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自治区海洋局

二○一二年五月

目录

第一章发展基础及面临形势 (2)

第一节发展成就 (2)

第二节发展条件 (4)

第三节存在问题 (7)

第四节机遇与挑战 (9)

第二章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11)

第一节指导思想 (11)

第二节战略定位 (12)

第三节基本原则 (14)

第四节发展目标 (15)

第三章空间布局 (17)

第一节海洋经济总体布局 (17)

第二节海岸使用功能布局 (18)

第四章大力发展现代海洋产业 (21)

第一节加快发展现代海洋渔业 (21)

第二节做大做强海洋修造船工业 (25)

第三节积极发展海洋油气业和滨海矿业 (25)

第四节提升发展海洋盐业和盐化工业 (26)

第五章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 (26)

第一节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 (27)

第二节海洋生物制药与生物制品业 (27)

第三节海洋可再生能源业 (28)

第四节海洋新材料 (28)

第五节海水综合利用业 (29)

第六节海洋节能环保业 (29)

第六章积极发展海洋服务业 (30)

第一节发展壮大海洋交通运输业 (30)

第二节大力打造中国—东盟国际滨海旅游胜地 (33)

第三节大力发展海洋文化产业 (36)

第四节培育发展涉海金融服务业 (37)

第五节积极发展海洋信息服务业 (38)

第六节发展海洋科学研究与教育 (39)

第七章做大做强临海工业 (39)

第一节优化布局临海工业 (40)

第二节临海石化工业 (40)

第三节临海钢铁工业 (40)

第四节临海有色金属工业 (41)

第五节临海能源工业 (41)

第六节临海粮油加工业 (42)

第八章加强海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43)

第一节加强海洋污染防治 (43)

第二节加强海洋生态和生物资源保护 (45)

第三节加强海岸、滩涂和海岛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47)

第四节加快海洋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49)

第五节建立健全海洋防灾减灾体系 (50)

第九章保障措施 (52)

第一节加大海洋经济发展资金投入 (52)

第二节加强海洋教育和科技创新 (53)

第三节加强海洋法规和执法能力建设 (55)

第四节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 (56)

第五节加强海洋经济运行监测和评估体系建设 (57)

第六节加强规划组织实施 (58)

附图: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区域布局图 (60)

附件: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

规划环评篇章 (68)

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广西是我国重要的沿海省区之一,海域广阔,海洋资源丰富,可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十二五”时期,是广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是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期。编制和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于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调整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促进广西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打造国民经济持续增长新引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规划》以《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2011—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广西海洋产业发展规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等为依据,提出“十二五”时期广西海洋经济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重点任务、空间布局和保障措施,是指导广西今后一个时期海洋经济发展的总体蓝图和行动纲领。

本规划地域范围包括广西管辖的海域和海洋经济发展依托的相关陆域。本规划涉及的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油气业和海滨砂矿业、海洋盐业和盐化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业、海洋新材料业、海水利用业、海洋节能环保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海洋文化业、涉海金融服务业、海洋信息服务业等海洋及相关产业,以及依托港口联动发展的临海工业。规划期为2011-2015年,展望到2020年。

第一章发展基础及面临形势

第一节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调整海洋产业结构,优化海洋产业布局,完善海洋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地促进了海洋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一、海洋经济总体实力增强

“十一五”期间,我区海洋经济取得长足发展,海洋产业总体保持稳步增长态势,传统优势产业不断巩固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2010年,全区海洋经济生产总值(不含临海工业)由2005年的190亿元增加到570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1.10%,五年累计实现生产总值203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由47亿元增加到10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由66亿元增加到23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由77亿元增加到229亿元;主要海洋产业完成总产值342亿元,实现增加值289亿元,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分别为144.5亿元、112.6亿元、84.5亿元,占全区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比重为42.25%、32.92%、24.71%。2010年全区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占广西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6%,海洋经济正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海洋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十一五”期间,我区海洋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海洋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4.9∶34.7∶40.4调整为2010年的18.8∶41.0∶40.2,其中第二产业占比提高了6.3个百分

点,第三产业中海洋运输、现代物流等海洋新兴产业比重持续上升。

三、临海工业规模不断壮大

“十一五”期间,我区以石化、钢铁、电力为代表的临海工业得到快速发展,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正在兴起。2010年,北海、钦州、防城港3市工业总产值总额达到1455亿元,是2005的3.5倍,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3%。产业园区产业集聚效应逐渐显现,钦州石化园区、防城港大西南临港工业区和北海电子产业园3个园区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

四、沿海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十一五”期间,我区加快了北部湾港及后方集疏运体系的建设步伐,拥有生产性泊位217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49个,港口综合年吞吐能力达1.2亿吨以上,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130万标箱,完成货物吞吐量1.19亿吨,其中集装箱56.37万标箱。初步形成海洋、公路、铁路为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了亿吨级大港目标,支撑了大西南重要物资经北部湾出海的需求。

五、海洋综合管理能力不断提升

“十一五”期间,我区加快完善海洋行政管理体系,初步建立了自治区、市、县(城区)、乡镇四级海洋管理框架,编制完成了《广西海洋灾害区划》、《广西海水利用专项规划》、《广西海岛保护规划》、《广西海洋功能区划》等一系列规划,出台了《广西海域使用管理办法》,制作完成

了广西沿海1∶5000电子地图,建立起海域使用管理动态监视监测系统。

第二节发展条件

广西沿海地区海岸线长,拥有众多的深水良港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

一、海洋空间资源

广西沿海地区海岸线长1629公里,在全国11个沿海省份排第6位,扣除农渔业岸线、生态保护岸线、特殊利用岸线、保留利用岸线以及已经利用的港口码头、临海工业岸线,剩余可利用的岸线资源为756公里,可供开发利用的海域面积6万多平方公里,其中滩涂面积1005平方公里,浅海面积7500平方公里。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有651个,面积84平方公里,岛屿岸线长531.20公里。

