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10古诗三首 石灰吟
石灰吟说课稿

石灰吟说课稿石灰吟是我国民间创作的珍品,作为传统的曲艺形式,它不仅仅是一种表演手段,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觉得要让学生了解并喜欢上这个民间文艺形式,就需要我通过参与性、体验性和沉浸感来展开教学。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一篇关于石灰吟的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1.了解石灰吟的定义和类型。
2.理解石灰吟的产生和意义。
3.通过学习石灰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过程一、启发学生的兴趣学习石灰吟前,要先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石灰吟,了解其表演形式。
我会与学生一起欣赏一些经典的石灰吟表演,例如《小桂枝》等。
二、导入石灰吟的定义和类型石灰吟是中国古老的曲艺形式之一,是广西壮族与苗族的民间艺术。
它是以葫芦丝和口弦为乐器伴奏的唱曲艺术。
石灰吟有南石灰吟和北石灰吟两种。
南石灰吟发源于广西梧州地区,但是现在已经流传到了云南、贵州、湖南等地。
而北石灰吟由于受到北京南部山区的影响,发源于河北交口、河间等地。
两种石灰吟的内容和表演风格略有不同。
三、阐述石灰吟的产生和发展石灰吟起源于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广西壮族和苗族的传统曲艺。
石灰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当时它是壮族地区的一种民间乐曲。
之后石灰吟逐渐发展为一种包含了广泛社会、历史和生活等多个领域的曲艺形式,并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掀起了一股石灰吟艺术的热潮。
四、学习石灰吟的表演技巧介绍完石灰吟的发展历程之后,我会逐一讲解每种石灰吟的表演技巧。
例如南石灰吟的歌词押韵难度高,需要讲究语音、语调上的音韵协调。
而北石灰吟的歌词中要讲究字余、字调上的转化,以及节奏掌握等。
五、启发学生对石灰吟表演的感悟在学习石灰吟的表演技巧之后,我会与学生一起共同体验它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例如,石灰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承载了一部分壮族和苗族的历史文化情感。
它不仅在艺术上展示了独特的民族特色,也传承了代代相传的民族精神。
六、教学总结通过石灰吟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加深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领悟,同时也有益于培养学生感性、审美和综合表达能力。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说课稿【第1篇】《石灰吟》说课稿一说教材《石灰吟》是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托物言志诗,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生平的写照。
古诗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句子是“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人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在于理解古诗大意以及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情感教育。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和情感与态度,价值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1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掌握生字“焚”,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2学生能凭借诗歌语言文字,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
结合作者生平及当时时代背景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xx互动交流(三)情感与态度,价值1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
2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程序古诗,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因此,这节课我注重学生的朗读。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只有多朗读诗歌,才能更好掌握古诗。
基于朗读,我设计了引用古诗导入-----初读古诗------再读古诗--------三读古诗--------四读古诗这样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根据《石灰吟》的诗歌体裁我引用同体裁的《游子吟》,《暮江吟》导入新课,使学生顺利进入学习古诗的情境。
在准确而有节奏地朗读两首古诗之后,点出本节课的所学古诗也是关于吟的这种诗歌体裁,那就是《石灰吟》。
接着向学生简单介绍诗人于谦的生平与写这首古诗的背景。
第二环节初读古诗,整体感悟古诗。
首先,和学生一起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抓住多朗读学习古诗方法提出朗读古诗要注意读准字音以及节奏,请生多读古诗。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 《石灰吟》说课稿

《石灰吟》说课稿一、说教材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1-6年级各册书都有涉及。
今天我说的这节课是古诗《石灰吟》。
这首托物言志的诗是明代诗人于谦的真实写照,诗中最脍炙人口的句子“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千古传诵,表达了作者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在于理解古诗大意以及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新课标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需要,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石灰的特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3.自学《竹石》一课。
教学重点:在有层次的品读中明诗意、悟诗情,理解托物言志写法的特点。
教学难点:借助资料,体会于谦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二、说教学方法1、突出一个“读”字:读是语文教学最基本、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本课我以读为线,教学思路力求简约。
引导学生循着“初读”、“解读”、“品读”、“研读”循序渐进,逐步完成教学任务。
2、体现一个“新”字:充分渗透新课程理念,本着激发自主、增强互动、提高效率,我采用我校研发的五问五环新课堂模式,以精炼的问题为主导,引导学生在自学、合作、探究中,逐层走进文本、深入文本、拓展文本。
为辅助学生更好完成学习任务,我准备了丰富的课堂链接,共四个主题:石灰生产;于谦生平;于谦故事和于谦诗词。
这些拓展性阅读,是课堂的延伸,将有效帮助学习深入文本,拓展思维。
三、说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石灰吟》(板书课题)。
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这首古诗作者是(于谦)。
课前,老师为大家布置了一项预习任务,了解一下于谦。
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了哪些关于于谦的知识?预设找两到三个同学来回答。
