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个重要思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有哪些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有哪些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通过了解和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传统道德准则,同时也能够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在本文中,我们将一起探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一些重要方面。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思想体系之一,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主张以仁爱为核心,强调个体间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强调孝道、忠诚、仁爱、礼仪等价值观念,并提出了“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顺应自然、虚心无为。
道家思想强调人的内在修养,注重身心合一,提倡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无为而治的思维方式。
三、佛教文化佛教是中国的主要宗教之一,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佛教强调人的内心修行和解脱,主张无私、慈悲、舍己为人的精神。
佛教中的诸多故事和寓言,以及诸如“舍身救人”、“布施行善”等思想观念,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四、中医药文化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体系的代表,拥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中医药注重以整体观念审视人体,强调平衡和谐,追求身心的统一和健康。
中医药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生命和健康的理解,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五、中国书法艺术中国书法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被誉为“东方文艺之源”。
中国书法以汉字为表现媒介,通过墨、纸、笔的搭配运用,表达思想情感。
中国书法注重形神兼备、笔墨独特,强调以气韵生动、线条流畅的方式来表现艺术意境。
书法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漂亮的字体,更是一种审美、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六、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注重以音乐表达情感,追求和谐美。
中国传统音乐以独特的音域和节奏,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
例如,京剧、昆曲、琵琶、二胡等都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作品,它们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水准,更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个重要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个重要思想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责任。
其核心价值观是仁、义、礼、智、诚,强调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与稳定。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人治”,即通过人的自觉和自律来实现社会秩序。
儒家思想注重教育培养,强调孝道、忠诚、质朴等美德,以求达到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道”和“无为而治”。
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不争不抢,以达到塑造完善个人和社会的目的。
其核心思想是“无为而治”,即只有不去干预事物的流动变化,才能使事物自然而然地达到平衡与和谐。
三、墨家思想墨家思想以墨子为代表,强调兼爱和反对战争。
墨家思想以“兼爱”为核心,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和睦相处。
墨家思想反对战争和暴力,主张以和平的方式解决纷争。
其倡导的“非攻”思想强调道德影响力,主张善行善举,以示人类质朴善良的一面。
四、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以韩非子和商鞅为代表,强调法律和秩序。
法家思想主张依靠法律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其核心思想是权力集中和法家为政,主张奖罚分明、法治优先。
法家思想主张权力的集中和严谨的法律制度,以解决社会矛盾和保持社会稳定。
这四种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体系,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和谐、稳定和道德修养;道家思想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墨家思想强调兼爱和和平;法家思想强调法律和秩序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体系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为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的领导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领导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领导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内涵,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领导思想。
这些思想在历代领导者的实践中得到了发扬光大,并且对现代领导者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三个方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领导思想。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和有影响力的一种思想。