二、海运港航资源

广西沿海岸线迂回曲折,港湾水道众多,天然屏障良好,多溺谷、港湾,建设港口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港口规划岸线共267公里(深水岸线200公里),可建1091个泊位(深水泊位721个),港口规划全部实施后年综合通过能力约17亿吨。

三、海洋生物资源

广西沿海地处的北部湾是我国著名渔场之一,湾内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栖息着鱼类500多种、虾类200多种、头足类近50种、蟹类190多种、浮游植物近140种、浮游动物130种,还有种类众多的贝类、藻类和其他种类,其中有儒

艮、文昌鱼、海马、海蛇等珍稀或重要药用生物。

四、海洋油气及矿产资源

北部湾是我国沿海六大含油盆地之一,油气资源蕴藏量丰富,油气资源量为22.59亿吨,其中石油资源量16.7亿吨,天然气(伴生气)资源量1457亿立方米。北部湾海底沉积物中含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28种,以石英砂矿、钛铁矿、石膏矿、石灰矿、陶土矿等为主,其中石英砂矿远景储量10亿吨以上,石膏矿保有储量3亿多吨,石灰石矿保有储量1.5亿吨,钛铁矿地质储量近2500万吨。

五、海洋能资源

广西沿海地区可利用的风能和潮汐能资源丰富,海洋能源的总储量达92万千瓦,白龙尾半岛附近为沿海的高风能区,年平均有效风能达1253千瓦〃小时/平方米,涠洲岛附近海域年均有效风能811千瓦〃小时/平方米,可开发利用的潮汐能源有38.7万千瓦,可建设10个以上风力发电场和30个潮汐能发电点,发展潜力大。

六、海洋旅游资源

广西沿海地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四季宜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自然景观风光秀丽,是休闲旅游的胜地。海岸线长,海滩集沙细、浪平、坡缓、水暖于一身,无污染、海水清澈,是理想的天然海水浴场。可进行旅游开发的海岛众多,岛屿、长滩、碧海、阳光、绿树构成海岛如画景色。广西沿海地区与越南海陆相连,发展跨国滨海旅游得天独厚。

七、区位优势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北部湾北畔,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处于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中国大陆东、中、西三大地带交汇点,是中国西部唯一的沿海地区,是中国对外开放、走向东盟、走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和前沿,是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口,在中国与东盟、泛北部湾、泛珠三角、西南六省区协作等国内外区域合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八、政策优势

广西是少数民族自治区,也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十二个省市区之一,同时享有民族区域自治、西部大开发、沿海和边境地区等多重优惠政策,特别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快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等颁布实施后,国家将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市场体系建设、重大项目布局,推进兴边富民开放合作等方面给予广西更大的支持。这些政策涉及范围广,针对性及可操作性强,是广西海洋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障。

九、生态优势

长期以来,广西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构筑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生态环境好,空气质量优。北海市连续多年环境空气质量全国第一,空气污染指数排名全国最低,二氧化硫年日均值浓度最低,被誉为中国最大的城市“氧吧”,沿海各市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均达到95%以上。广西

近海海域是我国大陆沿岸最洁净的海区,2010年近岸海域全年平均一、二类水质比例达89.6%。

第三节存在问题

虽然我区海洋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总体上落后于其他沿海省市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海洋经济总量偏小

2010年,我区海洋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的1.48%,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为全国的2.2%,海洋经济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广东省、山东省、江苏省的 6.87%、8.37%、17.59%,在全国11个沿海省市中排名靠后。

二、海洋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我区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3.8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个百分点和7.8个百分点。海洋新技术产业规模小,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生物工程、海洋能源开发、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海洋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信息、保险、法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

三、海洋基础管理有待加强

我区涉海部门较多,各部门的管理范围和管理职权划分不清,制约海洋资源开发活动的协调和综合管理,海洋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海域使用许可证制度、海域有偿使用制度有待健全,海洋法制建设有待加强,陆海统筹发展的体

制机制亟待完善。

四、海洋科教支撑力量薄弱

我区海洋科研能力薄弱,高层次海洋科技人才几乎是空白,涉海科研人员只有160多名,全区没有一所国家级海洋研究机构,也没有一个为海洋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与服务的海洋技术中介咨询机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尚未形成,海洋科技投入不足,企业科技研究力量不强,科技研发及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程度低,科技对现代海洋产业的贡献率仍处于较低水平。

五、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环境保护的矛盾逐渐凸显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粗放,特别是随着沿海地区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围填海规模、局部区域养殖密度和近海捕捞强度不断扩大,沿岸浅海滩涂生物资源衰退,沿海环境污染等问题逐渐显现,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有待进一步加强。海洋灾害种类多、危害大,海洋防灾减灾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六、基础设施薄弱

港口码头规模偏小,码头泊位少,缺乏深水航道,海岛道路不畅通,高效便捷的现代化交通网络尚未形成,不能满足港口吞吐量和临海工业发展的需要。渔港设施建设落后,捕捞渔船功率小,技术设备落后,深远海捕捞能力不足,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海产品集散交易市场,缺少大型水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

第四节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综合分析国内外海洋经济发展环境与条件,“十二五”时期,我区海洋经济发展迎来许多重大发展机遇,将进入快速发展机遇期。

(一)世界海洋经济的快速增长为我区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各国纷纷把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和维护海洋权益列入本国重大发展战略,寻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加大海洋科技的研发力度,大力发展传统海洋产业,积极培育新兴海洋产业,海洋经济进入新一轮发展机遇期,海洋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中最具活力、最有前途的领域之一。

