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产房医护人员对血源性感染疾病控制与防护

是控制传染源 , 切断传播途径 , 提高各种 防护的 主要手 段。为 了做好 消毒 隔离工作特制定 了消毒 隔离制度 , : 如 产房器 械的 消毒灭 菌制 度 , 助产士素质要求制度 , 无菌操作 制度等 。同时 组成 了由科 主任 、 护士 长 、 职护 士 、 院感 染专 职人员 组成 专 医
维普资讯
齐鲁护理杂志 20 07笙箜 鲞筮 塑 Q
・
院 内感 染 控 制 ・
产 房 医护 人 员 对 血 源性 感 染 疾 病 控 制 与 防护
任 春丽 。 张连 秋 。 淑兰 。 朱 褚洪 芝 ( 枣庄矿 业 集 团枣 庄 医院 山 东 枣庄 270 ) 7 11
体对 乙肝 已经有 自我 保护性 , 需免疫 接种 , 露于 H V, 不 暴 B 虽
然 目 尚无 预 防 的特效 办法 , 应立 即报告 , 时请 专 家会 前 但 及
诊, 在专家 的指导下进行预 防用药和观 察 , 并定期 复查 ( 6周 、
1 2周 、 月 ) 6个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 3 分娩后做好 消毒 .
由于产房医护 人员 的职业特 殊性 , 在进 行各种 侵入性 操 作时接触血液 、 液 , 染 的机会 较大 。因此 , 体 感 医护 人员在 操 作过程中 , 要有职业 安全 防范 意识 , 范操 作行 为 , 规 制定 有效 的消毒隔离措施 , 杜绝 乙型肝炎在产房 内传播 , 能有效控 制血
性者 给全 程乙肝疫 苗免疫接 种 , B H V表面抗体 阴性 者 , 明机 表
消毒液擦拭 。室 内所有使用物体表面都必须 根据标准 预 防的 原则实施擦拭 消毒 , 日常规 2—3次 , 污 染 时随 时消 毒。 每 遇
经血源传播疾病的医院预防控制措施

经血源传播疾病的医院预防控制措施常见经血液、体液传播的疾病有AIDS、HBV、HCV、HDV、HGV、TTV、EB病毒感染等,一般预防控制措施如下:
1、对血液、体液采用标准预防。
2、对医务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使其掌握预防、控制的具体措施与方法。
3、皮肤有可能与血液、血制品、体液、组织液、黏膜或可能被上述物质污染的环境直接接触时,应戴手套。
4、存在血液或体液飞溅、泼溅和喷溅至眼、口腔或其他黏膜时,应戴防护眼罩和口罩。
5、接触病人前后应采用非接触式水龙头洗手。
6、使用后的锐器应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理。
7、禁止在可能存在血液暴露的工作场所吃喝、吸烟。
8、凡与血液及感染性物质接触后的所有设备、环境、物表均应消毒。
9、个人防护设施离开工作场所应立即除去。
10、医务人员手接触到病人血液、体液或操作时,不慎使皮肤被刺伤,应立即用水冲洗10分钟,并报告感染科,实时追踪进行血清学检测,病毒抗体检测一次。
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防护

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防护contents •血源性传播疾病概述•常见血源性传播疾病•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防护措施•不同场景下的防护措施•血源性传播疾病的监测与控制•结论与展望目录01血源性传播疾病概述血源性传播疾病是指病原体通过血液、体液等传播方式,从一个人传播到另一个人,常见的有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
定义根据传播途径的不同,血源性传播疾病可分为血液传播、体液传播、垂直传播和组织器官移植传播等。
分类定义与分类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医源性传播等。
性接触传播性行为过程中,病原体通过破损的黏膜或皮肤进入易感人群。
血液传播通过输入感染者的血液或血液制品,或者共用注射器、针头等医疗器械而传播。
医源性传播医疗操作过程中,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或者接触感染者的血液、体液等导致传播。
母婴传播母亲怀孕期间或哺乳期间将病原体传播给胎儿或婴儿。
危害影响个人健康,易导致慢性感染和并发症,增加家庭和社会负担,对国家和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传播途径与危害防范措施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大众对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认识和自我防护意识;加强筛查和预防控制措施,如对献血员进行筛查,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推广安全套等。
意义有效减少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保护个人和家庭健康,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健康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防范措施与意义02常见血源性传播疾病1 2 3乙肝主要通过血液、体液、母婴等途径传播。
传播途径接种乙肝疫苗,遵循乙肝的预防措施,如避免不洁性行为、不共用注射器等。
预防措施乙肝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和保肝治疗等。
治疗手段03治疗手段丙肝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等。
01传播途径丙肝主要通过血液、体液等途径传播。
02预防措施避免不必要的血液接触,如共用注射器、纹身等。
