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和教育学
教育与教育学重点知识

教育与教育学重点知识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学:一、概念:1、来源:(1)孟子:“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战国)(2)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许慎,东汉)题:最早使用“教”和“育”两个字的是(孟子)。
最早对“教”和“育”两个字解释的是(许慎)。
2、广义: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3、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进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
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以下特征:(1)主体性---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具体实施者。
(2)目的性---教育者所从事的是以教育为目的的活动。
(3)社会性---现代学校的教育者是社会要求的体现者。
2.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
中介4.教育活动中的三对基本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是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三、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
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教育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No.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No.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No.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与教育学的区别

引言概述:教育和教育学是两个相关但又有所不同的概念。
教育指的是社会和个体通过不同方式传授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过程。
而教育学则是对教育过程进行研究和分析的学科。
尽管教育和教育学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上研究和理解教育现象。
本文将通过探讨教育和教育学的区别,深入剖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正文内容:1.教育的定义与特点1.1教育的定义:教育是一种社会化过程,通过教师或其他有意识的成年人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它旨在发展学生的认知、情感、社会和道德方面的能力。
1.2教育的特点: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在一个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实施。
它涉及许多方面,包括学习机构、师资、教学方法和评估体系等。
教育是一种相对持续的过程,需花费长时间和大量资源。
2.教育学的定义与特点2.1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和分析的学科。
它涉及研究教育的理论、方法、实践和影响因素等。
教育学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关于教育的理论和指导原则。
2.2教育学的特点:教育学是一门基于研究的学科,它采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以获取对教育的深刻理解。
教育学关注教育的普遍原则,旨在提供教育改进的参考和指导。
3.教育与教育学的关系3.1教育学对教育的研究和改进:教育学通过对教育的研究和分析,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和指导。
它关注教育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学生评估等方面,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3.2教育对教育学的支持和验证:教育是教育学的基础,教育学的理论和原则需要在实践中得到验证。
教育提供了研究教育的案例和实例,同时为教育学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数据。
4.教育与教育学的差异4.1研究对象的不同:教育研究关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现象和问题,涉及学生、教师、课程等方面。
而教育学更加关注教育的理论和原则,追求普遍和抽象的认识。
4.2研究方法的不同:教育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包括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以深入了解教育实践。
而教育学更加注重科学的研究方法,如实证研究和实验研究等。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定义从广义上说,方式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为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的学校教育、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则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过程。
教育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
教育的起源教育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人类生产劳动的进行产生教育的最基础性的条件,语言的形成则是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条件。
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
学校教育制度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系统;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
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前制度化教育:①教育主体确定;②教育对象相对确定;③形成系统的文化传播活动;④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备等;⑤由以上因素结合而形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心态;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现特征是学制的建立。
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而1903年的《奏请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将学制制度全面实施。
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围墙之内”。
库姆斯的“非正规教育”、伊里奇主张的非学校化。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也是强迫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它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和基础性的特点。
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

❖ 按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划分:原始社会的教 育、古代教育、现代教育。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互为主客)
教育者
学习者
(主)
(主)
(客) 教育资源 (内容、场所、手段)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关系
(一)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 ❖ 1、教育者 ❖ 2、学习者 ❖ 3、教育资源 (二)教育基本要素间的关系 ❖ 1、教育者和教育资源之间的关系 ❖ 2、学习者与教育资源之间的关系 ❖ 3、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的关系
(三)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主要)
教育者
学习者
教育资源
教育的本质是: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 活动。这种活动是通过传承社会文化、传 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过程中实现 的。
第二节 教育产生和发展的简要历程
❖ 本节要所要解决的问题有: ❖ 教育是怎样产生的? ❖ 教育从产生到现在的整个历程中有哪些
是我们必须关注的? ❖ 未来的教育将出现哪些特征?
