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空区勘查方案

合集下载

采空区勘查方案

采空区勘查方案

采空区勘查项目勘查方案二〇一七年三月目录一、工程概况 (3)(一)自然地理 (3)(二)区域地质概况 (3)(三)矿产地质 (4)(四)目的任务 (4)二、勘查工作设计依据 (5)三、整体工作思路 (5)四、工作方法 (5)(一)瞬变电磁 (6)(二)地震勘探 (8)(三)高密度电法 (12)(四)钻探 (14)五、勘查工作设计 (14)(一)工作量设计 (14)(二)勘查工作进度计划 (14)六、近三年勘查工程一览表 (16)七、单位资质证书 (16)八、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17)一、工程概况2017年棚改旧改工程共有3个地块。

项目场区为村民安置工程拟建场区,此类建设项目通常为20层以下的住宅楼。

(一)自然地理项目场区地处山前冲积平原,地形较平坦。

区域内水系主要为巴漏河,区域内众多冲沟汇于巴漏河,巴漏河发源于市南部山区,向北流入小清河。

流经矿区段基本常年有水,雨季流量较大。

该区气候属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夏季多西南风,雨季在7、8月份,年平均降水量610.4mm,年平均气温为12.9℃,全年无霜期197天。

该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地震烈度6度。

(二)区域地质概况1)地层、地质(1)奥陶纪马家沟组:为煤系地层的基底,分中、下统,缺失上统,为浅海相及泻湖相碳酸盐沉积。

下部为白云质厚层结晶石灰岩,其中部含条带状燧石结核,中、上部为灰色或灰黑色致密厚层石灰岩,含珠角石、头足类化石。

该层厚度在800m左右。

(2)石炭纪本溪组:厚50m左右本区揭露此段地层钻孔少,参照邻区地层资料,本组地层分上、下两段。

上段:由深灰色泥岩和厚层状石灰岩组成,有时夹薄煤层,所夹徐家庄灰岩,厚度较大,岩溶发育,和奥陶系石灰岩共同构成本区煤层的充水、含水层。

下段:由杂色粘土岩,铁质岩,及浅灰色砂岩组成。

(3)石炭—二叠纪太原组:厚162m左右本组地层为典型的海陆交互相沉积,主要由浅灰色砂岩、粘土岩和深灰色粉砂岩、泥岩及薄层石灰岩组成,含薄煤8-10层, 7、9、10-3煤层较稳定。

张涿高速公路铁矿采空区勘察及处治方案

张涿高速公路铁矿采空区勘察及处治方案

顶 部 已开挖 到 黄土 层 , 部 黄 土 在 自重影 响下 而 塌 上 落。
1 3 其他地 物现 状及 分析 .
密度 电阻率法 、 大地 电磁法、 磁法 ) 钻探等手段 , 、 下
面逐 一进 行 论述 :
1 工程 地质 调 绘 1 1 铁矿 矿 井主 洞 12现 状及 分析 . 、
落很多 , 据村 民了解 , 其为当时探矿所用。
2 物探 工作 及成 果
2 1 工 作 方 法 .
年 , 卖给 另一 矿 主 , 采 时 间 约 2年 , 运 之前 关 后 开 奥 闭 , 井为 沿矿 脉各 方 向盲 乱 采 , 能 为 2—3层 开 矿 可
采。 1 2 坍塌 区现 状及 分析 .
( ) 地 电磁 法 : 器 使 用 美 国 G O T 2大 仪 E ME R公 司生 产 的 S R T G M E 一 T A A E H 4大地 电 磁测 深 仪 ( 连 续 电导率 测 试 仪 ) 该 仪 器 利 用 天 然 和 人 工 电磁 场 ,
源 探 测 , 以探 测 地 下 几 米 到一 公 里 深 度 , 点 测 可 逐 量, 以此来 获得 测点 下 的 电性 结构 , 通过 同 时对一 并 系列 当地 电场 和磁 场 的波动 测量 来获 得地 表 的电阻
过铁矿 , 开挖 范围较 大 , 长宽高 为 2 0×1 0×1m左 5
右 , 与右侧 边坡 K 1+ 9 其 4 5 0右 10 附近 处水 平 探 2m 井 2相连 , 程 10 m, 高 10 高度 18 水平 延伸 6 m 左 .m, 5
右, 铁矿 石 由探井 2运 出。 左线 左 侧坡底 即 Z 4 5 0左 10 附近 有 一 K 1+ 6 7m
抗 , 些 电阻抗 资 料 经过 傅 里 叶变 换 后 以 能谱 存 储 这 起来 , 通过 能谱 值 计算 出来 的表 面 阻 抗 是 一个 复 杂

