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初步设计地质报告
某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初步设计地质报告

某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初步设计阶段)目录3 工程地质 (1)3.1概述 (1)3.1.1工程概况 (1)3.1.2 本次勘察目的及任务 (1)3.1.3 依据的技术标准 (1)3.1.4 勘察工作方法和工作布置 (2)3.1.5 任务完成情况及完成工作量 (3)3.2 区域地质概况 (3)3.2.1 地形地貌 (3)3.2.2 地层岩性 (3)3.2.3 地质构造及地震 (4)3.2.4 水文地质条件 (5)3.3 工程区工程地质条件 (5)3.3.1 地形地貌 (5)3.3.2 地层岩性 (5)3.3.3 地质构造 (6)3.3.4 水文地质条件及水、土腐蚀性评价 (6)3.3.5 岩体风化特征 (7)3.3.6 不良地质作用及对工程的影响评价 (7)3.3.7 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 (7)3.4 洪沟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件 (10)3.4.1 地基土工程性质评价 (10)3.4.2 堤基地质结构分类 (10)3.5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评价 (10)3.5.1 地震液化评价 (10)3.5.2 堤基渗透稳定性评价 (10)3.5.3 抗滑稳定性评价 (11)3.5.4 抗冲刷稳定性评价 (11)3.6 洪沟堤岸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11)3.6.1 堤岸工程地质条件分类 (11)3.6.2 堤岸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11)3.7 天然建筑材料 (13)3.7.1 石料 (13)3.7.2 土料 (13)3.7.3 砂砾料 (13)3.7.4 石笼卵石填充料 (14)3.8 结论与建议 (14)3.8.1 结论 (14)3.8.2 建议 (15)附图(具体见附图目录):1、区域地质图xx张2、工程地质平面图xx张3、工程地质剖面图xx张3 工程地质3.1概述3.1.1工程概况XX位于县城东南部,距县城60公里,XX河为XX镇的主要河流,发源于XX县东南部XX乡的XX,由XX西向南流至XX折流向东南。
防洪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防洪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目录1综合说明 (6)1.1工程概况及项目背景 (6)1.2水文 (7)1.3工程地质 (10)1.4工程任务和规模 (13)1.5工程布置及主要建筑物 (14)1.6施工组织设计 (16)1.7工程管理 (17)1.8工程占地 (18)1.9环境影保护及水土保持 (18)1.10 工程投资概算 (18)1.11国民经济评价 (18)1.12 项目招投标 (19)1.13工程特性表 (19)2水文 (22)2.1流域概况 (22)2.2气象 (22)2.3水文基本资料 (25)2.4设计洪水 (26)2.5分期洪水 (31)2.6泥沙 (32)2.7水位流量关系曲线 (33)3工程地质 (34)3.1前言 (35)3.2地质概况 (37)3.3堤基工程地质特征 (42)3.4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评价 (46)3.5堤防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48)3.7天然建筑材料 (49)3.8结论 (50)4工程任务和规模 (52)4.1工程建设依据 (52)4.2工程建设必要性 (53)4.3工程任务及标准 (55)4.4工程建设规模 (55)4.5堤线布置及堤距选择 (56)4.6设计洪水水面线及冲刷计算 (57)5工程布置及主要建筑物 (60)5.1工程等级与标准 (60)5.2设计基本资料收集 (60)5.3堤防工程总体布置 (61)5.4堤防结构设计 (64)5.5排涝设计 (69)5.6疏浚设计 (69)5.7原挡墙砂浆抹面 (69)5.8观测设计 (69)5.8项目工程量 (70)6施工组织设计 (71)6.1施工条件 (71)6.2施工导流 (73)6.3料源选择 (74)6.4主体工程施工 (75)6.5施工交通设施 (77)6.6施工工厂设施 (77)6.7风、水、电及通讯 (78)6.8施工总布置 (78)6.10施工总进度计划 (80)6.11主要技术供应 (81)7工程管理 (83)7.1管理机构和人员编制 (83)7.2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 (84)7.3 管理机构的任务和职责 (84)7.4管理设施 (85)7.5工程观测及其他设施 (86)7.6工程管理费和维护费用 (86)8工程占地 (88)8.1工程建设征地范围及实物指标 (88)8.2移民安置规划 (89)8.3工程占地处理 (89)8.4补偿投资概算 (90)9 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 (91)9.1环境保护评价 (91)9.2水土保持 (93)9.3水土保持概算 (94)9.4综合评价结论 (94)10工程概算 (95)10.1编制说明 (95)10.2编制原则及依据 (95)10.3投资概算主要指标 (97)10.4投资概算成果表 (97)11国民经济评价 (99)11.1概况 (99)11.3综合评价 (101)12项目招标初步方案 (102)12.1招标依据 (102)12.2建设项目招标范围 (102)12.3招标组织形式 (102)12.4招标方式 (103)12.5招标初步方案 (103)12.6资质要求 (103)1综合说明1.1工程概况及项目背景某防洪治理工程位于某村境内XX左岸,地理位置在北纬30°10′50"~30°10′55",东经102°10′30"~30°10′45"。
绛县某流域沟坝地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xx省沟坝地治理项目xxxx流域沟坝地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Xx 水保工程咨询有限公司xx工程设计证书单位名称:xxxx水保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证书等级:乙级证书编号:042162-sy单位负责人:xx发证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发证时间:xx承担业务范围: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工程设计专用章:单位技术专用章:法定代表人:xx总经理:xx项目负责人:xx设计人员:xxxx协作单位:xx市水务局xx水务局项目特性表目录1、综合说明 (7)2、项目区概况 (8)2.1项目区基本情况 (8)2.2自然条件 (8)2.3社会经济条件 (11)2.4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种植情况 (12)2.5基础设施状况 (13)2.6土地利用现状 (13)2.7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情况 (14)3、设计原则、依据、目标 (14)3.1设计原则 (14)3.2初步设计依据 (15)3.3设计目标 (16)4、项目布局 (16)4.1新增耕地潜力分析 (16)4.2工程布局 (17)5、工程设计 (18)6、施工组织设计 (19)6.1施工条件 (19)6.2施工组织和方法 (19)6.3质量管理 (25)6.4施工进度 (25)7、投资预算与效益分析 (26)7.1投资预算 (26)7.2耕地质量评价 (28)7.3效益分析 (28)8、工程实施与后期管理建议 (32)8.1工程实施 (32)8.2后期管理建议 (33)xxxx流域沟坝地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1综合说明xx流域沟坝地治理工程位于xxxx镇xx村东300m处,项目区涉及xx镇xx和南樊镇王良坡两个自然村1110人。
工程建设内容主要有:淤地坝工程、土地治理工程、排洪渠工程和道路工程四大部分。
具体布置形式为上游建淤地坝1座,可淤地6.25 hm2 ;下游沟道造地1.75hm2,推筑梯田5.68 hm2,开挖排洪渠311m;新修田间道路776 m。
该工程总工程量15.52万m3,总投工1.22万工日,总投资288.01万元:其中工程施工费255.38万元,不可预见费5.65万元,其它费用26.99万元(前期工作费12.51万元、工程监理费3.83万元、竣工验收费5.11万元和业主管理费5.54万元)。
防洪治理工程初步验收工作报告范本 (1)

防洪治理工程初步验收工作报告范文防洪治理工程初步验收工作报告范文防洪治理工程初步验收工作报告范文防洪治理工程初步验收工作报告一、前言大汶河系黄河下游最大支流,是我市的大型防洪除涝骨干河道之一,也是全省的大型河道之一。
发源于沂源县、莱芜市、新泰山区,源头在沂源县松崮山南麓沙崖子村,流经莱芜市、泰安市、济宁市九个县市区,于东平县马口村注入东平湖。
全长208.2公里,流域面积8536.5平方公里。
大汶河防洪保护范围涉及泰安、济宁两市的八个县(市、区),保护面积20**平方公里,保护人口236万人,保护范围内有宁阳、汶上、济宁、兖州等县以上城镇,另外还有济北煤田、津浦铁路、104国道、京福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等重要工矿企业和交通设施。
