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毒理学》2019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中国医科大学2019年12月考试《药物毒理学》考查课试题学习资料答案

中国医科大学2019年12月考试《药物毒理学》考查课试题学习资料答案

【奥鹏】-[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2019年12月考试《药物毒理学》考查课试题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试题】下列关于药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不是由免疫机制所介导
[B、]抗疟药奎宁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C、]抗心律失常药奎尼丁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D、]降血糖药氯磺丙脲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E、]药物可与红细胞膜结合形成复合物
[答案思考解析-参考课本]
本题答案:A
【试题】关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对免疫反应的作用,描述错误的是)
[A、]可增加淋巴细胞的识别抗原能力,增加淋巴母细胞增殖
[B、]可使循环中淋巴细胞数目减少
[C、]可诱发淋巴细胞凋亡,使抗体生成减少
[D、]可抑制多种细胞因子IL-1、IL-2、IL-6、INF-γ和TNF-α生成
[答案思考解析-参考课本]
本题答案:A
【试题】下列药物中,最易引起呼吸中枢抑制的是)
[A、]吗啡
[B、]维生素K
[C、]庆大霉素
[D、]红霉素
[E、]胺碘酮
[答案思考解析-参考课本]
本题答案:A
【试题】可引起缺血性心脏病的药物不包括)
[A、]洋地黄
[B、]二甲麦角新碱
[C、]吩噻嗪
[D、]吲哚美辛
[E、]长春新碱
[答案思考解析-参考课本]
本题答案:A
【试题】过敏反应是药物分子本身为过敏原,进入机体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哪种抗体?()
[A、]IgE
[B、]IgM。

中国医科大学2019年7月考试《药物毒理学》考查课试卷[答案]

中国医科大学2019年7月考试《药物毒理学》考查课试卷[答案]

【奥鹏】中国医科大学2019年7月考试《药物毒理学》考查课试题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20 道试题,共 20 分)
1.常见的含有马兜铃酸的药材是:()
A.关木通、广防己
B.川木通、广防己
C.关木通、粉防己
D.川木通、粉防己
E.关木通、汉防己
[阅读上述题目后,请分析作答]
—正确答案—:A
2.返死性神经病与下列哪种药物有关?()
A.有机磷酸酯
B.吗啡
C.氯丙嗪
D.青霉素
E.可乐定
[阅读上述题目后,请分析作答]
—正确答案—:A
3.过敏反应是药物分子本身为过敏原,进入机体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哪种抗体?()
A.IgE
B.IgM
C.IgG
D.CD4
[阅读上述题目后,请分析作答]
—正确答案—:A
4.身体依赖性最主要的特征是:()
A.耐受性和戒断症状
B.心理依赖性
C.生理依赖性
D.耐受性
E.戒断症状
[阅读上述题目后,请分析作答]
—正确答案—:A
5.下列哪种酶缺乏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A.二氢叶酸还原酶。

药物毒理学试题和答案

药物毒理学试题和答案

第一章一、选择题1.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指A.有毒B.毒性 C毒素D.毒物 E.靶器官2.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提供毒理学信息指A.机制毒理学B.应用毒理学C.描述性毒理学D.临床毒理学E.职业毒理学3.研究药物过敏性最理想的动物是A.家兔B.大鼠C.小鼠D.豚鼠E.家犬4.药物毒性作用的通路分为A.一个B.两个C.三个D.四个E.五个5.药物导致的转录失调最常见的作用部位是A.基因启动区域B.转录因子C.转录前复合物D.信号传达的网络部位E.信号分子的合成、储存、释放部位6.氟乙酸盐影响线粒体ATP的合成是通过A.干扰电子传递链B.抑制ATP合酶的活性C.抑制电子经由电子传递链传递给氧D.干扰细胞色素氧化酶E.使钙离子上升7.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可以阻断A.组织坏死B.纤维症C.致癌D.炎症E.蛋白合成二、填空题1.急性毒性一般多损害(循环、呼吸、神经)系统。

三、名词解释1.有毒指具有产生一种未预料到或有害于健康作用的特征。

2.毒性指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

3.毒物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广义上可包括药物。

4.毒素一般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5.毒性反应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6.药物的局部毒性作用药物仅在首次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

