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能力概念及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吸收能力理论视角下数字文化企业高质量创新评价研究

 吸收能力理论视角下数字文化企业高质量创新评价研究

吸收能力理论视角下数字文化企业高质量创新评价研究作者:韩东林巫政章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22年第06期摘要:在對高质量创新的概念、内涵和特征作出明确界定的基础上,以吸收能力理论为切入点构建数字文化企业高质量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熵权TOPSIS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57家数字文化上市公司2016-2020年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创新产出质量占据高质量创新主导地位;数字文化企业高质量创新综合水平得分普遍较低,但整体水平处于稳定上升趋势;高质量创新内在要素水平差异性显著;高质量创新内在要素耦合协调度由严重失调向优质协调转变。

最后,根据数字文化企业高质量创新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数字文化企业;高质量创新;吸收能力理论;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度模型一、引言目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战略”到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已成为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与战略支撑。

企业作为创新活动的主体,具备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商品并通过市场获取回报的内在需求。

但现阶段,中国企业对创新的认知大多仍停留在“重数量轻质量”层面,创新成果质量不足、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品结构长期处于低端锁定等问题亟待解决,企业创新战略迫切需要从模仿和追赶式的数量型创新向高质量创新转换[1]。

2017年,文化部颁布《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意见首次将数字文化产业定义为以文化创意为核心,依托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呈现技术更迭快、生产数字化、传播网络化、消费个性化等特点的新型产业。

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颁布《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结合新时代发展要求对数字文化产业作出总体布局与顶层设计,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疫情期间,大多数行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但以数字文化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宅经济”却异军突起,在保就业促消费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表面活性剂文献综述

表面活性剂文献综述

表面活性剂一、表面活性剂的性质1.表面活性剂的定义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是指加入少量能使其溶液体系的界面状态发生明显变化的物质。

具有固定的亲水亲油基团,在溶液的表面能定向排列。

表面活性剂分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包括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两性表面活性剂、复配表面活性剂、其他表面活性剂等。

2.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点表面活性剂分子具有独特的两亲性:一端为亲水的极性基团,简称亲水基,也称为疏油基或憎油基,有时形象地称为亲水头,如-OH、-COOH、-SO3H、-NH2;另一端为亲油的非极性基团,简称亲油基,也称为疏水基或憎水基,如R-(烷基)、Ar-(芳基)。

两类结构与性能截然相反的分子碎片或基团分处于同一分子的两端并以化学键相连接,形成了一种不对称的、极性的结构,因而赋予了该类特殊分子既亲水、又亲油,但又不是整体亲水或亲油的特性。

表面活性剂的这种特有结构通常称之为“双亲结构”(amphiphilic structure),表面活性剂分子因而也常被称作“双亲分子”。

3.表面活性剂的性质表面活性剂通过在气液两相界面吸附降低水的表面张力,也可以通过吸附在液体界面间来降低油水界面张力。

许多表面活性剂也能在本体溶液中聚集成为聚集体。

囊泡和胶束都是此类聚集体。

表面活性剂开始形成胶束的浓度叫做临界胶束浓度或CMC。

当胶束在水中形成,胶束的尾形成能够包裹油滴的核,而它们的(离子/极性)头能够形成一个外壳,保持与水接触。

表面活性剂在油中聚集,聚集体指的是反胶束。

在反胶束中,头在核,尾保持与油的充分接触。

表面活性剂系统的热动力学很重要,不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

因为表面活性剂系统代表的是介于有序和无序物质状态之间的系统。

表面活性剂溶液可能含有有序相(胶束)和无序相(自由表面活性剂分子和/或离子)。

胶束——表面活性剂分子的亲脂尾端聚于胶束内部,避免与极性的水分子接触;分子的极性亲水头端则露于外部,与极性的水分子发生作用,并对胶束内部的憎水基团产生保护作用。

2. 知识溢出_一个文献综述_赵勇

2. 知识溢出_一个文献综述_赵勇

知识溢出:一个文献综述*赵 勇 白永秀 内容提要:知识溢出是解释集聚、创新和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概念之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溢出的研究单元从企业转向了空间,在城市与区域空间范围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文以知识溢出为主题,从集聚、创新和区域经济增长三个方面,按照文献的发展脉络与逻辑关系对知识溢出的发生机制以及知识溢出对集聚、创新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并基于空间层面,分析了目前知识溢出研究在方法和内容上的最新趋势。