大汶河由泰安市直接管理的河段长197.55公里,其中:北支牟汶河自泰莱边界至汶口坝长58.37公里,南支柴汶河自淞河与渭水河交汇处至汶口坝长77.88公里,干流自汶口坝至戴村坝长61.3公里。
两岸共有堤防137公里,沿河排水涵闸76座。
大汶河因接纳山洪,水流湍急,在转弯迎流处形成多处险工,主要险工有19处,全长29.06km,挑流坝25座,长1km。
大汶河防洪任务为防御7000m3s洪水,由于河床淤积抬高,糙率增大,致使行洪能力普遍降低,大部分堤段超高不足,堤身单薄,仅能达到防御5000m3s洪水标准,严重危及大汶河防洪安全。
因而急需对大汶河进行全面综合治理。
95年12月,省计划委员会以鲁计农(基)字第972号文,对《泰安市大汶河防洪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批复,批准立项。
1996年10月,省水利厅以鲁水勘字40号文对《泰安市大汶河防洪治理工程初步设计》进行了批复,核定工程总投资8000万元,其中省投资3200万元,其余由市、县两级自筹解决。
大汶河防洪治理工程自1997年开始实施,共六期,工程涉及险工护砌14.5公里,围庄堰维修0.7公里,涵闸26座,复堤111.56公里,防汛公路1321公里,北滕村防汛桥及水文站迁址,9座挑流坝加固,标准化堤防建设15.3公里,汶口坝改建,护堤与管理房建设等建设内容。
黑龙江省水利厅关于2020年度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的批复

黑龙江省水利厅关于2020年度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工
程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的批复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黑龙江省水利厅
•【公布日期】2020.04.09
•【字号】
•【施行日期】2020.04.09
•【效力等级】地方行政许可批复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
正文
黑龙江省水利厅关于2020年度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项目
初步设计报告的批复
鹤岗市水务局、伊春市水务局、穆棱市水务局:
你局关于山洪沟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批复的请示文件已收悉。
经审查,现批复如下:
一、设计审批项目3项:鹤岗市东山区小石头河山洪沟治理工程、伊春市朗乡河治理工程、穆棱市下城子镇悬羊砬子沟治理工程。
二、原则同意你单位报送的山洪沟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三、要严格按照批复内容实施,不允许擅自变更建设地点和建设内容。
四、项目建设应于2020年底前完成。
五、要按照相关规定履行项目建设程序,严格执行有关规范,认真做好施工记录,并拍摄隐蔽工程照片,完工后做好验收工作。
附件:1. 鹤岗市东山区小石头河山洪沟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的批复
2. 伊春市朗乡河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的批复
3. 穆棱市下城子镇悬羊砬子沟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的批复
黑龙江省水利厅
2020年4月9日信息公开选项:主动公开信息
黑龙江省水利厅办公室 2020年4月10日印发
上一篇:关于印发全省水利工程运行管理问题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
下一篇:黑龙江省水利厅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做好2020年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推广工作的通知
[相关附件下载]。
大榆树沟防洪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1 工程简况1.1概述1.1.1 基本情况凉城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座落在内蒙古高原东南端,属西北黄土高原地东北边缘,乌兰察布市南部,地处阴山南麓,长城脚下,黄土高原东北边缘,总土地面积3451 平方公里,东邻丰镇市,南与山西省左云县、右玉县相邻,北与卓资县接壤,西与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交界.地貌轮廓和结构主要受地质构造地影响,大体上为四周环山,中间滩川,呈盆地地形,海拔高度在1205—2305 之间.根据地貌形态、成因、地表组成等,全县可划分为中低山地、丘陵、滩川地三种地貌类型.总土地面积3451km2.