教
育
封建社会
的教育
中国:夏有学校,“六艺”、“四书五
经”为内容。私学起于春秋,孔子。
古 代 古印度:教育权控制在婆罗门教和 教 佛教手中。
育 简 介
古代埃及:有宫廷学校、职官学校、 文士学校。
古希腊、罗马:7-12岁的地位低下
阶层子弟入私学,贵族子弟聘家教。
❖ 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教育:
❖ 人性反神性,科学理性反蒙蔽主义,个性解 放反封建专制,平等友爱反等级观念,重视 肯定现实生活,反禁欲主义,对当时和后世 的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一节 教育概述
❖ 本节要解决的是“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分三个小问题探讨:
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 2、研究对象
–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 (1)教育现象 • (2)教育问题
–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揭示教育规律
• 二、教育学研究的内容(四W-H)
– 1、why:为什么要接受教育——探 讨教育的本质、目的、功能 – 2、what:学什么——教育内容 – 3、how:如何教——教学方法 – 4、where&when:何处何时接受教 育?——在终身教育理念下,教育不 仅局限于学校和儿童
• 3、特点:当时的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政 治等其他学科中分化出来,形成自己独立的 学科体系
– (1)大多是对经验的总结,论述简单,缺 少论证– 2)有很多优良的思想观点值得借鉴
•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
•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 (1)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1632年) – (标志着教育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
• 二、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 (一)教育者
• 1、广义:一切能增进人们知识、技能、思 想品德活动的人 • 2、狭义:明确教育目的,能够理解自身的 活动在促进个体身心发展的价值。
– eg:抚养者并不等同于教育者
• (二)学习者
• 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以学习为基本任务, 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 和青年,也包括在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组织 中学习的成年人。
• 4、社会主义教育学:马克思恩格斯第一 次从社会、教育与人三者之间历史的、 现实的总体联系中来考察教育和人的发 展问题,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 方法论基础。
– (1)代表人物:赞科夫、凯洛夫 – (2)观点:吸收赫尔巴特的思想,用马克 思主义观点和方法阐明教育学规律
• 5、批判教育学:20世纪70年代之 后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是指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成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2、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3、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4、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5、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6、教育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7、教育具有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的社会特征。
8、教育的起源有: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
(朱熹)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佩西·能。
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无意识的模仿。
(美国孟禄)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9、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
10、教育中的诸多矛盾中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11、按教育功能作用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教育的本体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方向,可分为正向与负向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形式,可分为显性与隐性功能。
12、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无阶级性的特点;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13、学校教育最早产生于我国奴隶社会初期,同时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
14、我国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其教育的重要特点是“学在官府、以吏为师”夏代“序”和“校”。
“序”设置于国都,面向奴隶主贵族子弟进行教育;“校”分布于乡里,面向平民甚至奴隶进行教育。
商代“大学”、“小学”、“痒”“序”。
此时已经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再教育上的要求划分了不同的教育阶段。
西周的学校教育“政教合一、学在官府”。
学校教育制度已发展得比较完备有“国学”“乡学”之分。
01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新增考点1:朱子读书法朱子读书法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学生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出来的,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共六条。
具体内容如下:(1)循序渐进。
有三个意思,即读书按一定次第,前后不要颠倒;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安排并遵守读书计划;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
(2)熟读精思。
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
(3)虚心涵泳。
“虚心”指虚怀若谷,静心思考,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
涵泳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
(4)切己体察。
读书必须身体力行,见诸行动。
(5)着紧用力。
读书要抓紧时间,反对悠悠然;读书要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
(6)居敬持志。
居敬指读书要精神专注,持志指要树立远大志向,并以顽强意志力坚持下去。
新增考点2:教育的形态从教育系统的空间特性来看,可将教育形态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类型。
教育的最早独立形态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出现在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生产之后,学校教育形态出现最晚。
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考点1:教育的概念【常考题型:单选、判断】最早提出:“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
