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系列重要的核心价
值观和思想观念。
这些精神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和谐:和谐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中国人追求和谐的生活方式,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和谐的概念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家庭、社会、政治、经济等。
2. 礼仪:中国文化强调礼仪的重要性。
礼仪是一种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它涵盖了人们在不同场合中的行为方式、言谈举止等,体现了尊重和关怀他人的态度。
中国人认为,通过遵守礼仪可以维系和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
中庸之道强调的是适度和平衡,既不偏激也不追求过度。
中国人认为,只有通过中庸之道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才能达到和谐、稳定和持久的目标。
4. 孝道: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道德观念之一。
中国人将孝道视为尊敬父母和长辈、关心家庭和社会的基本准则。
孝道体现了家庭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也是中国文化中传承和延续的重要力量。
5. 敬天爱人:中国文化中强调的另一个核心价值观是敬天爱人。
中
国人认为,人类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
敬天爱人的观念意味着对自然界的敬畏和保护,以及对人类的关怀和尊重。
这些基本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于塑造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社会秩序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这些基本精神仍然被广泛传承和推崇,并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和精神文化

一、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哲学观念 二、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 三、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
一、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哲学观念
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
整体思维
认为世界(天地)是一个整体,人和物也都 是一个整体。整体包含许多部分,各部分之间 有密切的联系。想了解各部分,必须了解整体。
无人不冤,有情皆孽
——《天龙八部》与佛教文化
何为“天龙八部”?象征着小说中 的哪些人物? 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三人:段誉、萧峰、虚竹 主题:无人不冤,有情皆孽 段誉的孽情、萧峰的命运、虚竹的 经历 以及段延庆、慕容复、游坦之的 叶二娘、慕容博、萧远山的 逍遥子、李秋水、天山童姥的 真正的原因:人性中固有的 “贪”“嗔”“痴”
道教的主要特点
是产生、流传于中华本土的民族宗教 和我国古代社会的宗教意识与传统文化有密切关 系 是以道家哲理和神仙信仰为核心的多神教 是重视生命价值的宗教 是重视古代科技的宗教
道教的基本信仰
尊“道”贵“德” 崇奉“三清” 追求长生成仙 天道循环,善恶承负
佛教的基本教义:“四谛”
谛:真理 苦谛:人生“一切皆苦,四大皆空” (四大:古印度称地、水、火、风为“四大” ) 八大苦:生、老、病、死、爱离别、 怨憎 会、 求不得、 五阴盛 集谛:造成痛苦的原因 贪 瞋 痴——三惑(烦恼) 三毒 恶业:意业 口业 身业 灭谛:解脱痛苦的办法 涅槃——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 道谛:到达涅槃境界的道路和方法,即“佛法” 本身,理论在“三藏”中,方法主要有“戒、定、 慧”三学。
残暴与昏庸:明朝的帝王们
(1)太祖朱元璋(1368─1398) (2)惠帝朱允文(1399─1402) (3)成祖朱棣(1403─1424) (4)仁宗朱高炽(1425) (5)宣宗朱瞻基(1426─1435) (6)英宗朱祁镇(1436─1449 ) (7)代帝朱祁钰(1450─1456 ) (8)宪宗朱见深(1465─1487) (9)孝宗朱祐樘(1488─1505) (10)武宗朱厚照(1506─1521) (11)世宗朱厚熜(1522─1566) (12)穆宗朱载垕(1567─1572) (13)神宗朱翊钧(1573─1619) (14)光宗朱常洛(1620) (15)熹宗朱由校(1621─1627 ) (16)思宗朱由检(1628─1644 )
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四种基本精神

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四种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丰富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艺术形式等。
在这些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四种基本精神,即仁爱精神、和谐精神、尊崇精神和谦卑精神。
仁爱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仁爱指的是对他人的关怀和帮助,是一种宽容、友善、慷慨的情感和态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精神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德,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基础。
这种精神在家庭、社会和国家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倡导和实践。
仁爱精神的核心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在待人接物的时候要多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和谐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价值观。
和谐指的是各种事物之间的平衡与融洽,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状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被视为一种理想的状态,是社会稳定和个人幸福的基础。
和谐精神要求人们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事物,避免极端和矛盾的情绪,追求内外的和谐。
和谐精神的核心是“和而不同”,即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协商和互相理解来解决问题,实现共赢。