全县共辖5镇2乡,140个行政村,总户数90385户,总人口246038人,其中城镇人口35924万人. 凉城县属中温带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其气候特点为冬季漫长、寒冷、多风、干燥;夏季短促,雨水集中、温热;春秋天气变化剧烈.凉城县流域面积在200km2 以上地河流有七条,即: 弓坝河、五号河、天成河、步量河、永兴沟、大榆树沟沟和太平寨沟.七条河(沟)道中现有地防洪工程是50-80 年代修建地,防洪标准低,大都是以干砌石堤防为主,总计长度2.0 公里,平均高度不足2.0M. 由于河床淤积,现大部分埋于河床底下,在加上年久失修,以很难发挥作用.本次设计地大榆树沟位于凉城县西北部,属蛮汉镇管辖.源头在卓资山县后房子乡厂不浪南山顶,向北倾,即东经112° 27’北纬40°40向东.北流至厂不浪转向西北至胡朗上村,又向西南至太平寨沟汇入处(东盂县窑西),又转向东北至二十家子从左侧汇入大黑河.全沟在红沙坝以上为干河,以下均有清水或间歇水.境内集水面积231.0km2,境内长度30km,境外集水面积247km2,海拨在1300- 1900m之间,河床均宽100m,年径流深40mm,沟道比降0.0087, 年侵蚀模数为1000—3000T/ km2.1.1.2 前期工作情况及任务由来根据《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工作大纲》(2008 年7 月)文件精神, 2008 年11 月,凉城县水利局在对本地区中小河流进行了调查摸底,全面分析论证各河流基本情况、洪涝灾害发生特点、危害程度、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地影响及防洪工程现状地基础上,编制完成了《内蒙古凉城县重点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2008年11月),并上报乌兰察布市水利局,确定凉城县近期重点治理地河流区域为黄河流域内地大榆树沟,即:大榆树沟中上游河段,治理工程措施主要为清淤疏浚和岸坡防护.2011 年2 月,受凉城县水务局委托,乌兰察布市欣源水业有限责任公司编制完成了《内蒙古凉城县大榆树沟防洪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以下简称原《大榆树沟初设报告》).河子G5洲市 0窑子 0小南沟 老丈窑子 孔督董0 裴家窑— 大兴窑0泉子累 212密汉镇 (粤县夭) 高晶才。
XX市城市防洪达标工程延长段初步设计阶段地质勘察报告共36页word资料

xxxx城市防洪达标工程延长段初步设计阶段地质勘察报告1 工程概述xxxx城市防洪达标工程一、二期工程经审查批复后堤段合计总长30.3km,包括星子河堤7.13km,连江干堤9.86km,东陂河堤1.96km,三江河堤7.26km,九陂河堤7.13km,白水坑河堤2.0km,其它支堤0.5km;新建水闸12痤,泵站5座,工程保护xxxx城区。
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堤防级别为3级。
为适应xxxx城市发展的需要,xxxx城市规划发展范围扩大,新规划堤防总长47.19km,延长段总长16.89km,具体为星子河左堤延长1.24km;东陂河左堤延长0.77km,右堤延长1.75km;三江河左堤延长3.85km,右堤延长6.30km;连江干流右堤延长0.61km;九陂河左堤延长1.21km,右堤延长1.16km。
在可行性研究设计阶段的2019年11月对延长段进行地质勘察,重点对区域地质、土料及在拟布置穿堤建筑物部位进行了钻探。
根据省水利厅粤水规计[2019]42号文《关于xxxx城防延长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意见》,要按规范补充地质勘察工作。
因此,本次延长段工程地质勘察根据《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188-2019)的有关规定,在利用可研段勘察成果基础上,按初步设计阶段的技术要求进行补充勘察。
2 地质勘察钻孔布置及完成的工作量根据《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188-2019),初步设计阶段的地质勘察沿堤纵剖面钻孔间距100m~500m,横剖面间距为纵剖面2~4倍,根据实际情况,本次xxxx城防延长段工程地质勘察沿堤纵剖面地质钻孔间距为200m~400m。
横剖面间距为1000m~1500m,横剖面一般布置在兴建水闸、泵站等穿堤建筑物部位、堤防急转弯迎流顶冲部位和目前地面低洼排水沟出口部位。
横剖面上的钻孔间距为10m~30m,各延长段地质钻孔布置如下表2.1和附图2。
共布置地质纵剖面8个,横剖面15个,地质钻孔87个,其中利用可研阶段横剖面5个,地质钻孔20个,土料场调查4个。
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 编制要求

