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昌黎县2020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试卷B卷

合集下载

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

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

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全球化4.0时代是一个危机与机遇并存的时代。

网络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改变是前所未有的。

互联网与各行各业快速融合,改变了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的传统生产模式,产业数字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方向。

当前数字经济规模约占世界GDP的4.5%至15.5%,而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规模更为可观,据统计,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1.3万亿元,占GDP 比重为34.8%。

中国应积极创新科技领域的全球治理,参与制定网络空间国际规则。

然而,科技在为人类社会创造正向价值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全球治理落后于全球化实践导致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涌起。

20世纪的全球治理体系已经无法有效处理人类在21世纪面临的冲突与矛盾,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

首先,在世界范围内,各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与资源不平衡加剧了各国经济发展差距。

许多国家意识到科技创新对推动本国经济发展和提高本国国际地位的重要性后,已经开展战略部署抢占先进技术的高地。

美国将重点放在前沿技术的再突破,希望把握制造业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赋能传统产业的升级发展。

欧盟则推出《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构建全方位数据法律规则,充分发挥数据资源禀赋优势,保障数字经济规范发展。

日韩等国立足信息通信产业优势,重点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

然而,由于相关国际管理与合作机制的缺失,国家间很可能因抢夺技术创新资源从竞争发展为敌对,这将成为威胁国际安全的潜在危机。

第二,在众多新技术中,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对现代社会的改变尤为突出。

通过三项技术的有机结合,电商平台可以描绘出准确的用户肖像为其推荐适合的商品;超市购物付款可以通过刷脸实现;社交娱乐平台可以为用户推荐更多符合个人兴趣的内容……但是在我们享受现代化便利的同时,用户隐私泄露等恶性事件频发,网络空间存在的安全隐患需要我们更多的思考。

2020年高三语文上册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题(含答案)

2020年高三语文上册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题(含答案)

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卷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共150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场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把条形码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的多样性有异曲同,土之妙,说表现为各类文化丰富多彩,也意味着每一种文化要不断创新发展。

文化创新不同于熊彼特意义上的科技变革的迭代“破坏”,也不会是一个创新代替彧贬抑另一个创新。

每一个文化.意丈上的创新都是一次人类创造力的礼赞和丰富。

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励精图治,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硬实力”大国强国,但文化意义上的“软实力”尚不足以匹配这样的国际性大国强国。

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亟待更加自信而有活力的文化价值支撑,需要不断满足国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需要凝聚全球华人的价值共识,需要参与国际文明对话,需要为全人类贡献文艺创造力。

文化创新毫无疑问已经成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策略。

文化创新要有文化传承的担当。

如果没有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基本价值、生活方式及发展模式感同身受的热爱与关切,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文化创新。

文艺创作上所谓“民族即世界”的共识背景就是上述理念的形象表述。

中国的文艺发展,当务之急,是要接续文脉,树立中国文艺精神,以中国几千年积淀的智慧与情怀,讲好已经发生和正在进行的中国故事。

文化创新要有文化实践的自觉。

文化并非一朝一夕形成,是特定人类共同体长期生活的沿袭积淀。

曾经的文明盛绩固然是令人向往和骄傲的文化记忆,但文化从来都应该是鲜活的、不断生长着的。

2020届高三第一次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0届高三第一次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0届高三年级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Ⅰ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专业作家在作品中展现出的才华也许令青年读者们觉得▲,然而阅读活动应当是一个平等的交流过程,因此无须对作者▲,而不妨运用自己的思维大胆地去▲,去挑战。

在思想的碰撞中才能真正对作品的深刻意蕴心领神会。

A.鞭长莫及顶礼膜拜置疑B.鞭长莫及毕恭毕敬质疑C.望尘莫及顶礼膜拜质疑D.望尘莫及毕恭毕敬置疑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李商隐身上有一种“晚唐”气象。

▲入世不得,出世也不得,所以他常在宗教世界里寻找心灵的解脱。

①“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是他怀才不遇的感慨。

②既对政治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又流露出愤慨与失望。

③“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是他自嘲的哀叹。

④只能苦苦奋斗,争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

⑤自称是帝胄之后,但早已家道败落。

A.②⑤④③①B.③①②⑤④C.⑤③②④①D.⑤④②①③3.下列诗句与其所关联的古代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侯朱决计全危赵,毛薛谋归保大梁。

