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生理学重点整理(动物生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生理学复习Bible第一章绪论1.生理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研究生物有机体各种技能的科学,对象为人体及高等动物了的各种机能。
其层次分为器官和系统水平,分子和细胞水平,整体水平。
2.生命体的基本特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和生殖3.什么是稳态homestasis和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有哪些部分?内环境:细胞外液,其各项理化因素的相对稳定是高等动物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稳态: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动态平衡。
内环境占体重的20%,其中血浆5%,组织液14%,脑脊液和淋巴液较少。
4.人体的主要调节方式有哪些?其特点是?神经调节:机体调节的主要方式,主导地位,其方式为反射(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其特点是:快速而精准体液调节:人体体液中的某些化学成分,如激素和代谢产物等,可随血液循环或体液运输到相应的靶器官和靶细胞,对其功能活动进行调节,有时候体液调节收到神经系统控制。
其特点是:缓慢,但持久而广泛一些。
自身调节:生物机体的器官或组织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可不依赖神经和体液的调节而陈胜适应性的反应。
其特点是:作用比较局限,可以在神经和体液调节尚未参加或不参与时发挥其调控作用。
5.生理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急性实验(离体细胞、组织、器官的实验方法和活体解剖方法等)和慢性实验。
6. 负反馈和正反馈negative/positive feedback反馈信息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作用相反,起到纠正控制信息的作用者,称为负反馈;它是维持稳态的重要机制。
反馈信息的作用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一致,起到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者称为正反馈;它使某一生理活动过程逐步增强直至完成(分娩和凝血反应)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名词解释:1. 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在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的变化率固定不变时,能够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成为阈强度。
2.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细胞在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相对稳定的电位差3. 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细胞膜两侧电位的迅速可逆的倒转和复原,包括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一些列相继的过程。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条件反射的消退:条件反射建立后,如果连续使用单独的条件刺激而不采用非条件刺激进行强化,那么条件刺激会逐渐减弱,直至完全不出现的现象叫条件反射的消退体液调节:是指血液和组织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对心血管活动所产生的调节作用。
血管紧张素的主要作用——升高血压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研究健康人及动物的各种机能及其活动规律的学科。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反射体液调节:机体的某些细胞能产生某些特异性化学物质,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对某些特定的组织起作用以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生殖等机能活动,这种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局部组织或细胞不依赖外来神经或体液调节,自身对刺激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液态镶嵌模型:膜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支架,其中镶嵌不同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单纯扩散:指一些小的脂溶性物质依靠分子运动从浓度高的一侧通过细胞膜的脂质双分子层向浓度低的一侧扩散的方式。
易化扩散:某些物质能够依靠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的帮助,顺电-化学梯度通过细胞膜的转运方式。
主动转运:在细胞膜上载体的帮助下,通过消耗ATP,将某种物质逆浓度梯度进行转运的过程。
受体:指细胞拥有的能够识别和选择性结合某种配体的蛋白质大分子。
细胞凋亡:是一个主动的由基因决定的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也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PCD)细胞保护:细胞对于各种有害因素的适应能力,称为细胞保护。
阈刺激: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上刺激:大于阈刺激的刺激强度。
