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自然观念与古希腊的区别
浅析中西方古代自然观

浅析中西方古代自然观摘要:本文阐述了中外古代颇具代表性的自然观,中国古代选取老庄的自然观思想,展现出中国古代的自然哲学中朴素辩证法的因素;而西方自然观展现出科学的雏形,逐渐脱离了神话和宗教的范畴,寻求隐含的自然法则;同时指出中西方自然观的特点及意义。
关键词:古代自然观;老庄思想;古希腊朴素自然观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
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演化方式、运动变化及动力原因的根本看法。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自然观也不尽相同。
中国老庄的自然观中国的自然思想的发端当推老庄,《老子》中最先出现“自然”一词,指的是自然而然,与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界的具体概念不同,而是指“天地万物形成的自然本质以及天然形态”。
我们都曾好奇万物从何而来,对于宇宙万物的演变,老子给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道”这个概念也是老子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无形确是万物之始,这个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并不是古希腊哲学家说的“水”“火”之类的元素,然后依据道经所说,“道”这个本原的概念,是通过“观其徼”得到的,是通过对于万物发生发展的细致观察中得出的,道也蕴含着万事万物的种种特性,相互联系以及发展规律。
老子的自然观中包含着朴素辩证法的因素,老子意识到正如光影相伴一样,一切事物都存在正反两面的对立,同时对立面还可以互相转化,并且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即此即彼。
很经典的一个想法就是无是有,有也是无,万物生于有,而有又生于无,只是其中的“无”是表示混沌无绝对规律性,而“有”表示客观存在性。
老子没有直接描述“道”的形状,而是通过类比和寓言来描述“入道”的生命境界,例如经典的无用之用理论,“桂可食,故伐之。
椿树无所可用,所以不夭斤斧,无所困苦,生长不衰”,对于这句话,我翻开了不少解读,有的说人生价值没用才是最有用,感觉是将老子的话直译了,仍然玄而又玄。
后又看到另一种解释,“人死后,化为土壤,重回造化的大冶重新熔造,具有无限可能,有大用。
中国古代自然观与古希腊自然观的异同等哲学问题

中国古代自然观与古希腊自然观的异同 古代希腊唯物主义者以天才的直觉方式提出一种素朴辩证法的自然观。
其基本内容主要有 3 个方面: ①设想万物的始基是某种东西。
早期的唯物主义者大都认为这种始基是可以感知的 具体东西, 如水、气和火等等。
后来的唯物主义者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只能用把握的物质微粒, 例如提出的“种子”和所谓的原子。
②大都用物质本原固有的内部矛盾,诸如气的稀散和凝 聚、对立面的斗争以及原子的集结和疏散等,说明自然事物不断产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
但也有少数唯物主义者陷于外因论, 就诉诸爱和恨两种外在力量; 克萨戈拉将它归因于外在的“” 复归于本原的合乎规律的过程,主义者却带有循环论的色彩,如认为世界周而复始地变化着;也有的表现出宿命论的缺陷, 如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只有作直线下降运动的必然性。
伊壁鸠鲁 (见纠正了这个错误, 认为 原子在降落中会由于自身的原因而发生偏离, 从而揭示出规则运动通过不规则运动实现的运 动法则,确认了原子运动中的统一。
古希腊唯心主义者提出了另一种自然观。
毕达哥拉(见)主张 ,万物由数产生 ,按照特定的比例构成和谐的秩序。
认为,变动不居的具体事物是虚妄不实的, 不变不动的抽象才是真实的。
认为, 万物是由神创造和安排的,并体现了神的目的。
在看来,具体事物组成的感性世界是 从世界派生出来的。
这种唯心主义自然观尽管包含某些合理成分, 如毕达哥拉认为天体按成 比例的距离围绕中心火而运转, 巴门尼德则涉及了运动的连续性与间断性、 相对性与绝对性 的矛盾等。
但整个来说却是的。
自然观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和形而上学之间。
他在其自然哲学中, 一方面认为万物 的基础是原始物质,它具有热和冷、干和湿的对立特性,它们相互结合就形成火、气、土、 水四种元素, 从而构成整个自然界; 另一方面又认为天宇和星球是由非物质的神圣以太构成 的,否定物质的统一性。
他研究了物质运动的各种形态, 但又断言天上的运动才是完善的运 动,提出了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体系。
古希腊自然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及对世界的影响

古希腊自然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及对世界的影响摘要:本文简述了古希腊自然哲学的主要思想,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派别,以及各自的流变过程。
进而探讨了古希腊自然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各自的特点以及之间的差异。
最后阐述了中国古代哲学与古希腊自然哲学对世界的影响。
关键字:古希腊自然哲学中国古代哲学特征影响一、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发展过程恩格斯指出:“最早的希腊哲学家也是自然哲学家。
”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主要指公元前五世纪之前的伊奥尼亚学派,南意大利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爱利亚学派。