采空区专题工程地质勘察方案

采空区专题工程地质勘察方案

1.前言1.1.工程概况1.1.1.上海至成都高速公路宜昌至巴东段位于湖北省中西部,路线大致呈北西~近东西向延伸,跨及宜昌市宜陵区、兴山县、秭归县、巴东县,止于火烧庵(鄂渝界),全长约178km。

1.1.2.我公司承担的工程地质勘察隶属第3标段。

K路线起于宜昌市兴山县高岚镇(K95+000),接第二合同段终点,经柏树园、卧佛山,跨高岚河后穿越林家山(1833.8m)于平邑口跨香溪河,至大石包村(K119+015)止,共24.015km。

由于工程地质条件十分复杂,第3标段设有多条比较线。

1.1.3.K线林家山隧道处的李家沟煤矿采空区。

矿界东西长1000m,南北宽850m,矿区面积0.85km2,批准采矿水平为标高240m~450m,年产规模3万吨/年。

1.1.4.掘进主平硐终点位于YK109+632右72.0m处, 标高246.0m。

按煤矿设计资料,隧道线ZK110+240、YK110+050前后在主平硐上方20m通过。

ZK109+570、YK109+560以东均为采空区段,其中ZK109+530~ZK109+570、YK109+512~YK109+560段线位附近开采标高为296.0~335.0m;隧道底板标为260m,按实际挖标高270m计算,该段采空区底板标高距离隧道标高为26.0~65.0m。

H线HYK109+360左148、右702~HYK110+368左17.5、右832.5通过李家沟煤矿南部,隧道底板设计标高260~270m间,即煤矿底采标高低于隧道底板20~30m。

1.1.5.李家山煤矿若继续开采将形成自隧道底板以下至洞身以上的倾斜状大面积采空-回填-积水区,采至隧道位置时,对隧道底板及洞身稳定有较大影响,甚至可能发生老窿突水。

1.1.6.在已有勘察认识的基础上,使用常规勘察手段无法查清采空区地段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故决定就该隧道进行采空区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专题勘察研究工作,为最终选定隧道工程场地和编制初步设计文件提供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依据。

采空区专项调查报告范文

采空区专项调查报告范文

采空区专项调查报告范文一、前言采空区是指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形成的荒地和废弃地,对环境有着严重的影响。

针对我国矿区采空区的问题,本次调查报告旨在对采空区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分析问题的成因和现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实现对采空区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

二、调查目的与方法1. 调查目的本次调查的目的是全面了解我国采空区的现状和问题,并从政策、技术、经济、环境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估,以为后续的管理和利用提供依据。

2.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文献研究等。

实地考察主要是选择了几个典型的矿区采空区作为样本,通过现场观察和交流,了解采空区的具体情况。

问卷调查则是选择了相关专业人士和相关企业进行调查,以了解他们对于采空区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同时,还通过文献研究收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和矿区管理政策,为调查报告提供理论依据。

三、调查结果1. 采空区问题的现状通过对多个矿区采空区的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发现我国采空区存在以下问题:(1) 采空区面积大、数量多:由于历史原因和过去对于采空区管理不够重视,导致现在我国采空区面积广泛分布,数量众多。

(2) 地质环境恶劣:采空区地质条件复杂、岩层不稳定,存在地质灾害风险。

(3) 没有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措施:目前我国对采空区的管理还相对滞后,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措施。

(4) 对环境的影响严重:采空区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2. 问题的成因分析(1) 经济利益导向:过去我国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往往将经济利益放在首位,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和对采空区的合理利用。