阈下刺激:小于阈刺激的刺激强度。
阈下刺激不能引起动作电位或组织、细胞的兴奋,但并非对组织细胞不产生任何影响。
生物电现象:一个活的细胞无论是它处于安静状态还是活动状态都是存在电活动,这种电活动称为生物电现象。
其中包括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霍奇金学派的离子学说:生物电的产生依赖于细胞膜对化学离子的严格选择性的通透性及其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及答案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膜内电位负值减少称作()A。
极化 B.去极化 C.复极化 D。
超射2。
大多数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发生反应的共有表现是产生 ( )A.神经冲动B.收缩C.分泌 D。
动作电位3.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平台期是下列哪些离子跨膜流动的综合结果( )A.Na+内流,Cl-外流 B。
Na+内流,K+外流C.K+内流,Ca2+外流 D。
Ca2+内流,K+外流4。
心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 ( )A。
心肌肌浆网不发达,Ca2+贮存少B.心肌有自律性,会产生自动节律性收缩C.心肌呈“全或无”收缩D.心肌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5. 正常心电图中,代表心室肌复极过程的是 ( )A.P波B.QRS 波C。
T波 D。
S—T段6. 心血管活动的基本中枢在 ( )A.脊髓B.延髓 C。
下丘脑 D。
大脑皮层7.呼吸频率从12次/min增加到24次/min,潮气量从500 ml减少到250 ml则()A.肺通气量减少B.肺泡通气量减少C.肺泡通气量增加 D。
肺通气量增加8.正常情况下,维持呼吸中枢兴奋性的最有效刺激是( )A。
一定程度的缺氧 B.血〔H+〕升高C。
一定浓度的CO2 D。
以上全错9.分泌盐酸的是()A卷【第 2 页共 4 页】A。
主细胞 B 。
壁细胞C。
粘液细胞 D.胃幽门粘膜G细胞10.三大类营养物质的消化产物大部分被吸收的部位( )A.十二指肠和空肠B.空肠和回肠C.十二指肠D.回肠11。
测定基础代谢率要求的基础条件不包括下列哪一项()A.空腹B.无体力活动和精神紧张C.环境温度18~25℃D.深睡状态12。
在兔急性实验中,静注20%葡萄糖溶液引起尿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 。
肾小球滤过率增加B.肾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增加C 。
尿道外括约肌收缩D.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13。
大量饮清水后,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A.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B.醛固酮分泌减少C.肾小球滤过率增加D。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考试重点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一章—.名词解释。
新陈代谢:指生物体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实现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兴奋性:指机体(活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或应激性)。
适应性:指机体的功能与环境协调一致地变化并能保持自身生存的能力或特性称为适应性。
兴奋: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或功能活动由弱变强。
抑制:由活动状态转变为相对静止状态,或功能活动由强变弱。
自身调节:即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由机体器官、组织和细胞自身对刺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体液调节:指机体依赖某些化学信息物质(如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对靶器官、靶组织或靶细胞的功能进行调节的方式;主要参与对机体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功能活动的调节。
正反馈:指受控部分发回的反馈信息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加强的调节方式(系一个不可逆的生理调节过程)。
负反馈:指受控部分发回的反馈信息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减弱的调节方式(系一个可逆的调节过程)。
二.思考题1.生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答:兴奋性、新陈代谢、适应性、生长和生殖。
2.人体及高等动物的机能活动有哪些调节方式?各有何特点?答: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的特点:作用迅速准确,作用部位局限、作用时间较短、表现自动化,适宜调节快速的生理活动。
体液调节的特点:反应发生速度缓慢,作用部位广泛,持续时间较长。
自身调节特点:调节幅度和范围较小,起协助维持生理稳态的作用。
3.何谓局部体液调节?请举例说明。
答:指某些细胞释放的生物活性物质(如组胺、5-HT)或组织细胞活动时产生的代谢产物(CO2、乳酸、腺苷),经局部组织液扩散对邻近组织细胞功能活动发挥调节作用的方式,又称旁分泌调节。
如:胰岛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通过组织液扩散直接作用于邻近的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和B细胞(分泌胰岛素)对其起抑制性调节作用。
