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零丁洋》优质课件说课材料

合集下载

2024年《过零丁洋》教案

2024年《过零丁洋》教案

2024年《过零丁洋》教案《过零丁洋》教案1《过零丁洋》课堂教学说课材料我执教的《过零丁洋》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慷慨正气”中第6课,是南宋民族英雄,著名爱国诗人文天祥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一、说教材《过零丁洋》是文天祥《指南录》中的一篇,是其代表作之一。

是文天祥于1278年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元军强逼文天祥写信招降在海上坚持抗元斗争的宋军将领。

文天祥断然拒绝。

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心潮起伏汹涌,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光照天地的爱国诗篇。

诗歌回顾了诗人从读书入仕到救亡报国,直至被俘所经历的艰辛危难,抒写“山河破碎”、“身世浮沉”的沉痛,表明自己誓死不屈的意志和以身殉国的决心。

前六句写国家和个人遭遇的`悲惨。

先从自己的出身说到报国。

表明原先就有艰苦奋斗的阅历,暗示经得起后来的艰危的磨炼,而儒家思想则是他的精神支柱。

接着连用两个形象、贴切的比喻概括抒写奋战中的感受:以“风飘絮”表现大好河山遭受蹂躏的惨相和诗人对时局的悲痛,以“雨打萍”表现诗人在抗元斗争中遭受的种种打击和挫折。

“惶恐”二句则借典型事件实写感受。

上句说兵败,“说惶恐”含有与士卒共度艰危的意思。

下句说被俘,“叹零丁”兼有将士伤亡殆尽的孤独感。

巧用地名作对,运用语义双关,把纪实与抒写特有的心情结合得天衣无缝。

尾联直抒胸臆,表白自己置生死于度外的爱国忠心。

出语斩截有力,气贯长虹,是千古名句,曾鼓舞无数仁人志士取义成仁。

前六句悲凉沉痛,后二句转悲为壮,构成了全诗沉郁悲壮的风格。

二、说目标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古代诗歌的教学要求,结合授课学生实际情况,及本课内容为古代诗歌的特点,我认为教学诗歌,首先应引导学生从整全上把握内容,领会诗歌的意境,其次通过研读、赏析,领悟诗作的精妙,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只有朗读成诵,才能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

《过零丁洋》教学反思参加“春风语文”一年多来,自认为悟到了一点课堂艺术,今日郓城一行,始知自己目光短浅,能力有限,语言粗糙,距离一个成功的语文老师远矣!讲课回来,细细反思,悟到以下几点:课堂设计是关键。

《过零丁洋》说课稿

《过零丁洋》说课稿

《过零丁洋》说课稿过零丁洋是一篇经典的古文诗歌,被泛博中学生所熟知。

它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海上风景,展示了大自然的伟力和人类的微弱。

本文将结合过零丁洋的内容,从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诗歌背景1.1 过零丁洋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他是唐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1.2 这首诗是王之涣在海上旅行时写的,表达了他对大海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量。

1.3 这首诗通过描绘海上风景,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和人类的藐小。

二、诗歌内容2.1 诗歌开头描绘了海上风浪的状况,表现了大自然的磅礴力量。

2.2 诗歌中描绘了海鸥飞翔的景象,展示了自由和灵动的形象。

2.3 诗歌中还描绘了海上渔民的艰辛生活,表现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微弱。

三、诗歌意义3.1 过零丁洋通过描绘大自然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3.2 这首诗也通过描绘人类的微弱,提醒人们要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

3.3 诗歌中的自由和藐小形象也启示人们要追求内心的自由,不要被物质所束缚。

四、诗歌形式4.1 过零丁洋是一首五言绝句,每句四个字,十六个字构成一首完整的诗歌。

4.2 诗歌运用了描绘景物的手法,通过形象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4.3 诗歌采用了平仄压韵的形式,使整首诗在音韵上更加和谐。

五、诗歌影响5.1 过零丁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泛博中学生所学习和传诵。

5.2 这首诗通过表达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量,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5.3 过零丁洋也成为了王之涣的代表作品之一,展示了他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详细阐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过零丁洋》这首诗歌。

它不仅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和人类的微弱,还通过形象的描绘和压韵的形式,给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

同时,这首诗也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我们应该珍视这样的文学作品,从中吸收智慧和力量,为自己的人生增添色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过零丁洋》教学说课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过零丁洋》教学说课课件