(2) 矿山开采技术滞后:一些矿山企业在开采过程中,采用的是传统的开采技术,对采空区的预防和治理不够重视。

(3) 缺乏法律法规的支持:对于采空区的管理和利用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使得相关部门在管理采空区时难以有效果。

四、解决方案鉴于采空区存在的问题和成因,本调查报告提出以下解决方案:1.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采空区的立法和法规制定,明确责任、加强监管,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

采空区的勘测及工程处理

采空区的勘测及工程处理
采空区的勘测及工程处理措施
11.2.1 小型采空区
一.小型采空区的勘测。
小型采空区的巷道很不规则,且一般历史较久遗迹模糊,勘察难 度很大。
(一)搜集资料 小型采空区一般均未进行过专门的地质勘查,无规则开采,搜集 资料极为困难,需详细向当事者或者当地居民和有关方面的调查。其 主要内容是:矿层的分布范围,开采的深度、厚度和方法,开采和停 采的年限,主要巷道的位置、大小、断面尺寸、衬砌情况和采空区的 分布、塌落、支撑、回填情况,以及开采时地下水变化情况和开采计 划,今后规划等。 (二)测绘内容 1.坑洞的分布、位置、断面大小、延伸方向及其相应于铁路的 地表位置。 2.因采空影响而产生的陷坑、裂缝的位置、形状、大小、深度、 延伸方向及其采空区和地质构造的关系。 3.了解采空区附近工农业抽水和水利工程建设情况及其对采空 区的影响。 (三)勘探 若通过搜集资料、调查访问和地质测绘不能查明前述坑洞的有关
F——巷道单位长度侧壁的摩阻力(kN/m3/m),其值为:
F=Ptanφ
其中 P——楔形体 ABM 和 CDN 作用在 AB 或 CD 面上的主应力,
当取其最大值时
3
P
1 2
H
2
tan(2 45 -
) 2
则式 14-3 为:
Q
H[2a
H
tan
tan 2
(45
2
)]
(14-4)
14-4 H 一


均布荷载
: :
h'
β
必须处理范围
β
()
图 14-6 小型采空处理范围
45
p 2
(14-8)
p
arctan(tan
c) P
(14-9)

神木县地方煤矿采空区分布勘查与综合治理方案编制工作实施方案

神木县地方煤矿采空区分布勘查与综合治理方案编制工作实施方案

神木县地方煤矿采空区分布勘查与综合治理方案编制工作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榆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榆林市地方煤矿采空区分布勘查与综合治理方案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榆政办函〔2012〕45号)文件精神,全面搞好我区地方煤矿采空区分布勘查与综合治理方案编制工作,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生态榆阳”,保护资源环境为目的,为开展采空区综合治理工作奠定基础,全面消除地方煤矿采空区安全隐患,进一步推动全区煤炭工业科学、安全、健康、有序发展。

二、工作目标和意义工作目标:通过对全区地方煤矿采空区进行勘查,基本查清全区重点地方煤矿采空区、沉陷区的分布及其现状,分析、评价存在的灾害类型和程度,提出科学合理的综合治理方法,为今后预防和控制采空区沉陷区灾害,消除安全隐患,有计划地推进综合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重要意义:我区地方煤矿经过多年开采,采空区面积逐年增大,引发地表沉陷、裂缝、火灾、有毒气体外泄、地震等诸多灾害,严重威胁矿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煤矿安全生产。

加快推进煤矿采空区勘查与综合治理方案编制是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开展此项工作对于全面掌握全区采空区、沉陷区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数据资料库,研究制定长效治理措施,彻底消除安全隐患,构建和谐矿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工作范围和工作重点工作范围:根据市政府采空区勘查工作方案安排,并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此次勘查共涉及我县地方煤矿147座,其中大柳塔镇23座、孙家岔镇41座、店塔镇22座、中鸡镇10座、永兴办事处15座、西沟办事处21座、麻家塔办事处7座、锦界镇8座,涉及井田面积423.95387km2,物探勘查面积为40km2左右。