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要求一、总则(一)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应根据山洪沟的河道、洪水和灾害特点,区分不同山洪沟防洪治理类型,做好重点防护河段的规划布局和方案比选。
初步设计报告参考《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以及现行有关规范的要求,根据山洪沟防洪治理的特点,可适当简化。
(二)设计中应加强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认真开展必要的现场调查和勘测等工作;重视山洪沟洪水特性分析、历史山洪灾害成因分析,加强治理方案论证和比选;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根据加快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按时完成年度建设任务的原则择优确定施工工期。
二、水文(一)应说明项目所在小流域的自然地理、地形地貌、土壤植被、暴雨山洪特性和已建、在建、规划的水利水电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水土保持措施等概况;应调查、测算流域形状、流域面积、河道长度、河道比降等流域特征值;应收集、整理本流域和相邻流域的雨量站、水位站、水文站的实测与调查暴雨、洪水资料,收集暴雨洪水图集、水文手册以及流域内已有水利工程设计采用的水文计算成果等。
宜充分利用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有关成果。
(二)参照《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结合当地具体资料情况,选择合适的设计洪水计算方法。
山洪沟实测暴雨、洪水资料一般较为短缺,可根据当地经审批的《水文手册》或《暴雨洪水图集》中的计算方法推求设计洪水。
三、工程地质(一)对于拟治理的河段,要求进行平面和断面测量。
平面比例尺及断面测量间距根据实际地形情况按照满足设计和计算工程量需要确定;对于仅采取河道清淤疏浚措施的河段,可不进行河道平面测量,但需要进行河道断面测量,测量间距按满足工程量计算要求确定。
(二)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应根据具体治理工程措施的型式,参照《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188-2005)和《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55-2005)中的相关条款,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勘察精度和深度应根据具体工程实际区别对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初步设计阶段)目录3 工程地质 (1)3.1概述 (1)3.1.1工程概况 (1)3.1.2 本次勘察目的及任务 (1)3.1.3 依据的技术标准 (1)3.1.4 勘察工作方法和工作布置 (2)3.1.5 任务完成情况及完成工作量 (3)3.2 区域地质概况 (3)3.2.1 地形地貌 (3)3.2.2 地层岩性 (3)3.2.3 地质构造及地震 (4)3.2.4 水文地质条件 (5)3.3 工程区工程地质条件 (5)3.3.1 地形地貌 (5)3.3.2 地层岩性 (6)3.3.3 地质构造 (6)3.3.4 水文地质条件及水、土腐蚀性评价 (6)3.3.5 岩体风化特征 (7)3.3.6 不良地质作用及对工程的影响评价 (7)3.3.7 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 (8)3.4 洪沟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件 (10)3.4.1 地基土工程性质评价 (10)3.4.2 堤基地质结构分类 (10)3.5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评价 (10)3.5.1 地震液化评价 (10)3.5.2 堤基渗透稳定性评价 (10)3.5.3 抗滑稳定性评价 (11)3.5.4 抗冲刷稳定性评价 (11)3.6 洪沟堤岸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11)3.6.1 堤岸工程地质条件分类 (11)3.6.2 堤岸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11)3.7 天然建筑材料 (13)3.7.1 石料 (13)3.7.2 土料 (13)3.7.3 砂砾料 (13)3.7.4 石笼卵石填充料 (14)3.8 结论与建议 (14)3.8.1 结论 (14)3.8.2 建议 (15)附图(具体见附图目录):1、区域地质图xx张2、工程地质平面图xx张3、工程地质剖面图xx张3 工程地质3.1概述3.1.1工程概况XX位于县城东南部,距县城60公里,XX河为XX镇的主要河流,发源于XX县东南部XX乡的XX,由XX西向南流至XX折流向东南。
