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子的本草考证及炮制历史沿革研究_李军

合集下载

《本草纲目》引《证类本草》考

《本草纲目》引《证类本草》考

《本草纲目》引《证类本草》考章桂霞;王育林【摘要】《本草纲目》与《证类本草》是我国本草学史上具有显著地位的两部著作,无论在药学、中医临床还是文献学方面都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通过原文照录、撮述大意、增字引录、减字引录、改字引录五种方式大量引用了《证类本草》的内容.在这些引文中,除部分原文照录外,李时珍对大部分的引文内容均作了改动,这些改动有得有失,本文将通过分析《本草纲目》引《证类本草》的五种方式,从引文的角度客观地评价《本草纲目》.【期刊名称】《中医文献杂志》【年(卷),期】2018(036)006【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本草纲目;引文;证类本草【作者】章桂霞;王育林【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1.3《本草纲目》[1](以下简称《纲目》)是明代医家李时珍终其一生写就的皇皇巨著,全书共52卷,约190万字,收录1892种药物,是我国古代本草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李时珍在编写《纲目》时经常引用前人著作的相关内容,这一点,他在《纲目》第一卷序例中已明确说明。

如《引据古今医家书目》277家、《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440家等等,其中提及“自陶弘景以下,唐、宋诸本草引用医书,凡八十四家,而唐慎微居多”,即本草书中引用最多的是《证类本草》[2]。

《证类本草》(以下简称《证类》)全称《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成书于北宋中期,是对宋以前本草学的一次重要总结,由蜀地医家唐慎微所撰。

该书以掌禹锡《嘉祐本草》与苏颂《图经本草》为基础,复拾《唐本草》、陈藏器《本草拾遗》、孟诜《食疗本草》等各家医药名著之所遗,又集古今单方、民间经验,并经史百家、佛书道藏有关本草知识,加以整理编写而成。

引据经史方书,凡247家,收藏药物1558种。

[3]考证《纲目》中源自《证类》的引文内容可以发现,李时珍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引用《证类》,一种是通过标注“慎微曰”、“证类”等,明确标明引自《证类》,另一种是直接引用《证类》中的古文献内容,但未注明出自《证类》。

天仙子药名考释

天仙子药名考释

天仙子药名考释
崔晓飞
【期刊名称】《光明中医》
【年(卷),期】2003(018)005
【摘要】@@ 天仙子(为茄科植物莨菪Hyoscyamus niger L.的干燥成熟种子),原称"莨菪子",又称"横唐",始载于汉<神农本草经>:"莨菪子,味苦,寒.主齿痛出虫,肉痹
拘急,使人健行,见鬼.多食,令人狂走.
【总页数】2页(P2-3)
【作者】崔晓飞
【作者单位】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45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天仙子与其混淆品南天仙子的鉴别 [J], 林立;刘志芳
2.中草药名考释四则 [J], 胡苏姝
3.药名诗·药名词·药名戏文 [J], 李祥林
4.有趣的药名联药名词药名诗 [J], 束义福
5.反相离子对HPLC法测定天仙子中的生物碱及TLC法鉴别天仙子和南天仙子 [J], 马翠英;陈德昌;杨兆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本草全书》总目

《中国本草全书》总目

《中国本草全书》总目(一)简介《中國本草全書》(全400卷)出版社﹕華夏出版社簡介﹕《中國本草全書》共計400卷﹐2億5千萬字﹐其中含彩色圖片6千餘幅﹐黑白圖片2萬餘幅。

收錄了中國古代至1911年本草專著800餘種﹐相關本草文獻3000余種﹐文獻採集於國內外130多家藏書機構和個人。

全書由古籍附錄和索引兩大主體組成﹕1﹑古籍影印﹕共392卷﹐均為珍藏罕見版本。

內容分為﹕(1)本草專著類﹔(2)醫籍本草類﹔(3)類書本草類﹔(4)地方志本草類﹔(5)少數民族本草類﹔(6)城外本草類﹔(7)農書本草類﹔(8)佛道本草類﹔(9)雜著本草類等。