工作重点:(1)收集整理147座地方煤矿有关资料和图纸;(2)对勘查区域内423.9538 km2井田面积进行采空区调查与踏勘,查清各矿采空区的位置、开采深度、顶板垮落情况、积水情况、着火情况等,调查地表开裂、陷落的特征和分布规律;(3)根据收集资料情况、踏勘情况及勘查区地形,对有疑问区域进行采空区物探勘查,可以分煤矿和分片区进行钻探勘查,钻孔数量为140个左右;(4)对各煤矿编制采空区分布勘查与综合治理方案报告,可以分煤矿或分片区进行编制,并编制神木县采空区综合治理规划报告。

采空区的勘察设计与治理技术课件

采空区的勘察设计与治理技术课件

采空区的勘察方法
采空区的探测,目前,国内外主要是以采矿 情况调查、工程钻探、地球物理勘探为主,辅以变形 观测、水文试验等。
采空区勘察技术方法选择
总结以往工作经验,在多种多样的勘察技术中,工程 地质调查、采矿调查是采空区勘察工作的基础,已往 的采空区勘察忽视这方面工作或对此重视不够,往往 使物探和钻探工作陷入盲目状态。
动值和水平变形值。
④对正在开采和将来开采的采空区,应预算其最大变形,(最
大下沉值、最大倾斜值、最大曲率、最大水平移动值和最大水平 变形值)对缓倾岩层或地表变形平缓连续时,可按2.2.7 条有关方 法计算最大变形值。
⑤原始测量记录。
6、地表移动和变形的预测
地表变形分为: 两种移动和三种变形。
两种移动为垂直移动(下沉)和水平移动。
5、 地表变形的观测 线路通过大面积采空区,当缺乏资料且勘探难以查明 采空区的基本特征时,应进行定位观测,直接查明地 表变化特征,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
(1)观测线宜平行或垂直矿层走向成直线布置,其长 度应超过移动盆地的预计变形范围,走向观测线(即 观测线平行矿层走向),应有一条测线通过预计最大 下沉值的位置;倾向观测线(即观测线垂直矿层走向) 不宜少于2 条。
按采空区残余沉降量大小将采空区划分为三个区: ➢ (1)稳定区 ➢ (2)基本稳定区 ➢ (3)不稳定区
根据工程性质的不同,分区参数亦不同,取值时应按 具体工程性质的要求而定。
稳定性评价(以铁路工程为例) (1).下列地段不宜做为建筑场地
①在开采过程中可能出现非连续变形地段(地表产生台阶、裂缝、 塌陷坑等)。 H /m<25~30 (H /m为采深采厚比,以下同)或H /m>25~30, 但地表覆盖层很薄且采用高落式等非正规开采方法或上覆岩层受 地质构造破坏时,地表将出现大的裂缝或塌陷坑,易出现非连续 的地表移动和变形。

采空区探测的基本方法和初步工作方案样本

采空区探测的基本方法和初步工作方案样本

采空区探测的基本方法和初步工作方案1. 采空区物探方法探测的可行性1.1 电性地质条件在煤系地层中, 当煤层被开采以后,在地下岩层中形成一定的空区, 同时采空区上方岩层在重力作用下发生一定的塌陷, 造成煤层上覆岩体失去原有平衡状态而发生一定程度岩移, 破坏了岩石的完整性、连续性, 致使岩层破碎和出现大量的空隙和裂隙, 电阻率在这些区域中其值也发生变化, 使得原电阻率层状形态受到了破坏, 呈不连续、杂乱现象。

一般松动、裂隙、坍塌、采空区为高阻反映, 而当采空区域含水或其它含水充填物时易形成低阻异常。

总之煤层采空区与其周边岩层存在明显的电性差异, 具备投入瞬变电磁法、高密度电法进行勘探的地球物理特征。

1.2 氡气测量条件不同的岩石含有不同的放射性元素和非放射性元素, 放射性元素在衰变时, 会产生一种惰性气体——氡气。

在裂隙, 构造发育的地区, 岩石破碎、断裂密布及岩石坍塌等地段, 特别利于氡气的释放和运移, 易于形成氡气异常。

测量氡气异常的分布, 能为研究浮土覆盖地区的构造、断裂带等工作提供重要的信息。

对于地下存在采空区时, 会使其上部岩层结构发生变化, 如岩石出现裂缝或破碎等。

这就为氡气的运移与集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从而形成氡异常, 这便是利用氡气测量来解决地下采空区存在与否的地球物理前提。

