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石灰吟》相关知识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石灰吟》古诗三首PPT课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石灰吟》古诗三首PPT课件
也毫不惧怕,因为它甘愿把 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想象画面 展开想象,你看了怎样煅烧石灰石的画面?
石灰石在烈火中从容不迫,只要 把一身清白留在人间,即使粉身 碎骨也不害怕。
诗人吟咏石灰, 也是吟咏自己心目中 的理想人格状态,吟 咏自己磊落的襟怀。
资料
于谦少年时期即刻苦读书,志向高远。他在12 岁时写下了《石灰吟》。
石灰吟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于谦(1398-1457),字廷益,
号节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明朝大臣、军事家。著有《于忠肃 集》十三卷,系其被害约二十年后 汇集而成。
初读课文
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不要读成 粉身碎骨
解诗题
赞颂石灰
古代诗歌的 一种形式
明诗意
虚词,形 容很多
大意:石灰石只有经过千 万次捶打才能从深山里开 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 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持身清白 坚贞不屈
主题概括
《石灰吟》借石灰石开采、煅烧、粉碎的 艰辛过程,喻指无论面对怎样严峻的考验 都 视若等闲 ,由此来证明自己 持身清白 、
坚贞不屈 的心性。
谢谢观看
于谦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成语“两袖清 风”就与于谦有关。
于谦行事章奏,悉合机宜,号令明审,且爱国忘 身,自奉俭约,中外威服。景泰八年正月,于谦遭 诬陷以谋逆罪被杀,籍没时家无余资。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怎 样的品质?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石灰自喻,体现了不 向恶势力妥协、屈服的精神。我们可以感受到 诗人为人正直,坚贞不屈的品质。
读一读
“千锤万 凿”“烈火焚烧” 可以读得稍有力 度一些,“若等 闲”可以读得平 稳、舒缓,读出 其中的从容之意。
第三句语调 可昂扬一些,最后 的“要留清白在人 间”可以读得坚定、 有力,传递出诗人 坚强不屈的意志。

10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0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0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石灰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比喻,并能够用自己的话进行解释。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诗歌朗诵和写作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尊重,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石灰吟》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诗歌主题。

2. 诗歌解析:详细讲解诗中的每一个句子,特别是其中的意象和比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3. 诗歌朗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诵诗歌,注重语音、语调和情感的传达。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义,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5. 写作活动: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或者写一篇关于《石灰吟》的感受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石灰吟》的意象和比喻,正确地朗诵诗歌。

2. 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创作自己的诗歌。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背景和相关资料。

2. 学具: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和自己的思考。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短视频,引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 诗歌背景介绍:简要介绍《石灰吟》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诗歌主题。

3. 诗歌解析:逐句讲解诗中的意象和比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4. 诗歌朗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诵诗歌,注重语音、语调和情感的传达。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义,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6. 写作活动: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或者写一篇关于《石灰吟》的感受文。

7.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并鼓励他们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和探索。

板书设计1. 《石灰吟》2. 作者:XXX3. 诗歌主题:XXX4. 重点解析:诗中的意象和比喻5. 朗诵指导:语音、语调和情感的传达6. 小组讨论:诗歌的意义和感受7. 写作活动:创作自己的诗歌或感受文作业设计1. 必做题:背诵《石灰吟》,并用自己的话解释诗中的意象和比喻。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下册第12课《石灰吟》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下册第12课《石灰吟》精品课件

• 正统十四年间,英宗皇帝一意孤行,胡 乱行军,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英宗被 敌人俘虏。面对身陷敌营成为人质的皇 帝,蒙古部队精锐的士兵,城中惊慌失 措的百姓,不堪一击士气低落的明军, 而朝中大臣只顾逃命。当所有人都对现 状绝望的时候,于谦挺身而出,担当重 任,一力承担,苦苦支撑,直至胜利的 到来。
好像 平常的事情
烈火焚烧/若等闲。
纵然粉身碎骨也毫不 害怕,只要能将清白 留在人间。