希腊哲学从探讨万物的本原开始。
哲学家们在对“始基”的提出过程中,阐明其演变的内在逻辑,从而揭示其内在的必然联系。
何为本原呢?“本原是万物的根源或元素”。
亚里士多德对此也有过解释。
他认为:“一个东西,如果一切存在物都由他构成,最初都从其中产生,最后又复归于它”。
在古希腊,自从西方“哲学之父”泰勒斯第一个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后,“始基”观念便存留在先哲们的运思中。
米利多学派作为西方最早的哲学派别,他们在寻求万物始基时,摆脱了宗教迷信的传说,依据对自然的直观猜测,首次提出世界的物质性始基思想。
这表明了人类思维开始向神话阶段告别,开创了科学认识自然的新路。
泰勒斯之后的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限者,因为一切都生自无限者,一切都灭入无限者”。
但他没有说出“无限者”是什么,有一点可以肯定,“无限者”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没有固定形态或固定性质的原始物,它还不是事物某种共同属性的抽象,是一种感性具体物。
阿那克西曼德没有从泰勒斯命题中思辨的水与感性的水内在的矛盾来把握思维发展规律使然。
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者”是将一切具体性、个别性、特殊性都否定和抽象掉了。
在希腊哲学开始时,从泰勒斯到阿那克西曼德,在从个别到一般的过渡上经历了两个阶段:泰勒斯从个别的水上升到一般的水;阿那克西曼德则从一般的水(也是个别的物质)上升到一般的物质。
在人类思想抽象发展的过程中,后一阶段超越了前一阶段,这是人类从认识个别转向认识一般过程的一个积极成果,表明人类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的提高。
古代自然观与西方自然观异同

西方古代自然观西方自然观长期是以原子论形态出现的自然观发轫于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德漠克利特,后来伊壁鸿鲁和卢莱克修又作了补充[3]。
其中,古代希腊唯物主义者以天才的直觉方式提出一种素朴辩证法的自然观。
基本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设想万物的始基是某种东西。
第二、用物质本原固有的内部矛盾,诸如气的稀散和凝聚、对立面的斗争以及原子的集结和疏散等,说明自然事物不断产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
第三,认为自然界的运动是从本原产生出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本原的合乎规律的过程,它既有从简到繁的进化,也有从繁到简的退化。
同时,也存在认为世界周而复始地变化着的循环论和认为原子只有作直线下降运动的必然性的宿命论等。
古希腊唯心主义者提出了另一种自然观。
毕达哥拉主张,万物由数产生,按照特定的比例构成和谐的秩序。
认为,变动不居的具体事物是虚妄不实的,不变不动的抽象才是真实的。
另外的研究则认为西方的古代自然观是一种机械自然观。
机械自然观在整体上表现为“人对自然”的特征,即人对于自然的分立性、对立性和超越性。
西方哲学从开始就极力使物质和精神分离,确立了从个体维度理解和认识整体的哲学思维方式,这种从个体理解整体的原则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就是从人出发理解自然,尽力使人成为超自然的存在,在人不能实现超自然的早期阶段则以人格化的神秘力量即上帝主宰自然界[4]。
综上所述,西方古代自然观有其统一性,同时也具多样性。
其被人认为是“实体自然观”或“机械自然观”3 中国古代自然观中华名族的思想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更是丰富多彩的。
中国古代对于自然观的研究也不例外,其留下了许多对后世人们的认知产生深远影响的观点。
有研究认为中国古代自然观用气解释宇宙的本源,是一种气一元论自然观[3]。
也有研究认为中国古代自然观在整体上表现为“自然的人”即天人合一,人对于自然的合一性、内在性[4]。
然而,人们对于天人合一的认识,不同学派是不同的。
道家的天人合一学说是消极无为的,在天人关系上,只见于天而无见于人。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第一,肯定世界旳物质性;
第二,具有朴素辨证法旳思想原因;
第三,力图从详细旳实物寻找世界旳本原;第四,具有直观 性旳特点和猜测旳成份。
LOGO
结论
早期不同旳自然条件,使得东方和西方 社会对自然界旳了解产生明显旳差别。将 东方老式自然观与西方老式自然观相比较 ,就能深刻认识两种自然观旳特殊性,为正 确了解自然观提供良好旳基础。
夜之女神赫卡忒(Hecate)发明地狱
神
大地女神该亚(Gaea) 发明了大地、海 洋和天空
话 水之神欧申纳斯(Oceanus) 生育了地 传 球上全部旳河流及三千海洋女仙
说 光之神海泼里恩(Hyperion) 太阳,月
亮和黎明之父。
秩序和正义女神忒弥斯(Themis) 命
运女神和四季之母。
LOGO
LOGO
西方古代自然观特点
西方老式自然观提倡张扬人旳个性。知性主体是以控制、 征服自然为目旳旳。它在实质上是把人类抬高到至高无 上旳地步,人类具有了控制自然、支配自然旳权力。近 代西方自然观对人与自然联络旳领略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主客相分。觉得灵魂与物质、主体与客体、人与 自然是截然不同旳两个范围, 由此引起出主体何如领略 客体, 人类怎样征服异自然旳题目。
▪ 中西方数学措施旳比较
1.在古代中国,数学基本上是一门实用性科学,学科旳发展随生 产力旳发展而变化,多为条块分割型旳,而且集中在代数领域 2.在古希腊,数学不但着重于向理论方向发展,遵照严密旳逻辑形 式,而且创建了一系列研究数学理论旳基本措施。
LOGO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相同点