2. 采空区探测物探方法的原理介绍2.1 瞬变电磁测量原理瞬变电磁探测是地球物理探测的主要手段之一, 经过向地下发射电磁波激励地下目标, 接收其产生的二次场, 确定被测目标的物理参数。

瞬变电磁测量是利用不接地线圈(或称回线)向地下发射一次瞬变磁场一般是在发射线圈上供一个电流方波, 可在地下产生稳定的磁场分布, 当电流方波关断后, 地球介质将产生涡流, 其大小取决于地球介质的导电程度。

该涡流不能立即消失, 它将有一个过渡过程, 过渡过程产生的磁场向地表传播, 在地表接收线圈把磁场的变化转化为感应电压的变化。

瞬变电磁法的测深原理又以” 烟圈”效应形象地加以阐明, 地表接收的二次电磁场是地下感应涡流产生的, 其涡流以等效电流环向下并向外扩散, 形如”烟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空区勘查项目勘查方案二〇一七年三月目录一、工程概况 (3)(一)自然地理 (3)(二)区域地质概况 (3)(三)矿产地质 (4)(四)目的任务 (4)二、勘查工作设计依据 (5)三、整体工作思路 (5)四、工作方法 (6)(一)瞬变电磁 (6)(二)地震勘探 (8)(三)高密度电法 (13)(四)钻探 (14)五、勘查工作设计 (14)(一)工作量设计 (15)(二)勘查工作进度计划 (15)六、近三年勘查工程一览表 (17)七、单位资质证书 (17)八、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18)一、工程概况2017年棚改旧改工程共有3个地块。

项目场区为村民安置工程拟建场区,此类建设项目通常为20层以下的住宅楼。

(一)自然地理项目场区地处山前冲积平原,地形较平坦。

区域内水系主要为巴漏河,区域内众多冲沟汇于巴漏河,巴漏河发源于市南部山区,向北流入小清河。

流经矿区段基本常年有水,雨季流量较大。

该区气候属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夏季多西南风,雨季在7、8月份,年平均降水量610.4mm,年平均气温为12.9℃,全年无霜期197天。

该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地震烈度6度。

(二)区域地质概况1)地层、地质(1)奥陶纪马家沟组:为煤系地层的基底,分中、下统,缺失上统,为浅海相及泻湖相碳酸盐沉积。

下部为白云质厚层结晶石灰岩,其中部含条带状燧石结核,中、上部为灰色或灰黑色致密厚层石灰岩,含珠角石、头足类化石。

该层厚度在800m左右。

(2)石炭纪本溪组:厚50m左右本区揭露此段地层钻孔少,参照邻区地层资料,本组地层分上、下两段。

上段:由深灰色泥岩和厚层状石灰岩组成,有时夹薄煤层,所夹徐家庄灰岩,厚度较大,岩溶发育,和奥陶系石灰岩共同构成本区煤层的充水、含水层。

下段:由杂色粘土岩,铁质岩,及浅灰色砂岩组成。

(3)石炭—二叠纪太原组:厚162m左右本组地层为典型的海陆交互相沉积,主要由浅灰色砂岩、粘土岩和深灰色粉砂岩、泥岩及薄层石灰岩组成,含薄煤8-10层, 7、9、10-3煤层较稳定。