粉身碎骨/浑不怕,
指石灰洁白的颜色, 这里暗喻高尚品格
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两句一语双关,借 石灰不顾一切洁白的 特点来表明自己的志 向:要不惜一切代价, 不畏艰难险阻,保持 高尚清白的品格和追 求自己所从事的事 业——为国为民的人 生理想。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朗读时注意 节奏和重音,找出生字词。
石灰吟 【明】于 谦
千锤(chuí)/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fén)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我会写
chuí záo
锤凿
千锤万凿
我会写
fén

焚烧
返回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朗读时注意 节奏和重音,找出生字词。
中的意境,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感悟最深的一 句诗,体会作者的情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经过千万次锤打从深山里采出来的石灰,
烈火焚烧若等闲。 把熊熊烈火的焚烧看得跟平常事一样。
粉骨碎身全不怕,
即使粉身碎骨也不畏惧, 要留清白在人间。
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间。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 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 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 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 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 三句“粉骨碎身全不怕”。“粉骨碎身”极其形象地 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 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 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 做纯洁清白的人。此句中的清白是拿石头的颜色作比 较。

石灰吟_(明)于谦 部编版(人教版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石灰吟_(明)于谦 部编版(人教版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六下:志向与心愿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一、释诗题
石灰吟:石灰赞歌。吟:古代诗歌体裁的 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二、读诗文
石灰吟 【明】于 谦
千锤(chuí) 万凿/出 深山, 烈火焚(fén) 烧 /若 等闲。 粉骨碎身/全 不怕, 要留清白/在 人间。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 益,号节庵,汉族。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明代名臣,民族英雄,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 湖三杰”。明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曾 在皇帝被瓦剌(là)族俘(fú)获的情况下率军民 奋力抗击,转危为安,成为民族英雄。但仅在被 俘的英宗皇帝平安南归后重登皇位的第六天,就 被诬陷而死。
经过千锤万击才从深山里开采出来, 又要到石灰窑中去经过烈火焚烧。 但这种折磨、锻炼是多么平常啊!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畏惧,只求清 清白白的身体和名声能够长留于世。
四、悟诗情
• 作者仅仅在写石灰吗? (小组合作讨论)
托物言志
《石灰吟》诗人用托物言志的方法,
通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凿”和“烈 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
烈火焚烧若等闲。(衬托石灰的顽强勇
敢,不屈不挠。)
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从深山中开采出来, 它们把烈火焚烧自己当作平常普通的事,因而 坦然镇静 。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即使粉骨碎身化成粉末我也 毫不惧怕,因为我要把自己的清白纯洁 留在人间。
我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于谦不去辩白? 后来,我恍然大悟。荣华富贵不重要,生或者死不重要,皇帝 的恩宠或者猜忌也不重要,大臣们的恩将仇报也不重要。重要的是 “道德和理想”,坚守了自己的道德,在国家危难之际没有退缩; 实现了自己匡扶社稷的理想,将大明江山扛在肩上走过了最危险的 时刻。对他而言,不再有什么遗憾了。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石灰吟》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石灰吟》
不是花中烈偏爱火菊,焚此烧花开若尽更等无闲花。。
荷尽已无粉擎雨骨盖,碎菊身残浑犹有不傲霜怕枝,。
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歌接龙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吟唱古诗,传承经典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布置作业
1.了解民族英雄于谦的故事。 2.尝试创作托物言志诗歌《 吟》 (如小草、落叶、露珠……)
诗歌接龙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千锤万凿出深山,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不是花中烈偏爱火菊,焚此烧花开若尽更等无闲花。。。
清白
于谦:明代名臣,民诗族歌英接雄龙,与岳飞、张煌言并
称“西湖采得三百杰花成”蜜。后明, 代为著谁辛名苦政为谁治甜家?、军事家、诗 人。曾不在要皇人帝夸好被颜瓦色剌, (只留là清)气族满俘乾坤(。fú)获的情况 下率军民遥知奋不力是抗雪,击,转为有危暗为香安来。,成为民族英雄。 但仅在不被是俘花的中偏英爱宗菊,皇此帝花平开安尽更南无归花。后重登皇位的第 六天,荷就尽被已诬无擎陷雨而盖,死。菊残犹有傲霜枝。
墨梅 元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青松 陈毅 [现代]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诗石歌灰接吟龙
明 于谦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千锤万凿出深山,

10 古诗三首 《石灰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0 古诗三首 《石灰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石灰吟》,使学生了解古诗的韵律美,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诗意,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石灰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二、教学内容《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创作的一首托物言志诗。