各類以年代為序編寫。

2﹑附錄6冊﹕(1)全書總目﹔(2)各卷詳目﹔(3)歷代所見本草書目考﹔(4)各國館藏本草書目考﹔(5)中國本草史大事記﹔(6)中國本草學大辭典。

3﹑索引2冊﹕用現代計算機手段掃描﹑修改﹐編製數據庫﹑索引等。

檢索項包括文獻名﹑著者名﹑藥品名﹑植物名﹑產地﹑加工﹑藥性﹑功能﹑主治等。

《中國本草全書》集中國本草文獻之大成﹐是世界圖書出版史上空前的一項系統工程。

版式設計獨具匠心﹐材質裝幀豪華精美﹐可供學習﹑檢索以及收藏之用。

书名:中国本草全书作者:中国文化研究会纂ISBN号:7-5080-2000-6价格:DNY360000.00(套价)刊行地:北京出版社:中原出版社出版时间:1999页数:23,573页开本:30×29cm装帧形式:精装《中立国根本草全书》总目1、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马继兴辑本)……………………… 第二卷○○一神农本经(卢复辑本)…………………………… 第二卷一四七本草经…………………………………………… 第二卷二○五神农本草经(孙星衍、孙冯翼辑本)…………… 第二卷二三九神农本草经(狩谷斋辑本)…………………… 第二卷四一三神农本草经(森立之辑本)……………………… 第二卷四七五神农本草(王仁俊辑本)………………………… 第二卷五六三注释神农本草经………………………………… 第三卷○○一神农本经(姜国伊辑本)………………………… 第三卷三四一神农本经校注…………………………………… 第三卷三九五神农本草经(顾观光辑本)……………………… 第四卷○○一神农本草(王闓运辑本)………………………… 第四卷○六三神农本草经(黄奭辑本)………………………… 第四卷一四三神农古本草经…………………………………… 第四卷三四五药录……………………………………………… 第四卷四○九吴氏本草………………………………………… 第四卷四一五雷公炮炙论……………………………………… 第四卷四四三本草经集注(敦煌残卷·甲本)………………… 第四卷五二九本草经集注(辑本)……………………………… 第五卷○○一本草经集注(敦煌残卷·乙本)………………… 第五卷二八一亡名氏本草序例………………………………… 第五卷二八七唐新修本草残卷………………………………… 第五卷二九三新修本草(傅云龙本)…………………………… 第五卷三八五新修本草(敦煌残卷·甲本)…………………… 第六卷○○一新修本草(敦煌残卷·乙本)…………………… 第六卷○○九新修本草(敦煌残卷·丙本)…………………… 第六卷○二九新修本草序例(敦煌残卷·丁本)……………… 第六卷○三五新修本草(森立之影写本)……………………… 第六卷○四一重辑新修本草…………………………………… 第六卷二二九食疗本草………………………………………… 第六卷四八三石药尔雅………………………………………… 第六卷四九三何首乌录………………………………………… 第六卷五一五食医心鉴………………………………………… 第六卷五二一药谱……………………………………………… 第六卷五六五彰明附子记……………………………………… 第六卷五七七海药本草………………………………………… 第七卷○○一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第七卷○四一经史证类大观本草……………………………… 第九卷二八五重修政以及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第一一卷五一七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龙谷大学本)… 第一三卷四七七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画卷…………… 第一四卷五○五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神古克桢本)… 第一五卷三八一本草衍义……………………………………… 第一六卷三三九图经本草药性总论…………………………… 第一六卷四七一图经衍义本草………………………………… 第一七卷○○一类编图经集注衍义本草……………………… 第一九卷四九三履巉岩本草…………………………………… 第二○卷○○一本草图谱(周祜、周禧彩色绘画本)……………… 第二○卷四三一宝庆本草折中………………………………… 第二一卷○○一洁古珍珠囊…………………………………… 第二一卷五一七藏府标本药式………………………………… 第二一卷五三三珍珠囊………………………………………… 第二二卷○○一汤液本草……………………………………… 第二二卷○三一本草元命苞…………………………………… 第二二卷二二三本草衍义补遗………………………………… 第二二卷三三九日用本草(嘉靖四年刻本)…………………… 第二二卷三八七日用本草(万历四十八年刻本)……………… 第二二卷四七五饮膳方将……………………………………… 第二三卷○○一药准…………………………………………… 第二三卷一七一度荒本草(明代刻本)………………………… 第二三卷二九五度荒本草(朝鲜抄本)………………………… 第二四卷○○一滇南草本(务本堂本)………………………… 第二四卷○七九滇南本草图说………………………………… 第二四卷三一七滇南本草(云南丛书册)……………………… 第二四卷四五九滇南本草(云南刻本)………………………… 第二五卷○○一滇南本草(沐忠本) …………………………… 第二五卷一二三药性赋………………………………………… 第二五卷二五七本草集要……………………………………… 第二五卷二七三新编注释药性赋……………………………… 第二六卷○○一本草约言……………………………………… 第二六卷一六一食物本草(胡文焕精抄本)…………………… 第二六卷四五一食物本草(隆庆四年彩色抄绘本)…………… 第二七卷○○一本草品汇精要(罗马本)……………………… 第二八卷○○一本草纲目(金陵本)…………………………… 第三八卷○○一本草纲目(武林本)…………………………… 第四一卷三四一本草纲目(味古斋本)………………………… 第四七卷一五三神农本经融会贯通………………………………… 第五三卷○○一鼎刻京板太病院校正分类青囊药性赋……… 第五四卷二七一医方药性合编………………………………… 第五四卷三五七食物集………………………………………… 第五四卷四七一食鉴本草……………………………………… 第五五卷○○一体仁汇编·十二经络脏腑病情药性………… 第五五卷○六一新刻药证类明………………………………… 第五五卷一三一太病院补遗本草歌诀雷公炮制……………… 第五五卷二六三南产志………………………………………… 第五五卷四八三药性粗评……………………………………… 第五六卷○○一本草发明……………………………………… 第五六卷三六一本草蒙筌……………………………………… 第五七卷○○一茹草编………………………………………… 第五七卷三○七本草便………………………………………… 第五七卷四四五新刻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 第五八卷○○一饮馔服食谱…………………………………… 第五八卷四七五本草定衡……………………………………… 第五九卷○○一万病回春·药性歌…………………………… 第五九卷四九五伤寒论条辨·本草钞………………………… 第五九卷五一五本草选………………………………………… 第六○卷○○一药鉴…………………………………………… 第六一卷○○一本草原始(李骑墙绘图本)…………………… 第六一卷一○七本草原始(永怀堂刻本)……………………… 第六二卷○○一炮炙大法……………………………………… 第六二卷五○一本草真诠……………………………………… 第六三卷○○一食物辑要……………………………………… 第六三卷二三一芷园臆草题药………………………………… 第六三卷三九九本草汇言……………………………………… 第六四卷○○一医学汇函……………………………………… 第六六卷○○一上医本草……………………………………… 第六六卷二○一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 第六六卷四三一食物本草……………………………………… 第六七卷○○一野菜博录……………………………………… 第六七卷一六一景岳全书·本草正……………………………第六七卷四一九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 第六八卷○○一镌补雷公炮制药性解………………………… 第六八卷一四一镌补雷公炮制药性解………………………… 第六八卷二九三养生要括……………………………………… 第六八卷四六一神农本草经疏………………………………… 第六九卷○○一分部本草妙用………………………………… 第七一卷一七五医宗必读·本草征要………………………… 