关键词:知识溢出 创新 集聚 知识生产函数 区域经济增长一、导 论知识溢出是内生增长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等经济学分支解释集聚、创新和区域增长的重要概念之一。

①在经济学文献中,Arrow(1962)最早阐明了知识的累积过程及其经济涵义,Romer(1986,1990)在此基础上明确指出,技术知识的非竞争性和部分排他性特征是知识溢出发生的根本原因,并将知识作为独立要素引入生产函数,建立了知识溢出的内生增长模型。

在Arrow(1962)和Romer(1986)的开创性研究基础上,知识溢出的研究最初主要局限于创新与技术进步的文献当中,以企业为研究对象,使用Griliches-Jaffe知识生产函数分析知识生产与溢出。

在代表性的知识生产函数中,企业将新的经济知识作为创新活动的投入,创新产出作为创新投入的函数。

企业的新知识既能促进本企业生产具有排他性的产品,也能溢出到其他企业并促进这些企业的创新,这些创新的技术知识又会溢出,从而形成不间断的企业间相互知识溢出,使得创新收益递增。

但大量经验研究显示,在企业微观水平上,创新投入与产出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决定性关系,知识生产与总体经济活动水平有关表明外部性的存在,这种关系在城市和区域等较广的范围内则比较显著,将企业作为知识溢出的观察对象并不合适(Audretsch and Feldman,1996,2004)。

在这种背景下,许多学者转向空间研究知识的外部性,强调知识外部性的动态特征,特别是在城市与区域空间范围内探讨知识在空间溢出的机制,以及知识溢出促进集聚、创新和增长过程中的空间特征。

《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路径研究》范文

《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路径研究》范文

《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路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迅速进步,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创新已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在这个过程中,吸收能力作为企业获取、消化和应用新知识的重要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逐渐凸显。

本文旨在探讨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路径,分析其内在机制和作用机理,以期为企业提升创新绩效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背景吸收能力概念源于企业知识管理理论,主要指企业识别、获取、消化和应用新知识的综合能力。

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普遍认为吸收能力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市场拓展等方面具有显著影响。

创新绩效则是指企业在创新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是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

三、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路径1. 识别与获取知识吸收能力的第一步是识别和获取新知识。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需要不断地从内外部环境获取新的知识和信息,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技术变革。

这种识别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对于企业而言至关重要。

2. 消化与整合知识获取新知识后,企业需要将其消化并整合到自身的知识体系中。

这一过程需要企业具备一定的吸收能力,包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只有将新知识与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相结合,才能产生新的创意和想法。

3. 创新活动与实施消化和整合知识后,企业将进入创新活动阶段。

这一阶段需要企业将新的知识和想法转化为实际的产品或服务,并付诸实施。

这一过程同样需要企业具备强大的吸收能力,以确保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实施效果的最大化。

4. 创新绩效的体现通过上述三个阶段,企业的创新活动将最终体现在创新绩效上。

创新绩效不仅包括产品或服务的市场表现,还包括企业的技术进步、管理效率提升等方面。

吸收能力强的企业,其创新绩效往往更为显著。

四、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对不同行业的企业进行实证研究。

通过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发现企业的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文献综述的内容及格式要求

文献综述的内容及格式要求

文献综述的内容及格式要求一、内容要求:文献综述是在研究选题确定后(或选题虽末最终确定,但至少已确定了比较具体的研究方向),并在大量搜集、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相关课题或相关领域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的综合性介绍,目的是理清本课题已有的研究基础及尚存的研究空间,它既可以给研究者在充分借鉴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深化本课题的研究指明方向,还可以帮助读者(或论文审阅者)明确本研究的新意所在。

