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性传播疾病
第29章螺旋体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钩端螺旋体属
形态结构与染色
螺旋细密而规则 镀银染色法染成棕褐色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培养特性 抵抗力 抗原构造与分类
Medical Microbiology
医学微生物学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MU 哈尔滨医科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第二篇 致病性细菌
第29章 螺旋体
Spirochaete
所致疾病-钩端螺旋体病
储存宿主
鼠类与猪
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 垂直传播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所致疾病-钩端螺旋体病
临床表现
高热、全身酸痛 眼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 表浅淋巴结肿大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微生物学检查法
血清学诊断
补体结合试验 间接凝集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防治原则
加强带菌家畜的管理 注意保护水源 接种多价全细胞死疫苗治疗 首选青霉素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心理健康教育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第一章测试1.关于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的性是由染色体确定的。
B:心理的性是以生物的性为基础的精神方面的一种反应。
C:性是伴随心理发育而形成的现象,经过医生治疗可以改变。
D:社会的性都是由社会约定俗成而不能改变的。
答案:AB第二章测试1.大学生心理咨询就是咨询师与求助者共同解决()的过程。
A:心理问题B:适应问题C:现实问题D:情感问题答案:A2.大学生心理咨询是咨询师运用(),促使来访者自我发展和完善。
A:身心发展规律B:生理指标C:认知规律D:心理学原理答案:D3.心理咨询的任务不是()。
A:提高心理素质B:改变认知方式C:强化适应能力D:学会调节人际答案:B4.心理咨询的对象不是()。
A:心理不健康的B:心理健康的C:心理不正常的D:未确诊的神经症答案:D5.大学生心理咨询中使求助者增强自知之明的任务中主要有()。
A:个人片面的经验B:扭曲的社会需求C:不合理的生物需求D:个人极端的自我认知答案:ABCD6.心理咨询的对象有()。
A:心理正常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B:特殊对象C:心情不好的D:心理正常的,遇到了现实问题的答案:ABD7.对大学生心理咨询来说,去往心理咨询室是正常的行为()A:对B:错答案:A8.心理咨询的主要任务室帮助求助者解决现实问题()A:对B:错答案:B9.心理咨询中的情感问题只能通过药物治疗。
()A:错B:对答案:A10.对正在心理咨询的人来说,要尽可能让他知道心理咨询的任务和有效性。
()A:错B:对答案:B第三章测试1.生理自我的内容不包括()。
A:身体B:外貌C:风度D:技能答案:D2.()是人格的核心成分,它是个体发展中逐渐形成与发展的。
A:主我B:超我C:自我D:客我答案:C3.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依据发展的观点,将自我分为理想自我和()。
A:个人自我B:现实自我C:社会自我D:镜中自我答案:B4.消极自我意识分为两种类型:自我贬低型和()。
A:自我拒绝B:自我夸大型C:自我排斥D:自我否定答案:B5.积极悦纳自己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医院感染性疾病防控制度

医院感染性疾病防掌控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与意义为了保障患者、医护人员和访客的健康安全,有效防控医院感染性疾病的传播,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订立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内全部医疗科室、护理部门、病房、手术室、门诊部以及其他涉及医疗活动的部门和人员。
