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热演化史及生烃史研究——以PY1井为例
渝东彭水地区常压页岩气压力演化与富集保存

渝东彭水地区常压页岩气压力演化与富集保存高键;李慧莉;何治亮;李双建;刘光祥;袁玉松;李英强;李天义;何生【期刊名称】《天然气工业》【年(卷),期】2022(42)8【摘要】页岩气勘探开发实践证实,页岩气地层压力参数对于评价页岩含气性和产能具有重要的判识意义。
为了研究四川盆地渝东彭水地区常压页岩气的形成与演化,利用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光谱技术、盆地模拟和甲烷体系状态方程等恢复了该区PY1井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燕山—喜马拉雅期构造抬升中的压力演化和含气量演化过程,深化了对常压页岩气形成与演化过程的认识。
研究结果表明:(1) PY1井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脉体甲烷包裹体捕获古温压结合页岩埋藏史—热演化史重建揭示构造抬升至距今约124 Ma,页岩层压力介于74.1~88.5 MPa,对应压力系数为1.36~1.63,页岩处于中等超压状态;(2)构造抬升至距今约100 Ma,页岩层压力介于38.6~49.5 MPa,对应压力系数为0.93~1.18,页岩处于常压状态;(3)页岩构造抬升过程中的压力演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距今145~100 Ma)、第二阶段(距今100~20 Ma)、第三阶段(距今20~0 Ma),页岩层压力和压力系数的下降主要受控于快速抬升导致页岩层温度降低和页岩气散失;(4)构造抬升过程中PY1井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散失量约为最大埋深阶段总含气量的35.3%。
结论认为:(1)页岩压力和含气量演化研究可为进一步探讨常压页岩气保存条件提供重要信息;(2)燕山运动Ⅱ幕的差异改造可能是川东南超压和常压页岩气差异富集的关键控制因素。
【总页数】12页(P124-135)【作者】高键;李慧莉;何治亮;李双建;刘光祥;袁玉松;李英强;李天义;何生【作者单位】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页岩油气富集机理与有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相关文献】1.渝东南彭水—武隆地区常压页岩气生产特征2.渝东南盆缘转换带常压页岩气地质特征及富集高产规律3.渝东南构造复杂区常压页岩气富集高产主控因素再认识4.渝东南盆缘转换带金佛斜坡常压页岩气富集模式5.渝东地区常压页岩气水平井充氮泡沫水泥浆固井技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盆地涪陵页岩气田五峰—龙马溪组岩矿纵向差异性研究——以JYA井为例

第40卷第1期 2018年1月石油实验地质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V〇1.40,N〇.1Jan. ,2018文章编号:100卜6112(2018)01-0064-07 doi:10.1178L/sysydz201801064四川盆地涪陵页岩气田五峰_龙马溪组岩矿纵向差异性研究—以JYA井为例张梦吟,李争,王进,韩驰宇,刘霜,钱华(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武汉430223)摘要:涪陵页岩气田是我国首个实现商业开发的大型页岩气田。
通过对涪陵焦石坝区块」YA井五峰组一龙马溪组龙一段页岩开展岩石薄片和氩离子拋光扫描电镜观察,并结合全岩黏土 X衍射、有机碳含量等分析测试,探究了该气田五峰组一龙马溪组龙一段页岩纵向上的矿物成分及含量的变化特征,明确了该套页岩主要成分为石英和黏土矿物,其次为长石和碳酸盐,以及少量的黄铁矿;其中石英和黏土矿物达70%以上,自下而上石英、长石及黄铁矿含量逐渐减少,黏土矿物含量逐渐增加。
结合页岩矿物纵向上的差异性变化,探讨了其对页岩储集性、含气性和可压性的影响,明确了纵向上随着生物成因硅质含量增加,黏土矿物含量的减少,页岩自上而下呈现出有机质含量增加,有机质孔发育,页岩储集性能变好,页岩含气量增加的趋势;同时随着脆性矿物含量的增加,页岩的可压性也逐渐增强。
关键词:岩石组分;有机碳;孔隙类型;含气量;页岩;五峰一龙马溪组;涪陵页岩气田中图分类号:TE122.2 文献标识码:AVertical variation of rocks and minerals in Wufeng-Longmaxiformations in Fuling shale gas field,Sichuan Basin:A case study of well JYAZ H A N G Mengyin,LI Zheng,W A N G Jin,H A N Chiyu,LIU Shuang,Q I A N Hua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SINOPEC Jianghan, Oilfield Company,Wuhan,Hubei 430223,China) Abstract:The Fuling shale gas field i s the f i r s t to achieve commer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The well J Y A in the Jiaoshiba area of Sichuan Basin was used as an example to study the vertical variation of rock and mineral composition based on thin section observation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 E M),and combined with X-ray diffraction of whole rock and organic carbon determina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quartz and clay minerals