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河道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城市生态河道的发展及方法研究

城市生态河道的发展及方法研究城市河道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
城市河道的治理经历了从传统方法向生态方法治理的过程。
本文从生态河道的研究现状开始,介绍了河道生态修复的主要方法和生态河道的设计要点,并指出国内生态河道研究及实践的问题。
标签:生态河道;发展;方法1、前言一座城市的河道水系就是这座城市的气脉,给了城市灵性,也积淀了城市历史文化的内涵。
过去几十年,河道整治和建设往往片面强调河流的防洪排涝功能,淡化了河流的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造成自然河道受到严重人为干预,并存在毁坏河岸湿地与自然植被、随意裁弯取直河岸绿化、人为渠化、护岸断面规则化等倾向,不仅改变了自然河流的生境条件,还阻断了水陆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循环,导致河流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水体自净能力变差、水污染情况加剧。
生态河道的建设旨在通过城市河流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水景观和亲水空间的营造,以及优秀水文化的有机融入,在充分保障河流的基本功能的同时,体现河流的社会、人文、艺术、美学和文化内涵。
2、生态河道研究现状对于河道治理,以往人们主要与河道的安全性相斗争,往往忽略了河道的生态性。
国外较早注意到这个问题,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生态河道的发展经历了自然型河道和生态型河道两个阶段。
自然型河道阶段(20世纪30年代末至80 年代末期)。
1938年德国的Seifert 首先提出近自然河溪治理的概念,指出治理工程应在实现传统河流治理的各种功能(比如防洪、供水、水土保持等)基礎上,还应该可以达到接近自然的目的。
20世纪50年代德国正式创立了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提出了河道的整治要符合植物化和生命化的原理。
Schlueter认为近自然治理(Near nature control)的目标,首先要满足人类对河流利用的要求,同时要维护或创造河流的生态多样性。
瑞士、德国等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了自然型护岸技术。
可见此阶段生态河道的研究主要在欧洲发展,以自然护岸为特色,着重关注河道的自然状态。
河道生态治理技术的应用研究

河道生态治理技术的应用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工业化不断发展,很多河道水域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受了破坏,水质污染、河道改道、水土流失等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对河道进行生态治理并保护生态环境,各地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积极探索和推广河道生态治理技术。
本文将围绕河道生态治理技术的应用研究展开探讨。
一、河道生态治理技术的概念河道生态治理技术是指采取一系列科学的、可持续的措施来修复和保护河道生态系统的技术手段。
生态治理的目的是通过改进河道水质、修复生态环境和重塑生态系统,达到生态平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
河道生态治理技术包括生物技术、水污染控制技术、水土保持技术、水资源管理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
二、河道生态治理技术的应用研究现状1. 生态修复技术生态修复技术是常用的河道生态治理技术之一,它通过植物修复、人工湿地建设等手段恢复和建立自然的河道生态系统,从而实现河道水质改善和生态环境修复。
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在很多地区已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比如在长江流域一些河段进行了湿地生态修复项目,通过引种湿地植物和采用湿地过滤技术,有效改善了流域的水质和生态环境。
2. 湿地保护与恢复技术湿地是河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维护等具有重要作用。
但由于长期受到开发和污染的影响,很多湿地已经面临破坏和消失的局面。
为了维护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湿地已经成为河道生态治理的重要内容。
目前,一些地区正在进行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通过湿地保护区划、湿地恢复和植被建设等手段,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生态功能的增强。
3. 河道水环境污染控制技术水环境污染控制是河道生态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建设水污染治理设施、实施废水处理工程、整治污染源等手段,旨在净化河道水质、减少污染物负荷,改善水环境质量。
在中国,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了对水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高了对河道水环境污染的控制力度。
4. 生态移民与生态补偿技术生态移民和生态补偿是河道生态治理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河道整治与生态保护研究

河道整治与生态保护研究水是生命之源,河流则是大地的血脉,滋养着万物。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展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河道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如污染、淤积、河岸侵蚀等。
河道整治成为了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但如何在整治过程中实现生态保护,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河道整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它有助于防洪减灾。
当河道淤积、狭窄时,洪水的排泄能力会大大减弱,容易引发洪涝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胁。
通过整治河道,拓宽河道、清理淤积物,可以增强河道的行洪能力,降低洪水风险。
其次,河道整治能够改善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畅通的河道可以更好地蓄水、引水,为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稳定的水资源。
此外,整治后的河道还可以提升航运能力,促进地区间的经济交流与发展。
然而,传统的河道整治方法往往侧重于工程措施,如修建堤坝、裁弯取直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某些问题,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例如,过度硬化的河岸会破坏河流的生态系统,导致水生生物栖息地丧失,生物多样性减少。
