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泉州中考历史试卷及答案
福建中考历史历年真题含答案 (39)

中考历史历年真题含答案1.某位科学家荣获多项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这位科学家是A.屠呦呦B.袁隆平C.邓稼先D.钱学森【答案】B【解析】我国科学家袁隆平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为我国乃至世界的粮食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B正确;屠呦呦是我国医学家,因发明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A排除;邓稼先、钱学森是参与研制“两弹一星”的著名科学家,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CD排除。
故选B。
2.以前是把人当作神的附属物来认识,现在是需要把人当作人来认识的时代。
促成这一变化的事件是A.开辟新航路B.文艺复兴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D.法国大革命【答案】B【解析】材料中反映了反对神权至上,不作神的附属物,而要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的价值,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
故B项正确。
3.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世界”的观念确立,开始于A.地圆说的流行B.人文主义的兴起C.新航路的开辟D.神学观念的形成【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世界市场的雏形的出现,推动了世界之间的联系,使世界连为一体,“世界”的观念确立,故C项正确。
AB是新航路的开辟的条件,排除。
神学观念的形成和题意无关,排除。
故选C。
4. 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
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的是A.城市的兴起B.庄园的兴起C.市镇的兴起D.大学的兴起【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断传入西欧。
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所以D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现在,日本又以‘东方道德,西方技艺’为口号,向西方借用了它所盼望的东西。
”为此,日本进行了哪次著名改革?A.大化改新B.彼得一世改革C.1861年改革D.明治维新【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现在,日本又以‘东方道德,西方技艺’为口号,向西方借用了它所盼望的东西。
福建中考历史历年真题含答案 (98)

中考历史历年真题含答案1. 20世纪80年代后期,欧美上流餐厅以棕榈心沙拉为特色,人们竭尽所能地在亚马孙河上游搜索做这种沙拉的原料。
这种行为A.破坏了自然环境B.造成了人口问题C.导致了普遍饥荒D.引发了温室效应【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欧美上流餐厅以棕榈心沙拉为特色,人们竭尽所能地在亚马孙河上游搜索做这种沙拉的原料”反映了人类为追求自身的享受而无限地向大自然索取,这将导致自然环境被严重破坏。
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不合题意。
故选A。
2.《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共和国时期颁布的成文法,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
这部法律颁布的时间是A.公元前18世纪B.公元前5世纪C.公元6世纪D.公元19世纪【答案】B【解析】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了成文法,因这部法刻在十二块青铜板上,所以被称为“《十二铜表法》”。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公元前450年属于公元前5世纪,故B符合题意;公元前18世纪、公元6世纪、公元19世纪与《十二铜表法》颁布的时间不符,排除ACD,故选3.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早期人工栽培水稻的是A.河姆渡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人【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河姆渡人种植稻,我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故A符合题意。
北京人、山顶洞人会用火,半坡人种植粟,故BCD均不答题意。
故选A。
4.18世纪中期,瓦特对蒸汽机作了一系列改进。
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中投入使用。
蒸汽机的直接作用是A.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B.促进了工厂规模的扩大C.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D.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将蒸汽机变为主要动力的发明家是瓦特。
1774年,瓦特改造的蒸汽机在一家冶金工厂正常运转,为鼓风机、汽锤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因此蒸汽机的直接作用是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
选项D符合题意;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是工业革命的影响,A排除;蒸汽机的使用,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工厂规模的扩大,B排除;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是工业革命的影响,C排除。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历史试卷完全解析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24.(2012年全国新课标)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C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利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解析:本题考点涵盖中国古代政治经济两大部分,主要考查考生对题干材料的理解能力及调用知识的能力。
汉武帝设立刺史的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监督,题干中提到的主要是刺史对豪强大族经济上的监督,以便中央加强对“田宅逾制”者进行集中控制,目的是限制土地兼并。
A、B两项与题干反映的主题不符,容易排除,D项片面地理解了题干的内容,刺史监察地方属于政治手段。
答案:C。
25.(2012年全国新课标)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
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应出当时D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解析:本题包括中国古代经济文化两部分内容。
以历史传说入题是命题者创新的反映,表明学生在中学阶段要拓展自己的学习空间。
对题干中“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的理解是学生解题的关键,立足于这一规定的时间空间之下,再明了两段传说故事表达的思想,不难判断两段当时流传的故事反映出新兴的市民阶层的需求。
以两段流传故事不能看出当时社会对僧人的心态,A项不正确,流传故事不能等同于戏剧,排除B项,凭两段传说也无法说明地域文化特色浓厚,C项理解错误。
答案:D。
26.(2012年全国新课标)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
2012年中考历史《一本通》参考答案

