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湖北十一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定稿
2021届武汉市第十一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届武汉市第十一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英国学者泰勒认为:文化意识就是人们对于文化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认识活动。
文化意识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等。
在文学阅读中应注意培养下列几种意识:文化的挖掘意识。
文学反映的是人学、是社会学,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厚的人类社会文化知识。
读周作人那些以“平和冲淡”见称于世的美文,我们读到的不仅是恬淡从容、庄谐并出的风格,更重要的是了解了今人古籍、宇宙昆虫乃至故乡野菜、北京茶食的文化知识;读巴尔扎克的作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高老头悲苦的命运,而且体察到了当时封建贵族阶级的衰亡、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主宰一切的社会文化心态。
文化的挖掘意识就是对文学作品中写作主体在特定时代的心灵状态、生命状态、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的感悟。
北师大教授刘锡庆认为:“作文的本质是写作主体内在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其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
”这就需要学生阅读时不仅要读作品,还要读与作品相关的资料:作家传记、创作手迹,了解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风尚,这些与作品相关的文化知识对解读作品大有裨益。
文化的反思意识。
反思是一种再思考。
学生在阅读活动结束后,对自己的阅读理解、阅读感受以及阅读判断进行分析思考的一种心理需求和习惯。
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作品中反映的人的生存状态、生存意义、人与人交往沟通情况以及人所憧憬的理想必然与作家不同的文化取向和文化理想有关。
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作品,它作为文字符号总是负载着文化意义,这些文化意义深入到文学作品的深层,成为一种“底色”,学生通过艺术文本内部反观作品文化思想、文化意义,就是寻求这个“底色”的过程。
有些文学作品本身就包含了浓郁的文化反思意识:鲁迅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中深入剖析了中国国民的精神弱点;老舍则通过北京市民社会这个独特的角度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崭新的透视,体现了“笑中有所思”的艺术魅力。
2021年武汉市十一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1年武汉市十一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走正门王春迪老街有句俗语: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
贺家发迹早,起初,海爷还是个小油贩子时,贺家就已经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了。
然而,家有数座金山,不敌一个败子。
后来,贺府家道中落,只能靠典当度日。
一日,海爷路过贺府门前,看到有个不肖子孙正在卖一只枯瘦的看门狗,海爷不禁喟叹,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
昔日金玉满堂的贺府,如今只剩下一个金砖碧瓦做的空壳了。
贺府后来卖给了海爷。
因为地势高,地段好,海爷用它做起了油行的门面。
贺府后院有个百步宽的天井,青砖铺就,四周景色幽静。
还有几棵松柏,枝繁叶茂,傲然挺拔。
如此花园,中间竟然立着贺家的祠堂,迁也迁不走,拆又不能拆,看着让人堵得慌。
起初,每逢清明,贺家的子孙还三三两两地来祭祖。
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
常有人跟海爷建议,这帮不肖子孙把老祖宗的家底都给败光了,也没脸来了,干脆把那个祠堂拆了吧。
海爷却说,不可。
后院鸽子多,鸽子屎常落得到处都是,海爷吩咐下人,隔些日子把贺家的祠堂打扫干净。
到了清明,贺家没人来,海爷还让人烧香点烛,更新一些被老鼠啃坏的牌位。
转眼几十个春秋,海爷已白发苍苍。
一日,日过三竿,一阵锣鼓开道,老街的百姓跟水一样涌过去,随即,又像拍在岩石上一样分在两边。
海爷隐约看到,一个八人抬的轿子在人群中似水浪般起伏。
鸣锣十一响!这排场,唯京官才有!海爷微微闭着眼,低着头,垂着手,腰杆子挺直地跪在地上。
身后的家人,有的窃窃私语,有的自言自语,求佛保佑,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
不一会儿,轿子停在了海爷府前,下来一个官人,下了轿,经过海爷时,像经过一个脚底下的石子儿,啥也没说,径直走进海爷的油行。
身后,知府、知县以及各级官员都低着头鱼贯而入。
街坊们瞧这架势,心想,生意人恩怨多,海爷得罪人了。
湖北省重点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

湖北省重点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考试时间:2021年11月7日上午9:00—11:30 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知识分子心系国家命运、思索民族未来、忧虑人民疾苦,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在这一“筑梦圆梦”伟大历史进程中,知识分子的作用至关重要、不可或缺。
公共性是知识分子的职业特征,这就要求知识分子必须要关心公共社会生活,必须对社会生活产生正能量影响。
在构成知识分子的公共精神之中,家国情怀是维系知识分子职业标识和价值实现的重要内容。
为此,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必须要形成以爱国之心、报国之情、强国之志为核心的家国情怀,担负起职业职责和时代赋予的使命。