得士信知明效速,去留果是国存亡。

②胡风似剑锼人骨,汉月如钩钓胃肠。

魂梦不知身在路,夜来犹自到昭阳。

③凭栏无限旧江山,叹息东流水不还。

小令能传家国恨,不教词境囿花间。

④休将俗俚薄屯田,能写悲秋兴象妍。

不减唐人高处在,潇潇暮雨洒江天。

A.①信陵君②王昭君③李煜④柳永B.①孟尝君②蔡文姬③陆游④柳永C.①信陵君②蔡文姬③李煜④辛弃疾D.①孟尝君②王昭君③陆游④辛弃疾4.下列诗句中,与右图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3分) (▲)A.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B.送到江头惆怅尽,归时重上去时船。

C.田翁烂醉身如舞,两个儿童策上船。

D.蓑笠双童傍酒船,湖山相引到房前。

二、文言文阅读(20分)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A.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告诉/千万)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囤积)踵千里者不裹粮,长.子孙者不知兵(养育)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停留)B.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恩惠)疆埸无侵削之虞.,而垦田日益寡(忧患)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怠慢)内怀诈以御.主心,外挟贼吏以为威重(迎合)C.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许配,允嫁)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一跃而上)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期许)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聘问)D.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取胜)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分条陈述)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登上)庭除.甚芜,堂庑甚残,乌睹其所谓宏丽者(废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河北省高三上学期语文教学质量检查试卷

河北省高三上学期语文教学质量检查试卷

河北省高三上学期语文教学质量检查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 . 老张今年65岁,短小精悍,思维敏捷,干起活来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差。

B . 徐志摩神思飘逸、富于变化的个性在《再别康桥》有令人叹为观止的表现。

C . 他最终为自己的腐败堕落付出代价,等待他的将是20年的狱中峥嵘岁月。

D . 他三天两头到厂长办公室磨洋工,希望厂里解决职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

2. (2分) (2016高二上·银川月考)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或语意明确的一句是()A .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明确表示,中国航天事业是人类航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直以来都是用于以和平为目的的。

B . 电影制作要追求票房价值的观点,被近期发表的一些文章批评,我认为是正确的。

C . 2015年7月31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宣布北京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北京创造了历史,成为第一个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将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城市。

D . 在这种现实题材小说里,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无奈、压抑,而在“穿越小说”中表现的是一种美好的情怀,让人很有自信。

3. (2分) (2018高一下·枣强开学考) 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一句是()A . 进入2017年以来,公司的效益连续下滑。

在危急关头,他不计个人得失,主动俯就财务总监一职,可谓奉命于危难之间。

B . 当别人到自己家来时,我们可以说:光临寒舍,不知有何见教?C . 我们学校要成立文学社,我们敬请您老担任我们社的顾问,如能得到您老的应允,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

D . 某位作家的一本新书问世,他在《序言》中写道:现将拙文公开发表,以就正于读者。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5分)4. (6分)(2017·凉山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2019112603109

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2019112603109

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与东北大米比,南方大米无论品质还是口感皆稍逊一筹。

按理东北大米会比南方大米卖得好,可调研发现,东北大米在南方连销售都很困难。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有人的解释是:南方水稻一年种两季,产量相对高;东北水稻一年种一季,品质好但产量低,价格相对高。

