß(1,3) 葡聚糖合成酶(合成细胞
壁重要成分ß(1,3) 葡聚糖)
人体无ß(1,3) 葡聚糖合成酶,抗真菌 机制本身无安全性问题
抗真菌药物 作用机制比较
多粘菌素能否用于抗真菌治疗?
COMPARE
Antifungal and PB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
真菌分类——临床习惯
酵母菌 双相真菌 霉菌
念珠菌 隐球菌 毛孢子菌
白念珠菌 热带念珠菌 平滑念珠菌 近平滑念珠菌 克柔念珠菌
COMPARE
Antifungal and P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