家国情怀已经积淀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在品格。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精炼地概括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
在中国历史上,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知识分子素来强调“内圣外王” 的致世理念和“以身许国”的救世情怀,自觉将个人追求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些精彩篇章向我们传递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高责人格和优秀品质。
家国情怀是滋养知识分子社会价值的必然素质。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需求。
知识分子的社会价值就在于通过“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回应所处时代最宏大最重要的问题,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实现自我价值。
这就需要深厚的家国情怀为知识分子社会价值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
人类历史的实践也证明,那些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璀璨印记和光辉形象的知识分子,无不胸怀国家、兼济天下、心系苍生,甚至是为了家国理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为我们矗立起了一道道广为传颂的精神丰碑。
2021届武汉市十一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1届武汉市十一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在数字经济时代,无论从事哪行哪业,都需要通过对数据资源的收集、整理、挖掘来提升效率。
大数据将成为未来最有价值的资源。
“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继土地、能源之后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浪潮集团董事长兼CEO孙丕恕说。
“短短几年里,大数据战略已经从全面总体布局,向各大行业、细分领域扩展延伸。
一系列战略规划的大布局体现了大数据发展驱动效应日趋凸现。
”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黄殿中表示,辨识和管控大数据风险成为监控国家安全能力的试金石,也是体现国家安全的“晴雨表”。
为保障大数据安全,中央网信办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指挥协调与落地部署工作。
在顶层设计方面,中央网信办协同相关单位,在网络安全、信息化发展和大数据应用等方面,共同促进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增补完善和相应国家战略政策的落地出台;在安全审查方面,进一步防范信息安全产品与技术应用领域的潜在隐患和安全风险,为公民、国家信息主权和数据主权的保护提供切实支撑。
(摘编自李政葳《构建大数据健康发展的安全生态环境》,《光明日报》2017年5月29日)材料二:为了使学生资助工作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很多地方和学校纷纷“出招”。
上海市建成了“上海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为资助工作的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东北师范大学以数学建模的方式,立足于10万余条数据信息,确立了新的“量化测评模型”。
这些大数据的手段不仅能够“精准”地找到资助对象,还能更加切合实际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找到精准的切入点。
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郑庆华介绍,学校利用大数据平台可以每天实时采集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信息,并进行实时分析,对学生成绩下降、迟到早退、消费反常、上网成瘾等异常行为进行实时预警。
郑庆华说:“通过大数据平台对经济困难学生的隐形特征挖掘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学生普遍存在提高自信心、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明晰职业规划、开拓国际视野、增强创新精神等发展性需求。
最新-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 精品

最新-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精品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 202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钢笔或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选择题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倾轧/轧账里弄/卖弄模板/模样疏浚/怙恶不悛........B.刨冰/刨除纤尘/纤细毗邻/庇护楔子/锲而不含........C.押解/解元殷红/殷勤埠头/阜盛哮喘/命途多舛........D.宿雨/星宿绯红/菲薄漫溯/朔风数九/数见不鲜........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合龙震撼雕梁画栋张皇失措 B.安详诟骂川流不息没精打彩 C.文身雾蔼一如继往云销雨霁 D.装璜防范以德报怨陨身不恤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的研究成果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令世界侧目。