(二)“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为我区发展海洋经济创造了有利的宏观环境。“十二五”期间,我国以建设海洋经济强国为中心的海洋经济战略,把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摆在重要位置。国家高度重视广西沿海地区的发展,明确提出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打造成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构建成为重要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和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

(三)“富民强桂”战略的实施为我区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契机。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实现“富民强桂”的重大战略举措,把海洋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将海洋产业作为“14+4”千亿元产业

之一,列入“十二五”期间的重点产业,提出要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大力发展海洋产业,为我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四)中国-东盟合作不断深入为我区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广西与东盟国家在港口、滨海旅游等方面合作进一步加强,防城港、北海港、钦州港等港口形成的港口群体系,为我区实现通过港口大进大出,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海洋合作,发展临海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建成和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化,广西在国家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更加突出。

二、面临挑战

国际上以争夺海洋资源、控制海洋空间为主要特征的国际海洋争斗呈现日益加剧的趋势,我国沿海各地之间竞争激烈,给我区发展海洋经济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国际上海洋资源争夺不断激化。随着陆域非再生资源加速消耗,经济发展的陆地空间日渐缩小,海洋资源和海洋空间争夺成为新的主战场,海洋权再分配进入新阶段,海域开发争端不断,尤其是南海争端问题错综复杂、愈演愈烈。我区海域与南海相连,南海争端及海洋资源争夺将是我区发展海洋经济的最大挑战。

(二)我国沿海地区发展海洋经济力度加大。国家批准实施《山东半岛蓝色海洋经济区发展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发展规划》、《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

划》后,山东、浙江、广东等省掀起新一轮海洋开发热潮,沿海其他省市也纷纷推出海洋发展战略,各地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对我区发展海洋经济将形成一定的压力。

(三)海洋资源和环境保护压力加大。随着我区海洋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临海产业污染、海水养殖污染、船舶(航运)污染、围海造地、海洋和海岸工程等给海洋生态系统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多,陆源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环境质量有所下降,局面区域红树林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海域污染治理难度加大,海洋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日渐凸显。

第二章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陆海统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快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现代海洋经济产业体系,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强化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完善体制机制,全面提升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将广西沿海地区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的我国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和全国最优的滨海宜居地,我国沿海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和重要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第二节战略定位

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战略定位,立足广西沿海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区位、港口、对外开放、生态环境、海洋产业、科技创新及后发优势,结合我国海洋经济总体布局的要求,着力将我区沿海地区建设成为中国-东盟国际物流中心、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中国-东盟国际滨海旅游胜地、大西南地区重要的海上门户、海洋海岛开发开放改革试验区、我国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和全国最优滨海宜居地,全面提升海洋经济在我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资源综合保护开发积累宝贵经验。

——建设中国-东盟国际物流中心。充分利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连接东盟,沟通东中西,背靠大西南的区位优势,加快广西北部湾港口、铁路、高速公路和机场建设,构筑出海出边出省高等级公路网、大能力铁路网和大密度航空网,形成高效便捷安全畅通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加快推进广西北部湾保税物流体系建设,着力构建由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组成的“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将广西北部湾港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大宗商品国际物流中心。

——建设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临海先进制造业、滨海旅游、现代渔业等优势产业,加强海洋科研与产业化基地建设,培育壮大港口物流、海洋船舶和工程装备制造、

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新兴产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企业和品牌,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建设中国-东盟国际滨海旅游胜地。加快北海旅游基础设施和世界海洋公园建设,构建中国北海-越南海防精品旅游线路,打造北海涠洲岛休闲度假海岛、防城港珍珠湾国际旅游度假区、钦州国际自然白海豚娱乐园等,提升我区沿海城市滨海旅游知名度和吸引力。

——建设大西南重要的海上门户。进一步加快北部湾港口建设,加强贯通大西南的铁路、高等级公路建设,疏通大西南出海大通道,克服物流障碍,为大西南地区实施对外开放和“走出去”战略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担当大西南地区与东盟和世界各国交流合作的桥梁和门户。

——建设我国海洋海岛开发开放改革试验区。抓住国家建设海洋经济强国的机遇,充分发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广西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创造科学、有序、高效、完善的发展环境,加快海洋海岛的开发,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提供示范。

——建设我国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和全国最优滨海宜居地。坚持陆海统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按照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的要求,合理布局沿海的生产、生活、生态岸线,大力发展节约资源能源型生态产业,全面推广清洁生产,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努力保持环境质量全国最优。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与海岸带生态系统建设,加快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确保碧

海蓝天,努力将广西沿海各市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的我国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和全国最优的滨海宜居城市。

第三节基本原则

一、坚持陆海统筹

统筹陆海资源配置,统筹陆海经济布局,统筹陆海环境整治和灾害防治,以陆域为依托,以海洋为拓展空间,以海洋资源合理利用为重点,把海洋产业发展与陆域工业化、城镇化结合起来,形成陆海联动发展新格局,实现海洋综合开发和陆海统筹协调发展。

二、坚持开放合作

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开放合作带进资金、技术和人才,促进大开发,以大开发促进开放合作,带动大发展,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拓展与海洋经济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加快提升海洋经济开放合作水平,推动海洋经济跨越发展。

三、坚持以港兴工

充分利用港口资源,加快深水良港建设,构建陆海联运物流体系,吸引面向世界的资源型企业、外向型企业向港口集聚,做大做强做优临海工业,以此带动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海洋旅游业等海洋传统产业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与生物制品业等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

四、坚持科技兴海

加大海洋科技投入,注重海洋经济人才培养和引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强对海洋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关键环节的攻关,着力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增强海洋经济发展的内生力和竞争力。