第三条定义1.感染性疾病:指由病原体引起的、可在医院内传播的疾病,包含但不限于肺炎、流感、肠道传染病等。
2.医院感染:指在患者入院后,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3.感染管制科室:指特地负责医院感染性疾病防控的科室。
第二章医院感染性疾病监测与报告第四条病例监测1.各科室负责人应每日统计并记录本科室感染性疾病相关数据,包含确诊病例数、病情严重程度、医院感染发生率等。
2.统计数据应第一时间上报给感染管制科室,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第五条疫情报告1.在发现有传染性疾病患者时,各科室负责人应立刻报告感染管制科室,并依照相关要求上报至卫生部门。
2.疫情报告应认真描述患者的病情、传播途径等信息,并搭配相关部门的调查和处理工作。
第三章感染源管理第六条患者入院检查1.全部患者入院前应进行全面的健康检查,发现有传染性疾病患者应及时隔离,并通知感染管制科室。
2.入院检查应包含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相关化验等项目,以筛查潜在感染风险。
第七条隔离措施1.对于已确诊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应布置单人病房或隔离病区,确保患者与他人之间的有效隔离。
2.隔离病房或隔离病区应具备相应的隔离条件和设施,包含负压掌控、独立空调系统、隔离衣物等。
第八条感染源除去1.针对可能存在病原体的物品、设备等,应采取适当的清洁和消毒措施,确保感染源的彻底除去。
2.出院患者所使用的床单、衣物等应进行高温煮沸或特地的清洗消毒处理。
第四章个人防护与手卫生第九条个人防护1.医护人员在接触或照料患者时,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护目镜等。
2.个人防护用品应依据工作环境和任务需求合理选择,并定期更换。
第二十九章疾病监测、预防与控制 答案

第二十九章疾病监测、预防与控制答案:一、单选题:1.E2.A3.A4.E5.D6.E7.C8.C9.C 10.C11.A 12.E 13.B 14.C 15.A 16.D 17.E 18.C 19.B 20.A 21.C 22.E 23.D 24.D 25.C 26.B 27.C 28.E 29.E 30.D31.A 32.B 33.A 34.B 35.C 36.D 37.A 38.B二、名词解释:1.高危策略即针对高危险暴露的个体的策略,旨在消除其对危险因素的特殊暴露。
2.初级卫生保健一种基本的卫生保健,它应用技术上适宜,学术上可靠而又为社会能接受的方法,通过个人和社会的充分参与而达到普及,其费用也是国家和社区依靠自力更生和自觉精神能够负担得起的。
3.健康促进促使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的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战略,它规定个人和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其实质是健康教育+环境支持。
4.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主要因生活方式、环境因素引起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肿瘤等。
本身一般无传染性。
5.扩大免疫规划 20世纪70年代WHO提出,其规划要求坚持免疫方法与流行病学监督计划相结合,防制天花、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麻疹、脊髓灰质炎、结核病等传染病,其中心内容一是要求不断扩大免疫接种覆盖面,使每个儿童在出生后都有获得免疫接种的机会;二是要求不断扩大免疫接种的疫苗种类。
6.国境卫生检疫为防止传染病由国外传入或由国内传出,在一个国家国际通航港口、机场、陆地边境和国界江河口岸设立国境卫生检疫机关,对进出人员,交通工具、货物,行李和邮件实施医学检查和必要的卫生处理,这种综合措施称为国境卫生检疫。
7.预防接种(vaccination)利用生物制品将抗原或抗体注入机体,使之获得对某些疾病的特异抵抗力,保护易感群体以预防传染病。
《疾病分类与代码(修订版)》章节名称及代码(ICD-10)