第七一卷四七九食物本草(姚可成辑本)……………………… 第七二卷○○一明医选要·药性诗诀………………………… 第七四卷○七五山公医旨食物类……………………………… 第七四卷一三一本草乘雅半偈………………………………… 第七五卷○○一药镜…………………………………………… 第七六卷○九七药品化义……………………………………… 第七六卷二三一新锲药性会元………………………………… 第七六卷三六七药性全备食物本草…………………………… 第七七卷○○一轩岐救正论·药性微蕴……………………… 第七七卷一六五新刊风科本草治风药品……………………… 第七七卷二三九药性要略大全………………………………… 第七七卷二九五本草纂要……………………………………… 第七八卷○○一仁寿堂药镜…………………………………… 第七八卷一二一新刊校正李东垣官板药性大全……………… 第七八卷四三九本草品汇精要(大冢本)……………………… 第七九卷○○一本草歌括(八卷本)…………………………… 第八三卷二○九本草歌括(二卷本)…………………………… 第八三卷三三七本草阐扬……………………………………… 第八三卷四二三本草大成药性赋……………………………… 第八四卷○○一本草纲目类纂必读…………………………… 第八四卷一五五食宪鸿秘……………………………………… 第八四卷四一七本草汇………………………………………… 第八五卷○○一寿世秘典……………………………………… 第八六卷三六九本草汇笺……………………………………… 第八七卷○○一经方衍义……………………………………… 第八七卷五一一本草洞诠……………………………………… 第八八卷○○一本草述………………………………………… 第八九卷○○一本草详节……………………………………… 第九二卷一九三本草纲目必读………………………………… 第九三卷○○一本草通玄……………………………………… 第九五卷○六三农经酌雅……………………………………… 第九五卷一九三本草崇原……………………………………… 第九五卷三○七生草药性备要………………………………… 第九五卷五一一药性纂要……………………………………… 第九六卷○○一药品辨义……………………………………… 第九六卷三四九握灵本草……………………………………… 第九七卷○○一本草必用……………………………………… 第九七卷五○七医学发蒙汇编………………………………… 第九八卷○○一食物本草会纂………………………………… 第九八卷○八一颐生秘旨……………………………………… 第九八卷五三三山居本草……………………………………… 第九九卷○○一饮食须知…………………………………… 第一○○卷○八三本草备要…………………………………… 第一○○卷二○一食物须知…………………………………… 第一○○卷四七五本经逢原…………………………………… 第一○一卷○○一药物医理近考…………………………………… 第一○一卷四八七杂症痘疹药性合参………………………… 第一○二卷○○一得宜本草分类……………………………… 第一○二卷三六九长沙药解…………………………………… 第一○二卷四二九夕庵读本草快编…………………………… 第一○三卷○○一绛雪园得宜本草…………………………… 第一○三卷三三五医林纂要探源……………………………… 第一○三卷三六五本草万方针线……………………………… 第一○四卷○○一本草经解要………………………………… 第一○四卷二四三玉楸药解…………………………………… 第一○四卷四七五药性通考…………………………………… 第一○五卷○○一要药分剂…………………………………… 第一○五卷三五三本草约编(王如鉴著本)…………………… 第一○六卷○○一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第一○七卷二三七本草诗牋…………………………………… 第一○七卷二八九要药分剂补正……………………………… 第一○八卷○○一食物小录…………………………………… 第一○八卷四二七本草从新…………………………………… 第一○九卷○○一人参考(刻本)…………………………… 第一○九卷三一七人参考(抄本)…………………………… 第一○九卷三三九罗氏会约医镜……………………………… 第一○九卷三六一醒园录……………………………………… 第一○九卷五○九法古录……………………………………… 第一一○卷○○一质问本草…………………………………… 第一一○卷三三九脉药联珠药性食物考……………………… 第一一一卷○○一本草分经审治……………………………… 第一一二卷○○一本草分经(姚澜著本)…………………… 第一一二卷一○七药性简要…………………………………… 第一一二卷二二一本草三家合注……………………………… 第一一二卷二五九毛诗名物图说……………………………… 第一一三卷○○一本草辑要…………………………………… 第一一三卷一五七药性歌(蔡恭著本)………………………… 第一一三卷四五七补充药性雷公炮制………………………… 第一一四卷○○一本草述录…………………………………… 第一一四卷四一一本草纲目拾遗……………………………… 第一一五卷○○一随园食单…………………………………… 第一一六卷二四七人参谱(陆烜著本)………………………… 第一一六卷三三七解毒编……………………………………… 第一一六卷三九九本草经读…………………………………… 第一一六卷四五九本草经疏辑要……………………………… 第一一七卷○○一本草正义…………………………………… 第一一七卷四六一修事指南…………………………………… 第一一八卷○○一药笼小品…………………………………… 第一一八卷○八一调疾饮食辩………………………………… 第一一八卷一三三本草纂要稿………………………………… 第一一九卷○○一四言药赋…………………………………… 第一一九卷○七五类经证治本草……………………………… 第一一九卷一五九简易草药材方图说………………………… 第一一九卷四四五药达………………………………………… 第一一九卷五一三分经本草四种……………………………… 第一二○卷○○一本草随录征实……………………………… 第一二○卷一二七本草………………………………………… 第一二○卷二九三寿世医窍…………………………………… 第一二○卷四三三本草述钩元………………………………… 第一二一卷○○一药性赋音释………………………………… 第一二二卷五二九本经疏证…………………………………… 第一二三卷○○一本草饮食谱………………………………… 第一二三卷五二三本经续疏·本经序疏要…………………… 第一二四卷○○一济荒必备…………………………………… 第一二四卷四八九本草求真…………………………………… 第一二五卷○○一药性集要便读……………………………… 第一二六卷一○一锦囊药性赋………………………………… 第一二六卷三八九植物名实图考……………………………… 第一二七卷○○一植物名实图考长编………………………… 第一三一卷○○一务中药性…………………………………… 第一三五卷○○一天宝本草…………………………………… 第一三五卷五三五神农本草经赞……………………………… 第一三六卷○○一药性摘记…………………………………… 第一三六卷二四九随息居饮食谱……………………………… 第一三六卷四二三本草经考注………………………………… 第一三七卷○○一本草再新…………………………………… 第一三八卷四○九本草汇编…………………………………… 第一三九卷○○一本草明览…………………………………… 第一三九卷○八九药性蒙求…………………………………… 第一三九卷一八一本草汇纂…………………………………… 第一三九卷二七一神农本草经指归…………………………… 第一四○卷○○一药性主治·分类主治……………………… 第一四一卷一三三本经便读…………………………………… 第一四一卷一九七药症忌宜…………………………………… 第一四一卷二六三闽产录异…………………………………… 第一四一卷三三九本草纲目易知录…………………………… 第一四二卷○○一本草正论…………………………………… 第一四三卷一五一稽古摘要…………………………………… 第一四三卷二三一本草简单明白图说……………………………… 第一四三卷三○三草木便方…………………………………… 第一四四卷○○一药要便蒙新编……………………………… 第一四四卷一四五本草害利…………………………………… 第一四四卷二六七本草衍句…………………………………… 第一四四卷四六三本草撮要…………………………………… 第一四五卷○○一何氏药性赋………………………………… 第一四五卷三一五本草思辩录………………………………… 第一四五卷三二九虫荟………………………………………… 第一四六卷○○一本草问答…………………………………… 第一四六卷三六五本草韵语…………………………………… 第一四六卷四一七药性诗解…………………………………… 第一四七卷○○一活人心法·药性诗解……………………… 第一四七卷○三九本草诗………………………………………第一四七卷一○七药性粗评全注……………………………… 