儒家强调中庸之道,提倡君子为国家效力,其领导思想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道德领导。
儒家认为领导者应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道德修养,以身作则,做到“治国必以文德为先,治民必以文德为本”。
领导者应以仁爱之心待人,尊重他人,注重公平公正,用道义来约束和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
第二,教化领导。
儒家主张教化的重要性,通过启发和引导来影响下属,以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和个人修养。
领导者应成为下属的良师益友,传授经验和知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判断力和决策能力,使其能够独立思考、做出正确的抉择。
第三,以德治国。
儒家认为德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强调以德来塑造国家和社会的道德风貌。
领导者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以高尚的情操和崇高的理想来影响他人,通过自身的言行和示范来培育下属的德性,在社会中塑造正直、善良的氛围。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其领导思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无为而治。
道家认为最好的领导方式是顺应自然,放手不操,让事物按照自然规律发展。
领导者应以“务实”,以“智慧”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尽量不对事物进行干预和干涉,而是顺应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抓住关键,放权于下属,给予他们发挥的空间,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并推动事务的发展。
第二,保持平衡。
道家思想主张和谐和平衡,领导者应注重内外平衡和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平衡,通过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来维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避免极端偏激和政策具有过分倾斜,造成社会不平衡和不公平。
第三,修身养性。
道家强调道德修养和心灵的平衡,要求领导者在修养方面注重自身内心的培养和修炼。
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四种基本精神

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四种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丰富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艺术形式等。
在这些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四种基本精神,即仁爱精神、和谐精神、尊崇精神和谦卑精神。
仁爱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仁爱指的是对他人的关怀和帮助,是一种宽容、友善、慷慨的情感和态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精神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德,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基础。
这种精神在家庭、社会和国家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倡导和实践。
仁爱精神的核心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在待人接物的时候要多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和谐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价值观。
和谐指的是各种事物之间的平衡与融洽,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状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被视为一种理想的状态,是社会稳定和个人幸福的基础。
和谐精神要求人们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事物,避免极端和矛盾的情绪,追求内外的和谐。
和谐精神的核心是“和而不同”,即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协商和互相理解来解决问题,实现共赢。
尊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崇高的道德观念。
尊崇指的是对长辈、师长和权威人士的尊重和敬仰,是一种传统的礼仪和道德规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崇被视为一种美德,是社会秩序和家庭和谐的重要保障。
尊崇精神要求人们心存敬意,主动尊重他人的权威和尊严,在言行举止中展示出对他人的尊重和敬仰。
尊崇精神的核心是“尊老、敬老、爱老”,即对老年人表示敬意和关爱,同时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崇尚和传承。
谦卑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品质。
谦卑指的是心存虚怀、谦逊的态度,是一种对他人和世界的尊重和谦让。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谦卑被视为一种审美情操和道德修养,是人们追求真善美的重要品质。
谦卑精神要求人们不自高自大,不傲慢自满,虚心向他人学习,虚心接受批评和建议。
谦卑精神的核心是“知耻而后勇”,即在认识自己的不足和缺点的基础上,勇于改正错误,不断进步。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可大致概括为三个方面: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
《易传》所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中庸”,既是思想方法、原则,是修养境界。
二、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的探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