此外,裁弯取直可能会改变河流的自然形态和水文特征,影响河流的生态平衡。
在现代社会,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生态保护在河道整治中的重要性。
生态保护型的河道整治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以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在河道整治规划阶段,要充分考虑河流的生态需求。
对河道的自然形态、水文条件、生物多样性等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制定出符合生态原则的整治方案。
例如,在规划河道宽度时,要预留足够的滩地和湿地,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和繁衍的空间。
其次,采用生态友好型的工程措施。
比如,使用生态护坡代替传统的混凝土护坡。
生态护坡可以采用植物护坡、石笼护坡等形式,既能保持河岸的稳定性,又能增加河岸的生态功能。
在河道清淤时,也要注意避免对底栖生物的过度破坏,可以采用环保型的清淤设备和方法。
再者,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严格控制污水排放,提高污水处理能力,确保排入河道的水质达标。
我国河道治理行业发展趋势

我国河道治理行业发展趋势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我国河道治理行业发展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河道治理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河道治理是指对河流进行环境综合管理,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防洪抗灾和利用水资源等多种综合效益。
在我国,河道治理工作已经被列为国家重点发展领域,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河道治理行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通过全国性的“清江行动”、“美丽河湖”等重点河湖清理整治工程,大量河湖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
各地政府和企业也在积极推动河道治理项目,改善水环境,保护水资源,预防自然灾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未来,我国河道治理行业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这将对水资源和水环境提出更高需求。
河道治理行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各地政府和企业将继续加大对河道治理的投入,不断完善治理技术和设备,提高治理效率和治理质量。
我国河道治理行业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部分地区的河湖水质依然较差,需要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和投入。
治理技术和设备不断更新换代,需要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治理水平。
河道治理项目的资金来源仍然存在问题,需要各地政府和企业加大投入力度,完善资金合作机制。
我国河道治理行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
只有各级政府和企业紧密合作,加大对河道治理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治理水平,才能实现河道治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做出更大贡献。
【本文共1029字】第二篇示例:我国河道治理行业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道治理工作也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我国河道治理行业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
本文将从我国河道治理行业的现状、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等方面展开探讨,希望能够为相关从业者和决策者提供一些参考。
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的现状与展望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诸多河道的生态系统遭受到了严重破坏。
为了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人们开始关注河道生态修复技术。
本文将对当前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的现状进行探讨,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展望。
一、植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河道生态修复的方法。
通过选择适性植物种类,可以提高水质和河道的生态环境。
常见的植物修复技术包括湿地植物修复、生态浮床修复等。
湿地植物修复主要利用植物的吸收作用,将水中污染物质吸附在植物体内,并通过植物的代谢作用而得到净化。
生态浮床修复利用植物根系在水体中蓬勃生长,形成一种网状结构,可以有效提高水质。
二、生态工程技术生态工程技术是一种通过人工手段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方法。
具体应用包括水生植被恢复、人工湿地建设等。
水生植被恢复是指通过引种水生植物,使其生长繁茂,形成水生植被带,从而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人工湿地建设是指修建人工湿地,通过湿地植物的生长和湿地的物理和化学作用,实现水体的净化和修复。
三、养殖及繁衍技术养殖及繁衍技术是一种利用水生生物进行河道生态修复的方法。
通过养殖和繁衍水生生物如鱼类、藻类等,可以实现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
养殖和繁衍的水生生物可以起到调节水体营养物质含量、补充生态链的作用,从而改善水质和河道环境。
四、沉积物处理技术沉积物处理技术是一种通过处理河道中的沉积物,实现河道生态修复的方法。
常见的沉积物处理技术包括人工去泥、泥渣处理等。
人工去泥是指通过人工清理沉积在河道中的淤泥,恢复河道的水流通畅性。
泥渣处理是指对沉积物进行分离、过滤等处理,去除其中的有机物等污染物质,以达到修复河道生态的目的。
未来的展望: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河道生态修复技术将逐渐得到更多关注和应用。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展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范围,并提高修复效果。
同时,我们还可以将生态修复技术与智能科技相结合,提高修复效率和效果。
《2024年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研究现状与进展》范文