总体上都以为自然界是自然而然旳;以为自然界是有规律 旳,统一旳;强调事物旳普遍联络;以为自然界是演化发展 旳,而且以为这种演化都是从某种混沌到秩序旳变化发展过 程。
中西自然观的异同

中西自然观的异同
中西自然观的异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1.人与自然的关系:西方文化认为人与自然是相对独立或对立的,人类可以通过战胜自然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而中国文化则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人类需要顺应自然规律来达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自然观的核心概念:西方自然观的核心概念是“征服自然”,强调人类要通过对自然的探索和利用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而中国自然观的核心概念是“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人类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相协调。
3.实践应用:西方自然观在实践应用中强调对自然的探索、开发和利用,以满足人类的需求和利益。
而中国自然观则强调在实践应用中要注重对自然的保护和生态平衡,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历史背景:西方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西方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影响,包括古希腊文化、基督教文化等。
而中国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则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影响,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
总之,中西自然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观的核心概念、实践应用和历史背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异同。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对人们认识和理解自然的影响。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原创)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原创)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摘要:自然观是一种系统的体系,即人们关于自然界的存在、演化的根本观点。
中国古代自然观和以希腊为代表的西方古代自然观有诸多共同之处与差异。
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可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两方面来对照比较。
本文着重于从多方面分析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所在,并对中西方自然观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关键词:自然观;天人合一;主体;客体1. 引言通俗地说,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严格上来说,自然观是一种系统的体系,即人们关于自然界的存在、演化的根本观点。
中国古代自然观与西方古代自然观分别代表了人类两种典型的文化发展方向,两者之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及差异。
2.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相似之处西方古代自然观以古希腊为代表。
古希腊自然观特征有:(1)强调物质世界的客观性;自然界统一于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2)自然界是一个变化不停的过程;(3)万物变化有自己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可以认识的,可以言说的。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共同之处在于:(1)总体上都认为自然界是自然而然的。
(2)都是从某种浑沌到秩序的变化发展过程。
(2)是有规律的,客观世界有统一性。
(3)事物普遍联系着,自然界是演化发展的。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均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做直观的考察,勾勒了自然界的总画面,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
但两者有着自身的局限性:(1)质朴性,具体表现是把自然界统一为具体事物;(2)思辨性,具体表现是圆圈式的简单循环;(3)猜测性,具体表现是有启发性,但幼稚,有神秘色彩。
3.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不同之处3.1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本质区别现代中西方在很多文化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区别,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古代中西方自然观体现在哲学层面的差异性。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以天人关系的命题表述出来的。
