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二院首例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成功开展
王俊中国胸腔镜手术第一人

种挑战如同在学术研究中出现的那些难关,这激发了他的胸外科医生因为需要面对的手术创伤大,危险度高,要求其刀法精准,被誉为“刀尖上的舞者”。
作为改革开放以后人才缺乏时期的新一代医生,王俊在工作中逐渐发首当其冲的就是患者“开过去,国内由于技术条件限制,胸部手术只能使用开30厘米甚至更大。
并且需要去掉一根肋骨,再用千斤顶一样的开胸器将胸壁撑开,创伤巨大,并发症高。
病人术后会产生不少后遗症,相当于治好了病却落下残疾,有的人只要到了阴雨天,胸部就会疼痛,手术后形成的巨大疤痕常会给他们留下心理年,法国和美国的医生分别实施了他们各自国家的第一例电视胸腔镜手术。
很快,王俊就关注到了这一重大手术进展:利用胸壁上两到三个1厘米左右的小切口,在内镜技术的支持下,将摄像机镜头与微型器械送入胸腔内部,通过特制器械完成胸内手术。
这种方法不需要开胸,能大大减轻病人的痛苦。
在查阅了大量海外资料后,王俊决定尝试这一新鲜事物。
1992年11月,王俊在美国Mack医生的帮助下完成了中国第一例电视胸腔镜手术。
提供帮助的美国团队离开中国后,将部分医疗器械留在了国内,这些器械,成了王俊团队发展胸腔镜技术最初的物质基础。
技术引进只是第一步,后续还面临不小的开展和推广困难。
最先需要解决的,是昂贵的器械费用问题。
比起腹腔镜等更早普及的内镜技术,胸腔镜的难度更大,需要的器械更加复杂,病人的花费也更高。
比如,胸腔镜手术中用到的内镜切割缝合器配套的一次性“钉仓”,在1992年的价格就是2200元,中国当年职工的年平均工资才仅2677元,也就是说,一个钉仓就要花去一名普通职工一年的工资。
为了替病人节约器材费用,王俊发明了胸腔打结器,部分代替钉仓。
一个胸腔打结器的价格为5元,远远低于钉仓,并且还能反复使用,大大降低了医疗费用。
当时,习惯了传统手术方式的医疗界对胸腔镜微创手王俊院士陆基无线电导航系统(ground-based radio navigation system)定义:利用地面导航台发射的无线电信号进行导航的综工作中的王俊术的态度颇为保守。
外科微创封堵治疗先心病的陷阱和应对策略修改版本ppt课件-精品文档

陷阱:瓣膜损伤
应对策略:
1.常见瓣膜损伤为主动脉瓣、二尖瓣和三尖瓣损伤。 2.术中谨慎操作,避免暴力操作。 3.距离瓣膜较近的室间隔缺损,可选用小号的室缺封堵伞或偏心封堵伞,对 于房间隔缺损,尽可能选用小号封堵伞。 4.在输送封堵器时,如果鞘管尖端处于主动脉瓣上方(室缺)或左室侧(房 缺)区域时不可释放左侧伞盘,可在回撤鞘管至安全腔室,同时一边推进推 送杆释放左侧伞盘,并观察血压,以防伞盘遮挡瓣口,导致血流动力紊乱。 5.术中封堵完成后可通过多切面观察瓣膜返流情况,若有新出现的主动脉瓣 返流或瓣膜返流大于术前,改用小号封堵伞或偏心伞,若不好转,坚决改为 开放手术。
先心病外科微创封堵的“现状”
1.国内60家医院开展此项技术(2019年统计)。 2.国外大的心脏中心列为常规手术(德国慕尼黑心脏中心、俄罗斯梅沙尔金心脏中心于2019和 2019年先后成为中国以外的两大心脏中心率先开展先心病外科微创封堵的医院)。 3.国内外专家将技术不断改进和创新,创造出各种衍生技术(如胸腔镜辅助经胸封堵和不同手 术切口入路的外科封堵)。 4.此项技术学习曲线短,容易掌握,国内外涌现出大批年轻的心脏外科医生学习并交流经验。 5.开启心外科微创器材盛兴的局面。
VS
内科介入
先心病外科微创封堵—并发症
• 死亡 • 心包填塞 • 封堵器脱落或封堵器移位 • 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 • 心律失常:
早搏、房速、室速、房颤等 • 瓣膜损伤(AV,MV,TV)
• 肺栓塞 • 活动性出血:
乳内动脉或静脉出血 • 室间隔穿孔 • 主、肺动脉夹层 • 溶血 • 股动-静脉瘘或假性动脉瘤 • 股动、静脉血栓 • 导管打折/断裂
外科微创封堵治疗先心病的 陷阱和应对策略
吴向阳
微创体外循环