因此,写好文献综述,对于课题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文献综述的结构一般由下列成份构成:1、标题。

文献综述的标题一般多是在论文选题的标题后(若选题尚未最终确定,也可以以研究方向为名)加“研究综述”或“文献综述”字样。

2、提要或前言。

此部分一般不用专设标题,而是直接做为整个文献综述的开篇部分。

内容是简要介绍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果本课题涉及到较前沿的理论,还应对该理论进行简要介绍;最后要介绍研究者搜集的资料范围及资料来源,其中要讲清查阅了哪些主要著作、在网络中查询了哪些资料库(如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并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搜索(如通过输入“关键词”或“作者名”或“文章名”进行搜索,一般用精确匹配),共搜索到的相关论文的篇目数量多少,对自己有直接参考价值的论文有多少等信息。

3、正文。

这是文献综述的核心部分。

应在归类整理的基础上,对自己搜集到的有用资料进行系统介绍。

撰写此部分时还应注意以下两点:其一、对已有成果要分类介绍,各类之间用小标题区分。

以下是常见的分类线索:按时空分类(如:本课题的研究历史与研究现状、国外研究现状与国内研究现状);按本课题所涉及的不同子课题分类;按已有成果中的不同观点进行分类,等等。

其二、既要有概括的介绍,又要有重点介绍。

根据自己的分类,对各类研究先做概括介绍,然后对此类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进行重点介绍。

重点介绍时要求要点明作者名、文献名及其具体观点。

无论是概括介绍还是重点介绍的文献资料均要求将文献来源在参考文献中反映出来,但不要求一一对应。

光甘草定透皮吸收的影响因素研究

光甘草定透皮吸收的影响因素研究

天津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光甘草定透皮吸收的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学院中药学院专业药物制剂学生姓名赵丽娜学号 201014080099指导教师王艳老师天津中医药大学2013年5月毕业论文诚信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学位论文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在网上发表的论文。

特此声明。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学位申请人:赵丽娜指导老师:王艳授予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答辩日期:目录摘要 (5)Abstract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论文正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绪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光甘草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经皮给药系统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光甘草定透皮吸收实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

吸收能力概念及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吸收能力概念及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吸收能力概念及影响因素文献综述吸收能力是指生物体摄取某种物质的能力,可以体现出生物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速度和效率。

吸收能力的高低对生物体的发展和生长极为重要,因此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概念、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吸收能力进行综述。

一、吸收能力的概念吸收是生物体内外物质交换的重要途径之一,特别是营养素进入后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等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吸收能力是指在单位时间内,生物体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所具有的能力。

与吸收相关的物质主要是营养物质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以及微量元素等。

生物体吸收营养物质的速度和效率取决于吸收部位的活性程度、生物体的代谢状态和周围环境的影响等。

二、影响吸收能力的因素1.生物体本身的特征生物体的类型、个体差异、年龄等因素都会影响其吸收能力。

例如,动物的消化道结构不同,不同物种对不同营养成分的吸收能力也有不同。

另外,生物体在不同阶段的生命周期中,其代谢需要和生长发育特点不同,对营养的吸收能力也不同。

2.外部环境的因素外部环境包括物种的生境、食物、温度和湿度等因素。

环境差异也会造成不同物种对于营养素吸收能力的变化。

例如,动物在高海拔和寒冷环境中,对能量的获得需要更多的代价,因此对营养素的吸收能力需要更高。

3.营养物质结构特点营养物质的大小、分子结构、电荷大小等都会对其在消化道中的吸收造成影响。

比如,大分子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过程相对较复杂,需要一系列酶的参与。

而碳水化合物和脂质类营养成分相对而言则较容易被吸收。

4.食物的加工方式食物在加工过程中会影响其中营养素的含量及结构,从而影响其在消化道内的吸收。

例如,食物过度加工或油炸会导致营养素丧失严重,也会让食物对生物体的消化和吸收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三、提高吸收能力的措施为了充分发挥吸收能力的优势,生物体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提高其各种营养素的摄取能力。

