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门派---梅庵派
诸城派古琴与梅庵派古琴的比较分析

诸城派古琴与梅庵派古琴的比较分析
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文物,也被誉为“文人雅士的乐器”,在历史上留下了
许多卓越的琴家和琴曲。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内,形成了不同的琴派和琴风,其中比
较流行的是诸城派和梅庵派。
诸城派古琴是指流传于山东诸城市及周边地区的古琴演奏流派。
其起源可追溯到明代
末年,发展至清代时期达到鼎盛时期。
该派古琴演奏注重音韵节奏,强调节拍感和旋律的
流畅性,也讲究速度变化,把音乐演绎得生动活泼。
梅庵派古琴是指流传于浙江杭州的古琴演奏流派。
该派古琴演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和高度的艺术价值,它的演奏方式注重音色的变化和沉静的氛围,多使用慢板和鄂曲模式,重视音乐的情感表现和内涵的表达。
两个琴派的演奏风格有明显的区别。
诸城派古琴形成于山东,受到了山东本土文化和
音乐风格的影响,所以其演奏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旋律的流畅性。
而梅庵派古琴则形成于
浙江,演奏具有淡雅文气和深情内敛的特点,注重的是音乐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
另外,两个琴派的琴曲演奏技巧也有所差异。
诸城派古琴的演奏技巧注重手指的灵活
度和速度变化,常常用跳弦技巧来强调旋律的跳跃感。
梅庵派古琴则更注重指法和音色的
变化,常常使用和弦配合多段旋律的演奏方式来表达音乐的情感和氛围。
总的来说,诸城派古琴和梅庵派古琴都是中国古琴文化的宝贵遗产,它们在演奏风格、琴曲演奏技巧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代表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音乐风
格和文化背景,对于中国古琴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琴的九个流派

古琴的九个流派古琴的九个流派蝶漪(待踏马蹄清夜月)2016-01-14(一)浙派南宋著名琴派。
奠基者为郭楚望。
他的代表作品为《潇湘水云》。
经刘志方授与毛敏仲和徐天民。
毛、徐两人在杨瓒的主持下编纂《紫霞洞琴谱》。
徐天民祖孙四代都是著名的琴家,明代尊之为“徐门正传”。
后人称浙派传谱为浙谱。
郭楚望传弟子刘志芳,刘志芳的弟子毛敏仲、徐天民编著了《紫霞洞琴谱》(世人称为“浙谱”),毛敏仲创作的《渔歌》《樵歌》《山居吟》《列子御风》《庄周梦蝶》等琴曲影响极为深远,遂形成了在中国古琴史上风靡一时的“浙派”。
徐天民在传授琴艺上成就极为突出,我国琴史上尊称为“浙派徐门”,其家传经徐秋山、徐梦吉传到明代著名琴家徐和仲。
徐和仲培养出一大批著名琴家如:其子徐惟谦,弟子王礼、金应隆、吴以介、张助、萧鸾、戴义、黄献等。
使浙派琴艺达到了更高的艺术境界,称为当时影响最大的琴派。
其重要的琴谱有萧鸾主张“去文以存勾踢”即只把琴曲作为器乐演奏,不用文辞直唱。
他编著的《杏庄太音补遗》《杏庄太音续谱》及黄献于明嘉靖丙午年(公元1546年)编著的《梧岗琴谱》,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徐门琴家杨嘉森曾编为《琴谱正传》。
形成时期:南宋末年创始人:郭沔(楚望);主要风格:流畅清和;代表人物:郭楚望、毛敏仲、徐天民、徐秋山、徐梦吉、徐仲和等;代表琴曲:《潇湘水云》、《渔歌》、《樵歌》、《胡笳十八拍》等;重要琴谱:《琴操谱》(郭楚望)、《琴述》(袁桶)、《霞外琴谱》(金汝励)、《琴学名言》(徐梦吉)、《梅雪窝删润琴谱》(徐仲和)、《梧岗琴谱》(黄献)、《杏庄太音续谱》(萧鸾)等。