4.可以从哪些水平研究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并举例说明。
答:1、整体水平的研究。
人体解剖及动物生理学复习重点自整总结

1. 人体解剖生理学的任务;P2生理学是研究活的有机体生命过程和功能的科学研究对象: 1生理学(Physiology)是以生命有机体的功能(function)为研究对象,即研究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2生理学就是以高等动物为为研究对象3解剖学(Anatomy)是研究生命有机体形态和构造的科学,隶属于生物科学的形态学范畴(广义的解剖学包括解剖学和组织学两部分)学习目的:1掌握生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2 各器官、系统的基本形态结构3 各器官系统的主要生理过程和机制4 生理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学习方法:1形态结构和功能相关联、相统一,生命活动过程和机理的统一性2局部和整体、整体和环境对立统一3进化发展的观点,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4着重理解,掌握重点研究方法:研究水平:整体水平、系统和器官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方法:形态学→解剖学/组织学研究功能学→生理学研究:动物实验:急性实验(在体:暴露出某一部位(器官),研究其机能/离体:分离出所需器官、组织或细胞,置于适宜的人工环境,研究其机能)特点:能严格控制条件,排除其它非实验观察因素干扰,针对实验对象,进行直接细致的观测分析,但未必能反映正常情况下机体内的情况慢性实验:预先处理,近自然情况下观察研究特点:动物处于清醒状态,可作较长时间观察,获得数据接近自然状态。
但实验较复杂,影响因素多,因此必须严格控制人体观察研究5. 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的概念;P3细胞内液:人体内,存在于细胞内,其化学组成和含量直接影响细胞代谢与生理功能的体液。
约占2/3细胞内所有液体成分的总括,包括细胞质基质,核质,叶绿体等细胞器的基质以及液泡内的细胞液。
细胞外液: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细胞内液通过细胞膜与细胞外液相互交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2.内环境的概念;P3内环境:细胞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占体液1/3)(细胞外液包括血浆1/4,组织液1/4(组织间隙液,淋巴液和脑脊液))内环境的稳态最终要反应在细胞内的自稳态,细胞内的稳定状态是细胞实现功能的基本条件。
人体生理学复习资料

人体生理学复习资料人体生理学是研究人类身体机能与生理过程的学科,包括细胞、器官和系统级别的研究。
以下是人体生理学的主要内容和复习资料:1. 器官系统:人体由不同的器官系统组成,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
每个器官系统都有独特的功能和结构,理解这些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对于理解人体生理学至关重要。
2. 生物分子:生物分子是组成人体的基本单位,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核酸和脂质等。
这些生物分子都起着不同的生理功能,了解它们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理解生理过程非常重要。
3. 神经生理学:神经系统在人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通过神经元传递信息,并控制身体的运动和协调。
掌握神经生理学的知识可以帮助理解人体的感知、思维、记忆、学习、情绪和行为等方面。
4. 内分泌生理学:内分泌系统通过激素的分泌和传递控制人体的许多方面,包括代谢、生长、发育、性征和妊娠等。
理解内分泌生理学的知识有助于了解人体的调节和平衡。
5. 消化生理学:消化系统是将食物分解成营养物质,提供能量和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的系统。
了解消化生理学的知识可以帮助理解人体的能量代谢和营养吸收。
6. 呼吸生理学:呼吸系统通过气体交换可以提供身体所必须的氧气和排除二氧化碳等废气。
掌握呼吸生理学的知识可以帮助理解气体交换和动脉血氧含量等方面。
7. 循环生理学:循环系统通过心脏和血管将氧气和养分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同时将废物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了解循环生理学的知识可以帮助理解身体内部的气体、物质的运动和血压等方面。
总之,人体生理学是一个非常广泛和有趣的学科,理解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体是如何运作和维持生命的。
以上是人体生理学的主要内容和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复习考试有所帮助。
人体与动物生理学重点

一名词解释1.等张收缩:当张力增加到超过负荷量的瞬间,负荷不能再阻止肌肉缩短,于是肌肉以一定速度缩短并使负荷移动,一旦肌肉开始缩短,张力维持恒定的骨骼肌收缩方式称为等张收缩。
2.等长收缩:如果负荷量增加到大于肌肉产生的张力时,则肌肉的长度保持不变,肌肉的张力逐渐增加的骨骼肌收缩方式称为等长收缩。
3.RP: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指细胞在没有受到外来刺激时即处于静息状态下的细胞膜内、外侧所存在的电位差,也称静息膜电位。
离子基础是由于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较高,而对Na+通透性很低;同时细胞膜内外离子的分布又极不均匀,因而产生跨膜电位。
RP 主要是在离子浓度梯度、电压梯度及离子泵三个因素的作用下,K+通过膜转运达到平衡的K+)。
平衡电位(K+-equilibrium potential,EK4.AP: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指细胞膜因受一个较强的刺激而产生一个短暂的快速的膜电位的变化(100mV),也称神经冲动。