2012年中考历史《一本通》参考答案第一单元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 CBBAB 6—10 DBADA 11—15 CDCCC 16—20 ABADD二、非选择题21、(1)西周分封制。
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2)巩固了周朝的统治,扩大了周的疆域。
不能,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血缘关系不能维持长久的政治关系。
22、⑴战国时期,秦国;⑵实行什伍连坐制;奖励军功;奖励耕织;废除贵族特权;实行县制。
法家思想;⑶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1)春秋时期;(2)“仁”和“礼”;(3)“因材施教”“温故知新”“有教无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等。
(4)秦始皇汉武帝;(5)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4、(1)信息: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并推广。
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
(2)事件:商鞅变法。
措施:废井田制;奖励生产;奖励军功;重视农业。
(3)作用:“倾邻国而雄诸侯”。
(4)原因:守旧贵族的反对和秦孝公死而失去了政治支柱。
第二单元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 C D C C B 6—10 A C A A C 11—16 B A B B A C二、非选择题17、(1)秦始皇的态度:焚书坑儒。
原因:儒生利用儒家学说议论朝廷和暗中批评秦始皇。
(2)汉武帝的态度: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影响: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⑴18、(1)第一次张骞出使西域的时间与我们讲的不同,我们教材中是公元前138年,张骞奉命出使西域。
而材料中是公元前139年。
(2)汉武帝时期。
(3)第一次张骞出使西域是为了联合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
第二次目的是为了联合乌孙王国,给匈奴以更沉重的打击。
第一次的作用是了解了西域的情况,及西域各族希望同汉王朝往来的愿望。
第二次的作用是加强了内地和西域的联系。
从此西去东来的人员增多,促进了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福建中考历史历年真题含答案 (85)

中考历史历年真题含答案1.世界三大宗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下列与“1世纪”“YESu”“巴勒斯坦地区”这些关联A.佛教B.伊斯兰教C.基督教D.以上答案都不对【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1世纪,YESu在巴勒斯坦地区创立了基督教,C符合题意;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伊斯兰教创立于7世纪,AB不符合题意;D是干扰项。
故选C。
2.下列古代官职中,源于清朝强化君主专制制度设立的是A.御史大夫B.节度使C.转运使D.军机大臣【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为加强君主专制,清朝雍正时设立军机处,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全由皇帝裁决。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因此古代官职中,源于清朝强化君主专制制度设立的是军机大臣,D项符合题意;A项是秦朝设立的官职,排除;B项是唐朝的官职,排除;C项是宋朝的官职,排除。
故选D。
3. 1905年5月,依然被称为“老爷”的京师大学堂学生,穿起了短袖衫,开始了首届西式运动会。
这反映了京师大学堂A.是中国近代首所新式学校B.具有新旧交织的时代特点C.创办于科举制度废除之后D.首创完备的新式教育体制【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材料,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决定创办京师大学堂。
当时京师大学堂的学生一方面仍被称为“老爷”,这是旧时代的称呼,另一方面“穿起了短袖衫,开始了首届西式运动会”,这又体现了新时代的特点。
B项符合题意;洋务运动中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首所新式学校,A项不合题意;1905年清政府下令停止科举考试,存在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了。
C项不合题意;清政府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首创完备的新式教育体制。
D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
故选B。
4.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下列能反映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是A.北京人狩猎B.山顶洞人捕鱼C.河姆渡人种植水稻D.半坡人制作衣服【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我国原始农业最早的是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和半坡居民种植粟,所以C符合题意。
福建初三历史试题及答案

福建初三历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唐朝时期,福建地区最著名的瓷器是:A. 景德镇瓷器B. 德化瓷器C. 泉州瓷器D. 漳州瓷器答案:B2. 下列哪位历史人物不是福建人?A. 郑成功B. 林则徐C. 孙中山D. 陈嘉庚答案:C3. 福建省的简称是什么?A. 闽B. 粤C. 苏D. 浙答案:A4. 福建省的省会是:A. 厦门B. 福州C. 泉州D. 漳州答案:B5. 以下哪个事件与福建无关?A. 郑和下西洋B. 鸦片战争C. 辛亥革命D. 太平天国运动答案:D二、填空题6. 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其简称为“______”,省会为福州。
答案:闽7. 福建省的地形以______为主,被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
答案:山地8. 福建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起始于______。
答案:泉州9. 福建省的______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答案:闽剧10. 福建省的______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反鸦片斗争英雄。
答案:林则徐三、简答题11. 请简述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
答案:郑成功是明朝末年的抗清英雄,他于1661年率领部队从福建出发,成功收复了被荷兰殖民者占领的台湾。
这一行动不仅结束了荷兰在台湾的殖民统治,也巩固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12. 简述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的主要贡献。
答案:林则徐是清朝末年的著名官员,他在鸦片战争期间担任两广总督,实行禁烟政策,严厉打击鸦片贸易。
他最著名的行动是“虎门销烟”,销毁了大量的鸦片,展现了中国政府反对鸦片贸易的坚定决心。
四、论述题13. 论述福建在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福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
在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福建特别是泉州港,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航海技术,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和贸易中心。
福建的瓷器、茶叶、丝绸等商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
全国各地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 世界古代史 客观题部分