的激活减少 。
磷脂酰胆碱涂层则是模仿细胞膜的结 构,因为磷脂酰胆碱是细胞膜基本单元 的亲水端基团,最大程度的模拟内皮细
胞层改善生物相容性。
摸索闭式体外循环系统在未来微创和腔镜心 脏外科的应用
Mini体外循环(minimal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MECC) 是传统体外循环的改良,是减轻CPB 不良反应的另一途径。
微创体外循环技术的临床应用和前景
兰大பைடு நூலகம்院心血管外科体外循环组 王结能
一、体外循环的诞生
20世纪以前,心脏被认为是外 科医生的最后“禁区”。当时, 医生试图给病人施行心脏手术, 会被同行视为疯狂,被教会认 为大逆不道。 1953.5.6年美国外科医生 Gibbon教授发明了第一台人工 心肺机,并为一名19岁的女孩 成功实施手术。从此,心脏外 科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外科医 生矫正心内畸形成为可能。
它应用密闭的CPB管路、预充 量小、具有生物涂层,改善
CPB系统的生物相容性,并减 轻血液稀释和肝素用量 。
需要使用一些相关的配套设备 如:cell saver, VAVD, 离心
泵等
四、微创体外循环的未来
胸腔 镜
VAVD
生物 涂层
小切 口
机器人
Mini化 CPB系统系统
离心 泵
减小 并发症
小结
传统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特点
A
创伤大
B
失血多
C
恢复慢
数十年来,体外循环技术日益成熟,心脏外科得到了飞速 的发展。体外循环对机体的创伤也逐渐被重视。 心脏外科手术特点,体外循环打击
二、微创体外循环手术?
27178516_初心不忘至微至精_大医精诚不懈前行——记深圳大学总医院副院长、普外科学科带头人巩鹏

初心不忘至微至精 大医精诚不懈前行——记深圳大学总医院副院长、普外科学科带头人巩鹏 吴应清 谭 凯从业近30年,谈及自己的身份,巩鹏总是谦虚地说:“我就是一个普外科医生。
”从肝脏、胆道、胰腺、胃肠、肛肠、血管疾病、甲状腺和乳房的肿瘤及外伤等疾病发病机制的探寻,到相关疾病的全程诊疗,这位总是带着亲切笑意的医生长期奋斗在普外科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的一线,为无数患者缓解病痛的折磨,带来健康的希望。
在医学诊疗已经进入“后基因组时代”的当下,已“知天命”的他仍在“新路”上不断探索,以期为患者找到更为合适、高效、安全、经济的治疗方案。
“在过去,患者对于普外科的常规印象可能就是做手术;而现在,在精准诊疗、多学科联合诊疗等诊疗理念的‘加持’下,普外科正在不断诞生新的可能性。
”循创新之光,解病患之苦,这便是巩鹏一直在做的事。
医者仁心:精准外科时代的探路者“医学是每天都在进步的”,这是巩鹏从研从业多年来,对于医学最深刻的体悟之一。
巩鹏坦言,相较于二三十年前自己刚刚成为一名医学生时,普外科的面貌与实质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其内涵已经远远超出手术的范围,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治疗理念和治疗方法的革命性改变。
在精准医疗、多学科联合诊疗(M D T)等治疗理念的指导和推动下,治病、安全、迅速、方便,乃至患者生活质量均成为治疗过程中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
这样的变化促使巩鹏思考:“如何在整个诊疗过程中,将精准医学、多学科联合诊疗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临床实践当中?”最终他交出了满意的答卷——针对疑难杂症患者,巩鹏及其团队通常会组织多学科资深专家进行M D T诊疗,并为患者制订“一人一方”的治疗方案。
“在患者通过基因检测后,我们可据检测结果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在手术之外积极地为患者引入全身治疗、免疫治疗或靶向治疗等治疗方式。
对于局部晚期或无法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患者,则可以通过新辅助或转化治疗,如化疗、放疗、靶向、免疫治疗等方式使肿瘤降期并转化为可切除的肿瘤,降低手术风险,提高肿瘤切除率,提升患者生存期及生活质量。
山大二院成功实施胸腔镜下巨大纵隔肿瘤切除手术