are dominant in the Wufeng-Longmaxi shale,accounting for over70%,followed by feldspar and carbonate,and a small amount of pyrite.From bottom to top,the contents of quartz,feldspar and pyrite gradually decrease,while that of clay minerals increases.The effects of shale mineral vertical variation on shale reservoir property,gas content and compressibility were discussed.With the increase of biogenic silicate and the reduction of clay mineral in vertical direction,the shale shows a tendency of increasing organic matter content,organic matter pore development,shale reservoir performance and shale gas content from top to bottom.At the same time,with the increase of brittle mineral content,the compressible property of shale i s also gradually enhanced.Key words:rock constituents;organic carbon;pore type;gas content;shale;Wufeng-Longmaxi formations;Fuling shale gas field四川盆地上奥陶统五峰组一下志留统龙马溪 组海相黑色页岩主要形成于深水陆棚环境,以硅质 页岩、碳质页岩及粉砂质页岩为主,富含放射虫及 笔石[|-3]。
页岩气成藏过程的阶段划分——以四川盆地宁西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过程为例

天 然 气 工 业Natural Gas Industry第41卷第1期2021年 1月· 83 ·页岩气成藏过程的阶段划分——以四川盆地宁西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过程为例吴建发1 吴 娟2 刘文平1 周 政2 罗 超1 吴 伟1 李小佳2 邓 宾21.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页岩气研究院2.“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摘要:四川盆地及其周缘地区普遍经历了多旋回构造演化过程,目前对于该区目标层系中页岩气多期活动和富集成藏规律与区域深埋藏—强隆升剥蚀作用过程具有何种相关性的研究相对薄弱。
为此,以该盆地南部长宁页岩气区块西部(以下简称宁西地区)典型井为剖析对象,基于低温热年代学、流体包裹体和盆地热史模拟等综合研究,以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生烃动力学及其压力体系变化特征为载体,研究该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新生代隆升与页岩气富集与破坏的耦合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磷灰石样品裂变径迹年龄为距今20~40 Ma 、(U —Th )/He 年龄为距今10~20 Ma ,新生代地表剥蚀量为2 000 m ;②五峰组—龙马溪组埋深沉降热史可划分为早志留世—晚三叠世低—中等成熟度、早—中侏罗世高成熟度和晚侏罗世—白垩纪过成熟度3个热演化阶段;③五峰组—龙马溪组方解石包裹体的流体均一温度呈双峰值特征、分别介于120~140 ℃和160~180 ℃,晚期流体盐度变化剧烈表明受到深部、浅表流体混染作用,保存条件被破坏;④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生烃期长时间具有超压特征,晚侏罗世—白垩纪持续深埋藏使其生气速率达到高峰、形成异常高压,但新生代快速抬升剥蚀作用导致超压系统被破坏、现今为常压体系。
结论认为,宁西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过程具有明显的早期高压富集、深埋藏超高压保持、晚期构造隆升调整/破坏的多阶段特征。
关键词:页岩气成藏;多阶段;深埋藏—强隆升;破坏;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宁西地区;四川盆地周缘DOI: 10.3787/j.issn.1000-0976.2021.01.007Stage division of shale gas accumulation process: an example from the Wufeng Formation -Longmaxi Formation shale gas reservoir in the Ningxi area of the Sichuan BasinWU Jianfa 1, WU Juan 2, LIU Wenping 1, ZHOU Zheng 2, LUO Chao 1, WU Wei 1, LI Xiaojia 2, DENG Bin 2(1. Shale Gas Research Institute , PetroChina Southwest Oil & Gasfield Company , Chengdu , Sichuan 610051, China ; 2. State Key Labora -tory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 Geology and Exploitation//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Chengdu , Sichuan 610059, China )Natural Gas Industry, vol.41, No.1, p.83-92, 1/25/2021. (ISSN 1000-0976; In