三、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
现代意义:(一)关怀人本:中国传统文化很在程度上来说是关注人生的文化,而这在世界文化体系中都是十分珍贵的。
其中有很多关于人生价值的思考和讨论,也都十分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提倡对人的关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精华。
这一点,与我们当代社会提倡的以人为本和民主民本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
(二)道德的教化: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提倡人伦价值,强调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美德。
中国传统道德历来十分重视人伦关系的道德价值,强调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应有的道德义务。
从《尚书》中提出的“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到孟子提出的“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再到《礼记·礼运》中所讲的“十义”,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贞、长惠、幼顺、君仁、臣忠”,都从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规定了每个人为维护良好的人伦关系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
传统人伦关系中的维护封建等级关系的糟粕无疑应当批判和剔除,但其中包含的有益因素,如能赋予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涵义,对于改善家庭与社会的人伦关系,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仍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另外,传统文化中还对我们提出“诚信”,“仁爱”,“互助”等等道德上的要求和希望……这种注重对人的道德教化,和“以德治国”的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今天构建精神文明所继承和发扬的。
(三)追求和谐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核心思想就是追求和谐。
简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传承和弘扬中国古代文化、哲学、艺术、道德和价值观念等优秀传统的努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精髓,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培养民族精神,推动国家文化建设和文化交流。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仁爱、礼义、诚信等价值观念,提倡孝道、忠诚、道德修养等美德。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道”和“德”,倡导顺应自然、心静体悟,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佛教文化:佛教文化在中国有着深远影响,强调慈悲、舍己、超脱红尘,为人们提供了追求精神解脱的方式。
中国古代文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古代文学作品如诗词、歌赋、小说等,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思想、情感和智慧。
传统艺术:中国传统艺术包括中国画、京剧、曲艺、戏曲等,这些艺术形式代表了中国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承。
传统节日与习俗: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以及传统习俗如龙舟竞渡、赏月、剪纸等,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文化传统和民俗习惯。
古代科技和哲学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古代科技如四大发明(指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以及哲学思想如孟子、庄子等,都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持续而重要的任务,通过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中华文明的繁荣和发展。
同时,传统文化也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为当代人们提供了智慧和启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四梁八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四梁八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被看作是中华民族灵魂的根基,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财富。
为了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从基础做起,下面是四梁八柱。
四梁孔子学说孔子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其思想主张立德本而道治,以“仁”、“礼”、“智”、“信”、“勇”等为核心要素,形成了“仁”的思想体系,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石。
有必要学习和了解孔子学说,并在实际操作中贯彻它的思想。
道教道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它主张“仁爱相亲”、“天人合一”和“无为而治”。
道家重视人的自然和谐,并提倡人们在生活中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不应该过于追求物质生活。
学习并理解道教思想,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发展和内心的冷静有重要的影响。
佛教佛教是音译自梵文的“Buddhism”,而“佛”即为“Buddha”,意思是“觉悟的人”或“达到境界的人”。
佛教主张“世间无常、一切皆空”、“眼界开阔、心态平和”,以及“慈悲为怀、有所为有所不为”,并通过清静的修行和闭关系统,使人们抛弃一切私欲,获得真正的灵性升华。
佛教思想的融合具有重要的对我们的自我觉悟与心灵历程启示。