论中国古代自然观与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论中国古代自然观与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摘要:本方简述了中国在代自然观与西方古代自然观的意义以及其相同之外与不同之处。
一.自然观的概念1.自然观的定义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
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
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
2.中国古代自然观中国古代自然观有五行学说、阴阳学说、八卦学说以及元气说、,讲究的是“天人合一”。
五行说认为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金、木、水、火、土。
且五个物质元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不是固定不变的。
阴阳学说用阴阳二气来解释自然界发展变化的原因,把自然界有规则的变化称作“阴阳有序”,把自然界的反常现象叫做“阴阳失调”。
一切事物都是在阴和阳的矛盾运动中的发展变化的。
八卦说把天、地雷、火、风、泽、山、水八种常见的实物作为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用八卦的错综配合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发展变化(八种符号为乾、坤、震、巽xun、坎、离、艮、兑)。
元气说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弥漫的“元气”所构成。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在元气之外,别无一个有意志的造物主,从而否定了神的存在。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主旨是崇尚自然,反对对自然的干预,追求对自然本性的顺从。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认为人、地、天都统一于“道”,而“道”又是自然的, 人应当顺应自然, 不可有意作为。
老子反对人为, 所以菲薄智识技巧。
老子自然观的中心是“抱朴”, 返朴归真是他的理想境界。
庄子则将天人对举, 并赞叹自然之伟大, 悲悯人类之渺小。
《庄子·外篇》云:“有天道, 有人道。
无为而尊者, 天道也; 有为而累者, 人道也。
”天道为尊, 人道有累, 庄子主张“不以心捐道, 不以人助天”, 即不以人力改变自然, 这与欧洲近代自然观是迥然而异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整个宇宙自然作为认识客体和研究对象,以探求其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哲学就是自然哲学。
古希腊的伊奥尼亚哲学及后来的原子论,就是人们认为的典型的自然哲学。
中国古代有没有自然哲学,哲学史界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
本世纪以来,有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哲学以国家的治乱兴衰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哲学思考的出发点和最后归宿,其主要内容和主要特点是社会政治哲学和伦理哲学,因此,中国古代不存在古希腊那样的自然哲学。
笔者认为,中国古代没有建立起系统化、逻辑化的像伊奥尼亚学派那样纯粹的自然哲学,也缺少崇尚自然,追求自然知识,刻意研讨抽象理论的学术传统,但是这并不能表明中国古代就没有自然哲学,也不能表明百家争鸣的先秦哲学中就没有一个学派建立起了自然哲学的体系。
亚里士多德说:“古今以来,人们开始哲学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
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较大的问题例如日月与星辰的运动及宇宙之创始作出说明”(注: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书馆1959年版第5页)。
亚里士多德的这段话适合于古希腊,因为古希腊之初的哲学家泰利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等曾以极大的热情和高超的智慧探求大自然的奥秘和宇宙发展的“逻各斯”,取得了很大成就,创立了自然哲学。
这段话也同样适合于中国古代早期哲学,因为在古代先哲的思想成果中,就已经包含了完全可以与古希腊相媲美的自然哲学,尽管它与古希腊自然哲学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的范畴和理论体系,但它确实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对宇宙和自然的哲学思考,是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智慧结晶。
如果说,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最高成果是由基留伯、德谟克利特所创立的而完成于古罗马的原子论的话,那么中国早期自然哲学的最高成果就是发端于周末而完成于汉代的元气论。
元气论是由八卦、五行、阴阳、精气等一系列范畴发展而成的。
中国最早的哲学思维,和亚里士多德对古希腊哲学的断言相同,也“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并且“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
成书于周代的《易经》及后来的五行、阴阳思想的出现就是这样。