03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防护措施1疫苗接种与预防23疫苗接种是预防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有效手段,如乙肝疫苗、丙肝疫苗、艾滋病疫苗等。
疫苗接种应遵循科学、自愿、知情、同意的原则,同时注意疫苗接种禁忌和注意事项。
手术人员血源传染性疾病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

手术人员血源传染性疾病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手术人员在工作中可能会接触到各种血源传染性疾病,例如艾滋病、丙型肝炎、乙型肝炎等,这些疾病对手术人员的健康造成了潜在的威胁。
预防和控制血源传染性疾病的职业暴露成为了手术室管理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预防和控制职业暴露的角度,探讨手术人员血源传染性疾病的防护措施。
一、职业暴露的危害手术人员在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职业暴露形式包括:刀片或针头刺伤、粘膜暴露、皮肤暴露等。
这些暴露会导致手术人员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从而使得手术人员可能感染到艾滋病病毒(HIV)、丙型肝炎病毒(HCV)、乙型肝炎病毒(HBV)等血源传染病。
一旦感染,将对手术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工作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二、预防职业暴露的原则1、建立规范的操作流程手术室内尤其是手术人员在工作时,必须要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
操作规程包括对手术工具的使用、操作标准、消毒程序、卫生操作等方面的规定。
手术人员在操作时也要按照规程进行,不得擅自变更操作程序,以免增加职业暴露的风险。
2、加强安全培训手术人员要接受相关的安全培训,包括如何正确使用手术工具、如何正确处置废弃物、如何正确做好个人防护等方面的培训。
通过培训,可以增进手术人员对职业暴露危害的认识,提高操作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意识。
3、常规接种疫苗职业暴露危害主要是指手术人员在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等情况下可能会感染到的职业病。
对手术人员进行常规的疫苗接种是预防职业暴露的重要措施。
对于乙肝疫苗、丙肝疫苗、艾滋病疫苗等,手术人员应按照规定接种,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三、职业暴露的控制措施1、严格执行手术室操作规程手术室内部应当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操作规程,包括手术室的环境卫生、手术工具的消毒、手术过程中的操作标准等各个方面。
手术人员在工作时要严格遵守规程,一旦规程出现问题,要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纠正。
2、做好个人防护手术人员在进行手术操作时,应当做好个人防护。
包括佩戴手套、口罩、护目镜等防护用具,以降低职业暴露的风险。
手术人员血源传染性疾病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

手术人员血源传染性疾病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手术人员在工作中可能会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其他污染物,从而存在一定的职业暴露风险。
传染性疾病的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对于手术人员的个人健康和患者的安全非常重要。
下面将重点介绍几种预防和控制传染性疾病的方法。
手术人员应遵守一系列的工作实践守则。
这包括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护目镜和防护服等,以降低暴露的风险。
手术室应保持清洁、整洁,以最大程度减少细菌和病原体的存在。
手术人员还应进行手卫生,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消毒手部皮肤,以杀灭细菌和病毒。
手术人员应接种必要的疫苗,以增强免疫力。
疫苗可以提供对某些传染性疾病的保护,如乙肝病毒、风疹病毒和流感病毒等。
手术人员应及时接种疫苗,并根据需要进行随访和补种。
手术人员应定期接受职业健康检查,并及时报告暴露事件。
职业健康检查可以及时发现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手术人员,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对于职业暴露事件,手术人员应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并接受相应的检查和治疗。
在手术室的管理方面,应采取措施确保手术设备和器械的清洁和消毒。
手术室应有规范的手术流程和操作指南,以确保手术人员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工作。
手术室管理人员应提供相关培训,加强手术人员的职业暴露预防知识和技能。
手术人员在工作中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这包括养成勤洗手、勤换衣服、勤洗护目镜等好习惯。
避免接触到患者的血液和体液,以减少暴露的风险。
遵守饮食卫生和生活卫生的规定,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和免疫力。