儒家理论儒家理论主张仁义礼智信,认为“仁”是社会和个人的根本性德,是一种对他人的仁爱与关爱;“义”强调道德责任和义务,是对他人负责的行为规范;“礼”是一种行为规范和行为规则,其中有“尊卑有序”,“兄弟有分”,“尊老爱幼”等等;智慧是一种情感和认知,它强调的是人的思考和发展智慧。
八柱诗、书、礼、乐、易、春秋、周礼、仪礼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诗、书、礼、乐、易、春秋、周礼、仪礼是重要的学科内容。
诗、书、礼、乐是文化的四大基石,它们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中华文化独有的方面。
易,是一种古代的占卜学,以及表达哲学和伦理、理财、战争等领域的系统理论。
春秋、周礼和仪礼是中国传统的三大礼乐文化,其中春秋是中国最早的史书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纪实意义;仪礼和周礼是象征着“礼”文化的两个主要的方面,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
1、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2、在道德价值的最终目标上,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境界。
中国的文化形态中以人伦关系为中心的人和主义价值观和行为追求,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是中华民族突出的持征。
强烈的和谐意识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向心力。
3、在道德价值的应用上,重视道德思想与政治思想的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说法,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叫作“崇德”型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社会根基,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社会政治结构及其意识形态。
4、在道德价值的导向上,为维护血缘关系、宗法制度和君主专制,强调个体服从整体。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这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实质。
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为宗族,组成社会,进而构成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父是家君,君是国父,家国一体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最深层。
这种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是形成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倡道德的根本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ale Waihona Puke 太极图《太极图》解读
• 《太极图》中有二条S形曲线,把一个圆形分为 两条鱼形,非常生动地表现了两种因素的运动变 化。正是在“阳”的一方发展到最为壮大之际, 开始了“阴”的生成;又正是在“阴”的一方发 展到最为壮大之际,开始了“阳”的复生——自 然现象中的“日中则仄,月满则亏”、“冬至一 阳生,夏至一阴生”等等,证明了这种辩证运动 变化。 另外,《太极图》中的黑白“双鱼”;黑 “鱼”有个白“眼”,白“鱼”有个黑“眼”, 这正说明阴中始终含着阳,阳中始终含着阴,而 这正是阴阳各向对方转化的内在根据。
阴阳思想的启示
• 强弱盛衰是随时会发生变化的,对立双 方始终处于消长交替的不停运动之中,所 以人类居安应该思危;同时绝处可以逢生。 为此,强者要谦虚谨慎,韬光养晦;弱者 要奋发进取,自强不息。尤其是安富尊荣、 处于强势的人更应有忧患意识、严于律己, 切不可骄奢淫逸,任性妄为。
阴阳之间的四种关系
• 事物内部虽然都包含对立因素,但对立 不一定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中华民族至 晚在汉代已经认识到阴阳之间可以有四种 关系。 • 即:“阴阳磨”、“阴阳争”、“阴阳 和”、“阴阳合”。 •
“顺应天时”思想的社会指导作 用
•
• •
四是用于人体保健。
传统文化认为天时变化在人体上有反应,所以节令交替 要特别注意保健。过去老年人特别重视“两至两分”(即 夏至、冬至,春分、秋分)这些大节气(食物进补),认 为对人体健康有大影响。 • 与此同时,医生治病用药也要考虑天时节令,力求因时 制宜。 •
五行思想的启示
• 3、 间接的生克:例如水克火,火却可以 生土,而土却可以克水。又如木生火,火 太旺了又生土,而土却是木的克制对象。 • 4、克之反以生之:例如金克木,木因而 成器;火克金,金因而成为纯金、精钢。 • 说明克可能导致更高境界的生。 •
“天人统一” 思想
• 又叫“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等等,内涵 大致相同,认为人类社会在大自然中生成并发展, 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人与自然相通相应,息 息相关,是个统一体,由此认为,人与大自然必 须和谐相处。 •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有双重含义:一是有 意志、人格化的“天”,也就是上帝,其意志即 为“天命”。二是无意志、非人格化的天,其实 就是大自然。在传统文化“天人统一”思想中, “天”的含义也是双重的,有时指上帝,有时指 大自然。
传统文化认为必须坚持中庸之道——以中 庸为手段,达到中和目的。但是中庸常被 人误解为是折中调和、不分是非、不讲原 则。 • 其实, “中庸”只是要求处理问题不偏 不倚、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也就是把握 准确的度,既不要不到位,也不要太过分。 •
中庸之道的解析
• 中庸之“中”要求把握一个动态的平衡点,犹 如杆秤的准星。假如中庸之“中”固定为折半以 取中,那就犹如把秤锤固定在秤杆的中点。 • 要做到准确把握一个度是非常难的。孔子说: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 • 中庸不可能也!”(《札记》) • 中庸虽然很难,但如果不要求把握绝对准确的 度,只要求处理问题大致把握一个度,是可以做 到的。
修身克己思想
• 中华传统文化非常强调修身。《四书》的 第一本是《大学》(《礼记》中的一篇),一 开始就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并强调“皆以修身 为本”。 •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曾大力宣扬可作 为修身样板的人与事,还有许多有关修身 的警句格言,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可见修 身思想在中国有深厚的文化传统。