第一四七卷一九五本草撮要类编……………………………… 第一四七卷二七九增订伪药条辨……………………………… 第一四七卷四八七每日蚀物避免生病考…………………………… 第一四八卷○○一分类草药性………………………………… 第一四八卷○四三本草(清抄本)……………………………… 第一四八卷○七七简单明白药性…………………………………… 第一四八卷一二七九龙虫治病方……………………………… 第一四八卷一五九本草类考…………………………………… 第一四八卷一八一本草分经(张节著本)……………………… 第一四八卷三一七药性撮要歌诀……………………………… 第一四八卷三四九药性要略…………………………………… 第一四八卷四○五本草(清抄本)……………………………… 第一四八卷四四三本草释名类聚………………………………第一四九卷○○一本草须知…………………………………… 第一四九卷二七九本草分队…………………………………… 第一四九卷四八三本草二十四品……………………………… 第一五○卷○○一药谱字类…………………………………… 第一五○卷一八一本草(程龄源著本)………………………… 第一五○卷二八五备用药物…………………………………… 第一五○卷三七三药性新编…………………………………… 第一五○卷三九七四言药性分类精要………………………… 第一五○卷四二七神农本草经抄今注………………………… 第一五一卷○○一本草约编(清抄本)………………………… 第一五一卷○八七用药法程…………………………………… 第一五一卷一五一药性钞……………………………………… 第一五一卷二三九药性探源…………………………………… 第一五一卷二六五本草歌括详注……………………………… 第一五一卷三一一药性骊珠…………………………………… 第一五一卷四八七药味别号录………………………………… 第一五二卷○○一国药出处…………………………………… 第一五二卷二一一药性韵语…………………………………… 第一五二卷二八三草药类纂新编……………………………… 第一五二卷四四三脏腑药性论诊脉诀………………………… 第一五二卷五○一本草十三家注……………………………… 第一五三卷○○一辞典本草…………………………………… 第一五五卷二二五食物治病新书……………………………… 第一五五卷四八七药名杂钞…………………………………… 第一五五卷五二三神农本草经注论…………………………… 第一五六卷○○一党参新研究………………………………… 第一五六卷一○七药性精髓…………………………………… 第一五六卷一二九国医新药物学……………………………… 第一五六卷二○三洋虫………………………………………… 第一五六卷五三九本草疏证…………………………………… 第一五七卷○○一杂类药性书………………………………… 第一五七卷一五三研药指南…………………………………… 第一五七卷一九七本草求原…………………………………… 第一五八卷○○一药性选要…………………………………… 第一五九卷○五一药名诗……………………………………… 第一五九卷一七九中国新本草图志…………………………… 第一五九卷二三三药物出产辨………………………………… 第一五九卷四五七岭南采药录………………………………… 第一六○卷○○一中国实用药物学…………………………… 第一六○卷○九九药物图考…………………………………… 第一六○卷一四七分类饮片新参……………………………… 第一六一卷○○一国药诠证…………………………………… 第一六一卷二六五二、方书马王堆医书五种…………………………… 第一六二卷○○一武威汉代医简……………………………… 第一六二卷一八七敦煌出土不知名医方二十三种…………… 第一六二卷二二一伤寒论……………………………………… 第一六二卷四六一金匮要略方论……………………………… 第一六三卷一一五肘后备急方………………………………… 第一六三卷二五一备急千金要方……………………………… 第一卷○○一千金翼方…………………………………… 第一六六卷○○一金匮玉函经………………………………… 第一六七卷二○九济生方……………………………………… 第一六七卷四二七外台秘要方………………………………… 第一六八卷○○一续易简方脉论……………………………… 第一七○卷四九七太平圣惠方………………………………… 第一七一卷○○一博济方……………………………………… 第一七七卷三三一圣济总录…………………………………… 第一七八卷○○一医方类聚…………………………………… 第一八九卷○○一三、医籍(真本)千金方……………………………… 第二三八卷○○一圣济经……………………………………… 第二三八卷○四五千金宝要…………………………………… 第二三八卷○八一鸡峰普济方………………………………… 第二三八卷○九一扁鹊心书…………………………………… 第二三八卷一四九医经正本书………………………………… 第二三八卷一五九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第二三八卷一六九医说………………………………………… 第二三八卷一七九儒门事亲…………………………………… 第二三八卷二五一内外伤辨惑论……………………………… 第二三八卷二五九痘疹论……………………………………… 第二三八卷二七七校注妇人良方……………………………… 第二三八卷二八五脾胃论……………………………………… 第二三八卷二九七外科精要…………………………………… 第二三八卷三二五外科精义…………………………………… 第二三八卷三三九卫生宝鉴…………………………………… 第二三八卷三五三格致余论…………………………………… 第二三八卷三八五秘传痘疹玉髓……………………………… 第二三八卷三九五心印绀珠经………………………………… 第二三八卷四一七医学碎金…………………………………… 第二三八卷四四三慈济方……………………………………… 第二三八卷四五九伤寒琐言…………………………………… 第二三八卷四六七奇效良方…………………………………… 第二三八卷四七七全幼心鉴…………………………………… 第二三八卷四八九活幼全书…………………………………… 第二三八卷五○一苍生司命…………………………………… 第二三八卷五一一痘疹方论…………………………………… 第二三八卷五三三石山医案…………………………………… 第二三八卷五三九痘治理辨…………………………………… 第二三八卷五四九韩氏医通…………………………………… 第二三九卷○○一博爱心鉴…………………………………… 第二三九卷○一三外科心法…………………………………… 第二三九卷○二三医学统旨…………………………………… 第二三九卷○三五医经大旨·古庵药鉴……………………… 第二三九卷一二五痘疹心法…………………………………… 第二三九卷一三九毓麟芝室痘科秘传玉髓经金镜录全书…… 第二三九卷一七五解围元薮…………………………………… 第二三九卷一八五医经大旨…………………………………… 第二三九卷二○一明医指掌…………………………………… 第二三九卷二三三青囊医方捷径……………………………… 第二三九卷二四九识病捷法…………………………………… 第二三九卷三二一疮疡经验全书……………………………… 第二三九卷三四一医旨绪余…………………………………… 第二三九卷三七七慎斋遗书…………………………………… 第二三九卷四一七眼科龙木论………………………………… 第二三九卷四三七古今医鉴…………………………………… 第二三九卷四七一医学钩玄…………………………………… 第二三九卷四九一痘疹金镜录………………………………… 第二三九卷四九九仁术便览…………………………………… 第二三九卷五一五幼幼集……………………………………… 第二三九卷五三五医学入门…………………………………… 第二四○卷○○一万病回春…………………………………… 第二四○卷四三三痘疹宝鉴…………………………………… 第二四○卷四五九万氏家抄方………………………………… 第二四○卷四六七郁冈斋笔麈………………………………… 第二四○卷五三七外科准绳…………………………………… 第二四○卷五四五(新锲)医家赤帜益辨全书………………… 第二四一卷○○一治法汇……………………………………… 第二四一卷○三一杏苑生春…………………………………… 第二四一卷○八三医宗粹言…………………………………… 第二四一卷○九七万经一统述………………………………… 第二四一卷三一九奇效医述…………………………………… 第二四一卷三二九医学疑问…………………………………… 第二四一卷三三九外科正宗…………………………………… 第二四一卷三九七医贯………………………………………… 第二四一卷四○七(重订)外科正宗………………………… 第二四一卷四一五删补颐生微论……………………………… 第二四一卷四二七摘星楼治痘全书…………………………… 第二四一卷五○七宜麟策·续编……………………………… 第二四一卷五一七治痘十全…………………………………… 第二四一卷五二五疡科选粹…………………………………… 第二四一卷五四一痘疹类编释意全书………………………… 