因此,国家粮库一般不收储东北大米,南方消费者购买不多。

然而泰国“茉莉香米”价格高出东北大米很多却在南方卖得好,此为何故?有人的答案是:泰国香米特征明显,而东北大米与南方大米的样子差不多。

由于消费者对大米的差异无法识别,为了避免中计,他们不得不将价格锁定在自己认为合理的水平上。

可卖家总比买家精,对卖家来说既然大米优质不能优价,当然也不会将优质大米卖给消费者。

有的粮商便在东北大米中掺入南方大米,或者用陈米冒充新米卖。

几年下来东北大米陷入了“价格越低供给品质越差;供给品质越差,价格越低”的怪圈。

这就是市场出现的所谓的“逆选择”现象。

如何避免市场这种现象的出现呢?有人说,必须让要卖双方之间信息对称。

此在逻辑上肯定没错;问题是很难做到即便能做到,所付出的交易成本也会非常高。

我认为,逆选择起因于信息不对称,但关键却在价格锁定。

我曾撰文讨论过格雷欣定律,大多数学者认为,“劣币驱逐良币”是人们关于金银货币磨损的信息不对称,其实不然,金银货币的磨损程度明眼人一看便知。

货币市场出现逆选择,真实原因是货币磨损而法定价格不变。

既然劣币与良币的价格(购买力)相同,劣币当然会充斥市场,良币会被储藏、退出流通。

2020-2021学年秦皇岛昌黎县汇文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

2020-2021学年秦皇岛昌黎县汇文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

2020-2021学年秦皇岛昌黎县汇文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城市、乡村、自然环境,是文明诞生以来,人类生存的三类主要空间。

比较而言,城市是多样文明要素高密度聚集的空间,乡村是文明要素低密度聚集的空间,自然环境是还没有人去干预或人类不去干预的空间。

适宜人生存的自然空间是文明生成的先决条件,没有同自然空间的和谐,也就没有城市和乡村的存续、发展。

这是思考、推进城乡发展,改善城乡关系,推进城乡融合的一个根本性前提。

推进城乡融合,需要对城市、乡村、自然环境这三类空间的合理关系进行伦理反思与确认。

在历史与现实中,人们所理解和推进的城乡关系、城乡融合,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其一,用二元思维理解、营建城乡关系。

其实,城乡关系不只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更是城市、乡村、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城乡关系的问题也不是简单的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乡村不等于传统,城市也不等同于现代。

乡村与城市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城市与乡村中都有代表人类文明本性与非文明的要素与内容。

这样,推进城乡融合就不是简单地把乡村城市化或者把城市田园化的问题,而是具体厘清现有城市与乡村中存在的优势与问题,营建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新格局。

其二,以经济利益至上逻辑理解、推进城乡融合。

经济利益至上逻辑对现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城乡关系问题上,简单地以经济利益至上为主导原则,则会导致城乡空间价值的单一化。

漠视城乡关系的复杂伦理内容,其结果可能是城市与乡村的双重破坏、城市与乡村的新型对立。

推进城乡融合,需要超越二元思维,营建有利于城乡融合的空间伦理理念。

城乡融合是一个综合的空间转换过程。

推进城乡融合,首先需要处理好城市、乡村、自然环境三类空间之间的关系,营建三者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其次需要处理好物理、社会、心理空间的关系,在城市与乡村同时营建环境美好、社会和谐、心理健康的发展态势;再次,需要处理好历史、现实、未来空间的关系,注重城乡中的传统建筑等历史空间的保护,注重运用新技术为当代人营建更好的生活与工作空间,并注重为未来发展预留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2020届高三第一次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0届高三第一次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D. 淮南王刘安谋反时,对汲黯心存忌惮,却对游说丞相公孙弘与自己一道叛乱信心满满。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1 分) ⑴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


⑵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过于平生。


⑶文嬴请三帅,曰 : “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秦晋崤之战》)
①侯朱决计全危赵,毛薛谋归保大梁。得士信知明效速,去留果是国存亡。
②胡风似剑锼人骨,汉月如钩钓胃肠。魂梦不知身在路,夜来犹自到昭阳。
③凭栏无限旧江山,叹息东流水不还。小令能传家国恨,不教词境囿花间。
④休将俗俚薄屯田,能写悲秋兴象妍。不减唐人高处在,潇潇暮雨洒江天。
A. ①信陵君 B. ①孟尝君 C. ①信陵君 D. ①孟尝君
D.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取胜)
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 .其能(分条陈述)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登上)
庭除.甚芜,堂庑甚残,乌睹其所谓宏丽者(废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 8 题。( 17 分)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以父任 .,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其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 容人之过。 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 士亦以此不附焉。 然好学, 游侠, 任气节,内行修洁,
(3 分 ) ( ▲ )
二、文言文阅读( 20 分)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 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 分) ( ▲ )
A.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告诉 / 千万)
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 .为奇货(囤积)
踵千里者不裹粮,长 .子孙者不知兵(养育)
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停留)

河北省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河北省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孔孟之道的当代价值孔孟之道在绵延发展的2000多年中,从真实的普通人到具有睿智的学者,从一家学派的始祖到整个中国思想界的旗帜,再到东方精神文化的领袖和代表,最终成为标志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明的代表性符号,其时代的价值在一次次变化、丰富和提升。