尊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崇高的道德观念。
尊崇指的是对长辈、师长和权威人士的尊重和敬仰,是一种传统的礼仪和道德规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崇被视为一种美德,是社会秩序和家庭和谐的重要保障。
尊崇精神要求人们心存敬意,主动尊重他人的权威和尊严,在言行举止中展示出对他人的尊重和敬仰。
尊崇精神的核心是“尊老、敬老、爱老”,即对老年人表示敬意和关爱,同时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崇尚和传承。
谦卑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品质。
谦卑指的是心存虚怀、谦逊的态度,是一种对他人和世界的尊重和谦让。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谦卑被视为一种审美情操和道德修养,是人们追求真善美的重要品质。
谦卑精神要求人们不自高自大,不傲慢自满,虚心向他人学习,虚心接受批评和建议。
谦卑精神的核心是“知耻而后勇”,即在认识自己的不足和缺点的基础上,勇于改正错误,不断进步。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道德准则等方面的重要内容。
这些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对于中华民族的文
化认同、文化自信以及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理解。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强调的是人文关怀和道德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关系,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强调以德治国、以德化人。
这种人文关怀和道德观念的体现包括诸如“仁爱”、“忠诚”、“孝道”、“礼仪”、“诚信”等等。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也强调了对知识、学问和思想的重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知识、学问和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强调“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并推崇诸如“格物致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思想观念。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还强调了对于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责任和使命。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的使命和责任,而这种责任和使命则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领悟和实践来实现。
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强调了“勤奋好学、继往开来”的思想观念。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强调了人文关怀和道德观念、对知识、学问和思想的重视、以及对于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责任和使命。
这些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自信以及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涵

的内在动力,指天地万物的精气与活力,是万事万物
一
显示出来的、独特的、具有灵性的状态,也指人的独
、
特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意识。
精
《辞海·哲学分册》对“精神”的定义是“人的意
神 与
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
文
宗教信仰者和唯心主义者所讲的精神,就是对意识
化
的神化。
精 神
唯物主义者常把精神当作和意识同一意义的概念来
中国传统文化
任务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涵
1. 精神与文化精神 2.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涵
(一)关于精神
“精”本义为“经过筛选的、特别好看的上等稻米”。
一
“神”有万物的主宰、掌控肉体的灵魂意识、绝妙的奇异的等含义。
、
精
神
与 文
化 精
神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涵
中国古代的“精神”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精微不显
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涵
(一)伦理型文化
二
中国文化是德智统一的文化,具有很强的伦理
、
特点,属于伦理型文化。伦理,就是人际关系事
中
实如何的规律及其应该如何的规范。
国
,中国传统文化又是伦理型文化。
传 统
“心”是中国文化活动的主要源泉,是人精神
文
活动的唯一源泉。
化
“个体”的自我超越不是要达到比世俗更高的
中国文化几经浩劫而历久弥新、能化人而 不为人所化的根本奥秘,正在于其不拘泥于 以血缘、族群或者地域的范围来划定自身的 生存空间。
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还与政治大一统紧 密相关。此外,政治专制主义的成熟也会逐 渐侵蚀包容性文化的根基。
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

名词解释绪论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3.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4.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5.国别文化: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就是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6.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7.文化传统:每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
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8.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9.敬授民时:在上古时期,人们是按着时节的序列敬奉上天的。
日月星辰运行中任何反常现象,都会引起他们的恐慌。
然而正是在对“天序”的尊奉、恭敬之中,却有着古代天文学科学实践活动。
在虔诚的宗教心态下,包含的则是把握农时的努力。
这就是“敬授民时”的本质。
10.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交通要道。