7.全身毒性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产生效应。

8终毒物指与内源性靶分子起作用,并导致结构和功能改变的毒性作用化学物质。

四、简答题1.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目的?(1)发现中毒剂量(2)发现毒性反应(3)确定安全范围(4)寻找毒性靶器官(5)判断毒性的可逆性2. 毒性反应类型?(1)非共价键结合(2)共价键结合(3)氢键吸引(4)电子转移(5)酶反应3.靶分子是否产生毒性与下列因素有关?(1)能否与靶分子结合并进一步影响功能(2)在靶位是否达到有效浓度(3)改变靶点4. 靶分子的毒物效应包括几方面?(1)靶分子功能障碍(2)靶分子结构破坏:(3)新抗原形成5. 修复不全导致的毒性?(1)组织坏死(2)纤维症(3)致癌四、论述题1.药物毒性临床前评价通常做哪些试验?第一水平急性毒性试验:(1)致死的量效曲线和可能的器官损伤;(2)眼睛和皮肤刺激性试验;(3)致突变活性初筛。

药物毒理学试题和答案

药物毒理学试题和答案

第一章一、选择题1.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指A.有毒B.毒性 C毒素D.毒物 E.靶器官2.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提供毒理学信息指A.机制毒理学B.应用毒理学C.描述性毒理学D.临床毒理学E.职业毒理学3.研究药物过敏性最理想的动物是A.家兔B.大鼠C.小鼠D.豚鼠E.家犬4.药物毒性作用的通路分为A.一个B.两个C.三个D.四个E.五个5.药物导致的转录失调最常见的作用部位是A.基因启动区域B.转录因子C.转录前复合物D.信号传达的网络部位E.信号分子的合成、储存、释放部位6.氟乙酸盐影响线粒体ATP的合成是通过A.干扰电子传递链B.抑制ATP合酶的活性C.抑制电子经由电子传递链传递给氧D.干扰细胞色素氧化酶E.使钙离子上升7.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可以阻断A.组织坏死B.纤维症C.致癌D.炎症E.蛋白合成二、填空题1.急性毒性一般多损害(循环、呼吸、神经)系统。

三、名词解释1.有毒指具有产生一种未预料到或有害于健康作用的特征。

2.毒性指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

3.毒物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广义上可包括药物。

4.毒素一般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5.毒性反应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6.药物的局部毒性作用药物仅在首次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

7.全身毒性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产生效应。

8终毒物指与内源性靶分子起作用,并导致结构和功能改变的毒性作用化学物质。

四、简答题1.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目的?(1)发现中毒剂量(2)发现毒性反应(3)确定安全范围(4)寻找毒性靶器官(5)判断毒性的可逆性2.毒性反应类型?(1)非共价键结合(2)共价键结合(3)氢键吸引(4)电子转移(5)酶反应3.靶分子是否产生毒性与下列因素有关?(1)能否与靶分子结合并进一步影响功能(2)在靶位是否达到有效浓度(3)改变靶点4.靶分子的毒物效应包括几方面?(1)靶分子功能障碍(2)靶分子结构破坏:(3)新抗原形成5.修复不全导致的毒性?(1)组织坏死(2)纤维症(3)致癌四、论述题1.药物毒性临床前评价通常做哪些试验?第一水平急性毒性试验:(1)致死的量效曲线和可能的器官损伤;(2)眼睛和皮肤刺激性试验;(3)致突变活性初筛。

药物毒理学试题和答案

药物毒理学试题和答案

第一章一、选择题1.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指A.有毒B.毒性 C毒素D.毒物 E.靶器官2.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提供毒理学信息指A.机制毒理学B.应用毒理学C.描述性毒理学D.临床毒理学E.职业毒理学3.研究药物过敏性最理想的动物是A.家兔B.大鼠C.小鼠D.豚鼠E.家犬4.药物毒性作用的通路分为A.一个B.两个C.三个D.四个E.五个5.药物导致的转录失调最常见的作用部位是A.基因启动区域B.转录因子C.转录前复合物D.信号传达的网络部位E.信号分子的合成、储存、释放部位6.氟乙酸盐影响线粒体ATP的合成是通过A.干扰电子传递链B.抑制ATP合酶的活性C.抑制电子经由电子传递链传递给氧D.干扰细胞色素氧化酶E.使钙离子上升7.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可以阻断A.组织坏死B.纤维症C.致癌D.炎症E.蛋白合成二、填空题1.急性毒性一般多损害(循环、呼吸、神经)系统。