离子基础是动作电位是由膜对Na+和K+的通透性发生一系列变化所引起的。
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即去极相)的出现是由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引起的Na+内流所造成,而下降支(或复极相)则主要与随后出现的K+通透性的增大有关。
5.阈电位:当细胞受到一次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时,受激细胞膜上Na 通道少量开放,出现Na 少量内流,使膜的静息电位值减小而发生去极化。
当去极化进行到某一临界值时,由于Na 通道的电压依从性,引起Na 通道大量激活、开放,导致Na 迅速大量内流而爆发动作电位。
这个足以使膜上Na 通道突然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位值,称为阈电位。
兴奋性的基础是静息电位,所以静息电位值或静息电位与阈电位的距离大小,可影响细胞的兴奋性。
如两者距离增大,细胞的兴奋性下降。
6.阈刺激、阈上刺激、阈下刺激:阈刺激,即达到产生动作电位所需最小刺激强度的刺激,作为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高于阈强度的刺激是阈上刺激,是有效的;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阈下刺激不能引起兴奋或动作电位,但并非对组织细胞不产生任何影响。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四版)期末复习

第一章绪论生理学(physiology):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以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内环境稳态( homeostasis):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理化因素的变化都保持在一个较小范围,称为内环境稳态。
是细胞维持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生理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迅速而精确,作用部位较局限,持续时间较短;体液调节的特点是效应出现缓慢,作用部位较广泛,持续时间较长;自身调节是作用精准的局部调节,对维持机体自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体液调节:机体的某些细胞能产生某些特异性化学物质,如内分泌腺(endocrine gland)细胞所分泌的激素(hormone),可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机能活动,这种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作用方式为内分泌(endocrine)、旁分泌(paracrine)、自分泌(autocrine)。
第二章细胞膜的功能结构和跨膜信号通讯膜蛋白质的主要功能:载体(carrier)、通道(channel)、离子泵(pump)、受体(receptor)、酶(enzyme)、免疫(immune)。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形式:1、单纯扩散2、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3、出胞和入胞(胞吐和胞吞)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指物质分子或离子遵循单纯的物理学定律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移动的现象。
以此方式进行转运的物质较少,如二氧化碳、氧气、乙醇和脂肪酸;水分子、水孔蛋白。
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1.载体(carrier)介导的易化扩散2.离子通道(ion channel)介导的易化扩散3.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active transport)4.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不溶于脂质或难溶于脂质的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顺电-化学梯度)跨膜转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动物及生理学期末复习整理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
稳态:内环境的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泛指凡是通过机体自身的调节机制使某个生理过程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负反馈:如果信息(终产物或结果)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作用相反,使输出变量(效应器)向与原来相反的方向变化,降低这一过程的进展速度,返回预定的值(正常值),则称之~。
2、生命活动的调节特点。
(1)神经调节:由神经系统的活动调节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调节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N纤维)中枢→(传入N纤维)效应器调节特点:迅速而精确,作用部位较局限,持续时间较短。
(2)体液调节: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调节方式:激素(有的是神经调节的一个延长部分)。
①远分泌:内分泌腺→激素→血液运输→受体→生理效应。
②旁分泌:激素不经血液运输而经组织液扩散达到的局部性体液调节。
③神经分泌:神经细胞分泌的激素释放入血达到的体液调节。
调节特点:效应出现缓慢,作用部位较广泛,持续时间较长。