章节名称及代码(ICD-10)章编码章节名称第1章A00-B99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A00-A09肠道传染病A15-Al9结核病A20-A28某些动物源性细菌性疾病A30-A49其他细菌性疾病A50-A64主要为性传播模式的感染A65-A69其他螺旋体病A70-A74由衣原体引起的其他疾病A80-A89中枢神经系统的病毒性感染A90-A99节肢动物媒介的病毒性发热和病毒性出血热B00-B09特征为皮肤和粘膜损害的病毒性感染B15-B19病毒性肝炎B20-B24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病B25-B34其他病毒性疾病B35-B49真菌病B50-B64原虫性疾病B65-B83蠕虫病B85-B89虱病、螨病和其他病虫侵染B90-B94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后遗症B95-B98细菌、病毒和其他传染性病原体B99-B99其他传染病第2章C00-D48肿瘤C00-C14唇、口腔和咽恶性肿瘤C15-C26消化器官恶性肿瘤C30-C39呼吸和胸腔内器官恶性肿瘤C40-C41骨和关节软骨恶性肿瘤C43-C44皮肤黑色素瘤和其他恶性肿瘤C45-C49间皮组织和软组织恶性肿瘤C50-C50乳房恶性肿瘤C51-C58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C60-C63男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C64-C68泌尿道恶性肿瘤C69-C72眼、脑和中枢神经系统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C73-C75甲状腺和其他内分泌腺恶性肿瘤C76-C80不明确、继发和未特指部位的恶性肿瘤C81-C96淋巴、造血和有关组织的恶性肿瘤D00-D09原位肿瘤D10-D36良性肿瘤D37-D48动态未定或动态未知的肿瘤第3章D50-D89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和涉及免疫机制的某些疾患D50-D53营养性贫血D50-D89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和涉及免疫机制的某些疾患D55-D59溶血性贫血D60-D64再生障碍性及其他贫血D65-D69凝血缺陷、紫癜和其他出血性情况D70-D77其他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D80-D89涉及免疫机制的某些疾患第4章E00-E90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E00-E07甲状腺疾患E10-E14糖尿病E15-E16葡萄糖调节和胰腺内分泌的其他疾患E20-E35其他内分泌腺疾患E40-E46营养不良E50-E64其他营养缺乏E65-E68肥胖症和其他营养过度E70-E90代谢紊乱第5章F00-F99精神和行为障碍F00-F09器质性(包括症状性)精神障碍F10-F19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引起的精神和行为障碍F20-F29精神分裂症、分裂型障碍和妄想性障碍F30-F39心境[情感]障碍F40-F48神经症性、应激相关的以及躯体形式的障碍F50-F59与生理紊乱和躯体因素有关的行为综合征F60-F69成人人格和行为障碍F70-F79精神发育迟缓F80-F89心理发育障碍F90-F98通常在童年租青少年期发病的行为和情绪障碍第6章G00-G99神经系统疾病G00-G09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疾病G10-G14主要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全身性萎缩G20-G26锥体外系和运动疾患G30-G32神经系统的其他变性性疾病G35-G37中枢神经系统的脱髓鞘疾病G40-G47发作性和阵发性疾患G50-G59神经、神经根和神经丛疾患G60-G64多神经病和周围神经系统的其他疾患G70-G73肌神经接点和肌肉疾病G80-G83大脑性瘫痪和其他麻痹[瘫痪] 综合征G90-G99神经系统的其他疾患第7章H00-H59眼和附器疾病H00-H06眼睑、泪器系和眼眶疾患H10-H13结膜疾患H15-H22巩膜、角膜、虹膜和睫状体疾患H25-H28晶状体疾患H30-H36脉络膜和视网膜疾患H40-H42青光眼H43-H45玻璃体和眼球疾患H46-H48视神经和视路疾患H49-H52眼球外肌、双眼运动、调节和屈光疾患H53-H54视觉障碍和盲H55-H59眼和附器的其他疾患第8章H60-H95耳和乳突疾病H60-H62外耳疾病H65-H75非化脓性中耳炎H80-H83内耳疾病H90-H95耳的其他疾患第9章I00-I99循环系统疾病I00-I02急性风湿热I05-I09慢性风湿性心脏病I10-I15高血压病I20-I25缺血性心脏病I26-I28肺源性心脏病和肺循环疾病I30-I52其他类型的心脏病I60-I69脑血管病I70-I79动脉、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