三、名词解释1.有毒指具有产生一种未预料到或有害于健康作用的特征。

2.毒性指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

3.毒物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广义上可包括药物。

4.毒素一般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5.毒性反应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6.药物的局部毒性作用药物仅在首次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

7.全身毒性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产生效应。

8终毒物指与内源性靶分子起作用,并导致结构和功能改变的毒性作用化学物质。

四、简答题1.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目的?(1)发现中毒剂量(2)发现毒性反应(3)确定安全范围(4)寻找毒性靶器官(5)判断毒性的可逆性2.毒性反应类型?(1)非共价键结合(2)共价键结合(3)氢键吸引(4)电子转移(5)酶反应3.靶分子是否产生毒性与下列因素有关?(1)能否与靶分子结合并进一步影响功能(2)在靶位是否达到有效浓度(3)改变靶点4.靶分子的毒物效应包括几方面?(1)靶分子功能障碍(2)靶分子结构破坏:(3)新抗原形成5.修复不全导致的毒性?(1)组织坏死(2)纤维症(3)致癌四、论述题1.药物毒性临床前评价通常做哪些试验?第一水平急性毒性试验:(1)致死的量效曲线和可能的器官损伤;(2)眼睛和皮肤刺激性试验;(3)致突变活性初筛。

《药物毒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药物毒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课程代码252428)一、名词解释1.突变:2.高铁血红蛋白血症:3.间接致癌物:4.药物毒理学:5.特异质反应:6.促癌剂:7.直接致癌物:8.轴突病:9.机制毒理学:10.肝硬化:11.基因突变:12.脂肪肝:13.发育毒性:14.母体毒性:15.血脑屏障:二、单选题1.药物与毒物的根本区别在于()。

A. 剂量B.给药途径C.剂型D.用药对象2.药物的急性毒性主要损害()。

A. 呼吸系统B. 肝脏C.肾脏D.骨髓3.关于胎盘屏障描述错误的是()。

A. 通透性与一般毛细血管相似B. 几乎所有药物均能穿过胎盘屏障C.对于母体与胎儿之间的营养交换有重要意义D.在保护胎儿方面几乎无效4.下列哪种情况不会引起药物的毒性反应()。

A.长期用药B.过量用药C.正常用药D.肝肾受损时未调整药物剂量5.药物的毒性作用强度主要取决于()。

A.终毒物在靶部位的浓度B.终毒物在血液中的浓度C.原型药物在靶部位的浓度D.原型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6.关于肝药酶的描述错误的是()。

A. 专一性高B. 活性有限C.个体差异大D.可被诱导或抑制7. 关于药物的变态反应描述错误的是()。

A. 与免疫系统有关B. 与药物的固有药理效应不同C. 与用药剂量有关D. 使药物的特异拮抗剂不能缓解8. 毒物从机体的排泄的主要器官是()。

A.肝脏B.肾脏C.肺脏D. 皮肤9.急性毒作用带为()。

A.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B.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C.最小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D.最小致死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10. 体内对药物进行生物转化的酶主要是()。

A.胆碱酯酶B.细胞色素P450酶C.乙酰化酶D.环氧酶11. 研究药物变态反应最理想的动物是()。

A.家兔B. 豚鼠C.小鼠D.E. 大鼠12. 下列损伤可逆的是()。

A.肝硬化B.脂肪肝C.再生障碍性贫血D.慢性肾功能衰竭13.药物从呼吸道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完整版)药物毒理学试题和答案