(4)二叠纪山西组:厚90m左右按其岩性可分为上下两段上段:主要由深灰色泥岩和浅灰色中细粒砂岩组成,其中有一层8~16m的灰绿色火成岩。

下段:由浅灰色砂岩、粘土岩、深灰色粉砂岩,泥岩及煤层组成,含薄煤层(组)4层(1、2、3、4),煤层多具分叉现象,厚度薄且稳定性差,其中3、4煤层较稳定可采。

(5)二叠纪石盒子组:厚175m左右在矿区西北部垓庄一带赋存厚度大。

主要岩性为灰绿色厚层状砂岩和紫色泥岩、粉砂层组成。

本组地层底部局部发育一层石英粗砂岩,以此与下伏山西组地层为界。

(6)第四系:厚0~18.0m随地势呈北厚南薄,西厚东薄趋势变化,主要岩性为黄色砂质粘土和砾石层组成,属坡积、洪积相沉积。

2)构造该区域内总体呈单斜构造,走向大致为270°~300°之间,倾向北东,断层较发育,褶曲构造不发育。

场区附近的主要断层为断裂。

3)岩浆岩该区域内内燕山晚期岩浆活动强烈,辉长岩多呈岩株状侵入体,闪长岩类出露于煤系基底的奥陶纪灰岩内,以小型岩床状产出。

区内的侵入岩基本属于辉长岩类的浅成岩体,多呈枝状和似层状,少量呈岩墙状。

(三)矿产地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和粘土矿,项目场区內的矿产资源主要为煤矿,以往场区内矿权分布混乱,现在城区附近的煤矿均已关停。

区内煤矿开采历史久远,采空区分布广且无规律,工程地质条件复杂。

(四)目的任务通过对区域地质及矿产资源利用情况的调查,区内大部分采空区埋深100米以浅,其它地块采空区分布广,地质条件复杂,对拟建项目危害大。

因此需在区内开展采空区专项勘查工作,掌握区内采空区的分布情况,为工程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二、勘查工作设计依据本次采空区勘查技术方案设计工作,我院依据以下规范、技术规程及标准编制:1)本次招标文件2)《煤矿采空区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1044-2014)3)《地面瞬变电磁法技术规程》DZ/T 0187-19974)《地震反射波法技术规程》(DZ/T 0168-93)5)《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6)《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7)《地质岩心钻探技术规程》(DZT 0227-2010)8)《山东省岩土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标准》DBK14-S3-20029)《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10)《房屋建设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0版)11)《岩土工程勘察安全规范》GB50585-2010。

三、整体工作思路根据该项目特征及勘查工作的目的任务,我院制定以下整体工作思路:1、地球物理勘查:利用地球物理勘探手段,在区内开展地面物探工作,以查明采空区的分布情况。

2、地质钻探:利用钻探取芯手段,抽取地层岩样,从而验证物探异常、查证区内采空区的剩余空隙率,揭露区内采空区的埋藏深度。

3、资料搜集:搜集区内矿山的储量核实、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等相关地质资料,为本次勘查工作提供充分的依据。

4、根据物探、钻探工作成果和搜集的地质资料,进行勘探成果综合分析,在工作区内划分出采空区分布范围、产状及其影响范围等,并对区内采空区稳定性和场地的建设适宜性进行分析评价。

以上工作为该场地的采空区场地稳定性评价以及采空区注浆治理技术方案的编制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四、工作方法本次勘查工作采用的勘探方法主要有瞬变电磁勘探、地震勘探、地质钻探以及资料搜集等,月宫庄地块的物探工作手段增加高密度电法。

(一)瞬变电磁工作原理瞬变电磁法(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method ,简称TEM),其工作原理是在地表敷设不接地线框,输入阶跃电流,当回线中电流突然断开时,在地下半空图3-3-1 瞬变电磁原理示意图间就要激励起感应涡流以维持断开电流前已存在的磁场,并且此涡流场随时间以等效涡流环的形式向下传播、向外扩展,形成烟圈效应,利用不接地线圈观测此二次涡流磁场或电场的变化情况,用以研究浅层至中深层的地电结构,由于是在没有一次场背景的情形下观测纯二次场异常,因而异常更直接、探测效果更明显、原始数据的保真度更高。

其工作原理见图3-3-1。

仪器设备本工程采用加拿大产PROTEM47瞬变电磁仪、接收机(图3-3-2)是具有23位分辨率,270KHz带宽,微秒级采样门,并且三分量同时观测的时间域电磁接收系统。