手术人员血源传染性疾病职业暴露的预防与控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通过合理的工作实践、疫苗接种、职业健康检查、手术室管理和个人卫生习惯等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手术人员职业暴露的风险,保护手术人员的健康和患者的安全。
手术人员血源传染性疾病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

手术人员血源传染性疾病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手术人员在工作中可能会接触各种血液及体液,存在着职业暴露感染的风险。
这些职业暴露风险主要来源于手术操作中可能发生的意外伤害,如手术刀片刺伤、针头滑刺等。
而这些暴露行为往往会引发各类传染性疾病,给手术人员本人及其周围人员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
预防与控制手术人员血源传染性疾病职业暴露显得尤为重要。
一、职业暴露的危害性1. 传染性疾病的危害手术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可能会接触到多种传染性疾病的病原体,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HIV病毒等,这些病原体通过血液或体液的接触传播,极易引发职业暴露性感染,严重危害手术人员的健康。
2. 心理和生理的影响职业暴露会给手术人员带来心理和生理上的创伤,不仅会造成恐慌和紧张,还会给工作及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
部分传染性疾病如乙肝、丙肝等还具有潜伏性,可能长期不表现疾病症状,导致手术人员本人以及其周围的人员对疾病的防范意识降低,容易造成二次传播。
二、预防和控制1. 加强职业暴露知识的宣传教育医院应加强对手术人员的职业暴露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其了解职业暴露的危害性及预防措施,确保其在工作中具备必要的防范意识。
2. 强化操作规程和规范操作流程手术人员在工作中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规范操作流程。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手术操作,避免因手术不慎而引发的意外伤害。
3. 使用防护设备手术人员在工作中应佩戴相应的个人防护设备,如手套、口罩、护目镜等,确保防护设备的正确使用并定期更换。
4. 做好暴露后的处理一旦发生职业暴露,手术人员应立即进行相应的急救处理,并及时前往医院就医,以减少职业暴露后造成的感染风险。
5. 注重职业暴露监测和干预医院应建立健康监测机制,定期对手术人员进行职业暴露情况的监测。
一旦发现职业暴露,应及时进行干预,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疾病的传播。
6. 做好心理疏导对于经历职业暴露的手术人员,医院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工作,帮助他们排解紧张和恐慌情绪,重塑工作信心。
产科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产科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产科血源性传播疾病是指致病因子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引起易感者感染疾病的综合症。
近年来,随着乙肝(HBV)、丙肝(HCV)、艾滋病(HIV)等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发生率不断升高,产科医护人员因其职业的特殊性,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机会多易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对产科医护人员造成极大的危险性。
有资料显示,医护人员被乙肝(HBV)、丙肝(HCV)、艾滋病(HIV)污染的针头刺伤或锐器伤害的相应病源感染率分别为 6.0%—30%、0.4%—60%、0.25%—0.4%[1]。
因此,产科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必须引起的高度重视。
本科近四年多来逐步制定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消毒隔离预防与控制措施,并且在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科从2009年1月-2013年6月共有产妇34709名,其中血源性传播疾病孕妇3896名,年龄最大43岁,最小20岁,平均 28岁,其中乙肝携带者3413例,梅毒531例,HIV抗体阳性9例。
2、预防和控制措施2.1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培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对产科全体医护人员加强预防血源性传播疾病的理论学习培训,定期对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传播途径、危害因素进行学习,充分认识其危害性,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意识,自觉遵守各项无菌操作技术规程和消毒隔离技术,对新上岗的工作人员、实习生、进修生及保洁人员加强岗位培训及安全防护教育,做好标准预防及职业防护,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2.2 健全医院管理组织,完善各项操作常规及工作制度。
以临床、感染管理科、微生物监测三方面人员组成院内感染监控机构。