(完整版)药物毒理学试题和答案

第一章一、选择题1.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指A.有毒B.毒性 C毒素D.毒物 E.靶器官2.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提供毒理学信息指A.机制毒理学B.应用毒理学C.描述性毒理学D.临床毒理学E.职业毒理学3.研究药物过敏性最理想的动物是A.家兔B.大鼠C.小鼠D.豚鼠E.家犬4.药物毒性作用的通路分为A.一个B.两个C.三个D.四个E.五个5.药物导致的转录失调最常见的作用部位是A.基因启动区域B.转录因子C.转录前复合物D.信号传达的网络部位E.信号分子的合成、储存、释放部位6.氟乙酸盐影响线粒体ATP的合成是通过A.干扰电子传递链B.抑制ATP合酶的活性C.抑制电子经由电子传递链传递给氧D.干扰细胞色素氧化酶E.使钙离子上升7.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可以阻断A.组织坏死B.纤维症C.致癌D.炎症E.蛋白合成二、填空题1.急性毒性一般多损害(循环、呼吸、神经)系统。

三、名词解释1.有毒指具有产生一种未预料到或有害于健康作用的特征。

2.毒性指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

3.毒物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广义上可包括药物。

4.毒素一般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5.毒性反应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6.药物的局部毒性作用药物仅在首次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

7.全身毒性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产生效应。

8终毒物指与内源性靶分子起作用,并导致结构和功能改变的毒性作用化学物质。

四、简答题1.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目的?(1)发现中毒剂量(2)发现毒性反应(3)确定安全范围(4)寻找毒性靶器官(5)判断毒性的可逆性2.毒性反应类型?(1)非共价键结合(2)共价键结合(3)氢键吸引(4)电子转移(5)酶反应3.靶分子是否产生毒性与下列因素有关?(1)能否与靶分子结合并进一步影响功能(2)在靶位是否达到有效浓度(3)改变靶点4.靶分子的毒物效应包括几方面?(1)靶分子功能障碍(2)靶分子结构破坏:(3)新抗原形成5.修复不全导致的毒性?(1)组织坏死(2)纤维症(3)致癌四、论述题1.药物毒性临床前评价通常做哪些试验?第一水平急性毒性试验:(1)致死的量效曲线和可能的器官损伤;(2)眼睛和皮肤刺激性试验;(3)致突变活性初筛。

药物毒理学试题和答案讲课稿

药物毒理学试题和答案讲课稿

第一章一、选择题1.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指A.有毒B.毒性 C毒素D.毒物 E.靶器官2.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提供毒理学信息指A.机制毒理学B.应用毒理学C.描述性毒理学D.临床毒理学E.职业毒理学3.研究药物过敏性最理想的动物是A.家兔B.大鼠C.小鼠D.豚鼠E.家犬4.药物毒性作用的通路分为A.一个B.两个C.三个D.四个E.五个5.药物导致的转录失调最常见的作用部位是A.基因启动区域B.转录因子C.转录前复合物D.信号传达的网络部位E.信号分子的合成、储存、释放部位6.氟乙酸盐影响线粒体ATP的合成是通过A.干扰电子传递链B.抑制ATP合酶的活性C.抑制电子经由电子传递链传递给氧D.干扰细胞色素氧化酶E.使钙离子上升7.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可以阻断A.组织坏死B.纤维症C.致癌D.炎症E.蛋白合成二、填空题1.急性毒性一般多损害(循环、呼吸、神经)系统。

三、名词解释1.有毒指具有产生一种未预料到或有害于健康作用的特征。

2.毒性指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

3.毒物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广义上可包括药物。

4.毒素一般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5.毒性反应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6.药物的局部毒性作用药物仅在首次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