疾病I80-I89静脉、淋巴管和淋巴结疾病,不可归类在他处者I95-I99循环系统其他和未特指的疾患第10章J00-J99呼吸系统疾病J00-J06急性上呼吸道感染J09-J18流行性感冒和肺炎J20-J22其他急性下呼吸道感染J30-J39上呼吸道的其他疾病J40-J47慢性下呼吸道疾病J60-J70外部物质引起的肺部疾病J80-J84主要影响间质的其他呼吸性疾病J85-J86下呼吸道化脓性和坏死性情况J90-J94胸膜的其他疾病J95-J99呼吸系统的其他疾病第11章K00-K93消化系统疾病K00-K14口腔、涎腺和颌疾病K20-K31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疾病K35-K38阑尾疾病K40-K46疝K50-K52非感染性小肠炎和结肠炎K55-K63肠的其他疾病K65-K67腹膜疾病K70-K77肝疾病K80-K87胆囊、胆道和胰腺疾患K90-K93消化系统的其他疾病第12章L00-L99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L00-L08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感染L10-L14大疱性疾患L20-L30皮炎和湿疹L40-L45丘疹鳞屑性疾患L50-L54荨麻疹和红斑L55-L59与辐射有关的皮肤和皮下组织疾患L60-L75皮肤附件的疾患L80-L99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其他疾患第13章M00-M99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M00-M03感染性关节炎M00-M25关节病M05-M14炎性多关节病M15-M19关节病M20-M25其他关节疾患M30-M36系统性结缔组织疾患M40-M43变形性背部病M40-M54背部病M45-M49脊椎病M50-M54其他背部病M60-M63肌肉疾患M60-M79软组织疾患M65-M68滑膜和肌腱疾患M70-M79其他软组织疾患M80-M85骨密度和结构的疾患M80-M94骨病和软骨病M86-M90其他骨病M91-M94软骨病M95-M99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的其他疾患第14章N00-N99泌尿生殖系统疾病N00-N08肾小球疾病N10-N16肾小管-间质疾病N17-N19肾衰竭N20-N23尿石病N25-N29肾和输尿管的其他疾患N30-N39泌尿系统的其他疾病N40-N51男性生殖器官疾病N60-N64乳房疾患N70-N77女性盆腔器官炎性疾病N80-N98女性生殖道非炎性疾患N99-N99泌尿生殖系统的其他疾患第15章O00-O99妊娠、分娩和产褥期O00-O08流产结局的妊娠O10-O16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的水肿、蛋白尿和高血压疾患O20-O29主要与妊娠有关的其他孕产妇疾患O30-O48与胎儿和羊膜腔及可能的分娩问题有关的孕产妇医疗O60-O75产程和分娩的并发症O85-O92主要与产褥期有关的并发症O94-O99其他产科情况,不可归类在他处者第16章P00-P96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P00-P04胎儿和新生儿受母体因素及妊娠、产程和分娩并发症的影响P05-P08与妊娠期长短和胎儿生长有关的疾患P10-P15产伤P20-P29特发于围生期的呼吸和心血管疾患P35-P39特发于围生期的感染P50-P61胎儿和新生儿出血性和血液学疾患P70-P74特发于胎儿和新生儿的暂时性内分泌和代谢疾患P75-P78胎儿和新生儿的消化系统疾患P80-P83累及胎儿和新生儿体被和体温调节的情况P90-P96起源于围生期的其他疾患第17章Q00-Q99先天性畸形、变形和染色体异常Q00-Q07神经系统先天性畸形Q10-Q18眼、耳、面和颈部先天性畸形Q20-Q28循环系统先天性畸形Q30-Q34呼吸系统先天性畸形Q35-Q37唇裂和腭裂Q38-Q45消化系统的其他先天性畸形Q50-Q56生殖器官先天性畸形Q60-Q64泌尿系统先天性畸形Q65-Q79肌肉骨骼系统先天性畸形和变形Q80-Q89其他先天性畸形Q90-Q99染色体异常,不可归类在他处者第18章R00-R99症状、体征和临床与实验室异常所见,不可归类在他处者R00-R09累及循环和呼吸系统的症状和体征R10-R19累及消化系统和腹部的症状和体征R20-R23累及皮肤和皮下组织的症状和体征R25-R29累及神经和肌肉骨骼系统的症状和体征R30-R39累及泌尿系统的症状和体征R40-R46累及认知、知觉、情绪状态和行为的症状和体征R47-R49累及言语和语音的症状和体征R50-R69一般症状和体征R70-R79血液检查的异常所见。
