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零丁洋 说课稿

合集下载

过零丁洋的说课稿

过零丁洋的说课稿

过零丁洋的说课稿过零丁洋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过零丁洋的说课稿,欢迎参考借鉴。

过零丁洋的说课稿【一】一.说教材:(-)课标要求:古代诗词的学习在整个初中阶段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课标对古诗词诵读学习的要求是: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而在评价上,则侧重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和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的能力。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我们的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二)教材地位:《过零丁洋》是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在整册书中位于第三单元第二篇重点讲读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慷慨正气”,所表现的是人的精神之美。

《过零丁洋》正是表现了诗人在国家危难关头所展现的对国家的责任和坦然面对死亡的豪情。

(三)教学目标:1、了解文天祥和有关文学常识,知道本诗的写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熟练默写,理解诗歌的意思。

3抓住重点字词品味诗歌,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4、学习文天祥坚贞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之情。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抓住重点字、词品味诗歌,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二.说学情:七年级的学生古代诗歌的学习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能够通过自己的阅读、品析,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文中所蕴含的情感。

对于诗歌的朗诵也有一定的基础,只是平时缺乏专门的训练,在朗诵的技巧和表现力上有很大的不足。

三.说教法与学法:(一)教法①抓朗诵。

诗歌的节奏、韵律要通过读来感受,诗歌所蕴藉的感情内涵也要用读来体会。

读,不仅是自己的领悟所必需;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

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朗读,还应要求能朗诵,读出情和意。

《过零丁洋》说课稿

《过零丁洋》说课稿

《过零丁洋》说课稿过零丁洋是一篇经典的古文诗歌,被泛博中学生所熟知。

它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海上风景,展示了大自然的伟力和人类的微弱。

本文将结合过零丁洋的内容,从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诗歌背景1.1 过零丁洋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他是唐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1.2 这首诗是王之涣在海上旅行时写的,表达了他对大海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量。

1.3 这首诗通过描绘海上风景,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和人类的藐小。

二、诗歌内容2.1 诗歌开头描绘了海上风浪的状况,表现了大自然的磅礴力量。

2.2 诗歌中描绘了海鸥飞翔的景象,展示了自由和灵动的形象。

2.3 诗歌中还描绘了海上渔民的艰辛生活,表现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微弱。

三、诗歌意义3.1 过零丁洋通过描绘大自然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3.2 这首诗也通过描绘人类的微弱,提醒人们要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

3.3 诗歌中的自由和藐小形象也启示人们要追求内心的自由,不要被物质所束缚。

四、诗歌形式4.1 过零丁洋是一首五言绝句,每句四个字,十六个字构成一首完整的诗歌。

4.2 诗歌运用了描绘景物的手法,通过形象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4.3 诗歌采用了平仄压韵的形式,使整首诗在音韵上更加和谐。

五、诗歌影响5.1 过零丁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泛博中学生所学习和传诵。

5.2 这首诗通过表达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量,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5.3 过零丁洋也成为了王之涣的代表作品之一,展示了他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详细阐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过零丁洋》这首诗歌。

它不仅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和人类的微弱,还通过形象的描绘和压韵的形式,给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

同时,这首诗也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我们应该珍视这样的文学作品,从中吸收智慧和力量,为自己的人生增添色采。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过零丁洋》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过零丁洋》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过零丁洋》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过零丁洋》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古诗文。

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文天祥在南宋末年抗元战争时期所作,它记录了作者在零丁洋与元军作战的经历和感悟。

这首诗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是中华民族抗争精神的体现。

本诗以激昂慷慨的语气,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对敌人的蔑视,展现了作者英勇不屈的民族气节。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在心智和认知上已经有了较高的水平,对于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也有所提高。

但古诗文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文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可能对其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理解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古诗文的理解框架,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过零丁洋》,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了解诗文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文的语言、形象和情感,培养学生欣赏古诗文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英勇不屈的民族气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文的理解和背诵,诗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的解释。

2.难点:诗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作者情感的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对诗文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作者情感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建立起理解框架。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诗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的内容。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简要介绍文天祥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过零丁洋》的兴趣。

2.讲解:对诗文进行逐句讲解,解释关键词汇和句子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3.分析:分析诗文的语言、形象和情感,帮助学生培养欣赏古诗文的能力。