(二)感知理解1.初读那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将古诗朗读三遍,注意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出节奏,第三遍理解诗的意义。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石灰吟》说课稿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石灰吟》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所选课文为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的《石灰吟》,是一篇古代民歌。
通过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首民歌的创作背景和歌词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诗意触觉,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石灰吟》,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民歌的形式特点,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情感,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结构。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和朗诵《石灰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朗诵技巧,同时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目标通过感受和表达《石灰吟》中蕴含的精神力量,培养学生对劳动和智慧的尊重,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和理解《石灰吟》词的表达方式和情感内涵。
•培养学生朗读和表达的技巧。
2.教学难点•通过《石灰吟》了解古代劳动文化,并理解其中的智慧和意义。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3分钟)导入课程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开展导入: - 你们经常听过古代民歌吗? - 这首民歌是怎么传承下来的? - 这首民歌是反映什么样的故事?2.学习课文(15分钟)通过阅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石灰吟》的内容和形式特点。
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找出关键词汇和句型结构。
- 分组讨论,学生自主解决生词和理解难点。
- 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和解读。
3.分析课文(20分钟)引导学生分析《石灰吟》中的主题、情感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 分组讨论,学生互相交流彼此的分析结果。
-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词中的‘石灰’象征着什么?”、“词中的‘胡马’意味着什么?”。
4.朗读练习(20分钟)通过朗读练习,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朗诵技巧。
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 分组进行朗读,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朗诵,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 《石灰吟》说课稿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石灰吟》说课稿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宝贵资源。
而在六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中,我们学习了一首名为《石灰吟》的古诗。
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述这首古诗的魅力所在,并通过适当的解读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欣赏这首古诗。
《石灰吟》是唐代杨炯所作,是一首咏史古诗。
通过描绘中国古代石灰烧制的情景,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这首古诗共有十四首,其中包含了许多描述性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使得整首诗生动而有趣。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首诗《石灰吟·千古寒灰》。
这首诗以“千古寒灰”,描绘了石灰经历了多年的风雨洗礼,依然保持着久远的历史痕迹。
通过这样的描写方式,诗人表达了对古人辛勤劳动的敬意和对历史的思考。
诗中还用到了“焰尽而灰寒未冷”这样的形象语言,形容了石灰的持久性和不易磨灭的特点,使得诗歌更具感染力。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第二首诗《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
这首诗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开头,以一种铿锵有力的语言,展现了制作石灰的艰苦过程。
通过重复的声音效果和精准的押韵,使得整首诗字字珠玑,读来声情并茂,既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又有烈火熊熊的气势。
这首诗通过描写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表达了为了生活奋斗不息的精神。
最后,让我们共同走进第三首诗《石灰吟·我生活在东方,你不必因此认为我不幸》。
这首诗通过对东方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生活状态的自豪和坚守。
诗中用到了“我生活在东方,你不必因此认为我不幸”这样的直接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东方文化与生活方式的认同,使得诗歌充满了青春与朝气。
这首诗以独特的写法,发掘了东方文化的瑰宝,展示了东方人民坚守传统,勇敢创新的精神。
通过对以上三首诗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石灰吟》这首古诗的艺术魅力和特点所在。
首先,在形式上,诗人运用了生动的描写手法和押韵来使诗句更加优美动听;其次,在内容上,诗人借助古人石灰烧制的历史典故,表达了对劳动人民智慧和勤劳的赞美,并以东方文化为背景,传达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说课稿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说课稿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说课稿第【1】篇〗一、激情导入1、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教师板书:石灰吟。
朗读课题。
顺势解题:(1)吟是一种古诗的体裁。
比如。
有吟诵、赞美之意。
(2)看着这个诗题,你会有怎样的疑惑?2、教师过渡:是啊,司空见惯的石灰有什么值得赞颂的?听录音朗读古诗。
二、教师范读,初步感知1、教师朗读,提出要求:认真倾听老师的朗读,关注老师读书的节奏、停顿、语气的变化。
2、听着老师的朗读你是不是也有跃跃欲试的冲动呢?放开来,自由读读吧!3、指名读。
老师有两个低得不能再低的要求:能读下来。
声音响亮地放开来读。
教师及时的评价:(1)读下来了,而且还超越了老师的要求,谢谢你打响了头跑。
(2)符合要求,恭喜过关。
(3)他试图在寻找一种读诗的感觉,这种大胆尝试的精神值得肯定。
4、教师范读。
之后师生互换读。
5、指名读。
教师评价:有板有眼。
已经不是在读字了,而是在读诗了。
6、集体齐读。
三、走近石灰,了解古诗大意1、于谦笔下的这首诗,简练地展现了石灰的生命历程。
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具体描述了石灰的制作过程。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这份材料与于谦的描写哪些地方是一一对应的。