B.夏日的东湖,风光旖旎,水光潋滟,岸柳阴阴,秀色可餐。
C.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表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将作为重点予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划呼之欲出。
D.人们在某些方面遇到困惑时,总希望听听专家的指导和建议,而专家也确实起到了答疑解惑的作用,长此以往,专家和公众就形成了较为牢固的信赖关系。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去年以来,由于日方在钓鱼岛问题上接连采取错误举措,使中日关系正常发展受到了严重干扰。
B.2021年10月13日,外交部副部长宋涛召见泰国、老挝、缅甸驻华大使,就载有我船员的货船在湄公河遇袭、导致多名中国船员身亡事件提出紧急交涉。
湖北省鄂南高中等十一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鄂南高中黄冈中学黄石二中荆州中学龙泉中学武汉二中孝感高中襄阳四中襄阳五中宜昌一中夷陵中学2022届高三湖北十一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2021年12月8日9:30-11:30考试用时:150分钟全卷满分:150分☆祝考试顺利☆一、现代诗文阅读(20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从近代美学观点看,王国维所用名词似待商酌。
他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就是“移情作用”,“泪眼问花花不语”一例可证。
移情作用是凝神注视,物我两忘的结果,叔本华所谓“消失自我”。
所以王氏所谓“有我之境”其实是“无我之境”(即忘我之境)。
他的“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实例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都是诗人在冷静中所回味出来的妙境(所谓“于静中得之”),没有经过移情作用,所以实是“有我之境”。
与其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似不如说“超物之境”和“同物之境”,因为严格地说,诗在任何境界中都必须有我,都必须为自我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
“泪眼问花花不语”,“徘徊枝上月,空度可怜宵”,都是同物之境。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兴阑啼鸟散,坐久落花多”,都是超物之境。
王国维说:“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他认为“有我之境”比“无我之境”品格较低,不过没有说明此优于彼的理由。
英国文艺批评家罗斯金(Ruskin)主张相同。
他诋毁起于移情作用的诗,说它是“情感的错觉”,以为第一流诗人都必能以理智控制情感,只有第二流诗人才为情感所摇动,失去静观的理智,于是以在我的情感误置于外物,使外物呈现一种错误的面目。
这也只是片面的真理。
情感本身自有它的真实性,事物隔着情感的屏障去窥透,自另现一种面目。
诗的存在就根据这个基本事实。
如依罗斯金说,诗的真理必须同时是科学的真理。
这显然是与事实不符的。
2021年武汉市第十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年武汉市第十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我们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对文化本质缺乏认识,没有一个应对政策,这是文化所面临的冲击,文化遗产一定会被这种高速的现代化、城市化、旅游化所破坏。
本来中国文化是多样的,不论汉唐,还是从春秋战国以来的楚文化、齐文化、吴越文化、巴楚文化,就是近百年的北京、上海、天津这三个直辖市的文化也完全不一样。
北京是政治精英文化;上海是商业文化为主,当然也有精英;天津是市井文化。
世界上哪个国家也没有中华民族的文化这么缤纷灿烂,中国从春秋战国以来的所有文化板块,直到现在还是活着的。
中国虽然城市破坏很严重,但地域性格还是人文气质的。
可是世界上也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现在这样,600 多个城市基本上千篇一律,残余的历史街区已经支离破碎,有的甚至一点踪迹都没有留下。
15 年以来,“造城运动”已经将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全部卷土重来一次,抹去历史记忆,彼此克隆,使中国城市像蚂蚁一样彼此相像。
同时,堆满了罗马花园、意大利广场、美国小镇、英国郡。
世界上只有像杜塞尔多夫(“二战”时候被炸平的城市)、华沙或者唐山大地震后城市才会重建。
但是塘沽滨海新区的一次建筑师的高峰论坛曾打出一个主题词——“有多少城市可以重来?”后来我专门做了一个演讲,我说城市不能重来,每个城市里有大量的文化遗产,有物质的、非物质的,有地上的、地下的,连街道的名字都是文化遗产。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其中与建筑师的无能、急功近利、趋炎附势有很大关系。
开发商想要建几个好卖的房子,他们就在网上找几个个别的城市热销的房子加以改头换面。
作家们、艺术家们会打著作权的官司,但是没有一个建筑师打著作权官司,因为天下建筑一大抄,这样建设出来的城市怎么可能不一样?此外,中国的城市不是线性发展,而是突然变化的,进行的是一场世界城市史上绝无仅有的全国性的“造城运动”,建筑师不可能在短时间里有那么快的速度设计出各式各样的建筑。
2021届湖北省高三第一次11校联考作文“天才王勃英年早逝”写作指导及范文

2021届湖北省高三第一次11校联考作文“天才王勃英年早逝”写作指导及范文【作文原题】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语文课上,老师介绍王勃的生平:他勤奋好学,六岁能诗,诗情英迈;九岁时,撰写《指瑕》十卷,指出颜师古所注《汉书》错误;十六岁科试及第;任沛王府修撰,沛王与英王斗鸡,写《檄英王鸡》为沛王助兴,被高宗斥责“身为博士,不行劝诫,反作檄文,夸大事态”而免官;后私杀官奴,再次被贬;滕王阁盛会上,他一挥而就,成就千古绝唱《滕王阁序》;王勃在探望父亲途中,溺水而死,年仅二十六岁。
老师还介绍了唐人裴行俭对他的评价:他认为王勃“虽有才华,却浮躁浅露",并评论说,“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意为,要想实现远大志向,应当先培养器量见识,其次才是文才技艺。