第二四二卷○○一简明医彀…………………………………… 第二四二卷○六九痰火点雪…………………………………… 第二四二卷○八七十竹斋刊袖珍本医书·伤寒五法………… 第二四二卷一一三霉疮秘录…………………………………… 第二四二卷一二三医学正印种子篇…………………………… 第二四二卷一四七折肱漫录…………………………………… 第二四二卷一五五痘疹幼幼心书……………………………… 第二四二卷二五九温疫论……………………………………… 第二四二卷二九一审视瑶函眼科大全………………………… 第二四二卷三○五一草亭眼科全书…………………………… 第二四二卷三一五理虚元鉴…………………………………… 第二四二卷三三一保安堂三补简便验方……………………… 第二四二卷三四九居家远行随身备急方书…………………… 第二四二卷三六七轩歧救正论………………………………… 第二四二卷三九九医学门径…………………………………… 第二四二卷四一一仁端录……………………………………… 第二四二卷四五七秘方集验…………………………………… 第二四二卷五二一医学分法类编……………………………… 第二四二卷五三一医衡………………………………………… 第二四三卷○○一医宗说约…………………………………… 第二四三卷○一五侣山堂类辩………………………………… 第二四三卷○四七外科大成…………………………………… 第二四三卷○八七寿世青编…………………………………… 第二四三卷一○九眼科全书…………………………………… 第二四三卷一五三隘村医诀…………………………………… 第二四三卷一七三痘疹广金镜录……………………………… 第二四三卷二○三医学集要…………………………………… 第二四三卷二五三吴氏医验录………………………………… 第二四三卷二六七医经允中…………………………………… 第二四三卷三○五诚书………………………………………… 第二四四卷○○一古今名医汇粹……………………………… 第二四四卷○○九宝命真诠…………………………………… 第二四四卷○一九程氏易简方论……………………………… 第二四四卷一○九女科经纶…………………………………… 第二四四卷一二五痧症全书…………………………………… 第二四四卷一五一洞天奥旨…………………………………… 第二四四卷一六七汤头钱数抉微……………………………… 第二四四卷一七七痘疹正宗…………………………………… 第二四四卷一九九幼科铁镜…………………………………… 第二四四卷二○五嵩崖尊生全书……………………………… 第二四四卷二一五医学真传…………………………………… 第二四四卷二六九慈幼新书…………………………………… 第二四四卷二八七经验单方汇编……………………………… 第二四四卷三一五血症良方…………………………………… 第二四四卷三二三痘疹定论…………………………………… 第二四四卷三三三亟斋急应奇方……………………………… 第二四四卷三四七眼科指掌…………………………………… 第二四四卷三五三幼科汇诀直解……………………………… 第二四四卷三六三医学读书记………………………………… 第二四四卷三七三痘学真传…………………………………… 第二四四卷三八一医学秘笈…………………………………… 第二四四卷四四三外科证治全生集…………………………… 第二四四卷四七七种痘新书…………………………………… 第二四四卷五○七女科指掌…………………………………… 第二四五卷○○一胎产心法…………………………………… 第二四五卷○○九外科十法…………………………………… 第二四五卷○一七医学阶梯…………………………………… 第二四五卷○二三医学要则…………………………………… 第二四五卷○五七方氏脉症正宗……………………………… 第二四五卷一四三麻科活人全书……………………………… 第二四五卷一六一医碥………………………………………… 第二四五卷一九五痢疾论……………………………………… 第二四五卷二○三痘症精言…………………………………… 第二四五卷二一一仙拈集……………………………………… 第二四五卷二四三痘科扼要…………………………………… 第二四五卷二四九喉科指掌…………………………………… 第二四五卷二七五弄丸心法……………………………………第二四五卷二八三串雅外编…………………………………… 第二四五卷三○七增广大生要旨……………………………… 第二四五卷三三三痘疹专门秘授……………………………… 第二四五卷三四三慎疾刍言…………………………………… 第二四五卷三六一痘疹诗赋…………………………………… 第二四五卷三六九轩辕逸典…………………………………… 第二四五卷三九七古今医诗…………………………………… 第二四五卷四○九金台医话…………………………………… 第二四五卷四九三补注瘟疫论………………………………… 第二四五卷五○三橡村痘诀…………………………………… 第二四五卷五三一橡村治验…………………………………… 第二四六卷○○一治痘药性说要……………………………… 第二四六卷○一一怡堂散记续编……………………………… 第二四六卷一二九小儿诸热辨………………………………… 第二四六卷一四九竹林女科…………………………………… 第二四六卷一五七痘疹会通…………………………………… 第二四六卷一六三咽喉经验秘传……………………………… 第二四六卷一八三医学全书…………………………………… 第二四六卷一九三眼科总经要论……………………………… 第二四六卷二三一医论三十篇………………………………… 第二四六卷二四七温病条辨…………………………………… 第二四六卷二五九医医病书…………………………………… 第二四六卷二七一橘旁杂论…………………………………… 第二四六卷三○一锦芳太史医案求真初编…………………… 第二四六卷三一三医学精要…………………………………… 第二四六卷三二五救急备用经验汇方………………………… 第二四六卷三三九卫生要诀…………………………………… 第二四六卷三六三家学渊源…………………………………… 第二四六卷四○一目经大成…………………………………… 第二四六卷四○九痢证汇参…………………………………… 第二四六卷四三一医案………………………………………… 第二四六卷四四九痘麻医案…………………………………… 第二四六卷四六五痘疹衷要全书……………………………… 第二四六卷四九一银海指南…………………………………… 第二四六卷五四一重庆堂随笔………………………………… 第二四七卷○○一上池涓滴…………………………………… 第二四七卷○三一医学滙海…………………………………… 第二四七卷○四一眼科秘本…………………………………… 第二四七卷○四七伤科汇纂…………………………………… 第二四七卷○六五医略………………………………………… 第二四七卷一一九目科捷径…………………………………… 第二四七卷一三一中风论……………………………………… 第二四七卷一五三药性赋……………………………………… 第二四七卷一六三审病定经…………………………………… 第二四七卷二○一方脉指迷…………………………………… 第二四七卷二二一集验简易良方……………………………… 第二四七卷二二九医钞类编…………………………………… 第二四七卷三○一秘珍济阴…………………………………… 第二四七卷五五一产孕集……………………………………… 第二四八卷○○一医理发明…………………………………… 第二四八卷○○七寿身小补…………………………………… 第二四八卷○三七外科图说…………………………………… 第二四八卷○九七医宗己任编………………………………… 第二四八卷一一一痘科摘要…………………………………… 第二四八卷一一九痘疹集成…………………………………… 第二四八卷一二九外科真诠…………………………………… 第二四八卷一四九内科新说…………………………………… 第二四八卷一六七活人一术初编………………………………第二四八卷二一七活人心法…………………………………… 第二四八卷二二五素仙简要…………………………………… 第二四八卷二四七辨证求是…………………………………… 第二四八卷二八五医学圭指…………………………………… 第二四八卷二九五眼科切要…………………………………… 第二四八卷三○五医谈传真…………………………………… 第二四八卷三一三医学考辨…………………………………… 第二四八卷三三三青囊辑便…………………………………… 第二四八卷三四三医学切要…………………………………… 第二四八卷三五七。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辅导资料中药鉴定...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辅导资料中药鉴定...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辅导资料(中药鉴定学)历代主要本草著作本草年代著者记载药物附注五十二病方先秦时代不明247种我国发现的最古医学方书神农本草经西汉不明365种我国已知最早的药学专著,药物分上、中、下三品。