(二)虞山派明代琴派。
虞山地处江苏常熟,当地有河流名琴川,所以又称“熟派”或“琴川派”。
“浙操徐门”中的第三代徐晓山,曾在常熟传琴,致使当地名手辈出,陈爱桐即其中之一。
传至严征,结“琴川琴社”,传谱辑为《松弦馆琴谱》。
陈爱桐的另一再传弟子徐上瀛在严氏的基础上加以丰富,添加了快速的《潇湘水云》等曲目,辑有《大还阁琴谱》,并着《溪山琴况》。
诸城派古琴与梅庵派古琴的比较分析

诸城派古琴与梅庵派古琴的比较分析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种重要乐器,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
在中国古乐界,诸城派派和梅庵派是两个著名的琴派,古琴家们在传承和发展古琴文化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对诸城派和梅庵派进行比较分析。
一、历史渊源1. 诸城派诸城派源于山东诸城,是南北古琴文化的交汇之地。
这个琴派的创始人是孙耀庭,他曾师从南派宗师俞振飞,又师从北派钱松岑。
孙耀庭从两位老师那里吸收了南北古琴文化的精华,成为一位古琴大师。
孙耀庭传承下来的诸城派,始终以其刚健、威严的风格而著名,并深受广大琴友的喜爱。
2. 梅庵派梅庵派源于安徽宣城,是安徽地区的古琴传承流派之一。
梅庵派的创始人是明朝末年的古琴大师文徵明,他是一位文人、画家和音乐家。
文徵明的古琴作品被赞誉为“闻音知雅,生动如画”,其余声中自有生趣,让人琴狂心动。
他的琴艺为后来的梅庵派传承流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音乐特点诸城派音乐讲究气势和采韵,音乐节奏稳定,音阶完整,以其刚健、威严的风格而著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力度感。
诸城派的音乐通常是以散曲为基础,曲风简单直白,乐曲中的旋律清晰明朗,人声与器声的和谐配合,体现了古琴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独特地位。
梅庵派音乐注重境界和情感表达,其音乐优雅清新、深情脉脉。
梅庵派的音乐特点是富有艺术性和表现力,乐曲具有诗意和画意,并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许多方面。
梅庵派的琴曲常以诗词赋韵命名,内容多涉及山水风景、人情世故、历史典故等。
三、技术要求诸城派注重技巧的训练,对弹琴的技术要求特别高。
弹奏诸城派曲目需要掌握独奏技巧,如击弦、捻弦、振音、滑弦、颤音等。
诸城派还有一种特殊的技巧叫做“跨弦”,它的特点是左手手指在跨过弦时,会产生一种深刻的韵律感。
梅庵派注重内功修养,在技术上要求琴艺圆融、婉转优美。
在演奏中,一定要注重音律的细微变化,细腻的音色变化和琴音句间的错落有致的“黄鸟鸣怨”等技巧,以及梅庵派特有的“弹水”、“泛音”等技巧。
镇江非遗——古琴艺术(梅庵琴派)

社科悦读[jfL 镇江非遗镇江市梅庵派古琴艺术馆“古琴”亦范学校(现东南大学前身)的“梅庵草堂”教授古琴,称“七弦琴艺术”。
2003年,“古琴艺术”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008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梅庵琴派”是中国古琴历史长河中最年轻的流派,也是当代最有活力的古琴流派,现流传于镇江、南通、合肥等地。
创始人王燕卿师从诸城派琴家王冷泉与王心源,后经康有为推荐,王燕卿到南京国立高等师“梅庵琴派”由此得名。