从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到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汉朝共用200余年的时间,打通了通往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
这条“丝绸之路”不仅交流着物质,也沟通着中外的文化。
中国文化经西域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异域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大量传来,特别是佛教的东传,更是打通西域最明显的结果之一。
11.察举制: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
它有许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念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是中国文化的根基。
它不仅包含了文学、哲学、艺术等各个方面,更包含了一系列深远的思想理念,这些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思想和价值观。
本文将从统一性、和谐性、儒家思想等方面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念。
1.统一性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的是统一性,中国历史中的统一已有2000多年历史,这种统一指的是国家统一、文化统一、思想统一、话语统一、法律制度统一等。
中国人在观念上,一直强调“天下一家”,强调大和而不是小节分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的文物,建筑,艺术作品都很注重统一性的设计,这种设计也反映了中国文化统一性的特点。
像中庭院就往往处于中心地带,是大型的几何形状的布局,用木质的梁柱等结构来造型,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统一性思想。
2.和谐性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之一就是和谐性。
和谐性架构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上,在哲学思想中,阴阳对立、五行相生、天人合一等这些理念就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性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体现的和谐性主要包括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等多个方面。
具体而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少年儿童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就非常高,每天的琴棋书画都是必修课,以培养少年儿童品德、性格为首要目的,这种教育方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性”的思想。
3.儒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儒家思想尤其强调仁爱、礼贤下士、学问诚信、尊老敬神等等。
其中最为有名的是“仁者爱人”,儒家注重人文、尊重礼仪、重视教育。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主线,其“仁”的思想与“和谐”思想相融合,形成了中国道德的主要特征。
儒家思想思想尊重天命,注重人的行为修养,从而达到身体力行的境界。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念贯穿了中国人的历史和生活。
统一性、和谐性、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去,它们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思维、价值观等各方面,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重要部分。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精神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精神中华民族拥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
这些传统文化与精神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世界。
本文将探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精神,并分析其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重要价值。
一、儒家思想与仁爱精神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强调人伦道德和礼仪规范,倡导仁者爱人的精神。
仁爱精神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师生情和国家民族之间的忠诚与爱国,形成了中华民族团结和谐的价值观。
仁者爱人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也为社会的公正和稳定提供了精神动力。
二、道家思想与自然观念道家思想强调自然和谐,主张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
这一思想使得中华民族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同时也强调“天人合一”的道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独特之处。
三、佛教文化与平等共享佛教的传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更为广阔的世界观,强调生命的平等与平静。
佛教文化使得中华民族日益关注他人的痛苦,倾向于通过善行来解除众生的痛苦,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广泛传承的慈善、助人为乐的美德。
四、中医药文化与健康观念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观念。
其理论体系丰富而深奥,强调防病于未犯,注重调节身体平衡。
中医药文化与健康观念的传承和发展,为中华民族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心灵愉悦提供了重要支持。
五、中国书法与审美价值中国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赞誉。
中国书法融汇了儒家思想和美学理念,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审美的高度追求。
六、中华民谚与智慧启迪中华民族的谚语是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蕴含着智慧和生活经验。
它们生动而富有哲理,为人们提供了行为准则和生活智慧的指导,对人们有着极高的教育价值。