从历史上看,儒家学说面对的每一次危机,都是每一次改革、每一次创新的机遇,也是与其他宗教、思想进一步融合交流的时机。

春秋战国时期,儒墨两家并称显学,二者既有差异,又有交融。

汉代儒家虽然获得了正统地位,但由于佛教传入、道教勃兴,相关影响几乎渗透到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儒家学说已经开始面临严峻的挑战,以至在魏晋时期儒学已经变异为“玄学”,杂糅了佛道的许多内容和方法。

历经隋唐五代数百年的三教争衡与合一的探索,儒家的正统地位由于韩愈、李翱等人的改造,才在容纳吸收佛道诸家之长的基础上为宋代理学的产生铺平了道路。

从宋元开始,经过张载、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人的努力,儒学才通过数个转机达到了自我完善和适应时代发展的境界和目的。

可见,儒学本身是有自我调节和不断完善的机制和系统的。

在20世纪初,中国教育界、学术界在“保种强国”的压力下,将中国贫弱挨打的原因归结于孔孟之道的所谓“陈腐与僵化”,于是有了“打倒孔家店”,将素有“人本”和“求实”传统的儒家思想与“民主”和“科学”的所谓进步思想对立起来,而且一对立就是一百年。

在文化大革命中,孔子及其儒家的思想受到了前所未有、登峰造极的毁坏,面对随之而来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儒学的影响和地位每况愈下;而当我们在毫无顾忌地舍弃儒家传统思想的时候,位于传统儒家文化圈内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韩国、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却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创造了奇迹。

一个世纪以来,儒家思想只能伴随贫穷落后的判断受到了颠覆性的质疑。

其实,历史上在那些富可敌国的大商人和机关算尽的军事谋略家的行为宗旨中,儒家思想的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昌黎县2020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试卷B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二上·深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书院始于唐,兴于宋,被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和载体”。

究其因,千百年来,书院不仅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还在中国文化史乃至文明史上都占有的一席之地。

今天,我们走近书院,不只是重温其昔日荣光,也不只是向先贤致敬,而是感受氤氲其中的文化气质,聆听的历史跫音,挖掘意蕴深刻的时代价值。

这不是简单的回望,而是具有深意的梳理;也不是式的巡视,而是与历史对话,与时代同行。

走近书院,有益于增进文化认同。

书院曾是高等学府与图书馆的象征,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是文化与学术的标志。

走进书院,能懂得书院所体现出真正的知识追求的学术精神、价值关怀的人文精神以及价值关怀与知识追求的统一精神,正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文化精神的灵魂所在。

()。

当我们走进书院,深情抚摸书院文化,会油然而生自豪之情,从的卷帙中发现丰富的文化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先贤思想中赞叹我国人才辈出。

文化自信从何处来?不是来自抽象的宣教,也不是来自盲目的自大,而是来自肥沃的文化土壤、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内容。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举足轻重薪火相传浮光掠影浩如烟海B . 举重若轻薪火相传浮光掠影星罗棋布C . 举足轻重弦歌不辍走马观花浩如烟海D . 举重若轻弦歌不辍走马观花星罗棋布(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走近书院,有益于感受文化底蕴B . 当我们走近书院,有益于增强文化自信C . 走近书院,有益于增强文化自信D . 当我们走近书院,文化自信油然而生(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能真正懂得书院所体现出的价值关怀的人文精神、知识追求的学术精神以及价值关怀与知识追求的统一精神,B . 能懂得书院所体现出真正的人文精神的价值关怀、知识追求的学术精神以及价值关怀与知识追求的统一精神,C . 能真正懂得书院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的价值关怀、知识追求的学术精神以及价值关怀与知识追求的统一精神,D . 能懂得书院所体现出真正的价值关怀的人文精神、知识追求的学术精神以及知识追求与价值关怀的统一精神,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6高三上·赣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唐朝的政府官员,通常都有退休(致仕)的保障。