王勃过人的才华和坎坷的经历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王勃英年早逝,让同学们喟叹不已;而裴行俭的“致远”一词,又让同学们陷入沉思。
他们纷纷发言,有人说,才高致远;有人说,行稳致远;有人说,经历风雨,才能致远……假如你在这堂课上参与讨论,你会阐述怎样的看法?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审题1、试题设置的情境任务:在语文课上参与讨论,话题要从王勃人生经历谈起,中心是发表对“士之致远”的看法。
2、格式要求:发言稿格式。
3、立意两个方向:(1)肯定王勃,强调其“才高”:“才高致远”理由:a、写出千古奇文,文坛留名,可算“致远”;B、勤奋好学,积累深厚,故而“致远”;C、经历人生坎坷,领悟生活哲理,保持乐观豁达,故能写出境界开阔、文辞优美之作,达到人生高度,亦为“致远”。
(2)否定王勃,强调需“器识”:虽“才高”,但“器识”不足,难以“致远”——器才并重,方能致远理由:a、英年早逝,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令人遗憾,不算“致远”;b、个性有缺,浮躁浅露,见识短,缺少敬畏之心,难以“致远”;c、境界不高,器量不足,行而不稳,不能谨言慎行,难以“致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南高中黄冈中学黄石二中荆州中学龙泉中学武汉二中孝感高中襄阳四中襄阳五中宜昌一中夷陵中学2021届高三湖北十一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命题学校:夷陵中学命题人:崔莹审题人:周珍考试时间:2020年12月9日上午9:00—11:30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
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
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
《尚书•尧典》曾这样记载观象授时,上古的人们便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
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
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
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
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
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
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
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
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
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年,达到中国历法的巅峰;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
进入明代和清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
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
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
其次,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
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
(摘编自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材料二历法源于天文,古代天文与历法是一回事。
夏、商、周三代处于观象授时时期,直到战国初公元前427年发明《殷历》“甲寅元”(四分历),中国才进入历法时代。
观察太阳的运行规律,古人形成了“日”与“年”的时间概念。
太阳东升西落,一个白天一个夜晚合为一日。
中国古代最主要纪日的方法是干支法,即运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合成六十甲子循环纪日。
据可靠资料,公元前720年,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至今近三千年,干支纪日从未间断过,成为世界上迄今所知最长的纪日文字记载。
古人立竿测影,日影最长的一天定为冬至日,夜晚最长。
日影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日,白昼最长,每年春夏秋冬循环一次。
《尚书·尧典》载“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表明夏商时期古人已确定回归年长度为366日,即从冬至到下一个冬至的时间(称为一“岁”)。
至迟到春秋时期,后人更加精确测定回归年长度为365又1/4日。
历史上采用过的纪年方法有王位纪年法、岁星纪年法、太岁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
自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到民国(1911年),年号纪年法与干支纪年法一直并用,如1898年戊戌(干支纪年)变法,是光绪二十四年。
月相的变化使先民掌握了时间长度“月”。
至迟到春秋时期观测出月相从满月(望)到下一个满月平均需要29.53日。
12个月约为354日,与回归年365又1/4日相差11日。
每三年差33日多,超过一个月。
古人为调配月与回归年的长度,采用了“置闰”的方法,保证月份与季节的相应。
春秋时期,天文学家已经掌握了十九年七闰的规律。
调配年、月、日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历法的主要任务,也是历史上频繁改历的原因。
古人通过“观象授时”,至战国时已形成完整的二十四节气。
这是一套农事历,指导农耕生产,每一节气均与二十八宿、北斗的运行、土圭测影长度、各地物候相关联。