《易经》是部占卜的宗教著作,但它却包含着古代人对自然奥秘最早的哲学思考。
《易经》中的八卦是先哲们“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注:《易传?系辞下》)的产物,是自然界物质现象的概括和象征。
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分别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代表宇宙中的八种物质。
八卦卦象中爻的符号“——”“它”代表了宇宙间两种最基本物质现象的对立统一关系。
《易经》用八种物质现象解释世界的尝试,是人们观察世界矛盾运动所获得的经验总结和概括,它的基本思想是认为对立统一是宇宙间最普遍的规律,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可以用这种对立统一来说明。
《易经》的卦象卦辞还体现了万物交感,相反相成,物极必反,对立面相互转化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萌芽,表明早在周代,哲人们对宇宙的哲学思考就已经非常深刻了。
商周时代,我国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特别是天文、历法、数学、冶炼等都有很大的发展,人们的分析综合能力即抽象思维有了进一步提高。
在生产水平和认识能力推动下,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五行思想出现了。
《洪范》中所提的洪范九畴,其中第一条就是五行:“初一,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碱,炎上若苦,曲直作酸,从草作辛,稼穑作甘”(注:《尚书?洪范》)古人认识到五行就是构成自然界的五种基本元素,这五种元素具有各自的性质与规律,不能违背。
春秋时期的史伯,在原始五行的基础上提出了“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注:《国语?郑语》)这是一个具有哲学世界观意义的问题。
他以哲学命题的形式表达了物质元素的结合,产生千差万别的具体实物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史伯还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注:《国语?郑语》)的观点,认为一种元素同另一种元素相配合,就能求得矛盾的均衡和统一。
如果回避矛盾,追求无差别的同一,那么,事物就不可能产生。
原始的五行说是我国人民最早对自然现象的性质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初步观察总结而产生的唯物主义思想。
从哲学角度考察,它是从宗教中分离出的科学,是从神话中分离出的哲学,是从征服自然的幻想升华为解释自然的科学思想的重要过渡环节,其中蕴含着可贵的自然哲学思想。
五行的基本特质是从自然物出发解释世界的形成问题,虽然它在理论上尚未提出完整的回答世界的起源问题,它本身还反映着科学思维与宗教幻想的联系,但已经发展为认识自然的哲学萌芽,对我国哲学思想的发展,特别是对自然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另一重要范畴是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曾与古代天文学相联系,是古代天文知识的哲学抽象。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阴阳学说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成为自然哲学最重要的发展环节和核心范畴。
最早以理论形式表述阴阳范畴的是西周末年伯阳父论地震时提出的,“伯阳父曰:‘周将亡矣。
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之乱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注:《国语?周语》)。
伯阳父试图用自然本身的原因来解释地震,实际上是用科学理性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他认为世界充满着相互依存与相互对立的阴阳二气,阴阳的对立趋势超过一定限度,就会爆发地震,这样,伯阳父就把事物简单的多样性概括抽象为本质的对立性,使阴阳概念具有了一定的哲学意义。
阴阳学说一开始就带有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的理论色彩,说明人们在探寻自然奥秘的过程中开始摆脱神的意志,走上从自然本身探求自然成因的正确途径。
到了春秋时期,阴阳学说就被人们作为一种普遍概念和一般思维方式广泛地接受与使用,从此后,阴阳学说同五行学说一样,成为发展辨证思维,影响哲学斗争的又一思想成果。
春秋时的叔兴曾用阴阳二气的变化说明事物的变异,他认为陨石下降和六yì@①退飞等怪异现象,是“阴阳之事,非吉凶所生,吉凶由人”(注:《左传》僖公16年),划清了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的区别。
可见当时人们已经习惯用阴阳范畴来认识自然现象了。
春秋时的史墨在前人的基础上,把阴阳学说变为一种思维方式,他认为事物都具有自身的发展过程,其原因就在于事物自身内部的矛盾性,而每一客观事物本身又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所以他提出:“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陪贰”(注:《左传》昭公32年)的观点。
“两”是指事物在生成过程中总是存在着对立的矛盾双方。
“陪贰”是强调矛盾双方,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由主辅两个方面构成。
史墨一般地认识到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法则,同时也看到了矛盾双方的主辅地位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而这种转化是经过斗争实现的。