全诗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诗人高洁的理想。

诗的前两句就石灰的特征说人,“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还要把洁白干净留在人世间,充分表达了一个终生坚守高洁情操的人的志向。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高洁的志向。

2. 教学难点:感悟诗中的托物言志手法,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古诗: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指导学生把握古诗的韵律美,感受古诗的意境。

3. 理解诗意:教师讲解诗意,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高洁的志向。

4. 分析诗歌结构: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如对仗、押韵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6. 总结全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板书设计《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石灰吟》。

2. 结合诗意,谈谈你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搜集其他托物言志的古诗,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使学生理解了《石灰吟》的诗意,感受到了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3、这首诗是怎样借物抒情的?
《竹石》借竹子扎根破岩,不怕狂风猛吹,抒发自己坚定顽强的精神。
五、课后习题答案
二、借助注释,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骏马啊,什么时候才能够套上镶金的笼头,在明净爽朗的秋天的辽阔原野上任意驰骋呢?
(2)即使身体粉碎变成石灰,也不畏惧敲打撞击、烈火焚烧,还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世间。
(3)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劲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
三、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马诗》》借马渴望套上金络脑,驰骋千里,抒发了作者渴望得到重用,以便施展抱负,报效国家的志向。
《石灰吟》借石灰不怕烈火焚烧、粉骨碎身,一心想要把清白留在人间,表达了作者为国尽忠、不怕牺牲、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竹石》借竹子扎根破岩,不怕狂风吹袭,表现了作者坚定顽强的精神。
相同点:这三首诗都是咏物诗,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马诗》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②“千磨万击”写恶势力之甚,“东西南北”写恶势力无处不有,准确地概括了那个黑暗时代的特征,可见竹遭受的打击之大。“任尔东西南北风”,一个“任”字,多么生动、准确地写出了傲竹凛风而立,斗恶不止的英雄气概!表现出诗人无惧无畏、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源自网络
四、注解
①等闲:平常。
②浑:全,全然。
③清白:指高尚的节操。
五、鉴赏
①前两句写的是石灰从开采到烧制的过程,歌颂了一种视死如归、从容不迫的精神。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10古诗三首《石灰吟》(课件)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0古诗三首《石灰吟》(课件)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
明·于谦
出深山,
粉骨碎身

若等闲。 。
谒岳王墓
(清)袁枚
江山也要伟人扶, 神化丹青即画图。 赖有岳于双少保, 人间始觉重西湖。
咏煤炭
(明)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他深有感触,便写下了 《石灰吟》这首诗。
石灰吟
明·于谦
chuí záo
fén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捶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 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石 灰石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因为它甘愿把一身清白留 在世间。
于谦为官清正刚直,从不拉拢私交,每次进京述职时,都是两手空空。 《明史·于谦传》记载:于谦日常生活非常简朴,居住的房子仅够遮挡风 雨。京师保卫战中,于谦功劳最大,但他却从不居功,所得的赏赐能推就推。 有人推荐于谦的儿子于冕担任要职,于谦坚决反对,绝不让儿子滥领功劳。 于谦被诬陷杀害后,朝廷派人查抄他的家产,负责查抄的人惊奇地发现,这 位曾经备受皇帝倚重的兵部尚书,家里竟然没有一点多余的钱财。
入京
(明)于谦
手帕蘑菇与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闾阎话短长。
注:闾阎,指百姓。
10.《古诗三首》
石灰吟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源自 吟吟咏、吟颂, 是古代诗歌体 裁的一种名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石灰吟》是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于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托物言志,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

全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强;尤其是作者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更给人以启迪和激励。

译文: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创作背景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

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们煅烧石灰。

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

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写下了此诗。

据说此时于谦的才十二岁,他写下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日后的人生追求。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此诗借吟石灰的锻炼过程,表现了作者不避千难万险,勇于自我牺牲,以保持忠诚清白品格的可贵精神。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

“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

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

“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作者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

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

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

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

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此诗通篇用象征手法,以物比人,把物的性格和人的性格熔铸成一体。

言在物,而意在人,不言人而人在其中,似呼之即出。

风格豪迈,气势坦荡、铿锵有
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