Chinese)abstract: The Sichuan Basin and its periphery have generally experienced a multi-cycle tectonic evolution process. At presen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multi-stage activity and enrichment and accumulation laws of shale gas in the target strata of this area and the re-gional great burial depth-strong uplifting and denudation process is less researched. Taking the typical well in the western part of Chang-ning Shale Gas Block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Ningxi area)in the southern Sichuan Basi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studied the coupling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Cenozoic uplift and the shale gas enrichment and destruction in the Wufeng Formation-Longmaxi Formation of this area with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dynamics of Upper Ordovician Wufeng Formation-Lower Silurian Longmaxi Formation and th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its pressure system as the carrier, based on comprehensive studies, such as low-temperature thermochronology, fluid inclusion and basin thermal history simulation. And the following research results were obtained. First, apatite fission track ages (AFT) and (U-Th)/He ages are about 20-40 Ma and 10-20 Ma,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the Cenozoic surface denudation is 2000 m. Second, the burial depth and subsidence thermal history of Wufeng Formation-Longmaxi Form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hermal evolution stages, namely low-moderate maturity in the Early Silurian-Late Triassic, high maturity in the Early-Middle Jurassic, and over maturity in the Late Jurassic-Cretaceous. Third, the fluid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 of calcite inclusion in the Wufeng Forma-tion-Longmaxi Formation 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ouble peaks in the range of 120-140℃ and 160-180℃, respectively. The fluid salinity varies substantially in the late stage, indicating the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are destroyed due to the hybridization of deep and near-surface fluids. Fourth, the Wufeng Formation-Longmaxi Formation shale 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verpressure for a long time in the period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the gas generation rate reaches the peak to form abnormal pressure due to the continuous great burial depth in the Late Jurassic-Cretaceous. In the Cenozoic, however, the overpressure system is destroyed by fast uplifting and denu-dation, and it is currently a normal pressure system. In conclusion, shale gas accumulation process in the Wufeng Formation-Longmaxi Formation of Ningxi area has obvious multi-stage characteristics, i.e., high-pressure enrichment in the early stage, great burial depth and ultrahigh pressure maintenance, and