在长期的传承实践中,“梅庵琴派”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特点,一是在演奏上吟揉幅度大,重视技巧和节奏,强调音乐的旋律之美;二是融会贯通,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素材;三是讲究气势和神韵,在传达音韵节奏的同时,注重反映乐曲的精神。
1986年,著名古琴艺术家刘景韶从上海音乐学院退休后,回到镇江成立“梦溪琴社”,继续培养古琴人才,如今“梦溪琴社”由刘景韶儿子刘善教担任社长,在他的努力下,“梅庵派古琴艺术”走出国门,多次赴东南亚、美德法、港澳台等地举办名家讲座、古琴音乐会,积极致力于“梅庵派古琴”的推广、传承和发展。
+-*-*-*r《镇江社会科学》编委会成员单位江苏恒顺集团有限公司金东纸业(江苏)股份有限公司国电谏壁发电厂江苏省镇江市路桥工程总公司北汽(镇江)汽车有限公司中交二航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江苏索普(集团)有限公司镇江大东纸业有限公司江苏太白集团有限公司镇江城建产业集团江苏省电力建设第三工程有限公司镇江中福马机械有限公司镇江江天汽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镇江港务集团有限公司江苏船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储粮镇江基地江苏捷诚车载电子信息工程有限公司江苏大学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镇江市航道管理处中国人民银行镇江市中心支行江苏省交通工程集团有限公司镇江市建设工程管理处镇江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
诸城派古琴与梅庵派古琴的比较分析

诸城派古琴与梅庵派古琴的比较分析诸城派古琴与梅庵派古琴是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琴派别,它们在琴的制作、演奏技巧、音色特点等方面有着明显区别。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从琴的制作来看,诸城派古琴注重材料的选择和工艺的精细,追求琴身的精美和声音的清脆。
其制琴工匠常用高品质材料如紫檀木、酸枝木等制作琴身,并采用传统的制琴工艺进行琴面的雕刻和琴筒的打磨。
而梅庵派古琴则更注重琴身的稳固和琴面的厚实,为了使琴身更有韧性和共鸣性,其制琴工匠常常选用硬质木材如榜木、考石木等来制作琴身,采用现代化的制琴工艺,如真空注入、烘烤等技术,以及改良后的漆法,使琴面更加亮滑。
从演奏技巧上来看,诸城派古琴注重指法的灵活和音色的表达。
其演奏家常常运用各种细腻的指法技巧,如拨弦、按弦、滚弦等,来表达琴曲的情感,使琴音更加丰富多彩。
而梅庵派古琴则更注重指法的稳定和音色的平稳。
其演奏家常常使用较为简单的指法,如按弦和滑弦,来保持音色的稳定和纯净。
从音色特点上来看,诸城派古琴以清脆明亮的音色为主。
其琴音通常较为高亢,富有穿透力,适合表达热情洋溢的琴曲。
而梅庵派古琴则以深沉稳重的音色为主。
其琴音通常较为低沉,有一种悠远的感觉,适合表达内敛含蓄的琴曲。
从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上来看,诸城派古琴起源于山东诸城一带,其琴家多为山东籍,注重琴的音乐表现力和艺术性。
而梅庵派古琴则起源于江苏梅州一带,其琴家多为江苏籍,注重琴的技巧和演奏功底。
诸城派古琴与梅庵派古琴在琴的制作、演奏技巧、音色特点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