最早解释: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教育做出了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1)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广义的教育: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2)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考点2:教育的属性【常考题型:单选、判断】(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2)历史性—不同时期有不同特点;(3)继承性—不同时期有共同点;(4)长期性—时间周期较长;(5)相对独立性—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可以“超前”或“滞后”;(6)生产性—教育从来就是生产性活动;(7)民族性—每个民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新增考点一:教育的基本形式从纵向看:落后的、原始的、以四大文明古国为核心的古代教育现象从横向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自然形态的教育(指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新增考点二:教育平等教育平等是人类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人类价值的基本尺度,也是衡量社会公正程度的基本标准。
其含义包括四个重点:1.人即目的,人受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个体自由和谐的发展;2.教育权利平等;3.教育机会均等;4.差别性对待原则教育平等的理论:1.古代朴素(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2.古典自由主义(夸美纽斯“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3.民主主义学派(强调个人自由,教育平等)新增考点三:三纲领和八条目《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新增考点四:韩愈的师道1.由“人非生而知之者”,肯定“学者必有师”。
2.“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基本任务。
传道是仁义之道,授业是儒家的六艺经传与古文,解惑是解决学“道”与“业”过程中的疑问。
3.以“道”为求师的标准,主张“学无常师”。
4.提倡“相师”,确立民主性的师生关系。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属性和基本要素(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1·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和传递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2·定义:(1)从社会角度:a,广义的b,狭义的c,更狭义
(2)从个体角度: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
(3)兼顾社会个体两者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3·属性:(1)本质属性:育人(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
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4·基本要素:(1)教育者: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学习者):具有主观能动性。
(3)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教育者与受教育
者的桥梁。
5·功能:(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
发展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形式:显性与隐形功能 6·起源:神话起源说(朱熹),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7·教育的历史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
(2)古代社会的教育:
(3)近代社会的教育:
(4)现代社会的教育:
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
1 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学规律。
(2)教学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2 教育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1)价值: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2)意义:教育观,教学观······
3 教育学发展状况:
(1)萌芽阶段:
A,中国萌芽:
a孔子:核心是“仁”“礼”、在教育对象上主
张“有教无类”、教育内容···、教学原则与
方法: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行相
结合,温故知新。
b,孟子:“性善论”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础。
教
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c:荀子:性恶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
学习过程是闻---见---知---行。
d:墨家:墨翟以“兼爱”“非攻”为教(此处
为重点,详见课本22页)
此外还有道家等一些教学思想。
《学记》(收
入《礼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
教育专著,成文大约在战国末期。
B,西方萌芽:苏格拉底:问答法。
柏拉图: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
主张。
昆体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
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其代表作《雄辩术原
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或《论演说家的培
养》)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被誉为古代
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此人也阐述了些
许班级授课,是班级授课的萌芽)
(2)独立形态阶段:
A学科的建立:
a夸美纽斯:1632年《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
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
学专著。
其主要观点为:泛智教育,教育适应自然,
班级授课,教学原则。
b卢梭:性善论者,教育的任务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
这是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
其在小说《爱弥儿》宣
扬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c康德:《康德论教育》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自由是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
裴斯泰洛齐: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
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d洛克:反对天赋观念,提出“白板说”教育目的在
培养绅士,由此提出“绅士教育论”具体在其著作
《教育漫话》阐述。
B规范教育学建立:
a,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1806年《普通教育学》标志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同时
此书也被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主要观点见书
本25页
b,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教育学)
c,杜威教育学说提出以后,西方教育学变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
学派的对立局面。
(3)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批判教
育学。
(4)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三大流派和其他观点
A,三大流派:a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结构教学论”,倡导发现法。
(美国)
b赞科夫(苏联):《教学与发展》,发展性教学理论的
五条教学原则
c瓦·根舍因(德国):创立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B,其他观点:皮亚杰(瑞士)。
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1970年出版《终身教育引论》。
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在著作《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阐述了和谐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