五、坚持绿色发展

坚持开发利用海洋与保护海洋并重,加强海洋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大力发展海洋循环经济,促进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进海洋产业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实现海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海洋经济的协调发展,增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四节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经过“十二五”的努力,海洋经济总量进一步壮大,海洋经济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海洋经济成为广西新的经济增长点;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海洋传统产业升级加快,海洋新兴产业突破性发展,海洋服务业发展壮大,临海工业做大做强,海洋产业成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重要支柱产业,基本形成北海、钦州、防城港3个各具特色的海洋经济区,临海重化工基地和物流基地基本建成;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大幅度提升;海洋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实现海洋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与海洋资源持续高效利用,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初具规模。到2020年,实现“海洋经济强区”

目标,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全面建成,沿海城市成为全国最优的滨海宜居城市。

二、海洋经济发展目标

到2015年,广西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达到151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1.5%,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7%,占沿海三市地区生产总值50%;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0%;联动发展的临海工业产值达到4300亿元,年均增长40%。到2020年,海洋经济生产总值比2015年增加1.0~1.5倍,年均增长22%,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3%,在沿海三市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保持在50%以上;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联动发展的临海工业产值比2015年翻一番以上,年均增长16%。

三、海洋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目标

到2015年,建立起完善的海洋环境保护预防和监督管理体系,沿海海洋污染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局部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沿海海域、水质和重点生态区得到有效保护,主要河口、重点港湾、滨海旅游区等重要海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氮、磷等主要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比“十一五”期间减少10%,近岸海域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8%,重点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率达到95%,陆源直排口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80%。海洋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

到2020年,海洋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格局形成,近岸海域水质全面达到海洋功能区划和环境功能区域目标,海洋

教育十二五规划全文

教育十二五规划全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幼儿教育和终身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打造教育强市品牌,为加快海峡西岸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发展目标 1、构建完备的教育体系 扩充基础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优质资源,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努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当地“5+2”产业、与海西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有机链接; 适当发展社区高等教育,充分体现区域特色和优势,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教育体系。 2、提升教育强市水平 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大满足; 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各类人才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和参与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三、发展任务 1、建立稳定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推进早期教育开展 (1)高质量高标准地推行学前三年教育,基本形成0-6岁的学前教育一体化体系;城区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6%以上,农村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86%以上。0~3岁早期教育工作有序推进。 (2)构建以公办幼儿园(所)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办园并举的多元化办园格局; (3)到2015年,乡镇中心园(所)以上均达到省定标准。 (4)到2012年,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达50%,2015年大专以上学历达75%,培养一批名优骨干教师。 2、提高义务教育的整体办学条件和水平,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1)保证6~14岁人口都能按时入学,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城区低于2%、农村低于3%。 (2)2013年之前,全市义务教育学校通过省级标准化学校验收。(3)以继续加大对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投入,不断改善其办学条件以及通过“市管校用”的教师队伍管理手段改革,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优化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1)以永安一中创建省示范高中为目标,以永安十二中的“山海合作”教育改革为接口,努力打造永安普通高中强势资源;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十二五”规划纲要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十二五"规划纲要通过专家评审 https://www.360docs.net/doc/8212029376.html, 2011年04月20日 15:20 来源:广西北部湾办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十二五”规划纲要 通过专家评审 规划提出,到2015年GDP要占全区的40%左右 全面推进五个“一体化” 2011年3月11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十二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通过了自治区北部湾办公室组织的专家评审,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十二五”期间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明确的科学指引。 评审专家组一致认为,“十二五”时期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规划纲要》全面阐明了“十二五”时期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加快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定位、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依据充分、资料详实、思路明确、目标合理、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尤其是提出重点打造“产业发展、港口发展、交通通信、城镇建设、保税物流等五个一体化”,符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实际,对未来五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跨越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予以通过。 评审会专家组由广西社科院院长、研究员吕余生,自治区人大财经委副主任、研究员玉丕民,自治区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梁赞安,自治区发改委规划处处长唐爱斌及广西交通设计院水运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谢涛等组成。 自治区北部湾管委会副主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陈瑞贤出席了会议并讲话,自治区北部湾办公室副主任李延强、杨跃峥以及自治区各有关部门、北部湾经济区各市有关领导和代表参加了评审会。 根据自治区领导指示精神和自治区的统一部署,自治区北部湾办公室于2009年底启动北部湾经济区“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副主席、北部湾管委会主任陈武,自治区北部湾管委会副主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陈瑞贤多次召开会议,对北部湾经济区“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进行部署。自治区北部湾办公室副主任李延强、杨跃峥多次召集北部湾经济区六市北部湾办公室及本办各处,对《规划纲要》进行研究和修改。在自治区有关部门及各方的大力协助下,自治区北部湾办于2010年11月初完成了《规划纲要》(初稿),并两次征求北部湾经济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贺州市十二五规划

贺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贺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贺州市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对深入实施“工业立贺、富民强市”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产业体系等作出了重大部署,阐明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图,明确了政府工作重点,是全市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加快推进城镇化、做大做优经济总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工业立贺、富民强市”的攻坚时期。必须适应新形势,抢抓新机遇,推动贺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努力实现后发崛起。 第一节“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艰苦创业、爬坡打基础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等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不断创新和完善发展思路,抓住难得历史机遇,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集中精力打基础、上项目、破难题、促变化,确立并认真组织实施“五业并举,工业优先,夯实基础,做大总量”、“四大突破”和“工业立贺,富民强市”的总体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焕发了新的生机。 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预计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296.7亿元,财政收入2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4130元。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36.3:34.4:29.3调整为2010年的 21.7:47.6:30.7。“十一五”时期,全市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农业产业化水平持续提升;工业主导地位不断增强,工业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55%;特色旅游业快速发展,传统服务业不断壮大,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节能降耗目标如期完成,经济发展阶段已从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转变,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发展基础不断夯实。投资和项目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大幅增加,推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十一五”累计完成投资超过1000亿元,年均增长34.3%,是“十五”时期的5.7倍。实施交通建设两轮六年大会战,交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桂粤湘区域性交通枢纽主框架初步形成。工业区建设成效显著,建成1个自治区级工业区、3个自治区级A 类工业区、2个自治区级B类工业区。新增发电装机容量29.5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62万千瓦。水利、电信、城市供排水、城乡电网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镇化建设迈出新步伐,中心市区建成区面积发展到26平方公里,增加近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35%。新建一批城市道路和一批城市公用设施,城市治理成效显著,城区、县城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重点工业园区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加快建设或基本建成。重点镇建设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城乡清洁工程和城乡风貌改造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城乡面貌发生较大改观。 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市森林面积达1.5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0.5%;农村沼气入户率达57.6%。大力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工程建设,持续开展重点河流、湖库和城镇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主要河流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水标准,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