7.全身毒性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产生效应。

8终毒物指与内源性靶分子起作用,并导致结构和功能改变的毒性作用化学物质。

四、简答题1.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目的?(1)发现中毒剂量(2)发现毒性反应(3)确定安全范围(4)寻找毒性靶器官(5)判断毒性的可逆性2.毒性反应类型?(1)非共价键结合(2)共价键结合(3)氢键吸引(4)电子转移(5)酶反应3.靶分子是否产生毒性与下列因素有关?(1)能否与靶分子结合并进一步影响功能(2)在靶位是否达到有效浓度(3)改变靶点4.靶分子的毒物效应包括几方面?(1)靶分子功能障碍(2)靶分子结构破坏:(3)新抗原形成5.修复不全导致的毒性?(1)组织坏死(2)纤维症(3)致癌四、论述题1.药物毒性临床前评价通常做哪些试验?第一水平急性毒性试验:(1)致死的量效曲线和可能的器官损伤;(2)眼睛和皮肤刺激性试验;(3)致突变活性初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毒理学》2019试题及答案第1题,关于胺碘酮引起的肺纤维化,描述错误的是( C )A、长期应用此药,约有10%的患者可发生肺纤维化B、胺碘酮可能通过诱发机体过敏反应,增加肺内巨噬细胞数目,并激活巨噬细胞等表达与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C、药物毒性是否发生与药物的剂量和药物使用时间的长短无关D、严重的病例则需要停用胺碘酮,但必须考虑停用胺碘酮可能引起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等危险第2题,关于药物导致的型变态反应,描述正确的是( B )A、该型过敏反应也与免疫球蛋白IgM和IgG有关B、此型一般与免疫复合物疾病无关C、最常累及的靶部位是位于肺泡组织间隙、淋巴管、关节和肾脏的血管内皮D、免疫病理学包括补体活化及免疫复合物在血管壁、关节和肾小球沉积E、临床特征可表现为发热、皮疹,并伴有紫癜和(或)荨麻疹第3题,传统上,评定化学药物为无致畸性的致畸指数范围为( A )A、小于10B、10~60C、60~100D、大于100第4题,砒霜的化学成分为( B )A、硫化砷B、三氧化二砷C、氯化汞D、氧化铅E、碳酸钙第5题,溶血实验中受试药物在多久时间内不引起溶血,可用于临床注射?( B)A、4hB、3hC、2hD、1h第6题,以下各项中,不属于药源性甲状腺疾病的是(C )A、甲状腺毒症B、甲减C、单纯性甲状腺肿D、甲状腺炎E、亚临床甲状腺疾病第7题,接触下列哪种化合物,常引起急性粒细胞白血病?(C)A、甲醇B、乙醇C、苯D、甲烷E、氯仿第8题,胺碘酮引起药源性甲状腺疾病的机制不包括(E)A、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B、抑制甲状腺激素的释放C、抑制外周脱碘酶的作用D、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E、诱导肝药酶的作用使之代谢加快正确答案:E第9题,下列哪种酶缺乏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B)A、二氢叶酸还原酶B、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C、NA合成酶D、拓扑异构酶E、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第10题,下列哪种药物为阿片受体特异拮抗剂?(A)A、纳洛酮B、丁丙诺啡C、美沙酮D、可乐定E、洛非西定第11题,下列药物中,由于抑制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而引起药源性肾上腺功能减退症的是(E)A、氯丙嗪B、胺碘酮C、锂剂D、糖皮质激素E、美替拉酮正确答案:E第12题,可治疗药源性糖尿病的常见药物不包括(E)A、二氮嗪B、呋塞米C、普萘洛尔D、氯氮平E、阿司匹林正确答案:E第13题,长期应用阿司匹林对眼部的损害不包括(E)A、中毒性弱视B、幻视C、皮质盲D、眼球震颤E、色视障碍正确答案:E第14题,癌症的基因理论认为基因的发展过程是(D)A、癌基因、原癌基因、细胞癌变B、细胞癌变、癌基因、原癌基因C、癌基因、原癌基因、细胞癌变D、原癌基因、癌基因、细胞癌变第15题,关于中药不良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D)A、中药不良反应有辅助致癌作用B、中药不良反应有特异质反应C、中药不良反应有耐受性D、中药不良反应没有成瘾性E、中药不良反应有毒性反应第16题,吗啡的药物依赖性特征是:(E)A、有精神依赖性,没有身体依赖性B、有身体依赖性,没有精神依赖性C、有精神依赖性,没有耐受性D、有身体依赖性,没有耐受性E、有精神依赖性、身体依赖性和耐受性正确答案:E第17题,药物容易引起眼部损伤的原因,不包括:(E)A、眼睛中含有大量的色素细胞B、眼睛的血液循环状态旺盛C、眼睛的代谢旺盛D、眼睛中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E、眼睛血液循环不丰富正确答案:E第18题,关于神经系统毒性的防治原则,正确的表述是:(D)A、临床上,凡遇到疑有药源性神经病变者,应立即详细询问病史B、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发现是否有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C、应判断是原发疾病还是药源性神经损害等所致D、如诊断为药源性神经系统疾病,必须立即停药第19题,关于药源性红斑狼疮样肺炎,描述错误的是:(D)A、红斑狼疮样肺炎是一种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B、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咳嗽、气急、胸痛、胸腔积液、胸膜肥厚和肺间质纤维化C、灰黄霉素、呋喃妥因、青霉胺等可引发患者体内产生抗核抗体从而引起此类疾病D、青霉素类不能引起狼疮性肺炎E、链霉素与异烟肼或与其他抗结核药联合应用治疗结核病时,也易导致药源性红斑狼疮样肺炎第20题,对乙酰氨基酚引起肝坏死的特征是:(A)A、特征性地损害3带B、特征性地损害2带C、特征性地损害1带D、特征性地损害肝小叶E、特征性地损害肝腺泡一、选择题1-5 CBABB 6-10 CCEBA 11-15 EEEDD 16-20 EEDDA二、填空题第21题,药物的急性毒性实验主要的给药途径有静脉、皮下和口服。