1.食物的选择和摄入量的平衡合理的膳食搭配可以有效提高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吸收能力。

每日食谱应该包括五大类食物,包括谷物、蔬菜、水果、肉类和乳制品等食物。

减氮配施生物炭对农作物氮素吸收利用影响的研究进展 文献综述

减氮配施生物炭对农作物氮素吸收利用影响的研究进展 文献综述

减氮配施生物炭对农作物氮素吸收利用影响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减氮配施生物炭是一种控制农业氮素流失、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

生物炭具有高碳含量和多孔结构,对氮素的吸附和保持有良好效果。

本文将综述减氮配施生物炭对农作物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的研究进展。

一、生物炭的特性生物炭是由生物质热解或燃烧得到的有机碳材料,在农业上主要用于改善土壤质地和提供肥力。

它具有高孔隙度和大比表面积,能够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改善通气性和提供生态条件。

此外,生物炭表面带有负电性,可以吸附和保持氮素,并在土壤中稳定存储,从而减少氮素的损失和迁移。

二、生物炭对农作物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1. 促进根系生长和分泌生物炭可以提供良好的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促进根系的发育和分泌物的分泌,从而增加农作物对氮素的吸收能力。

研究表明,添加生物炭可以显著增加作物的根长、根表面积和根系分叉数,提高根系对氮素的吸收能力。

2. 提高土壤氮素的供应能力生物炭作为一种碳质材料,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养分存储能力。

它能够吸附土壤中的氮素,并在土壤中稳定储存,从而增加土壤中的有效氮素含量。

研究发现,配施生物炭可以显著提高土壤中氨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增加土壤氮素的供应能力,促进农作物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

3. 调节土壤氮素的转化和氮素肥料的利用率生物炭不仅可以吸附土壤中的氮素,还可以影响土壤中氮素的转化过程。

研究发现,在生物炭的影响下,土壤中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的速率减缓,氮素的转化速度相对较慢,从而减少氮素的损失。

此外,生物炭还可以提高农作物对氮素肥料的利用率,减少氮素的农化效应。

4. 降低农业氮素流失和环境污染农业氮素的不合理利用会导致氮素的损失和环境污染。

生物炭的吸附和保持能力可以有效地减少氮素的流失,特别是抑制硝酸盐和氨挥发的现象。

研究表明,配施生物炭可以显著降低土壤氮素流失,减少氮素对地下水和表面水体的污染。

综上所述,减氮配施生物炭对农作物氮素吸收利用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吸收能力概念及影响因素文献综述【摘要】吸收能力理论提出已21年,而对吸收能力的研究仍然比较分散。

本文通过从研究发展的角度对吸收能力相关文献的梳理,对吸收能力的概念、研究视角、影响因素进行阐述。

【关键词】吸收能力;影响因素;文献综述吸收能力的提出已有21年了,对吸收能力的研究也日渐增多,然而由于知识吸收能力概念比较抽象,晦涩难懂,只能间接测量的特点,对吸收能力的研究仍比较困难。

现有的研究仍比较分散。

然而,由于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一体,组织保持对外部知识的开放,并提高自己的吸收能力越来越重要。

一、吸收能力的概念及内涵吸收能力的概念起源于熊彼特主义经济理论关于研发活动和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研究,cohen&levinthal(1989)年最先将吸收能力引入战略管理领域,并将其定义为:通过知识的识别、消化、利用过程向外部知识学习的能力。

1990年cohen&levinthal 对吸收能力概念进行修正,将吸收能力重新定义为企业评估、内化并应用外部新知识,并使之商业化的能力。

并指出吸收能力是先前创新活动和问题解决的副产品,依赖于组织内部成员的个体吸收能力。

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是企业过去知识存量的函数,具有累积性和路径依赖的特点。

cohen&levinthal(1990)对吸收能力的研究开创了关于吸收能力方面研究的先河。

在cohen&levinthal(1990)年对吸收能力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后,很多学者对吸收能力进行了相关研究并重定义。

movery&oxley (1995)从国家的层面出发对吸收能力进行重定义。

认为吸收能力是一系列的技能,包括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和外部技术内部化得到能力,用于处理技术转移中的隐性知识及国内企业对国外引进技术的改进。

kim(1998)认为吸收能力是外部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新知识的创新能力的集合,包括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lane&lubatkin(1998)基于“老师—学生”企业的一对一对偶关系,提出相对吸收能力(relative absorptive capacity)的概念,认为吸收能力取决于两者之间知识水平的匹配程度。