(3)自身调节:当体内、外环境变化时,细胞、组织、器官本身不依赖神经与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调节特点: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第二章细胞膜动力学和跨膜信号通讯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主要可归纳为单纯扩散、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以及胞吞和胞吐三种类型。
其中重点掌握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
1、易化扩散:一些非脂溶性或脂溶解度甚小的物质,需在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下, 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名解)(1)分类:①经载体的易化扩散;②经通道的易化扩散。
(2)转运的物质:葡萄糖、氨基酸、K+、Na+、Ca2+等。
(3)特点:①不需另外消耗能量;②需依靠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③饱和性;④转运速率更高;⑤立体构象特异性;⑥竞争性抑制。
2、主动转运(重点:继发性主动转运)(1)概念:指通过细胞本身的耗能,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转运过程。
(名解)(2)特点:①需要消耗能量,能量由分解ATP来提供;②依靠特殊膜蛋白质(泵)的“帮助”;③是逆电-化学梯度进行的。
(3)转运的物质:葡萄糖、氨基酸、K+、Na+、Ca2+等。
(4)分类:①原发性主动转运(简称:泵转运):如: Na+-K+泵、Ca2+-Mg2+泵、H+-K+泵等。
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
②继发性主动转运(简称:联合转运):如肠上皮细胞转运葡萄糖。
(p16)名解:指不靠直接耗能,而是靠消耗另一物质的浓度势能而实现的主动转运。
转运的物质:葡萄糖、氨基酸、Na+,、K+、Cl-、HCO3-等。
注:为什么叫继发性主动转运?(答:因为细胞膜基底面上Na+-K+泵的活动。
)(以下内容随便看看就好,不用背)一些物质在进行逆浓度梯度或电势梯度的跨膜转运时,所需的能量并不直接来源于ATP 的分解,而是使用某种离子浓度梯度作为能量来源。
此种离子从浓度梯度(高能状态)到低浓度梯度(低能状态)的移动为转运物质逆浓度梯度的主动转运提供了能量,而此种离子浓度梯度的建立则是通过钠泵分解ATP获得的能量建立的,将这种间接利用ATP能量的转运方式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在原发性主动转运中,转运蛋白的变化是通过ATP和转运蛋白磷酸化的共价连接来调节的;而在继发性主动转运中,离子与转运蛋白中的位点结合后,通过变构来调节其变化的。
(5)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近球小管的判断,为什么是主动重吸收?(答:因为有Na+泵的活动,造成电化学变化。
)【例题1】葡萄糖通过小肠粘膜或肾小管吸收属于——继发主动转运。
【例题2】葡萄糖进入一般细胞或红细胞属于——易化扩散。
【例题3】葡萄糖由血液进入脑细胞——易化扩散。
【例题4】氧由肺泡进入血液——单纯扩散。
第三章神经元的兴奋和传导1、名词解释。
兴奋:活组织因刺激而产生冲动的反应。
兴奋性:可兴奋组织具有发生兴奋即产生冲动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
(兴奋是兴奋性的表现,兴奋性则是兴奋的前提。
)阈强度: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临界刺激强度。
阈刺激:达到阈强度这一临界强度的刺激才是有效刺激,称为阈刺激。
阈电位:引发AP(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数值。
2、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机制。
(结合课件读)要在膜两侧形成电位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膜两侧的离子分布不均,存在浓度差;②对离子有选择性通透的膜。
(1) 静息电位产生的原因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形成机制:细胞膜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
安静状态下膜对K+通透性大,K+顺浓度梯度向膜外扩散,膜内的蛋白质负离子不能通过膜而被阻止在膜内,结果引起膜外正电荷相对增多,电位变正,膜内负电荷相对增多,电位变负,产生膜内外电位差。
这个电位差阻止K+进一步外流,当促使K+外流的浓度差和阻止K+外流的电位差这两种相互对抗的力量相等时,K+外流停止。
膜内外电位差便维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即静息电位。
2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刺激时细胞膜产生的一次可逆的,并且是可传导的电位变化。
形成机制:①阈刺激或阈上刺激使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顺浓度剃度及电位差内流,使膜去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②Na+通道失活而K通道开放,K+外流,负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
③钠泵的作用,将进入膜内的Na+泵出膜外同时将膜外多余的K+泵入膜内,恢复兴奋前时离子分布的浓度。
第五章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细胞生理兴奋收缩耦联:肌膜的电变化和肌节的机械缩短之间所存在的中介性过程。
兴奋-收缩偶联的三个主要步骤:①肌膜电兴奋的传导;②三联管处的信息传递;③肌浆网(纵管系统)中Ca2+的释放。
Ca2+是兴奋-收缩偶联的耦联物。
第四章突触传导和突触活动的调节1、神经肌肉接头的信号传递过程。