朗读课文
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 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 的浮萍。
理解内容
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 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 照史册。
赏析送别
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 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宁为玉碎,不为瓦 全的民族气节。因此,尾联成为千古传诵的名 句。
赏析诗句
概括整首诗的内容:
首联
写诗人寒窗苦读考上功名,进入仕途;还写了诗人起兵抗 元的经历。
颔联
写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课后作业
1.完成同步练习。 2.背诵这首诗。
再见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课件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2.能够体会诗人情感,学习爱国精神。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民族英雄,他 们浩然正气,舍生取义,大家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及故事 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英雄文天祥写的过零丁洋让我 们用心去聆听他的爱国心曲。
细节探究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 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因此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课堂小结
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 渲染到极致,但在最后却由悲而壮、由抑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 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 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过零丁洋》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过零丁洋》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过零丁洋》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过零丁洋》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古诗文。

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文天祥在南宋末年抗元战争时期所作,它记录了作者在零丁洋与元军作战的经历和感悟。

这首诗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是中华民族抗争精神的体现。

本诗以激昂慷慨的语气,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对敌人的蔑视,展现了作者英勇不屈的民族气节。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在心智和认知上已经有了较高的水平,对于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也有所提高。

但古诗文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文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可能对其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理解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古诗文的理解框架,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过零丁洋》,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了解诗文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文的语言、形象和情感,培养学生欣赏古诗文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英勇不屈的民族气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文的理解和背诵,诗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的解释。

2.难点:诗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作者情感的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对诗文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作者情感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建立起理解框架。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诗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的内容。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简要介绍文天祥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过零丁洋》的兴趣。

2.讲解:对诗文进行逐句讲解,解释关键词汇和句子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3.分析:分析诗文的语言、形象和情感,帮助学生培养欣赏古诗文的能力。

《过零丁洋》课件

《过零丁洋》课件
2023-2026
ONE
KEEP VIEW
《过零丁洋》优秀课 件
REPORTING
CATALOGUE
目 录
• 《过零丁洋》的作者与背景 • 《过零丁洋》的诗意解析 • 《过零丁洋》的艺术特色 • 《过零丁洋》的思想内涵 • 《过零丁洋》的影响与评价 • 《过零丁洋》的朗读与感悟
PART 01
《过零丁洋》的作者与背 景
诗歌中运用了一些典故,如“人生 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寓意深远,增加了诗歌的内涵。
意境创造
情景交融
诗人将情感与景物融为一体,如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 周星”,创造出一种悲壮苍凉的
意境。
画龙点睛
诗歌的结尾“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起到了画龙点 睛的作用,使整个意境得到了升
历史学家肯定
历史学家认为该诗不仅反 映了文天祥个人的命运, 更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 要见证。
现代读者喜爱
在现代读者中,《过零丁 洋》因其深刻的情感和哲 理而备受喜爱,成为了许 多人的文学启蒙之作。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民族精神的弘扬
01
该诗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对现代社会具有启示作用
,有助于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意识。
分析文天祥的人物形象,探讨他的人格魅力和历 史地位。
感悟分享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读诗后的感悟,从诗歌中汲取 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联系实际,思考人生
1 2
现实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现实意义,探讨如何在现代 社会中传承和发扬文天祥的民族精神。
个人成长
鼓励学生将文天祥的精神品质融入到自己的成长 过程中,培养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品质。
人生哲理的启示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过零丁洋》说课教学教学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过零丁洋》说课教学教学课件