本草经集注梁代陶弘景 730种以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新修本草(唐本草) 唐代李责力等850种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家药典证类本草宋代唐慎微 1746种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 1892种自然分类的先驱本草纲目拾遗清代赵学敏 921种植物名实图考清代吴其睿 1714种考证药用植物的重要典籍晶珠本草清代蒂玛尔?丹增彭措2294 收载藏药最多的典籍中药的采收一般原则根及根茎类秋、冬季,或春季发芽前茎木类秋、冬两季皮类春末夏初叶类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花类含苞:金银花、辛夷、丁香、槐米花初开:红花、洋金花花盛开:菊花、番红花果实种子幼果或成熟果实全草类植物充分生长时根及根茎类中药一、根类中药在鉴别根类生药时,首先根据维管组织,区别为双子叶植物根、单子叶植物根或双子叶植物根异常构造。

1、双子叶植物根的构造(次生结构):银柴胡、太子参(块根)、威灵仙(根和根茎)、川乌、草乌、附子、白芍、赤芍、防己、板蓝根、地榆、苦参、山豆根(根及根茎)、葛根、甘草(根及根茎)、黄芪、远志、白蔹(块根)、人参、西洋参、三七、白芷、当归、前胡、防风、柴胡、北沙参、龙胆(根及根茎)、秦艽、徐长卿(根及根茎)、紫草、丹参(根及根茎)、黄芩、玄参、地黄(块根)、巴戟天、茜草(根及根茎)、断续、天花粉、桔梗、党参、南沙参、木香、川木香、紫菀(根及根茎)初生构造(①表皮②皮层:外皮层、皮层薄壁组织、内皮层(凯氏带)③维管柱:中柱鞘、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相间排列)通过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的活动,形成层向外产生次生韧皮部加在初生韧皮部之内,向内产生次生木质部加在初生木质部之外,组成次生结构;木栓形成层向外产生木栓层,向内产生栓内层,共同组成周皮。

中医四大经典简介:《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难经》

中医四大经典简介:《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难经》

中医四大经典简介:《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难经》中医四大经典简介:《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难经》壹、《黄帝内经》简介《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起源于轩辕黄帝,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一般认为集结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难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对后世中医学理论的奠定有深远的影响。

成书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在东汉至隋唐时期仍继续修订和补充,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目录1历史:名称由来、成书时代、传本演变;2内容3目录:素问目录、灵枢目录;4理论体系:理论精神、脏象学说、病机学说、诊法学说、治则学说;5学术思想6价值影响:中医渊薮、生命科学、哲理科学、文献价值;7历史评价1历史名称由来。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四种中医典籍,《黄帝内经》被收录于“医经”中。

所谓“医经”,就是阐发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医学理论之著作。

之所以称之为“经”,是因为其重要性。

古人把具有一定法则、一般必须学习的重要书籍称之为“经”,如儒家“六经”,老子的“道德经”以及浅显的“三字经”等。

之所以称“内经”,并非像吴昆《素问注》、王九达《内经合类》所称“五内阴阳之谓内”,也不是张介宾《类经》所说“内者,生命之道”,而仅仅是与“外”相对为言。

完整版2019年中医考研中药学笔记知识要点考点精要

完整版2019年中医考研中药学笔记知识要点考点精要

2019年中医考研中药知识要典第一部分总论考点一: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1 / 272019年中医考研中药知识要典考点二: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道地药材: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1、细辛、五味人参、内蒙(黄芪)、东北(、宁夏(枸杞)、青海(大黄)2、常用道地药材产地:甘肃(当归)川(黄连、川芎、贝母、乌头-茯苓)、四川、牛膝、山药、菊花)子)、山西(党参)、河南(地黄、云南(三七、)。

薄荷、苍术)、广东(陈皮、砂仁山东(阿胶)附子)、、浙江(贝母)、江苏(乌/3、中药的采集【花粉】、荆芥、紫苏;)药用部位:1【全草】益母草、木贼草;【地上部分】益母草、豨莶草、灯芯草、泽兰(【根】大黄、生地黄、黄芩、【带花的果穗】夏枯草;蒲黄;【果实】马兜铃、瓜蒌、槟榔;【种子】决明子、白果;、天花粉(瓜蒌根);【茎】天麻、薤白紫草、茜草、龙胆草)采收季节(2 ①全草类药材,如益母草、荆芥等,宜在植株成长充分或者开花时采收。