2010-2019年西藏性病流行特征分析

中国艾滋病性病202丨年2月第27卷第2期Chin J AIDS STD Vol.27 No.2 Feb 2021205D O I:10.13419/j.c n k i.a i d s.2021.02.26•短篇报道•2010 —2019年西藏性病流行特征分析多吉旺姆,孙剑,次仁旺姆,吴晓冬,杨阳,庞宁,雅西(西藏N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拉萨850000)关键词:性病;流行特征;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K 759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2-5662(2021)02-0205-02性传播疾病(STD)简称性病,是严重危害人类 健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不但会给患者的健康带来 严重的困扰,而且严重者会危及生命,给患者及家庭 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精神损失,可造成严重的公共卫 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2013年开始我国明确规定 了5种重点防治性病51。
西藏随着经济发展,旅游业 和娱乐行业的逐渐兴盛,流动人口逐年增加,性病报 告数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为了解西藏性病流行特征 和影响因素。
现对2010_20丨9年西藏性病流行特 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如下。
1对象与方法1.1对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监测中截取2010年1月I日至2019年12月31日现住 址为“西藏”的梅毒、淋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尖锐湿疣和生殖器疱疹等5种性病。
1.2方法数据整理后导人SPSS 25软件进行分 析。
一般人口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
2结果2.1 总体情况 2010年丨月丨日至2019年12月31 日,西藏5种性病总计10 730例,其中梅毒病例占 85.89%(9 216)[—期梅毒占 23.97%(2 572 例),二期 梅毒占4.96%(532例),三期梅毒占1.76%(189例),胎传梅毒占3.16% (339例),隐性梅毒占52.04% (5 584例)],淋病占5.55% (595例),尖锐湿疣占 5.42%(581例),生殖器疱疹占2.20%(236例),生殖 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占0.95%( 102例)。
《性与生殖健康》记录

《性与生殖健康》读书记录目录一、性生理与性心理 (3)1. 性生理发育 (4)1.1 男性生殖系统 (4)1.2 女性生殖系统 (5)2. 性心理发展 (6)2.1 性别角色认同 (7)2.2 性取向与情感 (9)3. 性健康与生活质量 (10)3.1 性生活满意度 (11)3.2 性健康对生育的影响 (12)二、性传播疾病预防与控制 (14)1. 性行为与性病传播 (15)1.1 性行为的风险因素 (16)1.2 常见性病的传播途径 (17)2. 性传播疾病的防治措施 (17)2.1 安全套使用 (18)2.2 定期体检与及时就医 (20)三、避孕方法选择与计划生育 (20)1. 避孕方法的种类与特点 (21)1.1 避孕药膜 (22)1.2 输卵管帽 (24)1.3 宫内节育器 (24)2. 避孕方法的副反应与注意事项 (26)2.1 避孕药膜的副反应 (26)2.2 输卵管帽的副反应 (27)2.3 宫内节育器的副反应 (28)3. 计划生育政策与避孕方法选择 (29)3.1 国家计划生育政策 (30)3.2 避孕方法的选择与咨询 (31)四、性与生殖健康教育与咨询 (32)1. 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意义与目标 (33)2. 性与生殖健康咨询的技巧与方法 (35)3. 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资源与支持 (36)五、性与生殖健康相关疾病 (37)1. 生殖器官的常见疾病 (38)1.1 阴道炎 (39)1.2 子宫肌瘤 (40)1.3 卵巢囊肿 (41)2. 生殖内分泌失调 (42)3. 生殖器官的畸形与损伤 (43)3.1 先天性无阴道 (44)3.2 阴茎弯曲 (45)3.3 精索静脉曲张 (45)一、性生理与性心理性生理概述:这一部分详细介绍了性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包括生殖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在人体内的角色。