《过零丁洋》说课稿

《过零丁洋》说课稿

《过零丁洋》说课稿引言概述:《过零丁洋》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一首诗歌,描写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

这首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具有深刻的哲理意蕴。

在教学中,通过讲解《过零丁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一、诗歌背景1.1 作者及作品背景《过零丁洋》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的一首诗歌,反映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和感悟。

1.2 诗歌内容诗歌借助自然景物描绘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1.3 诗歌意义通过描写自然景物,诗歌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启示人们珍惜当下,珍惜生命。

二、诗歌解读2.1 自然景物的描写诗歌中通过描绘大海的波涛和风浪,表达了人生的变化无常。

2.2 人生哲理的体现诗歌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提醒人们要珍惜眼前,珍惜生命。

2.3 情感体验诗歌中蕴含着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三、教学目标3.1 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通过讲解《过零丁洋》,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2 启发学生思考人生通过诗歌的解读,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提高他们的人生感悟能力。

3.3 培养学生情感体验通过诗歌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内涵,提升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4.1 听课讲解老师可以通过讲解《过零丁洋》的背景、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入理解。

4.2 诗歌朗诵让学生进行诗歌朗诵,通过声音的表达,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

4.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促进他们思考和交流。

五、教学反馈5.1 学生表现通过课堂讨论和诗歌朗诵,观察学生的表现,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2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5.3 学生评价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了解他们对《过零丁洋》的理解和感受,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过零丁洋》说课稿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过零丁洋》说课稿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过零丁洋》说课稿语文《过零丁洋》说课稿一说教材课题是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它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抗元英雄文天祥在广东五坡岭战败被俘后,为了表明自己誓死忠于大宋、坚决不投降元朝的决心而写的一首诗。

这首诗抒写了自己的经历和被俘后的心情以及誓死不降元的决心,充满了爱国热情,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说教法让学生在有节奏地朗读全诗的基础上,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进而弄懂写法,直至理解主题。

通过预习解决生字、词,大致理解文意,通过检查达到巩固基础的目的。

课上着重学习此诗的表现手法,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操。

说学法在预习、探究的中解决生、字词。

用比较的思维方法进行阅读,提高思考能力。

品味感情充沛的语言。

初步了解一下对仗手法的运用。

简单了解一下名句的含义。

(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探究,熟练朗读诗文,了解作者生平,搜集有关资料,有利于下面环节的顺利进行)说目标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

(为理解全诗意思和文本的主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为学生积累知识提供了方法;为学生朗读诗文提供了技巧。

)理解诗的表面意思以及表达的主旨。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前提,也就是说只有理解了诗文的表面意思,才有可能去理解把握诗文的主旨,后者是前者的深化,也正是教学本诗文所要达到的目的。

)理解对仗手法的运用。

(这是律诗的主要特点之一。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这样才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

)说重点学习用比较式思维来阅读文章的方法。

【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够好坏清晰,优劣分明,真善美和假恶丑更加明晰。

关键是要学生找准(或者老师指引找准)切入点。

所以把它定为重点。

也正是下面难点确立的理由之所在】把握文章主旨,理解名句含义。

(也只有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和写作背景,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名句含义”之所以把名句当做重点,是因为它具有深刻的含义,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对学生的现在,甚至未来造成很大的影响。

《过零丁洋》 说课稿

《过零丁洋》 说课稿

《过零丁洋》说课稿《<过零丁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过零丁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过零丁洋》是南宋诗人文天祥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是诗人在兵败被俘后,经过零丁洋时所作。

诗歌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达了诗人视死如归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这首诗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它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艺术特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还能让学生在感受诗人伟大人格的过程中,培养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的对象是初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和初步的理解能力。

但对于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和历史背景,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同时,初中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学习这首诗,可以对他们的思想道德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背诵并默写这首诗,理解诗歌的大意和重点字词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赏析,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感,理解诗歌中的典故和象征手法。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2、学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诗歌,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2)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问题,交流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共同解决问题。

(3)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歌中的情感和艺术手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过零丁洋》 说课稿

《过零丁洋》 说课稿

《过零丁洋》说课稿《<过零丁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南宋诗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过零丁洋》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文天祥兵败被俘后,为表明自己的心志而作。

诗歌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了诗人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沉悲壮,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同时,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对于古诗的基本常识和常见的表现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诗歌深层次的情感内涵和文化背景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学习这首诗,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文天祥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大意。