第22题,光敏性皮炎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反应,另一种是##反应。

正确答案:光毒性、光变态第23题,药物的急性毒性实验选用至少两种哺乳动物,一种##动物和一种##动物。

正确答案:啮齿类、非啮齿类第24题,溶血实验,7支试管置于37恒温水浴,分别在##、1h、##、3h、##观察试管内红细胞是否溶血。

正确答案:30min、2h、4h第25题,能引起药源性视觉中枢障碍的药物主要有##、##和##。

正确答案:水杨酸盐、镇痛新、速尿第26题,溶血实验,依据各试管中红细胞的形态可描述为##、##、##、##四种状态。

正确答案:全溶血、部分溶血、不溶血、凝集第27题,常见的引起药源性白内障的药物有##、##和##。

答案:皮质类固醇、吩噻嗪类药物、化疗药三、简答题1:药物呼吸系统损害的主要类型和毒理学机制是什么?答:一:抑制呼吸各种中枢性麻醉药、中枢性镇痛药、镇静催眠药均对呼吸系统有抑制作用,中枢性呼吸麻痹是药物急性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

二、呼吸道反应。

①、鼻塞。

药源性鼻塞主要是由药物舒张鼻部血管,引起鼻组织水肿、充血,财务管理制度影响鼻腔通气②、喉头水肿。

药源性喉头水肿系血管神经性水肿发生在喉部所致的,大多属于I型变态反应③、哮喘。

主要的作用机制有:诱发变态反应、影响支气管平滑肌的神经调节(拟胆碱药物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干扰呼吸道活性物质的代谢(白三烯)对呼吸道的局部刺激(呼吸道吸入给药刺激)④、咳嗽。

血管紧张素抑制剂可能通过减少缓激肽降解,使气管支气管的缓激肽、前列腺素和P物质局部浓度升高,增强了呼吸道的反应,易引起咳嗽。

三、肺水肿。

由于肺脏血流丰富、组织疏松,药物引起的各种肺损伤、肺血管通透性增高,以及血容量过大等均容易引起程度不同的肺水肿。

临床用药引起肺水肿最常见的原因是静脉滴注给药时,短时间内大量输入液体。

四、肺炎及肺纤维化。

药物引起的肺炎症性损伤可以是药物或其他代谢物的直接毒性作用,也可以是代谢中产生的自由基(博来霉素、呋喃妥英)以及药物诱发的肺部变态反应等间接毒性作用引起。

各种长期的肺脏损伤都可引起肺纤维化。

五、肺栓塞。

用药后引起的外周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等诱发了静脉栓塞形成。

六、肺出血。

肺部血管丰富,各种抗凝血药、抗血小板药和纤维蛋白溶解药的过量使用都可能诱发肺出血。

七、肺动脉高压。

在缺氧、炎症等刺激和损伤的情况下,肺动脉血管容易收缩、痉挛而出现肺动脉高压。

八、鼻黏膜纤毛毒性。

药物及制剂成分损伤鼻腔黏膜的上皮细胞,造成纤毛脱落和纤毛运动停止,影响鼻腔的自洁功能。

2:长期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引起肝损伤的机制是什么?如何解救?答:肝脏代谢,主要与葡糖醛酸、硫酸及半胱氨酸结合。