利用两个企业具有相似的知识基础、组织结构和激励政策及主导原则来解释相对吸收能力。

van den bosch&volearda&boer(1999)以行为化理论为基础,将吸收能力定义为组织学习中的一个调节变量,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分析了吸收能力和知识环境共同演化的作用机制。

van den bosch&volearda&boer(1999)从组织层面分析了吸收能力的动态性质,及吸收能力的过程不是一个单环的学习过程,而是不断重复、螺旋上升的动态发展过程。

认为吸收能力的组织决定因素除了cohen&levithal(1990)提出的先验知识外,还包括组织结构和整合能力。

zahra&george(2002)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的观点,认为吸收能力是企业不断创造和利用知识的动态能力,是企业组织惯例和程序的集合,包括获取(acquire)、内化(assimilate)、转化(transform)和开发(exploit)知识形成动态能力的过程。

并将吸收能力划分为潜在吸收能力和实现吸收能力两大类别。

zahra&george(2002)建立模型,认为外部知识来源和组织过去的经验通过一个激发事件影响企业的潜在吸收能力,而潜在吸收能力则通过社会整合机制想实现吸收能力转化,吸收能力(包括潜在吸收能力和实现吸收能力)在收益独占性这样一个因素的影响下,指引企业达到竞争优势。

这样该定义将吸收能力与企业的竞争优势结合起来,强调了吸收能力的战略特性,这适应了很多研究,之后的很多研究是建立在zahra&george(2002)的研究基础上做的。

todorova&durisin(2007)在经验研究的基础上,对吸收能力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认为吸收能力是企业对知识利用的一个动态的,不断反馈的过程。

包括知识评价、知识获取、知识转换或消化和知识利用四个阶段。

二、吸收能力影响因素本文将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基于企业层面归结为下面五点:先验知识基础、内部组织机制、内外部知识特点、学习强度、组合能力。

先验知识基础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知识积累,也包括企业内员工知识的重叠性、多样性,企业员工的教育程度等。

企业内部的知识积累是企业知识存量和结构的体现,包括企业拥有的基本技能、科技知识、专利数目、设备情况、市场知识、共同语言等。

企业先前的知识积累越雄厚,企业对外部知识的评估和认知能力越强,企业越容易选择与自身知识结构相容的知识,提升企业的吸收能力(cohen&levinthal(1990),zahra&george(2002),erikxon et al(2003))。

企业员工知识的重叠性、多样性以及企业员工的教育程度反应了企业是否能够有效抓住外部科技机会的能力(cohen&levinthal(1990))。

一定的员工知识重叠有利于企业内部的交流沟通,而过度则对抓住外部科技机会不利(cohen&levinthal(1990))。

相反,一定的员工知识多样化有利于企业抓住外部科技机会,而过度则会导致企业内部员工交流障碍,从而阻碍企业感知外界科技机会(cohen&levinthal(1990),jan,rene&theo(2003))。

企业员工的教育程度则对企业吸收能力——获取、消化、转化能力都有着正向作用(cohen&levinthal (1990),vinding(2000),anker(2003),tobias(2005))。

内部组织机制主要包括组织的内部结构、认知及行为等因素。

zahra&george(2002)将此统称为社会整合机制,zahra&george (2002)认为,社会整合机制是组织中潜在吸收能力像实现吸收能力转变的权变变量,并决定转化率的高低。