谢 您 的 支 持 !
强 对 无 碘 食 盐 的 供 应 、 销 售 和 监 管 , 新 增 一 批 无 碘 食
《家 庭 健 康 》 编 辑 部 盐 零 售 点 。
‘
.
曾立冰 胡爱英 王 维波
位 性 病 变 , 约 1 5 × 1 2 X 1 O 厘 米 , 密 度 不 均 ,肿 瘤 本刊聚焦 健康一生 优质生活
谈病问诊 健嚷资讯
紧 邻 周 围 大血 管 ,并 压 迫 右 心 房 及 右 心 耳 。 术 前 通 l
欢 迎 参 力 有 奖 评 刊 三、您最喜欢的 5个栏目
邹城 市开 始供 应无碘 食盐
为 提 高 杂 志 的校 对 质 量 。 有 奖 评 刊 活 动 特 增 加 一 项
近 日 , 按 照 济 宁 市 卫 生 局 、 济 宁 市 盐 务 局 “关 于
内 容 :本 期 存 在 的 差 错 。 欢 迎 读 者 朋 友 慧 眼 识 错 。 谢 切 实做 好 无碘 食盐 供 应 工作 的通 知 ” 要 求 ,邹城 市 加
有奖评刊活动。每期评出的 六 、本期存在的差错
镜 下 肿 瘤 切 除 。 术 中 与 术前 估 计 基 本 吻 合 ,但 肿 瘤
热心读者 ,可获得奖 品一 七 您 从 何种 途 径 阅读 到本 刊
表 面 血 管 曲 张 明 显 , 滋 养 血 管 丰 富 , 应 用 超 声 刀 及 ;
圈
郭方忠 jtjkO01@163.cor n
201 0年第 6期 2010年第 8期有奖评刊
山大 二院 成功实 施
有 奖评刊 结果 姓名
胸 腔镜 下 巨大 纵 隔肿瘤 切除 手术
2010年第 6期有奖评 年龄
日间手术工作方案

日间手术工作方案目录一、内容概括 (3)1.1 背景与意义 (3)1.2 目标与愿景 (3)二、日间手术概述 (4)2.1 日间手术定义 (5)2.2 日间手术特点 (6)2.3 日间手术与传统手术的比较 (6)三、日间手术管理模式 (8)3.1 组织架构 (9)3.2 管理制度 (10)3.3 运营流程 (11)四、日间手术医生团队 (11)4.1 医生资质要求 (12)4.2 团队建设与管理 (13)4.3 医生培训与激励机制 (14)五、患者管理与评估 (15)5.1 患者筛选标准 (16)5.2 面谈与评估流程 (17)5.3 患者教育与沟通 (18)六、手术前准备 (19)6.1 手术预约与安排 (20)6.2 患者术前检查 (21)6.3 手术设备与物资准备 (22)七、手术实施与监控 (24)7.1 手术过程管理 (25)7.2 风险控制与应急预案 (26)7.3 术后跟踪与随访 (27)八、术后管理与康复指导 (28)8.1 术后恢复指导 (29)8.2 康复治疗与护理 (30)8.3 患者出院准备与指导 (31)九、质量控制与评估 (32)9.1 质量控制标准 (33)9.2 定期评估与反馈 (35)9.3 持续改进计划 (36)十、日间手术效果分析 (37)10.1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37)10.2 效果评估指标 (39)10.3 成果展示与应用 (40)十一、政策与法规支持 (41)11.1 相关政策与法规要求 (42)11.2 合规性保障措施 (43)11.3 政策宣传与推广 (44)十二、行业合作与交流 (45)12.1 合作伙伴选择与合作模式 (46)12.2 行业交流与合作活动 (48)12.3 国际合作与学习借鉴 (48)十三、总结与展望 (49)13.1 工作成果总结 (50)13.2 发展战略与规划 (51)13.3 未来挑战与应对策略 (53)一、内容概括本方案旨在规范和优化日间手术的管理流程,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保障患者安全。
山西医大二院杨滨主任团队成功完成一例冠脉桥血管狭窄介入治疗

山西医大二院杨滨主任团队成功完成一例冠脉桥血管狭窄介入
治疗
王红
【期刊名称】《临床医药实践》
【年(卷),期】2024(33)3
【摘要】近日,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杨滨主任团队成功为一名冠状动脉(以下简称冠脉)搭桥术后桥血管狭窄患者实施介入治疗,充分展现了心内科在复杂冠脉疾病治疗中的卓越水平。
患者是一名中年男性,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
2014年出现频发心绞痛,外院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日常规律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辛伐他汀,两年后感觉症状明显缓解,随后放弃规律用药。
【总页数】1页(PF0003)
【作者】王红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
【相关文献】
1.山西医大二院心内科完成我省首例冠脉无碘造影及介入治疗
2.山西医大二院心内科完成我省首例冠脉无碘造影及介入治疗
3.山西医大二院完成省内首例Impella 支持下复杂冠脉介入治疗
4.山西医大二院心内科完成我省首例冠脉无碘造影及介
入治疗5.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杨滨主任团队完成1例高危高龄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全胸腔镜辅助下行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肺部小结节的疗效