诸城派古琴注重制作工艺的精细和琴身的精美,演奏技巧灵活多变,音色清脆明亮;而梅庵派古琴注重琴身的稳固和琴面的厚实,演奏技巧稳定简约,音色深沉稳重。
这些差异使得两派古琴在音乐表达和艺术风格上有所区别,都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音乐享受。
诸城派古琴与梅庵派古琴的比较分析

诸城派古琴与梅庵派古琴的比较分析中国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中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的古琴艺术中,诸城派和梅庵派是两个重要的流派,它们各自都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下面将对诸城派和梅庵派进行比较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一、历史渊源诸城派古琴,又称为曹州派古琴,源自山东诸城一带。
据传说,诸城古琴始创于春秋时期鲁国的诸城城内,故得名诸城派古琴。
诸城古琴的创始者是鲁国古琴大师朱珜。
朱珜将古琴艺术发扬光大,使诸城派古琴成为山东地区的主流琴派。
梅庵派古琴则源自江苏苏州一带。
梅庵派古琴得名于明代著名古琴大师梅庵。
梅庵派古琴在明清两代达到了鼎盛时期,对后来的古琴演奏技法和曲谱编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演奏风格诸城派古琴以雄浑豪放、奔放激昂为其特点。
在曲目的选择上,诸城派古琴多以山东地方音乐为基础,曲目多样,节奏明快。
在演奏技法上,诸城派注重琴音的变化和对音色的运用,常用的技法有打、勾、点、揉、注等。
梅庵派古琴则以婉约含蓄、细腻精致为其特点。
梅庵派注重琴曲的表现力和内在情感的表达,曲调柔和细腻。
在演奏技法上,梅庵派强调音韵的塑造和琴音的表现力,技法细腻而充满情感。
三、曲目特点诸城派古琴曲目多样,以《阳关三叠》、《流水》、《广陵散》等为代表。
这些曲目节奏明快,旋律多变,音色丰富,富有山东地方音乐的特色。
梅庵派古琴曲目以《梅花三弄》、《广陵散》、《夷则》等为代表。
这些曲目旋律温婉动听,曲调绵柔悠扬,充分展现了梅庵派古琴的婉约风格。
四、传承特点诸城派古琴在山东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其传承受到地方音乐的熏陶和影响,同时也吸收了其他琴派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诸城派古琴的传承多以师传为主,注重技法的学习和传承。
梅庵派古琴在江南地区有着深厚的传统和底蕴,其传承受到江南地方音乐的熏陶和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音乐传统。
梅庵派古琴的传承注重文化内涵和情感的传达,强调琴德和情感的培养。
诸城派古琴和梅庵派古琴各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演奏风格、曲目特点和传承特点。
诸城派古琴与梅庵派古琴的比较分析

诸城派古琴与梅庵派古琴的比较分析诸城派古琴与梅庵派古琴都属于中国传统音乐中古琴的派别,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下面将对两派古琴进行比较分析。
诸城派古琴是指发源于中国山东省诸城县的古琴流派,以其独特的演奏方式和音乐风格而闻名。
诸城派注重弹奏技法的细腻和曲目的丰富多样,琴音悠扬,富有韵味。
诸城派演奏的古琴曲大多以山东地方音乐为基础,富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其演奏风格热情奔放,琴音明亮响亮,音乐节奏明快活泼。