(1)生态环境可持续管理 “十四五”将继续部署生态环境治理,加快建立和完善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制,生态文明体系和生态安全体系。全面优化国土开发布局,调整产业布局,培育和加强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促进资源综合节约。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严格遵守“三区三线”,落实和加强对土地空间利用的控制,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空间治理体系,加强空间管理体系和机制建设,提出空间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原则以及促进空间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思路和措施。 (2)发展优质现代经济 “十四五”将围绕促进高质量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指导,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科研成果,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开放,有序,畅通的市场体系,提高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配置效率,促进资本绿色发展体系的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规范的秩序,将使高污染,高能耗,

生产方式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企业退出市场。实施对外开放和国内对外开放,加快要素市场的深度开发和开放,建立结构优化,效率提高的综合开放体系。 (3)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十二五”规划着眼于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主要目标,不断推进农村振兴战略。要加强农业科技支持,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加强农业与第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管理体制,以提高农业水平。农业的综合效率和竞争力;促进农村自然资源增值,实现农村绿色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农村发展新格局。在反贫困新形势下,应充分发挥内生性作用。群众力量,稳定扶贫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促进农村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农民有增收意识,幸福与安全更加充实,更安全,更可持续。 (4)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十四五”重点是建立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制,重点是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重点地区,中小城镇的协调发展。产业转移和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变化趋势,制定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指南

马列·科社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研究 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与实践 3.※中国梦的理论解读与实践探索 4.※党的十八大的理论创新 5.※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研究 6.※社会主义新智库建设研究 7.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的坚持与创新 8.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研究 9.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 10.关于地方社科力量的整合和发展 11.新形势下社科期刊的困境与出路 12.社科规划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 党史·党建 1.※提高广西党建科学化水平路径研究 2.党的建设与民族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结合模式创新研究 3.广西学生军与马克思主义在广西的传播研究 4.民主革命时期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5.腐败“零容忍”语境下的我国反腐倡廉建设策略研究 6.民族地区的“三农”问题与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研究 7.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研究 8.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研究 9.干部作风建设问题研究 10.广西地方党史、人物资料发掘整理研究 法学 1.※中国在东盟国家的海外投资法律保护问题研究 2.※广西土地征用与农民民生法律问题研究 3.广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4.广西民族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5.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制度区域协调机制研究 6.中国与东盟各国在打击跨国犯罪中的刑事司法协助与合作问题研究 7.广西环境资源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问题研究

8.虚假诉讼的防范与规制研究 9.公职律师制度在地方法治建设中的功能研究 10.中国—东盟民商事司法协助与合作研究 11.民族自治地方的民主权利保障机制研究 12.中国—东盟框架下广西边境开放合作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13.北部湾经济区行政管理权限冲突协调解决机制研究 哲学 1.※关于新形势下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群众观、道德观教育问题研 究 2.※唯物史观与中国道路研究 3.※中国梦、中国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研究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哲学基础 5.文化自觉与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安全问题研究 6.广西诚信体系建设研究 7.广西精神文明建设与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性研究 8.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9.广西休闲农业发展的环境美学研究 10.广西民族地区医学哲学研究 宗教学、考古学 1.岭南古代佛城研究 2.环北部湾考古文化关系研究 3.广西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研究 政治学 1.※基层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关系研究 2.※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背景下深化桂台合作研究 3.“双核”驱动下的广西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政府公共政策研究 4.政府职能转变与广西发展软环境建设研究 5.广西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政治文化建设研究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研究 7.广西社会主义民族文化强区建设研究 8.创新管理方式与“城中村”包容性治理研究 9.深化广西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研究

广东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十二五规划纲要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第二篇创新驱动建设创新型广东 第三篇优化升级建设全球重要现代产业基地 第四篇内外并举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第五篇强农惠农建设美好新农村 第六篇统筹城乡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 第七篇联动融合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第八篇绿色发展保护秀美山川 第九篇强化支撑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 第十篇普惠共享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十一篇内涵提升提高文化软实力 第十二篇改革先行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第十三篇互利共赢深化粤港澳合作 第十四篇开放合作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 第十五篇规划实施保障 第二节提升教育信息化和开放合作水平(教育信息化)第三节逐步提高公共信息服务水平(电子政务)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广东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必须承前启后抢抓科学发展战略新机遇,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全面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发展极不平凡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全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成功战胜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及洪涝灾害,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在推进科学发展新征程上迈出了重大步伐,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继续居全国前列。预计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4.5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于2007年提前三年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预计2010年约为4.7万元,五年年均增长11%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0年为4516亿元,是2005年的2.5倍。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 规划纲要 广西发展和改革委 根据《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阐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乘势而上奋力实现“两个建成”宏伟目标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广西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三大定位”新使命、实现“两个建成”目标的关键期。必须深刻认识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准确把握发展的历史方位和阶段特征,抓住用好重大战略机遇,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章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方针政策,提出并实施一系列符合广西实际的重大举措,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胜利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经济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等指标超过万亿元,预计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8万亿元,年均增长10.1%。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千亿元产业增至10个,新兴产业加快成长,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农业农村发展态势良好,城镇化水平提升,“双核驱动、三区统筹”区域发展协调推进。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跨越,高铁经济圈和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南宁机场跻身千万旅客吞吐量大港行列,西部首座核电站防城港红沙核电1号机组并网发电,大藤峡水利枢纽开工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广西十二五规划学习笔记

