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演替的过程

合集下载

群落演替

群落演替

1 简介群落演替指群落的这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一片山坡上的丛林可因山崩全部毁坏,暴露出岩石面。

但又可经地衣、苔藓、草类、灌木和乔木等阶段逐步再发育出一片森林,包括重新孕育出土壤。

当一个群落的总初级生产力大于总群落呼吸量,而净初级生产力大于动物摄食、微生物分解以及人类采伐量时,有机物质便要积累。

于是,群落便要增长直达到一个成熟阶段而积累停止、生产与呼吸消耗平衡为止。

这整个过程称为演替(succession),而其最後的成熟阶段称为顶极(climax)。

顶极群落生产力并不最大,但生物量达到极值而净生态系生产量很低或甚至达到零;物种多样性可能最後又有降低,但群落结构最复杂而稳定性趋于最大。

不同于个体发育,群落没有个体那样的基因调节和神经体液的整合作用,演替道路完全决定于物种间的交互作用以及物流、能流的平衡。

因此顶极群落的特征一方面取决于环境条件的限制,一方面依赖于所含物种。

2 一、按演替起始条件划分根据植物群落演替的起始条件即裸地类型可将植物群落演替分为初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与次生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1 次生演替次生演替即原来的植物群落由于火灾、洪水、崖崩、火山爆发,风灾、人类活动等原因大部消失后所发生的演替。

由其他地方进入或残存的根系、种子等重新生长而发生的。

可认为它是原生演替系列发展途中而出现的。

这种逐渐发生的演替系列称为后成演替系列(subsere)。

简单的说,原生演替就是从没有生命体的一片空地上植被类群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在具有一定植物体的空地上进行的植被演替。

次生演替实例:在某一林区,一片土地上的树木被砍伐后作为农田,种植作物;以后这块农田被废弃,在无外来因素干扰下,就生长出一系列植物群落,并且依次替代。

首先出现的是一年生杂草群落;然后是多年生杂草群落与禾草组成的群落;再后来是灌木群落和乔木的出现,直到一片森林再度形成,替代现象基本结束。

群落的演替

群落的演替

群落的演替一、引言群落演替是生态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了一个生态群落从初级阶段到成熟阶段的发展过程。

群落演替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涉及到群落中物种组成、生物量、生产力、物种多样性等方面的变化。

群落演替的研究对于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群落演替的类型根据群落演替的起始条件,可以将群落演替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1.原生演替(1)初级阶段:初级阶段是群落演替的起始阶段,此时裸地上没有生物存在。

初级阶段的特点是土壤贫瘠,缺乏有机质和养分。

(2)先锋物种阶段:在初级阶段之后,一些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的物种开始侵入裸地,形成先锋物种。

先锋物种能够改善土壤质量,为后续物种的侵入提供条件。

(3)草本植物阶段:随着先锋物种的生长和繁殖,草本植物开始侵入裸地,形成草本植物群落。

草本植物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能够占据更多的生态位。

(4)灌木阶段:草本植物群落逐渐演替为灌木群落。

灌木植物的生长速度较快,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能够占据更多的生态位。

(5)乔木阶段:灌木群落逐渐演替为乔木群落。

乔木植物的生长速度较慢,但是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和生态位占据能力。

2.次生演替(1)破坏阶段:自然灾害或人为干扰导致原有群落受到破坏,物种组成和生物量发生变化。

(2)恢复阶段:破坏后,群落开始逐渐恢复。

先锋物种侵入,逐渐改善土壤质量,为后续物种的侵入提供条件。

(3)草本植物阶段:随着先锋物种的生长和繁殖,草本植物开始侵入,形成草本植物群落。

(4)灌木阶段:草本植物群落逐渐演替为灌木群落。

(5)乔木阶段:灌木群落逐渐演替为乔木群落。

三、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群落演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因素、物种相互作用和人为干扰等。

1.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影响群落演替的重要因素之一。

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分等。

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会有所不同。

2.物种相互作用物种相互作用是群落演替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动物群落的演替过程

动物群落的演替过程

动物群落的演替过程动物群落的演替过程是指一个地区或生态系统中,动物群落结构和组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由一系列演替阶段组成的,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动物组成和密度。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动物群落演替的基本概念、演替的原因和影响以及不同阶段的特征。