对于男性和女性的性生理特征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为读者提供了基础但详尽的知识。
性心理概述:对性心理的认识与理解也是本书的重要部分。
传染性疾病的名词解释有哪些

传染性疾病的名词解释有哪些疾病是人类社会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其中传染性疾病尤为令人担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与传染性疾病相关的名词解释,以加深对这一话题的了解。
1. 传染病传染病是指通过感染源传播给其他人或动物的疾病。
感染源可以是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或者是患者。
传染病可以通过空气、食物、水、体液或者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
2. 病原体病原体是指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或寄生生物。
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
这些病原体侵入宿主人体后,会在宿主体内繁殖并引起不同的症状。
3. 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是指传染病从感染源到宿主之间传播的路径。
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经水/食物传播。
了解不同的传播途径有助于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
4. 疫情疫情是指某一特定地区或人群中某种传染病的爆发。
疫情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球范围的。
疫情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病原体的传播速度、感染率和病人的病情。
5. 流行病流行病是指在一定时间和地区内,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高于正常水平的情况。
流行病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球性的。
流行病的产生常常与病原体的特性、环境因素和人们的行为有关。
6. 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分布、发生和传播规律的科学。
通过流行病学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传染病的发病原因、传播途径、患病率以及预防控制的策略。
7. 隔离隔离是指将感染病患者与健康人群隔离开来,以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隔离可以是在医疗机构内实施,也可以是在家庭环境中开展。
隔离通常需要与其他预防措施(如个人防护措施和消毒)结合使用。
8. 疫苗疫苗是指含有病原体成分或变种的生物制剂,用于预防传染病。
通过接种疫苗,人体可以生成特定的抗体来应对病原体的攻击,提高免疫力以防止感染。
9. 免疫免疫是指机体对病原体具有防御能力的状态。
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识别和攻击入侵的病原体,以保护身体免受感染。
免疫可以通过疫苗接种、自然感染或抗体传递等方式获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滋病临床表现
Ⅰ期
急性感染 小部分病人可出现发热、全身不适、头 痛、厌食、恶心、肌痛、关节痛和淋巴 结肿大 一般症状持续3-14日后 自然消失
HIV急性感染症状
Ⅱ期
o 无症状感染
o 临床上没有任何症状,但血清中
能检测出HIV抗体,具有传染性
o 此阶段可持续2-10年或更长
Ⅲ期
o 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征 (PGL); o 表现为除腹股沟淋巴结以外,全 身其他部位两处或两处以上淋巴 结肿大; o 淋巴结肿大直径在1cm以上,无压 痛,一般持续肿大3个月以上;
1991年我国公布的《性病防治管理办法》中规定:
艾滋病Βιβλιοθήκη 淋病性病淋巴肉牙肿非淋菌性尿道炎
尖锐湿疣
梅毒
软下疳
生殖器疱疹
8种性病为需要进行监测报告的疾病。
三、流行概况
1.流行趋势
• WHO估计,全世界每年有5000万梅毒新病例及2.5 亿淋病病例; • 建国前,我国性病流行猖獗,1994年后,估计全 国性病病人约有1000万例左右; • 建国后,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性病发病率 迅速下降,1964年正式宣布基本上消灭了性病 • 1977年再次报告新发性病病例; • 2001年全国累计报告8种性病795612例,较2000 年下降了7.38%,是我国开展性病报告工作以来 出现的首次下降。
从小规模试点到大规模推广;
从卫生单打独斗到多部门全社会参 与(包括非政府组织)。
二、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 2.治疗现患病人 3.流行病学治疗 应用于
⑴诊断试验不完善,可能会漏掉某个感染的阶段,特 别是早期 ⑵某些病人不再接受治疗 ⑶某些病人又发生一些并发症,在等待诊断试验的结 果 ⑷某些病人感染了其他性伴,在等待诊断试验的结果
4.预防和控制经性传播感染 促进安全套的使用 安全套推广在预防HIV中的作用
HIV感染 没有推广100%安全套项目
有100%安全套项目
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指出:
卫生部与世界卫生组织 在湖北、湖南等省开展了推广 安全套试点项目,一年多的实 践表明,这一措施大大降低了性病发病率,对预防和控制 艾滋病起到了积极作用,值得很好地总结推广。要积极推 广使用安全套,在一些高危人员集中的公共场所公开发放 安全套或安装安全套发放设施,力求切断经性传播艾滋病 的途径。
Ⅳ期
本期可出现5种表现
体质性疾病:发热、乏力、盗汗、厌食、体 重下降、易感冒。 神经系统症状:头痛、癫痫、进行性痴呆。 严重的临床免疫缺陷。 因免疫缺陷继发肿瘤,如卡波济肉瘤。 免疫缺陷并发的其他疾病,如慢性淋巴性间 质性肺炎等。
患艾滋病的孩子
第五节 预防策略及措施
一、策略
劳动力急剧减少,人才
严重损失 人口比例严重失衡,人 均寿命降低 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
防治艾滋病的花费将加
重有关国家的财政负担
二、种类及病原学
经典性病
梅毒、淋病、软下疳、性病淋巴肉牙肿
STD还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
法》中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艾滋病
病毒性肝炎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
人群对STD既无先天性免疫力也无稳固的后天获得 性免疫力
第三节 流行因素
生物学因素 社会因素
社会制度 人口流动 嫖娼、卖淫 吸毒、贩毒 淫秽文艺制品 健康教育及自我保护意识差
行为、心理学因素
STD爆发
第四节 艾滋病及其流行特征
一、艾滋病概念及其病原学
1.艾滋病概念 艾滋病亦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是由艾滋病病毒(亦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感染引起的以T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为主的 一种混合免疫缺陷病。 艾滋病是一个人感染了HIV后的最后阶段。 1981年在美国男性同性恋者中发现首例艾滋病 病人。
2.地区分布特点
在世界不同地区STD发病率及病种差别较大,
发展中国家STD德流行率较高;
城市化较快的地区STD发病较多;
近年来我国的发病从沿海地区渐向内地、从
南方向北方、从城市向农村和牧区扩展。
3.人群分布特征
(1)年龄
我国STD的多数病例集中于20-39岁年龄组中
(2)性别 大多数STD的发病率均是男性高于女性,男女之比 为2:1 近年来女性病例数逐年升高,二者比例逐渐缩小 (3)职业 STD发病在我国以工人为最多,约占1/3
艾滋病经采供血途径传播造成的危害逐 渐加剧
经性接触传播途径感染HIV病毒的人数逐 年增多
%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00
95 年 96 年 97 年 98 年 99 年 00 年 01 年 02 年 03 年 20 19 19 19 19 19 20 20 20 20 04 年
1.建立健全预防和控制工作
的领导机构和组织保障系统, 增加必要的人、财、物投入。 2.制定性病防治技术标准和防治工作规范、制定 我国预防和控制性病、艾滋病的规划及行动计
划,强化立法管理及制定配套政策。