也就是说及时组织能够从外部获得大量知识和技术,如果没有适宜的内部组织管理机制与之相匹配,仍然不能转化为实现吸收能力,从而无法保证其创新绩效。

cohen&levinthal(1990)也曾指出,组织的吸收能力是个体吸收能力的函数,而不是简单加总。

吸收能力依赖于哪些能够促使个体学习想组织层面分享、沟通和转移的过程和惯例。

也就是说,组织机制在构建吸收能力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作用。

企业的组织结构会影响知识的组织形式,影响知识的传递路径,从而对知识的利用速度和程度产生影响,进一步影响企业吸收能力的效果(van denbosch&volearda&boer(1999))。

内外部知识特点主要指企业对外部知识的熟悉程度、知识与技术的隐形程度、与独特的知识和资产相联系的技术、程序、人员与资源的相互依赖程度。

由于知识吸收能力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cohen&levinthal(1990)),因此企业已有的知识基础决定给了其对外部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进而对知识吸收的效率产生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相关的知识基础、相似的公司政策、近似的主导逻辑(lane&lubatkin(1998),dyer&singh(1998),ahuja&katilu (2001))对于企业的吸收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知识或技术的隐形程度越高,则越不利于对其进行编码,其传播和吸收的难度也就越大(kogut&zander(1992),simonin(1999),szulanski (1996))。

szulanski(1996)提到知识的粘性(stickiness),说明有些知识的特性即是与相联系的技术、程序、人员与资源依赖性强,从而在客观上要求知识吸收企业而需要拥有与其索要获得的外部知识想匹配的组织资源,特别市具有高度兼容性的知识处理系统。

学习强度指企业对于学习新知识的迫切程度和努力程度。

通常反映在r&d投入上。

研发投入有助于企业增加识别先进知识和获取先进知识的能力,研发资金的多少和研发强度影响企业的吸收能力(cohen&levinthal(1990),rocha(1991),veuglers(1997),cantner&pyka(1998),tsai(2001)jan,rere&theo(2003),leahy& neary(2004))。

公司利用外部新知识的能力是研发活动的副产品(cohen& levinthal(1990))。

这些活动不但有助于创新的开发,而且增加了公司的知识储备。

另外,企业投入研发的目的,加强了公司在特定知识领域的技术发展轨迹,不仅有助于解决问题和创造新知识,也能提升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

尤其是当企业所要学习的新技术越复杂时,企业将需要更高层面的吸收能力。

组合能力也叫整合能力,是影响企业吸收能力的内部机理。

最先由van den bosch&volearda&boer(1999)提出。

他们认为,组合能力又包含系统能力、协调能力、社会化能力三个方面。

系统能力是企业运用政策、程序和手册整合显性知识的能力,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惯例和原则是钱规范了组织成员的方向和内容,减少了个体偏离企业理想行为的可能。

运用系统能力有利于组织成员对共享知识的一直理解和思考,从而提升了知识吸收的效率(van den bosch& volearda& boer(1999),jansen&bosch&volberda(2005))。

协调能力通过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而提升知识的吸收。

协调的方式可能是组织设计的,也可能产生于交往过程中,协调能力具有路径依赖型,是企业培训员工、工作转换、员工参与活动过程中逐渐激烈的。

组织的协调能力对吸收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van den bosch& volearda& boer(1999))。

社会化能力是指企业在组织成员间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人员归属感和一直态度的能力。

通常社会化的过程使得组织成员能意会和理解企业在不确定情况下的正当行为,从而形成企业价值观、意识形态和愿景以及企业成员之间交往的共同范式。

它有助于企业成员对共享知识的一致理解和思考,从而影响组织成员对知识的吸收(jansen&bosch&volberda(2005))。

三、结论吸收能力是一个多层的构思,根据国外学者对企业吸收能力的有关研究,本文从企业层面就吸收能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分析,将吸收能力影响因素归纳为先验知识基础、内部组织机制、内外部知识特点、学习强度、组合能力五个方面,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对于企业来说,要提高企业吸收外界技术、知识的能力,需要从提升自身的知识基础、组织机制、内部整合能力出发,同时距离高校或科研机构等知识中心的距离越近,则越容易吸收外界新知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