广西十二五规划学习 1、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1.1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1.2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1.3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大幅提升 1.4重大项目建设成就斐然 1.5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一个主题:就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一条主线:就是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使经济增长真正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改善民生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六个必须:就是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基本要求,必须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必须立足扩大内需,必须更加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促进经济社会加快转型,必须充分激发全民创业创新活力,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七项目标:按照“三个紧密衔接”要求,即:与贯彻落实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中央对广西发展提出的目标任务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富民强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综合考虑今后五年发展趋势、有利条件和约束因素,“十二五”发展的目标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科技教育发展明显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人民生活全面改善、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富民: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走共同富裕道路,加快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转变,大幅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普遍提高人民富裕程度,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极大丰富文化生活,更加健全公共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民幸福感。 强桂:就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壮大经济总量,大力提升软实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走在西部开发崛起的前列,使我区成为产业发达的经济强区。

十二五规划全文

十二五规划全文 篇一:国务院文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目录 第一篇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二篇 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 第三篇 第九章 发展环境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政策导向 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 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第四篇 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第五篇 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第六篇 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

(1)生态环境可持续管理 “十四五”规划将继续部署生态环境管理,加快建立健全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制、生态文明体系、生态安全体系。全面优化土地开发布局,调整产业布局,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资源综合节约。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严格按照“三区三线”要求,实施和加强土地空间利用控制,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空间治理体系,加强空间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并提出了空间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方向和原则以及思路和措施。 (2)发展高质量的现代经济 “十四五”规划将围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产业转型的产业体系。科研成果,注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开放、有序、畅通的市场体系,提高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配置效率,推进首都绿色发展体系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监管有序。高污染、高能耗、生产

方式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企业将退出市场。实施对外开放和国内开放,加快要素市场的深入开发和开放,建立结构优化、效率提高的全面开放体系。 (3)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 “十二五”规划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加强农业科技支撑,继续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加强农业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村自然资源增值,实现农村绿色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农村发展新格局。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反贫困的内生作用。加强群众,稳定扶贫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促进农村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幸福感和安全感。这是一个更实质、更安全和更可行的延续。 (4)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十四五”规划的重点是建立以东、中、西、东北、重点地区和中小城镇协调发展为重点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分析产业转移的空间结构和经济发展趋势,并制定相应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循环经济发展“十二 五”规划的通知 【法规类别】宏观经济体制改革 【发文字号】桂政发[2013]3号 【发布部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 【发布日期】2013.01.09 【实施日期】2013.01.09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XP10 【失效依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宣布失效一批自治区人民政府文件的决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桂政发〔2013〕3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农垦局,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广西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发展循环经济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任务,是我区化解快速发展与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减少污染排放矛盾,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的有效途径,也是落后地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发展实体经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循

环经济的重要性、紧迫性,坚定不移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努力把我区循环经济提高到新的更高水平。 《规划》是指导我区循环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和制订扶持政策的重要依据。实施好《规划》,对我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2号),加快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美丽广西建设,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均衡发展,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大意义。 各级各相关部门要认真实施《规划》,明确自身职责任务,切实将所负责的推进工作纳入本级本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制订和完善相应工作方案,统筹好近期与远期的目标任务,安排好各个阶段的规划实施重点和项目,并逐项分解落实到具体机构和责任人。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要切实承担起综合协调职责,负责统筹推进循环经济的各项工作;自治区工信委、科技厅、财政厅、国土资源厅、环保厅、住房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水利厅、农业厅等各有关部门和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都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全力以赴抓好落实,共同把《规划》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2013年1月9日 广西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目录

西部陆海新通道广西物流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

西部陆海新通道广西物流业发展规划(2019 —2025年) 目录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1 - (一一)发展基础-1 - (二)面临形势-4 - 二、总体要求-5 - (一)指导思想-5 - (二)基本原则-6 - (三)发展目标-6 - 三、空间布局-8 -

(一)双通道”一-通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大动脉(二)六枢纽”一-虽化国家物流枢纽辐射带动 -10 - (三)四轴带”一-育融合发展物流产业带 -13 - (四)多门户”一-展陆海空立体开放门户 -15 - 四、主要任务-16 - (一)推进物流与产业空间融合联动-16 - (二)提高重点产业物流组织化水平-18 - (三)加快物流业态模式的创新升级-19 - (四)引领西部陆海新通道价值链提升-21 - 五、重大工程-23 - (一)物流通道畅通工程-23 -

(二) 现代物流枢纽工程 -24 - (三) 国际多式联运工程 -25 - (四) 国际贸易提速工程-26 - (五) 物流服务平台工程-27 - (六) 智能制造供应链协同工程 (七) 消费升级物流配套服务工程 六、保障措施-29 - (一) 强化组织领导-29 - (二) 强化政策支持-30 - (三) 强化项目建设-30 - (四) 强化评估督导-30 - (五)强化宣传引导-30 - 西部陆海新通道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 ,南连21世纪 海上丝绸之路,协同衔接长江经济带,是我国与东盟之间 以交通互联互通为基础、以产能与贸易合作为核心的国 际经济走廊。为发挥 -28 - -28