石灰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
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大部分埋藏在深山之中,和珊瑚礁、大理岩的成分一样,将我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
经过烈火的焚烧,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
如果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
经过这次沸腾后,我又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
这时,把我和水混合就成了石灰水。
你们看,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
2、学生对照材料与古诗,寻找制作过程的联系点。
3、组织交流,教师提升:(1)主要埋藏在深山之中——千锤万击看着“千锤万击”这四个字,你能想象石灰在运出深山之前,承受着怎样的煎熬吗?(每一次的敲打一定是很疼的。
2023年石灰吟的说课稿(通用5篇)

2023年石灰吟的说课稿(通用5篇)石灰吟的说课稿1一、说教材本课选了两首古诗,两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
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决志向。
二、说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能够知道古诗的意思。
3、背诵古诗,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致和意境的美丽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
三、说教学重难点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并体会两首诗在写作上的特点。
四、说教法学法在教学《古诗两首》这一课,我尝试着将两首古诗——《石灰吟》、《墨梅》融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打算以读为本、为学生创设与文本对话的空间。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理解诗歌的最佳手段,所以在本节课我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依据理解须要我设计了自读、默读、引读等各种形式的读,让读贯穿于我的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仅仅领悟到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也使他们更多更干脆的与文本产生对话,使课堂教学回来了语文的教学本色。
在理解古诗时,我先让学生自己理解诗句中重点词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逐步理解整个诗句的意思。
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古诗,激发诵读的情趣。
1、同学们,从很小的时候起,我们就诵读过很多古诗,大家可以随意的吟出一两句吗?2、在刚才同学们吟颂的古诗中,诗人或是借物抒怀,或是托物言志,表达的了诗人丰富的感情、远大的志向、高尚的节操。
古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诗言志,歌咏怀。
”在古诗中就有不少以诗言志的喜闻乐见的名篇佳句。
我们来看……3、请一位同学读今日我们要学习的两首古诗。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借助课后生字表和工具书朗读古诗,做到正确、流畅地朗读。
2、出示两首古诗,请学生朗读,检查学生初读状况。
〈1〉重点指导学生读准下列词语:焚烧、吾家、乾坤。
10 古诗三首 《石灰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石灰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石灰吟》是部编本人教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第10课的教学内容,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
2.学会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
让学生明白本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让学生了解本首诗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贺的《马诗》,请同学们齐声背诵这首诗。
2、同学们猜猜看老师准备用洁白的粉笔写哪几个字呢?板书:石灰吟3、你知道本诗的作者是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吗?【于谦:1398-1457,浙江杭州人。
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
历任监察御史,山西、河南巡抚,兵部尚书等职。
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
公元1457年,被奸官诬陷杀害。
1465年,明朝政府为于谦平反昭雪,并赐谥号忠肃。
】4、质疑:那么这司空见惯的石灰,有什么值得赞美的呢?让我们跟随诗人于谦一起从诗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古诗1、自由朗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两遍之后停下来。
2、检查自读情况。
(1)在刚才读古诗时有没有字的读音或是难读的句子需要提醒大家的。
①师:教学本课生字“焚”和“烧”对比。
这两个字都带有“火”字旁,但因为字的结构不同,“火”字旁的写法就不一样:“焚”字是上下结构,“火”字写得舒展;“烧”字是左右结构,左边的“火”字旁就要注意让位了,把最后的捺笔变成了点。
②“粉骨碎身”容易读成“粉身碎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灰吟》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1-6年级各册书都有涉及。
今天我说的这节课是古诗《石灰吟》。
这首托物言志的诗是明代诗人于谦的真实写照,诗中最脍炙人口的句子“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千古传诵,表达了作者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在于理解古诗大意以及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新课标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需要,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石灰的特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3.自学《竹石》一课。
教学重点:在有层次的品读中明诗意、悟诗情,理解托物言志写法的特点。
教学难点:借助资料,体会于谦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二、说教学方法
1、突出一个“读”字:读是语文教学最基本、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本课我以读为线,教学思路力求简约。
引导学生循着“初读”、“解读”、“品读”、“研读”循序渐进,逐步完成教学任务。
2、体现一个“新”字:充分渗透新课程理念,本着激发自主、增强互动、提高效率,我采用我校研发的五问五环新课堂模式,以精炼的问题为主导,引导学生在自学、合作、探究中,逐层走进文本、深入文本、拓展文本。
为辅助学生更好完成学习任务,我准备了丰富的课堂链接,共四个主题:石灰生产;于谦生平;于谦故事和于谦诗词。
这些拓展性阅读,是课堂的延伸,将有效帮助学习深入文本,拓展思维。
三、说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石灰吟》(板书课题)。
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这首古诗作者是(于谦)。
课前,老师为大家布置了一项预习任务,了解一下于谦。
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了哪些关于于谦的
知识?