史墨把以往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带有规律性的认识扩展到了思维领域,变成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对古代的哲学思维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春秋前期的阴阳五行说是人们以直观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在认识自然现象过程中提出的,作为哲学思想,它与古希腊伊奥尼亚哲学一样,肯定了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和客观事物的辩证性,具有很显明的自然哲学特征。
但这些认识还比较粗糙直观,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巫史文化神秘主义的痕迹,这是它的历史局限性。
然而从其思维水平来看,丝毫不亚于古希腊早期的自然哲学,并且在辩证性方面略胜一筹。
如果我们把早期阴阳五行说与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与埃利亚学派相比较,就会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春秋末战国初的老子哲学,是我国古代哲学特别是自然哲学发展的理论总结,它建立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备的自然哲学体系,其理论性和思辩性,其对世界本体及其规律认识的深刻程度,都是同时代的希腊哲学不可比拟的。
老子第一个把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和世界万物的总根源并给以系统的哲学论证。
他认为在天地万物形成之前,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自然而然地存在着,自然而然地运动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注:《老子》第25章),这就是“道”。
道的特点是“夷”、“希”、“微”,即不可感觉的。
在老子看来,“世界在本质上是从某种混沌中产生出来的东西,是某种发展起来的东西,某种逐渐生成的东西”(注:《马恩选集》第3卷第448页)。
道与世界的关系是母子关系,“道者,万物之主也”(注:《老子》第4章),“渊珂!似万物之宗”(注:《老子》第4章),道是万物的主宰和宇宙的总根源。
道产生世界的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注:《老子》第42章),道在不断运动中产生天地万物,产生了物质世界。
这就是宇宙万物的生成模式和生化过程。
老子哲学还发现了许多自然界所遵循的共同规律,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注:《老子》第25章)等。
在老子哲学中还有许多自然辩证法的思想,这些思想在揭示大自然的奥秘,扫荡鬼神和殷周以来的神学世界观方面,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老子对我国春秋以前的古代辩证法作了历史的总结和理论概括,原始的阴阳五行学说中的唯物论与辩证法萌芽和“和同”、“一两”、“倍贰”思想以及儒家的“执两用中”都被老子经过扬弃综合纳入了自己的体系,形成了自己的范畴系统,它克服了早期八卦、阴阳五行学说用某些特殊实物说明万物起源的理论局限,是唯物主义的重大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古希腊伊奥尼亚哲学在赫拉克利特之后,经过埃利亚学派的逻辑改造,学术方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使其从早期的个别实物,如水、火等为始基发展为原子论。
后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批判,形成了追求科学理性的学术传统。
而与希腊早期自然哲学相似的阴阳五行学说,在老子哲学中得到了升华和更进一步的概括、抽象,没有改变其哲学发展的结构及方向,为以后的元气论产生奠定了基础。
庄子的哲学体系是直接从老子哲学发展而来的,其中包含了丰富的自然哲学思想。
庄子认为“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注:《庄子?知北游》)。
就是说道既可生出精气,又可产生意识。
精气可生出有形体的东西,而天下万物都是有形体的事物产生的。
庄子是我国第一个比较充分地论述了宇宙的有限与无限问题的哲学家。
他自设问题:“天色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他答道:“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邪”(注:《庄子?天运》)。
庄子认为所谓宇宙就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意思。
他说:“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注:《庄子?庚桑楚》)。
空间本身是没有界限的,时间也没有一个独立的实体,所以时空是无限的。
庄子认为不仅时间、空间是无限的,而且整个物质世界也是无穷的。
在他看来,物质世界是“物量无穷,时无止”。
并且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根据这一思想,他发现“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注:《庄子?天下》)这一物量无止的原理,揭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数学原理——极限问题,在物理学上首次提出了物质无限可分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