我区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中作为交通、物流枢纽的区位优势,提升物流服务经济发展、深化区域合作、扩大对外开放的能力和水平,根据《西部陆 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等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9年至2025年,展望到2035 年。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1.双向开放区位优势突出。我区地处我国华南西南和东盟经济圈衔接交汇点,是我国西部唯一沿海区域和西南最便捷出海口,也是我国与东盟国家唯一既有海上通道、又有陆地接壤的区域,占据沿海、沿江、沿边独特区位, 处在一带一路”交汇对接和陆海统筹关键区域,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发展物流业,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 2.区域产业发展基础较好。2018年,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352.51 亿元,在西部地区排名第4位,人均GDP突破6000 美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4.8 : 39.7 : 45.5,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扩大,制造业高端化发展趋势增强,产业聚集度进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安培供稿) 5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专家解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巨大,或将迎来又一政策利好,政府要改变急功近利的心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 3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等在内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綦成元表示,加快《规划》的实施,不仅对推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促进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同时也是促进当前经济稳定增长的有效措施。《规划》明确了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7大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制定了产业发展路线图,提出了各领域发展的标志性目标、提升整体创新能力与拓展市场应用等创新发展重大行动计划、主要政策措施。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 (一)节能环保产业要突破能源高效与梯次利用、污染物防治与安

全处置、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装备和新产品,推行清洁生产和低碳技术,加快形成支柱产业。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要加快建设下一代信息网络,突破超高速光纤与无线通信、先进半导体和新型显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增强国际竞争力。 (三)生物产业要面向人民健康、农业发展、资源环境保护等重大需求,强化生物资源利用等共性关键技术和工艺装备开发,加快构建现代生物产业体系。 (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要大力发展现代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产业,提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发展水平,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做大做强智能制造装备,促进制造业智能化、精密化、绿色化发展。(五)新能源产业要发展技术成熟的核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和热利用、生物质发电、沼气等,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技术产业化。(六)新材料产业要大力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和复合材料,开展共性基础材料研究和产业化,建立认定和统计体系,引导材料工业结构调整。 (七)新能源汽车产业要加快高性能动力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和材料核心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形成产业化体系。《规划》还提出了20项重大工程。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在当前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对于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自治区农业厅关于印发广西粮食等13个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doc

單位 5M1 面積(二) 數學內容:計算梯形面積的技巧 (1)利用方格紙,計算梯形面積的技巧【活動一、二】 ?數方格數目 ?將梯形相對的頂點連線,把它分割為兩個三角形(2)沒有方格紙時,計算梯形面積的技巧【活動二】 ?將梯形分割成有足夠的數據計算面積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 (例如,可以找出底和對應的高的三角形、已經知道底 和對應的高的平行四邊形、已經知道面積的某些圖形 等) ?如果已經知道梯形的兩条平行邊和平行邊的距離,可以將梯形相對的頂點連線,分割為兩個三角形 先備知識 (1)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面积的公式 (2)平面圖形分割和拼砌成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的技巧 (3)數方格找出多邊形面積的技巧 教學資源 (1)工作紙

活動內容 解說 1. 教師提出問題: 學生選取已有知識,創 作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找出答案。 ? 工作紙第一題是四個不同的梯形,你們可以以不同的方法找出它們的面積嗎? 2. 學生分組討論。 學生運用批判性思考能 力判斷解題方法及答案是否合理。 ? 學生完成後進行小組討論,說出答案及解釋計算的方法。同學判斷答案是否合理。 3. 同学汇报结果并作总结。 鼓勵學生說出如何找出梯形面積的不同的方法,以培養學生創造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同時亦鞏固學生的已有知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 教师可提问以下问题: ? 梯形的面積是多少? ? 你用甚麼方法找出梯形的面積? ? 有沒有其他方法可以幫助你判斷這個答案是對的? ? 你們覺得哪一個方法比較好?為甚麼? 教師可接受學生以不同的方法找出梯形的面積,例如數方格、分割成不同的圖形或以拼砌的方式尋找梯形面積。 教師總結發現,並視乎情況,補充計算梯形面積的不同方法(梯形可分割成兩個不同的三角形),以便日後推導梯形面積公式。

十二五规划核心内容

十二五规划核心内容 66766人阅读十二五规划核心内容十二五规划核心内容隐藏>> 13 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科学规划城市群内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缓解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压力,强化中小城市产业功能,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推进大中小城市交通、通信、供电、供排水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十二五”规划重科教人才强国不是梦《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7日晚浮出水面。第七部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不到1500字,22处讲“创新”,让人看到了执政党的孜孜以求。就在此前公布三个月前,新中国进入新世纪后的首份教育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布;四个多月前,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面世;四年前,《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出台。这一系列中长期纲领性文件的颁布,都在不断呼唤“创新型人才”。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表示,讲“创新”要着眼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只有特殊创新力的人,才能引领各个领域前沿问题的解决,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所以“创新型人才”必然成为国家战略。“建议”也明确: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必须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数字可证中国已成为人力资源大国:2009年,全国共有在校生2.6亿人,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4%,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9%,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58%以下。全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2979万。但要走向人力资源强国,则要到2020年,高中阶段教育普及达到85%以上,高等教育普及达到40%以上。而要实现有创新能力的人数呈规模效应的“人才强国”,远非几个文件所就能达到,需要全社会对“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前所未有的重视和珍视。今年9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及附属中学时谆谆告诫教育者“不断改革创新,突出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这显示出中南海对创新型人才的渴求。同样的困扰也存在于教育界乃至整个中国社会。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至今仍无破解良方:“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的实质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发掘与发挥创造性人才的社会功能与价值,也就是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方法的转型”。而这注定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求索过程。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说,现在讲“创新”好像是个很时髦的词,其实创新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不能一讲中国缺乏创新就是缺乏像互联网那样改变世界的技术,而是要从教育基层的点点滴滴做起。教育部日前下令要求落实“十二五规划建议”时,强调“使横跨十年的教育规划纲要在头一个五年圆满完成既定任务”,而这要求“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各项工作与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完善现代教育体系,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科学技术创新,着力提高教育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的能力”。14 广州日报:您认为,刚刚出台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有哪些新的亮点?辛鸣: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其一、发展思路一脉相承。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开始,到“十一五”再至“十二五”,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的根本指针一直贯穿中国社会发展始终。此前,有人曾对“包容性增长”的新概念进行炒作,但实际上,这没有必要,因为它的内涵并没有超出科学发展。新兴产业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二,发展战略前后衔接。从“十一五”到“十二五”,强调转变发展经济方式的要求一直未变,只是在进入“十二五”之际,我们更加意识到转变发展方式