该系统可以在时间轴二个量级上观测20个门或在时间轴三个量级上观测30个门,解决了浅部具有较高分辨率和具有较大勘探深度的矛盾,适合本区探测深度及地形条件。

其主要技术指标如下:观测值:三分量感应磁场的衰减比,nv/m2;电磁传感器:空心线圈;道数:单道接收线圈顺序测量,三分量接收线圈同时测量;时间门:二个量级时间轴上20个门测量,或在三个量级时间轴上30个门测量;动态范围:23位(132dB);基本频率:0.25,0.625,2.5,6.25,25,62.5,237.5;积分时间:0.5,2,4,8,15,30,60,120;显示器:240*64点液晶显示器;PROTEM47接收机PROTEM47接收线圈图3-3-2 仪器外观图数据管理:固态管理3300套数据,RS232输出;同频:参考电缆同步或高稳定性石英钟同步;电源:12V可充电电源,可连续工作8小时;PROTEM47发射机PROTEM47发射机关断时间短,采用参考电缆同步,测量采用64匝2m×2m 发射线圈,常用于浅部几米到200m深的探测,并且可获得很高的浅表分辨率。

主要技术指标如下:电流波形:偶极方波,正负方波占空系数为50%;基本频率:25Hz;关断时间:220~250μs;发射线圈尺寸:2m×2m(64匝);输出电压:0到9伏连续变化;发射电流:2.7~3.4A电源:12V(二)地震勘探方法选择图4.3.2 共反射点时距曲线图在浅层地震勘探中,作为采空区,比较适合的为纵波反射波法,反射波法目前广泛采用“多次覆盖”、“最佳窗口”和“最佳偏移距”的勘探方法。

一般来讲,纵波反射法主要用于较深目标体的探测。

根据本测区的地震地质条件和任务要求,在本次浅层地震勘探中采用建立在CDP叠加方法基础上的浅层纵波反射技术方法。

反射波法原理如图4.3.2所示,在测线上不同位置O1、O2、O3……等处进行激发,可以在一系列对应的观测点S1、S2、S3……等处接收到来自地下反射界面R上同一点A 的反射波,其相应的到时分别为t1、t2、t3……,其中A点称为共反射点, M称为共中心点。

我们把共反射点各叠加道的数据在资料处理时从原始共炮点记录道集中抽出集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共反射点道集的右半支。

然后交换激发点O和接收点S,则可得到共反射点道集的左半支,这样便可形成一条完整的共反射点时距曲线。

我们可以通过正常时差校正,把双曲线型的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校正成一条直线,然后进行同相叠加,便可得到M点处相当于自激自收的反射信息。

另外,对于测线上其它各点采用相同的方式进行处理,则可得到一组反映各点自激自收反射信息的叠加时间剖面。

然后通过时深转换,则可得到地下地层介质的速度—深度模型和地质结构。

现场试验为保证本次浅层地震勘探能够获得高质量的探测资料,我们对可控震源、地震仪器进行了面的系统检查及性能调试,同时对仪器系统进行了道一致性试验。

另外,在开始施工前还进行扩展排列试验,以便了解场地的施工环境和干扰情况,选取最佳采集参数。

1)干扰波调查通过现场采集记录,了解各种干扰波的特性以及在各种干扰存在的情况下的地震记录的信噪比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抗干扰措施,选取最佳参数。

浅层地震探测测线常见的干扰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①声波:来自于可控震源工作状态下的干扰波。

②随机振动干扰:来自地震波激发和接收时探测环境中的汽车、行人等的影响。

③高压线和变压器干扰:测线附近的变压器、高压输电线产生的电磁场对邻近地震道的干扰。

2)地震波激发试验采用可控震源工作时,地震波的激发能量主要由震源出力和垂直叠加次数来保障。

但是在硬化的公路上,周边建(构)筑物较多,为了环境和震源的安全,震源出力调整就要受到限制,只能通过多次垂直叠加的方式来提高反射波能量,压制随机背景干扰。

每个测点需要的垂直叠加次数不仅与探测环境有关,同时受激震点下的地质条件影响很大。

因此,每个激震点垂直叠加次数的多少,需要由仪器操作员随时监控地震记录,根据情况适时调整。

工作参数选取1)观测系统合理选择浅层地震勘探的观测系统参数对获得好的探测结果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观测系统参数的选取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①最大偏移距:最大偏移距一般要求与所探测的目标层深度相当,这样可以使目的层反射有足够的正常时差,有利于速度分析和对有效反射波与多次波等其它相干噪声的区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