一、动物群落演替的概念和原因动物群落演替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它是由内在和外在因素共同驱动的。

内在因素包括种群内部的相互关系,如竞争、合作、繁殖等。

外在因素包括气候、食物资源、栖息地等环境因素的变化。

当一个环境中存在可利用的资源时,动物群落会迅速发展,而当资源有限或者环境条件改变时,动物群落就会经历演替过程。

二、演替过程的影响因素1. 初始物种和环境条件:演替过程的起始阶段被称为先锋群落,它由能够适应较为恶劣环境条件的物种组成。

初始物种对后续群落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2. 环境变化:环境的改变会促使动物群落发生演替。

例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或人类活动的影响都可能导致某一物种的减少或消失,从而引发演替过程。

3. 种群相互关系:动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演替过程也起到重要作用。

竞争、捕食和共生关系等都会影响到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三、演替过程的阶段1. 先锋群落:先锋群落是演替序列的起点,生活在恶劣环境中的适应性强的物种会首先出现。

它们能够忍受较低的光照、酸性土壤等环境条件。

2. 竞争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先锋物种会逐渐被更具竞争力的物种所取代,形成竞争群落。

这些物种通常能够利用更多的资源,对先前的物种构成竞争。

3. 稳定群落:在演替过程的后期阶段,物种之间的竞争达到一个平衡点,形成稳定群落。

这些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较为复杂,组成群落的种类较为多样。

四、演替过程与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动物群落的演替过程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演替的进行,优势物种逐渐替代了先锋物种,生物多样性也得到增加。

较为复杂的生物群落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资源利用具有重要作用。

黄河流域植物群落演替过程

黄河流域植物群落演替过程

黄河流域植物群落演替过程1.引言1.1 概述黄河流域植物群落演替过程是指在黄河流域地区,植物群落由最初的种子萌发、苗木生长,到成年植物形成群落,再到逐渐演替为其他植物群落的过程。

植物群落演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中包含了群落的形成、发展、演变和消亡等多个阶段。

黄河流域植物群落演替具有特定的环境条件和地理背景。

黄河流域位于中国的北方,地势较为平坦,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之一。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黄河流域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土壤、地形等。

在气候方面,黄河流域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这种季节性的气候特点影响着黄河流域植物群落的生长和发展。

同时,黄河流域的降水量较少,地表水资源相对匮乏,植物群落需要适应干旱的环境条件,这也是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土壤条件是黄河流域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黄河流域的土壤富含养分,适合植物的生长发育。

然而,由于不同地区土壤类型和质地的差异,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也会受到土壤条件的影响。

例如,一些植物对于土壤湿度和盐碱度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不同土壤条件下,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会有所不同。

此外,黄河流域的地形和水文条件也对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黄河流域的地势较为平坦,存在一定程度的坡度和高差。

同时,黄河及其支流的水资源在流域内分布不均,形成了湖泊、河流和湿地等多种不同的水生生态系统。

这种地形和水文条件的多样性为植物群落的发展提供了多样的生境。

综上所述,黄河流域植物群落演替过程是一个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动态过程。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黄河流域的植物群落会出现不同的组成和结构。

了解黄河流域植物群落演替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资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黄河流域植物群落演替的未来发展趋势,以更好地理解和保护这一地区的生态系统。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点: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组织和展开讨论黄河流域植物群落演替过程的内容: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

群落演替定义

群落演替定义

群落演替,又被称为生态演替,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特别是在群落生态学、动植物群落学以及群落动态学等领域中占据核心地位。

它描述了在一定区域内,群落如何随时间发生变化,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的生态过程。

简单来说,群落演替就是一个优势群落被另一个优势群落所替代的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会发生变化,这通常是优势种或全部物种变化的结果。

演替的最高阶段受到无机环境的限制,而在恶劣的条件下,群落的演替可能无法达到最高的森林阶段。

群落演替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首先是侵入定居阶段,也称为先锋群落阶段,此时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并成功定居,它们改良了环境,为后来的同种或异种物种创造了有利条件。

接下来是竞争平衡阶段,物种之间开始竞争资源,如光、水、营养等,经过一段时间的竞争,一些物种可能会占据优势地位。

最后是相对稳定阶段,群落达到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物种组成和数量变化较小。

群落演替的实质是群落的生活型组成和植物环境的更替。

这种变化是由群落内部矛盾的发展所引起的,它导致群落内部环境条件的变化,进而引起植物成分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