流经山区,山势陡,河床窄,水流急,水力资源较丰富。
XX河山洪沟河道治理工程,主要涉及XX镇XX村XX屯、XX乡XX村,河道现状宽度XX~XXm,平均宽度XXXm左右,河沟深度0.5~1.0m不等,经多年冲刷,两岸农田损毁严重,作物耕植土被冲开露出卵石层,村民无法耕种,造成河道内多处分布卵石滩。
本次山洪沟防洪治理范围:XX河上游左侧支沟从XX塘屯起经XX屯汇入主沟,共治理长度为xxkm(其中主沟xxkm,支沟xxkm)。
本项目主要是防止河岸冲刷、坍塌,保护两岸农田为主,工程等级和设计标准采用5年一遇洪水标准按平岸设计。
水工建筑物级别按5级设计,相应护岸建筑物等级为5级。
3.1.2 本次勘察目的及任务本次初步设计勘察是对工程区有关地质问题进行详细勘察,故本次工程地质勘察目的和任务主要有:(1)查明区内拟实施的具体治理工程措施的工程地质条件,界定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2)重点查明河道区岩土体结构、物质组成和物理力学性质,了解地下水埋深等和物理力学性质,了解地下水埋深等。
(3)提出与工程有关的各类岩土体物理力学建议参数。
对地基变形、渗透稳定、岸坡稳定、已建堤防填筑质量、环境水对混凝土的腐蚀性等进行评价。
提出边坡稳定开挖坡比和地基处理措施的建议。
(4)进行天然建筑材料详查,查明各种天然建筑材料的产地位置、数量、质量和开采运输条件,为本阶段工程建设所需的天然建筑材料提供满足要求的料场。
3.1.3 依据的技术标准本次勘察工作是根据我院编写的《xx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工程地质勘察大纲》(初步设计阶段)进行的,依据的技术标准有:(1)《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188-2005)(2)《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55-2005)(3)《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测绘规程》(SL299-2004)(4)《水利水电工程钻探规程》(SL291-2003)(5)《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勘测图》(SL73.3-2013)(6)《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SL 251-2015)(8)《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10)《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条文》(水利工程部分)。
3.1.4 勘察工作方法和工作布置根据工程地段工程地质条件,按照《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188-2005)有关规定及《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要求》中提及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勘察精度和深度应根据具体工程实际区别对待。
本工程勘察采用的工作方法包括工程平面地质测绘和工程地质钻探。
⑴平面地质测绘:在认真研究区城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测区地形地貌形态和地层岩性出露点,布置适当的踏勘线路和地质观测点来完成工程区1:5万地质图校测及堤线区工程地质调查。
⑵工程地质钻探:钻探是勘察的主要方法手段,使用一台XX便捷式钻机施工,取得地表以下预定深度内的地层岩性、厚度、工程特征及水文地质情况。
本阶段XXXXX 防洪治理工程地质勘察大致垂直河岸堤线布置横剖面,一般布置在堤岸急转弯迎流顶冲部位和目前地面低洼排水沟出口部位,其长度均达堤、渠内外工程影响区,剖面间距一般为300.0~500.0m,孔距约为10.0~30.0m。
那共布置xx条工程地质横剖面,每条横剖面布置xx个钻孔,共计地质钻孔xx个。
工程勘察所用的1:1000地形测量资料及钻孔坐标资料,均为我院测量队提供,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1956年黄海高程系,等高距1米;河道整治堤线等水工建筑物布置情况由我院第xx综合设计所提供。
3.1.5 任务完成情况及完成工作量本次地质勘察外业于xx年xx月xx日开始,至同年xx月xx日结束。
工作量满足初步设计阶段要求,实际完成的工作量见表3.1-1。
表3.1-1 完成勘察外业主要工作量一览表3.2 区域地质概况3.2.1 地形地貌测区地处xx高原东南边缘,属低中山地貌。