(摘编自光明日报《中国古天文历法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一项是(3分)A.天文学不是一门新的科学,它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我们很容易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发现它的一些知识和观念。
B.从西汉到唐代中国古代天文学逐渐走向成熟,除了留心记录奇异天象外,还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的精度,后者是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
C.宋元时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
颁行的历法最多、数据最精、大型仪器最多、恒星观测最勤,且有些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
D.干支法是指运用十天干、十二地支组合成六十甲子进行循环纪日的一种纪日法。
它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纪日方法,同时也是世界上迄今所知出现时间最早的纪日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相同,但是不同历法的历元和岁首仍有不同。
B.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产生时间早于历法。
天文学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期,而历法源于天文,直到《殷历》的出现才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历法时代。
C.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这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D.戊戌变法发生于光绪二十四年,不同在于前者属于干支纪年,后者属于年号纪年。
这说明在1898年还存在着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兼用的现象。
3.不属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研究范畴的一项是(3分)A.记录星象预测吉凶B.观察天文预测节气C.测量天体坐标位置D.研究天体内部规律4.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观象授时”的含义和意义。
(4分)5.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蹦蹦跳跳的游戏余华在街头的一家专卖食品和水果的小店里,有一张疲惫苍老的脸,长年累月和饼干、方便面、糖果、香烟、饮料们在一起,像是贴在墙上的陈旧的年历画,这张脸的下面有身体和四肢,还有一个叫林德顺的姓名。
现在,林德顺坐在轮椅里,透过前面打开的小小窗口,看着外面的街道,一对年轻的夫妇站在街对面的人行道上,他们都是侧身而立,他们中间有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男孩穿着很厚的羽绒服,戴着红色的帽子,脖子上扎着同样红色的围巾。
可是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男孩却是一身寒冬的打扮。
他们三个人站在街道的对面,也就是一家医院的大门口,他们安静地站在嘈杂进出的人群中间,作为父亲的那个男人双手插在口袋里,侧着脸始终望着大门里面的医院,他的妻子右手拉着孩子的手,和他一样专注地望着医院,只有那个男孩望着大街,他的手被母亲拉着,所以他的身体斜在那里,男孩的眼睛热爱着街道,他的头颅不停地摇摆着,他的手臂也时常举起来指点着什么,显然他还在向他的父母讲述,可是他的父母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过了一会,男孩的父母迎向了医院的大门,林德顺看到一个发胖的护士和他们走到了一起,站住脚以后,他们开始说话了。
男孩的身体仍然斜着,他仍然在欢欣地注视着街道。
那个护士说完话以后,转身回到了医院里面,男孩的父母这时候转过身来了,他们拉着儿子的手小心翼翼地走过街道,来到了林德顺小店的近旁。
父亲松开儿子的手,走到林德顺的窗口,向里面张望。
林德顺看到一张满是胡子茬的脸,一双缺少睡眠的眼睛已经浮肿了,白衬衣的领子变黑了。
林德顺问他:“买什么?”他看着眼皮底下的桔子说:“给我一个桔子。
”“一个桔子?”林德顺以为自己听错了。
他伸手拿了一个桔子:“多少钱?”林德顺想了想后说:“给两毛钱吧。
”他的一只手递进来了两毛钱,林德顺看到他袖管里掉出了几个毛衣的线头来。
当这位父亲买了一个桔子转回身去时,看到那边母子两人正手拉着手,在人行道上玩着游戏,儿子要去踩母亲的脚,母亲则一次次地躲开儿子的脚,母亲说:“你踩不着,你踩不着……”儿子说:“我能踩着,我能踩着……”这位父亲就拿着桔子站在一旁,看到他们蹦蹦跳跳地玩着游戏,直到儿子终于踩到了母亲的脚,儿子发出胜利的喊叫:“我踩着啦!”父亲才说:“快吃桔子。
”林德顺看清了男孩的脸,当男孩仰起脸来从父亲手中接过桔子的时候,林德顺看到了一双乌黑发亮的眼睛,可是男孩的脸却是苍白得有些吓人,连嘴唇都几乎是苍白的。
然后,他们又像刚才在街道对面时一样安静了,男孩剥去了桔子皮,吃着桔子在父母中间走去。
林德顺知道他们是送孩子来住院的,今天医院没有空出来的床位,所以他们就回家了。
第二天上午,林德顺又看到了他们,还像昨天一样站在医院的大门口,不同的是这次只有父亲一个人在向医院里面张望,母亲和儿子手拉着手,正高高兴兴地玩着那个蹦蹦跳跳的游戏。
隔着街道,林德顺听到母子两人喊叫:“你踩不着,你踩不着……”“我能踩着,我能踩着……”母亲和儿子的声音里充满了欢乐,仿佛不是在医院的门口,而是在公园的草坪上。
男孩的声音清脆欲滴,在医院门口人群的杂声里,在街道上车辆的喧嚣里脱颖而出:“我能踩着,我能踩着……”接着,昨天那个发胖的护士走了出来,于是这蹦蹦跳跳的游戏结束了,父母和孩子跟随着那个护士走进了医院。
大约过了一个星期,也是上午,林德顺看到这一对年轻的夫妇从医院里走了出来,两个人走得很慢,丈夫搂着妻子的肩膀,妻子将头靠在丈夫的肩上,他们很慢很安静地走过了街道,来到林德顺的小店前,然后站住脚,丈夫松开搂住妻子的手,走到小店的窗口,将满是胡子茬的脸框在窗口,向里面看着。
林德顺问他:“买一个桔子?”他说:“给我一个面包。
”林德顺给了他一个面包,接过他手中的钱以后,林德顺问了他一句:“孩子好吗?”这时候他已经转过身去了,听到林德顺的话后,他一下子转回脸来,看着林德顺:“孩子?”他把林德顺看了一会后,轻声说:“孩子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