总之,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名词解释1.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领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
它把天、地、人、社会看作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2.中国古代类比思维:类比思维是指依据事物(包括天地人、万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某种相关进行类比象征,以达到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地分析与表述的目的。
3.中国古代辩证思维: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
中国古代辩证思维来源于对天地万物两两对立而又统一的自然现象的考察与理解。
4.天人合一:主要包含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第二层意义是,自然界的普通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起源于西周时代。
5.中庸:意为“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是由孔子提出来的。
“中庸之道”又可称为“中和之道”,它要求人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过激,要求其适中,“无偏无颇”。
6.中和:意为“经过对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
要在“两端”(如高低、长短、大小等)里面“允执其中”,即确实把握好“中”,就需要往返地调整以渐趋于和谐。
7.三纲:由西汉董仲舒提出来的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表现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卑和隶属关系。
8.五伦:是由孟子提出来的,即指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五种人际关系.9.五常:是由董仲舒提出来的,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规范。
10.五伦十教.是孟子对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提出的行为规范: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11.前兆迷信:是原始宗教的一部分,指用神意或神秘力量来解释前兆现象与未来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古代占卜发生的基础。
12.教学相长:是指教和学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对立统—关系。
这一命题是《札记。
学记》首先提出来的,它指出教学活动并不是单项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师生双方都能受益、都能提到提高的双向互动过程。
五、简答题1.中国古代的思维模式,最有特色的是哪几种?答:中国古代的思维模式,最有特色的是整体思维、类比思维、辩证思维。
2.中国传统的整体思想维有什么特点?什么叫整体思维?答: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体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
所谓整体思维;是指把天地人、社会看作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3.《易经》的结构布局是怎样的?这种结构布局有什么意义?答:《易经》的结构布局,是以代表天的乾卦和代表地的坤卦领头,以象征天的阳又和象征地的阴爻作为构成六十四卦的基本单元,以解说人事祸福的封爻辞附着于象征天地变化的卦象之后;以表明天地和同、万物化生、人与天地分而相合。
这种结构布局初步确定了宇宙系统论的模式,以及人如何与宇宙系统相统一的规范。
4.《吕氏春秋》的思维体系如何?答:《吕氏春秋》是以儒家为核心,将道、法、墨;兵、农、名诸家加以改造,揉和为以阴阳五行家的宇宙因式为理论框架的天道、地道、人道统一的思想体系。
5.为什么说中国古代整体思维是一种重领悟的,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答:古代整体思维认为,对于宇宙本体,对于“天一地一人”的系统;仅仅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去认知是无法穷尽其奥义的,必须凭借对于“象”的直觉、顿悟去把握。
所谓“直觉”。
就是对天地人、万物的诸般现象去进行观察3所谓领悟,就是在直观、经验的基础上去领会、顿悟。
儒家和道家都主张以直观、经验为基础去领悟、把握宇宙人生之整体、系统。
6.什么叫类比思维?中国古代类比思维有什么特点?答:类他思维是指依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思维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某种相关进行类比象征,以达到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地分析与表述的目的,常见的主要是在“天象”、“地法”“人事”之间作类比。
这种类比思维是从“天、地、人”系统整体思维衍生出来的,是体现系统整体思维的。
7.什么叫“观物比德”?它属于哪一种思维模式?答:所谓“观物比德”,是人与物的类比,是说用物的外部特征与内在属性来类比人的品德、志行。
它属于类比思维的模式。
8.什么叫辩证思维?中国古代辩证思维的来源如何?答:所谓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
中国古代的辩证思维来源于对天地万物两两对立又统一的自然现象的考察与理解。
9.老子对事物转化的规律是怎样概括的?答:老子对事物转化的规律概括为三条:一是损有余而补不足;是说“有余”与“不足”经过损与补而走向乎正统;二是利而不害,是说转化与统一有益无害;三是不言而善应、不召。
而自来。
是说转化与统一是自然发生的、无为而成的。
10.《易》对事物转化的规律是怎样概括的?答:《易》总结的事物转化(即对立物变化)的规律有三条:一是相反而相成;二是“生生”与“日新”’;三是“趣时”,是指天地万物都是自然地顺应四时的节律而变化。
11.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方面主要有哪几种特点?各观点的提出者是谁?答: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观点主要有:一是“天人合一”,提出者为宋代张载;二是“天人交胜”,提出者为唐代刘禹锡;三是“天人之分”,提出者为战国时代的苟子。
12.“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有什么积极影响?答:“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影响有:第一,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第二,造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第三,造成“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推动人们在成己成物、人我交融中实现人格、品德的完善。