②叶类药材,如大青叶、艾叶等,宜在花蕾将放或者正开时采收。

③果实类药材,一般在果实成熟时采收,但有些种子成熟时易脱落,或果壳易裂开,种子散失,如茴香、牵牛子、豆蔻、凤仙子,则应在刚成熟时采收。

④根和根茎类药材,如天麻、大黄等,宜在早春或晚秋(二、八月)采收。

⑤树皮类药材,如黄柏等,宜在春夏(清明至夏至间)植物生长时采收。

考点三:中药的炮制 1、炮制目的盐制:可引药下行、增强疗效、缓和药物辛燥之性。

(1)★常用药物:知母、黄柏;杜仲、补骨脂、沙苑子;泽泻、车前子;荔枝核、橘核、小茴香。

【盐制知母、黄柏,可增强滋阴降火、清热凉血的作用;盐制杜仲、补骨脂、沙苑子,可增强补肝肾的作用;】盐制泽泻、车前子,可增强泻热利尿的作用;盐制荔枝核、橘核、小茴香,可增强疗疝止痛的功效。

可引药入肝经,增强活血止痛的作用。

(2)醋制:大戟、芫花、甘遂、商陆;柴胡、香附、青皮;五灵脂、延胡索、自然铜;三棱、莪术、穿山甲、★常用药物:皂矾。

中药天仙子的本草考证

中药天仙子的本草考证

中药天仙子的本草考证
肖新月;杨兆起
【期刊名称】《中国中药杂志》
【年(卷),期】1996(21)5
【摘要】中药天仙子的本草考证肖新月杨兆起(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北京1
00050)天仙子使用历史较长。

主治胃肠痉挛,脱肛,牙痛,哮喘等。

其别名、土名较多。

至今尚无较系统的本草考证资料。

现将历代本草记载天仙子的有关资料加以介绍和分析。

天仙子《神农本草经》称作莨...
【总页数】3页(P259-261)
【关键词】天仙子;本草;中草药
【作者】肖新月;杨兆起
【作者单位】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2.71
【相关文献】
1.《履巉岩本草》天仙子的本草考证 [J], 张水利;韩召会
2.中药天仙子用法用量本草考证 [J], 张强;杨志友;王鹤羽;刘秀峰
3.中药地龙本草考证 [J], 郑佳; 谢明; 刘威; 肖洪贺
4.中药材佛手的本草考证及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J], 李瑞杰
5.甜瓜蒂在中药饮片标准中“主治”项的本草考证 [J], 石丰硕;谢明;王添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履巉岩本草》天仙子的本草考证

《履巉岩本草》天仙子的本草考证

《履巉岩本草》天仙子的本草考证张水利;韩召会【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36)007【摘要】[目的]考证《履巉岩本草》天仙子的基原.[方法]通过古今文献考证和植物学比较研究,结合植物形态、产地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履巉岩本草》天仙子与爵床科植物球花马蓝相吻合.[结论]《履巉岩本草》天仙子的原植物为爵床科植物球花马蓝Strobilanthes pentstemonoides(Nees)T.Anders,建议《中国药典》把天仙子改为莨菪子.%[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herbal origin and study medicinal value of TianXianZi which recorded in LuChanYanBenCao. [Methods]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ancient and modern documents, botanical characteristics, distribution, field survey and so on. [Results] The research on plant shape, producing area and indication finds that TianXianZi recorded in LiiChanYanBenCao was in accordance with QiuHuaMaLan(Strobilanthes pentstemonoides (Nees)T. Anders.). [Conclusion] The original plant of TianXianZi should be Strobilanthes pentstemonoides (Nees)T. Anders, of Acanthaceae family, and advise that the Ch. P. should rename TianXianZi as LangDangZi.【总页数】3页(P762-764)【作者】张水利;韩召会【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杭州 31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2【相关文献】1.《履巉岩本草》铁脚凤尾草的本草考证 [J], 高晓洁;张水利;韩召会2.《履巉岩本草》山荷叶和仙天莲的本草考证 [J], 汪华锋;韩召会;张水利3.《履巉岩本草》天茄儿的本草考证 [J], 张水利;熊耀康;高晓洁;俞冰4.《履巉岩本草》中刺酸草的本草考证 [J], 王莉莎; 俞冰; 张水利5.《履巉岩本草》麸盐子和五倍子苗的本草考证 [J], 李东波;顾秋金;俞冰;张水利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 引烟入虫孔内熏即死,永不发。又,天仙子入瓶内,热汤淋 中
作者简介: 李军( 1970 - ) ,女,辽宁沈阳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 下,口含瓶口,令气熏之,冷更作,尽三含乃止,有津涎可去, 医
师,博士,主要从事中药质量标准、中药炮制原理和中药
甚效[7]。”《本草纲目》: “【附方】……风痹厥痛: 天仙子三钱