官员致仕,根据等级不同,规定有所不同。

皇帝身边的五品官,地方上的四品官,到了退休的年龄,所谓“悬车①”之年,要自己打报告给皇帝,获得皇帝批准才能办理致仕手续。

比如唐高宗时的张行成,是尚书右仆射,加授太子少傅。

因为天旱,他认为自己有责任,于是上表请求致仕,唐高宗亲手书写诏书,不允许,反而赏赐宫女、黄金、器物等等。

但是,六品以下官员的致仕,到年龄便退,没有回旋的余地。

吏部每年都会向皇帝报告,今年有多少官员致仕,报告后面附有一个长长的名单,通常照章办事即可。

以制度应对多数,这是基本方略。

有的大臣致仕,会获得皇帝的支持。

唐太宗时期,尚书右仆射“战神”李靖以足疾为由上表请求退休,唐太宗表示支持,把李靖树成知进退的楷模,赏赐绢帛千段、御马两匹,所有待遇不变,还特意派人到李靖府上表达皇帝的关怀。

可见,致仕制度在唐朝,对于中下级官员,多按照制度执行,而对于高官并不采取一刀切。

对退休官员的优待突破了制度的限制,由皇帝给予特别恩赏。

另一种优待的办法是退休前提职,以更高级别的官职致仕,这样相应的待遇也得到了提高。

致仕有时也是朝廷处理大臣的一个手段。

开元十五年,御史大夫崔隐甫、中丞宇文融与尚书左丞相张说矛盾不休,各自组织朋党展开斗争。

结果崔隐甫免官,宇文融贬官,而张说致仕。

甚至有的官员虽然已经致仕,但是还可能受到追究。

由于朝廷需要,致仕官员更有起复的现象。

苗晋卿在天宝末年以刑部尚书身份致仕。

至德二年,肃宗拜他为宰相,统领国务。

安史之乱平定后,苗晋卿以太子太傅身份再次致仕。

第二年,皇帝又重新任命他为侍中。

代宗时,他最终以太保身份致仕。

苗晋卿一生竟然三次致仕,是个特例。

唐朝官员的物质待遇主要是俸禄。

俸是俸钱,禄是禄米。

根据中央、地方和官品发放这些钱米。

禄米,按年计算,每年春、秋各发一次。

致仕官员享受半禄,即一半禄米,同时给一定数量的赐物。

致仕官员如果住在地方,禄米等由中央出牒②,所在地支付。

唐德宗时期,致仕官员待遇提高,增加了料钱(唐宋旧制,官吏除俸禄外,有时另给食料,或折钱发给,称料钱)的半额。

如果遇到举国同庆的时候,皇帝往往给官员普遍增加待遇,致仕官也在其列。

唐玄宗、肃宗包括以后的皇帝,给予现任官提高待遇的一种途径是给现任官父祖授官,让他们享受致仕官员待遇。

到唐后期,代宗、德宗、宪宗等时代的大赦文,常常有这样的内容。

致仕官也会出席朝廷的一些仪式性活动,唐朝明文规定,致仕官要回到原曹司,位在现任官之前。

也许,这是致仕官们更重视的规制。

致仕官就是现任官的未来,这是官场生态重要的一环。

老有所养是人们的合理期待,维护社会的稳定,相应的养老体系更是必备的。

唐朝官员致仕之后的待遇,属于社会保障的一部分,致仕官享受俸禄全额不是制度,仅仅是皇帝特许的个别政策。

(摘编自孟宪实《唐朝的退休制度》)【注】①悬车: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

“悬车之年”指七十岁。

②牒: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唐朝的政府官员的致仕,通常都有退休保障,但等级不同,规定也会不同。

致仕官员,享受半禄,后来增加了半料。

B . 皇帝身边的五品官,地方上的四品官,到了退休的年龄,即“悬车”之年,要自己打报告给皇帝,获得皇帝批准才能致仕。

C . 在唐朝,致仕也是朝廷处理大臣的一个手段。

朝廷大臣之间矛盾不休、朋党斗争就会有官员致仕,而致仕官员还可能受到追究。

D . 以制度应对多数,是唐朝退休政策的基本方略。

对于六品以下官员的致仕,吏部每年都会向皇帝报告,通常照章办事即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 唐朝对退休官员的优待,由皇帝给予特别恩赏,或退休前提职,让官员以更高级别的官职致仕,使相应的待遇得到提高。