13.“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及其发展有什么负面影响?答:“天人合一”观念对我国文化及其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是:①思维方式过分强调整体联系与统一,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论证,致使我们没有能经过近代的实验科学而进入现代科学。
⑨过分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统一,而使封建社会长期停滞,资本主义萌芽生长缓慢,在一个长期内民族心理自视过高而缺乏进取精神。
⑧空想助理想主义使主观易于脱离实际,而不得不违心地去美化现实。
(4)心性之学:重体验,不重客观观察,把道德实践作为根本的实践活动,很难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也限制了实证科学的发展。
14.什么叫“中庸”?什么叫“中和”?中庸之道是一种怎样的原则?它是由谁提出来的?答:“中庸”意为“中(执中、用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中和”意为“经过对两端(长短、高低、大小、先进与落后等)的调整而达到和谐”。
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它是由孔子提出来的。
15.中国古代哲学的“知行”问题是一个怎样的问题?答:中国古代哲学的“知行”问题;不仅是认识论的问题,更是一个伦理道德的问题。
16.中国古代关于知行关系方面的主要有哪几种说法?其代表人物是谁?答:中国古代关于知行关系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①“知易行难”说,提出者为《尚书.说命上》;⑧“知轻行重”说,提出者为战国时代的苟子;③“知先行后”说,提出者为宋代程颐,朱烹继承了这一主张;④“知行合一”说,代表人物为王阳明;⑥“行先知后”说,提出者为明清之际的王夫之。
17.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有什么特点?答: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特点有:①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⑦中国古代的“知行合一”说,并不注重于建构理论体系,而是强调身体力行,以便真切地认识并实践“天道”和“人道”;③“知行合一”说是以“天人合“一”说为前提的,或者说是从“天人合一”说派生出来的。
18.为什么说“知行合一”说是以“天一合人”为前提呢?答:“知行合一”说要求人们既要认识“天道”、“人道”,又能在生活中实践“天道”和“人道”。
而“人道”本于“天道”,所以如能做到认识并实践“天道”,也就是认识与实践了“人道”了。
人要“知”与“行”,就必须和“天”认同。
“天”与“人”是相通、相合的,因此,“知行合一”说是以“天一合人”说为前提的,或者说是从“天人合一”说派生出来的。
19,在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中,对后来社会影响较大的有哪几种?答:在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中,对后来的社会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有上帝祟拜、鬼魂祟拜、祖先祟拜、前兆迷信和占卜等。
20.中国古代原始宗教有什么社会作用?答: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社会作用有:一是保护统治者和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二是麻醉与驯服被统治者。
’21.道教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倡导者、创建者是谁?答:秦汉以后出现的道教;是将古代的鬼神崇拜、秦汉时期的神仙信仰、黄老道术以及经学、墨学的某些观点融合以后而成的。
它的倡导者、创立者为东汉时期的张道陵。
22、道教的信仰特征是什么?答:道教的信仰特征是,由信仰“道”演化为尊奉“三清尊神”。
23、道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答;道教的基本教义是:长生久视、全性葆真24.道教择哪此文化领域有影响?答:道教对古代医学、古代化学、古代药物学、古代民俗及古代文学艺术等文化领域有影响。
25.世界三大宗教是什么?答:世界三大宗教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26.佛教的创始人是谁?基本教义是什么?答:佛教的创始的是释边牟尼。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访”祛,即“苦、集、灭、道”。
27.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主要区别在哪里?答: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主要区别在于:大乘佛教强调普渡众生,认为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一切修行应以自利、利他并重,是“菩萨”之道;小乘佛教则是指坚持“四访”等原有教义、重于自我解脱的教派28、佛教是什么时候正式传入中国的?是怎样演变为另化的佛教的?答:佛教是在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正式传人中国的。
佛教传人中国后,由于受中国经济、政治条件及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步走上中国化的道路。
隋唐之后,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遂演变为中国化的佛教。
这一演变过程的主要环节有:在汉代,佛教在宗教观念上依附道术,在政治伦理观念上迎合儒学;在魏晋时,佛教则着重依附玄学,由此而扩大传播,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影响。
庸宋之际,佛、道、儒三教在“修心养性:上形成大体一致的看法。
三教之间的关系,也由魏晋时斗争激烈,到唐太宗年间实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三教并行的趋势又推动了三教在思想上的合流,促使佛教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29,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最集中的表现是什么?答: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触合,最集中的表现是,通过摄取儒道的思想而形成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如天台宗、华严宗和掸宗。
这些中国化的佛教宗派提倡“方便”、“圆融”、“自悟”,以心性论为宗派学说的重心,宣扬儒家伦理道德。
30,孔子的伦理思想是怎样形成的?其核心是什么?答: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未年,他特别向往西周时代的政治秩序,祟拜西周时代制礼作乐的典范人物,仰慕西周时代盛极一时的礼制和文化,并在继承西周时代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建构起了我国文化史上第一个究整的遵循规范体系,形成了相对系统的以“仁、义、礼”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