在产科病区组成感染监控小组,制定科学全面的消毒隔离制度,指定专人全面负责传染病的疫情登记、报告及监测工作。
孕妇在入院前或入院后做好常规输血前检查即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表面抗原、梅毒螺旋体特异抗体、艾滋病HIV抗体以及急诊生化等检查,对于上述检查结果阳性的孕妇做好登记及报告工作。
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防护

鼓励患者在手术前或分娩后进行自体输血,减少对外部血源的依赖和感染风险。
提倡自体输血
严格控制血液制品的适应症和使用量,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
合理使用血液制品
减少不必要的注射和输血
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治疗
03
根据不同的病原微生物选用不同的抗感染药物,如抗病毒药物、抗菌药物等。
药物治疗
康复治疗
在患者康复后,加强预防措施,防止疾病再次发生。
预防复发
支持治疗与康复
血源性传播疾病的监测与控制
04
建立完善的血源性传播疾病监测体系,包括对疾病传播因素、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方面的监测。
监测体系
加强血源性传播疾病信息网络建设,实现信息共享和数据分析,提高预警和应对能力。
网络建设
监测体系与网络建设
发展前景
需要加强全国性的血源性传播疾病监测网络建设,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广大群众的疾病防护意识。
战略规划
发展前景与战略规划
THANKS
感谢观看
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防护
xx年xx月xx日
血源性传播疾病概述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预防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治疗血源性传播疾病的监测与控制特殊人群的血源性传播疾病防护结论与展望
contents
目录
血源性传播疾病概述
01
血源性传播疾病是指病原体通过血液或体液等生物性介质传播,引起易感人群感染的疾病。
定义
常见的血源性传播疾病包括乙肝、丙肝、丁肝、艾滋病、梅毒等。
特殊人群的血源性传播疾病防护
05
遵循标准预防措施
避免直接接触血液
加强锐器管理
医务人员的防护
对于已知患有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患者,应遵循相关隔离措施,以防止病原体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科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发表时间:2014-01-13T15:47:47.15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11月第33期供稿作者:余团容林颖陈幼梅
[导读] 本科从2009年1月-2013年6月共有产妇34709名,其中血源性传播疾病孕妇3896名
余团容林颖陈幼梅(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 355000)
【中图分类号】R1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3-0343-02
产科血源性传播疾病是指致病因子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引起易感者感染疾病的综合症。
近年来,随着乙肝(HBV)、丙肝(HCV)、艾滋病(HIV)等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发生率不断升高,产科医护人员因其职业的特殊性,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机会多易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对产科医护人员造成极大的危险性。
有资料显示,医护人员被乙肝(HBV)、丙肝(HCV)、艾滋病(HIV)污染的针头刺伤或锐器伤害的相应病源感染率分别为6.0%—30%、0.4%—60%、0.25%—0.4%[1]。
因此,产科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必须引起的高度重视。
本科近四年多来逐步制定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消毒隔离预防与控制措施,并且在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科从2009年1月-2013年6月共有产妇34709名,其中血源性传播疾病孕妇3896名,年龄最大43岁,最小20岁,平均 28岁,其中乙肝携带者3413例,梅毒531例,HIV抗体阳性9例。
2、预防和控制措施
2.1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培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对产科全体医护人员加强预防血源性传播疾病的理论学习培训,定期对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传播途径、危害因素进行学习,充分认识其危害性,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意识,自觉遵守各项无菌操作技术规程和消毒隔离技术,对新上岗的工作人员、实习生、进修生及保洁人员加强岗位培训及安全防护教育,做好标准预防及职业防护,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2.2 健全医院管理组织,完善各项操作常规及工作制度。
以临床、感染管理科、微生物监测三方面人员组成院内感染监控机构。