中间代谢产物对肝脏有毒性作用。

解救应及时给予拮抗剂N-乙酰半胱氨酸(开始时按体重给予140mg/kg口服,然后70mg/kg每4小时1次,共17次;病情严重时可静脉给药,将药物溶于5%葡萄糖溶液200ml中静滴)或口服蛋氨酸,对肝脏有保护作用拮抗剂宜早应用,12小时内给药疗效满意,超过24小时则疗效较差。

同时还应给予其他疗,如静脉输液和/或利尿以促排泄,以及血液透析。

3:药代动力学在毒理学中有哪些应用?答: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的一门学科。

在创新药物研制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药效学研究、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药物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4:药源性眼部疾病有哪些类型?答:药源性角膜炎;药源性晶状体病变;药源性视网膜病变;药源性视神经病变;药源性青光眼;药源性瞳孔异常;药源性视中枢机能障碍;药源性色视觉障碍;药源性眼球运动障碍;药源性结膜炎;药源性失明。

5:试述一般药物和抗癌药物的致癌作用。

答:一般药物致癌是指我们常用的一些药物除了能治疗某些疾病外,还可能导致人体致癌。

如下(1)激素例如在动物实验中发现雌激素或孕酮诱导大鼠和小鼠发生垂体和乳腺肿瘤;许多人群流行病学资料也发现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会增加肿瘤发生的危险。

黄体酮可酿成宫颈癌(2)解热镇痛药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药物之一,但长期滥用解热镇痛药的肾脏病变患者,其肾盂癌和膀胱癌的发生率药一般人为高,几乎达到8.6%,而非滥用者仅达到 1.27%。

(3)免疫抑制剂肿瘤的发生于机体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

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可降低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易引起肿瘤发生。

(4)中草药多数人一直认为中药是比较安全的,但近年研究发现,少数中药也有致癌作用。

如肉豆莞、大茴香、土荆芥、胡椒及樟脑油、巴豆油等,均有促发癌症作用。

另一类就是抗癌药。

长期以来,人们注意到肿瘤患者易患第二种肿瘤,例如急性淋巴肉瘤网织细胞内瘤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瘤特别是淋巴肉瘤、网织细胞内瘤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易患急性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易患皮肤癌等。

6:试述药物引起肺纤维化的机制和代表药。

答:肺纤维化可因使用六烃季胺、麦角新碱、肼屈嗪(肼苯达嗪)、苯妥英钠(大仑丁)等)而引起。

原因不明者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脱屑性间质性肺炎、慢性粒细胞性肺炎、组织细胞增多症药物诱发:常见有抗肿瘤药物和博莱霉素、氨甲喋呤、环磷酰胺等,抗菌药物如呋喃旦啶、青霉吸入有机尘埃:主要因吸入污染有放线菌和霉菌的尘埃引起。

常见的病种如农民肺、蔗尘肺、蘑菇肺、薄荷肺、加湿器肺、空调肺等,尤指慢性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

吸入有害气体:如吸入硝酸、硫酸、盐酸的烟雾,毒气和溶剂气体等,不论急性大量吸入或慢性小量吸入,均可导致本病。

7:药源性肾上腺功能障碍的主要类型及其机制是什么?答:药源性肾上腺功能障碍是指应用某些药物而引起的肾上腺疾病,包括皮质醇增多症、急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等。

皮质醇增多症是由于肾上腺皮质分泌过量的糖皮质类固醇所致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脂肪等代谢紊乱。

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各种应激均可使正常的肾上腺分泌皮质醇增多,约较平时增高2~7倍,严重应激状态下,血皮质醇可高于1mg/L,以适应机体的需要。

凡有原发或继发的,急性或慢性的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时,就不能产生正常量的皮质醇,应激时更不能相应地增加皮质醇的分泌,因此产生系列肾上腺皮质激素缺乏的急性临床表现:高热,胃肠紊乱,循环虚脱,神志淡漠、萎靡或躁动不安,澹妄甚至昏迷,称为肾上腺危象,诊治稍失时机将耽误病人生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