诸城派注重旋律的多样性和动感的表现,弹奏时常配合歌唱或击鼓等节奏乐器,创造出独特而有力的音乐效果。
梅庵派古琴是指发源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的古琴流派,以其精湛的技法和独特的音乐风格而闻名。
梅庵派非常注重古琴技巧的研究和传承,对琴音的控制力和表现力要求极高,演奏时更加注重琴音的柔美和细腻。
梅庵派演奏的古琴曲以江南音乐为主要基础,曲调悠扬轻盈,以琴音的流畅和深情表达为特色。
梅庵派注重音乐的韵味和情感表达,演奏时常以静态为主,弹奏时节奏缓慢温柔,力求将情感融入到每个音符之中。
诸城派古琴和梅庵派古琴在技法上也有所不同。
诸城派注重技巧手法的变化和速度的应用,演奏时重视琴音的力度和爆发力。
而梅庵派注重音调的转换和音色的掌控,演奏时更注重琴音的细腻和柔美。
两派古琴在曲目的选择上也有所差异。
诸城派古琴曲多以山东地方音乐为基础,曲风热闹活泼,节奏明快。
而梅庵派古琴曲则更注重音乐的柔和和情感表达,曲调悠扬舒缓。
诸城派古琴和梅庵派古琴都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重要流派,各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诸城派古琴强调力度和速度的表现,富有动感和激情;而梅庵派古琴则注重细腻和柔美的琴音表达,强调情感和意境的描绘。
浅谈梅庵琴派

浅谈梅庵琴派刘阳学号:6110116158 信息工程学院梅庵琴派是汉族古琴艺术的重要流派。
起源孕育于清末,开创人王燕卿、徐立孙,采诸城琴艺,融民乐西乐,衡古今而成派。
因始传习于梅庵而得名。
梅庵琴派是数千年中国古琴历史长河中最年轻的流派,也是现代最有活力的汉族古琴流派。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传播风靡于中国大陆,五十年代之后流传到港台美欧海外各地。
梅庵琴派之所以在近代琴坛能产生如此广泛的影响,显然与梅庵派勇于创新、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密不可分。
梅庵琴派的风格特点,主要在于演奏技术和表现手法上,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一、独具一格的山东地方音乐风格古琴作为一种文人音乐,历代琴家都十分注重对其音乐品格和意境韵味的追求。
明清以后琴家,更是将“清微淡远”琴风,视为琴乐审美的最高境界。
而梅庵琴派却大胆地将民歌及民间音乐融于琴曲之中,发展了具有鲜明个性的山东地方音乐特色的琴曲。
如徐立荪演奏的琴曲《捣衣》,一改原诸城琴派及其他各派对该曲离愁别苦、萧瑟惆怅的解题,以富有创造性的刚健泼辣的演奏手法,近似民歌的曲调,独特的句法,赋予其跳宕的节奏,鲜活的韵律。
查阜西评价说“为琴增色不少”。
其他如《长门怨》中的特殊韵脚,《秋夜长》中的多处轮指等等,也是如此。
二、演奏技术上的大胆创新为了通过鲜活的弹奏而充分表现琴曲的内容,梅庵琴派在演奏指法上也作了许多新的创造。
如左右手之大幅度吟猱,其吟法全在于腕部的灵活敏捷,以得匀实灵动之机为妙。
其摆动之多少根据节奏与节拍,幅度之大小则全赖于琴曲之内容。
另外,王燕卿也不满于节奏之呆板,在许多琴曲中,多加用轮指,使乐曲表现更富有生气。
三、音韵宽厚,奔放洒脱的音乐风格梅庵琴派在演奏上颇为讲究气势和神韵,在传达音韵节奏的同时,更注重反映乐曲的精神。
在弹奏梅庵琴曲的时候,大都以一气呵成为主,给人以结构谨严、琴韵饱满、形神俱妙之感。
体现出音韵宽厚,奔放洒脱的音乐风格,雄健之中寓有绮丽缠绵之意。
在梅庵琴派发展的过程中,也涌现了许多代表人物,比如王燕卿、徐立荪、邵大苏、孙宗彭、凌纯声、程午加、吴宗汉、刘景韶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庵派梅庵琴派是众多古琴流派中比较晚近的一个流派,他其实是诸城琴派的一个分支,故也有琴家将其归入诸城派。