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诗歌中借景抒情、用典等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背诵并默写全诗。

品味诗歌的语言,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理解诗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爱国情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过零丁洋》说课稿

《过零丁洋》说课稿

《过零丁洋》说课稿过零丁洋是一首经典的古代诗歌,它描述了一位渔夫在海上漂泊的艰辛和思乡之情。

本文将从诗歌的背景、诗歌的主题、诗歌的艺术特点以及诗歌的价值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背景1.1 古代渔民生活的特点古代渔民的生活以捕鱼为主,他们长年累月在海上劳作,面临着风浪、鱼群的不确定性以及与家人的分离等难点。

1.2 作者的创作背景《过零丁洋》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杜甫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对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

1.3 《过零丁洋》的创作目的杜甫通过《过零丁洋》这首诗歌,表达了对古代渔民难点生活的同情和对社会动荡的忧虑,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家园的思念之情。

二、主题2.1 渔夫的艰辛生活《过零丁洋》通过描写渔夫在海上漂泊的艰辛生活,表达了对渔夫辛勤劳动的赞叹和同情。

2.2 思乡之情诗中渔夫的孤傲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体现了人们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家庭的牵挂。

2.3 对社会动荡的忧虑杜甫通过渔夫的遭遇,折射出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民疾苦的忧虑之情。

三、艺术特点3.1 描绘细腻的画面杜甫通过生动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渔夫在海上的艰辛和孤傲,如“遥见洞庭山,空忆江洲城”等句子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3.2 抒发真挚的情感诗中渔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社会动荡的忧虑之情,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真挚的情感和对社会的关心。

3.3 唤起读者的共鸣《过零丁洋》通过真正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产生共鸣,引起对社会问题的思量和关注。

四、价值4.1 宏扬渔民精神《过零丁洋》赞叹了渔民辛勤劳动和顽强不拔的精神,宏扬了勤劳、顽强和乐观向上的价值观。

4.2 唤起对家乡的思念诗中渔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使人们更加珍惜家庭和故乡,唤起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4.3 关注社会问题通过描写渔夫的遭遇和对社会动荡的忧虑,诗歌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促使人们思量和探索社会进步的路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零丁洋》说课稿
瓜州三中侯丽娟
一、说教材
本文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六课。

本单元的主题内容是“慷慨正气”。

课题是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它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抗元英雄文天祥在广东五坡岭战败被俘后,为了表明自己誓死忠于大宋、坚决不投降元朝的决心而写的一首诗。

这首诗抒写了自己的经历和被俘后的心情以及誓死不降元的决心,充满了爱国热情,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A、让学生在有节奏地朗读全诗的基础上,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进而弄懂写法,直至理解主题。

B、通过预习解决生字、词,大致理解文意,通过检查达到巩固基础的目的。

C、课上着重学习此诗的表现手法,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操。

2、学法
A、在预习、探究的中解决生、字词。

B、用比较的思维方法进行阅读,提高思考能力。

C、品味感情充沛的语言。

D、初步了解一下对仗手法的运用。

E、简单了解一下名句的含义。

(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探究,熟练朗读诗文,了解作者生平,搜集有关资料,有利于下面环节的顺利进行)
三、说目标
(一)、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

(为理解全诗意思和文本的主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为学生积累知识提供了方法;为学生朗读诗文提供了技巧。


3、理解诗的表面意思以及表达的主旨。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前提,也就是说只有理解了诗文的表面意思,才有可能去理解把握诗文的主旨,后者是前者的深化,也正是教学本诗文所要达到的目的。


4、理解对仗手法的运用。

(这是律诗的主要特点之一。


5、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这样才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


(二)、重点
1、学习用比较式思维来阅读文章的方法。

【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够好坏清晰,优劣分明,真善美和假恶丑更加明晰。

关键是要学生找准(或者老师指引找准)切入点。

所以把它定为重点。

也正是下面难点确立的理由之所在】
2、把握文章主旨,理解名句含义。

(也只有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和写作背景,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名句含义”之所以把名句当做重点,是因为它具有深刻的含义,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对学生的现在,甚至未来造成很大的影响。