2012年全国各地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世界古代史客观题部分一、选择题:●(2012·湖南怀化)15.右图是2012年夏季伦敦奥运会的会徽,你认为本届奥运会火种将会从以下哪个地方采集A.雅典B.巴比伦 C.罗马D.麦加●(2012·湖南湘潭)25、公元前6世纪末,罗马共和国出现,公元27年,罗马进入帝国时代。
×●(2012·山东淄博)7.“把战争带给亚洲,把财富带回希腊”,建立地跨欧、亚、非三洲帝国的是()A.伯利克里 B.查理·马特 C.屋大维 D.亚历山大●(2012·辽宁沈阳)14.作为判断一场争执是非对错的法庭,战争是残酷、不可预测而又代价惨重的。
将下列图片的序号与相关的历史事件前的字母符号连接,正确的一组是()A①1940年,德国轰炸②公元前216年,迦③1914年,德军与机飞临伦敦上空,太基统帅汉尼拔率英法联军会战于马目标定为打垮英国领军队与罗马军队恩河。
皇家空军。
会战于坎尼。
a布匿战争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第二次世界大战A.①——c ②——a ③——b B.①——a ②——c ③——bC.①——b ②——c ③——a D.①——b ②——a ③——c●(2012·广西崇左)13. 一个月后,伦敦奥运会就要开幕了,我国选手将参加奥运会的马拉松比赛项目,而这个运动项目则源自世界古代史上的一次战争。
这次战争是A.希波战争 B.布匿战争 C.罗马内战 D.十字军东征●(2012·广东湛江)13.新航路开辟前,欧洲人想详尽了解东方文明,可以阅读意大利人撰写的A.《马可·波罗行纪》 B.《汉谟拉比法典》 C.《荷马史诗》 D.《海国图志》●(2012·湖南常德)13. 阿拉伯数字在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运用相当广泛,它的发明者和传播者分别是()AA.古代印度人、阿拉伯人 B.古代阿拉伯人、中国人C.古代印度人、巴比伦人 D.古代阿拉伯人、印度人●(2012·贵州六盘水)10.现代人类文明是在过去各个民族、各个区域文明冲撞和交融的基础上形成的。
【中考真题】福建省2024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附解析

【中考真题】福建省2024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1.下图为出土于各地的新石器时期文物,可用于佐证()A.中华早期文化分布较广B.游牧民族的狩猎场景C.“龙的文化”已经定型D.半坡居民的耕作生活2.子路问,“闻斯行诸”(听到就去做吗?)孔子说不行;冉有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可以。
有弟子对此表示疑惑,孔子说,冉有行事畏缩,所以鼓励他大胆去做,子路比较鲁莽,所以让他注意克制。
这体现了孔子注重()A.学而不厌B.因材施教C.温故知新D.不耻下问3.晋文公曾与诸侯会盟于河阳,并召周天子来参加。
这反映的是()A.国都变迁B.分封制走向瓦解C.百家争鸣D.大一统得到巩固4.琵琶源于西亚,现代维吾尔语称琵琶为“巴比特”(barbit),与古波斯语对琵琶的称呼“巴波特”(barbot)十分相似。
这一现象应缘于()A.丝绸之路B.北魏孝文帝改革C.隋大运河的开通D.郑和下西洋5.据表1可知,《齐民要术》()表1A.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B.强调因地制宜C.开创农书撰写的先河D.注重工具革新6.下图为某同学收集的诗词。
其研究的主题应是()A.对外关系的演变B.行政区划的变迁C.传统节日的魅力D.绘画技巧的成熟7.北宋时,南方主食以稻米为主,北方以面食为主;南宋时,南方的面食店日益增加。
该变化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温度差异B.土壤条件C.生活水平D.人口迁移8.史书记载,“契丹小儿初读书,先以俗语颠倒其文句而习之”,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契丹儿童便念成“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坐”。
这反映出当时的()A.重文轻武B.宋辽和战C.政权更迭D.民族交融9.《元史·百官志》记载,由宣政院掌管西藏军民事务。
该事件开启了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据此推断,下列机构在地区管辖上也起到类似影响的是()A.吏部B.刺史C.澎湖巡检司D.枢密院10.明朝在户部设置太仓库,“专备三边军饷”,与皇室的内库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