在古都南京鸡鸣寺北麓北极阁下,有一典雅幽静的小筑,名曰“梅庵”。
园内,梅林如海,古松茂葱。
清末书法家李瑞清(号梅庵)于1906—1911 年间曾任两江师范监督(校长)。
1915年,原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更名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江南硕儒江谦(号易园)任校长。
为褒扬李瑞清这位近代师范教育开拓者的功绩,于1916 年在校园西北角六朝松旁,建茅屋三间,暗红色的墙壁,简单古朴,以李瑞清之号命名为“梅庵”,并悬李瑞清手书的校训木匾,上书“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当时的校长江谦颇重国乐,后经康有为介绍,于1917 年聘请当时著名的山东诸城古琴家王燕卿(宾鲁)教授古琴,从此开高等院校古琴教育之先河。
当时从学者众,其中出色的有徐卓(字立荪)、邵大苏、孙宗彭、凌纯声、程午嘉、李湘侨等,梅庵琴派即缘此而来,是为纪念王燕卿在梅庵园传授琴艺之故。
梅庵琴派的琴家王燕卿(1866—1921 ) ,名宾鲁,山东诸城人,师从诸城琴派的代表人物王雩门学琴。
“翁貌癯古,善饮”,“性沉默,不轻启扃鐍”,“常策杖携琴,游遨山水间。
簪髻上刺,意态兀岸。
望者以为非尘世品也”,“精律吕,通其道于易,尤善琴。
…… 每日入授课梅庵中,抚桐引操,批櫟习习,微音攒越,余响飘迈,闻者皆祛烦忧而感心志。
一夕,风火烛,按徽目若,不差毫黍,学者以是益钦之”。
因先生嗜酒,以是致疾,1921年5月殁于金陵,享年55岁。
遗命葬南京清凉山东麓。
与传统的诸城派风格不同,王燕卿另辟蹊径,独树一帜,他对诸城派的琴曲作了不同程度的加工,吸收了很多民间音乐的元素,在演奏手法上也作了许多大胆创新和发展,故一般认为王燕卿为梅庵琴派之祖。
查阜西曾提到:“王宾鲁的演奏艺术,重视技巧,充满着地区性的民间风格,感染力极强。
他在晨风庐近百人的琴会上惊倒四座,这是后来他所传《梅庵琴谱》风行一时之故”,“指下滑音最富,风格迥异寻常,从之学者甚众,仅南通之徐卓、邵森二人入其堂奥”。
王燕卿在南京教琴期间,培养出很多学生,其中以徐立荪、邵大苏两人尤为出色。
王燕卿去世后,徐立荪和邵大苏将先师的《龙吟观琴谱》残稿,即梅庵园得到传授的琴曲14 首及琴学理论,于1923 年汇编并改名为《梅庵琴谱》,但因经费关系直到1931 年才正式出版。
徐立荪(1897—1969),名卓,号笠僧,江苏南通人,民国11年(1922)毕业于南京国立高等师范,其后在通州师范、南通中学等校教授生物、音乐等课程。
解放后在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当医师。
徐立荪在南京高等师范求学时,曾师从当时著名古琴家王燕卿学习古琴,又向瀛洲派琵琶演奏家沈肇周学琵琶,均得其真谛。
1929 年,他与邵大苏一起在江苏南通创办梅庵琴社,从游者日众,其琴艺也日臻精深,为梅庵琴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参与打谱发掘琴曲《碣石调•幽兰》《广陵散》等大曲,并先后创作新曲《月上梧桐》《公社之春》和《春光曲》等。
著文有《论琴派》《论音节》,载于1937 年《今虞琴刊》。
1941年著《律吕考释》,1963 年改名为《勤俭堂选著》出版。
徐立荪弟子众多,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吴宗汉、刘景韶、邵元复、陈心园等。
当代琴家刘赤诚也为徐立荪之入室弟子。
另外,如龚一、王永昌等均曾从徐立荪学琴。
邵大苏(1898—1938 ) ,名森,江苏南通人,为王燕卿入室弟子,曾与徐立荪创建梅庵琴社,参校《梅庵琴谱》,徐、邵亲同手足。