structure uplifting adjustment/destruction in the later stage.Keywords: Shale gas accumulation; Multi-stage; Great burial depth-strong uplifting; Destroy; Upper Ordovician Wufeng Formation-Low-er Silurian Longmaxi Formation; Ningxi area; Periphery of the Sichuan Basin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页岩气气藏工程及采气工艺技术”(编号:2017ZX05037)、中国石油重大科技专项“西南油气田天然气上产300亿立方米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编号:2016E-0611)、四川省青年基金项目“晚中—新生代上扬子盆地肢解过程与机制”(编号:2017JQ0025)。
彭水地区页岩气测井评价方法初探——以X1井为例

彭水地区页岩气测井评价方法初探——以X1井为例李宁【摘要】以岩心分析资料为基础,结合测井曲线的响应特征,以回归分析法为辅助,优化建立了页岩矿物组分计算方法、地化参数评价方法以及计算含气量的公式,确定了适合本区域的页岩气测井评价方法和流程.通过回归方法计算孔隙度和泥质含量,利用自然伽马能谱资料计算特殊矿物——黄铁矿含量来修正测井响应方程组,然后通过求超定方程组最小二乘解的方法来计算矿物含量,置信度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应用可行.【期刊名称】《油气藏评价与开发》【年(卷),期】2016(006)003【总页数】7页(P71-77)【关键词】页岩气;TOC;含气量;最小二乘法【作者】李宁【作者单位】中国石化华东石油工程有限公司测井分公司,江苏扬州 225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页岩气资源的勘探开发一直受到国内外能源工作者的普遍重视,我国页岩气储量资源十分丰富。
页岩颗粒极其细小,其基质孔隙极不发育,渗透率极低,其测井评价方法在广泛意义上属于低孔低渗储层评价。
目前页岩气评价的主要内容是生烃能力、储集能力、矿物含量计算等。
页岩气储层测井解释评价已经成为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核心问题之一,前期勘探阶段,测井技术可以进行页岩储层的岩性识别,定量矿物计算;中期评价阶段,计算物性参数,评价地化参数指标也离不开测井技术;后期生产阶段,进行地应力评价,可压裂性分析等[1-3]。
上扬子盆地武陵褶皱带彭水地区区内向斜构造相对宽缓,有利于页岩气成藏[4]。
目的层灰黑色页岩,色均质纯,主要成分为黏土矿物,页理发育,粉砂含量较少,均匀分布,含碳质,黄铁矿含量减少,局部发育黄铁矿条带。
化石含量丰富,顺层分布,化石形态保存良好,化石类型主要为笔石。
岩性致密,硬度中等,吸水性差,成岩性好。
本区域岩心裂缝发育,纵向上发育多条不规则网状裂缝和节理,岩心出筒时沿裂缝和节理面裂开,裂缝间被方解石全充填。
以彭水地区为例,通过地质测井分析,建立了有效的页岩气测井评价方法,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贵州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条件

贵州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条件针对贵州地区页岩气成藏条件复杂的问题,以上奥陶统五峰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对贵州地区龙马溪组海相页岩气成藏条件进行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贵州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主要发育海相沉积,厚度约40-80m,埋深适中,基本不超过3000m;有机质类型以Ⅰ—Ⅱ1型为主,有机碳量含量较高,有机质成熟度适中,具备生气能力;矿物成分以碎屑石英和黏土矿物为主,岩层脆性较大,储集物性较好,具有较高的含气量和吸附能力,具有良好的页岩气成藏条件。
标签:黔西北;页岩气;五峰-龙马溪;成藏条件0 引言页岩气是指主体以吸附和游离两种状态同时赋存于具有自身生气能力泥岩或页岩地层层系中的天然气聚集,作为一种新型的天然气体资源,具有自生自储、分布广、埋藏浅、生产周期长等特点,是一种典型的低丰度、大规模,分布广非常规天然气资源。
因为北美地区页岩气资源的成功开发,使美国成功完成能源体系转型,并从化石能源进口国转为出口国,并有希望在2020年前称为全球最大石油天然气出口国,这一成就使得世界各页岩气资源大国纷纷加大了对页岩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
近年,我国页岩气领域勘探开发研究成果丰富,均获得重大发现,初步掌握页岩气压裂技术,具有良好的前景。
研究以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等重点区域为中心,向周缘地区逐步开展,在贵州、湖南、河南、山西等省份也已经取得重要研究进展,成为页岩气研究新热点区域。
贵州省地处四川盆地外缘,近年来页岩气资源研究成果较为突出。
贵州省发育多套含气页岩层系,厚度大、范围广,具有形成大规模页岩气资源的基本地质条件。
2011年全国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结果表明,贵州省页岩气地质资源量10.48万亿方,列全国第四位,页岩气资源巨大,是我国重要的页岩气远景区[1-3]。
目前,贵州省实施页岩气调查井26余口,对全省范围内页岩气资源进行了普查性研究,上二叠统龙潭组、下二叠统梁山组、下石炭统打屋坝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均有不同程度页岩气资源发现,具有较好资源潜力和进一步研究价值[2-3]。
贵州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研究进展