州[13]。”南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初次记载了天仙子的
古代本草中天仙子多以种子药用,少数记载以根入药,
药材性状: “莨菪子,……生海滨川谷及雍州。五月采子。 如《本草纲目》、《本草逢原》。关于古代文献中天仙子功能
这里说的海滨、山谷、川谷是指植物生长的环境,雍州
本草蒙筌 本草纲目 本经逢原 本草崇原
莨菪子 莨菪,天仙子,横唐,行唐 莨菪,天仙子 莨菪子,天仙子
是今陕西省西安市一带,秦州是今甘肃省天水市一带,宁武 和太原山在现在的山西省。这些地方是现代文献记载的天 仙子产地的一部分。《中华本草》和《中药大辞典》记载天 仙子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 东北、华北、西北及安徽、山东、
中药炮制法汇典》[12]等。此外,现代著作还记载一些天仙 草》在引用上述内容的同时,附有植物图,天仙子原植物的
子的异名: “小颠茄子”《岭南采药录》,“熏牙子”《陕西中 药志》[9],“米罐子”《中药志》[10],“山菸、薰牙子”[11]等。
主要特征是: 茎叶皆有毛,蒴果幼嫩时如小石榴状,干燥如 罂粟壳状,种子细小如粟米,青黄色[17]。《本草蒙筌》记载:
( 1. 大连市药品检验所,辽宁 大连 116021; 2. 辽宁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摘 要: 目的: 研究天仙子的用药历史以正本清源。方法: 考察古今本草典籍,结合现代研究,对天仙子的名
称考释、植物形态、产地分布、品种、功能主治和炮制历史沿革进行考证。结果: 天仙子为茄科植物莨菪 Hyoscy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lear the origin of authentic Chinese herb,Hyoscyamus niger L. Methods: Textual researches were performed in the aspects of name investigation,plant morphology,habitate,species,actions and indications,and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processing,by consulting ancient and modern herbal works,combined with modern scientific researches. Results: Hyoscyamus niger L. was the original herb. Its plant morphology,habitate,actions and indications are similar to those in modern reports. The main processing method nowadays takes over the ancient methods. Conclusion: The records of Hyoscyamus niger L. in the ancient herbal works are basically same with those in the modern works.
Textual Researches in Hyoscyamus Niger and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Processing for It
LI Jun1 ,MEN Qi-ming1 ,YU Xin-wen2 ,REN Wei1 ,KANG Ting-guo2
( 1. Dalian Institute for Drug Control,Dalian 116021,Liaoning,China; 2. Pharmacy College,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alian 116600,Liaon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ng,China)
中华中医药学刊
CHINESE ARCHIV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 28 No. 11 Nov. 2 0 1 0
神方”中也以“天仙子”为正名组方: “患者满身胀痛,面色 保升在《蜀本草》中对天仙子的原植物形态特征做了描述:
黯然,各部皆现黑斑,是为毒在脏腑,以致气滞血凝。方用: “叶似王不留行、松蓝等。茎、叶有细毛。花白,子壳作罂
Key words: Hyoscyamus niger L. ; Textual research; Processing; Historical evolution
天仙子为茄科植物莨菪 Hyoscyamus niger L. 的干燥成 熟种子,始载于汉《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解痉止痛,平 喘,安神。用于胃脘挛痛,喘咳,癫狂[1]。现代研究具有抗 癌作用[2]。其临 床 应 用 历 史 悠 久,不 同 时 期 采 用 名 称 不 同,亦有与南天仙子 Hygrophila salicifolia ( Vahl) Nees 混用 现象。本文就其药用历史进行初步考察,提供本草依据,以 期正本清源,为进一步发掘这一药材提供帮助。 1 天仙子的名称
瑞竹堂方
天仙子
治乳痈红肿热痛,疮肿。其植物来源,用途均不相同,故应
植物名实图考
莨菪子
加以区别,不能混用。南天仙子: 种子略呈扁平心脏形,直
华佗神方
莨菪子,天仙子
径 1 ~ 15mm。表面棕红色或暗褐色,略平滑,无网纹,基部
岭南采药录
小颠茄子
有种脐。表面有贴伏的黏液化的表皮毛,成薄膜状,遇水则
陕西中药志
熏牙子
膨胀竖立,蓬松荼开,黏性甚大,湿润即黏结成团。无臭,味
中药志
米罐子
淡而粘舌[22]。

全国中草药汇编
华 中 2 性状及分布
山菸、薰牙子
英国药典以白花莨菪 Hyoscyamus albus L. 为天仙子的 掺杂混淆品,不可以作为天仙子的替代品[23]。

南北朝《名医别录》记载天仙子分布曰: “生海滨及雍 4 功能主治及药用部位
热。又方治伤寒泄泻者好: 天仙子,治肠滑久泻不止。大人
收稿日期: 2010 - 06 - 13
五分,小人二分,和面作焦饼服,极收涩[6]。”清《串雅外编》
基金项目: 大连市科技局资助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基金项目
的治“虫牙”方: “虫牙: 天仙子一撮,入小口瓶内烧烟,竹筒 中
( 2009J22DW039)
清·吴其 浚 在《植 物 名 实 图 考 》中 引 用 上 述 内 容 的 同 时,引用《山西通志》: “莨菪子始生于海滨川谷及雍州,今宁 武多有之……按太原山亦多产……其茎挺劲,对叶密排,花 生叶隙,重叠直上如地黄。花色紫白,多赭缕。花罢即结实, 其子味甜[20]。”这里对天仙子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更加生动的 描述。《神农本草经赞》对天仙子蒴果果实进行了描述: “莨 荡子,味苦寒。……逐邪藏毒,放宕习闻,含苞罂贮,散粟房 分,驰追蹀躞,胎乳絪缊,饮和国老,解瞀销棼[21]。”

化学分析方面的研究工作。
( 炒) ,大草乌头、甘草半两,五灵脂一两。为末,糊丸梧子大,
通讯作者: 门启鸣( 1957 - ) ,男,辽宁大连人,主任中药师,硕士研
究生导师,学士,主要从事中药质量检验检测与评价工 以螺青 为 衣。每 服 十 丸,男 子 菖 蒲 酒 下,女 子 芫 花 汤 下。 学
作和中药质量标准研究工作。
本草易读
莨菪子
河南、四川、西藏等地。
神农本草经赞
莨荡子
3 药材使用考证
本草原始
莨菪子,天仙子,牙疼子
在广东、广西、湖 南 一 带 习 惯 用 南 天 仙 子 作 天 仙 子 药
仁术便览
天仙子
用,南天仙子为爵床科水蓑衣 Hygrophila salicifolia ( Vahl)
串雅内外编
天仙子
Nees 的干燥成熟种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能,主
mus niger L. 的干燥成熟种子,产地、性状、功能主治与现代文献基本一致,现代炮制方法为古代方法的沿用。结
论: 古代本草著作的记载与现代基本一致。
关键词: 天仙子; 本草考证; 炮制; 历史沿革
中图分类号: R282.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7717( 2010) 11 - 2381 - 04
苏木、延胡索、五灵脂、天仙子、萝卜子各一两……不加引, 子形。实扁细若粟米许,青黄色。所在皆有,六月、七月采
水煎服[8]。”但据考该书实系清末人托名华佗而著。
子。日干[16]。”宋《本草图经》对天仙子原植物形态的描述
1963 年版中国药典在现代第一次以“天仙子”为正名 更为详细: “莨菪子,苗茎高二、三尺许,叶似地黄、王不留
对古代和现代文献关于天仙子名称的记载整理见表 1。 “莨菪子,味 苦、甘,气 寒。有 毒。山 谷 各 处 生,苗 高 四 尺
表 1 古代和现代文献关于天仙子名称考释
许。叶阔三指,夏开白花。实同罂粟作房,子如粟米粒。五
文献 神农本草经 名医别录 雷公炮炙论 本草经集注 新修本草 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证类本草 本草图经 珍珠囊药性赋 箧中方 本草品汇精要
第 28 卷 第 11 期 2010年11 月
中华中医药学刊
CHINESE ARCHIV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 28 No. 11 Nov. 2 0 1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