中外文化观念比较
• •
西方人对待大自然经历了三个阶段:即 崇拜自然——征服自然——协调自然。而 中华传统文化出来不讲“征服自然”,相 反非常重视“顺应天时”,而这正是“天 人统一”、“天人相应”观念的突出表现。
“顺应天时”思想的社会指导作用
• • 一是用于政治机制的设置。 《周礼》设定的官制是“六官’,即天官冢宰、 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 官司空。古人心目中,这“六官”职能是与天地 四时自然特征相适应的。“六官”对后世影响深 远,后世各朝设臵的“六部”(吏、户、礼、兵、 刑、工)等都有“六官”的遗意。另外,各朝的行 政措施也有“顺应天时”的特点,如“赏以春夏, 刑以秋冬”,“春日劝农,秋日点兵”之类。
中华传统文化的四个重要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系列讲座之一
中华传统文化的四大重要思想
• • •
一、阴阳五行思想。 二、天人统一思想。 三、中和中庸思想。 四、修身克己思想。
四个重要思想渗透于各个文化领域、各种文化表现之中, 对中华传统文化有全方位的概括指导作用。
全方位的概括作用
• 1、首先,一个人活在世上,总要对万事万 物的存在与变化有个基本看法。 • 2、其次,这个人又存在于大自然中,必 须对大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有所认识。 • 3、再次,这个人又生活在社会上,必须 懂得如何对待社会问题,如何处理人际关 系。 • 4、最后,这个人的自身也是一个存在, 必须懂得如何对待自身并实观其应有价值。
阴阳对立表现形式和特点
• 第三,对立统一相互作用的方式,还取决 于当事人采用什么方法来处理事情。 • 例如“人民内部矛盾”’,照理并不具 有对抗性,但有的因为处理不当导致严重 对抗。相反,有的对抗性矛盾却因处理得 当而不一定成为你死我活的斗争。例如, 现在世界上局部战争不断,但中国却始终 反对诉诸武力、主张通过谈判协商来解决 问题,事实上也的确解决了一些问题。
例如春节,新年到来,对个体和社会群体而言,有可 能打开新的局面,从而满怀信心展望未来,这种除旧布新 的心态,对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极为重要。 • 又如端午节,主要意义在于消毒、驱邪、健体。天气热 了,细菌滋生,容易得病,所以要喝雄黄酒、熏艾条、挂 菖蒲。小孩额上写王字,戴虎头帽,穿虎头鞋,是为了借 老虎威风压邪去病。还要赛龙舟,这都有益于强身健体, 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五行思想
• 五行思想指世界统一于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及 其运动,同时,强调五种物质运动之间是有联系 的,它们之间有生与克的作用: • 生是指生成、促进、助长、发扬等作用,克是 指克制、束缚、挫折、摧毁等作用。 • 生的模式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 土,土生金,画出来就是一个圆圈。克的模式是: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画 出来成为一个星形。
中华和文化
• “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所以现在 有“中华和文化”的说法。表现在生活的 方方面面,例如:家庭讲“家和万事兴”; 做生意讲“和气生财”;搞政治要求“政 通人和”;做事业要“和衷共济”;与人 相处要“和以处众”;对外关系要“协和 万邦”。 • 总之,方方面面都要追求和谐。
• •
达到和谐境界的途径 —“中庸之道”
五行图
• 五行图
五行生克图
• 五行生克图
五行思想的启示
• 五行思想不仅指明宇宙统一于以“金木水 火土”为代表的物质运动,且通过它们之 间的生克作用表明世上任何事物都是被其 他事物所生,也被其他事物所克;同时任 何事物本身也都生着或克着另外一种事物, 所以世界上决没有任何事物或力量能够凌 驾于其他一切事物与力量之上独霸天下。 • 且一种事物对另一种事物的生或克,做 过了头又都会引发反生或反克。
“顺应天时”思想的社会指导作 用
• 二是用于经济。 • 封建时代是农业经济,基本上“靠天吃 饭”,所以事事处处必须“顺应天时”。 中国长期通用“农历”(阴历),现已不通用 但所遵循的“二十四节气”仍为农业生产 者所重视。 •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 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 梁惠王上》),
阴阳思想
• (阴阳和五行本是两个思想,在战国时 代才合为一个哲学体系。为讲述方便,分 为两部分讲)。 • 阴阳思想: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 对立的统一。所谓“对立”是指两种势力、 两种因素、两种趋向、两种地位…..一正一 反互相对立,但又统一在一起,同时对立 双方又各自向对方转化。
《太极图》
• •
阴阳对立表现形式及其特点
• 第一,有种种不同性质,其相互作用会有 一些差别。 • 例如,“夫为阳,妻为阴”,夫妻关系是对 立统一关系,之间可能发生摩擦争吵、打 架乃至离婚,但大多数不至于发展到你死我 活、势不两立,只是“少年夫妻老来伴”, 天长地久、相依为命。
阴阳对立表现形式和特点
• 第二,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的各个阶段相互作用的 主导方面可能有很大差别。 • 例如买一辆新汽车要经过磨合阶段,这个阶段 部件之间是以“磨”为主,等到磨合完成正式启 用,部件之间却以“合”为主了;正因为如此, 这辆车可以行驶30万公里。假如这汽车的部件之 间从头到底都以“磨”为主,那么连3万公里都走 不了。 • 所以,要注意区分对立统一在各个发展阶段上 相互作用究竟以何者为主,不要一说到对立统一 就理解为一斗到底。
“中和中庸”思想
• 《礼记· 中庸》中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 物育焉。” • “中和”是中华传统文化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 界,即社会上(或自然界)的事物尽管千差万别, 矛盾交织,却能实现多样的统一、复杂的平衡; 种种不同的事物聚在一起能协调和谐、共生并存, 互相促进;实现“和而不同”。 •
现代社会实行中庸之道的途径
• 一是承认各种事物互不相同、各有特色。这是客观事实,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这个世界只能“和而不同”。 • 二是要有忍让意识。处理问题最好彼此有益,实现“双 赢”。 “双赢”虽好,但实在做不到,为了避免冲突的 恶性发展,有时就只能单方面让步,达成某种妥协。无论 “双赢”或单方面让步都需要一定的忍让,忍让的精神在 东方文化中往往受到赞扬。 • 三是要有修养与品格。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 同而不和”(《论语》),可见要做到适度与和谐不仅仅 是个认识问题,还与人的品格、修养有关。 • 为此, 要建立和谐社会必须致力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