在产科病区组成感染监控小组,制定科学全面的消毒隔离制度,指定专人全面负责传染病的疫情登记、报告及监测工作。
孕妇在入院前或入院后做好常规输血前检查即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表面抗原、梅毒螺旋体特异抗体、艾滋病HIV抗体以及急诊生化等检查,对于上述检查结果阳性的孕妇做好登记及报告工作。
医护人员认真阅读病历,并在病历夹上粘上红色塑料卡作为标识,让每位医护人员知晓,从而做好充分防护准备。
2.3 做好消毒隔离防范
2.3.1 对于HIV抗体阳性的患者,可采取单独隔离,给予单人间居住,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室内物品及医疗器械固定专人使用,配备快速手消毒液,供患者及家庭使用。
2.3.2 产程开始进入隔离待产室待产,宫口开全后进入隔离分娩室,HIV抗体阳性患者直接进入隔离分娩室待产直到分娩。
2.3.3 医护人员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时必须佩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若医护人员自身皮肤有粘膜破损时,接触病人血液、体液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2.3.4 规范操作
医护人员在进行侵袭性治疗护理过程中,要保证室内光线充足明亮,特别是注意防止被针头、缝针、刀片安瓿等利器刺伤或划伤,采血时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帽,提倡使用单手回套针帽法,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缝针、刀片等锐器,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符合国家规定的具有耐刺并防渗漏的锐器盒内,装放量不得超过容器的四分之三满;严格遵守各项技术操作规程,做到心中有数,忙而不乱,沉着冷静地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传递锐器时提倡使用“非接触技术”[2],即将锐器盛放在弯盘内,避免两人同时接触同一件锐器,以减少危险发生。
如手套被意外刺破时,应立即进行手消毒,然后更换手套。
2.3.5 职业暴露的防护与处理
由于血源性传播疾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和危害性,产科医护人员不可避免地处于高度暴露环境,因此一定要牢固树立安全防护意识,从普遍性防护原则入手,无论孕产妇病毒抗体是阳性或是阴性,凡具有潜在危险性的血液、体液一律视为有传染性而加以防护[3]。
如果急诊孕妇发生急产时,尚未来得及检查病毒抗体时,均按阳性处置,做好标准预防,防止发生职业暴露。
医护人员在进行产程观察行阴道检查时,均须戴双层手套;上台接生前,穿高筒水鞋,戴防护眼镜、围裙和防渗透性口罩,穿好手术衣后加穿防水隔离衣,并戴双层橡胶手套。
在行人工破膜或断脐时,避免羊水、血液溅入眼中。
台下护士也应穿戴防水隔离衣,戴双层橡胶手套。
尽量减少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抽血、注射、缝合等操作时,尽量避免误伤自已。
一旦发生职业暴露,立即脱去手套,用肥皂水或流动水冲洗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水或流动水冲洗;禁止对伤口进行局部按压;最后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0.5%碘伏行消毒并包扎,登记并上报院感科。
根据感染源的种类,定期进行血清学监测和药物预防。
2.3.6 胎盘处理
胎盘需进行无害化处理后,用双层黄色污袋包装送医疗废物中心焚烧。
若需行病理检查,则使用一次性塑料桶盛放标本,做好特殊标记,密闭运送,并与病理科做好交接。
2.3.7 严格终末消毒
无论产前产时产后所有一次性物品均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对所有一次性的物品采用黄色有感染性高危标记的双层防渗漏的污物袋包装,扎紧袋口,送医疗废物中心焚烧。
使用后的污染器械全部放入含氯消毒液为2000mg/L溶液的专用溶器中浸泡消毒30分钟,送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先高压后清洗再高压。
产房的物体表面用含氯为500mg/L消毒液擦拭消毒,地面用含氯为1000mg/L消毒液湿拖。
空气消毒使用空气消毒机消毒两小时。
2.3.8 新生儿隔离
对梅毒及HIV阳性的产妇,新生儿出生时台上护士即抽取脐带血查RPR实验或HIV抗体检测实验。
对RPR阳性及全身皮肤明显出现水泡疹的新生儿以及HIV阳性产妇的新生儿均应隔离。
新生儿的用品均应固定专用,采用一次性物品,新生儿淋浴与治疗均在母亲床旁进行。
出
院后对病室进行终末消毒,布类用含氯500mg/L消毒液浸泡30分钟消毒后高压清洗再高压。
体会
产科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不仅增强了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降低医护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性,同时也防止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传播。
参考文献
[1] 张培.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191.
[2] 蒋丽君.手术室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2第12卷第四期.75.
[3] 王玲.产科中艾滋病职业暴露与防护.实用妇产科杂志.2007.23.(5):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