日寇侵犯南通时,徐、邵两家一同避难至乡间,第一个落脚点是徐立荪之岳丈家。
一路上,邵大苏始终抱着他的藏琴“潮音”。
1939年夏,邵大苏不幸感染霍乱病故,时年41 岁。
徐立荪将一首自己创作的琴曲献给这位挚友,他在曲谱后深情地写道:“予作《月上梧桐》,曲既竟,拟就商于邵君大苏。
而君噩耗传来,辍歌屡叹。
卓与君同里,长同校,同受古琴于王燕卿,情谊至笃。
通城沦陷,君携眷辗转迁徙,以伏暑而殒。
落月屋梁,琴存人杳,心声契合,无间幽明。
即以此曲纪念吾良友。
”邵大苏之长子邵元复(1920—1996 ),早年从其父邵大苏学琴,后师从徐立荪。
于80 年代在台湾地区以梅庵琴社之名义广收门徒传授梅庵琴学,并于1994 年在台湾出版了《增编梅庵琴谱》,在海外尤有影响。
程午嘉(1902—1985) ,王燕卿的古琴弟子,得其真传。
在琵琶方面,兼得瀛洲派、汪派、平湖派之传,并有很多创新。
1928 年赴北京在赵元任创办的“万国美术所”教授古琴、古筝、琵琶、笛、二胡等,并与刘天华、杨仲子、郑颖孙、赵元任、梅兰芳等积极参加“国乐改进社”活动。
1936 年参与今虞琴社的创建及各种古琴雅集等琴学活动。
历任国立政治大学、国立音乐院、华东军政大学、山东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民乐教授。
擅长弹奏梅庵派代表琴曲《长门怨》《秋江夜泊》《风雷引》《平沙落雁》等。
吴宗汉(约1902—1991),字汇江,江苏常熟人。
于1921—1925年就读南通师范时从徐立荪学古琴。
他将梅庵琴派传播于海外,由香港而台湾而美国等地。
其弟子有香港唐健垣,台湾王海燕、葛瀚聪等。
刘景韶(1903—1987 ),字积健,号琴子,江苏盐城人。
于1922—1926 年就读南通师范时从徐立荪学古琴。
1956 年开始任上海音乐学院古琴专业教师,至退休,培养出一批当今活跃琴坛的琴家,如著名琴家龚一、林友仁、成公亮、刘赤城、李禹贤、孙克仁等。
并于1986 年创办“梦溪琴社”,其子刘善教承其业。
琴社与琴谱1929 年,徐立荪、邵大苏在江苏南通创建梅庵琴社,在编谱、授徒、斫琴以及琴学研究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并与当时其他各派琴家互相交流、切磋琴艺。
1986 年,徐立荪弟子刘景韶又在江苏镇江成立梦溪琴社,20 世纪80 年代,徐立荪弟子、邵大苏之子邵元复在台湾以梅庵琴社之名义授徒撰谱,在海外也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梅庵琴社的创立与梅庵琴派得以形成并在国内外广泛流传,显然是有着很大的关系的。
梅庵琴派的主要传谱《梅庵琴谱》,是徐立荪取其师王燕卿之《龙吟观琴谱》残稿并“就所亲聆于先生者”编述而成。
于1923年编成,1931年初版,其后又有1958 年的二版及港台版等。
谱中收录了王燕卿为其《龙吟观琴谱》所写《原序》,其中写出他“共得琴谱十八种、残篇六种,抄录零锦若干”及“携琴访友纵横于海岱之间近三十年”游学精研琴艺之况。
今版共分三卷,上卷论琴的形制、声律、指法;中卷收15曲,下卷为今译简谱。
所收《长门怨》《捣衣》《关山月》《搔首问天》等曲均为梅庵琴派的代表曲目。
梅庵琴派的艺术风格梅庵琴派之所以在近代琴坛能产生如此广泛的影响,显然与梅庵派勇于创新、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密不可分。
梅庵琴派的风格特点,主要在于演奏技术和表现手法上,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第一,独具一格的山东地方音乐风格。
古琴作为一种文人音乐,历代琴家都十分注重对其音乐品格和意境韵味的追求。
明清以后琴家,更是将“清微淡远”琴风,视为琴乐审美的最高境界。
而梅庵琴派却大胆地将民歌及民间音乐融于琴曲之中,发展了具有鲜明个性的山东地方音乐特色的琴曲。