贵州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研究进展张本杰;韩忠勤;张伟;司飞【期刊名称】《天然气技术与经济》【年(卷),期】2017(011)006【摘要】伴随着DY2井页岩气勘探开发取得成功,在贵州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泥页岩层系、沉积相和页岩气富集等研究方面取得一定进展,其认识主要有:泥页岩层系和沉积相的划分对页岩气勘探开发起关键性的作用;富有机质泥页岩厚度、有机碳含量随沉积相变化而变化;优质泥页岩、良好的保存条件是页岩气富集的主控因素,其中,优质泥页岩是页岩气富集高产的重要因素,良好的保存条件是控制页岩气富集高产的关键因素之一;构造影响页岩气的埋深、地层压力、保存和富集.最后提出了页岩气研究方向.【总页数】5页(P19-23)【作者】张本杰;韩忠勤;张伟;司飞【作者单位】贵州煤矿地质工程咨询与地质环境监测中心,贵州贵阳 550081;贵州煤矿地质工程咨询与地质环境监测中心,贵州贵阳 550081;贵州煤矿地质工程咨询与地质环境监测中心,贵州贵阳 550081;贵州煤矿地质工程咨询与地质环境监测中心,贵州贵阳 550081【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贵州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研究进展 [J], 张本杰;韩忠勤;张伟;司飞;2.贵州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条件 [J], 邹媛;尚永红;张楠;张怀贵;陈小兵;黄宇琪3.页岩气成藏过程的阶段划分——以四川盆地宁西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过程为例 [J], 吴建发;吴娟;刘文平;周政;罗超;吴伟;李小佳;邓宾4.基于地层水指标的页岩气保存条件评价——以渝东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藏为例 [J], 张光荣;聂海宽;唐玄;张培先;彭勇民5.页岩气成藏过程的阶段划分——以四川盆地宁西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过程为例 [J], 吴建发;吴娟;刘文平;周政;罗超;吴伟;李小佳;邓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特征、沉积环境和含气性研究

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特征、沉积环境和含气性研究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特征、沉积环境和含气性研究摘要:页岩气作为一种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是中国页岩气资源丰富的区域之一,五峰组—龙马溪组是该区域主要的页岩气层系。
本文通过对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的有机质特征、沉积环境和含气性进行研究,旨在为该区域页岩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1. 引言随着传统天然气资源逐渐减少和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开发成为当务之急。
页岩气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资源丰富和开发潜力巨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是中国页岩气资源丰富的区域之一,五峰组—龙马溪组是该区域主要的页岩气层系。
2. 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特征五峰组和龙马溪组是寒武纪晚期的海相碳酸盐岩,页岩中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藻类和有孔虫等古生物的残骸。
根据有机质含量和有机质类型的变化,将五峰组和龙马溪组页岩划分为三个有机质类型:烃类型、混合型和胶质型。
其中,烃类型有机质含量较高,含气量也较高,是开发潜力最大的页岩气层系。
3. 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沉积环境五峰组和龙马溪组的沉积环境主要为浅海滩相和浅海洋相。
浅海滩相砂岩较多,页岩分布较为稀少,而浅海洋相则以页岩为主。
在页岩的形成过程中,水动力条件对于有机质的保存和积累起着重要的影响。
五峰组和龙马溪组页岩的有机质富集主要发生在相对缺氧的环境下,如潮下带和浅海盆地等。
4. 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含气性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中的气体包括干酪根气、孔隙气和吸附气等多种类型。
其中,干酪根气是主要的页岩气类型,主要由有机质在成岩过程中生成的天然气组成。
孔隙气和吸附气则主要受页岩孔隙结构和岩石孔隙介质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中气体的分析和研究,可以评估页岩气的勘探和开发潜力。
川东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地质特征研究

川东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地质特征研究由于我国页岩气勘探尚处于起步阶段,针对我国地质特点的页岩气地质理论、认识及勘探开发实践活动还处于探索中。
本文以川东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借鉴北美页岩气勘探评价经验,在调研了国内外大量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野外露头、岩心、岩屑、钻井、录井、测井及地震、有机地化分析化验等资料,以沉积岩石学、非常规油气地质学、有机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及矿物岩石学等为基本理论依据,分析了川东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的地质特征,探讨了适宜页岩气富集的地质因素,希望其成果能为川东地区该套地层页岩气的进一步勘探提供理论和实际地质资料方面的支持。