《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研究现状与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河流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健康。
因此,污染河流的生态修复成为当前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本文将重点探讨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现状、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
二、污染河流的成因及危害污染河流的成因主要包括工业排放、农业化肥和农药使用、城市生活污水等。
这些污染物进入河流后,会导致水质恶化,生态系统失衡,进而影响人类健康。
具体危害包括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超标、微生物污染等。
三、生态修复的概念及原则生态修复是指通过生物、生态及工程的方法,使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到或接近其历史状态的过程。
在进行生态修复时,需遵循以下原则:整体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自然修复与人工干预相结合原则、综合治理与分类指导原则。
四、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研究现状1. 研究领域发展: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污染河流生态修复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研究范围从单一污染物的治理扩展到复合污染的整治,研究方法也从传统的物理、化学方法发展为综合运用生物、生态和工程技术的整体解决方案。
2. 技术手段:目前常用的生态修复技术包括底泥疏浚、水体净化、生物修复、湿地建设等。
其中,生物修复技术因其成本低、效果好、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成为研究热点。
3. 实践案例:国内外有许多成功的生态修复实践案例,如美国的芝加哥河、中国的太湖等。
这些案例为污染河流的生态修复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五、污染河流生态修复进展1. 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生态修复技术不断涌现。
例如,纳米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等为污染河流的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 政策支持: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支持污染河流的生态修复工作。
3. 跨学科合作:生态修复涉及生物学、环境科学、水利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跨学科合作成为研究的重要趋势。
多学科交叉融合为解决复杂的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河道生态护坡研究应用现状及展望

河道生态护坡研究应用现状及展望摘要:近年来,社会进步迅速,在环境建设过程中,生态护坡是一种耦合植物和工程应用的护坡形式,它在除了保证传统护坡的基本功能正常运行外,还可以起到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加强生态美学性,调节水位,保护生态系统等作用。
因为传统河道护坡长期以来主要关注的是边坡的稳定性与防洪防涝,多采用硬化混凝土河道、修建混凝土护堤等措施。
这类护坡造价成本高昂、景观性不强,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于是兼顾岸坡稳定性与生态性的生态护坡理念应运而生,并且逐渐应用到工程建设中。
生态护坡更加尊重生态自然规律,充分发挥了护坡工程在维持生态稳定中的作用,在恢复自然生境、增加生物多样性方面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河道生态护坡;研究应用现状;展望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洪涝灾害对于农村和城市发展的影响越来越严重,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对于洪涝灾害的预防工作。
除了要保证基础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还要加强对于水利工程建设工程的重视程度。
特别是整治农村河道水利工程的工作,要保证施工工程方案的系统性和计划性,且要兼具前瞻性,以最大程度地确保河道水利工程在未来可以造福于民。
1生态护坡研究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生态护坡工程建造中采用合适的材料十分重要,对后续工程的实用性、耐久性、稳定性等都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目前,很多工程中为了美学效益仍在采用浆砌片石骨架护坡以及框格梁生态护坡,这些工程应用后的植被存活率相对较低,成本偏高,经济性不强,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且在护坡工程建造中,难免会使用人工合成材料,对水质、生态环境会有一定的影响。
而为了实现影响最小化,护坡材料技术亟待改进。
中国大部分护坡技术都是直接从国外引进,是否与中国实际工程应用条件相匹配并没有考虑,以至于存在诸多问题:造价高,护坡效果不明显等。
因此,中国应坚持科技创新的原则,研究适合中国的新型的护坡材料。
在工程应用中,尽量选取选择当地的自然材料或有生态效益的工程材料,尽量减少人工合成材料的使用,避免工程建设中造成二次环境污染。
河流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

河流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一、前言河流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不仅能够提供人们所需的水利、农业、工业、能源等方面的发展需要,同时还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许多河流的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严重破坏,急需进行生态修复和保护。
二、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与保护的研究及进展1. 国内河流生态修复与保护的研究与进展我国是一个河流众多的国家,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河流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破坏。
针对这一问题,我国政府开始了一系列河流生态修复和保护的措施。
2001年,我国首次出台了《全国河湖水体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规划》。
此后,又相继出台了《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2011-2020年)》、《全国淤地治理与生态修复规划(2016-2020年)》等一系列相关规划。