预设找两到三个同学来回答。
(二)感知理解
1.初读
那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将古诗朗读三遍,注意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出节奏,第三遍理解诗的意义。
学生自由朗读
找三名同学示范读
教师和学生合作朗读
2.理解
通过以上多次阅读,我们不难发现诗人所吟咏的对象是(石灰)。
那课前,老师还有一个小任务是搜集石灰的相关知识。
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搜集成果?
预设:说出古代和现代石灰的炼制方法。
石灰的组成成分。
石灰的特点。
那结合同学们搜集的资料,谁能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于谦吟咏的事物就是石灰的呢?
预设:千锤万凿、烈火、粉骨碎身、清白。
是呀,就是这些地方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吟咏的就是石灰。
那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同桌两个人说说诗的大意。
同桌自由交流。
那谁愿意尝试着来说一下:采自深山的石灰石经过一次次锤打,经过烈火无情的焚烧,但他把这都看成是平常的事。
(同学集体读前两句)哪怕是让他粉骨碎身也不怕,因为它要把清白留在人间。
(同学集体读后两句)
3.感知
这首诗句意比较容易理解,但有一点我比较疑惑,诗中很多地方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石灰是有人的思想和感情。
你在读读诗中哪些词句让你也有这样的感受。
自己默读一下,找一找画一画。
预设:若等闲,全不怕,清白。
这是拟人化的表达,用石灰的特点,突出人的品质。
千锤万凿、烈火焚身的是石灰更是作者。
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那于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志向呢?
老师给大家讲讲于谦小时候的故事:于谦像同学们这样大的时候,他的学堂里挂着一幅画像。
有一天,他正出神的凝视着画像中的人。
教书先生问他这是何故呀?于
谦应声回答我要成为像他那样的人。
画像中的人是谁呢?他就是南宋灭亡时,面对元世祖许给他的高官厚禄严词拒绝,并写下了《过零丁洋》的民族英雄——文天祥。
于谦一次次吟诵着这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他一次次在心里许下承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于谦把文天祥视作自己的偶像。
于是在他17岁那年,他面对石灰有感而发,写下了自己坚定的志向读(《石灰吟》全诗)。
那么,于谦在成年后又有怎样的人生际遇呢?请同学们拿出资料纸边读边想哪个故事让你想到了哪个诗句。
在旁边标注一下,读完可以交流一下,你对诗句有了怎样更深的理解。
预设:清白、坚定的志向、誓死的决心……
配乐:这一天的北京乌云压城,北风凛冽。
但城中的百姓们,扶老携幼为于谦送行。
此刻于谦回首自己光明磊落的一生,不禁感慨吟诵到:生读石灰吟。
于谦感慨此行无愧于自己,无愧于百姓,无愧于国家,无愧于天地。
死亦何惧?他分明听到身后的百姓也在轻轻的吟诵着《石灰吟》。
生命一开始就是坚强的,完全战胜了对当权者的恐惧。
因为他,人越聚越多,那声音也越来越高昂(生再读《石灰吟》)。
于谦走了,他的鲜血洒在大地上。
他再也听不到了,但男女老少们感天动地的吟诵声却仍在天地间久久回荡着(生再读《石灰吟》)。
那声音变得越来越轻,越来越远(生再读《石灰吟》)。
这声音成为天地间的回音,这声音永不消失。
几百年来,这声音一直萦绕在人们心中,久久回荡。
(三)自学《竹石》
于谦的一生,正如他在诗中写的一样清清白白。
而石灰这种清白的特点,也借由这首托物言志的诗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光辉的形象。
同学们在古诗当中还有许多托物言志的诗。
请你们再来读读这首诗。
这首诗与刚刚学的《石灰吟》在写作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同学们用我们之前学过的思维导图,向我们刚刚学习《石灰吟》一样,从词体会人的感情再说说自己的感受。
小组合作学习。
分组展示。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诗一首是《石灰吟》,还有一首是《竹石》。
从中我们体会到清白是于谦之志,但更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民族之魂。
艰苦卓绝是竹子的生存现状,更是我们的精神之源,力量之根。
愿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如石灰般坚忍不拔,像竹子那样不惧困苦,能有自己的一番作为。
好,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