研究区五峰-龙马溪组地层完整,可横向追踪对比,与上下地层界线清楚,易于划分。
根据岩性、电性及古生物标志,可以将五峰-龙马溪组分为上、下两段。
由于受到乐山-龙女寺和黔中-雪峰古隆起的影响,靠近古隆起的地区地层较薄或上部地层被剥蚀,区内渝西和渝东地区地层厚度较大,超过500m。
五峰-龙马溪组沉积处于水体受限的陆棚环境中,发育六种沉积微相,其中外陆棚亚相中的泥棚和硅质棚最适宜页岩的富集。
研究区五峰-龙马溪组干酪根类型以为腐泥型(Ⅰ)为主,少量腐殖腐泥型(Ⅱ1);TOC值分布范围为0.1~8.67%,平均值为1.49%,下段TOC值高于上段;镜质组反射率(Ro)范围为1.63~2.81%,平均值为2.18%,达到了以生干气为主的过成熟演化阶段。
连续的富有机质页岩平均厚度超过30m,生烃潜力优异。
以常规显微镜、扫描电镜、氩离子抛光、X-衍射等方法研究表明,研究区内矿物组分以石英、粘土矿物和方解石为主,含有较少的长石、白云石和黄铁矿;研究区下段地层具有较好的脆性,有利于后期压裂开发;储集空间主要为孔隙和裂缝;储层孔隙度为2~6%,渗透率只有几十到几百个纳达西,属低孔、特低渗储层。
通过解析法得出研究区页岩的含气量与北美五大已开发页岩含气量相当,具有较好的开发潜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W u x i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o fP e t r o l e u m G e o l o g y , S I N O 阳C ,W u x , J i a n g s u 2 1 4 1 2 6 , C n 0 )
第 3 7卷第 4期 2 0 1 5年 7月
文章 编号 : 1 0 0 1 — 6 1 1 2 ( 2 0 1 5 ) 0 4 — 0 4 9 4 一 O 6
石 油 雾 驺
6 6
届
Vo 1 . 3 7, No . 4
PE TRoLEUM GE oLoGY & EXP EI M E NT
A we l l PY1 c a s e s t u d y
Xu Er s he , - ,Li Z hi mi n g ,Ya ng Z he n he n g '
( 1 .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P e t r o l e u m A c c u mu l a t i o n Me c h a n i s m s , S I N O P E C, Wu x i , J i a n g s u 2 1 4 1 2 6 , C h i n a ;
J u 1 . , 2 0 1 5
d o i : 1 0 . 1 1 7 8 1 / s y s y d z 2 0 1 5 0 4 4组 页岩 热演 化 史及 生烃史 研 究
以P Y1 井 为 例 徐 二社 2 , 李志 明 , 杨振 恒 ’ 2
m o d e l i n g s o f t w r a e( B a s i n M o d卜D ) . S i n c e t h e L a t e P a l e o z o i e , t h e p a l e o h e a t l f o w a n d p l a e o g e o t h e r m a l g r a d i e n t i n t h e
Abs t r a c t:T h e e r o s i o n t h i c k n e s s a nd p le a o g e o t h e r ma l g r a d i e n t o f t h e Pe n g s h u i a r e a i n t h e e a s t e m S i c h u a n Ba s i n d u r i n g v a r i o u s t e c t o n i c mo v e me n t s we r e e s t a bl i s h e d b y me a r l s o f v i t r i it n e r e le f c t nc a e f o r w rd a mo d e l i n g nd a b a s i n
( 1 . 中国石化 油气成藏重点实验室 , 江苏 无锡 2 1 4 1 2 6 ; 2 1 4 1 2 6 ) 2 . 中国石化 石油勘探开发研究 院 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 . 江苏 无锡
摘要 : 利用盆地模拟软件 B a s i n Mo d 1 _ D, 选用古地温梯度法 , 采用镜质体反射率正演法厘定彭水地区各 时期构造剥蚀量及古地温 梯度。结果表明 , 该 区自晚古生代以来古热 流经历 了低一高一低的变化过程 , 其古地温梯度具有相 同特 征 ; 志 留纪一 中二叠世古 地温梯度平均值约为 2 . 5 ~ 3 . 0 ̄ C / h m; 晚二叠一早 白垩世古地温梯度平均值 约为 3 . 0 ~ 3 . 5 c c / h m; 早白垩世末期 以来 . 古地温梯度 平均值介于 2 . 0 — 2 . 5 o C / h m; 加里东期 、 印支期构造 抬升剥蚀量不足 5 0 0 m, 燕 山、 喜马拉雅运动构造抬升剥蚀量可达4 3 0 0 m。成
烃史研究表明 , 彭水 地 区五 峰 一 龙 马 溪 组 页 岩早 泥 盆 世 进 入 生 油 门 限 , 在 晚二 叠 一 晚 三 叠 世 进 入 生 油高 峰 , 在 早 侏 罗 世 进 人 生气
期, 中侏罗世进入过成熟生干气阶段 。后期燕山 、 喜 马拉雅运动 , 致使地层抬升 、 剥蚀 , 研究区页岩气保存条件将成为下一 步勘探 的研究重点 。 关键词 : 热演化史 ; 古地温梯度 ; 剥蚀量 ; 生烃史 ; 五峰一龙 马溪组 ; 彭水地区 ; 川东南 中图分类号 : T E1 2 2 . 1 文献标志码: A
Th e r ma l a n d h y dr o c a r bo n g e n e r a t i o n h i s t o r y o f Wu f e ng
a nd Lo ng ma x i s ha l e s i n Pe ng s hu i a r e a,e a s t e r n S i c h ua n Ba s i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