3、对仗写法的特点和好处。

(这是本文的特色,也正是通过这种手法的运用,
才使得此文字工句整。

也是律诗的特点之一。

也正是下面难点确立的理由所在。

)(三)、难点
1、用比较式的思维方法进行阅读。

2、理解名句的含义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打出文字)
在红军长征的时期,陈毅在大部队转移后,带领小股力量在梅山遭遇国民党部队的包围,由于敌我双方力量相差悬殊,突围很困难,他料想自己必定不能生还,于是写下绝笔诗《梅岭三章》,“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明了他至死也要革命的决心。

他的把革命进行到底的不惧死的精神深深地刻在人们心中。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同样具有这种精神的伟大人物——文天祥。

(导入语先用陈毅的事迹酝酿学生们的爱国情感,这样会利于学生理解诗文和诗文的主旨。


(二)、走近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人。

宋理宗宝祐四年进士第一。

历任湖南提督、知赣州。

宋恭帝德祐元年,元军渡江,他在知赣州任上组织抗元武装,奉诏率兵万人入围临安。

次年,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元军议和,痛斥敌酋伯颜,被拘至镇江。

脱险后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

后被元重兵所败,在五坡岭被俘。

次年坚拒元将张弘范诱降,作《过零丁洋》以明志。

后被送大都(今北京)囚禁达4年之久,屡经威逼利诱,始终大义凛然,不为所动。

后在菜市口从容就义。

(这一环节便于学生理解诗文和主旨)
(三)、找感觉(指导朗读)
1、学生浏览诗文,讨论需要解决的字有那几个?
(此环节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师范读或听录音或采用多媒体配音朗读。

(此环节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景感受)
3、指导朗读。

要求学生注意诗的节奏、语气、感情、重读音节等方面。

节奏如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学生自由朗读。

5、指生朗读,师生评议。

6、全班齐读。

(四)、品读诗文,品味诗意
学生分四个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要求一个小组负责一联,进行质疑问答。

首联:此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那两件大事?请结合诗人的身世来理解。

颔联:此联中的“风飘絮”“雨打萍”运用了什么修辞?个比喻了什么?
颈联:此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尾联:此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此环节可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同学们可以充分参与、自主、合
作、探究地学习,从而培养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达到新课标之要求,完成育人之目的。


(五)、归纳总结诗意
诗歌回顾了诗人从读书入仕到救亡报国,直至被俘所经历的艰辛危难,抒写“山河破碎”“身世浮沉”的沉痛,表明自己誓死不屈的意志和以身殉国的决心。

前六句悲凉沉痛,后两句转悲为壮,构成了全诗沉郁悲壮的风格。

(此环节让学生对诗情、诗意有了一个明晰的认识)
(六)、带着感情再次读诗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体会、品味诗文,理解诗文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培养自己的语文情怀,爱国情怀。

进而为下面体会主题环节打下基础。

)(七)、名句欣赏,体会主题
打出名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赏析(略)
(八)、拓展延伸,走进历史
请同学们写出积累的与爱国有关的古今故事或诗词,然后交流,最后请同学发言。

预设:
故事:
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毅然抱石投江。

苏武执汉节在北海牧羊19年。

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于风波亭上。

陆游临死不忘国家统一。

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刘胡兰在敌人的铡刀面前慷慨就义也不说出共产党人下落。

诗句: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画菊》)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乌江》)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
(此环节可以检验同学们的日常积累。

让他们感觉到学有可用,积有可用。

从而激发他们日常自主学习的情感,进而培养他们勤学习,勤积累的好习惯。

)(九)、本课小结
同学们,这首诗的语言深深打动了我们的心,文天祥的精神气节更加震撼我们的内心。

文天祥的躯体倒下了,但他的精神得到了升华。

在我们今天和平繁荣的时代,同学们依然要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用我们特有的方式来回报我们伟大的祖国,让爱国的旋律永远回荡在我们的生活中。

(进一步激发、培养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十)、作业
必做:背诵并默写诗文。

(此环节可以充实学生们的知识宝库,使他们的仓库更充实,知识更丰富。

)选做(有兴趣的同学可做):简要说一下诗人巧妙神奇的艺术构思。

(此环节可以激发语文素养更高的学生去探究诗文的艺术成就。


板书:
过零丁洋
文天祥
首联:叙事明经入仕“勤王”
颔联:比喻凄苦的心情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颈联:对仗双关
尾联:名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