B . 由于朝廷需要,唐朝官员致仕之后也会有起复的现象。

譬如苗晋卿就先后以刑部尚书身份、太子太傅、太保身份三次致仕。

C . 唐太宗时期,“战神”李靖以足疾为由上表请求退休,获得皇帝的支持,因为他是知进退的楷模,所以获得额外赏赐,所有待遇不变。

D . 致仕官在遇到举国同庆的时候往往普遍增加待遇,现任官的父祖也可能因为要提高现任官的待遇而被授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A . 唐朝官吏的物质待遇以俸禄为主,致仕官员享受半禄。

有时朝廷也会提高致仕官员的待遇,另给食料,或折钱发给。

B . 唐朝的致仕制度,因等级不同而待遇不同,尤其对于高级别的官员,全凭皇帝好恶,或给予恩赏,或草草处理,或再次起复。

C . 相对于物质待遇,更受致仕官重视的应该是朝廷的某些能体现其身份地位的仪式性活动,他们可以回到原曹司,位列现任官之前。

D . 唐代致仕制度,通过各种有效手段,不仅最大限度地免除致仕官吏的后顾之忧,而且也激励了现任官吏为统治者尽忠效力。

3. (9分) (2019高一上·大港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寂寞出学问——《解放周末》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昨天是第35个教师节。

复旦大学向全体教师发出致谢和倡议,感谢在学术领域中默默耕耘多年的教师们,并倡导一种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

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

下面是记者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的专访。

记者:在教师节这一天,复旦大学为何向全体教师发出这样的致谢?秦:我们向辛勤工作一年的教师致敬,不仅尊重教师的一般性劳动,还特别强调一个重点:不能遗忘在学术领域耕耘多年、默默无闻的教师们。

这些教师没有受到媒体的过分关注——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因此,容易被遗忘。

在这一时刻表达对他们的由衷感谢和深深敬意,是非常必要的。

记者:钱穆先生说过,做好学问,要“潜心十年”。

秦:是的,类似的说法不少。

20世纪50年代,南京大学韩儒林先生就把范文澜先生的治学精神概括为两句话:“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这种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就是坚守学术的精神——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攀登学术高峰的路途中,一定要坚守学术。

在这个方面,我颇为自豪,因为在复旦大学的历史上,不乏甘坐“冷板凳”、作出卓越成就的学者,他们的精神,是复旦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

记者:这种精神的确是宝贵的,但是,是否非得寂寞才能出学问?不甘寂寞就不能出学问吗?秦:这个疑问可能来自于现在一种有目共睹的现象:学术考核时,不少教师拿出了一大摞成果,十几篇论文、好几部大书,都是在有限的几年内写成的。

但是,真正在学术界的人都知道,即使是一篇有真知灼见的论文,恐怕也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完成的。

“著作等身”只有在个别天才身上才能发生。

我认为,在现行的考评体制下出现了那么多的“硕果累累”“著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

记者:也就是说,做学问来不得半点浮躁,必须静心求实。

其实,“寂寞出学问”也是中国学界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

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真正耐得住寂寞?秦:在这方面,很多学者都有经验和教诲。

做学问,首要的是要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的热爱。

比如,陈尚君教授用了20年的功夫做了《全唐文补编》、《全唐诗补编》,他做的工作大部分是辑录、校勘、订正,是非常细致认真的学问。

当年陈先生住房不宽裕,在出版社借了20平方米的房间,夏天没有空调,但他又不敢开电风扇,怕吹乱纸页,只能打着赤膊,挥汗如雨地工作,多少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

很多人说,这多苦啊,我才不吃这个苦呢。

实际上陈先生是苦中有乐,这种乐趣,是别人难以体会的。

真正热爱学问的人,即使是在艰苦和寂寞的环境中,内心也并不孤单,相反,很充实,很幸福。

记者:您倡导学者要甘坐“冷板凳”,显然与当前浮躁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关,不少人认为,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的问题。

在这其中,媒体似乎也起了不少的作用。

那么,您认为,在当今的时代,学者和媒体之间应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秦:应形成良性关系。

媒体要着重宣传学者的学术精神,恰当宣传他们取得的学术成果,而不要去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不要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

媒体的过度关注会损害学者。

记者:有不少学者甘心埋首做学问,也有学者以走出象牙塔、主动参与公共空间为己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