这些变化为新群落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最终新群落会替代旧群落。

总的来说,群落演替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过程,它反映了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特点。

这一过程通常是连续变化的,并且是可以预见或可测的。

通过深入研究群落演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群落的演替过程

群落的演替过程

群落的演替过程
1 群落演替
群落演替指的是环境条件变化对森林群落构成的影响,它的演变通过植物的生
长、植物的死亡和种间竞争等过程经历着极为复杂的演化过程。

它包括一些原始
群落发生变化后相应树种出现、数量增加、减少或消失,从而形成新的群落结构
模式和构成。

群落演替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建设期、成长期、变型期和稳定期。

建设期
是一个群落形成的开始,所有原初树种出现,并且形成多样的植被结构。

成长期是这
一过程的核心,原初树种的新物种出现并繁殖,群落变得越来越密集。

变型期伴随
着原初树种的灭绝和新物种的出现,群落的结构发生变化。

稳定期是一个稳定的时
期,所有的树种都处在一个稳定的状态,群落不再出现明显的变化。

另外,群落演替过程中还可能出现极端事件,这些极端事件如风暴、火灾、洪
水等都可能对树种造成严重破坏,引发群落结构的变化。

这些群落演替的过程通常持续多年,因此需要长期的监测和观察,以便及时发
现森林群落构成的变化情况,为森林资源的科学利用和可持续开
发提供可靠保障。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
自养性演替:光合作用所固定的生物量积累越来越多,例如 由裸岩→地衣→苔藓→草本→灌木→乔木的演替过程。 异养性演替:如出现在有机污染的水体,由于细菌和真菌分 解作用特别强,有机物质是随演替而减少的。
植物群落的演替类型 原生演替
旱生演替系列 ①地衣植物阶段 ②苔藓植物阶段 ③草本植物阶段 ④灌木植物阶段 ⑤乔木植物阶段
1.最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边的杂草分布 中起作用:
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 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
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 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 前草等处在劣势。
2.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 止了,在路周边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 植物,逐步成为优势植物。于是,就会 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 象。
群落的演替类型
按基质的性质划分(C.F.Cooper,1913)可分为:
(1)水生演替(hydrorarch succession)演替开始 于水生环境中,但普通都发展到陆地群落。如淡水湖或池塘 中水生群落向中生群落的转变过程。
(2)旱生演替(xerarch succession)演替从干旱缺 水的基质上开始。如裸露的岩石表面上生物群落的形成过程。
生物入侵
水葫芦(凤眼莲)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 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 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2003年1月起开 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
首先,湖泊中的浮游植物和动物死 后沉入水底,加上湖岸冲刷下来的 矿物质颗 粒,日积月累,湖底逐 步升高,湖水逐步变浅。此时某些 浮叶植物和浮叶根生植物,如莲、 荇莱等出现。这些植物的叶盖满水 面,阳光不能透入水底,因而水下 植物不能生存而逐步消失。浮叶根 生植物普通都是较大的。它们的根 埋在土中,它们死后沉入水底,这 些都促成湖底进一步升高。某些直 立扎根的水生植物如芦苇、菖蒲、 泽泻等也于此时逐步出现。湖底上 升之后,湖泊变成高低不平的沼泽, 于是多个耐湿的草本植物生长出来, 接着灌木、乔木陆续长出。

水生群落的演替过程

水生群落的演替过程

水生群落的演替过程
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教材中提及的若干例子都是发生于干燥地面的旱生演替过程,那么发生于水域里的水生演替过程又是怎样的呢?
如果发生在淡水湖泊里,其演替过程可概括为:开敞水体→沉水植物群落→浮叶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湿生植物群落→陆地中生或旱生植物群落(如图)。