2010十二五规划全文

十二五规划全文 一、“十一五”以来的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民政工作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及省市县各项政策和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工作宗旨,强化措施,整体推动,促进了民政各项工作的不断进步。 (一)建立了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推进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1、城市低保工作逐步规范。根据国家和省市关于城市低保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在05-07连续三年实现了10%提标的基础上,08、09年积极落实各项物价补贴,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按时完成了季度和按月复核及审核审批的工作任务,实行分类施保,分类审核管理。目前,全县共有城市低保对象2165户4663人,占城镇人口的17%,月发放保障金52万元,物价补贴27万元,人均补差116元。全年发放低保金1007万元,其中生活补贴354万元。预计2010年能够持平。 2、农村低保工作运行良好。我县农村低保是从2007年开始的。2009年,按照省市农村低保规范化建设年活动的要求,对农村低保进行了全面审核审批。全县共有农村低保对象3716户10279人,占农业人口的6.8%,平均补助水平为每人每月51元,全部实行了社会化发放,全年发放农村低保资金590万元。预计2010年4000户11000人。 3、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工作有序开展。2004年农村医疗救助逐步实施,2007年城市医疗救助开始实施。经过几年的发展,城乡医疗救助工作逐步得到规范。2009年发放农村医疗救助166万元,其中,实施大病救助192人,为5566人缴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7万元。发放城市医疗救助金208万元,其中,救助城市患重大疾病困难群众211人,为794人缴纳城市医保2.6万元。预计2010年可达400万元。 4、灾民救助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坚持“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生产自救”的救灾工作方针,全面落实《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积极争取上级救灾资金230万元,救助1.2万人次。预计2010年可发放救灾资金300万元。 (二)进一步健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体系,努力构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 完成了第二次城市社区换届选举工作,认真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开展居务公开、民主评议,提高居民自治能力。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三个社区均达到了市级和谐社区标准。完成了第六、七次村委会换届选举,协调有关部门,每年对新当选的村委会主要领导在县党校进行了培训。结合实际,不断探索,继续抓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各项制度的完善和落实。2008年被列为全国农村社区试点实验县,2009年又被确定为农村社区全覆盖试点县,农村社区均成立了社区管理委员会、社区服务中心、社会保障服务站、治安调解服务站、公益事业服务站、环境卫生服务站、妇女与计生服务站、社区志愿者协会等“一委一中心五站”,并挂牌全面运行。 (三)进一步健全双拥优抚安置体系,提高服务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制定了全县2008-2010双拥创建工作三年计划,深化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着力创新活动载体,不断丰富创建内容,努力打造军地构建和谐社会新平台。进一步健全老红军、烈士家属、牺牲及病故军人家属、老复员军人、残疾军人等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复退军人得到妥善安置,2010年可发放优抚金90多万元。 (四)进一步完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积极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 1、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积极争取资金250万元,兴建1所100张以上床位,为老年人、残疾人、孤儿提供养护、托管、康复服务的综合福利院。2010年投入使用。 2、推动社会化养老体系。进一步完善老龄工作机制,落实老年人社会优待服务政策,加快建立高龄、病残、特困老人救助扶持制度,全县城市、农村老年人全部纳入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构建多层次的老年保障体系,年发放 90岁以上高龄津贴15万元左右。 3、贯彻落实《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完善农村五保供养,严格按规定确定供养对象,每年初对全县农村五保户重新进行调查排摸,重新审核确定,2009年确定农村五保户577户624人,其中,集中供养33人,集中供养标准为月人均250元,分散供养月人均150元。全年发放116万元。 (五)进一步健全专项事务管理体系,提高民政社会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水平。积极开展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发展,继续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的方针,依法管理,逐步形成管理规范、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到位的民间组织发展格局,登记合格率达90%以上。加强了对流浪乞讨对象实行属地化救助管理。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要求,开展城镇街、路、巷、居民区门牌号的设置工作和县政府驻地地名标志设置工作,不断提高地名公共服务水平。继续推进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服务水平,登记合格率达100%,领证规范率达100%。深化殡葬改革,积极推行绿色殡葬,生态墓地建设,每年清明节期间对重点墓区进行督促检查,推进了文明祭祀活动。 (六)民政为民科学规范化服务活动深入开展 按照市县委要求,结合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活动、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及时学习研究,认真安排部署,使活动得以深入开展。在救济救灾、危房改造、老龄等工作中,坚持由分管领导带队,业务干部全部参加,严格“一线工作法”,使各项工作切合实际,符合民心。在婚姻、信访等窗口工作中,我们本着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宗旨,方便群众,服务群众,使群众满意率达到了95%以上。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也得到全面加强。不断完善各项工作制度,使活动经常化、规范化。包括对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信访接待、基层工作、考核奖惩等方面的制度进行了完善补充,保证了服务活动的深入有效开展。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目标责任,坚决履行“一岗双责”,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从未出现违反党的原则和财经纪律的问题和现象。今年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170多人(次),立案处理7人(次),现场答复解决51人(次),其余均及时予以妥善解决,群众满意率95%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