区内海拔大都在1000 m 以上,相对高差200~450 m,河床坡降比较大,沿河两岸有明显阶地。
两岸山坡部分地段基岩已经出露,覆盖层比较薄,坡残积土层厚约1~3m,局部地段较厚。
河沟覆盖层以冲积的卵石、黏土、粉土为主,一般厚1~5m。
地形坡度变化大,陡坡多,一般在20°~60°。
河床相对狭窄,与两侧山坡呈狭窄的“V”字型。
植被茂盛,植被以灌木林、荒草为主,岸坡稳定,没有大规模的滑坡、塌方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发生。
3.2.2 地层岩性测区区域内出露主要地层有:三叠系(T)、二叠系(P)、石炭系(C),现由新到老分述如下:1、三叠系(T)(1)三叠系中统板纳组上段(T2b2):为黄色薄层泥岩夹薄层泥质粉砂岩、细砂岩。
该层于中部大面积分布,厚度约421~439m。
(2)三叠系中统板纳组下段(T2b1):为黄色砂岩夹薄层泥岩。
该层于中部、南部大面积分布,厚度约667~1357m。
(3)三叠系下统上组(T12):为泥岩夹薄层泥质粉砂岩、细砂岩。
该层于西部、东部大面积分布,厚度约285~340m。
(4)三叠系下统下组(T11):以泥岩为主,局部夹薄层泥质粉砂岩、细砂岩。
该层于西部、东部大面积分布,厚度约202~882m。
2、二叠系(T)(1)二叠系上统(P2):为灰白色厚层灰岩、白云岩。
该层零星分布于东北角,厚度约79~209m。
(2)二叠系下统(P1):为灰白色厚层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局部硅质岩。
该层零星分布于东北角,厚度约29~180m。
3、石炭系(C)(1)石炭系上统(C3):为灰岩夹白云岩。
该层零星分布于东北角,厚度约46m。
(2)石炭系中统(C2):为灰岩,底部白云岩,局部硅质岩。
该层零星分布于东北角,厚度约138m。
(3)石炭系下统(C1):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燧石结核灰岩。
该层零星分布于东北角,厚度约133m。
3.2.3 地质构造及地震工程区大地构造位置一级属xx地台,二级为xx再生地槽,三级为xx拗陷,四级为xx断褶带。
本区构造轴线以北西西向为主,部分为北东向。
(1)褶皱区内褶皱发育,以北西西向为主,北东向、近东西向次之,呈紧密线状发育。
台地上以平缓开阔为主,倾角在10°~50°,盆地内一般较紧密陡峭,倾角在30°~70°。
(2)断裂可分为三组,北西西向、北东向、近东西向、近南北向。
以北西西向为主,延伸远,断距明显,断层通过的地带硅化蚀变明显,断层角砾岩较发育。
大部分断层卷入的最新的层位是中三叠统,推断应属印支运动产物。
但由于大多数断裂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继承性明显。
少数断裂长期控岩控相,具有明显的基底断裂特点。
本区主要断裂为北西西向断裂,与印支运动关系密切。
北东向常切割北西向,为更后期断层。
(3)地震XX县位于xx低强震地震构造区,工程区无区域活动性断裂通过,在区域构造上属于相对稳定区。
根据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本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
3.2.4 水文地质条件区内属温和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
春季多梅雨,夏季闷热多暴雨;秋季干燥凉爽,早晚温差较大;冬季干冷,常有降雪及霜冻,盛行北风,最大风速达八级。
根据xx县气象局2003年—2007年气象资料统计,本区年平均气温19.3℃~22.8 ℃,最高温度可达40 ℃,最低温度—3.6℃,全年无霜期达300天以上。
年平均降雨量1500 mm左右,丰水期为每年的五至八月,枯水期为十一月至翌年三月,雨季最高降雨量曾达到每小时116 mm。
年蒸发总量为400~530 mm,相对湿度65%~95%。
6~8月偶有冰雹或小规模的龙卷风。
水文地质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气候的影响和控制。
地下水类型主要有: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
孔隙水:赋存于第四系冲积砂卵砾石、残坡积层中,一般含水量大,地下水位受季节性变幅,分布于xx河沿线一级阶地及部分二级阶地。
基岩裂隙水:分布于xx河流域一带,以砂泥岩类为主,地下水埋藏于基岩之中,含水量微、水位变幅受季节性影响较大,多以下降泉的形式出露在沟谷中,流量小,常年不断,集水成溪。
3.3 工程区工程地质条件3.3.1 地形地貌本工程勘察场区位于XXXXX左右岸坡一级阶地上,属低中山地貌,总体地势陡峭狭窄,地貌单元比较单一。
山洪沟基本在山谷之间,沿线地形以冲积台地为主,部分为坡脚地段,洪沟两侧多为稻田、林地、菜地,洪沟岸坡高度XXm,地形坡度变化大,一般在10°~40°,部分岸坡呈陡坎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