3.广泛持久地开展性健康教育,开展性病监测工 作。
中国AIDS应对的关键
实现三个转变 :
从政策制定为主到政策实施为主;
二、艾滋病流行动态及特征
(一)艾滋病流行动态
1.国外艾滋病流行状况
• 自1981年在美国发现首例艾滋病人以来,目前 艾滋病已广泛分布于全球5大洲210多个国家
• 至2002年全世界约7000万人感染HIV,死亡2000 万人
• 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是世界上遭受艾滋病影响 最为严重的地区
HIV感染情况世界分布图
2.国内艾滋病流行状况
o 1985年我国发现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
者以来,到2002年底全国累计报告
HIV感染者40560例,其中AIDS患者
2639例,死亡1047例 o 估计我国实际感染人数超出100万以 上
我国艾滋病的流行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85年-1988年)散发期
为外国人或海外华人传入病例及应用进口血制品 而被感染者 主要分布于沿海大城市
第二节 性传播疾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一、传染源
性病病人及其病原携带者是STD的主要传染源
作为STD传染源的高危人群包括:
妓女 同性恋/双性恋者
性乱者 性病患者的性伴 吸毒者 与配偶 血源
二、传播途径
(一)性接触传播
性行为的直接接触是STD的主要传播途径
(二)非性行为的直接接触传播
(三)血源感染
5.切断性接触以外的其他传播途径
想一想……
不吸毒
不注射毒品
不与他人共用针头
(告别毒品,重获新生)
6.防止母婴传播
7.监测
三、预防接种
(一)主动免疫
艾滋病疫苗的作用是充分调动人体自身的
免疫系统来对抗艾滋病病毒,它一方面可使健 康人免受HIV的感染;另一方面,也可用于已
感染者,来对抗病毒对机体的损害而延缓发病
或减轻病症。
疫苗种类
灭活病毒疫苗 重组病毒活疫苗
减毒活疫苗
病毒载体疫苗
DNA疫苗
纯化疫苗
(二)被动免疫
采用HIV感染者血液(其确无临
床症状,制备CD4淋巴细胞计数为 400/ml),经多步灭活HIV制得。
本章结束,谢谢
更多内容请访问我们的网站
/jcyxy/
危害人群身心健康的传染性疾病。
一、性传播疾病的危害
全球每年有数百万20-24岁生育力旺盛的 青少年感染STD
WHO近年报告,每年约有4亿新病例
STD主要病种为淋病、梅毒、艾滋病毒
(HIV)感染、生殖器疱疹、软下疳及衣
原体感染。
联合国把艾滋病列为“安全危机”
艾滋病给有关国家带来的严重危害主要表现在:
第二个阶段(1989年-1994年)局部流行期
感染见于云南西南边境吸毒人群中
第三个阶段(1995年至今)广泛流行期
吸毒人群感染率上升 中部某些省份供血员中有HIV感染 东南沿海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
目前我国艾滋病流行特点:
感染者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人口流动 频繁是家具艾滋病流行的重要因素 艾滋病病毒经静脉吸毒传播是我国艾滋 病流行的主要模式
1995-2004年吸毒人群艾滋病感染率
(二)艾滋病传播途径
性接触传播
血液传播
静脉注射被感染的血制品 静脉注射毒品
母婴垂直传播
感染HIV的母亲
中国的HIV传播模式在转变(现存84万 感染者中,IDU45%,血25%,性30%)
Blood血 25.0%
IDU静注 45.0%
性 30.0%
性传播疾病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第一节 概述
性传播疾病(STD)是一组由性接触行 为或类似性行为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的可
引起泌尿生殖器官及附属淋巴系统病变的
疾病,还包括生殖器以外皮肤对皮肤,皮 肤对粘膜,粘膜对粘膜的直接接触传染, 可涉及到全身主要器官的病变,使口、咽 部、肛门、直肠等部位感染受累,是严重
经静脉输注感染的血液、血液成分或血液制品及
静脉注射毒品等途径是传播艾滋病病毒、乙型肝 炎病毒或梅毒的主要途径
(四)母婴传播
梅毒、淋病、艾滋病病毒、乙型肝 炎、衣原体感染等许多STD病原体可经 胎盘、产道等途径由母亲传给胎儿或 新生儿
(五)医源性传播 (六)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STD普遍易感,几乎没有年龄、性别的差异
2.病原学
HIV为单链RNA病毒
现已发现有HIV-1和HIV-2二型病毒
目前广泛流行于全球的是HIV-1型
HIV-2型感染主要限于西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