群落演替研究的方法可分为传统的以定性描述为主的研究方法和现代的以数学、计算机数值仿真和实验模拟为特征的定量的研究方法。

下面重点介绍传统的研究方法。

传统的研究演替过程的方法是建立永久样地反复定点观察,通过历史和资料记录与现有群落进行比较;从现在的群落中寻找证据,通过植物的空间排序来推断时间演替顺序;通过群落中新侵入种的分析来推断群落演替的趋势;通过群落中各种群年龄结构的分析来推断群落的变化;通过研究土壤的结构和土壤中有机成分来推断群落的历史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栏目 导引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3.演替的类型项目 Nhomakorabea概念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过程:裸 在一个从来没有__植__被______ 岩阶段→___地__衣____阶段
初生 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 →苔藓阶段
演替 在过植被、但__被__彻__底__消__灭__ →_草__本__植__物___阶段→灌
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栏目 导引
1.连线——群落演替的实例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栏目 导引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2.判断 (1)在裸岩上发生演替时首先出现的生物是地衣。 ( √ ) 分析:植物无法直接从祼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 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在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先是初生演替后是次生演替。
(× ) 分析:弃耕的农田里的原有植被虽然不在了,但土壤条件没 有被毁灭,甚至土壤里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故应属于次生演替。 (3)次生演替与初生演替最大的区别是演替的结果不同,初生 演替能形成森林群落而次生演替不能形成森林群落。( × ) 分析:不管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都有可能形成森林群 落,它主要是由环境因素所决定的。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学习导航]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重、难点] 2.举例说出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重点]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一、群落的演替(阅读教材P78~P80) 1.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 ___代__替_____的过程。 2.原因:群落是一个___动__态_____系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栏目 导引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阅读教材P82) 1.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垦殖活动(如 __毁__林__开__荒__、围湖造田等),造成严重的__水__土__流__失__,并且成 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 2.解决方法: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1)目的: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 _可__持__续__发__展______的道路。 (2)采取的措施:我国明确提出了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__退__牧__还__草__,并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以提高林草覆盖率。
栏目 导引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群落演替的类型
内容
类型
木阶段→___森__林_____阶

次生 演替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 原有_土__壤__条__件___基本保留, 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 _种__子__或__其__他__繁__殖__体____的地 方发生的演替
弃耕农田的演替过程:
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 →____多__年__生__杂__草_______ →小灌木→森林
栏目 导引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主题一 探究群落演替的类型 1.下图为光裸的岩地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最终演替出森林。
栏目 导引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1)地衣是六亿年前地球陆地的首批客人,它首先定居在光裸 的岩地上,因为它可以分泌__有__机__酸____,从而加速岩石风化 形成土壤,使土壤颗粒和有机物逐渐__增__多______,这说明 __生__物__可__以__改__变__环__境_______________。 (2)光裸的岩地上因为__苔__藓__和__草__本__植__物__无__法__直__接__从__裸__岩__中__获_ _取__养__分__,__而__地__衣__可__以__通__过__分__泌__有__机__酸__从__祼__岩__中__获__取__养__分____, 所以首先定居的生物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栏目 导引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4)根据演替的理论,所有的群落最终都会演替成森林。 (× ) 分析:若干旱条件下,则不会演替成森林。 (5)群落演替的结果一定是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分析:群落演替的结果不一定越来越复杂,比如草原的沙漠 化过程。 (6)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从而将自然界所有群落演替的方 向和速度控制在人为之下。( ×) 分析:人类虽然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但不可能控制所有群落 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栏目 导引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阅读教材P81) 1.人类的活动方式 (1)不合理方式:__砍__伐__森__林__、填湖造地、捕杀动物。 (2)合理方式:__封__山__育__林__、治理沙漠、__管__理__草__原__,甚至可 以建立__人__工__群__落__。 2.影响结果: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速__度_______ 和_方__向_______进行。
栏目 导引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3)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取__更__多__的__阳__光__, 处于优势地位,结果苔藓取代了地衣。 (4)在森林阶段,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等是否还存在? _存__在_______。群落演替中一些种群取代另外的一些种群,指 的是__优__势__取__代__,而非取而代之。 (5)从裸岩阶段演替到森林阶段,群落的结构由_简__单______到 __复__杂______,总生产量和有机物的总量不断在__增__加____。
栏目 导引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2.下图是弃耕的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过程,据图思考:
(1)图示的演替过程为: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 →__灌__木__丛____→森林。 (2)该演替类型为__次__生__演__替__。
栏目 导引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3.结合上面的1和2可分析群落演替的原因 (1)环境因素:气候等的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 利的_繁__殖__条__件___,而对另一些物种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2)群落的内部因素:①生物不断繁殖、__迁__徙______;②群落 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③_种__内___和__种__间___关系 不断发生变化。 (3)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的,因此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 _____自__然__演__替__的__速__度__和__方__向____________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