这些规划旨在保障河流及其流域的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生态修复和保护领域,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2006年,黄河流域地表水水质总体呈好转趋势,河湖水质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而在2017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报告中,我国7大流域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2. 国外河流生态修复与保护的研究与进展在国外,欧美国家对于河流生态修复与保护的研究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理论和技术。
例如,英国污水处理技术较为先进,河流净化前的生物检测技术较为成熟;美国西部人口更为集中,其河流生态修复以重点建设河流大坝及相关配套设施为主。
另外,各国之间的合作交流也非常频繁,比如东亚-太平洋地区水资源合作组织,美国环境保护署和加拿大环境部的跨国河流生态保护计划等。
三、河流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技术手段近年来,针对河流生态环境问题,出现了许多修复技术和方法。
以下是常见的几种修复技术:1. 河道生态演替生态演替是指不同类型植物或动物群体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不断适应和变化的过程。
在河流生态演替中,通过生态学的方法还原自然河道的生态系统,逐渐恢复河流的生态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2卷 第1期2008年1月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 l ofNan ji n g Forestry Un i v ersity(Natura l Sciences Ed ition)Vo.l 32,No .1Jan .,2008生态河道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高晓琴,姜 姜,张金池*(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摘要:在广泛查阅国内外生态河道建设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生态河道建设理论与应用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提出生态河道发展的两个阶段,即自然型河道和生态型河道,并分别从生态河道影响因素、河流生态修复以及生态河道工程实践方面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最后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生态河道研究和建设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生态河道;发展历史;综述中图分类号:S157;T V69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006(2008)01-0103-04R esear ch advan ce and devel op i ng tendency of ecol ogica l r i verGAO X i ao 2qin ,JI ANG Jiang ,Z HANG Ji n 2ch i*(Coll ege of Forest Res ou rces and Environm en tNanji ng Forestry Un i vers i ty ,N an ji ng 210037,Ch i na)Ab str act :A lo ng with t he soc ial deve l op m ent ,m ore and more people realized that co nven tiona lwater co nse rvancy project caused corrupti on of aquatic environ m ent ,and l ose of river .s ecol ogical functi ons .F ro m 1930s ,m any scholars began to study theory of ecol ogica l river and appli catio n technology .The i m portant pro gress was obta i ned .The ecol ogical r i ver t heory and appli catio n technol ogy were revie wed .Accord i ng to practi ca l s i tuati on of Chi na ,t he directi on of ecol ogica lri ve r constructi on and research was suggested .K ey wor ds :Ecol ogical r i ve r ;H istory of deve l op m ent ;R evi ew 收稿日期:2006-12-30 修回日期:2007-12-01基金项目:江苏省水利科技重点项目(2006013)作者简介:高晓琴(1971)),女,助理研究员,博士生。
*通讯作者:张金池,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水土保持和林业生态工程,n f u jczhang @si n a .co m .cn 。
引文格式:高晓琴,姜 姜,张金池.生态河道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2(1):1032106.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依水而居的人们因环保意识薄弱、对水资源过度开发,再加传统的水利工程只注重河道的/泄洪、排涝、航运、灌溉0等作用,修闸建坝,过多地采用混凝土等硬质材料,使自然水体形态的渠道化或水池化和水岸的混凝土化,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系统,造成水质恶化,水生生物锐减,河道生态系统退化[1]。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趋向于/回归自然0,/人水和谐发展0、/建立生态型社会0等。
加强水资源保护,改善河道环境,修复和构建生态型河道已引起环保、生态、水利等相关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对生态河道构建理论、应用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取得重大进展[2]。
笔者在广泛查阅国内外生态河道建设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生态河道建设理论与应用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和分析,旨在为生态河道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
1 生态河道的提出河道生态系统包括河床内流水水体生态系统和河岸生态系统[3]。
河床生态系统主要由河床内水生生物及其生境组成。
生态河道的构建起源于生态修复。
但生态河道目前尚无统一的界定[4],多数学者认为生态河道是指在保证河道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建设生态河床和生态护岸等工程技术手段,重塑一个相对自然稳定和健康开放的河流生态系统,以实现河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构建一个人水和谐的理想环境。