课文研读
4.颈联这两句妙在哪里?
双关,巧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前一个“惶恐”、“零丁” 是指地名,后一个“惶恐”、“零丁”是写心情。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 的危苦。
课文研读
5.颈联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危难国运的担忧和对自身处境的哀怨。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当年历尽艰辛因精通经书而被起用,兴 兵抗元四年,战事逐渐消歇。
课文研读
1.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熟读经书,因科举走入仕途; 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金。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山河:代指国家 风飘絮:形容大宋国势如风中柳絮,失去
根基,即将覆灭。写此诗后不久,南宋流 亡朝廷覆亡。 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 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课文研读
3.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
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 紧密相连。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境内赣江中,水 流湍急,极为险恶。宋端宗景炎二年 (1277),文天祥在江西兵败,经惶恐滩 退往广东。
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译文:(当年)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惶恐,( 而今)在零丁洋中悲叹自己的孤苦无依。
朗读指导
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遭逢:指遇到朝廷选拔。 起一经: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
试得官。文天祥在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 中进士第一名。 干戈:指战争 寥落:稀少。指宋朝抗元战事逐渐消歇。 四周星:四周年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过零丁洋》教学课件说课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过零丁洋》教学课件说课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课件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2.能够体会诗人情感,学习爱国精神。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民族英雄,他 们浩然正气,舍生取义,大家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及故事 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英雄文天祥写的过零丁洋让我 们用心去聆听他的爱国心曲。
课后练习
1.背诵课文。 2.课外阅读文天祥的作品,深入了解作者的爱国精 神和不畏牺牲的伟大品质。
下课
过零丁洋
文天祥
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字 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南宋 政治家、文学家,与陆秀夫、张 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作品 有《文山先生全集》。
这首诗选自《文山先生全集》,当作于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 宋祥兴元年(公元1278),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 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 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朗读指导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诗词译文
自幼熟读经书,通过科举考试, 被朝廷选拔出仕做官,抗元战斗已进 行四年,抗元的烽火变得寥寥落落。
2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① 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山河破碎 个人动荡不安 ② 比喻 对偶:“风飘絮”:国势如柳絮飘散,失去根基,即将覆灭。“雨打
萍”:比喻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③ 生动形象地抒发了国破家亡的悲哀,体现诗人忧国情怀。

《过零丁洋》 说课稿

《过零丁洋》 说课稿

《过零丁洋》说课稿《<过零丁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南宋诗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过零丁洋》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文天祥兵败被俘后,为表明自己的心志而作。

诗歌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了诗人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沉悲壮,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同时,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对于古诗的基本常识和常见的表现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诗歌深层次的情感内涵和文化背景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学习这首诗,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文天祥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大意。

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诗歌中借景抒情、用典等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背诵并默写全诗。

品味诗歌的语言,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理解诗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爱国情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叙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 基调:悲愤
名词解释: 惶恐滩:兵败经惶恐滩退往福建。 零丁洋:不幸被俘被押至零丁洋。 “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 一是形势险恶,身为战将难以守土复国,身为阶下囚, 孤苦伶仃,只有一人。 二是指作者内心的惶恐、凄凉。
惶恐:怕出师未捷身先死; 怕看到南宋朝廷灭亡。
零丁:勤王时只有三人; 谈判时部队被解散; 南宋都城被攻破; 南宋大臣皇帝劝降; 妻子儿女被俘。
扬子江
文天祥
几日随风北海游, 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
儒士精神
杀身成仁 舍生取义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作业
《过零丁洋》这样一首气壮山河,苍凉悲 壮的千古绝句,是文天祥用自己的鲜血和生 命谱写的一曲赞歌,他的精神至今仍感动着 华夏儿女,请你为文天祥写一段“感动中国” 人物颁奖词。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情感:追忆往事,个人的 经历与国家变故交织。
基调:悠远、低沉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铺叙国家与个人的遭遇 情感基调:悲怆 低沉
名词解释 风飘絮: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
——国家命运:山河破碎 雨打萍:身世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
——个人命运:身世浮沉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过零丁洋》
【南宋】 文天祥
知人论世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 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自 号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庐陵人,宋 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 臣 。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 杰”。宝祐四年(1256年)状元及第, 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于五坡岭兵败被 俘,宁死不降。至元十九年(1283年)1 月9日,在柴市从容就义。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宕开一笔,直抒胸臆,表明 自己宁死不屈的决心。 情感基调:高亢、史册, 照亮世界,照暖人生。用一照字,显 示光芒四射,英气逼人。
诵读
下面请同学们一起诵读文天祥这首气壮山 河,苍凉悲壮的诗歌《过零丁洋》。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 后录》、《正气歌》等。
历史背景
初读
读准字音
读出停顿和轻重
读出感情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读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学案中的 “文天祥大事年表”和课下注释, 解读诗意,理解情感。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悟情明志
1278年,文天祥写了这首《过零丁 洋》明志,在过后的四年中,文天祥用行 动证明了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 照汗青”的崇高民族气节。
1283年,文天祥在元大都英勇就义。 死后,人们在他的衣带中发现一篇早就写 好的赞文:“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 义尽,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