如徐立荪演奏的琴曲《捣衣》,一改原诸城琴派及其他各派对该曲离愁别苦、萧瑟惆怅的解题,以富有创造性的刚健泼辣的演奏手法,近似民歌的曲调,独特的句法,赋予其跳宕的节奏,鲜活的韵律。
查阜西评价说“为琴增色不少”。
其他如《长门怨》中的特殊韵脚,《秋夜长》中的多处轮指等等,也是如此。
第二,演奏技术上的大胆创新。
为了通过鲜活的弹奏而充分表现琴曲的内容,梅庵琴派在演奏指法上也作了许多新的创造。
如左右手之大幅度吟猱,其吟法全在于腕部的灵活敏捷,以得匀实灵动之机为妙。
其摆动之多少根据节奏与节拍,幅度之大小则全赖于琴曲之内容。
另外,王燕卿也不满于节奏之呆板,在许多琴曲中,多加用轮指,使乐曲表现更富有生气。
第三,音韵宽厚,奔放洒脱的音乐风格。
梅庵琴派在演奏上颇为讲究气势和神韵,在传达音韵节奏的同时,更注重反映乐曲的精神。
在弹奏梅庵琴曲的时候,大都以一气呵成为主,给人以结构谨严、琴韵饱满、形神俱妙之感。
体现出音韵宽厚,奔放洒脱的音乐风格,雄健之中寓有绮丽缠绵之意。
纵观中国琴乐的历史变迁,呈现出流派纷呈的局面。
尤其是明清以来,随着琴谱刊印的增多,不同风格、地域的琴派林立,绚丽多彩。
除前面提及的外,诸如宋代的江派,明清时期的松江派、绍兴派、中洲派、金陵派等,也在古琴音乐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从琴乐流派的形成原因来看,它与师承、传谱、地域各异是有着密切关系,但古代社会交通不便,各地区文化交流因地域所碍,无疑亦为其中原因之一。
民国以后,自有了不拘流派的琴社雅集之后,各派琴家间互相交流学习更为方便,正如1937 年《今虞琴刊》所说:“怡园晨风,两开胜会,迩者今虞,举行雅集,盖亦借以集思广益,荟萃众长,发扬元音耳。
”而近几十年来,随着交通的日益发达和各地区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琴派的地域特点开始渐趋淡化,而琴家的个人风格日显重要。
如近现代浙江籍琴家徐元白,自称“游学四方,向无派别”,故而近人因他是浙人而将其命为浙派,似有不妥。
近现代古琴大师管平湖,虽曾师从近代九嶷派琴家杨时百学习,但其后又广泛学习了川、武夷等派,故仅将其限为九嶷派,也不合适。
因此,到了近世,应该注重的乃是琴家本人的艺术风格及琴曲本身的演奏特点,因为纵使同是川派《流水》谱,琴家仍可各自弹出与众不同的风格。
事实上,一些优秀的古琴大师正是在博采众家之长的基础上,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20 世纪后半叶,琴坛出现了以琴家姓氏命名的“管派”、“吴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本属九嶷派的管平湖,不仅以弹奏川派的《流水》而驰名,并形成了在琴坛备受赞誉的“管派”。
另一位20 世纪同样重要的琴学大师吴景略,是虞山人,但形成了以自己姓氏为名的“吴派”。
管派的刚健稳重,吴派的生动绮丽,在现代琴乐发展中备受瞩目,赞誉有加。
这种以姓氏命名的新的琴乐传承风格的形成,体现了20 世纪以来琴乐由地域风格向琴家个性风格变迁的趋势。
尽管如此,古琴音乐的流派是中国琴乐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存在,它在中国古琴的发展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即使在当代,某些在古琴音乐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琴派仍在各地有着各自的传承人。
因此,研究各个琴派的产生、变迁、审美风格、演奏特点、传人传谱等,是现代琴学的一个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