全胸腔镜辅助下行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肺部小结节的疗效发布时间:2021-12-10T02:56:56.993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1期作者:刘鹏飞李秀昌刘贞[导读] 探讨肺部小结节患者采用全胸腔镜辅助下行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刘鹏飞李秀昌刘贞邹平市人民医院山东省滨州市 256200【摘要】目的探讨肺部小结节患者采用全胸腔镜辅助下行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基于特定时间(2020年1月-2021年1月)及固定范围内(本院),选取肺部小结节患者50例,将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A组25例行传统手术,B组25例基于全胸腔镜辅助下实施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
结果 B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较A组短(P<0.05),术中出血量较A组少(P<0.05)。
结论针对肺部小结节患者,采用全胸腔镜辅助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
【关键词】肺部小结节;全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肺结节是当前临床中一种较常见的胸外科疾病,有着较复杂的病因,且在临床表现上,存在特异性缺乏的情况,因而诊治难度大。
完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在治疗肺部小结节中具有安全、微创及彻底等优点已得到临床证实,且逐渐将传统开胸术予以取代。
伴随临床对肺组织解剖方面临床研究的日渐深化,有研究[1]指出,肺叶能够细分成肺段,而解剖性切除病灶所处肺段,可将更多肺组织保留下来。
所以,许多学者开始在部分选择性肺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孤立性肺部小结节治疗中,采用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来治疗,效果理想[2]。
本文围绕所收治的肺部小结节患者,在全胸腔镜辅助下,采用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施治,且与传统开胸手术作对比,评定其效果,现作一探讨。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20年1月-2021年1月,对来本院诊治的肺部小结节患者进行选取,共计50例,将其分成2组(随机数字表法),在A组25例中,最小年龄43岁,最大78岁,平均(55.27±3.69)岁,男性15例,女10例,心脏支架置入术后9例,结肠癌术后10例,脑膜瘤切除术后6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大二院首例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成功开展
兰大二院心外科2011年7月27日完成我院首例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患者杨女士,38岁,因疲乏、胸闷症状,慕名前来我院心外科就诊,被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缺损大小约为3.0×2.5厘米2,不能采用介入疗法,需手术治疗。
按照惯例,这种手术采用开胸修补完成治疗。
但采用此手术需要采用较大切口,危险高、恢复慢,患者不仅失血较多,且术后疼痛严重。
术后切口容易发生愈合不良、裂开等。
特别对年轻女性患者而言,难以接受。
鉴于患者为女性,对传统心脏手术表现出极端恐惧,专家决定采用最先进的全胸腔镜下心脏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
但此手术难度大,对手术医生的技术要求很高。
我院心外科主任高秉仁教授多年来在微创心脏外科已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带领他的金刀奖团队具备了开展这一高新技术的基础。
通过多名专家教授联合超声科、心内科、麻手科、心外科全体缜密的术前讨论和准备,制定了科学系统的治疗方案。
日前,在麻醉科和手术室的密切配合下,采用股动脉、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阻闭升主动脉,冷血心脏停跳液顺行灌注保护心肌,在全胸腔镜下顺利地实施了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术中仅通过患者胸壁的3个直径1~2厘米的“钥匙孔”,其中一个放入微型内窥镜,另外两个放入微型手术刀和特殊的心脏腔镜外科器械,不用切开胸骨,不用切断肌肉,进入患者心脏部位对缺损进行修补。
术中患者出血极少,
手术历时2小时获得成功。
术后胸腔引流液仅为60毫升。
患者术后20小时内便开始下床活动,目前患者已准备出院。
该项技术在我院的成功开展,标志着我院心脏外科在微创方面已达国内先进水平。
这是我院‘钥匙孔’微创心脏手术的一个里程碑。
据兰大二院心脏临床医学中心主任高秉仁教授介绍,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俗称“钥匙孔”手术,是目前心脏外科最先进的技术之一,国内大医院争相开展此项技术。
传统的手术需要切开患者胸骨,小切口手术亦需要切断胸壁肌层,在心内直视下进行修补或换瓣,手术创伤大,患者出血较多,且术后不适症状较重,疼痛时间长,而且会在胸口留下巨大的疤痕,且有近5%的病人手术后会发生创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的情况。
“钥匙孔”手术只在胸部打三个小孔,在胸腔镜的辅助下,通过电视屏幕的引导进行手术,最大的优势就是微创,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减少手术创伤。
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切口小、创伤小、痛苦少、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切口美观和手术费用少等优点,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是广大心脏病患者的一大福音。
高主任说: “微孔巧治心脏病,手术不再开胸骨”,胸腔镜手术技术的应用必将越来越广,对于美容要求较高的年轻患者来说,将随着全胸腔镜的运用,避免了手术留下的巨大疤痕给患者康复后带来的心理和社会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