(即涉及的机制如离子转运、离子活动等)神经肌肉接头的信号传递过程为:①动作电位到达突触前运动神经终末;②突触前膜对Ga2+通透性增加,Ga2+沿其电化学梯度内流进轴突末端;③Ga2+驱动Ach从突触囊泡中释放至突触间隙中;④Ach与终板膜上的Ach受体结合,增加了终板对Na+和K+的通透性;⑤进入终板膜的Na+的数量超过流出终板膜K+的数量,使终板膜除极化,产生终板电位(EPP);⑥EPP使邻近的肌膜除极化至阀电位,引发动作电位并沿肌膜向外扩布。
2、神经递质: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地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上的受体,引致信息从突触前传到突触后的一些化学物质。
3、人体内几种主要的神经递质。
①乙酰胆碱(ACh):最早被确定的神经递质,是神经系统中最重要的递质。
ACh是在突触终末的胞质中由胆碱和乙酰辅酶A在胆碱乙酰转移酶的催化下合成,然后贮存在突触囊泡中。
②儿茶酚胺类:包括多巴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均带有儿茶酚环。
③氨基酸类: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分布最广的递质,其中γ-氨基丁酸是脑中存在最广泛的抑制性递质,脊髓中分布最广的抑制性递质是甘氨酸。
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可分为兴奋性氨基酸神经递质(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和抑制性氨基酸神经递质(GABA和甘氨酸)。
④5-羟色胺(5-HT):主要作用涉及温度的调节、感觉的感受、睡眠的发动和情绪的控制等。
⑤一氧化氮:主要存在于肠神经系统抑制性运动神经元和胃肠平滑肌细胞间形成的突触处。
第六章神经系统1、名词解释。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反应。
反射弧: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和基本单位。
一个完整的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基本部分组成。
2、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通过牵张反射和反强张反射调节)。
①牵张反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称为牵张反射。
如膝跳反射、跟腱反射。
牵张反射的意义:使肌肉保持一定的收缩状态,维持肌肉张力;维持机体的一定姿势;协调随意运动;参与呼吸调节,维持呼吸运动的频率和深度。
②反牵张反射:当牵拉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力量进一步加大时,可引起抑制牵张反射的反射。
特点:感受器是腱器官。
腱器官感受的刺激:肌肉过度收缩或肌肉被过度拉长,属张力感受器。
腱器官传入神经及效应:I b类传入纤维→中间N元兴奋→抑制前角α运动N元→防止肌肉过度收缩.功能:调节肌肉张力。
3、脊休克:(考名解)概念:指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脊动物)时,横断面以下脊髓的反射功能暂时消失的现象。
主要表现:横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减弱甚至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出汗被抑制,直肠和膀胱中粪、尿潴留等。
特点:上述表现是暂时的,脊髓反射可逐渐恢复:①恢复的快慢与种族进化程度有关;②恢复的快慢与反射弧的复杂程度有关;③人类发生脊休克恢复后,排便排尿反射由原先的潴留变为失禁。
产生原因(机制):突然失去高位中枢的控制。
4、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①脑干网状结构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概念:在脑干中,除了脑神经核、境界明确的一些非脑神经核团和长的上、下行纤维束以外,还能看到有分布相当宽广、胞体和纤维交错排列成“网状”的区域,称为网状结构。
脑干网状结构不同区域存在抑制区和易化区。
网状结构由脑干向下延伸进入脊髓,形成脑干的下行系统,即网状脊髓束,控制和影响脊髓反射,实现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网状结构对脊髓反射活动具有抑制和易化两种作用。
②去大脑僵直概念: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全身肌紧张加强、四肢强直、脊柱反张后挺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
机制: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和易化区之间的失衡,易化区的活动明显占优势,所以牵张反射增强。
5、锥体系和锥体外系。
①锥体系:包括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是由皮层运动神经元下传抵达支配肌肉的运动神经元的最直接通路。
功能:传导发动随意运动的指令;调节精细动作;保持运动协调性。
②锥体外系:锥体系之外,大脑皮质调节躯体运动的下行传导通路。
功能:调节肌紧张,协调肌群运动,维持平衡。
6、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重点)小脑被认为是调节运动的重要中枢。
从机能上看,主要作用是维持躯体平衡,调节肌肉张力和协调随意运动,并且在技巧性运动的学习和建立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小脑损伤的病人,随意运动出现障碍:运动过度或不足、乏力、方向偏移和失去了运动的稳定性特别是动作的开始、停止和改变方向更受到障碍,表现出所谓共济失调性震颤及辨距不良等症状。
根据小脑的传入传出纤维联系,可将小脑分为三个主要功能部分。
(1)前庭小脑(绒球小结叶,古小脑)功能:参与维持身体平衡,协调肌群活动。
其功能与前庭器官密切相关。
临床:平衡失调综合症(身体倾斜,站立不稳,醉步;不影响随意运动)(2)脊髓小脑(小脑前叶及后叶的中间带,旧小脑)功能:调节肌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