生104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2卷态河道的研究是一新的领域,它涉及生态学、水文学、环境学、生物学、地貌学等相关学科。
2生态河道研究现状211生态河道发展历史对河道的治理,过去人们主要与河道的安全性相斗争,往往忽略了河道的生态性。
国外较早注意到这个问题,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生态河道的发展经历了自然型河道和生态型河道两个阶段。
(1)自然型河道阶段(20世纪3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期)。
人们提出河道治理要接近自然。
如1938年德国的Seif ert首先提出/近自然河溪治理0的概念,指出治理工程应在实现传统河流治理的各种功能(比如防洪、供水、水土保持等)基础上,还应该可以达到接近自然的目的[5]。
20世纪50年代德国正式创立了/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0,提出了河道的整治要符合植物化和生命化的原理。
Schlueter认为近自然治理(Near nature control)的目标,首先要满足人类对河流利用的要求,同时要维护或创造河流的生态多样性[6]。
瑞士、德国等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了/自然型护岸0技术。
可见,此阶段生态河道的研究主要在欧洲发展,以自然护岸为特色,着重关注河道的自然状态。
(2)生态型河道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起)。
河道治理中开始关注生物多样性恢复问题,注重发挥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逐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河道治理要减轻人为活动对河流的压力,维持河流环境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河流生态系统平衡,并逐渐恢复自然状况[627]。
董哲仁提出了/生态水工学(Eco2H ydraulic Engi n eeri n g)0的概念,他认为水工学应吸收、融合生态学的理论,建立和发展生态水工学,在满足人们对水的各种不同需求的同时,还应满足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依存性的要求,恢复与建设洁净的水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2003年在对河流形态多样性的研究中指出:河流形态多样性是流域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基础,水利工程建设应注意保护和恢复河流多样性,以满足生态系统健康的要求[8]。
212生态河道影响因素的研究在生态河道构建中,相关因子的作用和影响日趋明显,为生态河道机理研究创造了条件,国内外相关学者已作了大量的研究。
河道整治首先要考虑河道的水力学特性、地貌学特点与河流的自然状况,以权衡河道整治与对生态系统胁迫之间的尺度。
Geoff rey Petts等学者先后研究河道工程的环境敏感性问题,分析了河道断面形式、弯曲程度、两岸护坡、滩地开发与保护等一系列工程措施对防洪、排涝、抗旱及水生态系统的影响,探讨了河流水动力特性、泥沙淤积对河床稳定的影响[9]。
Shepherd B等先后研究了河道两岸植物、森林、水生生物对水体污染物质的截留容量和净化效应[10212]。
王超等通过对江苏如泰运河农村段和城区段的对比观测,研究发现河道两岸芦苇对氨氮具有很强的吸附和截流作用,城区护坡工程破坏了河道两岸湿地,对水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13]。
通过水岸带理论和实践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水岸带植物,特别是植物多样性和优化组合是退化水岸带恢复与重建的关键[14]。
董哲仁指出在流域生态系统的各种生境因素中,河流形态多样性是流域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生态因子之一[8]。
应该说,生态河道是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对生态河道相关因子进行系统、综合地研究已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研究任务之一。
213河流生态恢复的研究河流生态恢复是指使用综合方法,使河流恢复因人类活动的干扰而丧失或退化的自然功能。
美国的M itsch等将Ecological engi n eeri n g的概念定义为/为了人类社会和其自然环境两方面利益而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设计0[15],正式诞生了生态工程这一理论。
之后,又不断论证了将生态学原理运用于土木工程中的理论问题,奠定了河道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
Geoffrey P等人提出了系统的河流生态系统修复理论与技术[9]。
Pabst强调溪流的自然特性要依靠自然力去恢复[16]。
Kern K等研究了河道生态修复途径,建议改变传统水利工程的结构形式,减缓人类活动对天然生态系统的影响[16]。
我国在河流生态修复方面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尚处于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经验的阶段,近年来我国兴起了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和应用推广热潮。
郑天柱等应用生态工程学理论,探讨河道生态恢复机理,指出满足河流生态需水量是缺水地区恢复河流生态的关键[17]。
杨海军等也提出退化水岸带生态系统修复的主要内容应包括适于生物生存的生境缀块构建研究、适于生物生存的生态修复材料研究以及水岸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自组织机理研究[18]。
针对各国学者对河流生态恢复目标有不同的见解和定义,根据我国的国情,董哲仁提出在研究和实施河流生态恢复时,要立足河流生态系统现状,积极创造条件,发挥生态系统自我恢复功能,使河流廊道生态系统逐步得到恢复[19]。
从国内外河流生态恢复的研究情况看,对河流的生态恢复已得到认同。
但河流生态恢复是河床水体生态的恢复和河岸带生态恢复综合作用的结果,故对生态河道的研究尺度和内容上应进行拓展。
孙东亚等在流域尺度的河流生态恢复研究中,从人类活动影响的大尺度特征、河流特性、河流水污染、水陆交错带几个方面对在流域尺度下进行河流生态修复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探讨,指出我国现阶段河流修复中的首要任务是遏制流域内引起生态系统退化的水污染[2]。
214 生态河道实践工程的研究在生态河道理论的指导下,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的生态河道实践工程。
在河流治理过程中,很多新材料、新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20]。
河川的生态工程在不同国家有着各自的名称,德国称为/河川生态自然工程0,日本称为/近自然工事0或/多自然型建设工法0,美国则称为/自然河道设计技术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